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地名了解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武昌】三国时孙权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现在的蛇山筑城,称夏口;公元280年,晋朝将江夏郡改为武昌郡,即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后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时曾设武昌府。
辛亥革命后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武昌即成为正式名称。
【汉口】南北朝时期,汉口作为地名在史籍上出现。
今天的汉口其实只有500余年历史,始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
汉水原来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
汉水改道后的低洼荒洲地带,至清嘉庆年间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东佛山并称四大名镇之盛誉的汉口。
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发展更趋快速。
【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
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
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74年。
【三层楼】三层楼位于武昌城区的北部,泛指和平大道与新河街交汇的地带。
这一带原是一片水塘荒地。
清末,新河洲渐有居民,逐步形成武昌城外的集市贸易场所。
1912年,从事营造业的资本家喻兴隆在今和平大道445号处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底层开杂货锦、棺材铺,二楼开茶馆,三楼为说书场和皮影戏场,生意兴隆,远近闻名。
这座三层楼房高踞于四周平房草棚之上,非常突出,成为这一带的显著标志,人们遂以三层楼泛指这一地区。
解放后扩建和平大道时,原楼己经拆除,但三层楼仍为这一带的区片名称。
由武昌至红钢城的16路公共汽车在此设三层楼站。
附近有条小街,至今仍叫三层楼街。
【六渡桥】六渡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与三民路相交的地带,原有一桥,名六渡桥,又有六度桥、绿豆桥、六道桥、六斗桥、陆渡桥等多种称呼。
名源亦不止一说。
一般认为是三百多年以前成河的玉带河上的三十多座渡桥中的一座。
当时的汉口四面临水,居民常有水灾之度。
明崇桢八年(公元1635年),汉阳府通判袁昌在今长堤街一线筑堤防水,取土处凹陷成河,环绕如带。
教育名校其他说法
第一、清华大学——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
清华大学这个别称,经过前一段时间的普及,基本上是深入人心了,很少有人不知道这个别称了。
因为清华大学是工科学校,所以是职业技术学校,前面再加上地名,而清华又因为男生多,所以往往又会被称为“五道口男子职业技术学校”。
第二、北京大学——圆明园职业技术学院
这个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过感觉这个有点模仿清华大学的意思,毕竟北大的强势专业是文理科,跟职业技术有点扯不上关系,不过大家都认可这个别称,也就这样了。
第三、上海交大——闵行村男子职业技术学院
这个还是跟清华一样的套路,上海交大也是理工科学校,学校的男生比较多,所以简称就是这样了。
第四、复旦大学——五角场文秘学院
复旦大学的强势专业在文科类目上,复旦的新闻学等都很厉害,加上复旦的男女比例也比较均衡,所以简称就是这样了。
第五、武汉大学——珞珈山综合职业技术培训学院
武汉大学是中国最美大学的有力竞争者,原因很多程度就在于武大的位置,武大依山而建风景自然是美如山水画。
第六、浙江大学——老和山职业技术学校
老和山是浙大老校区的所在地,现在浙大有好几个校区,不过最开始的还是这个,所以别称也是老和山职业技术学校。
中国古代郡县地名避讳初探
马长林; 郑俊涛
【期刊名称】《《湖南农机》》
【年(卷),期】2011(038)001
【摘要】避讳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郡县地名也必须避讳。
郡县地名避讳按对象可以分为敬讳、忌讳和憎讳三大类,这三种类型又可以细分。
郡县地名避讳一般采用更读、标"讳"、改称、代字、省阙和变体六种方法。
【总页数】2页(P210-211)
