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药物的定义和组成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118
天然药物学基础天然药物学是指研究和应用天然产物作为药物的科学。
天然药物主要来源于动植物、微生物等自然界的有机物质,如植物药、动物药和微生物药等。
天然药物学基础是探讨天然药物的来源、组成、性质、制备方法、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基础性知识,为天然药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一、天然药物的来源天然药物的来源主要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植物药是指利用植物的各种部位(如根、茎、叶、花、果实等)制成药物,如参、人参、黄连等;动物药是指利用动物身体组织、器官或分泌物等制成药物,如麝香、龟板、蚕蛹等;微生物药是指利用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产生的代谢产物制成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
二、天然药物的组成天然药物主要由多种有机化合物组成,包括生物碱、生物素、多糖、鞣质、挥发油、黄酮类、萜类、甾体类等。
这些化合物对人体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如抗炎、镇痛、抗菌、抗肿瘤等。
三、天然药物的性质天然药物的性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植物生长环境、收获季节、贮藏方式等。
天然药物具有多样性、相对安全性和较低的毒性。
但是,天然药物也存在药效成分含量不稳定、药效作用慢等缺点。
四、天然药物的制备方法天然药物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提取、分离、纯化等工艺过程。
提取是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通常使用水、乙醇、乙醚等溶剂;分离是将提取物中的杂质和有害成分分离出来,通常采用色谱、凝聚、絮凝等方法;纯化是将分离得到的目标成分进一步提纯,通常采用结晶、蒸馏、凝聚等方法。
五、天然药物的药理作用天然药物的药理作用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生物学效应。
天然药物可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如干预细胞代谢、调节神经内分泌、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
具体药理作用取决于药物的成分、用药剂量、用药途径等因素。
总之,天然药物学基础是天然药物研究的基础理论,它涉及天然药物的来源、组成、性质、制备方法、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深入学习和了解天然药物学基础知识,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天然药物,发现新的药物资源,促进药物研究和开发的进展。
绪论▲1.微生物的定义:是一切肉眼看不清楚或者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的类群:非细胞(病毒);原核生物(细菌);真核生物(酵母菌)。
3.为什么说微生物是一把双刃剑:利:医药:抗生素的大规模生产和推广,利用工程菌产生多肽类生化药物。
农业:以菌治害虫和以菌治植病的生物防治;以菌促肥效,以菌促生长。
环境污染的治理:污水处理;环境污染监测和重要指示生物。
工业:生物发酵酿酒。
害:给人类带来各种疾病,威胁人类生存:结核、疟疾、霍乱农业:农作物病变(花卉的白粉病)。
食品:使食物腐烂变质。
发酵工业:发酵过程混入杂菌影响发酵产率。
▲4.微生物有哪些共性?最基本的是哪个?为什么:体积小,面积大(最基本);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因为微生物是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排泄面,和环境信息交换面,并由此产生其余四个共性。
5.谁先看到了微生物:列文虎克(自制了世界上第一台放大倍数为300倍的显微镜。
1676年他利用这种显微镜,观察到了一些细菌和原生动物,当时称为微动体,首次揭示了微生物世界。
▲6.在微生物发展史上哪两位做出了重大贡献?什么贡献?: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学说;证实发酵由微生物引起的;免疫学奠基者,提出预防接种;发明巴氏消毒法.科赫—————A.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流动蒸汽灭菌;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B.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柯赫原则)C.提出了动植物病原菌鉴定的柯赫法则。
7.巴氏消毒法:一般温度60~85℃,处理时间30分钟到15秒消毒的一种低温消毒法。
8.微生物对生物学的发展有什么贡献:学科交叉促进微生物学发展;对生命科学研究技术有重大贡献。
第一章1.什么是原核生物:细胞结构为原核的单细胞微生物。
2024年抗微生物药物市场发展现状引言抗微生物药物是一类能够有效对抗微生物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等。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和微生物耐药性的不断增加,抗微生物药物市场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本文将对抗微生物药物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市场规模抗微生物药物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全球抗微生物药物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000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12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5%左右。
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美元。
抗生素类别抗生素是目前抗微生物药物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按照药物作用机制和抗菌谱的不同,抗生素可以分为多个类别,例如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和氨基糖苷类等。
