侮辱国旗、国徽罪的认定界限
- 格式:docx
- 大小:7.10 KB
- 文档页数:1
遇到法律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侮辱罪一、什么是侮辱罪(侮辱罪定义)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
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
本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自然人,而非单位。
侮辱法人以及其他团体、组织,不构成侮辱罪。
在公众场合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和本法第299条之规定,应以侮辱国旗、国徽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客观方面表现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二、侮辱罪的构成要件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
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
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所谓人格尊严,是指公民基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地位、声望、工作环境、家庭关系等各种客观条件而对自己或他人的人格价值和侮辱罪的概念侮辱罪构成要件侮辱罪如何认定侮辱罪量刑标准侮辱罪立案标准侮辱罪司法解释侮辱罪辩护词侮辱罪案例侮辱罪的法律咨询侮辱罪律师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以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侮辱他人的行为行为的主要手段有:(1)暴力侮辱人身,这里所讲的暴力,仅指作为侮辱的手段而言。
例如以粪便泼人,以墨涂人,强剪头发,强迫他人做有辱人格的动作等,而不是指殴打、伤害身体健康的暴力。
如果行为人有伤害他人身体健康的故意和行为,则应以伤害罪论处。
(2)采用言语进行侮辱,即用恶毒刻薄的语言对被害人进行嘲笑、辱骂,使其当众出丑,难以忍受,如口头散布被害人的生活隐私、生理缺陷等。
(3)文字侮辱,即以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漫画、信件、书刊或者其他公开的文字等方式泄漏他人隐私,诋毁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
侮辱国旗国徽的处罚是怎么规定的国旗国徽,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本身对于国旗,我国公民应该是心怀敬意的,最起码不可以在生活中随意侮辱国旗,不管是出于玩笑或者是故意为之,这种行为都是违法的,国家都要依法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的。
下面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侮辱国旗国徽的处罚是怎么规定的?国旗国徽,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
本身对于国旗,我国公民应该是心怀敬意的,最起码不可以在生活中随意侮辱国旗,不管是出于玩笑或者是故意为之,这种行为都是违法的,国家都要依法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的。
下面小编要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侮辱国旗国徽的处罚是怎么规定的?一、侮辱国旗国徽的处罚是怎么规定的?[刑法条文]第二百九十九条在公众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拈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相关法律]《国旗法》第十九条在公众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拈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规定,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国徽法》第十三条在公众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拈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规,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二、概念《刑法》第二百九十九条:指在公共场合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的行为。
三、犯罪构成(一)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国旗、国徽的管理制度,同类客体是国家社会管理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1] 第4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国旗的升挂和使用,实施监督管理。
外交部、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对各自管辖范围内国旗的升挂和使用,实施监督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第14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对国徽的使用实施监督管理。
第1篇一、案件背景张华,男,汉族,30岁,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员工。
2019年,张华在网络上发现了一篇涉嫌侮辱我国国旗、国徽的博文。
