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临床表现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2
耳鼻喉急性感染及术后疼痛的临床治疗探讨耳鼻喉急性感染及术后疼痛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在临床上对这两种问题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耳鼻喉急性感染和术后疼痛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临床工作者及相关患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耳鼻喉急性感染的临床治疗探讨1. 定义耳鼻喉急性感染是指鼻、口腔、耳朵、咽喉及喉部的粘膜受到细菌、病毒或真菌等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炎症,常见的疾病有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窦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等。
这些疾病往往具有急性发作、部位明显、症状典型的特点。
2.病因耳鼻喉急性感染的病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细菌感染:常见的有链球菌、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2)病毒感染:如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等;(3)真菌感染:主要是念珠菌等。
3.临床表现不同部位的急性感染表现各异,但都伴随有发热、局部疼痛、充血、肿胀、分泌物增加等炎症症状。
如急性中耳炎患者有耳朵疼痛、耳聋,急性鼻窦炎患者鼻塞、鼻涕、头痛、鼻部压痛,急性扁桃体炎患者有发热、咽痛、吞咽困难、扁桃体肿大等。
4.诊断临床医生一般可以根据患者的主诉、症状和体征作出初步的诊断,并通过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分泌物培养、影像学检查等)来明确病因。
5.治疗耳鼻喉急性感染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真菌药物等,同时还需配合对症治疗,如降温、止痛、清洁局部病变等。
还需关注患者的饮食、休息等日常护理。
在严重感染或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能需要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
二、术后疼痛的临床治疗探讨1. 定义术后疼痛是指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的一种疼痛体验,是术后患者不良感受的主要症状之一。
术后疼痛是一种多发病因、多发生部位的疼痛,不同部位的手术在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和程度上也有所不同。
2.病因术后疼痛的病因很复杂,主要包括手术创伤、术后感染、术后并发症、术后镇痛药物使用不当等。
3.临床表现术后疼痛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持续性剧痛或阵发性疼痛,部位也有所不同,可以是手术部位的组织器官疼痛,也可以是术后全身性疼痛。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颈椎组织和神经根受到病变刺激而诱发的颈椎病,它是常见的颈椎病之一。
由于神经根受损可引起肌肉萎缩、神经损伤、失能甚至根源神经损伤,故其有被重视的地位。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主要是基于临床表现来判断的。
一、临床表现
1、疼痛: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主要表现出颈部疼痛、肩部疼痛和上臂疼痛,疼痛多发生于前交叉区,颈部两侧肩胛骨连接处及上臂背部。
2、肌肉萎缩:肩胛肌最易损伤,急性阶段患者可出现肩胛肌萎缩,慢性阶段患者可出现肩胛肌痉挛。
3、神经损伤:神经根受压所致的神经病变可出现缺乏感觉,强烈的刺痛感,特异性刺激,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
4、关节功能障碍:同时出现颈部活动受限,前屈、后仰、侧倾等体位痛或屈曲痛,转头时可出现无力感和受限。
二、实验室检查
1、神经肌电图检查:检查是否存在由于神经根受压所引起的电信号及电压变化,诊断神经根病变。
2、核磁共振检查:检查是否存在颈椎及神经根所引起的棘突增厚、神经根脱位、硬膜外壳炎等病理改变。
