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比天大声盖山川会昌籍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二三事
- 格式:doc
- 大小:26.59 KB
- 文档页数:21
河北梆子蝴蝶杯剧本第一场游山(田玉川上)川:走啊田玉川唱:出城来步轻快和风扑面,猛抬头桃似火绿柳似烟。
黄鹤楼吹玉笛声声不断,三江口数不尽百样舟船。
好春光早来到长江两岸,读书人辜负了艳阳春天。
龟山上用目望眼花缭乱,果然是好景色名不虚传。
(芦世宽带大家郎,众家郎架鹰带犬上)芦:小的们,走啊(芦世宽唱)今日我懒把诗书来念哪,架鹰带犬游龟山,前呼后拥人一片,闷来抓个兔儿,好心欢,谁不知大爷叫卢世宽。
芦:小子们,(有)怎么不走啦众:来到龟山啦芦:哦,落轿众:是芦:唉,小子们(有)咱们的鹰带着没有大家郎:带着哪芦:赛虎犬呢大家郎:牵着哪芦:好,架着咱们的铁膀鹰,牵着咱们的赛虎犬,拉着咱们的枣红马是抬着咱们的花花轿,哪人多往哪走,让他们瞧瞧咱爷们这份威风。
众:是啦芦:走(胡彦上)彦:卖奇鱼来[小锣一击]芦:闪开闪开。
那个老头呦喝卖奇鱼,唉。
什么奇鱼,拿过来,少爷我瞧上一瞧(是)彦:卖奇鱼来大家郎:我说老头,什么奇鱼啊,我们大爷要看看彦:拿了去看大家郎:呀呵,真是个厅鱼,人头鱼尾,公子请看芦:真是个奇鱼,人脑袋,鱼身子,唉,老头这鱼叫什么名子彦:名唤人头娃娃鱼芦:娃娃鱼,不错,你要多少钱哪彦:要两串铜钱芦:你这鱼有多重,就要两串铜钱彦:三斤有余芦:三斤就要两串铜钱呀彦:有道是贵人吃贵物,何论价高低呀芦:嘻嘻,哈哈哈哈。
话倒是两句好话,给你二百铜钱,明日到帅府去领彦:怎么,给二百铜钱还到帅府去领,我实实地无有功夫,我不卖了(大大大大衣台)家郎:老头,告诉你,这是总督府的芦公子,芦大爷,别说还给你二百铜钱,就是不给钱,你孝敬了大爷,还看你巴结上巴结不上哪彦:不是呀,打鱼人靠此为生,少了两串钱我不是卖的芦:什么(大)哈哈。
骂你个不识抬举的东西,你不卖我还不买了哪(仓)[乱锤](八台||仓仓仓仓仓仓仓||仓仓仓才--|仓|(芦世宽将鱼丢地下,犬吃鱼,胡彦去抢,被犬将手咬伤,这时田玉川上)彦:[叫头]好贼子,你们仗势欺人,把老汉的双手都都给咬烂了[撕边一锣](嘟////// 仓)家郎:大爷,他骂你呢(大大)芦:好恼[垛头]骂声老头子好大胆,辱骂本爷罪欺天,家丁上前皮鞭打[乱锤] (八台||仓仓仓仓仓仓仓||仓仓仓才|仓|川:且慢,嘟////[尖板](大大台)玉川上前忙阻拦,众人慢打[撕边] (嘟////// 仓)家郎:哟,公子出来挡横的啦(大大)芦:挡横(大大大大大大大大衣台)你是谁家之子,竟敢挡大爷的横啊川:我乃江夏县令之子田玉川芦:哈哈,小小县衙之子,也卖字号,你田玉川不田玉川敢把大爷我穿几穿哪(大大大大大大大大衣台)川:唉不是啊,你看老翁偌大年纪,倘若一时失手,将人打死,悔之晚矣芦:我打死人与你有什么相干呀芦唱[垛头]骂声狂徒好大胆少爷做事你敢阻拦川:龟山本是我父管怎说与我不相干大家郎:动不动就提你那七品知县,大爷跟他比势力芦:我父官居总督府,难道说不如你七品县官川:我与你论的是公理,谁你与论的大小官芦:大小官,大小官,总督知县不一般,纵然我把人打死,塌天大祸我承担小子们,给我打[撕边] (嘟////// 仓)川:你们好生无理,强买民鱼,不给银钱纵犬伤人,又来拷打,难道就无有王法了么?[冷锤](八大0 仓)家郎:什么,王法,在武昌府我们大爷说的话就是王法,还不快快躲开川:哈(大大)哈(大大)哈哈。
赖声川相声剧研究
赖声川是中国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和导演,他以创新和艺术性的相声剧作品而广为人知。
他的相声剧作品常常深入探讨社会问题和人性,带有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以下是关于赖声川相声剧研究的一些方面:
1. 创新性
赖声川在相声剧表演中常常采用诗歌、舞蹈、音乐等元素,使得表演形式更加多样化,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为相声剧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2. 社会关怀
赖声川的相声剧作品中融入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如《卖拐》、《天下乌鸦一般黑》等作品,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不足和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反思。
3. 深度思考
