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一般来讲,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它是短时记忆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在复述的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在复述的方法上,包括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复习形式多样化、划线等。

2.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对于比较复杂的课文学习,精加工策略有说出大意、总结、建立类比、用自

己的话做笔记、解释、提问以及回答问题等。

(1)记忆术。记忆术即通过把那些枯燥无味但又必须记住的信息“牵强附会”地赋予意义,使记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习记忆的效果的方法。常用的记忆术主要有:①形象联想法。这种方法是通过人为联想,使无意义的难记的材料和头脑中的鲜明奇特的形象相结合,从而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想象的形象越鲜明越具体越好,形象越夸张、奇特越好,形象之间的逻辑联系越紧密越好。②谐音联想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谐音线索,运用视觉表象、假借意义进行人为联想。例如,把圆周率“3.1415926535”编成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等。③首字连词法。这种方法是利用每个词语的第一个字形成缩写,或者用一系列词描述某个过程的每个步骤,然后将这一系列词提取首字作为记忆的支撑点。④位置记忆法。这是一种传统的记忆术,最早被古希腊演讲家使用。它是通过与熟悉的地点顺序相联系起来记忆一些名称或者客体顺序的方法。位置记忆法对记忆有顺序的系列项目特别有用。 (2)做笔记。做笔记策略是使用较为普遍的精加工策略。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复杂的知识,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做笔记。做笔记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还有助于概括新的知识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笔记有利于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和兴趣,以及有效地组织材料。

(3)提问。无论阅读还是听讲,学生要经常评估自己的理解状态,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这些新信息意味着什么,与课文中的其他信息以及以前所学的信息有什么联系。或许他还可以用例子来说明这种新知

识。如果教师在阅读时教学生提一些“谁”“什么”“哪儿”和“如何”的问题,他们可能领会得更好。

(4)生成性学习。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这种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积极的加工,不是简单的记录和记忆信息,也不是从书中寻章摘句或稍加改动,而是要改变对这些信息的知觉。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拟写课文中没有的、与课文中某些重要信息相关的或用自己的话组成的句子,从而把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5)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对于意义性较强的学习材料则可以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使新信息合理化。要充分利用背景知识,应注意在对新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而不是机械记忆式地学习,适时建立类比。也可以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在新材料学习之前,温习与新材料有关的已有的背景知识,以理解和记忆新知识。

3.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组织策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1)归类策略。归类是把材料分成小单元,再把这些单元归到适当的类别里。归类策略的应用能使人理清头绪,各知识点与概念之间不致

混淆,方便知识的理解、记忆以及提取。 (2)纲要策略。纲要策略也称提纲挈领,是掌握学习材料纲目的方法。纲要可以是用语词或句子表达的主题纲要,也可以是用符号、图式等形象表达的符号纲要。

①主题纲要法。主题通常是学习材料的各级标题,有时也需要自己进行提炼。列提纲时要先对材料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按材料的逻辑关系,以简要的词语写下主要与次要的观点,也就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教材的要点,每一具体的细节都包含在高一级的类别中。

(2)纲要策略。纲要策略也称提纲挈领,是掌握学习材料纲目的方法。纲要可以是用语词或句子表达的主题纲要,也可以是用符号、图式等形象表达的符号纲要。

①主题纲要法。主题通常是学习材料的各级标题,有时也需要自己进行提炼。列提纲时要先对材料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然后按材料的逻辑关系,以简要的词语写下主要与次要的观点,也就是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教材的要点,每一具体的细节都包含在高一级的类别中。

四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于七十年代提出来的,所谓元认知就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意识。之所以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思维或想象就属于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则是对感觉、思维……这些认知活动的认知。因此,元认知实质上是个体以自身认知活动为对象的认知,

