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ppt
- 格式:ppt
- 大小:7.61 MB
- 文档页数:27
二年级下册《雷雨》带拼音和生字一、生字表1. 雷(léi):指自然界的雷电现象。
2. 雨(yǔ):指天空降下的水滴。
3. 云(yún):指天空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白色或灰色的物体。
4. 闪(shǎn):指雷电闪过的瞬间。
5. 电(diàn):指雷电中的电流。
6. 伞(sǎn):指用来遮挡雨水的工具。
7. 衣(yī):指人们穿在身上的衣物。
8. 鞋(xié):指人们穿在脚上的鞋子。
9. 湿(shī):指物体表面被水湿润。
10. 干(gān):指物体表面没有水分。
二、拼音表1. 雷(léi)2. 雨(yǔ)3. 云(yún)4. 闪(shǎn)5. 电(diàn)6. 伞(sǎn)7. 衣(yī)8. 鞋(xié)9. 湿(shī)10. 干(gān)三、课文内容《雷雨》是一篇描写自然现象的课文,讲述了雷雨来临的过程。
在课文中,我们学习了生字表中的生字,并且通过拼音表来正确地读出这些生字。
在课文内容中,我们了解到雷雨是由雷电、云、雨等自然现象组成的,而伞、衣、鞋等是我们应对雷雨的工具。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掌握了生字和拼音,还了解了雷雨的形成和应对方法。
二年级下册《雷雨》带拼音和生字一、生字表1. 露(lù):指植物表面因夜间温度降低而凝结的水珠。
2. 虹(hóng):指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色弧形光带。
3. 霜(shuāng):指气温降低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在地面或物体表面形成的白色冰晶。
4. 风(fēng):指自然界中空气流动的现象。
5. 雾(wù):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水滴或冰晶,使视线模糊。
6. 暴(bào):指突然发生且强度很大的自然现象。
7. 烈(liè):指强度大、剧烈的自然现象。
8. 震(zhèn):指地面因地震、爆炸等引起的剧烈震动。
9. 震(zhèn):指地震时地面的震动。
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课件一、教学内容《雷雨》选自部编本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朗读与表达,以及课后练习。
课文描述了雷雨来临前后的自然现象和孩子们在雨后的欢乐。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激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3. 通过课文学习,教育学生关爱环境,珍惜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雷雨前后自然现象的描述,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重点:课文的朗读与表达,观察描述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课文内容、图片、生字词等。
2. 黑板、粉笔:用于板书设计。
3.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雷雨天气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注。
2. 课文阅读:引导学生共同朗读课文,理解雷雨来临前后的景象变化。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并标注。
4. 例题讲解:针对生字词进行造句练习,提高学生对字词的运用能力。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雷雨来临前后的景象,进行互动交流。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1. 课文雷雨2. 生字词:乌云、闪电、雷声、雨点、彩虹等。
3. 描述方法:用生动的词语描绘雷雨来临前后的景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日记——《我眼中的雷雨》答案示例:今天放学时,天空中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
不一会儿,豆大的雨点便落了下来。
雨后天晴,还出现了美丽的彩虹。
2. 造句练习:用生字词造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及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活动,观察自然现象,提高观察与描述能力。
鼓励学生将观察到的景象与同学分享,增进友谊。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2. 课文的朗读与表达3. 观察描述能力的培养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一、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在《雷雨》一课中,生字词的学习是基础,也是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