该博文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众多网民纷纷表示愤慨。
张华认为,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荣誉,决定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国家利益。
二、案件经过1. 发现侮辱国旗、国徽的博文2019年5月,张华在浏览某知名社交平台时,发现一篇题为《我国国旗、国徽设计太丑,应该改》的博文。
博文作者在文中不仅对国旗、国徽的设计进行了侮辱,还发表了大量不当言论,引起了许多网民的不满。
2. 收集证据张华认为,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荣誉,决定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国家利益。
他开始收集证据,包括博文截图、作者信息、网络传播截图等。
3. 寻求法律援助张华了解到,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明确规定,侮辱国旗、国徽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他决定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依法判决。
4. 提起诉讼2019年6月,张华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被告立即停止侮辱国旗、国徽的行为,并在其个人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公开道歉,消除不良影响。
5. 法院审理当地人民法院受理了此案,并依法进行了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调取了相关证据,并组织了庭审。
三、法院判决1. 认定事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的相关规定,法院认为被告的行为已构成侮辱国旗、国徽的违法行为。
2. 判决结果(1)被告立即停止侮辱国旗、国徽的行为;(2)被告在其个人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公开道歉,消除不良影响;(3)被告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人民币5000元。
四、案件影响1. 社会影响此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网民表示支持张华的维权行为。
此案也提醒了广大网民,要自觉维护国家荣誉,遵守法律法规。
2. 法律影响此案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参考。
法院依法判决,维护了国家法律的尊严,也体现了我国法律的公正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法释〔1997〕9号(1997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51次会议通过,自1997年12月16日起施行)为正确理解、执行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统一认定罪名,现根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刑法分则中罪名规定如下: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刑法条文罪名第102条背叛国家罪第103条第1款分裂国家罪第2款煽动分裂国家罪第104条武装叛乱、暴乱罪第105条第1款颠覆国家政权罪第2款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第107条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第108条投敌叛变罪第109条叛逃罪第110条间谍罪第111条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第112条资敌罪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14条、第115条第1款放火罪决水罪爆炸罪投毒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15条第2款失火罪过失决水罪过失爆炸罪过失投毒罪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116条、第119条第1款破坏交通工具罪第117条、第119条第1款破坏交通设施罪第118条、第119条第1款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第119条第2款过失损坏交通工具罪过失损坏交通设施罪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过失损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第120条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第121条劫持航空器罪第122条劫持船只、汽车罪第123条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第124条第1款破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第2款过失损坏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罪第125条第1款非法制造、买卖、运输、邮寄、储存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第2款非法买卖、运输核材料罪第126条违规制造、销售枪支罪第127条第1款、第2款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第2款抢劫枪支、弹药