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的发展概况-中国5次有代表性的核试验氢弹原理试验共97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8.28 MB
- 文档页数:97
核电站工作原理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或者核聚变产生热能,通过蒸汽轮机发电的设施。
下面将详细介绍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一、核裂变反应1.1 核裂变反应的过程核裂变是指重核素被中子撞击后分裂成两个或者更多的轻核素的过程。
在核反应堆中,铀-235是最常用的裂变材料。
1.2 裂变链反应当铀-235被中子撞击后分裂成两个轻核素和几个中子,这些中子再继续撞击其他铀-235核素,形成裂变链反应。
1.3 产生热能核裂变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热能,这些热能被用来加热水,产生蒸汽,驱动蒸汽轮机发电。
二、蒸汽轮机发电2.1 蒸汽轮机的工作原理核电站中的蒸汽轮机利用高温高压的蒸汽驱动涡轮转动,涡轮与发机电相连,通过转动产生电能。
2.2 蒸汽循环系统核电站中的蒸汽循环系统包括锅炉、汽轮机、凝汽器和冷却塔等设备,通过循环输送蒸汽来产生电能。
2.3 发机电工作原理发机电是将涡轮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设备,通过磁场和导线的相互作用来产生电流。
三、核废料处理3.1 核废料的分类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主要包括高放射性废料、中放射性废料和低放射性废料,需要进行分类和处理。
3.2 核废料的处理方法核废料处理方法包括固化、贮存、转运和处置等步骤,确保核废料的安全处理和处置。
3.3 核废料的长期影响核废料的长期影响包括辐射泄漏、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风险等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测和管理。
四、核电站的安全措施4.1 核反应堆的安全设计核电站的核反应堆采取多重安全措施,包括反应堆本身的设计、控制系统和安全壳等,确保核反应的安全性。
4.2 辐射监测和应急预案核电站配备辐射监测系统和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周围环境和人员安全。
4.3 安全培训和演练核电站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安全意识,确保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五、核电站的环保效益5.1 低碳排放核电站是清洁能源之一,不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减少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核发电综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核电发电国家之一,自1985年开始建设国内第一座核电站以来,已经建成了一大批核电站。
截至目前,中国共有55座核电机组,总装机容量约为52.9吉瓦,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5%左右。
中国的核电发展主要依赖两个技术路线:压水堆(PWR)和高温气冷堆(HTGR)。
其中,压水堆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商业化核电技术,中国已经在多个地方建设了这种类型的核电站。
高温气冷堆技术则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核电技术,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安全的特点。
中国核电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满足国内电力需求和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发电。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电力需求急剧增加,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被视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此外,中国还将核电作为战略性储备能源,以确保能源安全。
然而,中国核电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核安全问题,尽管中国加强了对核电站的监管和安全措施,但仍然需要不断加强核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
另外,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成本较高,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此外,公众对核电的态度也是一个挑战,尤其是在核事故发生后,公众对核电的担忧和恐惧情绪会增加。
总的来说,中国核发电在满足国内能源需求、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能源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也在不断加强核安全措施和技术研发,提高核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未来,中国核电发展有望继续迈向更高水平,为中国乃至全球的能源转型做出贡献。
中国核电发展历程和成就 2009年06月11日17:06 千龙网我要评论(2)通过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核电技术相结合,目前我国核电技术已经具备了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发能力,而核电站建设、运行、管理水平则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设备制造能力也不断提高,设备自主化水平不断增强。
