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
- 格式:ppt
- 大小:149.50 KB
- 文档页数:7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1 页,共11 页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2 页,共11 页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3 页,共11 页
重点复习现代史经济史部分,知识点特别注意宪法: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依法治国;经济结构调整;科技部分;☆☆阶段特征☆☆第 4 页,共11 页。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及阶段特征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启蒙和运动。
这一阶段主要发生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外国列强的压力,清朝政权日渐腐败。
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积极思考和讨论如何和现代化的问题。
他们研究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案。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以知识分子为主导,他们扮演着启蒙者和者的角色。
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和早期共和时期。
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推翻了清朝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彻底结束,国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经历了国家建设和政治制度的探索。
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抗日战争受到了诸多阻碍,但仍然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四阶段是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
1978年,中国开始了开放政策,开启了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转型。
在这一阶段,中国引进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技术,加速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农村经济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贫富差距的加大、环境污染等问题。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对外开放的加深。
第五阶段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继续加快现代化进程,注重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以推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中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此外,中国还重视改善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加强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经历了晚清时期的启蒙和、辛亥革命和早期共和时期、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放和市场经济时期以及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征,但都体现了中国不断追求现代化和发展的努力。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考文章摘要:一、引言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1.发展模式的转型2.科技创新的驱动3.绿色发展的追求4.人民至上的立场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成果1.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与实践2.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发展阶段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1.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2.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3.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五、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与路径1.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2.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3.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4.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六、结论正文:一、引言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式现代化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关键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使命。
本文将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发展历程与成果、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以及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与路径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1.发展模式的转型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发展中保持中国特色,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
发展模式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涵之一,旨在实现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科技创新的驱动科技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
实现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
3.绿色发展的追求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4.人民至上的立场人民至上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立场。
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与成果1.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与实践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专题: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导言:1、近代化含义: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启蒙化为主要标志,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在中国近代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表现: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政治领域: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思想领域: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3、中国近代有两个基本问题,即民族不能独立,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社会生产落后,要求近代化。
前者是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生产力问题。
所以应先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以解放生产力。
由此来认识近代中国的两个主要任务,并由此解释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科学救国、辛亥革命等在近代走不通的问题。
4、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知识归纳: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1、洋务运动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创办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意义: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内容:1869年,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意义: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出现,中国产生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