、爆炸物罪第128条第1款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第2款、第3款非法出租、出借枪支罪第129条丢失枪支不报罪第130条非法携带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危险物品危公共安全罪第131条重大飞行事故罪第132条铁路运营安全事故罪第133条交通肇事罪第134条重大责任事故罪第135条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第136条危险物品肇事罪第137条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第138条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第139条消防责任事故罪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一节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第140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第141条生产、销售假药罪第142条生产、销售劣药罪第143条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第144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第145条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的医用器材罪第146条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罪第147条生产、销售伪劣农药、兽药、化肥、种子罪第148条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罪第二节走私罪第151条第1款走私武器、弹药罪。
1一、活动目的: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法纪意识,做到防微杜渐。
二、教育内容:常识性的但又容易被同学们忽略的法纪问题。
三、教育背景对于违法犯罪,同学们比较熟知的有:抢劫、杀人、放火、贩卖毒品等,但是对于故意伤害、侮辱国旗国徽、故意毁坏财物、交通肇事等是一种犯罪行为的事实,就知之甚少或者对其中的界限了解不清楚。
四、教育过程:1、故意伤害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4条第2款规定:“故意伤害致人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死刑。
”案例:因口角,故意伤人致死徐某,17岁,某中学高二学生。
暑假的一天,几个同学来家里玩,母亲让他去市场买点菜,几个同学要求一道去。
买西红柿的时候,因为嫌菜贵和菜农发生口角。
菜农说:“嫌贵就别买。
”徐某听了很生气:“你怎么这么说话,买你的西红柿是看得起你!”菜农说:“买不起,我还看不起你呢!”徐某一听更加生气,随手抓起西红柿就朝菜农头上砸去,菜农躲过后,抡起手中的秤杆打徐某一下。
徐某哪里吃过这个亏,况且有女同学在场,他转身从旁边卖肉的案子上抓起一把尖刀,照菜农腿上就是一刀。
谁知这刀不偏不倚,正扎到了主动脉上。
菜农倒地后,血流不止,徐某在别人的帮助下将菜农送入医院,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而死亡。
为此,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
本案例教育目的:通过以上案例的学习,可以让同学们对故意伤害这种行为有一定的认识,从而自学地养成用文明的手段处理事端,积极化解矛盾,避免发生过激行为、伤害无辜。
2、侮辱国旗、国徽罪刑法第299条规定:在公众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画、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国旗、国徽,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案例:烧毁国旗被判农管制被告人乔某、吴某、蔡某均为福建某中学学生。
他们因违反校规受到校领导和老师的批评。
为此,产生不满情绪,企图伺机报复。
经过预谋,他们于某日凌晨2时许,长虹某、吴某、蔡某3人到学校操场上把升挂在旗杆上的国旗降下,换上两条偷来的男式长裤挂在旗杆上。
论公民基本义务对于集体法益的证立与界限 以«刑法»第299条为例姜秉曦㊀㊀摘㊀要:除传统的公共利益条款外,公民基本义务也应构成证立刑法学中集体法益的宪法基础.例如,«刑法»第299条侮辱国家标志罪 保护的国家尊严法益即建基于«宪法»第54条公民维护祖国的荣誉义务 .受公民基本义务本质属性的影响,国家尊严法益以实现国家自身的存续为依归,相较于个人法益具有 自始的 或者 原初的 独立性.有鉴于此,对于本法益的合宪性控制不应继续沿用基本权利教义学的审查框架,而应立足于基本义务 二阶段的具体化模式 ,在 核心决定 与 技术性㊁细节性规定 的二分中确立全新的合宪性审查模式.关键词:基本义务;集体法益;国家标志;合宪性作者简介:姜秉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德国明斯特大学法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宪法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17Z D A 125)之阶段性成果. 1 有关风险社会㊁集体法益扩张的论述参见姜涛:«社会风险的刑法调控及其模式改造»,载«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7期;劳东燕:«风险社会与功能主义的刑法立法观»,载«法学评论»2017年第6期.2 参见孙国祥:«集体法益的刑法保护及其边界»,载«法学研究»2018年第6期;王永茜:«论集体法益的刑法保护»,载«环球法律评论»2013年第4期;贾健:«人类图像与刑法中的超个人法益 以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为视角»,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第6期等.