赖声川的相声剧作品不仅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还深入探讨人性和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例如《困在家里》、《有话好好说》等作品,从不同角度出发,探讨了人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矛盾所需具备的态度和方法。
4. 艺术水准
赖声川的相声剧作品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观众喜爱和认可。
他的表演风格鲜明生动,语言犀利。
他还通过一系列的才艺表演和创意作品,在相声剧领域内追求艺术创新和水准提升。
总之,赖声川的相声剧作品具有创新性、社会关怀、深度思考和艺术水准的特点,是中国现代相声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艺术品牌。
2010年/第4期(总第323期)●戏剧文学台湾当代戏剧家赖声川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敬意:“我从来不觉得传统的东西是古板的,它充满了创意。
过去的东西经过实践的沉淀,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形式,所以我们要更尊敬传统,越尊敬它越知道怎么用它。
”[1]他还形象地将传统文化比喻成胶水,“粘合了分散在全球的中国人”。
从这种艺术理念出发,赖声川大胆地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给台湾的当代戏剧注入了创新性的文化活力。
一、传统表演形式的现代复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台湾地区经济发展而来的却是乱象丛生,政治上伪民主泛滥,激进主义流行;文化上西风日盛,传统文化日渐式微,整个社会病态百出。
原有的价值观念被扭曲或打破,否定规范,反叛权威,“后工业时代”的种种表象在此时的台湾充分表现出来,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赖声川提出了“戏剧是展现病的”这一命题。
他试图用戏剧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台湾地区当下的社会问题和政治状况,把舞台打造成了一个“社会论坛”,从而激发起观众的社会意识。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通过观看戏剧使观众得以宣泄激情,只有激情得以宣泄,社会才得以稳定。
”[2]P120在赖声川的戏剧理念里也有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那就是通过戏剧这种文化形式参与社会的论争,给公众情绪的发泄找一个顺畅的渠道。
赖声川之前的台湾戏剧深受欧美后现代戏剧的影响,形式主义的戏剧风格使得戏剧压缩了观众群体,大众对戏剧越来越陌生。
于是,赖声川希望在“精致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能让公众心甘情愿地走进剧场,参与到“社会论坛”中。
由于受父亲的影响,赖声川自幼爱听相声,他曾对记者说他到美国留学的时候,带了不少相声的录音带,在学习当中,常听一听,乐一乐。
可当他再回到台湾时却发现已很难再寻觅到相声的踪影,他想“借用相声的模式来说明相声在台湾已经死亡了”,以此唤起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中华文化对赖声川现代戏剧创作的影响内容摘要:赖声川是台湾现代戏剧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作品既具有现代戏剧的风格,同时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融入戏剧之中,移植了相声、戏曲、说唱等传统表演形式,给现代戏剧注入了活力。
赖声川的戏剧是当代中国戏剧创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赖声川的创作生涯源自台湾。
1980年代,赖声川以《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等作品在台湾开创了华语现代剧场的新形态。
1999年,赖声川与北京人艺等戏剧团体的演员合作,以《红色的天空》开启了中国大陆的戏剧之旅;此后,伴随着《千禧夜我们说相声》《暗恋桃花源》《宝岛一村》《如梦之梦》等等一部部作品在大陆的“爆款”式演出,赖声川逐渐成为华语剧场界的有影响力的创作者之一。
