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研究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19.57 MB
- 文档页数:60
新发少见传染病的流行病特征和案例分析(一)登革热流行特征和案例分析1、登革热的传染源是什么A、健康带病毒者B、患者和隐性感染者C、既往感染者D、野生动物E、猪2、在西非地区出现发热,最应该立即做的是A、立即排查疟疾,如无检测手段直接使用抗疟药B、使用退热药,进一步观察C、排查疟疾,明确诊断前不用药D、排查当地常见传染病,明确诊断前不要随便用药E、排查拉沙热等鼠传疾病3、引起登革热流行的重要传播媒介是A、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B、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C、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D、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E、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4、疟疾在人群中传播是通过A、伊蚊B、库蚊C、三带喙蚊D、按蚊E、煞蚊5、登革热病毒根据其特异性抗原的不同可分为多少个血清型A、1个B、2个C、3个D、4个E、5个(二)蜱和蜱传疾病的案例分析1、判断某患者是否有蜱叮咬史,以下正确的是A、可以检视患者的全身,看是否有蜱叮咬伤痕,如无,则排除蜱叮咬B、可以询问患者是否曾被蜱叮咬过,如无,则排除蜱叮咬C、询问患者并检视患者全身,患者自述无叮咬史且无伤痕,则排除蜱叮咬D、可以到患者活日常生活的环境中去捕捉蜱,如捕捉不到,则排除蜱叮咬E、只要患者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可以接触到蜱的生境,即无法排除蜱叮咬史2、哪种疾病是由蜱虫传播的?A、疟疾B、恙虫病C、裂谷热D、森林脑炎E、流行性斑疹伤寒3、立克次体目病原体造成的疾病不包括A、流行性斑疹伤寒B、恙虫病C、Q热D、斑点热E、莱姆病4、蜱传疾病不包括以下哪一种疾病A、莱姆病B、斑点热C、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D、巴贝西病E、流行性斑疹伤寒5、斑点热的病原体属于A、立克次体目B、布尼亚病毒目C、黄病毒属D、既不属于细菌也不属于病毒E、真球虫目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传播媒介是A、螨B、鼠C、蜱D、蚊E、苍蝇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简称A、AFTSB、SFTSC、STTSD、SFTAE、FLTS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症状不包含下列哪一项A、发热B、腹泻C、血小板减少D、白细胞增多E、出血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体最新分类名称是A、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B、大别山病毒C、大别班达病毒D、新布尼亚病毒E、淮阳山病毒5、关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治疗描述错误的是A、无特异性治疗方法B、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C、病情进行性恶化的重型、危重型患者,酌情早期、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D、治疗过程中可使用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应对合并感染的条件致病菌和真菌E、可使用治疗性疫苗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病程中,哪一时段可能出现明显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A、发病前潜伏期B、发热期C、多器官功能障碍期D、恢复期E、发病后长期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A、蚊子叮咬B、苍蝇叮咬C、蜱虫叮咬D、空气飞沫E、人传人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实验室检查中,以下哪项指标在80%以上的患者中会出现异常?A、血红蛋白计数B、外周血白细胞计数C、红细胞压积D、血糖水平E、血浆纤维蛋白原4、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主要由哪种病毒引起?A、流感病毒B、登革热病毒C、新型布尼亚病毒D、埃博拉病毒E、寨卡病毒5、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主要临床表现不包括以下哪项?A、发热B、头痛C、呼吸困难D、肌肉酸痛E、疲乏无力案例分析(上)1、属于国际检疫的传染病是A、高致病性禽流感B、鼠疫C、布禄氏杆菌病D、Q热E、肺炭疽2、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耐药性的突出特点是A、天然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抗生素治疗可出现耐药性增加现象B、仅在长期抗生素治疗时出现获得性耐药C、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后抗菌效果明显D、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天然耐药,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E、大剂量一代或二代头孢类抗生素可用于治疗3、炭疽等疫源性疾病诊断中,哪项检测侧重于组织结构变化?A、血培养B、血清学C、动物镜检D、PCRE、组织病理4、炭疽等自然疫源性疾病中,哪项检测技术用于抗体水平评估?A、血培养B、血清学C、动物镜检D、PCRE、组织病理5、炭疽等自然疫源性疾病实验室诊断中,以下哪种技术最适于快速检测病原体DNA?A、病液培养B、血清学检测C、动物镜检D、PCRE、病理检查案例分析(下)1、血清学抗体检测最大的限制因素是A、血液样本质量B、采血时机C、采血管种类D、感染后患者身体状态E、血液样本送检方式2、炭疽等疫源性疾病,哪项检测技术用于组织的宏观评估?A、血培养B、血清学C、动物镜检D、PCRE、组织病理3、观察革兰氏染色后的细菌时显微镜应使用的物镜放大倍数为A、5B、10C、20D、100E、10004、不属于实时荧光PCR检测的优势的是A、解决核酸污染B、检测快速灵敏C、结果清晰直观D、易于实现自动化E、产物可用于测序分析5、炭疽等疫源性疾病,哪项检测技术用于病原体抗原抗体的直接检测?A、血培养B、血清学C、动物镜检D、PCRE、抗原检测(上)1、猴痘病毒对热敏感,加热至56℃()分钟即可灭活A、5B、15C、30D、45E、602、()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猴痘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状况调查及其传播媒介初步研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由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引起的新发传染病。
SFTS患者急性起病,没有特异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恶心、呕吐等胃肠消化道症状,临床实验室检查常见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病死率超过10%。
SFTS在我国多个省份均有流行,江苏省也是其中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探讨SFTSV在自然界可能存在的传播媒介并了解其在一般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和影响因素,从而为全面掌握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以及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公众安全。
第一部分:江苏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目的了解和掌握江苏省一般人群SFTSV的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SFTSV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南京江宁区和溧水县、无锡宜兴、常州溧阳、淮安盱眙、连云港东海、徐州沛县七个地区,根据年龄特征的不同,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对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血清标本进行SFTSV总抗体检测。
结果共选取调查对象2510名,其中11名(0.44%)调查对象体内SFTSV总抗体为阳性。
七个地区间SFTSV总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2)。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间SFTSV总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 确切概率法P值分别为1.000和0.556)。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养羊、放牧、种地三个因素与SFTSV总抗体阳性呈正相关性,是感染SFTSV的危险因素。