3、脊柱X线检查:检查颈椎椎间盘脱出,突出性椎间盘突出症,椎体粉碎,椎间压迫症和光行性脊柱炎等疾病的改变以及急性发作的骨关节炎病变。
三、鉴别诊断
1、诊断其他颈椎病:脊柱结核、椎体肉瘤、多发性硬化、传染性颈椎病、特发性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病变等。
2、诊断免疫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3、诊断系统性疾病:梅毒、红斑狼疮等。
四、诊断根据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诊断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以及其他临床症状及有关检查,最终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一般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纤维肌痛综合症的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肌肉酸痛、压痛、牵拉及过劳可致疼痛加剧【临床表现】纤维肌痛综合征多见于女性,最常见的发病年龄25—45岁。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有下述4组症状:1.主要症状:全身广泛疼痛是所有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都具有症状。
虽然有的病人仅主诉一处或几处疼痛,但1/4的病人疼痛部位可达24处以上。
疾病遍布全身各处,尤以中轴骨骼(颈、胸椎、下背部)及肩胛带、骨盆带等处为常见。
其他常见部位依次为膝、头、肘、踝、足、上背、中背、腕、臀部、大腿和小腿。
大部分病人将这种疼痛描写为刺痛,痛得令人心烦意乱。
另一个所有病人都具有症状为广泛存在的压痛点,这些压痛点存在于肌腱、肌肉及其他组织中,往往呈对称性分布。
在压痛点部位,病人与正常人对“按压”的反应不同,但在其他部位则无区别。
2.特征性疾病:这一组症状包括睡眠障碍、疲劳及晨僵。
约90%的病人有睡眠障碍,表现为失眠、易醒、多梦、精神不振。
夜间脑电图显示有α波介入到非快支眼节律中,提示缺乏熟睡。
50—90%的病人有疲劳感,约一半病人疲劳症状较严重,以至于感到“太累,无法工作”。
晨僵见于76—91%的病人,其严重程度与睡眠及疾病活动性有关。
3.常见症状:这一组症状中最常见的是麻木和肿胀。
病人常诉关节、关节周围肿胀,但无客观体征。
其次为头痛、肠激惹综合征。
头痛可分偏头痛或非偏头痛性头痛,后者是一种在枕区或整个头部的压迫性钝痛。
心理异常包括抑郁和焦虑也比较常见。
此外病人劳动能力下降,约1/3的病人需改换工作,少部分人不能坚持日常工作。
以上症状常因天气潮冷、精神紧张、过度劳累而加重,局部受热、精神放松、良好睡眠、适度活动可使症状减轻。
4.混合症状: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很少见,大部分纤维肌痛综合征病人都同时患有某种风湿病。
这时临床症状即为两者症状的交织与重叠。
纤维肌痛综合征常使与之共存在风湿病症状显得更严重,如不认识这种情况常会导致对后者的过度治疗和检查。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三叉神经痛是目前临床比较常见的疾病,属于脑神经性疾病。
三叉神经痛主要是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面部一侧的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生矩阵型的疼痛,是典型的神经痛疾病。
由于发病的时候犹如针刺、刀割,所以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直接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
那么关于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人们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就针对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式进行以下分析。
1、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三叉神经痛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脑部神经性疾病,主要以面部一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女性发病率要比男性要高,尤其是中老年人,因为此病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是会提高的。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如下:此病发病是阵发性的,疼痛感如针刺、刀割、烧灼、顽固性的剧烈性疼痛,一旦发病,患者是非常难以忍受的。