2016年,随着赖声川的专属剧场“上剧场”落户上海,赖声川开启了跨越海峡两岸的华语戏剧创作与演出的新篇章。
赖声川这样的创作经历,在华语戏剧圈较为特别。
华语世界虽然共享同一种文化同一个传统,但由于发展阶段与发展路线的不同,在互相观看的时候,难免有很多不理解。
但赖声川的创作,一方面能打破现象层面的差异,寻找到植根于中华文化内部的同一性,因而,他的作品既在两岸及更广阔的华语世界建立起深刻共鸣;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他融贯中西两种不同戏剧样式的再创造,也为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路线。
一、从“一无所有”中开启万千世界赖声川,生于美国华盛顿。
小时候在华盛顿、西雅图上学,初中时回到台湾。
在台湾完成大学学业之后赴美,获得加州伯克利戏剧学博士学位,1983年回到台湾,在新成立的台北“国立艺术学院”任教,开始创作生涯。
在1980年代,赖声川回到的台湾,面临的是一片荒芜的剧场生态——身为一位戏剧系的副教授,他面临的是没有中文剧本可以在教学或演出上用的困境。
中国人原来有自己独特的演剧传统。
但是,这个传统,在现代化压力下节节败退;与此同时,20世纪以来现代中文戏剧,经由曹禺、老舍、焦菊隐等一代人的努力,通过艰苦地向西方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学习,通过艰苦地探索“话剧民族化”的道路,创造出《茶馆》这样的演出高峰。
但是在当时台湾“戒严”的语境下,曹禺、老舍的剧本都成为禁书,不可能阅读,更不可能演出。
在当时,台湾文化又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传统断裂。
还看今朝江西摘要:习总书记2016年6月视察江西时,对江西提出了“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的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要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要求。
习总书记的指示,为讲好央视《还看今朝》31个省市区姊妹篇中的江西故事举纲张目,引领我们真实大气地展现今日江西的砥砺奋进之路和江西人的奋斗风采。
关键词:《还看今朝?江西篇》生态与民生脱贫的故事老区“国际范儿”?M地独特文化为给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热情讴歌中国大地五年在经济、社会和民生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央视联合各省级电视台倾力合作,于2017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相继推出特别节目《还看今朝》31个省市区姊妹篇。
《还看今朝?江西篇》于9月24日在央视新闻频道直播后,旋即在赣鄱大地引起强烈反响。
10月5日,江西省委书记鹿心社在省委宣传部呈报的有关制作情况汇报材料上作出批示:“效果不错,是宣传江西的又一成功范例。
”网络媒体传播当天有超过32万的点击,至今仍有巨大点击量,节目影响正在转化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新动力。
《还看今朝?江西篇》开篇甫始,即以一幅徐徐展开的航拍大美江西山水画卷和记者富有磁性的??厚解说,迅疾牢牢地攫住了观众的耳目,引领观众沉醉于?M鄱大地山青水绿天蓝之中。
这一卷画面及解说构图新颖、文辞优美、制作精巧,从江西北大门、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自如切换到革命老区井冈山、壮阔神秘的黄冈山、美轮美奂的天排山、如烟浅夏的丫山……为后面讲好这片山水之上、今天层出的崭新故事和人文风貌埋下了伏笔。
关于生态与民生的故事江西是人民军队和共和国诞生的红色摇篮,但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也是一个不被人刷存在感的革命老区。
从哪些方面入手寻找江西这五年来方方面面发展的亮点,且这次节目的摄制质量要求高、任务重,素材采集量大。
如何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凸显绿色、奋进、时尚这一主基调,从多角度、多方面呈现一个非同凡响的江西?央视江西记者站与江西广播电视台通力合作,为此开了多次会议,起意、由头、破题、立题,思路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逐步清晰,寻缕出江西最美的“第一印象”:杜鹃红、香樟绿、青花蓝、马蹄金。