结论人群中SFTSV抗体流行率处于较低水平,存在感染该病毒的潜在高风险。
SFTSV感染存在地区差异,不存在性别易感性。
进行野外作业时,养羊、放牧和种地能增加感染SFTSV的机会,有养羊、放牧和种地野外活动史的人群是防控SFTSV感染的重要对象。
第二部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传播媒介的初步研究目的研究库蚊、按蚊、伊蚊经人工感染是否能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传播机制及人源单克隆抗体研究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属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是一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包括L、M和S三个片段。
由SFTSV感染所致的疾病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全身不适、恶心和呕吐等,严重者出现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SFTS流行于东亚,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
SFTS的病死率高达30%,平均约12%。
SFTSV经蜱叮咬传播,也可通过接触病人血液和分泌物感染。
蜱为吸血媒介,可被其吸食血液的动物分布广泛,但这些动物,特别是小型哺乳动物在SFTSV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SFTSV可能起源于中国中部淮阳山区域,但病毒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的传播路径尚不清楚。
目前针对该疾病,既无特效药物,也无有效的疫苗可供使用,对患者主要采取广谱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
针对危重患者,中和抗体治疗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SFTS流行特征的解析、传播模式的探讨及抗体药物的研发,对丰富SFTS的病原学知识、流行病学理论、疾病的预防控制和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通过监测、分析自然状态下小型宿主动物SFTSV感染状况,探讨其在SFTSV传播过程中所起作用,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SFTSV全基因组进行遗传进化分析,探讨SFTSV起源及可能传播路径,为SFTS的流行趋势预测提供重要线索;研究SFTSV人源单克隆抗体,为SFTS的特效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1.动物标本采集及检测(1)2013年1月至8月,以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胶南地区为调查点,捕获宿主动物,并对宿主动物进行种属鉴定,采集宿主动物脾脏、肝脏和心脏血标本。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代谢组流行病学研究研究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一种新发的病毒性蜱媒传染病,该疾病于2009年首先在中国内陆地区被发现,病原体被确证命名为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是一种新型的布尼亚病毒。
截止到2017年初,在中国共有23个省份有相关病例报道,平均死亡率约为5.3%。
世界卫生组织已连续数年将其列入年度优先关注的十大疾病之中(WHO disease priority blueprint)。
然而,对此病毒的致病机制以及病毒宿主间相互作用的认识还比较匮乏。
其中因血小板严重减少导致的出血倾向和免疫抑制引起病毒的持续复制被认为是SFTS的两大重要特征和致死因素。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代谢组学分析SFTSV对宿主病人代谢的影响,发现并验证潜在异常的代谢途径及其生物学效应,后利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和体外细胞模型对病毒引起的代谢异常及其生物学效应进行验证。
从而探究该病毒的发病特征和致病机理,并为后续临床应用筛选可能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本研究第一部分利用基于LC-MS/MS的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来自两个人群的独立样本进行了血清代谢组学分析。
第二部分采用病例对照的组间比较,并运用全自动氨基酸谱分析、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rimeflow原位RNA检测等技术手段对精氨酸代谢异常及其生物学效应进行关联分析及生物学效应分析。
第三部分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沿用第二部分的技术手段,对精氨酸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干预效果进行了验证。
最后两部分回顾性分析了SFTS病例中内皮细胞功能相关的临床特征并依靠所构建的体外细胞感染模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定量PCR、Transwell 细胞培养小室、Luminex液相芯片等技术,从临床和体外两个方面对精氨酸代谢异常可能瞄准的另一靶标: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进行了验证。
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研究重症布尼亚病毒感染是一种由于重症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SFTSV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一种新发现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家。
患者表现为急性发热、出血、血小板减少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情严重,致死率较高。
对于SFTS患者的护理研究尤为重要,本文将从病因、临床表现、护理方面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病因SFTS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患者的血液或体液而引起传播。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
SFT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已知病原体为SFTSV,属于分段负链RNA病毒,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蜱虫在携带SFTSV的情况下叮咬人体后,将病毒释放到宿主血液内,引起感染。
SFTSV感染后进入人体,主要在内膜炎症细胞和巨噬细胞内进行复制,激活T细胞和巨噬细胞,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二、临床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出血、血小板减少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早期症状类似于流感,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但随着病情发展,出现持续发热、皮肤瘀斑、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等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可出现出血、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严重时可导致休克、DIC等危重症状。
SFTS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因此对SFTS患者的护理尤为重要。
三、护理措施1. 传染病控制SFTS为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对患者的护理需要严格控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血液或体液时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手套、隔离衣等。
对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等也要加以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2. 临床护理对SFTS患者进行严密观察,监测体温、血压、心率、呼吸、意识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对发热患者要及时给予退热治疗,保持环境整洁,保持空气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