核电为调整能源结构、确保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起来的我国核电工业,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跨越的发展之路。
据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介绍,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做出了自主设计、建造秦山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和引进建设大亚湾1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的战略决策。
继1991年秦山核电站和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建成投运后,我国又先后建设了秦山二期、岭澳、秦山三期和田湾核电站,形成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
目前我国已经投运的核电机组11台,总装机容量910万千瓦。
2008年,核电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1. 3%,核电年发电量683.94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左右。
我国已经具备30万—6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自主设计能力,基本具备了第二代百万千瓦级核电站设计能力,以及自主批量规模建设的工程设计能力。
在核电设备制造方面,60万千瓦和100万千瓦核电站国产化率可达70%以上。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康日新说,我国核电站投入运行以来,核电发电量和上网电量逐年稳步提高,其运行业绩和管理水平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8年,中核集团核电发电量为376亿千瓦时,相当于当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0多万吨。
环境监测表明,核电厂周围环境的辐射水平仍保持在核电厂建成前的环境水平。
进入新世纪,国家对核工业的发展做出新的战略调整,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突破4000万千瓦,核电装机容量将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5%。
而且经过近30年的发展建设,我国基本具备了“中外结合,以我为主,发展核电”的能力。
我国核电站我国核电站是指我国建设和运营的核能发电设施,它们利用核能转化为电能,为我国的能源需求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是我国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从核电站的发展历程、技术类型、建设模式、安全监管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核电站的发展历程我国核电站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我国在能源领域面临严重的短缺问题,急需大规模开发清洁能源。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开始了核能发电的探索和研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安全保障的逐步完善,我国核电站的建设和运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一系列的核电站,并且积极推进第三代核电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二、核电站的技术类型我国核电站主要采用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两种核能发电技术。
压水堆核电站是目前我国建设和运营规模最大的核电站技术,其特点是安全性高、运行稳定性好。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核能发电技术,具有更高的热效率和更低的运营成本,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三、核电站的建设模式我国核电站的建设主要采用“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和“合作共建+独立运营”两种模式。
自主创新是指我国自主研发和应用核电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重要成果。
引进消化吸收是指我国从国外引进先进的核电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将其发展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技术。
合作共建模式是指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共同合作建设核电站,共享技术和发展成果。
独立运营模式则是指我国独立设计、建设和运营核电站,具有完全自主的产权和管理权限。
四、核电站的安全监管我国核电站的安全监管是由国家核安全局负责的,其监管范围涵盖了核电站的建设、运营和废弃物处理等方面。
核安全局会定期对核电站进行检查和评估,对违反安全规定的核电站进行严肃处理,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核电站的安全运行。
同时,为了提高核电站的安全性能和应急响应能力,我国还积极推进核电站的技术改进和创新,加强核安全培训和知识普及,提高核电站的应急预案和事故处理能力。
中国核电发展概况核电发展:从第一代到第四代纵观核电发展历史,核电站技术方案大致可以分四代。
第一代核电站为原型堆,其目的在于验证核电设计技术和商业开发前景;第二代核电站为技术成熟的商业堆,目前在运的核电站绝大部分属于第二代核电站;第三代核电站为符合URD或EUR要求的核电站,其安全性和经济性均较第二代有所提高,属于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第四代核电站强化了防止核扩散等方面的要求,目前处在原型堆技术研发阶段。