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

2.元认知调节策略

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3.元认知监视策略

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4.元认知计划策略

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元认知学习策略

元认知学习策略 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H·Flavell)于七十年代提出来的,不到二十年,“元认知”已成为心理学界使用频率很高的概念,并成为学习策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元认知的涵义与特点 所谓元认知就是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意识。之所以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思维或想象就属于认知活动,而元认知则是对感觉、思维……这些认知活动的认知。因此,元认知实质上是个体以自身认知活动为对象的认知,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 从元认知的构成成分来看,它包括三种成分。 1.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知识是个体具有的关于认知活动的一般性知识,是通过经验积累起来的。元认知知识可分为三部分:①关于个体的知识,指关于自己或他人作为认知加工的一切知识。一是个人认知特点的知识,如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及其程度;二是个人与他人认知特点的差异,如自己的观察力比别人强,而注意控制程度又较某人差等。②关于认知任务的知识,是指人们对认知活动中任务要求的认识。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关于任务中有关信息特点的知识,如这种信息是丰富的或贫乏的、熟悉的或生疏的,复杂的或简单的、简约的或冗余的;另方面指任务要求和目的的认识。③关于认知策略的知识,即能认识到进行某类认知活动存在哪些策略,各种策略使用的条件与范围,能够根据不同任务,不同情境选用有效策略。 2.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元认知体验时间有长有短,体验内容有简有繁,它可以在认知活动的每一个阶段中产生。元认知体验可以是对“知”的体验,也可以是对“不知”的体验。至于产生什么体验,与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已取得的进展和取得进展的可能性直接有关。元认知体验对认知任务的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怀疑自己所解的题有错而进行重新

阅读理解策略

阅读理解策略 阅读理解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对文章的句法与语义的线索的研究,读者就能够了解作者的意思。通过与作者相比较,读者可以很容易地印证他自己的知识与观点,他可以从作者那里获得新的信息和理念。由于读者自己的知识、观点和情感与作者的知识、观点和情感相互作用,读者也许会产生新的见解,从而超越作者。 一、了解学生不良阅读习惯,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阅读理解如此重要,然而目前,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却存有许多问题,如:逐字阅读,过度依靠视觉信息。这样会大大减慢阅读速度,妨碍对文章的理解。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所谓的语言点与语法分析上。过度注意细节问题,结果是迷失主题或一叶障目。由于掌握的词和短语数量少,学生不得不依靠词典查找词义。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是传统的课文分析法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缺乏阅读技巧。传统的课文分析法是一种广为流行的语言教学方法,它把语言教学看做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把学习语言看成是接受知识的过程。把文章的语法结构分析同对文章的充分理解等同起来,教师大部分时间都进行精读教学,因为精读是学习语言知识的重要来源,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对阅读材料中词汇、语法、修辞、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于是学生在阅读中也形成了过多的语法分析,过多依赖字典,复读次数过多等不良习惯,而这些习惯极易造成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解答不完所有试题的现象。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到每个词甚至标点上,过分拘泥于细节,最终只能导致延误信息的传递、妨碍对文章的理解。 二、掌握有效阅读策略,认识培养策略的差异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所谓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阅读理解策略属于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7110339935.html,] 何广铿在《英语教学法基础》中提出的英语阅读理解三个模式:“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相互作用”模式;它们分属三个层面,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所以我们进行阅读策略的培养时要辨证地处理好三个层面的关系。 分别遵从自下而上模式、自上而下模式和相互作用模式。古德曼认为:阅读效率高的读者应该是有弹性的,会根据具体篇章的不同选择合适的阅读策略。因此,怎样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在阅读中恰当运用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

学习策略习题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为了暂时记住朋友的电话号码以便拨号,最适宜的记忆策略是()。 A.复述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组织策略 D.生成技术 2.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可解释的理论是()。A.痕迹消退说 B.动机说 C.同化说 D.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 3.不属于元认知的策略的是()。 A.计划策略 B.学习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 A.意识和能力构成 B.规则和技能构成 C.认知策略构成 D.经验和方法构成 5.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有帮助的这种方法称为()。 A.语义联想 B.视觉想象 C.关键词法 D.谐音联想法 6.以下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的是()。 A.设置学习目标 B.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 C.测验先做简单题目 D.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7.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生动而鲜明的形象来帮助记忆,这是使用了()。 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精细加工策略 8.学习策略一般包括()、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A.记忆策略 B.认知策略 C.思维策略 D.学习方法 9.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学习策略称为()。A.组织策略 B.复述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10.流程图可用来表现步骤、事件和阶段的顺序,如系统结构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在学习策略中,它是一种典型的()。 A.精细加工策略 B.调节策略 C.努力管理策略 D.组织策略 11.有人记忆马克思的生日“1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这是使用了()。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复述策略 12.以下学习策略从分类上看,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A.调整阅读速度 B.获得个别指导 C.自我测查 D.重新阅读 13.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称为()。 A.复述策略 B.组织策略 C.计划策略 D.调节策略 14.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学习策略有哪些

学习策略有哪些 (一)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之上。①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指有目的、有意识的识记。②排除相互干扰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考虑预防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的影响。另外,要尽量错开学习两种容易混淆的内容。学习时,还要充分考虑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③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对于篇幅较长、或者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分段识记。④多种感官参与⑤复习形式多样化⑥划线强调 (2)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深层加工策略,它是为了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意义,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下面就是一些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①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语义联想。②做笔记③提问④生成性学习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自己的类比或表象。⑤利用背景知识⑥联系实际生活 (3)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组织策略。①列提纲②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③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等) (二)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为三种: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1)计划策略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元认知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2)元认知监视策略元认知监视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元认知监视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3)元认知调节策略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①统筹安排学习时间②高效利用最佳时间③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学习环境的设置 (3)努力资源的管理