大小格局间的游走——赖声川的戏剧模式作者:冯戎来源:《艺术评论》 2017年第5期在赖声川的话剧创作中,基本来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小格局的喜剧作品,另一种是大格局的正剧作品。
这两种创作模式,一直伴随着他的创作,而且取向非常的明显。
在小格局的喜剧作品中,他善于讨论比较独立的关系,例如友谊,或者是家庭,集中在这个关系的模型上。
在大格局的作品里,赖声川所关注的点往往在于时间与空间转移中恒久的爱。
这个爱不仅仅是爱情,应当是包含了人类所有关系的爱,也就是介入到了一种更为本质的情感上。
在小格局的喜剧中,也可以发现,他所使用的演员也相对较少,例如《那一夜,我们在旅途中说相声》,全程只有三个演员。
其中一位女演员属于串场的角色,真正重要的是两个男演员。
说是相声,也就是一种曲艺的模式,其实是因为本身这个故事依托的并非是剧情波折,而是大量的台词。
这些台词,就如同相声。
在台词中,两个人像是意识流小说一样,谈尽天南地北。
这个故事的走位调度也相对比较简单,更多地依赖了布景。
而另外一个小格局的喜剧作品《十三角关系》,更多探讨的是家庭的关系。
虽然说是十三角关系,但其实这个剧目中一共只有三个角色:爸爸,妈妈和女儿。
通过这三个角色,尤其是父母两个角色,扮演成不同的模样,从而造就一个“错摸”的喜剧效果,把两个人,变成了四个人,两种关系,就是真父母关系和假父母关系。
有趣的是,假父母关系,却比真父母关系更加和睦。
但这个故事的结局,走向了一个形而上学的路线,也是很符合小剧场的气质氛围。
最后女儿好像被天使接走了,只剩下父母在人间。
这个结局,并没有办法对于前面的种种闹剧给出一个解释,同时还略显仓促。
但这也是小剧场作品常见的问题,留给观众一个看似可以自行解答的开放式结局,但这个结局并未有足够的逻辑支撑。
当然,赖声川更为被关注的,还是他一些格局较大的作品,如他最负胜名的《暗恋桃花源》。
《暗恋桃花源》其实严格来说也是一个小格局的作品,但随着这些年过去,这个曾经的小剧场作品,已经成为了一部殿堂级的话剧作品。
1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赖声川,隐于时代大幕之后,深刻洞察“人生”这个大命题。
从《暗恋桃花源》到堪称史诗剧的《如梦之梦》,无一例外地将人生作为主题。
尤其是《如梦之梦》,直接追问生与死。
略显沉重的生死主题,经过赖声川的非凡演绎,完美地融入自然、轻松与诙谐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
赖声川对自己的期待是—他的戏能让观众在“人生”这个问题上有所触动,进而升华为某种觉悟乃至行动。
这也是戏剧本身的重要使命之一,而他将此做到了极致。
赖声川台湾表演工作坊创始人、著名导演2导演人生 叩击心灵——台湾表演工作坊创始人、著名导演赖声川亚洲剧场导演翘楚曾经的黑胡须已变得花白,它是赖声川戏剧人生长度的一个写照。
出身外交官家庭的赖声川,12岁之前一直在美国,接受美式教育,而且学业优异,是一位永远拿“A”的优等生。
直到1966年(他12岁那年),他们举家迁回台湾,转而接受中式教育,让他从优等生变为留级生,他的世界也“由彩色变成了黑白”。
两年后,父亲不幸因病去世,赖声川的生活更加灰暗。
接下来的几年,自己为自己创造未来的赖声川,一步步从中学无论在台北“国家音乐厅”,还是在北京保利剧院或者798的大仓库,每逢自己的新剧开演,台湾表演工作坊创始人、著名导演赖声川都会静静地坐在侧台观看演员们的表演。
那时,他既是导演,也是一名普通观众。
赖声川说:“从侧台看戏,从侧台看人生,总是有些不同……”被视作华人戏剧标杆的赖声川,尤其擅长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导演一出出人生悲喜剧。
2013年4月初,他携史诗巨作《如梦之梦》在北京保利剧院开启亚太巡演的航程。
这部长达8小时的戏跨越百年,背景涉及台北、上海、北京、巴黎与诺曼底,展现上百个人物的人生故事。
这部十几年前诞生的力作,重现舞台后再度激起了人们关于人生话题的讨论。
赖声川强调说,戏剧的本质是要引发观众对人生的思考。
“思考自己究竟失去了什么,又该珍惜什么。
”也因此,赖声川的很多剧目经演舞台,影响深远。
念到大学,渐渐形成了台湾认同。
作为“戏中戏”和“画中画”的《暗恋桃花源》陈云昊【摘要】赖声川是台湾舞台剧导演,被称为"亚洲剧院的翘楚",在八十年代的台湾小剧场运动中扮演了中坚性质的角色。
随着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和西方先锋戏剧潮流的冲击,台湾开始在戏剧领域重新呼应现代的生活。
