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共66页
- 格式:ppt
- 大小:10.03 MB
- 文档页数:1
第二章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程第一节新文明的演进一、新政权的新举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以尽早实现国家富强为目标的新政权,认识到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进一步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现代化,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
首先,在政权建设上,实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是统治阶级。
在从国家主席到各部部长中,民主党派人士都不乏其人。
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经常真诚地听取民主人士的意见,民主人士有一定的实际权力,双方密切合作,共同治国。
其次,变革几千年的农村土地制度,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真正实行“耕者有其田”。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公布,总的原则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区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在土改中,农村人口被分成五类:(1)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自己不劳动,靠剥削他人生活;(2)富农,拥有土地,自己劳动,也雇工劳动,有时也出租土地给贫农;(3)中农,只耕种自己的土地,不雇工不剥削他人;(4)贫农,占有少量土地和农具,有时不得不靠卖地过活,或者不得不租种他人耕地;(5)雇农,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靠做工或借贷生活。
土改没有采取“自上而下”、由政府发布命令把地主土地分配给贫雇农的“和平土改”的方式,而是采取了“自下而上”、发动和组织农民自己打倒地主阶级取得士地的群众路线,大体上分为发动群众、划分阶级、没收和分配地主土地三个步骤,为此派出了大批的土改工作队。
一些工作队简单地采取“诉苦会”、“公审会”的方式,“消灭地主阶级”变成了杀死地主本人,有100万左右的地主被处死。
而按照《土地改革法》,不仅不应处死地主,而且政府允许地主在重新划分土地时拥有自己的一份田地。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店铺。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启蒙和运动。
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压力,清朝政权日渐腐败。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思考和讨论如何和现代化的问题。
他们研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以知识分子为主导,他们扮演着启蒙者和者的角色。
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和早期共和时期。
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推翻了清朝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彻底结束,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经历了国家建设和政治制度的探索。
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抗日战争受到了诸多阻碍,但仍然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是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
1978年,中国开始了开放政策,开启了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转型。
在这一阶段,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加速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农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贫富差距的加大、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对外开放的加深。
第五阶段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继续加快现代化进程,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以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中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此外,中国还重视改善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加强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经历了晚清时期的启蒙和、辛亥革命和早期共和时期、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以及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征,但都体现了中国不断追求现代化和发展的努力。
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过长期的实践运用,积累经验,最终形成的一种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有所不同的现代化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
当时,中国面临着广泛的贫困、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着力实现国内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现代化。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强调了以发展经济为重点。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实行了以农业为重心的经济建设,实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推行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逐渐推行工业化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进一步加大了经济改革开放的力度,吸引外资,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中国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系列的经济成功使中国在国际上跻身为世界强国。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强调了以人民福祉为底线。
中国实行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推行了教育普及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保证了人民享有基本的教育、医疗等权益。
中国积极推动减贫工作,实行了农村改革政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中国还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强调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中国积极推动科技发展,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资和支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中国在自主创新、高技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成为了世界领先的国家之一。
中国还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艰辛而又成功的过程。
中国坚持走自己的道路,根据自身国情,全面推动经济、社会、政治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模式,成为了一种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有所不同的现代化路径。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有三个阶段,具体如下:一、20世纪50年代1、经济发展方面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当时排名在前的依次为美、欧、苏、日,我们取当时日本人均GDP110美元为我们参照的现代化的标准值,则1952年时,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当时现代化进程的22.7%。
2、农业发展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劳动力比率为83.50%,城市化水平为10.60%,按照日本为标准,在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的现代化程度为30.10%。
取欧洲和苏联的中值,中国1952年时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大约在20%的水平上。
3、教育发展方面1950年前后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医疗卫生服务普及率等方面的数据很难取到,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发展方面的现代化水平至多处于10%的水平上。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处于当时现代化水平的21%。
二、1949年-19781、经济体制发展方面对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甚至许多消费资料,我们采取了计划分配的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了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之间,调动资源和分配利益的层次多次上下调整,去留自留地也多次变动。
2、对外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对外经济战略上,我们走了一条进口替代和自我封闭循环的道路。
这样的体制和道路使我们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初的社会经济发展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3、社会发展方面从10%推进到了近29%的水平上,30年中推进了20个百分点,特别是在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等方面指标的现代化成就非常显著。
三、1978年-2008年1、经济发展方面经济增长速度约为9.3%,GDP总量约3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GDP的规模也从1978年占世界总量的不到1%上升到6%。
第一次现代化人均GDP水平约为6500美元,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51%。
2、经济结构方面第一产业GDP比率在总量的10%以内,第二产业的比率要比通常其他国家平均35%的水平高15个百分点。
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专题提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知识拓展】1.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突出特点:中国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现代化相比,它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1)现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或武力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发展路径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
在这一时期,面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落后局面,中国开始寻求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洋务运动鼓励引进外国技术和知识,兴办工业和军事机构,并建立了一系列近代教育机构。
由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和中国社会的封闭性,洋务运动的成果并没有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20世纪初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建立了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政治体制的现代化。
由于国内外的复杂环境和各种阻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阻碍。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由于国内政治混乱和抗日战争的爆发,现代化进程再次受到了阻碍。
在战争期间,中国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的伤亡,并且还面临着大规模的贫困和饥荒。
抗战的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篇章。
经过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中国实现了国内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恢复。
随后,中国开始实施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农业、工业和科技的现代化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中国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和技术,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
中国还加强了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现代化建设。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现代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市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显著提高,科技和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政治现代化:通过建立民主法制和奉行科学决策,实现政府的法治化和现代化管理。
2.经济现代化:通过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开放政策,推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3.工业化:通过大规模的工业投资和技术引进,推动工业化进程,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4.城市化:通过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场深刻而漫长的现代化进程。
这是一段充满艰辛和曲折的历程,但也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时代。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史,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之路。
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强大压力和内部的混乱局势。
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传统的封建制度和观念已经难以适应这个多变的世界。
中国人民深感屈辱和无助,他们渴望摆脱束缚,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
于是,中国开始了一场自我救赎的运动。
新思潮的涌现和新思想的兴起,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学者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探索西方文明的精髓。
他们将现代化视为一种解放和进步的力量,希望通过学习和吸收西方的先进经验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史中,改革开放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领导人决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摆脱经济滞后和社会落后的困境。
这一决策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篇章。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迅猛发展。
特别是在经济改革的初期,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农村经济的崛起来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市场的扩大,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
与此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中国在信息技术、通信、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之一。
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史中,教育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中国投入大量资源来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教育的改革不仅让中国的年轻一代接受了更好的教育,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家,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
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史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民既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又要接受和吸收新的文化元素,使中国的现代化既有中国的特色,又与世界接轨。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
一般认为。
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
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考点: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近代化"这个概念虽然是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一个新名词,但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却是一个屡考屡新的永恒命题。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又是历史教学的重点,而且其内容广泛,涉及诸多领域。
可以说,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发展史,在历年的高考中均以不同形式出现。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且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也仍在进行,因此,近代化问题仍然是历史考试的焦点问题之一,XX年高考极有可能涉及。
除基本史实外,考查近代化的经验教训.从中概括出它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启示,可能性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