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酚醚醛酮的化学性质.
- 格式:ppt
- 大小:503.50 KB
- 文档页数:30
醇、酚、醚的性质目的1.验证醇、酚、醚的主要化学性质。
2.掌握醇、酚的鉴别方法。
原理醇、酚、醚都可看作是烃的含氧衍生物。
由于氧原子连结的基团(或原子)不同,使醇、酚、醚的化学性质有很大的区别。
醇类的特征反应与羟基有关,羟基中的氢原子可被金属钠取代生成醇钠。
羟基还可被卤原子取代。
伯、仲、叔醇与卢卡斯(Lucas)试剂(无水氯化锌的浓盐酸溶液)作用时,反应速度不尽相同,生成的产物氯代烷不溶于卢卡斯试剂中,故可以根据出现混浊的快慢来鉴别伯、仲、叔醇。
立即出现混浊放置分层为叔醇,经微热几分钟后出现混浊的为仲醇,无明显变化为伯醇。
此外,伯仲醇易被氧化剂如高锰酸钾、重铬酸钾等氧化,而叔醇在室温下不易被氧化,故可用氧化反应区别叔醇。
丙三醇、乙二醇及1,2-二醇等邻二醇都能与新配制的氢氧化铜溶液作用,生成绛蓝色产物,此反应可用于邻二醇的鉴别。
酚的反应比较复杂,除具有酚羟基的特性外,还具有芳环的取代反应。
由于两者的相互影响,使酚具有弱酸性(比碳酸还弱),故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中,而不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中。
苦味酸(2,4,6-三硝基酚)则具有中强的酸性。
苯酚与溴水反应可生成2,4,6-三溴苯酚的白色沉淀,可用于酚的鉴别。
此外,苯酚容易被氧化,可使高锰酸钾紫色退去。
与三氯化铁溶液发生特征性的颜色反应,可用于酚类的鉴别。
醚与浓的强无机酸作用,可生成盐,故乙醚可溶于浓硫酸中。
当用水稀释时,盐又分解为原来的醚和酸。
利用此性质可分离或除去混在卤代烷中的醚。
此外,醇、醛、酮、酯等中性含氧有机物,也都能形成盐而溶于浓硫酸。
乙醚具有沸点低易挥发,易燃、密度比空气重等特点。
故蒸馏或使用乙醚时,严禁明火,并需采用特殊的接受装置。
乙醚在空气中放置易被氧化,形成过氧化物,此过氧化物浓度较高时,易发生爆炸,故蒸馏乙醚时不应蒸干,以防发生意外事故。
药品无水乙醇,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卢卡斯试剂,甘油,乙二醇,苦味酸,碳酸氢钠溶液(5%),三氧化铁溶液(1%),乙醚,金属钠,酚酞溶液,高锰酸钾溶液(0.5%),浓硫酸(96~98%),异丙醇,稀盐酸(6mol·L-1),苯酚,氢氧化钠(10%,20%),碳酸钠(5%),饱和溴水,稀硫酸(3mol·L-1),重铬酸钾溶液(5%),硫酸亚铁铵(2%),硫氰化铵(1%)。
醇酚醛酮的性质的实验报告实验五酚、醇、醛、酮的化学性质实验报告时间:年月日地点:生科院B108实验室温度:实验名称:酚、醇、醛、酮的化学性质实验性质:基础性实验要求:必修实验五酚、醇、醛、酮的化学性质一.实验目的1.学习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了解经典化学分析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易于观察、适用性强的特点;2.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掌握醇、酚、醛、酮的相关化学性质。
二.实验原理1.卢卡氏实验:因含C3—-C6的各种醇类均溶于卢卡氏试剂,反应能生成不溶于试剂的氯代烷,使反应液呈浑浊状,静置后溶液有分层现象出现,反应前后有显著变化,便于观察;2.高碘酸实验:CH2(OH)(CHOH)nCH2OH +(n+1) HIO4 H2O + 2HCHO +(n+1) HIO3 3.酚和三氯化铁的反应:OH 2 +2Fecl+2Fecl3 +2HCl OH4.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共轭醛酮与2,4-二硝基苯胺反应生成的沉淀为红色或桔红色;5.碘仿反应:O O NaOHC—OH (R)CH3—CH3+ Nao ——H (R)三.实验器材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卢卡氏试剂、乙二醇、甘油水溶液、高碘酸溶液、饱和亚硫酸溶液、希夫试剂、苯酚、三氯化铁溶液、甲醛、乙醛、丙酮、2,4-二硝基苯肼试剂、碘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四.操作步骤1.卢卡氏实验: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1mL正丁醇、仲丁醇、叔丁醇,然后各加2mL卢卡氏试剂;用软木塞塞住管口,观察记录混合液变混浊及分层时间;2.高碘酸实验: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3滴10%乙二醇、10%甘油水溶液,然后各加3滴5%高碘酸溶液,混合静置5min,各加3~4滴饱和亚硫酸溶液,最后再加1滴希夫试剂,静置数分钟,分别观察溶液颜色变化;3.苯酚和三氯化铁的反应:取一支试管加入5滴苯酚,3滴1%三氯化铁溶液;4.醛,酮与2,4-二硝基苯肼的反应:取三支试管分别加入3滴甲醛、乙醛、丙酮,然后加入2,4-二硝基苯肼试剂。
