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地震波处理2010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65
地震波处理流程地震波处理可是个超有趣又有点复杂的事儿呢。
一、数据收集。
地震波的数据收集就像是一场大规模的寻宝游戏。
咱们得通过各种地震仪在不同的地点安营扎寨,然后静静地等待大地“说话”。
这些地震仪可灵敏啦,能把大地哪怕是最轻微的震动都记录下来。
有时候啊,它们在深山老林里,有时候又在城市的某个角落。
收集到的数据就像是一堆乱乱的拼图碎片,有来自浅处的小震动,也有深处传来的强烈波动的信息,反正各种各样的都有。
二、数据预处理。
拿到这些像宝藏又像乱麻的数据后,就得开始预处理啦。
这一步就像是给刚从泥地里挖出来的宝贝清洗一样。
有很多噪声混在里面呢,就像是调皮的小怪兽在捣乱。
比如说汽车开过的震动、风吹动仪器的晃动,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真正的地震波信号。
我们得想办法把这些噪声去掉,让真正的地震波信号清晰起来。
还有些数据可能因为仪器故障或者传输问题有点小瑕疵,这时候就得像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把这些小毛病给修复好。
三、滤波处理。
滤波这个环节就像是给地震波数据来一场大筛选。
把那些不需要的频率成分给筛掉,只留下对我们研究有用的部分。
就像是从一堆彩色的珠子里挑出我们想要的颜色一样。
高频率的波可能是一些局部的小干扰,低频率的波可能是地球大尺度结构产生的比较缓慢的波动。
我们得根据研究的目标,比如是研究地下小断层还是大的板块结构,来确定保留哪些频率的波。
这就需要我们对地震波的特性有很清楚的了解,不然就像盲人摸象,乱搞一通啦。
四、反褶积处理。
反褶积就像是给地震波数据做个神奇的魔法。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时候啊,会受到很多地层的影响,就像声音在不同的房间里传播会有回声一样。
地层会让地震波变得模糊不清,反褶积就是要把这种模糊给消除掉,让地震波恢复它原来的样子。
这可不容易呢,就像把揉皱的纸再重新铺平一样难。
我们得根据地层的大概情况,用一些数学模型来进行反褶积操作,有时候可能试了好多次才能找到比较合适的方法。
五、速度分析。
速度分析就像是给地震波找它在地下旅行的速度。
地震资料处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震波的传播原理,掌握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地震波,了解它们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作用。
3. 学生能够掌握地震资料处理中的数据校正、滤波、震相识别等基本技能。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处理软件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导入、格式转换等。
2.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地震资料的质量控制和数据分析,对异常数据做出合理判断和处理。
3. 学生能够运用地震资料处理技术,绘制地震剖面图,并解释地震事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地震资料处理,培养对地球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2.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震资料处理在防震减灾和资源勘探等领域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表达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球科学领域的高年级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但地震资料处理方面的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教学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震资料处理基本原理:介绍地震波传播理论,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以及地震资料处理的基本流程。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震波传播原理,第三章 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流程2. 地震资料预处理:讲解数据校正、滤波、去噪等预处理方法,以及相关软件操作技巧。
-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震资料预处理技术3. 震相识别与分析:介绍震相识别的基本方法,震相分析在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五章 震相识别与分析4. 地震剖面图绘制与解释:教授如何利用地震资料处理软件绘制地震剖面图,以及地震事件的解释方法。
第四届粤港澳地震科技研讨会,2010年1月7-8日,香港4th Guangdong-Hong Kong-Macau Seminars on Earthquake Science and TechnologyJanuary 7-8 2010, Hong Kong地震波选择方法,工具,及其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中的应用王 刚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及环境工程学系摘 要在基于性能的土木工程抗震设计中,地震波是影响系统反应不确定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因此,研究一种系统的方法和工具,以便从现有的地震数据库中选择适当的地震波以代表设计地震的重要特征,便显得至关重要。
由美国太平洋地震研究中心和加州地质勘探局联合赞助,DGML项目开发了一个地震波选择系统,以便提供地震加速度用于各种工程的抗震设计。
DGML带有PEER-NGA强震数据库及用户交互图形界面,它能够根据各种设定的准则,搜索相应的地震记录,包括 (1) 设定的地震特性,如,震级,断裂机制,距离,和场地情况等; (2) 地震波的反应谱与设计地震反应谱的对比; 以及 (3) 其他的特性,如是否包含近场地震速度脉冲等。
DGML应用于实际的工程抗震设计,显示出优良的性能。