目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市场上最常见和使用最广泛的抗生素类别之一。
主要市场参与者抗微生物药物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目前,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包括制药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
制药巨头如辉瑞、强生和罗氏等在抗微生物药物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和丰富的产品线。
此外,一些新兴生物科技公司也在不断涌现,通过创新的研发和商业模式来开拓市场。
市场驱动因素抗微生物药物市场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驱动。
首先,微生物感染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推动了抗微生物药物的需求增长。
其次,微生物耐药性的威胁带动了抗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以应对新的超级细菌和真菌的出现。
此外,人口老龄化也促进了抗微生物药物市场的增长,因为老年人更容易受到感染。
发展趋势未来几年,抗微生物药物市场将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首先,抗生素的个体化治疗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通过基因检测和临床数据分析,选用最有效的抗生素治疗特定患者。
其次,研发新型抗微生物药物和创新治疗方法将成为市场的重要动力,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发抗菌肽和免疫疗法等。
此外,数字化医疗和远程医疗的发展也将为抗微生物药物市场提供新的商机。
结论抗微生物药物市场作为药物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生物药学知识点总结初中生物药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有很多,我将从生物药物的制备与生物利用度、贮存与转运、药物评价、剂型设计等方面进行总结:1.生物药物的制备与生物利用度生物药物的制备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在生物体内或外部制备的药物,通常是由质粒、细胞、组织、细胞外液、组织液、动物体等生物体组成。
生物药物主要包括蛋白质类、多肽类、抗体类、核酸类等。
生物药物的制备步骤一般包括:制备目的蛋白、蛋白纯化和结构鉴定、药物载体的构建、遗传转化或基因编辑、选择滤除积累等。
生物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在给药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是否符合预期的药理学要求。
2.贮存与转运生物药物的制备后,需要进行贮存与转运,以保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生物药物在制备和转运过程中,容易受到温度、湿度、PH、氧气和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在制备、封装、贮存和转运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3.药物评价药物评价是指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评价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生物药物的评价包括体外评价和体内评价。
体外评价包括生物药物的化学性质、生物性质和药效学评价,包括蛋白质类的表达、纯化和鉴定,抗体类的抗原-抗体反应和生物活性测定等。
体内评价包括动物试验和临床试验。
动物试验包括对动物的干预试验、代谢动力学试验、药效学试验等,临床试验包括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
4.剂型设计剂型设计是指将生物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配制成所需的制剂形式,以便于给药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生物药物剂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剂型的选择、药物释放的控制、药物的吸收与分布、剂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生物药物剂型的选择应根据药物性质、给药途径及治疗目的等来确定。
剂型的设计应注意药物的释放控制,以便调控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度和底片,从而实现治疗的最佳效果。
以上是生物药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涉及了生物药物的制备与生物利用度、贮存与转运、药物评价、剂型设计等方面。
第三十四章抗病原微生物药物概论导学抗病原微生物药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化疗药物。
抗菌作用的产生及其强弱涉及宿主、药物、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抗菌药物通过特异性地干扰病原微生物的生化代谢过程或因此而破坏其结构的完整性,产生抑菌或杀菌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药是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类化疗药物的总称。
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由一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所产生的天然抗生素(antibiotics)和人工合成、半合成药物。
这类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涉及药物、病原体、宿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34-1),包括:①药物对病原体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以及对机体,即宿主的毒副作用。
②病原体对药物的耐药性以及对机体产生的致病作用。