【作者】马长林; 郑俊涛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92
【相关文献】
1.高昌王国对郡县的扩建——吐鲁番地名研究之三 [J], 陈国灿;
2.《元和郡县图志》中的"河南"地名 [J], 李莲香
3.中国古代的郡县地名避讳 [J], 马长林
4.《元和郡县志》的地名学研究 [J], 华林甫
5.论西汉四川的郡县地名 [J], 袁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目录前言 (2)珞珈百年3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武昌高师到武昌中大国立武汉大学乐山时期建国后的武汉大学新武汉大学珞珈人(英杰)筚路蓝缕力耕三尺北溟化鹍珞珈(风)物飞檐香榭(历史的见证)珞樱流影珞珈精魂铭神忆情百年沧桑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它诞生于清末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之中,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
从此,这一叶小舟,便承载着无数志士仁人的强国之梦,在风雨飘摇中启航。
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数易其名,最后于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跻身于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综合性大学之列,并且在短短数年之内迅速发展成为“民国五大名校”之一,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20世纪30年代初,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曾在北平对一位来华游历的美国外交官说:“你如果要看中国怎样进步,去武昌珞珈山看一看武汉大学便知道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院系调整,武汉大学成为国家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综合性大学,其综合实力在全国重点大学中一直位居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被誉为“中国高教改革的试验区”。
1995年,美国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
武汉大学的历史,既是一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一部满怀理想、气势恢弘的发展史,并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百余年的辉煌校史,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珞珈学人,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世纪征途上,豪情满怀,继续阔步前进。
自强学堂和方言学堂(1893-1911)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11月29日奏请光绪皇帝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中国人自己担任校长)的新式专门学堂。
武汉大学地名了解武大主校区分为依山环湖的四大学部,在地理位置上连为一体(不推荐使用俗称)。
此外,2003年武大斥巨资在江夏汤逊湖南岸圈地4200亩,规划建设武大南校区,现已有东湖分校迁入。
之后,武大又斥巨资买下了3区旁原湖北经济学院(简称“湖经”)的校舍,已于2006年暑假正式投入使用。
下文中标“*”号者表示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组成部分。
1区(文理学部)——原武大——俗称“本部”2区(工学部)——原武水——俗称“水苑”“武水”3区(信息学部)——原武测——俗称“武测”“测绘”4区(医学部)——原湖医——俗称“湖医”J—教学楼的简称—J5就是文理学部第5教学楼,而5J则是工学部第5教学楼M—梅园的简称—M4就是梅园4舍(注意M1是办公用地)H—湖滨的简称—H1就是湖滨1舍G—桂园的简称—G5就是桂园5舍(每栋楼的编号粉在墙上得仔细找)F—枫园的简称—F3就是枫园3舍Y—樱园的简称—Y2就是樱园2舍(樱园是武大的主要景区)如1-J5102就是指1区第5教学楼102教室。
此外,还有很多文字缩写,比如“理”就是理学院,“数”就是数学与统计学院。
这都是就课表而言,口语则简称数院或数统院,其他学院也差不多。