Design Ground Motion Libra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Design of Civil InfrastructureGang WangDepartment of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BSTRACTIn performance-based seismic design of civil infrastructure,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is one of the primary sources of uncertainty in assess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the civil system. It is critical to develop systematic methods and useful tools to select and modify from current ground motion databases to provide a small group of earthquake motions that can realistically represen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design motion that control the nonlinear response of civil engineering facilities. Sponsored by 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and California Geological Survey, the Design Ground Motion Library (DGML) project creates an electronic library of recorded ground motion acceleration time histories suitable for use by engineering practitioners for time history dynamic analyses of various facility types.DGML is a ground motion selection and modification system equipped with PEER-NGA strong motion database and interactive graphic user interface. The DGML has the broad capability of searching for time history record sets in the according to various selection criterion, including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ordings in terms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type of faulting, distance, and site characteristics, (2) the response spectral shape of the records in comparison to design or target response spectra, and (3) other record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dura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velocity pulses in near-fault time histories. DGML has demonstrated excellent capacity in engineering design practice.1. 引言近年来, 基于性能的地震设计在地震防灾减灾, 保护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手册第1章地震基础知识 (5)1.1 地震的定义与成因 (5)1.2 地震带的分布 (5)1.3 地震波的传播 (5)第2章地震预警与监测 (5)2.1 地震预警系统 (5)2.2 地震监测技术 (5)2.3 地震信息的发布与获取 (5)第3章地震应急预案 (5)3.1 家庭应急预案 (5)3.2 社区应急预案 (5)3.3 城市应急预案 (5)第4章地震应急救援组织 (5)4.1 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 (5)4.2 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 (5)4.3 应急救援协调与指挥 (5)第5章地震救援技术与装备 (5)5.1 救援技术概述 (5)5.2 救援装备的种类与使用 (5)5.3 现场救援操作技巧 (5)第6章灾害现场搜索与营救 (5)6.1 搜索犬的应用 (5)6.2 生命探测仪的使用 (5)6.3 营救行动的实施 (5)第7章医疗救护与心理援助 (5)7.1 现场急救技能 (5)7.2 灾后防疫措施 (6)7.3 心理援助与干预 (6)第8章灾害现场秩序维护与安全 (6)8.1 现场安全评估 (6)8.2 灾区治安维护 (6)8.3 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6)第9章灾后临时安置与救助 (6)9.1 临时住所的搭建 (6)9.2 灾后生活物资发放 (6)9.3 灾后救助与慰问 (6)第10章灾后重建与恢复 (6)10.1 重建规划与实施 (6)10.2 灾后经济恢复 (6)10.3 灾后心理重建 (6)第11章地震应急救援法律法规 (6)11.1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法律法规体系 (6)11.2 法律法规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6)11.3 法律责任与权益保障 (6)第12章国际地震应急救援合作 (6)12.1 国际地震应急救援组织与机构 (6)12.2 国际地震应急救援经验与启示 (6)12.3 我国在国际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参与与合作 (6)第1章地震基础知识 (6)1.1 地震的定义与成因 (6)1.2 地震带的分布 (6)1.3 地震波的传播 (7)第2章地震预警与监测 (7)2.1 地震预警系统 (7)2.2 地震监测技术 (7)2.3 地震信息的发布与获取 (8)第3章地震应急预案 (8)3.1 家庭应急预案 (8)3.1.1 家庭成员职责划分 (8)3.1.2 应急物资准备 (9)3.1.3 应急避难所 (9)3.1.4 地震发生时的行动指南 (9)3.2 社区应急预案 (9)3.2.1 组织机构 (9)3.2.2 应急预案制定 (9)3.2.3 应急演练 (10)3.2.4 宣传教育 (10)3.3 城市应急预案 (10)3.3.1 组织机构 (10)3.3.2 应急预案制定 (10)3.3.3 应急响应流程 (10)3.3.4 宣传教育 (10)第4章地震应急救援组织 (10)4.1 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 (10)4.1.1 组建原则 (11)4.1.2 组建方式 (11)4.1.3 组建内容 (11)4.2 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 (11)4.2.1 培训内容 (11)4.2.2 培训方式 (11)4.3 应急救援协调与指挥 (11)4.3.1 协调机制 (11)4.3.2 指挥调度 (12)第5章地震救援技术与装备 (12)5.1 救援技术概述 (12)5.2 救援装备的种类与使用 (12)5.2.1 生命探测装备 (12)5.2.2 破拆装备 (12)5.2.3 支撑装备 (12)5.2.4 起重装备 (12)5.2.5 急救装备 (13)5.3 现场救援操作技巧 (13)5.3.1 搜救技巧 (13)5.3.2 破拆技巧 (13)5.3.3 支撑技巧 (13)5.3.4 起重技巧 (13)5.3.5 急救技巧 (13)第6章灾害现场搜索与营救 (13)6.1 搜索犬的应用 (13)6.1.1 嗅觉优势 (13)6.1.2 训练与选拔 (14)6.1.3 应用领域 (14)6.2 生命探测仪的使用 (14)6.2.1 技术原理 (14)6.2.2 优势与局限 (14)6.2.3 应用场景 (14)6.3 营救行动的实施 (14)6.3.1 确定被困者位置 (14)6.3.2 制定营救方案 (14)6.3.3 救援行动 (14)6.3.4 医疗救护 (15)第7章医疗救护与心理援助 (15)7.1 现场急救技能 (15)7.1.1 心肺复苏(CPR) (15)7.1.2 外伤处理 (15)7.1.3 气道异物处理 (15)7.1.4 骨折固定 (15)7.2 灾后防疫措施 (15)7.2.1 环境消毒 (15)7.2.2 预防接种 (15)7.2.3 健康宣教 (16)7.2.4 食品安全监管 (16)7.3 心理援助与干预 (16)7.3.1 心理疏导 (16)7.3.2 心理健康教育 (16)7.3.3 心理危机干预 (16)7.3.4 心理康复 (16)第8章灾害现场秩序维护与安全 (16)8.1 现场安全评估 (16)8.2 灾区治安维护 (17)8.3 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17)第9章灾后临时安置与救助 (17)9.1 临时住所的搭建 (17)9.1.1 选择合适的地点 (17)9.1.2 选择合适的临时住所类型 (18)9.1.3 搭建临时住所 (18)9.2 灾后生活物资发放 (18)9.2.1 生活物资的种类 (18)9.2.2 生活物资的发放 (18)9.3 灾后救助与慰问 (18)9.3.1 心理援助 (18)9.3.2 慰问活动 (18)9.3.3 社会援助 (18)第10章灾后重建与恢复 (19)10.1 重建规划与实施 (19)10.1.1 重建规划原则 (19)10.1.2 重建规划内容 (19)10.1.3 重建实施 (19)10.2 灾后经济恢复 (19)10.2.1 恢复农业生产 (20)10.2.2 恢复企业发展 (20)10.2.3 恢复旅游市场 (20)10.3 灾后心理重建 (20)10.3.1 心理援助 (20)10.3.2 社会支持 (20)第11章地震应急救援法律法规 (20)11.1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法律法规体系 (20)11.2 法律法规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21)11.3 法律责任与权益保障 (21)第12章国际地震应急救援合作 (22)12.1 国际地震应急救援组织与机构 (22)12.1.1 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UNISDR) (22)12.1.2 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INSARAG) (22)12.1.3 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联合会(IFRC) (22)12.1.4 地震应急响应协调中心(ERC) (22)12.2 国际地震应急救援经验与启示 (22)12.2.1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23)12.2.2 做好地震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 (23)12.2.3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23)12.2.4 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23)12.3 我国在国际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参与与合作 (23)12.3.1 积极参与国际地震应急救援行动 (23)12.3.2 加强与国际地震应急救援组织的合作 (23)12.3.3 推动地震应急救援技术交流与合作 (23)12.3.4 参与国际地震应急救援演练 (23)第1章地震基础知识1.1 地震的定义与成因1.2 地震带的分布1.3 地震波的传播第2章地震预警与监测2.1 地震预警系统2.2 地震监测技术2.3 地震信息的发布与获取第3章地震应急预案3.1 家庭应急预案3.2 社区应急预案3.3 城市应急预案第4章地震应急救援组织4.1 应急救援队伍的组建4.2 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4.3 应急救援协调与指挥第5章地震救援技术与装备5.1 救援技术概述5.2 救援装备的种类与使用5.3 现场救援操作技巧第6章灾害现场搜索与营救6.1 搜索犬的应用6.2 生命探测仪的使用6.3 营救行动的实施第7章医疗救护与心理援助7.1 现场急救技能7.2 灾后防疫措施7.3 心理援助与干预第8章灾害现场秩序维护与安全8.1 现场安全评估8.2 灾区治安维护8.3 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第9章灾后临时安置与救助9.1 临时住所的搭建9.2 灾后生活物资发放9.3 灾后救助与慰问第10章灾后重建与恢复10.1 重建规划与实施10.2 灾后经济恢复10.3 灾后心理重建第11章地震应急救援法律法规11.1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法律法规体系11.2 法律法规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应用11.3 法律责任与权益保障第12章国际地震应急救援合作12.1 国际地震应急救援组织与机构12.2 国际地震应急救援经验与启示12.3 我国在国际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参与与合作第1章地震基础知识1.1 地震的定义与成因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指地壳在快速释放能量的过程中产生的振动现象,期间会产生地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