导㊀论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风险的增加, 集体法益 概念愈发受到刑法学界的重视, 1 学者们围绕它的产生背景㊁理论基础,及其保护范围㊁方式与限度展开体系化建构,着力推动对该法益类型的单独保护. 2 尽管如此,多数学者对于集体法益独立性的认知仍停留在技术和制度层面,鲜有研究试图从根本上扭转集体法益相对于个人法益的从属地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刑法学只承认立足于个人自由的法益论,集体法益 必须被证明为个人的间11接利益保护具有意义时,才有刑法保护的必要性. 3 为此,学界通常将集体法益的宪法基础限定在«宪法»第51条规定的国家的㊁社会的㊁集体的利益 (以下简称 公共利益 )之上,4 使其在性质上被单纯解释为以权利保障为目标的基本权利限制. 5 但问题在于,我国刑法所保护的集体法益并非都能回溯到«宪法»第51条.例如近期备受热议的«刑法»第299条侮辱国旗㊁国歌㊁国徽罪 (以下简称 侮辱国家标志罪 )便与«宪法»第54条规定的公民维护祖国的荣誉义务 有着更为密切的内在关联.作为公民基本义务的具体化,本罪的保护法益构成国家自身存续利益的一部分,难以归入«宪法»第51条所界定的公共利益的范畴.若将其强行统一,恐将引发合宪性争议.有鉴于此,本文拟以«刑法»第299条为例展开规范分析.首先,介绍学界关于侮辱国家标志罪保护法益的通行解释,指出其与我国宪法的不一致性;其次,结合该罪的文义与现行宪法的规定进行合宪性分析,澄清本罪作为«宪法»第54条维护祖国的荣誉义务 具体化的宪法属性;再次,根据公民基本义务的宪法理论,界定本罪保护法益的内涵,证立其所代表的 建基于公民基本义务的集体法益 具有 自始的 或 原初的 独立性;最后,尝试提出与本罪保护法益相适应的合宪性控制方案.一㊁侮辱国家标志罪保护法益的通说及其局限«刑法»第299条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㊁毁损㊁涂划㊁玷污㊁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㊁国徽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㊁拘役㊁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㊁曲谱,以歪曲㊁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根据条文的文义,本罪调整的是在公共场合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㊁国徽与国歌等国家标志的行为.它们在形式上公然毁损了国家声誉和权威,实质上伤害了社会团结精神和法情感,构成对国家尊严法益的侵害.6 而根据当前学界的通说观点,本罪所制裁的侮辱国家标志行为应被纳入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围绕该前提,则本罪所保护的 国家尊严 法益应当作为基本权利限制而被解释为对«宪法»第51条的具体化.7 «宪法»第5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㊁社会的㊁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本条款在 公共利益 与他人基本权利中为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使设定了双重边界,要求各基本权利主体负有容忍义务,因此通常被解释为基本权利限制. 8 在宪法学中,所谓基本权利限制是指依据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对权21 西部法学评论㊀2020年第6期3 4 5 6 7 8 同前注 1 ,姜涛文.同前注 2 ,孙国祥文.如石文龙教授即将«宪法»第51条的科学内涵概括为为保障而限制 .参见石文龙:«论公民行使权利和自由的限制与 限制 的规范 对我国‹宪法›第51条的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13年第7期.参见邱可嘉㊁王利荣:«侮辱国歌行为的入罪分析:‹基于刑法修正案(十)›的解读»,载«学术论坛»2017年第6期.参见吴伟光:«从言论自由制度的本质分析来理解其中国特色»,载«清华法学»2018年第3期;秦前红㊁黄明涛:«表达自由的理念与限度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国旗案与美国最高法院焚烧国旗案比较研究»,载«北方法学»2012年第5期;余凌云:«中国宪法史上的国旗㊁国歌㊁国徽»,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6页以下.参见王锴:«为公民基本义务辩护 基于德国学说的梳理»,载«政治与法律»2015年第10期.利主体行为的限定和制止,广义的限制还包括对于基本权利的剥夺和禁止.9 理论上,宪法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规定, 与其说是对基本权利的限制,不如说是对限制的限制10 ,亦即防止国家权力或他人权利的滥用,以致侵害公民的基本权利.换言之,本条的立足点仍在于基本权利保障.从该意义脉络出发,则侮辱国家标志罪所保护的 国家尊严 显然不能被解释为国家本身的 尊严 ,其或者应被 还原为个人的人格名誉, 11 或者应被引申为满足人格发展的最低限度秩序保障.12 这一解释路径较为完美地契合了英美法下有关言论自由保护的宪法逻辑.受美国 焚烧国旗案 的影响, 13 英美宪法理论普遍认为,侮辱国家标志行为属于某种 象征性言论,应当纳入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若将之规定为犯罪或将构成对言论自由的过度干预,存在违宪嫌疑.新世纪以来,该宪法逻辑也深深影响了我国宪法学界.14 因此,虽然目前有不少学者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对本罪的合宪性证成,但他们的申述主要聚焦于我国与欧美的社会差异性,以及由此带来的言论自由内涵与界限的特殊性,15 并未突破基本权利限制的窠臼,更缺乏来自宪法文本的有力支撑,因此在解释力与可接受性方面大打折扣.