赖声川可以说为此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戏剧形式,其代表作便是《暗恋桃花源》。
这部戏剧呈现了赖声川通过图像思维重构戏剧形式的艺术才华,并构成了从早期作品到后期作品的关键性的过渡。
人们较少注意到的是,【期刊名称】《百家评论》【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6页(P92-97)【关键词】《暗恋桃花源》;“戏中戏”;画中画;先锋戏剧;意识形态控制;戏剧形式;八十年代;艺术才华【作者】陈云昊【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053赖声川是台湾舞台剧导演,被称为“亚洲剧院的翘楚”,在八十年代的台湾小剧场运动中扮演了中坚性质的角色。
随着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和西方先锋戏剧潮流的冲击,台湾开始在戏剧领域重新呼应现代的生活。
赖声川可以说为此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戏剧形式,其代表作便是《暗恋桃花源》。
这部戏剧呈现了赖声川通过图像思维重构戏剧形式的艺术才华,并构成了从早期作品到后期作品的关键性的过渡。
人们较少注意到的是,结构这部戏剧的美学灵感其实来源于一种绘画式的观看经验。
从“画中画”的观看经验到“戏中戏”的戏剧形式,可以看到赖声川重新把握这个新生而混乱的现代台湾的努力。
虽然,为从画到戏的美学转化做出经验性提炼的,是在后来出版的《赖声川的创意学》。
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看到这种美学形式所关联的沟通现实、沟通观众的特殊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从“画中画”到“戏中戏”的转化之后的符指实践中清晰地呈现出来。
赖声川的结构能力是围绕着符号来运作的:在松动了原有意义之后,符号溢出原有的领域,奔向更大的符号网络,以至于这个符号网络将看戏剧的观众、台湾的当下也编织了进来。
《暖川》的观后感《暖川》的观后感赖导,我以前看过你良多的做品,本来我不竭是把《红色天空》和《暗恋桃花流》排正在前面的,现正在,我得把《宝岛一村》排正在前面,暖川范文。
掌管人:象适才说的,一下女把你打外的那首歌,现正在还记得阿谁旋律和歌词么?欢送大师来到那里,我们今天正在那里举办“宝岛”的一个分享会,我想不管是台上的演员、导演仍是仅仅只看过一次戏的我们,都感受我们跟阿谁“村女”无灭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相信良多人跟我无灭同样的动做:就是哭灭笑灭看完那部戏,很是的感动,眼泪之后,伸出为演员和导演拍手而拍红的双手接过《宝岛一村》99号的暖洋洋的包女,我想今天晚上正在那样的一系列的过程之后,每小我都是驰驱相告给本人的朋朋打德律风,他们他们必需要看《宝岛一村》,你给朋朋们推荐的来由是什么,但愿大师跟那部戏的从创一路来分享。
赖声川:泛泛正在台上,我是很少措辞的,今天实的是无感而发,看到成都的不雅观寡那样的热情,我很是的。
赖声川:其实呢,那是正在的一首抗和的歌,《我的家正在东北松花江上》,年纪大一点都晓得,我们正在台北首演的时候,无一天晚上,一位老太太俄然坐起来跟灭一路唱,照理说,正在剧场里面是会被旁边的不雅观寡的,因为那是次序的,不雅观寡席里如何坐一小我起来,然后跟灭唱,唱玩了就高声的说,那就是我们阿谁时代的歌,然后立下了,旁边的人都拍手,那是正在台北演《宝岛一村》时逢到的。
那是一个我们一路走过的时代掌管人:我刚刚曾经说过其实我们曾经觅到配角了,因为今天实的是无良多的不雅观寡看完之后都打德律风给本人的朋朋来推荐那部戏,无良多细节我们来分享,今天我们也无幸能请到两位朋朋,出名做家,洁尘,别的一位,是四川人艺的院长李亭密斯,两位是名人,也是看过戏之后被的通俗的不雅观寡,今天是一个分享会,我们来分享一下阿谁不眠之夜外《宝岛一村》当外一些最难忘的情节,我起首问下两位,两位今天哭得高兴么?掌管人:今天来到分享会,无没无什么掏心窝的话要跟我们那些不雅观寡分享?掌管人:赖声川教员逢到了粉丝的,当然,还无戏的不雅观后感,不晓得赖声川教员正在听完阿谁不雅观后感无什么听后感呢?朋朋们必需要看的戏暖川不雅观后感我们笑得很高兴哭得很沉醒今天正在看戏的时候,无几场戏给我印象出格的深刻,两方面的启事,一个是感情的丰满,一个是导演正在舞台上展现的不凡的才调。
话剧《暗恋桃花源》话剧《暗恋桃花源》的创作背景《暗恋桃花源》(1986年)的灵感,来自赖声川有一次在台湾艺术馆看伴侣排戏。
下午彩排,晚上首演,可就在中间,还有两个小时要给稚嫩园开毕业典礼。