由于三叉神经痛主要发生在面部,导致很多患者会在洗脸、刷牙的时候发病。
由于三叉神经痛属是阵发性的,所以患者在疼痛数秒之后就会恢复正常,疼痛呈周期性发作,不发作的时候,就和正常人一样。
三叉神经痛在发作的时候,是不会有任何提前征兆的,会突然间出现剧烈性疼感。
最后,三叉神经痛患者在疼痛感发作的时候,会出现面部潮红、皮肤温度高、眼球结膜充血以及流泪、流鼻涕等症状。
此外,对于三叉神经痛来说,由于疼痛时是带有抽搐性质的,所以在临床上也常被称之为是痛性抽搐,给患者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很多患者都不敢去擦脸、大口进食,就连喝水都很小心。
三叉神经痛可以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患者都不知道自己为何会得三叉神经痛疾病,也就是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怎么发生的。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生主要是发生在软组织受到损伤以后,出现了局部感染、外伤、以及对三叉神经痛所经多的骨孔等带来影响,进而三叉神经痛疾病。
而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例。
2、三叉神经痛的特点首先,三叉神经痛具有突发性特点,患者很多时候在吃饭、说话以及精神紧张的时候,会出现突如其来的疼痛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发作在白天会更多;其次,具有激痛点特点。
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为主要表现,国内统计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五点二,女略多于男,发病率可随年龄而增长。
下面是yjbys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临床表现
1、性别与年龄
年龄多在40 岁以上,以中、老年人为多。
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2。
2、疼痛部位
右侧多于左侧,疼痛由面部、口腔或下颌的某一点开始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以第二支、第三支发病最为常见,第一支者少见。
其疼痛范围绝对不超越面部中线,亦不超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
偶尔有双侧三叉神经痛者,比较少见。
3、疼痛性质
如倒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剧烈难忍的疼痛,甚至痛不欲生。
4、疼痛的规律
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而疼痛发作一般有规律。
每次疼痛发作时间由仅持续数秒到1~2 分钟骤然停止。
初期起病时发作次数较少,间歇期亦长,数分钟、数小时不等,随病情发展,发作逐渐频繁,间歇期逐渐缩短,疼痛亦逐渐加重而剧烈。
夜晚疼痛发作减少。
间歇期无任何不适。
5、诱发因素:说话、吃饭、洗脸、剃须、刷牙以及风吹等均可诱发疼痛发作,以致病人精神萎靡不振,行动谨小慎微,甚至不敢洗。
疼痛的临床表现(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胸痛:1、胸壁疾患:(1)病因:(2)疼痛有共同点:部位固定,局部有明显压痛,胸廓活动(咳嗽、深呼吸、举臂)疼痛加重(3)常见病:皮肤带状疱疹、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炎2、肺、胸膜病变:(1)病因:凡累及胸膜壁层时均可胸痛(2)疼痛的共同点:常伴咳嗽,常因咳嗽、深呼吸加重疼痛,胸壁局部无压痛,有原发病症状和指征(3)常见病:胸膜病患(肿瘤、粘连、炎症、气胸)肺梗塞3、心血管病变:(1)病因:心肌急性缺氧(2)疼痛共同点:疼痛多处于心前区或胸骨后,少数剑突下,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放射,可因情绪激动、体力活动诱发或加重,休息好转。
(3)常见病:1)心绞痛:见“共同点”,疼痛性质呈压榨样伴窒息感,历时短暂(3-5分钟,<1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2)心肌梗塞:性质同心绞痛,程度更剧烈(压榨感明显),历时常达数小时至1-2天,硝酸甘油不能使之缓解,常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压下降等。