只要仍遵循既有的分析框架,本罪将始终被置于违宪风险之中,而受到各方的质疑.事实上,作为侮辱国家标志罪的讨论起点,«宪法»第54条中公民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㊁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已经从 义务违反 的角度为本罪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解释依据.换言之,在现行宪法中,侮辱国家标志罪应当被解释为公民基本义务的具体化而非基本权利限制.而本罪的保护法益亦不应以个人自由的单纯保障为依归.为此,下文将对本罪的宪法基础进行系统论证,重构本罪及其保护法益的解释根基.二㊁侮辱国家标志罪的宪法基础根据«刑法»第299条的规定,首先可以明确,本罪的犯罪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㊁国徽与国歌.它们在宪法学中又被称为 国家标志,并被集中规定于现行宪法第4章.(一)国家标志条款的规范内涵国家标志,又被称为国家象征(S t a a t s s y m b o l ),是宪法规定的代表国家的主权㊁独立和尊严的标志与符号, 16 并发挥着表征(R e p r äs e n t a t i o n s w i r k u n g )㊁识别(I d e n t i f i k a t i o n G31 论公民基本义务对于集体法益的证立与界限9 10 11 12 13 14 15 16 参见汪进元:«基本权利的保护范围 构成㊁限制及其合宪性»,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47页.赵宏:«限制的限制:德国基本权利限制模式的内在机理»,载«法学家»2011年第2期.李国庆:«风险社会之法益:样态展望㊁保护限度与伦理基底»,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2期.参见[德]克劳斯 罗克信:«刑法的任务不是法益保护吗?»,樊文译,载«刑事法评论»2006年第2期.T e x a s v .J o h n s o n ,491U.S .397.本案中,美国最高法院以5ʒ4的微弱优势维持了德州刑事上诉法院的判决,认定对侮辱国旗行为的刑事处罚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在本世纪初,这一案件由于任东来教授«美国宪政历程»的广泛传播而在国内获得了较大的影响力,为学者所持续讨论.早期的相关论述参见臧震:«美国宪政精神下的表达自由 以焚烧国旗案为例»,载«法学论坛»2006年第2期;强世功:«言论自由与公民宗教 从焚烧国旗案看美国自由派与保守派之争»,载«清华法学»2008年第1期.同前注 7 ,吴伟光文,秦前红㊁黄明涛文.«宪法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宪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㊁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26页.s w i r k u n g )与整合(I n t e g r a t i o n s w i r k u n g )三重功能. 17 质言之,国家标志既是抽象国家及其承载的历史㊁价值的具象化;又能在国际交往中发挥区别功能;同时也 是国家整合社会和创造公民对国家认同的重要资源. 18 «宪法»第4章(第141-143条)对我国的国家标志作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第141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第2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第1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 ;第1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北京. 从文义上看,它们是对我国国家标志的颜色㊁图形㊁文字㊁地理范围等构成要素的描述,所有条款使用的均是 是 这一陈述性表达,而非规范性的 应当.对此,笔者同意王锴教授的观点,即立宪者在此处是为了凸显郑重,故而使用陈述语句表达规范命题.换言之,它们都是建构性的规范,而非陈述性的事实.19 故而,对于此类条款的解释关键不在于国家标志的构成要素 是 什么,而是这些要素的象征意义 应当 为何.通过回溯制宪者原意可知:对于国旗, 五星红旗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 20 对于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抗日时期中国广大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最流行的歌曲,将之作为国歌,可以唤醒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21 对于国徽,它由 五星红旗 天安门 以及 麦穗和齿轮 构成,三者的结合代表着 五四 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22 对于首都,将之定于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则是制宪者们综合考量该区划的历史㊁文化㊁政治㊁地理等优势所形成的决定,使得北京在地理范围上承载着政治整合㊁文化传播与国际交流的重要职责.23 立足于对«宪法»第4章的历史解释,不同国家标志类型在表征的内容上各有侧重,如国旗侧重于表达新中国国家建构的主体要素,国歌侧重于展现新中国诞生的斗争历程,国徽侧重于反映新中国的政权结构,而首都则侧重于呈现新中国的地域整合.其中,既有代表现代国家建构的人民㊁土地与政权等静态要素,又有代表新中国成立的动态进程,由此形成的国家标志规范体系在静态与动态两个层面共同完成了对于 新中国国家建构 的具象化,从而将国家标志的规范内涵统一指向了«宪法»第1条第1款所确认的工人阶级领导的㊁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尊重国家标志作为 维护祖国的荣誉义务 作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具象化载体,我国的国家标志与其他国家一样,也承担着表征㊁识别与整合的功能.