舞台上的彩排还没有完毕,小伴侣们都来了,钢琴啊,讲桌啊,都急着要往舞台上搬。
原来,赖声川始终就在琢磨怎样在舞台上表达悲与喜乃是“一体之两面”;整个大环境的混乱无序,正好给他供给了描述的对象。
于是,各自并不完好的悲剧“暗恋”与喜剧“桃花源”就这样消失在一个舞台上了。
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干扰的刺激,《暗恋桃花源》这部戏不大可能在那个时候消失;舞台上没有干扰,这出戏就不行能有表演的张力与动力,戏剧根本无法往前走。
这里的干扰,各种各样,有悲剧与喜剧的干扰,有演员和演员的干扰,还有导演和演员的干扰、旁观者与演员的干扰,等等;可就是这么多种干扰,这么乱,竟然从这中间又钻出个秩序来。
“暗恋”与“ 桃花源”两出戏同台演出之时,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经典时刻:剧场前台的效劳人员,算准了时间,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这一时刻回到剧场;演员李立群与顾宝明都亲眼见到过坐在第一排的观众,有人当场笑得从椅子上翻了下去。
对于《暗恋桃花源》的演出在当时造成的“盛况”,赖声川觉得并不惊奇:这是与台湾人潜意识中的愿望是符合的。
台湾的生活实在太乱了,这是台湾人共同的经受;然而身在其中,人们也能保持着一种乱中的秩序。
这种乱,转变成剧场中的错误,就是把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 这些完全不搭调的东西,放到一起后,竟然也生长出了它的秩序来。
这出戏,统合了台湾观众生活中的很多乱象;它开掘的社会潜意识,综合了台湾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生态,甚至也反映了台北都市的百相。
这种对社会潜意识的挖掘,再往深一步,表达在戏剧艺术中,是有意识地提炼一种美学上的追求。
话剧《暗恋桃花源》的创作灵感暗恋桃花源在我一生中,有相当的意义。
她是我在台湾如今这一个混乱的局面之中,找到的一个平衡、一个人们渴望的秩序。
戏比天大,声盖山川——会昌籍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二三事戏比天大,声盖山川——会昌籍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二三事钟东林在赣南,乃至在他的故乡——会昌,提起赖声川,知道赖声川的人不多;在亚洲、在世界的戏剧界和艺术界,知道赖声川的人却很多;而在台湾,赖声川和他的戏剧工作坊,更可谓是家喻户晓;在网上,只要你输入“赖声川”百度一下,赖声川的资料简直就是铺天盖地······赖声川,他是谁?赖声川,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戏剧艺术博士,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院教授及前院长,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台湾“表演工作坊”艺术总监,被亚洲周刊誉为“亚洲剧场导演之翘楚”,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称为“现今中文最顶尖的剧作家”,日本NHK电视台称为“台湾剧场最璀璨的一颗星”,远东经济评论称他的作品为“华文世界中最精彩的戏剧”。
中国日报(China Daily)说“许多人认为他是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剧作家,能与二十世纪前半叶达到顶尖的曹禺、老舍相比”。
赖声川曾二度荣获台湾最高荣誉之文艺奖,也曾获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2010年被中国新闻周刊选为文化领域中年度最有影响力人物。
他的著作《赖声川的创意学》是创意论述中的新贡献。
东坡词有:“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句,赖声川,你从哪里来?你的家在何处?你的根在何方?一、父亲家球,从会昌山村走向重庆山城,从赖家走向全球在一代伟人誉为“风景这边独好”的会昌城北,有一座百年古宅——赖家老屋, 斑驳的痕迹透出历史的印记。
人们很难想象它与一个远在台湾的世界戏剧大师、艺术巨匠密切相关;更想象不出从清末到民国,这是一座地道恪守客家人祖训“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本文主人公以及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四代声名显赫,为赖氏旺族引以为荣。
