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27.89 KB
- 文档页数:4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1:引言这是一份关于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的文档。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处贴上药物或贴剂,以治疗和调节身体的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穴位贴敷疗法的原理、方法、适应症、注意事项等内容。
2:穴位贴敷疗法原理穴位贴敷疗法的原理基于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穴位理论。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能量运行通道,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药物刺激,可以调节经络的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3:穴位贴敷疗法方法3.1 选取穴位: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贴敷。
常用的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内关等。
3.2 准备贴敷物品:准备好需要使用的贴敷物品,包括药物或贴剂、透明胶布等。
3.3 贴敷方法:先清洁皮肤,并将药物或贴剂贴在选定的穴位上,然后用透明胶布固定。
4.1 疼痛症状的缓解:穴位贴敷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疼痛部位的神经和肌肉的舒张,从而缓解疼痛症状。
4.2 慢性病管理:穴位贴敷疗法在慢性病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可以选取一些降压的穴位进行贴敷,达到调节血压的效果。
4.3 皮肤病的治疗:穴位贴敷疗法可以在皮肤病治疗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例如,对于湿疹患者,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消炎和止痒作用的穴位进行贴敷,帮助减轻病情。
5:注意事项5.1 穴位选择:选取穴位时需根据病情进行具体分析,尽量选择患者适合的穴位。
5.2 贴敷时机:贴敷的时间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生活习惯来确定,一般建议在休息时贴敷。
5.3 贴敷物品选择:选择合适的贴敷物品,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6:附件本文档附带以下附件以供参考:- 穴位贴敷疗法操作示意图7:法律名词及注释- 穴位贴敷疗法: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在穴位处贴上药物或贴剂来治疗疾病。
- 经络学说:中医学的理论之一,认为人体内有经络运行,并通过穴位调节经络,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穴位贴敷的功能主治1. 缓解疼痛•止痛作用穴位贴敷是传统中医疗法中常用的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能够刺激神经末梢,使疼痛信号得到抑制,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神经调节作用穴位贴敷还可以调节神经活动,改善疼痛所引起的不适症状。
例如,对于头痛、颈肩痛、腰痛等疼痛症状,穴位贴敷能够通过调节神经活动,舒缓相关部位的紧张和不适感。
2. 改善循环系统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穴位贴敷对于改善血液循环有积极影响。
通过刺激穴位,能够调节血管张力,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组织供氧及养分的状况。
•调节血压穴位贴敷还可以通过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血压的作用。
对于一些高血压患者,穴位贴敷能够舒缓神经系统,调节血压,降低病情的发展。
3. 提升免疫力•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穴位贴敷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例如,对于感冒、咳嗽等呼吸道感染,适当的穴位贴敷能够起到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调理肠胃功能穴位贴敷还可以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改善肠胃功能,增加消化液分泌,加速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提升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4. 缓解精神压力•舒缓神经系统穴位贴敷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系统功能,舒缓紧张和焦虑的情绪,缓解精神压力。
对于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方面的问题,穴位贴敷能够起到缓解症状的效果。
•促进睡眠穴位贴敷还可以通过刺激穴位,平衡神经系统,调节睡眠状态。
对于睡眠质量较差的患者,穴位贴敷能够帮助恢复正常的睡眠节律,提高睡眠质量。
5. 辅助治疗慢性病•支持传统医学治疗穴位贴敷往往可以作为传统医学治疗方法的辅助手段。
对于一些慢性病的治疗,穴位贴敷能够加速康复过程,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生活质量穴位贴敷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具有安全、方便等特点,对于一些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患者,穴位贴敷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增加希望和信心。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具有缓解疼痛、改善循环系统功能、提升免疫力、缓解精神压力和辅助治疗慢性病的多种功能主治。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穴位贴敷疗法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
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