正如科泽(D a v i d I .K e r t z e r)所言: 国家是看不见的;在它被看见41 西部法学评论㊀2020年第6期17 18 19 20 21 22 23 V g l .M a u n z /D ür i g /S c h o l z ,G r u n d g e s e t zK o mm e n t a r ,81.E LS e p t e m b e r 2017,G G A r t .22R n .43.殷冬水:«国家认同建构的文化逻辑 基于国家象征视角的政治学分析»,载«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8期.参见王锴:«论宪法上的首都»,载«中国法律评论»2017年第6期.«关于国旗国歌和年号»,载«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5日,第1版.另外,据韩大元教授考证,五星红旗的旗色是红色黄星,红色象征革命,黄色象征和平,它标志着我们进行革命的目的是为和平.韩大元:«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420页.同前注 21 ,人民日报文.«国徽图案说明»,载«人民日报»1950年9月20日,第1版.关于首都入宪史的详细介绍参见杨学科:«论宪法上的首都北京»,载«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8年第2期.之前必须对之人格化,在它能被爱戴之前必须对之象征化,在它能被认知之前必须对之形象化. 24 近代以前,各君主国或许还可通过世袭的君主人格完成精神上的自我展示,但是对于深受 立宪主义 与 共和主义 影响的多数现代国家而言,它们的具象化则须更多通过国家象征体系来实现,而国家标志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25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家标志的作用,持续推动国家整合,我国宪法还专门为公民设定了尊重国家标志的义务.«宪法»第5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㊁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㊁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虽然在本条规定中并未出现 国家标志 的相关字眼,但其完全可以从 祖国的荣誉 中解释出来.据考证,«宪法»第54条是1982年修宪时新增加的内容,它是为了应对少数人 丧失民族自尊心,丧失人格国格,甚至泄露或者出卖国家机密 而写的, 26 设定本条的目的在于 增强公民对祖国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 27 以凝聚公民对于祖国的忠诚与团结.基于历史与目的解释,很显然,此处 荣誉 的辐射范围不应排除能够提升公民国家认同并推动国家整合的国旗㊁国歌㊁国徽等国家标志.对此,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主任武增在关于«国歌法»的说明中也曾指出, 国歌和国旗㊁国徽都是我们国家的象征和标志,这是宪法明确规定的.同时,宪法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定,就是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㊁荣誉㊁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㊁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也就是说,维护祖国的荣誉是我们国家公民的宪法义务.所以国歌法第3条明确规定,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国歌,维护国歌的尊严.28 从该说明中可以明确两点内容:其一,国旗㊁国歌㊁国徽等国家标志属于 祖国的荣誉 的范畴,公民 维护祖国的荣誉义务 中当然包括尊重国家标志的义务.其二,该项义务在«国歌法»等下位法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具体化.(三) 侮辱国家标志罪 作为公民 维护祖国的荣誉义务 的具体化由于尊重国家标志属于«宪法»第54条规定的公民维护祖国的荣誉义务 的范畴,为了更好地维护各 荣誉载体 ,全国人大常委会相继制定了«国旗法»«国徽法»与«国歌法»,并在其中分别设定公民与组织有尊重和爱护国旗㊁国徽与国歌的法律义务.29 这些法律义务的规定构成了对«宪法»第54条的具体化.并且,上述法律除了规定公民负有尊重和爱护国家标志的法律义务之外,还专门为侮辱国51 论公民基本义务对于集体法益的证立与界限24 2526 27 28 29 [美]大卫 科泽:«仪式㊁政治与权力»,王海洲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7页.参见[日]小野寺史郞:«国旗㊁国歌㊁国庆 近代中国的国族主义与国家象征»,周俊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页.肖蔚云:«我国现行宪法的诞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44页;吴家麟主编:«宪法学»,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390页(吴杰执笔).胡锦光㊁韩大元:«中国宪法»,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291页.详细说明参见朱宁宁:«维护国歌尊严权威奏唱国歌有法可依»,载«法制日报»2017年10月24日,第10版.«国旗法»第3条第2款规定: 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旗. «国徽法»第3条第2款规定: 一切组织和公民,都应当尊重和爱护国徽. «国歌法»第3条第2款规定: 一切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尊重国歌,维护国歌的尊严.