③机体对药物的体内处理过程(即药动学过程以及机体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
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并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或延缓耐药性产生,减少药物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第一节常用术语抗生素(antibiotics)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代谢物质,对另一些微生物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由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称之为天然抗生素,如青霉素G。
对天然抗生素进行结构改造后获得的称之为半合成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是指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称为广谱抗菌药,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等对多数革兰阳性菌(G+)和阴性菌(G-)都有抑制作用。
对一种或有限的几种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杀灭作用的称为窄谱抗菌药,如青霉素类只对G+菌及少数G-菌有作用。
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 activity)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是指能抑制病原菌生长繁殖的药物,如四环素。
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制剂微生物药物制剂是指以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包括酵素、多糖、蛋白质等)为活性成分,制成药物剂型,用于治疗疾病的制剂。
微生物药物制剂具有治疗范围广、作用强、疗效稳定等优点,在医疗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与微生物有关的药物制剂。
一、抗生素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所分泌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化合物。
目前已知的抗生素多达数百种,按机制可分为累积、破坏、抑制三类。
抗生素广泛应用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疾病的治疗,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将抗生素列为“世界公认的最重要发现之一”,同时也提醒人们要正确使用抗生素,以免过度使用造成抗药性等问题。
1. 青霉素青霉素是一种由链霉菌属产生的抗生素,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抗生素药物。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青霉素不仅能治疗细菌性感染,还可以预防繁殖速度较慢的菌株的感染。
但由于细菌会产生青霉素酶而产生抗药性,现已出现多种改良的青霉素类药物。
2. 头孢菌素头孢菌素是一类以头孢菌属为代表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头孢菌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壁,通过复杂的作用机制杀死感染的细菌。
头孢菌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能够杀菌或抑菌大量的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并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同时,头孢菌素之间的差异较大,不仅有临床上常用的头孢菌素,还有改良型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都能有效控制细菌感染。
3.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化学合成的高效广谱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该类抗生素的共同特征是在细胞外部和细胞内环境下会阻断DNA合成,从而杀死细菌。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分子结构紧凑,药效强、速度快,同时还具有配方简易、副作用较小、口服方便等优点。
常见的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有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二、疫苗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提高人类抵抗力的生物制品。
疫苗的制备大多以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为原料,可预防、控制范围较广,是防治疾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微生物药物学微生物药物概论1 从来源上分,微生物药物可分为哪三大类?答:1 来源于微生物整体或部分实体的药物:主动免疫制品;被动免疫制品;生物制品;2 来源于初级代谢产物的药物:生化药物3 来源于次级代谢产物的药物:抗生素;生理活性物质;2 随着抗生素研究的深入,抗生素曾有过不同的定义,60年代对抗生素的定义是什么?答:在低浓度下,能选择性地抑制或杀死它种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和采用化学或生物学等方法制得的衍生物与结构修饰物。
3 抗生素按其作用性质可分为哪4大类?答:根据作用性质分类:繁殖期杀菌;静止期杀菌;速效抑菌;慢效抑菌;4 抗生素按其作用机制可分为哪5大类?答:抑制或干扰细胞壁合成;抑制或干扰蛋白质合成;抑制或干扰细DNA、RNA合成;抑制或干扰细胞膜功能;作用于物质或能量代谢系统;5 标志中国抗生素工业开创的事件是什么?答:1953年1月在上海第三制药厂正式投入生产青霉素6 请概述微生物药物研究的一般流程。
答:1 微生物药物产生菌2 活性菌株的筛选3 活性菌株的保存4 生产菌株的选育5 发酵培养条件6 活性产物的分离纯化7 化学鉴别与结构测定8 药理与临床评价9 工业化研究10 基础研究7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抗生素研究扩展为微生物药物的研究,___、____ 、____等生物技术在微生物药物研究的应用日益广泛。