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
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
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
每隔3天贴治1次。
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
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穴位贴敷能治疗哪些疾病?文白丁发布时间:2023-07-06T04:25:38.689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9期作者:文白丁[导读]郫都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 611730中医是一个既神秘又传统的科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很多种治病救人的手法,我们生活中常常听到一些关于中医的名词。
例如:望闻问切、悬丝诊脉、中药、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等,这都体现了中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中医讲究穴位,穴位贴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治疗手段,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可是在当下并没有很被大家熟知,今天就来为大家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一、穴位贴敷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穴位贴敷,顾名思义,就是在不同穴位上敷贴不同的药,事实也是如此。
人们在看完中医后,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疾病不同开出不同的药来,再把药处理成糊状或者软膏、丸剂、饼剂或将药粉末洒在膏药上,再根据人体经络,直接将之敷贴在穴位上。
这是一种很独特也很有效的的治疗方式,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疗法。
二、穴位贴敷的基本操作和特点穴位贴敷是一种科学的手段,首先根据中医理论和患者自身状况辩证的选药选穴,所选的穴要少而精,药要多而猛烈,且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可以渗透进体内,似针灸样疗法,另外含芳香性物质也有良好的渗透功能。
这样的操作也使穴位贴敷具有直接适应症广、副作用小、用药安全、诛伐无过,简单易学、便于推广,取材广泛、价廉药俭,疗效确切、无创无痛。
三、不能使用穴位敷贴及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其一,颜面部不可用刺激性药物,避免药物进入眼口鼻。
其二,对于可以引起皮肤发泡或溃疡的药物需要谨慎使用,这样的人群和部位更要谨慎如:糖尿病患者,孕妇,瘢痕体质,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
其三,过敏体质或对所用药物过敏者。
其四:所贴敷的部位有损伤,破损,溃疡者。
四、穴位贴敷都能够治疗哪些疾病?穴位贴敷对呼吸系统疾病有治疗功效。
例如对有长期咳嗽、咯痰、气喘、反复感冒、免疫力低下的症状的患者及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的患者,都能起到温振肺气、遂痰活血、止咳平喘的作用。
论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治疗及护理体会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又称为天灸,是指将某些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经过辩证后贴敷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引起局部皮肤发红或发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
本文对穴位贴敷疗法在多种中医儿科疾病中的治疗及护理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穴位贴敷在中医儿科疾病中的应用穴位贴敷配置方法方法是将配制好的草药研成细末,用生姜汁调匀,成lcm×1cm大小膏状,放入2cm×2cm纱布块上,贴于相应穴位,透气胶布固定。
在治疗不同疾病时选择不同的穴位。
1.1 在肺炎喘嗽中的应用取穴:肺俞、大椎、定喘穴等,背部穴位均取双侧。
贴敷时间依据不同年龄及耐受程度,每次0.5~3h即可。
1次/d,5~7次为1个疗程。
张艳平等[1]研究显示,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肺炎喘嗽总有效率达96.67%。
穴位贴敷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能快速吸收肺部秽音,提高患者体内干扰素水平,增强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是治疗小儿肺炎的有效方法之一[2]。
1.2 在泄泻中的应用方取穴:中脘、神阙、天枢等。
贴敷时间依据不同年龄及耐受程度,每次0.5~4h即可。
1次/d,7次为1个疗程。
黄琴等[3]研究显示,穴位贴敷治疗婴幼儿腹泻的临床总有效率可达94.0%。
贴敷药物可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肤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
贴敷药物透过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过经络的贯通运行,联络脏腑,沟通表里,发挥较强的药效作用。
1.3 在外感发热中的应用取穴:双侧涌泉穴、大椎、风门等。
贴敷时间依据不同年龄及耐受程度,每次0.5~12h即可。
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
刘吉昌等[4]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法治疗感冒发热临床疗效,结果显示,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开始出汗时间、起效时间较快,但痊愈时间与口服西药治疗无较大差异。
穴位贴敷疗法集腧穴、药物两者综合作用于一身,治疗感冒发热患者,无须经过辩证,只要符合“发热,无汗出”条件即可应用,有是证用是药,不涉及其后的个体化辩证治疗,适用范围较广,便于临床操作。
穴位贴敷治疗贴技术要求穴位贴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或使用特定的技术刺激穴位,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方法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有着独特的疗效和优势。
