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 分析文章构思特色
- 格式:pptx
- 大小:102.08 KB
- 文档页数:18
构思特色题散文构思特色题散文【篇一:构思特色题,散文】《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关于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共有六个考点,第一点就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我们简称为结构思路题。
此考点,一般会设置两种题型,一是分析文章构思脉络,一是分析构思特色。
构思特色题,在试卷上出现的频率相对更高,难度也更大。
下面我就本市第一次统考试卷上《迟行》一文,对构思特色题的解题方法加以解说。
真题再现:迟行蒋勋⑴一条路上,间隔不远,一株盛放的木棉花,使我停下来,抬头看了好几次。
树干直挺耸立,树枝平平伸展出去,像手臂,承载着一朵一朵赭黄橘红的花。
仰头看,整株木棉像一支盛大的烛台,满满一树花朵,艳红鲜黄,像明亮灿烂的烛光火焰,一齐点燃,在阳光下跳跃闪烁。
春天的城市,像被节庆祝福,路过的行人,也都感染到喜悦。
⑵有些路人或许有急事要办,匆忙走过,无法注意到这个季节木棉花的盛放。
我正低头看地上落花,听到他们脚步声急急走来,赶快让开,怕阻挡了他们的去路。
⑶我很喜欢东方园林建筑里的亭子,空间不大,四面无墙,只是暂时供人停留。
在山水画里,亭子常常只是一个小点,或在水边,有扶栏可以倚靠,看水流低回,浮沫此起彼落;或在山路迂回的平台,眼前豁然开朗,可以远观山色,眺望大河浩荡。
流传在城市的街道上,他失明的双眼,看不见路,手里的棍子,一点一点,也都是步伐的节拍。
⑾我步行走去灞桥,黄埃漫漫,仿佛还听得到桥下的流水,桥边杨柳依依,送别的人与告别的人缓缓走来,送别和告别,时间都很长,可以折一段柳枝做纪念,可以劝君更尽一杯酒,可以吟诗唱和。
仿佛因为步行,也就多了许多心事。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李白说的是男子离去后地上的脚印,女子在门前凝视,脚印一步一步,一天一天,长满了绿苔。
那些迟行的脚印,走得那么慢,走在岁月里,走出了眷恋,走出了不舍,走出了思念,走出了感谢与珍重,走出了文明的厚重绵长。
问题:本文构思颇具匠心,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6分)学生答案展示:答案一:先以木棉花开篇,让我停下脚步,看到了美景和急忙行走的人,引发了我对迟行的思考,接着写到“亭子”,由此表达自己应当停下来欣赏的观点,然后再写人类很早就有缓慢行走的习惯,最后写到人类文明也是一步步慢慢发展而来。
高考散文构思特点题答题思路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考散文的构思特点是要求考生立意明确,主题突出。
在散文写作中,要有明确的立意,不能模糊不清,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作者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主题要突出,不能在文中躲躲闪闪,不露头脚。
考生在构思时,要明确散文的中心主题,确保内容紧扣主题,不偏离主题,这样才能让文章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高考散文的构思特点是注重细节描写,塑造生动形象。
细节描写是散文的灵魂,是构建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
考生在构思时,应该注重观察生活,注意细节,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细节,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要善于塑造形象,通过细节描写和比喻象征等手法,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考散文的构思特点是要注重情感表达,富有感染力。
散文是一种情感的抒发,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展示和表达,在构思时应该注重情感表达,让情感贯穿全文,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
情感是散文的灵魂,只有通过情感表达,才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让读者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高考散文的构思特点是要求言简意赅,语言清新简洁。
散文虽然是散文,但并不代表可以言之无物或语词繁复。
相反,高考散文要求语言简练,表达清晰,不做无用的废话,让文章通俗易懂,让读者一目了然。
考生在构思时要注意语言的质朴和简洁,不要追求华丽的修辞,而要追求言之有物,意义深刻。
高考散文的构思特点是要求考生在立意明确、主题突出、细节描写、形象生动、情感表达、言简意赅等方面进行着重考虑。
只有在构思时解决这些问题,并将其融入到写作过程中,才能写出一篇富有内涵、感染力强的高质量散文,从而取得高分。
希望考生在备考时多加注意这些构思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取得好成绩。
【字数:662】第二篇示例:高考作文是考生在高考语文科目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考试题型,而其中的散文构思特点题更是考查考生综合思维能力和文采的重要环节。
在应对高考散文构思特点题时,考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和答题思路,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一篇高分作文。
考点15 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概括散文的结构(讲)一、必备知识结构是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安排与段落间的关系。
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路径、脉络。
“分析作品结构”,要求考生对作品的整体构思和行文方式进行剖析,明确其作用。
高考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查分析散文的结构:一是从线索(感情线索、事件线索、人物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入手,分析其在组织材料、叙述事件、表达主旨等方面起到的作用;二是从某个局部(如开头、结尾、过渡句段)入手,分析其在整个篇章中的作用。
【散文结构形式】(1)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2)按空间位置安排结构。
记事性散文和游记散文多按此展开,不突出时间因素,或隐没时间因素,只突出空间位置的变化。
(3)按事物性质、类别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4)以中介物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即把中介物作为串联作者思想感情和材料的媒介。
所谓的中介物,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问题、概念、思想等。
(5)以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脉络组织材料,安排结构。
(6)以双线结构(复调)行文,分明线和暗线。
明线,作品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如记事写景的时间线或空间线;暗线,即作品中未直接描述或间接呈现出来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的线索,如记事写景中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
(7)环扣式结构。
写两件以上的事,写完一件再写一件,各件之间以特定的方式联系起来;事件间或层层深化,或互相映衬,或互相对比,或相互反复、强调。
(8)“阳光散射式”结构。
即围绕一事或一物,写与之相关的事件或事物。
[题型1]分析行文思路或线索分析行文的思路就是按照文章表现的情感脉络梳理文章先写了什么内容,后写了什么内容。