樱顶——在狮子山顶,由于其在樱花城堡(即老斋舍*)的顶上而得名。
旁边就是著名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各个剧社的年度大戏都在这里上演)。
好多剧组都来樱园拍摄过,如高晓松的三星广告、2005年公映的电影《桃花灿烂》等。
学生会也在这里办公。
外语学院(原法学院*)已迁至湖滨新文科区楼群,尚有数院在此办公,闻一多先生像位于数院(原文学院*)旁。
老图——即位于樱顶的老图书馆*,武大的标志性建筑(现在的代校徽上就是老图的轮廓图,在老图的一些椅子边上可以看到闻一多先生设计的老校徽)。
自习人气最旺的地方。
大四毕业的时候,才可以光明正大的上老图顶放一下风,但其实也没有更特别的景致。
里面藏了很多古籍善本(研究生才能进入阅读)。
历史地理研究2021年第1期北大藏《水陆里程简册》所见秦南阳郡交通线路新探祝昊天(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有记载从“邓攀渚”到“鲁阳”一段水陆里程数字,利用GIS测量实地距离与之比对,试复原沿线聚落、仓庾、津渡等交通节点的建址布局,进而重新考证《水陆里程简册》所载线路行径。
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秦南阳郡在这一时期南北交通网络中所处的位置。
【关键词】北大秦简水运仓庾交通线路【图书分类号】K9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6822(2021)01-0080-12在北京大学所获香港冯燊均国学基金会捐赠的秦简牍中,有一册记载了秦时江汉、南阳等地道路里至的简文,被整理者命名为《道里书》。
据介绍,该简册共计66枚,文字内容抄写于竹简“卷四”的背面中部,分作上、下两栏,自右向左横读,沿途地名多属秦南郡、南阳郡辖下,包括有县、乡、亭等邑聚和津、汭、口等津渡,其中,篇首几枚简文还有专门记录汉江流域(江、汉、涢及其他小水)水上通行的行程里数,以及“重船”“空船”在不同季节(夏季、春秋季、冬季)日行里数的规定,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①经由辛德勇发文公布②,改称《水陆里程简册》(以下简称“《简册>"),又经晏昌贵编连整合③,这一简册的整体面貌才得以展现①在此基础上,又有不少学者加入了简文释读与问题讨论,做出诸多贡献。
④前人研究已基本可以复原南郡的“章渠水道”(或称[收稿日期]2020-10-30[作者简介]祝昊天,男,1992年生,湖北襄阳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北京大学藏秦简牍概述》,《文物>2012年第6期。
②参见辛德勇:《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的性质和拟名问题》,《简帛》第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27页;《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初步研究》,《出土文献》第4辑,中西书局2013年版,第177—279页。
高校楼宇\道路\景观命名的文化自觉摘要:当下高校楼宇、道路、景观的命名应有一种文化自觉。
高校楼宇、道路、景观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性,承载着历史痕迹,展示着人文精神,若再取一个能彰显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校历史、人文底蕴和品味个性等有文化内涵的名称,不仅可起标识作用,而且能阐释文化、传递文化,营造文化氛围,发挥育人效应,真正起到锦上添花和画龙点睛的作用。
考察国内高校校园楼宇、道路、景观名称来历与命名实践,可以窥探到命名的基本原则和文化路径。
只要遵循这些原则,选择一条合适的文化路径,就可能茅塞顿开,获得与之匹配的最佳命名。
关键词:高校;楼宇;道路;景观;命名;基本原则;文化路径高校被誉为“象牙塔”和“才智之都”,对校园楼宇、道路、景观的命名理应有一种文化自觉。
然而,一些高校对校园楼宇、道路、景观的命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认为名称仅仅是一种辨认标识,采用方便和约定俗成的方式来命名就可以了;有的甚至长期没有命名,由师生各自表述。
我们通常耳闻目睹的有:“一号楼”、“公寓B栋”、“东门”、“后街”、“实验楼”、“生物楼”、“广场”、“蘑菇亭”等名称,这些名称一般由顺序词、方位词、功用词、外观词加通用名构成,仅停留在使用功能层面,只强调标识作用,方便识记和定位,却没有特色,缺乏文化内涵。