穴位贴敷的技术要求非常重要,只有严格遵守这些要求,才能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首先,贴敷的穴位选择非常关键。
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对于相同疾病,不同的穴位可能会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因此,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贴敷药物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不同的疾病需要使用不同的药物进行贴敷,药物的成分和功效也会有所不同。
在选择药物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性质,确保药物的选择合理有效。
在进行穴位贴敷时,还需要注意技术的正确使用。
首先,贴敷的位置要准确无误。
每个穴位都有着特定的位置和深度,只有找准了穴位的位置,才能确保刺激到相应的经络和脏腑。
其次,贴敷的力度要适中。
刺激穴位的力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调整刺激的力度。
同时,在贴敷药物时,要确保药物的均匀性和贴敷的密度,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作用。
穴位贴敷还需要注意卫生和安全。
在进行贴敷前,需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清洁,并保证贴敷区域的卫生。
贴敷时,要确保手部和贴敷工具的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舒适度,避免因贴敷不当而引起不适或疼痛。
穴位贴敷作为一种非常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然而,由于穴位贴敷涉及到中医理论和技术,所以在实践中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只有在严格遵守穴位贴敷的技术要求下,才能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穴位贴敷治疗贴技术要求非常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和药物进行贴敷。
同时,要注意贴敷的位置、力度、均匀性和卫生安全,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严格遵守这些要求,穴位贴敷可以发挥其独特的疗效,为患者带来健康和舒适。
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已经在中医儿科的治疗和护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以调整人体经络与脏腑功能、改善疾病症状为主要作用,通过在特定穴位贴敷特定药物或贴敷艾灸等方式,达到治疗和护理的效果。
在我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深切感受到穴位贴敷疗法对于儿童疾病的疗效以及在护理中的价值和意义。
下面我将就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治疗及护理体会进行详细阐述。
一、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治疗作用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其治疗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理脏腑功能:穴位贴敷疗法通过作用于特定穴位,能够调理人体脏腑功能,解决儿童常见的消化不良、睡眠问题等。
2. 缓解疾病症状: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常用于缓解儿童常见的感冒、咳嗽等疾病症状,有效改善患儿的不适感和症状。
3. 提高免疫力:穴位贴敷疗法能够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儿童的抵抗力,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4. 促进健康生长发育: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还能够帮助儿童促进健康的生长发育,对于生长迟缓、体质虚弱的儿童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二、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护理意义穴位贴敷疗法除了在治疗上发挥作用外,其在护理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1. 疼痛管理:穴位贴敷能够有效地缓解儿童的疼痛感,对于手术后疼痛、内脏疼痛等能够发挥一定的镇痛作用。
2. 心理护理: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护理中能够帮助儿童调整心理状态,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提高治疗的合作度。
3. 促进康复:穴位贴敷疗法能够促进病情的康复,加快伤口愈合、促进组织修复,有利于儿童的康复与恢复。
4. 保护皮肤:在穴位贴敷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注意对皮肤的护理,避免过敏和损伤,保护儿童的皮肤健康。
三、穴位贴敷疗法在中医儿科中的应用技巧在实际操作中,穴位贴敷疗法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以下是我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总结的一些应用技巧:1. 穴位的选择:穴位贴敷需要根据儿童的病症和体质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避免选择禁忌穴位或选择错误的穴位。
穴位贴敷治疗总结引言穴位贴敷是一种古老的中医治疗方式,通过在特定的穴位贴上药物或使用特定的贴敷方法,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穴位贴敷治疗在中医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包括疼痛、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本文将对穴位贴敷治疗进行总结和探讨,包括其原理、适应症、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穴位贴敷原理穴位贴敷治疗是基于中医学的经络学说和穴位学说。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可以调节和平衡人体的生理功能。