4、纵隔疾患:(1)病因:癌肿、炎症(2)疼痛共同点:位于胸骨后,呈持续性隐痛、钻痛,并放射到肩部、肩胛间,吞咽时疼痛加剧,伴吞咽困难。
(3)常见病:纵隔炎症、气肿和肿瘤,如急性食道炎、食道周围炎、食道癌;纵隔气肿5、横膈疾患:(1)病因:横膈或膈下疾患(2)疼痛共同点:位于胸骨下部,向上放射胸、颈、向下腹部,肌紧张、压痛(3)常见病:膈、胸膜炎,膈下脓肿,横膈疝,肝脓肿急性腹痛:1、急性腹膜炎(继发性)(1)病因:急性阑尾炎穿孔、消化性溃疡穿孔、术后感染、其它(胆囊穿孔、产褥热等)(2)腹痛特点:持续而剧烈;深呼吸、按压、咳嗽、变动体位疼痛加重;原发病灶处最显著,腹痛范围随腹膜炎范围而定;具有腹膜炎三联征的特点;可出现肠鸣音明显消失。
常伴呕吐、恶心、发热。
2、腹腔脏器急性炎症:(1)急性胃炎:不洁饮食/刺激饮食史;上腹部持续疼痛伴呕吐、吐后痛暂缓解(2)急性肠炎:脐周阵发性绞痛,肠鸣音活跃,伴腹泻、泻后暂缓(3)急性胰腺炎:暴食暴饮,大量饮酒,进食油腻为诱因;上腹部持续性剧痛,向左腰背放射伴呕吐,吐后疼痛不缓解;急性出血坏死型则剧烈疼痛、休克,死亡率很高,可猝死,脐周、左腰背出现紫蓝斑。
足跟痛症状的临床表示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一:诊断:
其主要表示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足跟痛。
步履困难。
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垫变性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
临床上主要有:
1跟腱周围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8跟骨结核、肿瘤等。
二、治疗措施:
要想杜绝跟痛症的发生,根痛症的患者尤其要平常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要穿软底鞋,尽量不要长时间走路,如果疼痛长期不能缓解,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比如按摩膏,听朋友介绍有一阵种叫京珠堂八妙膏的,疗效独特,奇效很快。
三、营养防治及食疗
1.补充维生素B6,可帮助钙质吸收和预防骨刺的形成。
2.补充维生素C。
3.多食含钙的食物。
4.多食含镁的食物,如蔬菜、谷类、肉类、豆类及豆制品。
5.避免食用酒精、咖啡、糖类食品,以防止机体恢复过程中发生的
障碍,保护体内矿物质的平衡。
李晓荣讲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都有哪些文章来源:/三叉神经痛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多三叉神经痛患者在治疗期间,都有被误治的经历,这也是导致三叉神经痛久治不愈的原因,另外,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与牙痛很相似,就胡乱的拔牙,以此来进行治疗,这也就给广大三叉神经痛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所以了解三叉神经痛的症状是很有帮助的,那么,三叉神经痛会有什么症状?下面就由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的专家来为大家做下讲解吧!专家介绍说,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科常见病之一,在三叉神经分布区之一支或多支有阵发性的单侧脸部抽痛,且大多在三叉神经的第二支或第三支,第一支则十分罕见。
某些特殊病例,甚或在同侧之大姆指亦会引起疼痛。
典型的三叉神经痛,则以单侧、阵发性剧烈抽痛为其主要征兆。
专家解析: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主要表现在:(1)疼痛性质:疼痛发作常无先兆,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受累神经分布区域内的撕裂样、触电样、烧灼样、刀割样或炸裂样疼痛,病人难以忍受,痛不欲生。
(2)疼痛部位:疼痛常先起始于三叉神经的一个分支,以后逐渐扩展。
(3)疼痛的触发点和诱发因素:在三叉神经分布的范围内,有一个或多个皮肤特殊敏感区,每遇轻微触动即可引起疼痛发作,称为“扳机点”,其范围比较局限,集中在鼻翼部、上下唇、上下齿龈、颊部、眉毛等处。
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刺激如谈话、进食、咳嗽、洗脸、剃须、刷牙、打哈欠或吹凉风等都可触发“扳机点”引起疼痛发作。