其实,高校楼宇、道路、景观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性,承载着历史痕迹,展示着人文精神,如果再冠以彰显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学校历史、人文底蕴与品味个性等有文化内涵的名称,不仅可起标识作用,而且能阐释文化、传递文化,营造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师生的人文意识,发挥育人效应。
如北大的未名湖、博雅塔,名与实相得益彰,遂成为北大的标志象征。
近年来,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的深入精细发展,一些高校已把校园楼宇、道路、景观命名提上议事日程,甚至在全校范围广泛征集,有的领导和教师为之上下求索而数典穷经,经历千回百转的琢磨而殚精竭虑,这是高校文化自觉的一种表征。
《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中的地名说解萧红; 曾妮【期刊名称】《《长江学术》》【年(卷),期】2019(000)004【总页数】10页(P117-126)【关键词】《说文解字注》; 《广雅疏证》; 地名研究; 语言学史【作者】萧红; 曾妮【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正文语种】中文清代考据学者为中国近代地名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地名研究主要涉及文献学、语言文字学的考证。
我们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中的地名及地理类名词说解为例,管中窥豹,初步了解近代地名研究的共性和个性。
一、《说文解字注》中的地名说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称“说文段注”)中论及地名者74 例,内容十分丰富,反映出段玉裁对地名及相关语言问题的深入思考。
(一)考察地名得名之由,在探讨地名得名之由时多涉及词源讨论历史地名的得名缘由有自然因素,如得名于当地动植物等特色物产,属于相关性引申,或得名于名山大川之地貌,属于相似性引申。
如:1.地名得名于当地物产名。
如:蓩毒艸也。
……字林云:毒艸也,因以为地名。
犛西南夷长髦牛也。
今四川雅州府清谿县大相岭之外有地名旄牛,产旄牛。
而清谿县南抵宁远府,西抵打箭炉,古西南夷之地,皆产旄牛。
……2.地名得名于境内名川大山名。
如:邠周大王国。
在右扶风美阳。
……盖古地名作邠,山名作豳,而地名因于山名,同音通用,如岐之比。
是以周礼籥师经文作豳,注作邠。
汉人于地名用邠不用豳。
许氏原书当是豳岐本在山部,而后人移之,并古今字为一字。
抑或许书之变例有然,未能定也。
经典多作豳,惟孟子作邠。
唐开元十三年始改豳州为邠州。
见通典、元和郡县志。
郭忠恕云:因似幽而易误也。
邙河南雒阳北。
……是则山本名芒,山上之邑则作邙。
后人但云北邙,鲜知芒山矣。
……按周书所谓郏山者,北邙山也。
王城谓之郏者,以山名之。
桓七年王迁盟向之民于郏,襄二十四年齐人城郏,周语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皆谓王城也。
然则云郏鄏者,谓郏山下肥漘之地。
此次八一路校门拆除重建引发的风波,提高了武汉大学位于街道口老校门的被关注度,这是件好事。
不过不少学生乃至一些老师、校友由此发表的一些有关武汉大学历史上校园面积和校园界限的议论,却与历史事实不符。
武汉大学历史上到底有多大,珞珈山校园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我们有必要以史料为依据来搞清楚。
武汉大学的东面和北面紧邻东湖,除了个别飞地以外,基本没有其他大型单位相邻。
以东湖为北界和东界,这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
武汉大学的西面,历史上曾经是东湖的一个湖汊,相传因经常停泊大量贩茶船只而得名茶叶港。
茶叶港这一湖汊北面与东湖相连,向南逐渐收窄,至今武大校门附近仅为数米宽一小渠。
因此,历史上武大的西界与东、北二界一样,也是一条天然的“水界”。
茶叶港直到上世纪末尚余残存水系,后被完全填平,今仅余“茶港”之地名。
填平茶叶港原有水面后产生的陆地,主要被原来湖汊东岸的单位占据,其中武汉大学主要占据了南部的土地。
因此从民国到今天,武大的西界总体上是微有西扩的。
最为被人误解误传的是武汉大学的南界。
由于缺乏天然界线,武大历史上的校址南界显得有些模糊不清。
由于民国时期武汉大学校门建在街道口,而由街道口至武汉大学校内的马路又连贯一气,不少人都以为进入街道口牌坊便是武大校址,乃至于进一步认为从街道口到卓刀泉的今武珞路——珞喻路一线以北的全部土地都曾经是民国时期的武大校址。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还是来看看历史文献是怎么描述的。
武汉大学于1928年确定了以珞珈山为新校舍校址,随后与地方政府沟通,初步划定了校园界限。