第六章醇、酚、醚一、学习要求1.掌握醇、酚、醚的结构和命名。
2.掌握醇、酚、醚的主要化学性质和醇的重要的物理性质。
3.了解硫醇、硫醚和冠醚的结构、命名、性质及其重要用途。
二、本章要点醇、酚、醚是三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有的在医药上用作消毒剂、麻醉剂、溶剂,有的是有机合成的常用原料。
(一)醇1.结构醇分子中的羟基氧为不等性sp3杂化,其中2个杂化轨道被2对未成键电子占据,另2个杂化轨道分别与α- C的sp3杂化轨道和氢原子的S轨道形成σ键。
由于氧的电负性大,故羟基氧电子云密度大,氢电子云密度小,因此氢氧键极性较大。
2. 命名醇的普通命名是在“醇”前加上烃基名称,并省去“基”字。
醇的系统命名原则是:(1)选择含有羟基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称为“某醇”,并使羟基相连的碳原子编号最小,将羟基位次写在“某醇”之前,其余的原则与烷烃相同。
(2)多元醇,应选择含羟基数目最多的最长碳链作主链,按羟基数目的多少称为“某二醇”、“某三醇”等。
(3)不饱和一元醇:选择既含羟基又含不饱和键数目最多的最长碳链作主链,编号时应使羟基位次最小,根据主链碳原子数称为“某烯(炔)醇”,并在“烯(炔)”、“醇”前面标明不饱和键和羟基的位次。
(4)命名芳香醇时,将芳环作为取代基,以侧链脂肪醇为母体。
(5)脂环醇,根据脂环烃基的名称,称为“环某醇”,从羟基所连接的碳原子开始,按“取代基位次之和最小”的原则给环碳原子编号,将取代基的位次、数目、名称依次写在“环某醇”的名称之前。
3. 性质(1)重要物理性质:由于醇可形成分子间氢键,故低级醇的沸点通常比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烷烃高得多。
随着醇中烷基的增大,醇羟基与水形成氢键的能力逐渐减弱,因此低级醇易溶于水,中级醇部分溶于水,高级醇则不溶于水。
(2)主要化学性质:①醇与活泼金属(如Na、K、Mg、Al等)反应,生成相应的醇盐,并放出氢气。
醇与活泼金属的反应速率顺序为:1)低级醇>中级醇>高级醇;2)甲醇>伯醇>仲醇>叔醇②醇可以与氢卤酸、卤化磷及氯化亚砜等发生亲核取代反应。
醇酚醛酮知识点总结一、醇的基本性质醇是一类含有羟基 (-OH) 的有机化合物,它们通常被视为烷烃分子的氢原子部分被羟基取代而形成。
根据羟基数的不同,醇可以分为一元醇、二元醇、三元醇等。
醇的命名按照IUPAC命名法,首先确定主链的碳原子数和官能团的位置,然后在主链名称后加上“-ol”以表示它是一个醇类化合物。
醇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 醇的饱和脂肪链长度和取代位置对其溶解性有影响,短链醇易溶于水,而长链醇则不溶于水;2. 醇可以和一些无机酸(如HCl、H2SO4)发生酸碱中和反应,生成醇盐;3. 醇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和醛、酮、酸、卤代烃等发生醚化反应,生成醚类化合物;4. 醇可以和氧化剂反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醛、酮等化合物。
二、酚的基本性质酚是一类含有苯环结构和羟基 (-OH) 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独特的芳香性质和化学反应性。
酚的命名通常按照苯环上的取代基和羟基的位置进行命名,并在名字后面加上“phenol”以表示它是一个酚类化合物。
酚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 酚类化合物通常具有较强的芳香气味,对空气中的氧气具有较强的吸引力;2. 酚具有一定的溶解性,小分子酚可溶于水,大分子酚则不溶于水;3. 酚可以和酸、碱反应,生成酚盐或酚醚;4. 酚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和羧酸、醛、酮等发生等反应,生成酯类、醚类、醛类和酮类化合物。
三、醛的基本性质醛是一类含有羰基 (-CHO) 的有机化合物,它们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也是许多生物活性分子的结构基础。
醛的命名按照IUPAC命名法,首先确定主链的碳原子数和官能团的位置,然后在主链名称后加上“-al”或“-aldehyde”以表示它是一个醛类化合物。
醛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 醛的羰基对亲电试剂具有较强的亲和性,容易发生加成反应;2. 醛可以和亲核试剂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生成醇和酮等化合物;3. 醛可以和酶类催化剂发生还原反应,生成对应的醇;4. 醛可以和醇、酚、胺等发生缩合反应,生成醚类、酚类和胺类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