赖声川的父亲赖家球,字子磬,号启明,1919年4月就在这里出生;而他的祖父赖近庭为清末巳酉科拔贡,工书法;曾祖父毓珊为明经进士。
据赖氏家谱载:“赖家球启蒙习字就读私塾,其聪明颖悟每为塾师所赞赏。
八龄而孤,由前母兄家瑾携全家迁居赣州,由省赣小而入省赣中就读。
球之治学,被评为周蔚生校长办学四十年来之冠,深为全体教师所器重,称为全才。
1941年秋负芨人川,就读重庆中央政治学校外交系。
1945年为接受日本无条件投降,提前奉派昆明、越南、缅甸一线任翻译官。
旋即回校参加毕业考试,获法学学士学位,1946年人外交部条约司工作,擢升科员、科长。
1947年在南京参加全国高等文官考试名列第一,时人均以状元称之。
”1949年,赖家球离开南京去了台湾。
赖声川曾对记者说,“撤退时,我父亲是国民政府外交部最后一个走的,外交部的封条是他贴的,因为他书法非常好,所以封条由他写。
” 1952年春任台北亚东司第一科科长,其后奉派赴美,任台驻美大使馆一等秘书,至1 961年升任参事,翌年奉调为台北驻西雅图领事,任内被推为各国外交团团长。
1966年奉调归台,任台北外交部司长兼庐部发言人。
在职期间曾多次随同访问南北美洲、非洲等一些国家。
1969年1月10日因患喉癌在台北去世,享年仅50岁。
赖声川可谓出身于外交世家,除了父亲,连同夫人屠玲玲也是名门之后。
玲玲的爷爷屠方规,是李鸿章时代,学洋务的第一批人员,后来在上海船王虞洽卿处供职,并一度曾任其在宁波龙山电报局的局长,玲玲就出生在虞家。
玲玲的父亲屠恒嵩早年在浙江杭州之江大学读书,毕业后先在上海洋行供职,后经叶耀章先生介绍到外交部供职,也是国民政府的外交官,屠玲玲跟随父亲,从小周游列国,出入外交场合,言谈举止富高雅气质,举手投足俱大家风范。
1949年,18岁的屠玲玲身在广州。
赖声川曾风趣地对媒体说,“当时广州有一位长辈,是我外婆这边的亲戚,被人称作'张老太太’,她把自己的珠宝首饰典当,换得重金,可以买一张票送一个人离开广州去台湾。
她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送她自己的儿子,还是送她的外甥女屠玲玲。
最后她决定送我母亲走,把儿子留在自己身边。
很多年以后,在香港,我见到这位张老太太,她开玩笑对我说,'你啊,没有我可就没你啊,哈哈。
’因为是她把我母亲送到台湾的。
父亲和母亲在大陆时就认识,但那时还不熟,到了台湾之后才熟悉并结婚。
”1954年,赖声川出生于美国华盛顿。
作为一个外交官子弟,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他会像人多数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一样,做一个医生、商人或律师,但是12岁那年,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基本不会说中文的他随着父母同到了台湾。
赖声川的童年在美国度过,并且接受典型的美式教育,他会弹钢琴,是学校管乐队的乐手,爱好美术还是跳级生。
在美国时,赖家球就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在学校完成课业之余,父亲规定我们一定要上国语课和书法课,要求非常严格。
他请了几个老师,都是在美的中国留学生。
”回到台湾后,他的状态跌入低谷。
他从一个在美国总是得A的跳级生,变成除了英文一无是处的留级生。
他和父亲说想转美国学校,父亲只说了一句话:“你要做中国人还是做美国人?”2011年11月5日,《宝岛一村》即将登上北京保利剧院的前夕,赖声川接受记者的专访,讲述他的家史。
在赖声川看来,父亲那一辈外交官渊博儒雅,风度翩翩。
父辈的往事和情怀,丝丝缕缕渗入到他的创作中,在描述感傷淒美愛情的背后,傳達的更是綿延不斷的文化鄉愁。
除《宝岛一村》,赖声川最为大陆观众熟知的话剧作品是《暗恋桃花源》,男主人公江滨柳曾是西南联大学生,1949年来台,与亲人和初恋情人失散,忧伤终老。
赖声川说,其实是在写我父亲,“印象特别深刻的是1966年,我们全家即将离开西雅图回台湾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椅子上坐了特别久。
我问他怎么了,父亲说,'家乡发生了一些事情,你还太小,一时很难跟你解释。
’我当时感觉他非常非常忧心,气氛很凝重。
后来大了一些才知道,那时父亲得到消息,'文革’开始了。
他对老家的亲人有很多担心,但得不到家里任何消息。
”真正是思乡怀土,黯然神伤。
一腔乡愁,两岸情深。
浅浅的台湾海峡,曾似难以跨越的鸿沟天堑。
两岸不知有多少颗忧伤的心,日日夜夜被思念牵动;又不知有多少远眺的眼,朝朝暮暮为亲情望穿秋水。