直到1930年,武汉大学的校园南界线都一这一线为准。
该线西起今武大工学部茶港门,向东抵狮子山西麓即折向东南,穿过今宋卿体育馆一带,沿火石山、珞珈山西山脚曲折辗转,再沿珞珈山南山脚(今珞珈山路家属区段)向东抵东湖岸边。
依照这一界限,今天的桂园宿舍及操场、化学院、计算机学院、物理学院、生科院、信管院、珞珈广场、一附小、东中区、南三区等大片地方都不在校界内。
作者: 邓雅[1]
作者机构: [1]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当代电视
页码: 75-78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中国地名大会》;地名;文化内涵;创新;传播
摘要:中国地名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我国首档大型国家地名文化类节目,《中国地名大会》以地名为载体,将一个个"地名"转化为具有知识普及功能和文化传播价值的对象,实为弘扬中国地名文化的创新之举。
节目通过专业性与大众化并重、竞赛性与娱乐性相融、借力新媒体打造多平台互动等方式实现了节目的创新性传播,对于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我国高校校名英译问题探析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日益频繁。
高校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与其它国家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在加强。
如中外合作办学、学术文化交流、互派访问学者和学生等。
我国各高等院校为了便于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纷纷有了各自的英文校名,其中自然涉及到校名的翻译。
由于对于校名的翻译,我国缺乏相应的法规和机构规范管理,造成标准不统一、各自为政的现象。
加上近年来高校合并更名现象的普遍,使得部分高校校名英译混乱,由于缺乏统一的高校校名英译标准,同一类型学校其英文校名命名方式都各不相同,有些英文校名会让国外人士不得要领甚至产生误解,严重损害高校的整体形象,以至于影响其对外合作交流。
我们将从英语中不同名词间的关系表达为切入点,分析我国目前高校英译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从语用学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本研究试图从“名词+名词”关系视角探讨中国高校校名的语法表达机制及其英译的相关问题二、高校校名英译的现状和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上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和90年代高校合并之后,大致可分为:综合性院校(如南京大学)和多学科专业性院校(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还有专科学院。
1.华中地区高校校名翻译特点。
(1)地名/纪念名+University/College。
用这种结构进行英译校名的院校河南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许昌学院、黄淮学院、焦作大学、开封大学、新乡学院、河南农业大学华豫学院。
湖南省有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吉首大学、邵阳学院、怀化学院、湘南学院、长沙学院等八所学校采用这种结构模式。
湖北省高校有:湖北大学、江汉大学、长江大学、三峡大学分别译为Hubei University、Jianghan University、Yangize University、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这种校名英译的优点是易懂、易记、简单,符合翻译基本原则中的“信”和“达”。
校领导为建校做出的英勇抗争和筚路蓝缕的努力跃然纸上,其中所体现的教育工作者的凛然正气与无私情怀感人至深。
为了对武大历史建筑的《珞珈黉宫:武汉大学历史建筑群》武汉大学档案馆 编/武汉出版社2023.8/188.00元珈黉宫:武汉大学历史建筑呈现更加有血有肉、富有人情味,两位编者一方面精选图片资料,另一方面梳理并筛选历史细节。
例如在上篇“植树造林”一节中,编者引用时任校长王世杰的报告介绍了植树造林的规划,又插入了植树时的场面等细节。
在全体师生植树一天后,校长发布告称:“本大学全体员生本日植树颇感劳顿,明日停课一日,以资休息。
”这样的场面十分生动,由此就更能理解当时学生回忆中所称的“至今我看见花木被折损,就像折我的手指一样心疼”。