第一代核电站核电站的开发与建设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
1954年,前苏联建成电功率为5兆瓦的实验性核电站:1957年,美国建成电功率为9万千瓦的shipping port 原型核电站,这些成就证明了利用核能发电的技术可行性。
国际上把上述实验性和原型核电机组称为第一代核电机组。
第二代核电站上世界60年代后期,在实验性和原型核电机组基础上,陆续建成电功率在30万千瓦的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石墨水冷堆等核电机组,它们在进一步证明核能发电技术可行性的同时,使核电的经济性也得以证明。
上世纪70年代,因石油涨价引发的能源危机促进了核电的大发展。
目前世界上商业运行的四百多座核电机组绝大部分是在这段时期建成的,习惯上称之为第二代核电机组。
第三代核电站上世纪90年代,为了解决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严重事故的负面影响,世界核电业界集中力量对严重事故的预防和缓解进行了研究和攻关,美国和欧洲先后出台了“先进轻水堆用户要求”文件,即URD文件(utility requirements document)和“欧洲用户对轻水堆核电站的要求”,即(EUR)文(European utility requirements document),进一步明确了预防与缓解严重事故、提高安全可靠性和改善人因工程等方面的要求。
国际上通常把满足URD文件或EUR文件的核电机组称为第三代核电机组。
对第三代核电机组要求能在2010年前进行商用建造。
中国核电站的开展自上世纪人类发现核裂变后,核能利用便开场了迅猛开展。
最初的核能被用于军事上,制造核武器,后逐渐开场了核能民用化。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苏联、美国建造的第一批单机容量在300MWe左右的核电站,标致着核电站开展的开场。
当时所建的核电站即为第一代核电站,属于原型堆核电厂,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试验示范来验证核电在工程实施上的可行性。
目前世界上运行的核电站,主要是第二代核电站。
第二代核电站主要是实现商业化、标准化、系列化、批量化,以提高经济性。
在三里岛核电站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各国对正在运行的核电站都有了不同的改进,在平安性和经济性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我国核电站的开展我国核电站开展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核电站设计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就已开场。
从1991年建成的**秦山一期核电站,我国大陆完毕了无核电的历史以来,先后建成了**大亚湾核电站、秦山二期核电站、秦山三期核电站、**岭澳核电站、**田湾核电,装机容量906.8万千瓦。
2003年我国核电站发电量达437亿千瓦时,2004年达500亿千瓦时,2005年为530.82亿千瓦时、上网电量为503.2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8%和5.29%。
国内目前已有投入运行的三个核电站基地:**省秦山核电基地,5台核电机组;**大亚湾核电基地,4台机组;**田湾核电基地。
我国核电站开展的需求我国能源领域面临三大挑战,第一,能源需求增长与资源人均拥有量缺乏之间的矛盾,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人均可开采量分别为世界人均值的8%和6%,煤炭储量虽比较丰富,但人均可开采量也仅为世界人均值的55%;第二,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构造不合理,大量燃煤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第三,能源利用效率不高,中国每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能源为兴旺国家的6倍左右。
我国目前的电力供应中煤电占74%,水电占24%,核电仅占1.6%。
通过大力开展水电、加快开展核电、积极开展非水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风能〕等举措,可以逐步降低化石燃料的份额,逐步改善能源构造。
核电站工作原理
核电站是利用核能发电的设施,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方式。
核裂变是指重核裂变成轻核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而核聚变则是指轻核聚变成重核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首先,我们来看核裂变。
核裂变是指重核(如铀-235)被中子轰击后分裂成两
个中等大小的核,并释放出中子和大量能量。
这些释放出的中子会再次轰击其他铀-235核,导致连锁反应的发生。
在核电站中,这种连锁反应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产生稳定的能量输出。
核裂变释放出的能量被用来加热水蒸汽,产生高温高压的蒸汽,然后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转动,最终产生电能。
其次,核聚变是另一种核能发电的方式。
核聚变是指将轻核(如氘和氚)聚变
成重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在太阳等恒星中,核聚变是主要的能量来源。
然而,目前人类尚未能够在地球上实现可控的核聚变反应,因此核聚变发电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
总的来说,核电站利用核裂变的方式来产生能量,这种方式相对成熟并且已经
得到了广泛应用。
核裂变产生的能量稳定可靠,且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清洁能源。
然而,核电站也存在着核废料处理、核安全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和管理。