答: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8 请概述微生物药物在实践中的应用。
答:一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抗感染; 抗肿瘤; 免疫抑制;二农业上应用:植物病害的防治; 植物生长激素;三在畜牧业上的应用抗动物感染性疾病; 饲料添加剂;四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食品的防腐、保鲜五工业上的应用工业制品的防腐、防霉六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生化、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工具;建立药物筛选模型;其它特殊作用;第二章抗菌药物产生菌的筛选1 分离放线菌的培养基一般情况下为什么必须添加抑制剂?常用的抑制剂有那些?答:抑制真菌和细菌的生长,增加放线菌的分出率。
第一章药物微生物与微生物药物什么是微生物药物(MicrobialMedicines)狭义定义为:微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产生的,能以极低浓度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其他生物机能的低分子的代谢物。
广义定义为:能以极低浓度抑制或影响其它生物机能的微生物或微生物的代谢物。
三、微生物发酵制药的种类(1)微生物菌体发酵(2)微生物酶发酵(3)微生物代谢产物发酵(4)微生物转化发酵一、药物微生物分类药源微生物:药用微生物:基因工程菌:二、微生物作为天然药物资源的优势①微生物多样性②生长快速,可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③微生物遗传背景简单④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多样性为筛选高效低毒的药物提供了可能性。
三、药源微生物不同的微生物类群,次级代谢产物的形成能力有着巨大的差异。
甚至是产生药物较多的种属之间,产物的类型也有着巨大的差异。
只有少数的微生物类群是优秀的药物产生菌---药源微生物。
因此,药源微生物是药物筛选最重要的来源。
半个多世纪的微生物药物的筛选与开发,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各种类型天然化合物,占全部发现的生物活性天然化合物的80%以上。
在微生物来源的天然化合物中,70%左右是由放线菌产生的,尤其是链霉菌。
但随着筛选工作广泛深入的开展,从放线菌获得新化合物的比例已经降到了不足0.1%。
因此,目前微生物药物的筛选已从传统的高产微生物转向新的微生物类群。
如中药用微生物、海洋微生物、极端微生物、以及尚未开发或开发不足的新微生物类群。
如下微生物类群,通常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光荣的”药物产生历史。
(1)放线菌:目前国际上已经描述和发表的放线菌近60个属,2000多种,放线菌是产生微生物药物最多,也是药物研究最多的生物类群。
最重要的是产生链霉素的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其次是产生放线菌素和庆大霉素的小单抱菌属(Micromonospora),产生利福霉素的诺卡氏菌属(Nocardia)。
(2)细菌:芽胞杆菌属(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产生的主要是肽类,毒性较大,但通过组合生物合成技术,可能经过人工改造获得新型的药物。
微生物发酵制药目录123微生物药物简述新型微生物发酵技术微生物药物应用一定义:微生物药物简述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衍生物,包括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核苷酸、酶、激素、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等一类化学物质的总称,是人类控制感染等疾病,保障身体健康,以及用来防治动、植物病害的重要药物。
分类抗生素类药物维生素类药物氨基酸类药物核酸类药物酶与辅酶类药物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甾体类激素1.抗生素类抗生素类是一类由微生物产生的在低浓度下具有抑制或杀死微生物作用的化学物质。
2.维生素类目前采用微生物技术生产的维生素类药物及其中间体有维生素B2(核黄素)、维生素B12(氰钴胺素)、2-酮基-L古龙酸(维生素C原料)、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前体)、麦角甾醇(维生素D2前体)等。
3.氨基酸类药物目前氨基酸主要用于生产大输液及口服液。
精氨酸、谷氨酸钠用于肝性昏迷的临床抢救,解除氨毒;L-谷氨酰胺用于治疗消化道溃疡;L-组氨酸为治疗消化道溃疡辅助药等。
目前大部分氨基酸可用发酵法生产。
4.核酸类核酸类物质和氨基酸等类似,是微生物的初级代谢产物,它们在生物体内收到严密的调节和控制,因此,用于工业生产的产生菌都是经过选育的突变株。
用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核苷酸类药物及其中间体有肌苷酸、肌苷、5‘-腺苷酸(AMP)、三磷酸腺苷(ATP)、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辅酶A(CoA)、辅酶I(CoI)、二磷酸胞苷(CDP)、胆碱等。
5.酶与辅酶类药物L-天冬酰胺酶、链激酶;NAD、NADP、CoA6.酶抑制剂克拉维酸、洛伐他汀7.免疫调节剂免疫增强剂、免疫抑制剂8.甾体类激素可的松、地塞米松二1新型微生物发酵技术发酵工程23基因工程菌微生物药物作用机制一、发酵工程概念: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者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的一种新技术发酵工程的内容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产品的分离提纯等菌种一级种子摇瓶扩大培养二级种子罐培养原料发酵培养基配制灭菌发酵生产代谢产物分离微生物工业发酵过程简图发酵过程的影响因素菌体浓度培养基的影响,如碳源、氮源、微量元素等温度影响PH溶解氧发酵工程制药特点菌种是根本理论产量存在“生物学变量”常温常压下反应,安全,条件简单纯种培养,防污染课制备复杂高分子化合物分子水平,定向发酵,组合生物合成等发酵工业成本低二、基因工程菌将目的基因导入细菌体内使其表达,产生所需要的蛋白的细菌称为基因工程菌,如:大肠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