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第四版)
- 格式:ppt
- 大小:3.27 MB
- 文档页数:68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一、城市有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答: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二、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答:近代的工业革命,是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前城市的特征是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大,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为辅。
城镇化水平不高。
而工业城市的特征是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大,农业现代化,城镇发展水平高,人口聚集,环境受到污染,城市的格局变化是城市以圈层式向外扩张,人工能源及加工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这是构成工业城市发展的模式。
三、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预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答案一:(来自百度文库某同学论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以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规模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当下中国,各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成绩巨大,问题也很多。
我们没有建设、管理、发展现代化大城市的经验,还在初期阶段,中国城市化面对着多重的挑战。
首先,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遭遇“半城市化”的困扰。
“半城市化”概念,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其表现为,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像市民一样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特有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解决的仅仅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而非人的城市化。
这种状况不解决,会极大地影响城市化进程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能否解决农民工、农村人口向城市稳定的有序转移和定居落户,中国正处于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规模纤细集中的高潮过程中。
其次,我们面对的是城市结构严重失衡。
我们今天面对的房价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过去十年进入21世纪后的前十年,我们大城市加速发展和二三线城市中小城镇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结果。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作者: 收集于网络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与人类文明史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二)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l、城市物质构成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四、城市与区域发展(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城镇体系的概念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⑤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①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内容概述:第一章城市规划的概念与方法-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的-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城市规划的组织机构与程序第二章城市发展与规划- 城市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与形成机制- 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功能布局的规划与调整第四章城市用地与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用地规划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用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用地规划的分类与方法-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步骤第五章城市生活与社区规划- 城市生活空间的需求与特点- 城市社区的定义和功能- 城市社区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社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第六章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的发展与特点- 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交通规划的控制与管理第七章城市环境与环境规划- 城市环境的问题与挑战-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环境规划的评价与监测第八章城市景观与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的意义与价值- 城市景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景观规划的保护与管理第九章城市保护与保护规划- 城市保护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保护规划的原则与步骤- 城市保护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监测第十章城市更新与更新规划- 城市更新的概念与动因- 城市更新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更新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更新规划的实施与评价第十一章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路径-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监测-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展望附录:国内外城市规划实例分析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①城市规模小②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③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①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②出现城市仓储用地③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④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⑤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①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②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③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1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②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
③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①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②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①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②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③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①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课程教学大纲《城市规划原理(一)》城乡规划专业城市建设学院城乡规划系2014年4月《城市规划原理(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城市规划原理(一)》课程代码: ZB185506一、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学时学分:32学时(32理论学时);2学分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3.适用专业:城市规划4.适用对象:本科5.前期课程:城市规划初步6.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朱家瑾主编,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
参考书:1、《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年2、《城市规划概论》郭彦泓建工 1984;3、《国外居住区规划实例》建工 1982;4、《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邓述平、王仲谷建工 1996;5、《城市的发展过程》建工 1983;6、《交往与空间》(丹)杨盖尔建工 1995;二、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城市和城市规划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正确的概念和初步的认识,重点以城市住宅区为对象,全面深入地剖析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理论、方法、原则、要求和有关的技术规定。
同时亦使学生了解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各自的作用和编制内容。
三、课程教学重点城市住宅区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原则、要求和有关的技术规定。
四、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与目标,住宅区规划要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对住宅区功能的理解,难点是环境需求的把握。
1、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目的与要求。
2、城市的发展与住宅区建设的关系。
3、利用实际工程图纸,进一步讲解上一讲所涉及的两种“详规”的方法、内容。
让学生对此有一种更为感性的和具体的认识。
4、对“城市”、对“住宅区”的理解;第二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4学时)本章的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住宅区分级与规模、住宅区设施配套要求。
本章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分类分级,设施配套,难点是住宅区系统的理解。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居民点产生以前——原始群落生活方式:采集,狩猎(完全依附自然)居住形式:穴居,树居(巢居)固定的居民点伴随以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
大约在10000~12000年前。
城池的雏形——沟墙等防御性构筑物居民点的兴起是人类社会进化到一定阶段产物。
城市是在居民点基础上发展起来。