总之,核电站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两种方式。
通过这些方式产
生的能量驱动发电机转动,最终产生电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核能发电技术将会更加成熟和安全,为人类提供更多清洁能源。
中国核电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55 年,以下是中国核电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和阶段:
1. 初步研究阶段(1955-1970):在1955年,中国开始进行核能的初步研究。
1964年,中国自主设计和建造了第一台核反应堆-小型试验堆(CRR-1),标志着中国核能研究的开始。
2. 商业化发展阶段(1970-1990):1970年代,中国开始着手开展核电站建设,第一个商业运营的核电站——田湾核电站(两台180万千瓦级压水堆)于1991年建成并投产。
此后,中国开启了核电站的大规模建设。
这个阶段还涉及到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合作,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
3. 持续发展阶段(1990-2000):中国加快了核电站的建设速度,2000年前共建成商业运营的核电站5座,装机容量共计350万千瓦。
同时,中国开始研发自主设计的三代核电技术。
4. 技术自主发展阶段(2000-2010):中国致力于自主研发和推广三代核电技术。
这一时期,中国开始建设大型压水堆示范工程,2010年建成的岭澳核电站成为首座采用三代核电技术的商业化核电站。
5. 规模化建设阶段(2010至今):自2010年以来,中国核电的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
2014年以后,中国每年新增核电容量超过了其他任何国家。
不仅采用国内设计和技术,还引进了来自国际厂商的先进反应堆技术。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核电建设国和运营国,拥有多个核电站,并持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提高核能的安全性能。
中国的核电发展旨在满足能源需求、减少碳排放,并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同时,在核电发展过程中,中国也重视核安全和环境保护。
国际核能发电历史沿革2009-1-12 12:55:29--------------------------------------------------------------------------------1、第一代核能发电机组第一代核能发电是利用原子核裂变能发电的初级阶段,从为军事服务走向和平利用,时间大体上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以开发早期的原型堆核电厂为主。
例如,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开发的民用压水堆核电厂,希平港(shippingport)核电厂在美国建成;以及通用电气公司(GE)开发的民用沸水堆核电厂,第一个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湾洪保德湾,以及随后1960年7月建成德累斯顿(Dresden-I)。
前苏联1954年在莫斯科附近奥布宁斯克建成第一座压力管式石墨水冷核电厂,英国1956年建成第一座产钚、发电两用的石墨气冷核电厂——卡德霍尔核电厂。
这一时期的工作,为下一步商用核电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代核电厂基本上仿照了这一代核电厂的模式,只是技术上更加成熟,容量逐步扩大,并逐步引进先进技术。
2、第二代核能发电机组(1)概况第二代核能发电是商用核电厂大发展的时期,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即使目前在兴建的核电厂,还大多属于第二代的核能发电机组。
前后形成两次核电厂建设高潮,一次是在美国轻水堆核电厂的经济性得到验证之后,另一次是在1973年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机后,使得各国将核电作为解决能源问题的有力措施。
第二代核电厂的建设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核电厂类型,他们是压水堆核电厂,沸水堆核电厂,重水堆(CANDU)核电厂,气冷堆核电厂,以及压力管式石墨水冷堆核电厂。
建成441座核电厂,最大的单机组功率做到150万千瓦,总的运行业绩达到上万个堆年。
期间仅出现过两次较大的事故,即三里岛核电厂事故和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
气冷堆核电厂由于其建造费用和发电成本竞争不过轻水堆核电厂,上世纪70年代末已停止兴建。
中国核电站的起源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是秦山核电站,位于浙江省海盐县杭州湾口岸,第一期工程发电能力为30万千瓦。
核电站是利用核能(原子核在发生变化时释放出来的能量)来发电的电站,其最主要的设备是反应堆。
堆的冷却剂把裂变的能量(热能)带出来,在一个庞大的蒸气发生器里将热能传给水,产生高温蒸气,而自己再被循环送回反应堆中,这叫一回路系统,又叫核供气系统。
蒸发器产生的高温高压蒸气则去驱动汽轮发电机发电,这叫二回路系统,又叫发电机系统。
秦山核电站分成一回路系统、二回路系统、三回路系统等三个独立的回路系统进行工作。
其中,第二回路系统用过的蒸气排入冷凝器后,用第三回路系统循环冷却的海水将排气的余热带走,排气重新凝成水,再用冷凝水泵把它输送回蒸气发生器,重新受热变成蒸气,如此循环不息。
秦山核电站有完备的安防设施,安全可靠,它的经济效益相当高,按设计计算,秦山核电站每年只消耗十几吨低浓度的核燃料。
如果烧煤,每年则需要100多万吨,平均每天消耗几千吨。
此外,它的维护费用也比火电站低得多。