梳理行文的思路与分析散文的线索的区别在于: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解读考点】路的体现。
“分析结构,理清思路”包括分析①段内的句与句和段与段中间的层次,②全篇的结构,③把握层次基础上归纳概括。
对文章结构与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
所谓“文章思有路,遵路始识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考查角度】1、结合文章思路分析作者谋篇布局的妙处。
例1、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本文最后突出写了狗的形象,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结合内容和结构分析器作用。
①表现了构的忠诚,②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写到动物与家园的密切关系,最后以狗为代表写到动物与人的关系,是文章的内涵逐步深化。
③写狗与同伴谈论山里的事,与文章的开头形成呼应。
2、结合文章的思路,理解词句的含义或作用。
例如2006湖北《从阿尔卑斯归来》:好像是每一只羊在它的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里,带回一种使人沉醉、使人舞蹈的田野的活跃的气氛似地。
“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是对上文的总结,结合上文写的内容,抓住重点词语“沾染着阿尔卑斯草的芬芳的毛”“沉醉”“舞蹈”“活跃的气氛”。
可知①羊群带回了阿尔卑斯山的生机,②羊群归家给人们和动物带来了喜悦与欢歌。
3、对作者观点或看法进行分条论述,往往能够涉及到层次和划分。
例如2008天津《敦煌》“综观全文,如何理解‘这是历史的另一种写法’?”4、直接考查结构和思路。
例如2008湖北《雾》“本文以雾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文章行文的思路”2009年湖北《书房的窗户》“窗子在全文的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试做简要说明。
【方法指导】一、分析的前提条件1、细致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科学论著注意严密的条理,文学作品讲求立意谋篇,这些都与思路有关。
对思路的把握,往往关系到结构层次的分析、内容要点的整理、文章主旨的归纳和表现形式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而在解答阅读试题之前,细致地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文本,尽可能沿着文章作者的思维的轨迹走一遍,以求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入、更准确的认识。
高考文学类(散文)文本阅读 2 ——结构思路+例题分析【知识梳理】散文的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
通常包括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
主要题型分四大类:整体——把握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分析散文线索的类型和作用;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文章谋篇布局思路。
局部——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需了解散文结构组织的技巧)。
一、题型1——行文线索分析(一)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脉络。
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它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
文章中所用的各种材料,犹如一粒粒散珠,只有用线索把它们串起来,才能成为光彩照人的珠链。
(二)散文常见的线索类型及作用:(三)分析线索作用的思路第一步——“定线索”第二步——“两个角度”分析线索作用二、题型2——行文思路的分析(一)分析散文结构思路主要涉及分析综合能力,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只有首先梳理清楚作品结构思路,才能理解散文内容。
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考查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即明考型),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即暗考型),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二)行文思路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三)行文思路分析的思路1.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先写……再写……接着写……最后写……)。
2.寻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
(文章紧扣……展开叙事,先写……再写……最后写……)3.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串起合理的先后顺序。
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检索,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加工。
散文高效复习03:分析构思特点和作用复习任务 1.能够在梳理思路的基础上分析整体构思的特点和作用。
2.分析段落作用,尤其要全面分析末段的作用。
活动一分析构思特点和作用散文的构思就是散文的谋篇布局。
它是高考考查的热点,考查既可以从整体上分析其特点,又可以进行诸如“线索”“选材”“段落”等方面的专项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北京雨燕以及行者李敬泽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鸟类。
它在民间有一个诨号,叫“无脚鸟”。
它的四趾全部朝前,只适合抓住高处的树枝或梁木,所以有脚等于无脚,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飞,被风雨或伤病打落在地,那就是死亡。
北京雨燕的神奇在于它日复一日毫不停歇地飞,它在飞翔中睡觉,在飞翔中捕食飞虫,在飞翔中俯冲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溅起的水滴。
北京雨燕的一年中,除了雌鸟必须孵育雏鸟的两三个月,它们一直在天上,一直在飞。
如果用一种鸟来形容来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么他就是北京雨燕。
在北京,你沿着中轴线走过去,那些宏伟的建筑都在召唤着我们,引领我们的目光向上升起。
安定门、正阳门、天安门、午门、神武门、钟鼓楼,城楼拔地而起,把你的目光、你的心领向天空。
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远,如果它是一个作家,它就是将天空、飞翔、远方、广阔无垠的世界认定为它的根性和天命。
它心怀天下,抗拒着、承担着来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让大地把它拘禁在此时此地、此身此心。
比如曹雪芹。
他是望着天上的人,是往天上放飞了一只又一只飞燕风筝的人,他的命里有天空、有永远高飞而不落地的鸟,那就是北京雨燕。
这样的一个作家有一种奇异的尺度感,他把一切都放入永恒大荒,并痴迷于不断超越中的飞翔。
这样一个北京雨燕式的作家,会本能地拒绝在地性。
他成长于北京,《红楼梦》是北京故事,但是,在书中,他从未确切地描述过这座城市。
我们可以推导出贾府和大观园的空间分布图,但在这部书中,你对整座城市的地理空间毫无概念。
他让大观园飘浮在空中,让飘浮在空中的大观园映照和指涉着广大世界、茫茫人间。