二、城市的形成生产力提高-剩余-交换=商人、市、手工业者从农业分化出来--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使居民点发生了分化。
以农业为主农村(奴隶居住地)商业、手工业职能(奴隶主、商人、手工业者居住地)城市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城:古汉语中,城指围绕人群聚落修建起来的防御性设施。
郭:“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市:《周易》记载“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市”指交易场所。
市井:“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可见“市井”有城市形状的说法。
有人认为,城市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城市文化的出现才是城市最终形成的标志。
●城市形成评判标准:1 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规模;2 须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行使一定的政治文化职能;3 须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至少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4 须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5 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第一条是前提,第二三条是实质,第四五条是基础和保障。
三、城市的定义定义: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的居民点,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1.人口数量2.产业构成3.行政管辖的意义四、城市的规模界定包含三个因素:人口数量,经济规模,行政意义(中国)中国的城市规模分四类:特大城市(人口〉100万),大城市(人口50—100万),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小城市(人口〈20万)(市区和近郊区的非农业人口)五、城市的特征1、密集性——物质与精神密集人口密集〉1万人/平方千米中国三大都市圈: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物质与资本密集三大都市圈GDP占全国1/3,外资占60%文化密集大型文教、卫生、体育设施在城市2、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高效率。
城市规划原理(李德华)第四版第一篇之“城市与城市规划第1篇城市与城市规划第1章城市与城镇化第1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城市的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的分离出来,城市便产生啦!城:武器守卫土地的意思。
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
市:交易场所。
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城镇: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构成上不同于村庄。
第2节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发展防御要求(防御野兽、战争)社会形态发展(阶级的分化与对立)政治体制经济发展 {商品经济(内陆交通、海上交通)、商市}2、近代城市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集聚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城市与环境(市民接触自然环境少,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集聚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力的集聚、市政工程及城市公用设施的发展、城市高度发展)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经济的恢复,工业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世界城市人口已达到总人口的50%,地球开始进入城市时代。
城市分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城市对外交通的改变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使得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张。
第3节城镇化城镇化(或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含三个方面(1)人口职业的转变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
(2)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
(3)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成片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从与自认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式。
城镇化也可称为城市化,因为城市与镇是城市型的居民点,均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其区别仅是文字使用的习惯或其规模的不用。
2、城镇化进程的表现(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3)、城镇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1.城市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当然,还有一些非基本要素:市政和公共设施、人造和自然景观、建筑数量等)2.工业前城市与工业城市各自的特征是什么?工业前城市:1城市规模小2依赖风力和水力天然能源3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工业城市:1城市圈层式向外扩张2出现城市仓储用地3出现商务贸易活动区4火车、轮船成为城市对外运输的主要工具,汽车成为城市运输的主要工具5城市类型增加3.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依你的推测,2030年中国城市化的水平将达到多少?1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我国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
2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和环境条件存在巨大差异,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中国城镇化发展,并以此制定政策,不能满足需求。
3城镇化是一种现象,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及区域的永续和谐发展是重点。
60%以上,官方预测为70%(8月27日发布的《2023中国人类发展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新增3.1亿城市居民,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
届时,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将超过10亿。
),进入城市化的稳定阶段。
4.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哪些关系?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3农业人口剩余推动城市化发展。
1城市用地增加,农业用地、森林、湿地等非城市用地减少。
2城市化耗费大量煤、石油等非天然能源,造成环境污染。
3城市化同时促进科技发展,产生电池、塑料、建筑垃圾等人造污染物。
第二章1.中国古代的城市格局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思想?1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管子》提出功能分区)、(《商君书》提出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交通布局考虑)2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和谐【道家】(战国时代,吴国国都阖闾城建设,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秦统一中国,规划时,也提出“象天法地”,强调方位)、(三国时期,吴国国都选址金陵,“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3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中轴对称,道路分等级等【儒家】(周礼考工记,周王城建造,按封建等级)、(曹邺魏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皆是依据周王城而建)2.你认为哪些古代经典城市的规划案例,对未来的城市发展仍然有重要意义?1.曹魏邺城,采用功能分区布局。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简介城市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设置和建筑风貌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设计,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是城市规划原理的第四版,旨在介绍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应用于实际项目中的实践经验。
内容概述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城市规划概述:介绍城市规划的定义、目标和重要性。
同时,介绍城市规划的历史起源和发展趋势。
2.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介绍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如可持续发展、人文关怀、空间效率等。
这些原则是城市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
3.城市规划的流程:介绍城市规划的流程和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
包括城市调研、规划编制、方案评审等。
4.城市规划的实践经验:通过具体案例,介绍城市规划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和实践经验。
包括城市综合规划、城市设计等。
5.城市规划的挑战和前景:介绍城市规划面临的挑战,如人口增长、资源紧缺等;同时展望城市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
城市规划概述城市规划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城市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经验丰富的规划师来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和设计。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使城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的有机统一。
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交通规划、景观设计等,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在于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引导和规划,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城市规划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的防御和布局,例如古代罗马的规划理念。
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规划逐渐从简单的布局转变为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是跨学科的综合性规划,需要考虑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工作是在一系列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
这些原则旨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