二年级阅读理解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二年级阅读理解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二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个小伙伴 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 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小野猪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硬硬的嘴巴。”不一会儿,小野猪就用硬嘴巴拱出了一个树坑。 没有箩筐运肥料怎么办?小袋鼠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一个皮口袋。” 不一会儿,小袋鼠就用皮口袋运来了一大堆肥料。 三个小伙伴把小树栽进坑里,施上肥料,培上土。 没有水桶浇水怎么办?小象说:“不要紧,不要紧,我有长长的鼻子。”小象跑到小河边,用长鼻子吸足了水,给小树浇饱了水。 小树栽好啦!三个小伙伴手拉着手,围着小树又跳又笑。 (1)栽树的顺序是:先________ ,然后________ ,接着________ ,再________ ,最后________。 (2)三个小伙伴是这样栽树的:小野猪用________挖树坑,小袋鼠用________ ,小象用________浇水。 (3)读了短文,我体会到()。(多选) A. 人多力量大 B. 每个人都各有所长 C. 要好好交朋友 (4)栽树有哪些好处?请写出两条。 【答案】(1)挖树坑;栽小树;施肥;培上土;浇水 (2)嘴巴皮;口袋运肥料;长鼻子 (3)A,B (4)①保持水土。②净化空气。 【解析】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找春天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和爸爸来到公园找春天。 找呀,找呀,找到了!春天在树上,在公园一角的几棵桃树上,长出了红色的花蕾(lěi)。爸爸告诉我:不久,桃花要开啦! 春天也在柳枝上。我发现一排柳树上,都挂着鹅黄色的枝条,风一吹,就飘起来,像是披上了一层半透明的薄纱。 春天,还在树林中。那冬青树暗绿色的叶子中间,长出了黄绿色的新叶。更有趣的是,梧桐树的枝头,吐出了半透明的青里带红的芽,就跟小小的佛手一样。 我望着这春天的美景,心里想,我们的祖国就像这春天的花园。 (1)这篇短文共有________个自然段。 (2)春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望着这春天的美景,心里想,我们的祖国

学习的原理与方法:学习策略

学习的原理与方法:学习策略 学习的原理与方法:学习策略第三章学习策略 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学习者和教学者在学习中的作用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效的学习者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能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他努力使学习环境适应自己的需求和目标,因而对自己的学习非常负责。正是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兴起了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 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对于什么是学习策略,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提出了各自的看法,至今仍然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有的指具体的学习技能,诸如复述、想象和列提纲等;有的指较为一般的自我管理活动,诸如计划和领会监控等;有的指组合几种具体技术的复杂计划;甚至有的与元认知、认知策略、自我调节的学习等术语的含义相互重叠。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活动或步骤,第二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的规则 ,第三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计划综合这些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二、学习策略的成分及其层次许多学者对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较有代表性的有这样几种:

1.奈斯伯特与舒克史密斯的划分 奈斯伯特与舒克史密斯(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包括六个因素: ①提问,其功能是确定假设,建立目标和项目参量,寻求反馈以及联系任务等; ②计划,其功能是决定策略及其实施一览表,精简项目或对问题进行分类,以及选择某些体力或脑力技能来解决问题; ③调控,其功能是试图回答或发现最初的问题和意图; ④审核,其功能是对活动和结果作出初步的评估; ⑤矫正,其功能是再设计或再检查,包括矫正目标的设置; ⑥自检,其功能是对活动和项目做最后的自我评价。 2.温斯坦的划分 温斯坦(C.E.Weinstein,1985)认为学习策略包括: ①认知信息加工策略,如精细加工策略; ②积极学习策略,如应试策略; ③辅助性策略,如处理焦虑; ④元认知策略,如监控新信息的获得。 3.瑟洛的观点学习策略是由相互作用的两种成分组成的,一种是基本策略(primary strategies),被用来直接操作课本材料,如领会和记忆策略;一种是辅助性策略(support strategies),被用来维持合适的进行学习的心理状态,如专心策略。这两种策略又可以作进一步划分。基本策略包括获得和存储信

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精)