在经络系统中,存在着一些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与具体的脏腑器官相连。
通过在这些穴位上贴上药物或使用特定的贴敷方法,可以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穴位贴敷的适应症穴位贴敷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适应症:1.疼痛病:对于头痛、肩颈痛、腰腿痛等疼痛病,可以选择贴敷适当的穴位进行治疗,如合谷穴、太冲穴等。
2.消化系统疾病:对于胃病、肠病等消化系统疾病,可以选择贴敷梁门穴、中脘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3.呼吸系统疾病:对于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可以选择贴敷太渊穴、风府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4.睡眠障碍:对于失眠、多梦等睡眠障碍,可以选择贴敷神门穴、心脾两俞穴等穴位进行治疗。
穴位贴敷的操作步骤穴位贴敷治疗需要按照一定的操作步骤进行,以下是一般的操作步骤:1.确定治疗穴位:根据疾病的不同,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贴敷。
常见的穴位可以参考中医书籍或请教专业医师。
2.准备贴敷材料:选择合适的贴敷材料,一般可使用透气性好的胶布,也可使用透气性好的敷料。
3.清洁穴位:用干净的纱布或棉球蘸取适量的酒精擦拭穴位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
4.贴敷药物或贴敷方式:根据疾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或贴敷方式进行贴敷。
可以将药物直接敷于穴位上,也可以将药物涂抹于贴敷材料上,然后将贴敷材料贴于穴位上。
5.固定贴敷材料:使用胶布或其他固定材料将贴敷材料固定在穴位上,以确保贴敷效果。
6.定期更换:根据需要,定期更换贴敷材料,一般每天更换一次。
穴位贴敷中医治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穴位贴敷疗法
1、定义:是指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本项技术既可统治外症,也可内病外治,从针灸学角度看它属于灸法的延伸。
该疗法属于中医外治法的典型代表,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穴位贴敷疗法具有方便、效佳、价廉、不良反应小等特点。
适用于大部分患者。
②但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
我科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故应尽量选取药性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进行敷贴治疗,贴敷面积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
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若有不适立即停止适用。
③孕妇禁用。
④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
⑤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
⑥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⑦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⑧敷药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
⑨贴敷时间: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
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约4-8小时取下即可。
每隔3天贴治1次。
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
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3、适应症:
应用范围广泛,一般我科常见消渴病、眩晕、不寐、便秘、耳鸣、腰膝酸痛、感冒、咳嗽、喘证等患者均可应用。
4、取穴:根据疾病诊断,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相应经络的腧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是穴组方取穴贴敷,组方取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贴药范围勿大。
①消渴病:
取穴:肺俞、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
②眩晕:
取穴:肝俞、胆俞、丰隆、三阴交。
③不寐:
取穴:心俞、肝俞、肾俞、神门。
④感冒、
取穴:太阳、合谷、肺俞、大椎穴。
⑤咳喘:
取穴:心俞、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5、基本操作方法
①准备物品:治疗盘、药物、%生理盐水棉球、药匙、无菌纱布、棉纸、胶布。
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
②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保暖。
③%生理盐水棉球擦洗皮肤上的药迹,观察局部皮肤情况。
④根据医嘱辨证辨病组方取穴:
⑤贴敷方法:将已制好的散剂、糊剂、泥剂或浸膏剂药物事先置于胶布粘面正中,然后对准腧穴进行粘贴。
或直接将药物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覆胶布粘贴亦可。
巴布剂、膏药、硬膏剂、丸剂、饼剂、磁片可直接将巴布剂或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注意贴敷时间,4-8小时取下即可,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
每隔3天贴治1次。
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
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
⑥敷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
⑦清理物品,洗手、做好记录并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