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分析结构思路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通常包括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
题型一般有3种:行文思路分析题,线索作用分析题,句段作用分析题。
散文的文体特点是“形散神聚”,因此,不论散文结构思路怎样变化,都要围绕散文中心主旨行文,也就意味着在分析散文结构思路时应着眼于“神聚”。
题型一分析行文思路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
高考考查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即明考型),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即暗考型)、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一、掌握必备知识常见行文思路1.静赏式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地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思路: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2.参游式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想,篇末暗示主旨。
思路: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3.象征式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深化(升华)主题。
思路:物的描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表达志向。
4.怀念式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思路: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5.叙史式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感慨。
这类散文大多被称之为文化散文。
思路:一语统篇——追述史实——抚今而感慨、抒情。
把握行文思路“4技巧”1.明确文体,把握全貌。
通过阅读,把握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行文思路应该有所不同。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文章有序,作者有路结构思路不仅仅是一个重要考点,更重要的是只有把握住它,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文本,为进一步赏析文本做好铺垫。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包括分析整体思路和分析句段的作用两方面,高考也围绕这两方面设题考查。
一、分析整体思路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路径、脉络。
结构是指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文章结构包括以下几种:(1)段内的结构层次;(2)全文的结构层次;(3)文章的材料的组织形式;(4)材料与材料之间(段落之间)的关系;(5)文章主旨形成过程。
思路的种类:类型定义分类纵向思路按照一定的顺序,重在反映过程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即事物发展的顺序)横向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侧面地分别加以叙写总分式、对比式、纵横交错式(2012·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太阳梦晓浩朋友老刘说起他做的一个梦,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梦见自己驾着一叶小舟,划行在太阳里。
那境界好动人啊。
太阳大得无边无沿,透明的浆液,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红色,岸,在哪里?船桨轻轻一拨,溅起一串火红的水珠,落下时,它们忽然凝结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态。
老刘是个画家,那时候,画山画得正苦。
听了老刘的话,我放眼望去,但见群山在我周围有节奏地起伏着,群山之上是蓝天,一轮硕日,漂泊在蓝天上,永恒地照耀着。
记得刚到拉萨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片明晃晃的阳光,铺天盖地而来,拼命地往身体里渗透,我觉得身后的影子都透着亮儿。
是不是在梦里?我走向那些经幡。
五颜六色的经幡,在阳光下舞蹈着,似乎一头连着天,一头接着地,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宁静。
一幢幢别致的藏式楼房和现代建筑,从绿树鲜花中冒出来,寺庙的金顶间杂其中,香火缭绕,放生羊和野狗昂着哲人般的头颅,在大街上踱步。
向生活深处走去,我知道这不是梦。
远方的亲朋好友非说这就是梦,神秘,朦胧,可想而不可及。
文学类文本:散文分析结构思路【考情简述】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
通常包括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
主要题型分两大类。
一类是整体把握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并梳理文章的思路脉络。
另一类是分析文章的局部思路,亦即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这里要特别注意了解散文线索的类型和作用、了解散文结构组织的技巧,理解不同句段和材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设问方式】(1)(2021全国甲)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王小鹰](2)(2020全国I)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
[建水记(之四)于坚](3)(2020全国III)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记忆里的光》蒋子龙]【必备知识】一、散文线索及思路1.行文思路与散文线索的区别思路是作者在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情感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
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
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
线索可以是梳理作者思路的一个参考,但两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散文线索的类型(1)时空连“线”。
大多在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明时空转换的词语把这些词联系起来,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
如《桃花源记》: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复前行→便得一山→……从口入→复行数十步→既出……便扶向路→及郡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因物取“线”。
出现于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主旨。
如《记一辆纺车》全文以怀念在延安时使用过的一辆纺车开头,接着从三方面写怀念纺车的原因:一是纺车保证了“丰衣”,坚持了抗战;二是纺线也是一种很有趣的生活;三是纺线使大家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深刻变化。
最后再以怀念纺车作结点明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