读过如此丰富的细节,当读者步入武大校园,看到勃郁的草木,就能想到百年前武大师生全体出动植树造林的情景。
在此基础上,有别于各种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指南,《珞珈黉宫》对于武大历史建筑的介绍具有强烈的历史纵深感。
它不仅介绍建筑本身,还深入挖掘埋藏于建筑之中的深刻历史意蕴,让读者在阅读时深入时代背景,更深刻地认识武大这所学校。
看到在樱花掩映下的粉墙绿瓦、雕梁画栋,游客很自然地会为“将这片荒山野岭变成了美丽的大学校园”的辉煌壮举感到惊叹,但通过阅读《珞珈黉宫》,读者将进一步理解其背后的历史深情。
武大之大,基于“武汉为中部重镇,向亦为文化学术之中心”,这是武汉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地位赋予武大的秉性,也让武大在民族危亡之际有着无可逃避的历史责任。
书中精选的开学典礼上历任建校参与者的发言集中呈现了武大的责任自觉:“这个学校在革命潮流激动中,时代极纷乱的时期成立”,“学校为文化之母,其发展与否,关系一国之盛衰,且大学为科学发明之中心,国家各大学,能潜心研究学问,制造利器,保国家之生存”。
可以说,从建校动议之日起,武大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因此,在武大初成之际,其意义就远不只是一所学校的建成,更是国家民族的“一线曙光”,它是“国人建设力之宏伟”的体现,激发起国人的信心,认为“中国事尚可为”,即便是外国人也觉得武大“规模宏伟”,“代表中国之新气势”,由此得出“中国前途,极有希望”。
各大高校的搞笑另类花名还记得小学时候,最喜欢就是给班里的同学取花名了,如今大家的文化水平都提高了,自然就不会给自家宝贝取个“鸭蛋”、“二狗”这样土名,但是这样的花名在玩伴和网络上确实深受大家喜爱。
人可以起花名,大学也可以,尤其是地方名校,花名绰号可真是土到掉渣,知名学府摇身一变换个马甲,不知道你还能不能认出来。
1、双鸭山大学这个名字可不是出来卖萌的,人家可是“正正经经”被承认的。
不过双鸭山可不是一个地名,而是孙中山的其中一个名字“孙日新”的粤语谐音,看到这里就应该知道了吧?双鸭山大学就是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
跟中大的英文校名“Sun Yat-sen University”也是非常吻合了,据说还有官方校徽呢。
2、珞珈山综合职业技术培训学院这个珞珈山就是武汉那个有名的珞珈山,这个“培训学校”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美貌大学——武汉大学。
据骄傲的武大郎们说,武大低调时是“珞珈山综合职业技术培训学院”,装逼时就是“中共中央党校华中地区一分校”。
武汉地区高校占山头为名这个“风俗”也不知是哪个带头,除了武大,还有诨号“关山口职业技术学院”的华中科技大学、诨号“南望山男子地质专修学校”的中国地质大学、诨号“广埠屯女子师范专科学校”的华中师范大学……3、五道口(男子)职业技术学院看了前一个的小伙伴这回应该就聪明了,既然有地名,顺着地名找就对了,没错,这个就是无数学子心心念念的清华大学,因为以理工科为主,就被戏称为“男子职业技术学院”。
理工科学院被戏称为“男子学院”也不是稀罕事了,譬如被称为“东川路男子职业技术学院”的上海交通大学,被称为“五山禅寺”的华南理工大学……男女比例实在是令人抓狂。
4、圆明园职业技术学院说完清华,当然就到北大了,起绰号这么fation的事情,怎么能少得了另一大巨头呢?北大紧紧挨着圆明园,而且中关村北大街也离得非常近,所以又有另一个绰号:中关村应用文理学院。
5、五角场文秘职业技术学院在复旦人眼中财大气粗的上海交通大学,一直是“上海西南某高校”,为了回应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也给复旦起了这么一个雅号,也确实是褒扬了复旦的人文学科。
武汉大学地名了解
武大主校区分为依山环湖的四大学部,在地理位置上连为一体(不推荐使用俗称)。
此外,2003年武大斥巨资在江夏汤逊湖南岸圈地4200亩,规划建设武大南校区,现已有东湖分校迁入。
之后,武大又斥巨资买下了3区旁原湖北经济学院(简称“湖经”)的校舍,已于2006年暑假正式投入使用。
下文中标“*”号者表示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的组成部分。
1区(文理学部)——原武大——俗称“本部”
2区(工学部)——原武水——俗称“水苑”“武水”
3区(信息学部)——原武测——俗称“武测”“测绘”
4区(医学部)——原湖医——俗称“湖医”
J—教学楼的简称—J5就是文理学部第5教学楼,而5J则是工学部第5教学楼
M—梅园的简称—M4就是梅园4舍(注意M1是办公用地)
H—湖滨的简称—H1就是湖滨1舍
G—桂园的简称—G7就是桂园7舍(每栋楼的编号粉在墙上得仔细找)
F—枫园的简称—F3就是枫园3舍
Y—樱园的简称—Y2就是樱园2舍(樱园是武大的主要景区)
如1-J5102就是指1区第5教学楼102教室。