家标志的行为设定了相应的制裁, 30 其中涉及犯罪的部分则由«刑法»第299条作详细的规定.法谚有云 无义务则无责任,义务本身作为一种责任,它的存在离不开制裁性的规定,唯有通过后者督促并保障着义务的履行,义务自身方才得以长久持存.因此,制裁性规定也构成了义务的组成部分. 31 正如«宪法»第54条不仅从正面规定了公民有维护祖国的荣誉的义务,而且也从反面规定了公民不得有危害祖国的荣誉的行为.在这一层面上,«刑法»第299条所规定的 侮辱国家标志罪 作为对«国旗法»«国徽法»与«国歌法»中责任规定的延伸,应当属于三部法律规定的公民 尊重和爱护国家标志义务 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对«宪法»第54条中公民 维护祖国的荣誉义务 的具体化.更精确地说,本罪是对«宪法»第54条后半句的具体化.其中,侮辱国家标志的具体行为就是对宪法中 危害祖国的荣誉的行为 的具体解释.立足于此,结合法益的宪法相关性,侮辱国家标志罪保护的国家尊严法益不应在个人自由的立场上继续被解释为个人名誉的集合或最低限度的秩序保障,而须根据«宪法»第54条的基本属性,在公民基本义务的视野下进行重构.三㊁基本义务视野下国家尊严法益的内涵界定(一)公民 维护祖国的荣誉义务 的基本义务属性1 维护祖国的荣誉义务 作为公民基本义务在现行宪法的章节结构中,«宪法»第54条位于第2章,系独立规定公民义务的条文之一,又被称为公民基本义务条款.在宪法学中,并非宪法规定的所有公民义务都能被称作 基本义务,只有那些为构建作为共同体的国家并维系其存续而要求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才能匹配该称谓.从历史上看,公民基本义务诞生于近代国家的建构进程,最早在1795年法国共和三年宪法 中被写入宪法,并主要呈现为 服从义务 兵役义务 与 纳税义务 三种类型.它们分别代表对国家的忠诚与服从,对外捍卫国家的存立以及对内实现国家的维系,是实现现代国家建构及其存续的最低限度要求.32 在我国,«宪法»第52条至第56条均属公民基本义务的范畴.具体就«宪法»第54条规定的 维护祖国的荣誉义务 而言:首先,该条款的主体是作为共同体成员的公民,内容指向对国家自身荣誉的总体维护,本质上强调了公民对于国家的忠诚.其次,从条文使用的 公民 祖国 荣誉 等字眼中,我们也可以深切感受到规范背后所突出的家国情怀.最后,具体到国家标志上来,由于国家标志具有表征㊁识别与整合的功能,本条款的存在对于国家的建构与维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国家标志已成为各国在国际法上的当然象征,国旗㊁国徽的悬挂与使用即代表该主权国家的在场,因此它们的存在构成了国际场合中建构与识别国61 西部法学评论㊀2020年第6期30 31 32 «国旗法»第19条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㊁毁损㊁涂划㊁玷污㊁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国徽法»第13条规定:在公众场合故意以焚烧㊁毁损㊁涂划㊁玷污㊁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国歌法»第15条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国歌歌词㊁曲谱,以歪曲㊁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十五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见姜秉曦:«论公民宪法义务的规范效力»,中国人民大学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1页.参见姜秉曦:«我国宪法中公民基本义务的规范分析»,载«法学评论»2018年第2期.家形象的基本方式; 33 另一方面,在国家维系层面,国家标志作为 政治共同体特质的外在展示, 34 它的出现将政治社会的统一性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并不断地向本国公民宣示国家的存在㊁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使公民从中了解到正当化国家的价值,进而塑造并强化着公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35 综上所述,«宪法»第54条规定的维护祖国的荣誉义务 维系着公民对于国家的忠诚,是爱国主义的重要来源,应当被解释为古典的 服从义务 在现行宪法中的具体化而纳入公民基本义务的范畴.2.公民基本义务的本质属性关于基本义务本质属性的理解,学界主要从它与基本权利关系的视角展开界定,并形成了 权利义务一致论 基本义务否定论 基本权利限制论 与 基本义务独立论 四种观点. 36 近年来,随着人权理论的勃兴, 基本权利限制论 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该观点最早来自德国,霍夫曼(H a s s oH o f m a n n )教授曾指出: 基本义务总是以某种规范的形式产生限制个人自由的结果,因此,基本义务与基本权利限制两者,在概念区别上并非易事.基本义务似乎可以归属于基本权利限制的范畴.37 在人权入宪的背景下,我国不少学者受此观点影响,提出了公民基本义务本质上属于对基本权利的限制与干预的论断.38 但笔者对此并不认同,无论是从理论基础㊁规范结构还是审查基准上看,公民基本义务都具有独立的规范品格,并与基本权利处于同一宪法位阶.首先,在理论上,虽然基本权利源于自然法上的人权体系,是 先于国家和高于国家 的存在,但 作为一种宪法保障,它无法证立国家.相反,国家的存在使得人权的法律效力成为可能 . 39 正如章永乐副教授所言, 一个国家若不具有自我保护以及保护其国民的能力,根本谈不上宪制和民权. 40 其次,就规范结构而言, 基本义务作为一种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责任,属于一种积极作为,而基本权利限制强调个体对于合比例的国家公权力以及他人基本权利行使所予以的容忍,属于一种消极不作为41 ,因此,后者的证成要求限制行为落入基本权利保护范围之内,而前者则是从另一个维度 直接为基本权利的保护划定界限. 