(4)疼痛伴发症状及体征: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可伴有血管-植物神经症状,如患侧脸红、出汗、瞳孔散大、流泪、流鼻涕、唾液分布增多,皮肤温度增高、肿胀等。
(5)疼痛发作的时限与周期:发作频繁者常感觉疼痛持续几小时或整天。
而这种频繁的发作经数周或数月后可突然自行缓解,缓解期无任何疼痛,经一段时间后又可再发。
疼痛伴发症状及体征: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可伴有血管-植物神经症状,如患侧脸红、出汗、瞳孔散大、流泪、鼻粘膜充血、流鼻涕、唾液分布增多,皮肤温度增高、肿胀等。
创伤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1)疼痛:创伤后疼痛程度不一,一般在伤后2~3日后逐渐缓解。
但严重损伤并发休克时,伤员常不诉疼痛;内脏损伤所致的疼痛常定位不确切。
若疼痛持续或加重,则可能并发感染。
(2)局部肿胀:因受伤局部出血和创伤性炎症反应所致。
可伴有发红、青紫、瘀斑、血肿或肿胀。
严重肿胀可致局部组织或远端肢体血供障碍。
(3)功能障碍:因解剖结构破坏、疼痛或炎症反应所致。
(4)伤口:是开放性损伤特有的征象。
按伤口清洁度可分:①清洁伤口:通常指无菌手术切口。
②污染伤口:指被异物或细菌沾染,但未发生感染的伤口,一般指伤后8小时以内经处理的伤口。
③感染伤口:指已发生感染的伤口。
2.全身症状
体温一般不超过38.5。
C。
病人可有口渴、尿少、食欲减少、疲倦、失眠甚至月经异常。
神经性疼痛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策略引言:神经性疼痛是指由于神经系统損傷或异常,导致的持续性、剧烈且顽固的疼痛。
它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及时治疗神经性疼痛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神经性疼痛的临床表现以及常用的治疗策略。
一、神经性疼痛的临床表现1. 神经功能异常:神经性疼痛常伴随着神经功能异常,如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或感觉缺失。
患者可能出现刺激过敏(轻微触碰都会引起剧烈的疼痛反应)、冷感或温度失调等情况。
2. 持续性与周期性发作:神经性疼痛在大部分情况下是持续存在的,不会像其他类型的急性或慢性疼术那样有规律地间歇发作。
然而,也有一些神经性疼痛会以周期性形式发作,如三叉神经痛。
3. 不同于伤害部位特定的疼痛:神经性疼痛可表现为深部、难以定位的非特异性疼痛,常延伸到周围区域,而不仅仅局限在单个结构或器官。
患者可能感到针刺、电击、灼烧等异常的疼痛感觉。
4. 神经系统体征异常:神经性疼痛患者可能出现一些神经系统体征异常。
例如,感觉减退或缺失、肌力减退、肌肉萎缩和反射亢进等。
二、治疗策略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控制神经性疼痛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惶酮药和抽搐镇定剂。
这些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缓解焦虑和抑郁,并减轻对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
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用于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如感觉减退或过敏。
常见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电刺激、热疗和冷疗等。
这些方法通过刺激神经末梢或改变组织温度来缓解疼痛。
3. 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药物注射或局部麻醉药物使用,阻断患者特定神经纤维传递的方法。
这可以有效地减轻神经性疼痛和相关的不适。
4.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神经性疼痛患者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放松训练和心理支持等。
它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对疼痛的应对能力。
5.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是帮助患者重新恢复日常生活功能的关键步骤。
康复训练可以包括物理治疗、运动锻炼以及饮食调整等。
胸痛:
1、胸壁疾患:
(1)病因:
(2)疼痛有共同点:部位固定,局部有明显压痛,胸廓活动(咳嗽、深呼吸、举臂)疼痛加重