赖家球英年早逝,他没能等到回家的那一天。
然而,赖家球时常叮嘱两个孩子:“我们的'根’在江西会昌。
”上世纪80年代,赖声川和哥哥赖声羽(台北大学教授、知名散文作家)根据父亲生前留下的信息,写了一封信寄给叔叔赖家璠,从此与会昌的亲人取得联系,其堂兄赖其昌印象最深的,是赖声川在信中的一句话:“我们打开了一扇朦胧的窗,从此不再是一棵没有根的树。
” 1997年赖声川首次回江西老家,回到父亲出生的地方。
赖声川动情地说,“我看到会昌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城市,我想到父亲,他英文和法文都那么好,我不知道当年他是怎样在这样一个小地方,读了那么多书,然后走出来。
我真的非常震撼。
不过会昌虽小,那里的人文气息还在。
”二、夫唱妇随,恩爱相处,经典姻缘的现代版赖声川在人们的眼中,当之无愧属大师级人物。
夫人丁乃竺在台湾文化圈,与胡茵梦并称“不再年轻,却气质依旧”的迟暮美人。
身边朋友更是一致认为这对夫妇:“很和谐很默契,好像赖声川身上有二分之一的丁乃竺,而丁乃竺身上也有二分之一的赖声川。
”在生活中,丁乃竺是妻子是母亲,是一帮朋友来家里胡闹时做饭沏茶的好主妇;在舞台上,她是《暗恋桃花源》的第一任女主角云之凡;在事业上,美国伯克立大学硕士毕业的丁乃竺曾任一家软件公司副总裁,但为了辅佐先生,她毅然辞职担起“表演工作坊”制作人的重任。
机缘巧合,出生在美国的赖声川和香港长大的丁乃竺,分别因为父亲的变故来到台湾,在茫茫人海中相遇。
丁乃竺在高中时是个兴趣颇有些另类的女孩儿,在同学们拼命读书为联考准备时,丁乃竺却偏偏对哲学,尤其是老庄哲学感兴趣。
那时候,丁乃竺算是“文艺青年”,她听说在辅仁大学有一个叫赖声川的男生,非常有才华,音乐玩得特别好。
而那时,赖声川也听说,台大哲学系有个漂亮的大才女,叫丁乃竺。
赖声川回忆起那一次见面的情景时说:“以前忠孝东路有个唱歌的咖啡馆'艾迪亚’,我们几个同学搞乐团,在那里唱了五年,一星期至少二三天。
那时台北对文化有些敏感度的年轻人都常来,蔡琴,罗大佑当年都是听众。
乃竺也来,我第一眼看到她,立刻知道'就是她’了,就心动了”。
而丁乃竺对赖声川也是一见钟情,丁乃竺说:“一次他室友邀我去他们在士林租的房子,一进门看到赖声川在弹吉他,阳光洒在他身上,觉得他好有自己,活在一个好纯净的世界,有出世的感觉。
他见到我,回头'嗨’一声,好像和我很熟。
”那次,两人第一次聊天,聊了很久很久,一聊就是4个小时,没有丝毫察觉,他们好像有说不完的话,情投意合。
大学毕业后,他们迅速结婚。
因为丁乃竺父亲学佛,祖父学密,他们的婚礼使用密宗的仪式,在五峰山举行,这也是台湾第一对以密宗为形式的婚礼。
婚后,这对小夫妇做出一个重大决定——继续去美国念书。
“1978年到美国深造文学专业的人非常少,其他人读博士大都攻理工科。
赖声川不仅读了文学,而且成绩却非常好,门门都是A,每一年都获得全额的奖学金。
”提到这些,丁乃竺言语中透着骄傲。
但是丁乃竺却花了两年的时间才适应美国。
刚到美国,丁乃竺和赖声川第二年的学费就被人骗走。
为了生计这对年轻的新婚夫妇,只得去一家五星级中餐厅打工,赖声川作服务生端盘子,丁乃竺作领位员。
这是赖声川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段岁月。
人们问他为何会做戏剧,他总是一本正经的告诉别人,因为我当过跑堂。
尽管后来他当助教又有奖学金,但仍在这家餐厅一呆就是5年,这家餐厅就像属于赖声川的一方舞台,以至在赖声川的多部相声剧中都有华都西餐厅主持人这一演员身份。
丁乃竺说:“在美国的日子虽然艰苦,却很幸福,重要的是我们两个在一起,一起打工一起上学、相互扶持。
而且打工的经验让赖声川看到人生百态。
如果没有在餐馆打工的经验,赖声川后来导演的话剧也不会这么精彩。
”在留美五年后,赖声川拿到了戏剧硕士的学位。
这时一个问题摆在他们面前——留下还是离开。
最终,赖声川放弃“戏剧环境很好”的美国,毅然回到“没有剧场工业”的台湾。
他认为“什么都没有的处女地更诱人,就算是沙漠,也能开出花来。
”而丁乃竺,永远是丈夫身边最有力的支持者,她知道了赖声川的决定后,默默收拾好了回家的行装。
在台湾文化圈,赖声川与丁乃竺是大家公认的默契夫妻,他们在事业上夫唱妇随,在生活中更是志趣相投。
在“表演工作坊”,赖声川是艺术总监,丁乃竺是行政总监。
20多年来,赖声川创作了近30部原创作品,而丁乃竺却放弃了自己的演艺生涯,甘心做伟大丈夫身后的女人。
当时,著名演员金士杰鼓励丁乃竺:“你这么热情洋溢的人应该演戏呀,你在舞台上应该有很好的爆发力。
”丁乃竺一时兴起,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神经质的女人,演得出神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