42 最后,就审查基准而言,基本权利限制作为基本权利规范体系的一部分,它的合宪性必须在基本权利教义学的审查框架下,通过以比例原则为核心的合宪性审查,但是对于纳税义71 论公民基本义务对于集体法益的证立与界限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第20条规定:使馆及其馆长有权在使馆官舍㊁及在使馆馆长寓邸与交通工具上使用派遣国之国旗或国徽 .«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h t t p ://w w w u n o r g /c h i n e s e /l a w /i l c /f o r e i g n _r e l a t i o n s h t m ,最后访问日期:2020年6月15日.K l a u s S t e r n .D a s S t a a t s r e c h t d e rB u n d e s r e pu b l i kD e u t s c h l a n d .B a n d I .,M ün c h e n :V e r l a g C .H.B e c k .1977.S .219.V g l .Z i p p e l i u s /W ür t e n b e r g e r .D e u t s c h e sS t a a t s r e c h t .32A u f l .,M ün c h e n :V e r l a g C .H.B e c k .2008.S .75.同前注 33 .H a s s oH o f m a n n ,G r u n d p f l i c h t e na l s v e r f a s s u n g s r e c h t l i c h eD i m e n s i o n ,V V D S t R L ,H.41,1983.当前,如李勇㊁蒋清华㊁冯家亮㊁姜峰㊁郑贤君等学者均在其论著中持有类似观点.参见李勇㊁蒋清华:«权界式公民宪法义务比较研究»,载«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4期;韩大元㊁冯家亮:«中国宪法文本中纳税义务条款的规范分析»,载«兰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姜峰:«宪法公民义务条款的理论基础问题 个反思的视角»,载«中外法学»2013年第2期;郑贤君:«基本义务的宪法界限:法律保留之适用»,载«长白学刊»2014年第3期.王晖:«法律中的团结观与宪法义务»,载«清华法学»2015年第3期.章永乐:«共和的诤友 康有为‹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评注»,载«中外法学»2010年第2期.同前注 33 .同前注 8 .。
Fish will be easily boiled to death in warm water, and drizzle will easily wet clothes, because these seemingly ineffective things are the easiest to lose vigilance.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
侮辱国旗会被判什么罪?
导读:每个国家都是会自己国家的标志,都会有国旗以及国徽作为象征,自然而然作为国家的象征是不能够进行侮辱,那对于做出这方面的侮辱的行为又是有什么样的处罚。
?侮辱国旗将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情节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1、其主观上是否具有故意。
本罪是故意犯罪,并具有使国旗、国徽受辱的目的,因而如果是因意外事件或出于过失而使国旗、国徽在客观上受辱的不构成犯罪。
如上所述,如果是出于间接故意的也不构成本罪。
2、其行为是否达到一定的危害程度。
如果从侮辱国旗、国徽行为的手段、动机、后果、次数、侮辱国旗、国徽的数量等方面综合考虑,认为属于情节较轻或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就不构成犯罪。
3、对于聚众侮辱国旗、国徽构成犯罪的,一般应当只追究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的刑事责任,对于其他被胁迫参加者或一般的围观人员可酌情予以批评教育或行政处罚,不应以犯罪论处。
侮辱国旗、国徽罪的认定界限
法律定义和概念
侮辱国旗、国徽罪,是指在公众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的行为。
本罪的认定
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1、其主观上是否具有故意。
本罪是故意犯罪,并具有使国旗、国徽受辱的目的,因而如果是因意外事件或出于过失而使国旗、国徽在客观上受辱的不构成犯罪。
如上所述,如果是出于间接故意的也不构成本罪。
2、其行为是否达到一定的危害程度。
如果从侮辱国旗、国徽行为的手段、动机、后果、次数、侮辱国旗、国徽的数量等方面综合考虑,认为属于情节较轻或情节显著轻徽,危害不大的,就不构成犯罪。
3、对于聚众侮辱国旗、国徽构成犯罪的,一般应当只追究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的刑事责任,对于其他被胁迫参加者或一般的围观人员可酌情予以批评教育或行政处罚,不应以犯罪论处。
本罪与实施其他犯罪行为而触犯本罪罪名的界限
如行为人出于占有目的而拆走国旗、国徽,或在公众场所抢走国旗、国徽,即使在盗窃、抢夺或抢劫过程中侮辱了国旗、国徽,也应按盗窃、抢夺或抢劫罪论处。
还有的行为人以暴力方法妨碍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时侮辱了其佩带的国徽甚至砸坏了审判庭内悬挂的国徽的,或者行为人以满足无理要求为目的,聚众以各种手段在机关、单位、团体门前或院内肆意哄闹,有侮辱国旗、国徽情况发生的,都应按想象竞合犯处理,应分别按妨害公务罪、扰乱法庭秩序罪和扰乱社会秩序罪处罚,而不再以侮辱国旗、国徽罪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