(3)常见病:皮肤带状疱疹、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炎
2、肺、胸膜病变:
(1)病因:凡累及胸膜壁层时均可胸痛
(2)疼痛的共同点:常伴咳嗽,常因咳嗽、深呼吸加重疼痛,胸壁局部无压痛,有原发病症状和指征
(3)常见病:胸膜病患(肿瘤、粘连、炎症、气胸)
肺梗塞
3、心血管病变:
(1)病因:心肌急性缺氧
(2)疼痛共同点:疼痛多处于心前区或胸骨后,少数剑突下,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放射,可因情绪激动、体力活动诱发或加重,休息好转。
(3)常见病:
1)心绞痛:见“共同点”,疼痛性质呈压榨样伴窒息感,历时短暂(3-5分钟,<1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2)心肌梗塞:性质同心绞痛,程度更剧烈(压榨感明显),历时常达数小时至1-2天,硝酸甘油不能使之缓解,常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血压下降等。
4、纵隔疾患:
(1)病因:癌肿、炎症
(2)疼痛共同点:位于胸骨后,呈持续性隐痛、钻痛,并放射到肩部、肩胛间,吞咽时疼痛加剧,伴吞咽困难。
(3)常见病:纵隔炎症、气肿和肿瘤,如急性食道炎、食道周围炎、食道癌;纵隔气肿5、横膈疾患:
(1)病因:横膈或膈下疾患
(2)疼痛共同点:位于胸骨下部,向上放射胸、颈、向下腹部,肌紧张、压痛
(3)常见病:膈、胸膜炎,膈下脓肿,横膈疝,肝脓肿
急性腹痛:
1、急性腹膜炎(继发性)
(1)病因:急性阑尾炎穿孔、消化性溃疡穿孔、术后感染、其它(胆囊穿孔、产褥热等)(2)腹痛特点:持续而剧烈;深呼吸、按压、咳嗽、变动体位疼痛加重;原发病灶处最显著,腹痛范围随腹膜炎范围而定;具有腹膜炎三联征的特点;可出现肠鸣音明显消失。
常伴呕吐、恶心、发热。
2、腹腔脏器急性炎症:
(1)急性胃炎:不洁饮食/刺激饮食史;上腹部持续疼痛伴呕吐、吐后痛暂缓解
(2)急性肠炎:脐周阵发性绞痛,肠鸣音活跃,伴腹泻、泻后暂缓
(3)急性胰腺炎:暴食暴饮,大量饮酒,进食油腻为诱因;上腹部持续性剧痛,向左腰背放射伴呕吐,吐后疼痛不缓解;急性出血坏死型则剧烈疼痛、休克,死亡率很高,可猝死,脐周、左腰背出现紫蓝斑。
(4)急性阑尾炎:起病上腹脐周持续疼痛,伴发热、间隔呕吐,6-12-24小时,疼痛转移局限于右下腹,少数人一开始即右下腹疼痛,易误诊,早期右下腹按压疼痛甚于上腹。
3、腹腔脏器梗阻:
(1)胆道蛔虫症:剑突下阵发性钻顶样疼痛,体位辗转反侧,间歇期完全不痛,可呕吐、吐蛔。
(2)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40岁以上肥胖女性多见,进食油腻,上腹部右侧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向右肩放射可伴呕吐、黄疸。
(3)机械性肠梗阻:如粘连、疝、肿瘤、扭转、炎症、套叠、蛔虫;脐周下腹阵发性波浪性绞痛,肠鸣音亢进;呕吐频繁,排便排气停止;低位性出现粪臭样呕吐物,后期肠麻痹,肠鸣音消失。
(4)输尿管结石:侧腹部阵发绞痛,伴典型的放射痛,放射到大腿内侧、会阴部,以及腹股沟;伴血尿。
4、实质脏器破裂、空腔脏器穿孔:
(1)溃疡病穿孔:突然发作、持续性剧痛伴休克;疼痛先在上腹部,以后迅速遍及全腹,肠鸣音消失。
(2)肝、脾、宫外孕破裂:自出血部位开始向全腹扩散,成为持续剧烈胀痛,伴有失血性休克,注意问病史。
5、腹腔内血管栓塞:多发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栓塞;如肠系膜静脉栓塞,肠管短时间内广泛坏死,病情严重;腹痛剧烈、呕吐频繁、吐便、暗红色血水
6、代谢障碍和中毒:铅中毒、糖尿病酮症;腹痛剧烈、按压无痛、无定位体征;原发病表现
7、胸腔疾病的放射痛:急性心梗、下叶大叶性肺炎、肺梗、心包炎
注:急性腹痛伴休克:急性腹腔内出血、胃肠穿孔、急性心梗
按压加重见于炎症性疼痛,缓解者为痉挛性疼痛。
慢性腹痛:起病缓、病程长,急性迁延而成。
1、慢性胃炎:腹痛无规律性,多在餐后、过劳时,疼痛加剧,休息好转。
隐、灼、胀
2、慢性胆囊炎:右上腹隐痛,伴有消化不良,厌油腻,嗳气,食欲不振。
3、慢性胰腺炎:上腹部持续性长期隐痛,伴消化不良、嗳气,严重者可出现脂肪下痢
(粪便表面亮而恶臭),喜前倾坐位
以上三种都在急性发作(急性炎症,需手术等治疗;经处理又是慢性)
4、结核性腹膜炎:有结核的全身症状;粘连型(持续性隐痛、触诊不规则无压痛包块)
腹水型
5、消化性溃疡: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特点;服碱性药物缓解。
十二指肠球溃:疼痛——进餐——缓解
胃溃疡:进餐——疼痛——缓解
6、肿瘤引起的腹痛:开始无腹痛,若疼痛则发生压迫和浸润,提示肿瘤进展。
7、其他:慢性铅中毒、肠道寄生虫、神经官能症、尿毒症
特点:慢性广泛性不定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