此外,还有很多文字缩写,比如“理”就是理学院,“数”就是数学与统计学院。
这都是就课表而言,口语则简称数院或数统院,其他学院也差不多。
樱顶——在狮子山顶,由于其在樱花城堡(即老斋舍*)的顶上而得名。
旁边就是著名的大学生活动中心(各个剧社的年度大戏都在这里上演)。
好多剧组都来樱园拍摄过,如高晓松的三星广告、2005年公映的电影《桃花灿烂》等。
学生会也在这里办公。
外语学院(原法学院*)已迁至湖滨新文科区楼群,尚有数院在此办公,闻一多先生像位于数院(原文学院*)旁。
老图——即位于樱顶的老图书馆*,武大的标志性建筑(现在的代校徽上就是老图的轮廓图,在老图的一些椅子边上可以看到闻一多先生设计的老校徽)。
自习人气最旺的地方。
大四毕业的时候,才可以光明正大的上老图顶放一下风,但其实也没有更特别的景致。
里面藏了很多古籍善本(研究生才能进入阅读)。
旁边有武大历史上最杰出的校长之一的王世杰先生像,守望着珞珈山。
情人坡——在樱花大道与那个没有名字的湖(郭沫若先生曾叫它洪波池)之间的坡地,名字典故已不可考。
据说,从樱花大道到洪波池有个浪漫的系列名:恋人路、情人坡和鸳鸯湖,而樱顶后面通往工学部的小路则又名恋爱路。
此坡确实是个很浪漫的地方,花的海洋(也会有些小动物)。
但女性请勿在夜间于此独处,小心坏人出没。
梅操——即梅园小操场,报名迎新、部分学生军训、迎新晚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都在此举行。
每周五晚上的免费露天电影,精彩不容错过(档期比电影院晚不到一个月噢)。
樟树林——诨名,在梅园小操场后面。
我喜欢叫它“李达校长山”,也有人叫“李达园”的。
他的塑像就坐落其间,望着每一个来珞珈山求学的学子。
那个传说中的李达故居*则是在1区计算中心旁的教职工社区内,外挂一牌子:“武汉大学社会主义学院”。
奥场——官方名称“912广场”,源于1958年9月12日,毛泽东亲临武大视察,下午7时50分(前后也就持续了5分钟),他在广场前接见武汉大学等学校(包括武测、武水及中南民院)的师生员工共13,000余人,这是武汉大学校史上最光辉(注意不是用“辉煌”一词)的一页(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每年都是9月12号搞开学典礼的原因)。
也是军训地点之一,最
后的阅兵式也在这里举行。
此外,还有很多超大型活动如“五月的鲜花”等在此举行。
标本楼——樱花大道末端,新闻与传播学院旁,是中国高校中规模名列前茅的武汉大学标本馆所在地。
樱花节的时候可以买票进去参观,校园开放日时则免费参观,一睹“标本唐家”的精湛工艺,尤以鸟为最。
防空洞——在梅园,有2个,都是横穿珞珈山,始建于抗战时期。
和平时期做便民通道(有一条未使用,入口在梅园餐厅正对面)。
武大学生的独立DV电影《魔魇》在此拍摄过。
蝶宫——这个名称现在已无人使用,它曾名团山女生宿舍,建于1932年。
现在住的则是教职工,沿环境法研究所对面的下坡路往下走即可到达。
因外形俯瞰似蝴蝶展翅而得名。
无名亭——即珞珈山水塔,也叫八角亭。
建于1931年,晴天时,校园内各处都可以看到它熠熠生辉的塔顶,但在2004年经过加固维修后,这一景象已不复存在。
十八栋——位于珞珈山腰东南的教工住宅群*。
建筑风格整体采用英式乡间别墅风格,但每一栋建筑都自有其特点。
因其曾经住过无数的名师硕儒而体现其无形的文化价值,现亟待有效保护。
六一亭——即六一纪念亭*,为纪念六一惨案死难烈士而建于1947年11月。
位于J4楼前。
在六一惨案原址老斋舍亦置有纪念碑,并在当年死难学生王志德流下的血迹处专门按血迹原状铺成红色,以示铭记。
鲲鹏——即1区J2和宋卿体育馆(老体*)之间的广场,个人认为是个很有感觉的地方,每年的毕业生露天音乐会就在这里举行,平时也可能有演出。
每周三晚的英语角也是在这个地方。
桂场——桂园体育场,左边是风雨操场和网球场,右边是老体,正面旧楼新迁入了WTO学院和校报。
商业活动的主要场所。
甲字沟——超生僻的一个地名,位于老图所在的狮子山与工学部交界处的V字形地带。
但在中环马路和工学部新宿舍相继建成后,此名已永久成为历史。
办公楼——在世纪广场上,原国立武大农学院旧址,建筑风格与老武大一脉相承(只是没戴绿帽子)。
是珞青报社、未来网、自强网主机所在地。
而武大的行政楼则是奥场前的原国立武大工学院*大楼。
变形金刚——2区的主教学楼(2区1教),因外形酷似机器人而得名,竣工于合并前。
但合校之后显然与武大的整体风格不符,有武大和东湖的“墓碑”之恶名,与J5等建筑一同被称为武大的败笔。
不过坐电梯上到18楼鸟瞰珞珈山和东湖水倒是个好地方。
茶港——文理学部和工学部交界处的广阔地带,为教职工住宅,国立武大勘定界址时即以茶叶港为西界,但合校后被填平,只留下此地名。
白宫——3区的主教学楼,仿欧陆风格式建筑,因外形貌似美国白宫且也通体呈白色而得名。
传说中人满为患的素描课即在其附属教学楼内。
总而言之,武大确实太大了,路又不像很多名校那样的笔直,夸张点说,就是没一条是直的,也没一条是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