秦山核电站1985年3月开始浇灌第一罐混凝土,到1989年2月,一期工程已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将于1991年6月并网发电,从而结束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核电站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现代电力工业的发展状况是一个国家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核电技术的发展程度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该国高新技术水平的高低。
核电站就是用反应堆将核燃料裂变产生的能量转变为电能的发电厂。
核电站由核岛(主要包括反应堆、蒸汽发生器)、常规岛(主要包括汽轮机、发电机)和配套设施组成。
核电站与一般电厂的区别主要在于核岛部分。
核电之所以能成为重要的能源支柱之一,是由它的安全性、运行稳定、寿期长和对环境的影响小等优点所决定的。
大部分核电发达国家的核能发电比常规能源发电更为经济。
核电在我国也具有较强的潜在经济竞争力,目前它的经济性已可以与引进的脱硫煤电厂相比较。
据科学家分析,我国煤电燃料链温室气体的排放系数约为1302.3等效CO2克/千瓦时,水电燃料链为107.6等效CO2克/千瓦时。
发展历程中国大陆核电发展主要经历了核电起步阶段、适度发展阶段、积极发展阶段和安全高效发展阶段。
1、核电起步阶段从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大陆核电开始起步。
1984年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破土动工至1991年12月15日成功并网。
2、适度发展阶段2000 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适度发展核电"的方针。
在此方针指导下,我国相继建成了浙江秦山二期核电站、广东岭澳一期核电站、浙江秦山三期核电站等,使我国核电设计、建造、运行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为我国核电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积极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中国核电迈入批量化、规模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截至2013年8月底,共有28台机组在建,装机容量为3051万千瓦,在建核电规模居世界第一。
4、安全高效发展阶段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我国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的方针。
2012年3月,我国《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了在能源结构中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的政策,我国核电也由此进入了安全高效、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发展现状中国核电从自行设计、建造第一座30万千瓦秦山核电站起,目前已建成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截至2013年8月底, 共有17台机组相继投入商业运行,总装机容量约1475万千瓦。
+ ti电詰今祈(S:d尽臥柱申站 A AC 来遽:躱含:整理,戡至20匕年&月底)1、已投运的核电机组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大陆共有17台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分别是:浙江秦山一期核电站、浙江秦山核电站二期、浙江秦山核电站三期、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广东岭澳核电站一期、江苏田湾核电站一期,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浙江秦山核电站二期扩建工程,福建宁德核电站 1号机组、辽宁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其基本概况如下表所示。
中国大陆商运核电机组统计表(截至2013年8月底)核电厂名称反应堆类型额定功率(兆瓦)商业运行日期 营运单位秦山一期压水堆 3101994/04/01中核集团秦山二期1号机组2002/04/152号机组2004/05/03中核集团秦山三期1号机组重水堆(CANDU6)2002/12/31中核集团2号机组2003/07/24大亚湾1号机组1994/02/012号机组2X 903.01994/05/06中丿核集团黒龙江…1I AAA新彊甘市■海宁夏山諾“ |石图閒檳电站A\音林/ /,—[鹰阳狀姑▲▲ 过宁泸 :「 (i)冊狀站■■▲和血站.和1二桃艇•■■■ 紳ZJ1除电站M 丹寂u 啊站西蔵陕西 河南四川湖北 湖南 辽苏.J安as亩上衍,江西]三门砂站AAj 在AAA -…|褂港椿鮒■▲▲▲ 大亚荐蛭电站SB 静凑耐詰■■■■.a+ fl + Hri-fe d I-广西匚东FB^l|^…i 'H U J 1 ***pd ■ ■ "■■-F T '農•—…"|阳江桂电姑 AA A A J [蔚第A A令澳一期1号机组压水堆(CPR1000)2X 990.32002/05/28中广核集团2号机组2003/01/08田湾一期1号机组压水堆(VVER )2X 10602007/05/17中核集团2号机组2007/08/16岭澳二期3号机组压水堆(CPR1000)10802010/09/20 中广核集团4号机组1080 2011/08/07 中广核集团秦山二期扩建1号机组压水堆(CNP650)2 X6502010/10/21中核集团2号机组2012/04/08宁德核电站 1号机组 压水堆(CPR1000) 1089 2013/04/18 中广核集团红沿河核电站 1号机组 压水堆(CPR1000) 1118.79 2013/06/06 中广核集团合计 14745.99来源: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核电运行信息网2、建设中的核电机组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大陆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有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