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 与言语信息及智慧技能相同,认知策略的学习也有其独特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一内部条件 1. 原有知识背景。根据信息加工过程理论,认知策略对整个信息加工过程起调控作用,使用策略的目的就是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这就使得策略的应用与它所加工的信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 策略的应用离不开被加工的信息本身, 儿童在某一领域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应用适当的加工策略。 研究发现, 当被试记忆熟悉动物的配对词组时, 能较好地利用生成表象策略, 记忆成绩也较好。而当他们记忆陌生动物的配对词组时, 策略应用明显存在困难, 记忆效果也较差。由此可见,学生的原有知识背景是策略学习与应用的一个重要条件。 2. 反省认知发展水平。前面已经提到,认知策略中的反省认知成分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 也是影响策略可迁移性的重要因素。而反省认知成分的掌握情况则主要取决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 儿童先有对外部事物认识的发展, 然后才有自我意识的发展。由于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 对他们来说, 策略的应用达到反省水平相对比较困难,这也是低年级儿童使用策略效果较差的原因之一。 研究表明, 反省认知能力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要经历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不可能在一夜之间或经过几次教学就能达到反省认知能力的改进。据达菲等人的研究发现,他们在 10月份开始训练被试的阅读策略,直到次年 2月份被试才出现反省认知能力的提高。正是由于反省认知发展水平的这种限制, 使我们不可能随意对儿童进行策略训练。 3. 学生的动机水平。任何认知或学习策略都可以用一套规则来描述。早期研究学习技能的心理学家以为, 告诉学生某些有关学习方法的规则, 就可以使他们掌握该策略, 提高学习成绩。后来的研究表明, 学生仅记住论述学习策略的小册子中的

二年级二年级部编语文阅读理解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二年级二年级部编语文阅读理解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 案) 一、二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严。 先生拿着戒尺__走到孙中山跟前__厉声问道__你会背了吗__ __会背了__孙中山说着__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__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霎时:________。 ②照例: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最能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语句。________ (3)给第四和第五自然段加标点。 先生拿着戒尺________ 走到孙中山跟前________ 厉声问道________ 你会背了吗________ ________ 会背了________ 孙中山说着________ 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________(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 【答案】(1)指时间很短。本文指同学们听了孙中山的请求后,马上被吓到了;指照平常的做法 (2)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3),;,;:“;?”;“;。”;,;。 (4)①孙中山每天照例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②孙中山壮着胆子请求先生给他讲课文内容;③为了学好知识,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挨打也值得。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①霎时:指时间很短。本文指同学们听了孙中山的请求后,马上被吓到了。②照例:指照平常的做法。 (2)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找中心句”是概括段意的一种形式,有些文章的段落就

学习策略选择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收稿日期] 2 011-08-28[通讯作者] 刘儒德,E-mail:liurude@1 26.com学习策略选择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张 俊,刘儒德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 100875 ) [摘要] 策略选择是自我调节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 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当前的几种策略选择理论认为,学习者通过权衡执行策略的速度、准确性和努力来选择出最优的策略,策略的选择过程是理性的、 适应性的。而来自算术、决策和记忆领域的实证研究关于策略权衡的因素以及策略选择的适应性尚未达成一致的结论。目前策略选择研究主要采用有/无选择法,从策略的效用、 任务难度、认知、元认知等方面探讨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得出了一些比较有价值的结论,但这一范式难以揭示个体策略选择的过程,而且生态效度也有限。未来研究可采用微观调节法,结合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探讨学习者在真实学习情境中进行策略选择和学习的过程。 [关键词] 自我调节学习; 策略选择;微观调节法 [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11)06-0021- 09 从Z immerman(1989)提出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之后,众多研究者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并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和理论模型。研究者普遍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有效的学习活动,而学习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Zimmerman,1989;Pintrich &De  Groot,1990;Winne,1996;Endler,Kocorski,Pintrich,2004;Brownlee,2000;Bokaets,2006 )。目前研究者大量开展了学习者策略选择的研究,涉及的学习领域包括算术(Siegler &Lemaire,1997;Carr &Davis,2001;Lemaire  &Lecacheur,2002;Torbeyns,Verschaffel,&Ghesquière,2005;Imbo &Vandierendonck,2007;Duverne,Le- maire,&Vandierendonck,2008)、推理(Roberts,Gilmore,&Wood,1997;Dierckx,Vandierendon- ck,&Pandelaere,2003)、语言学习(Karpicke,2009;Karpicke,Butler,&Roedig er,2009;Kor-nell,2009)以及决策(Rieskamp &Otto,2006;Marewski &Schooler,2011)等。学习者是如何进行策略选择的,他们会选择什么样的策略,哪些因素影响了策略选择的过程和结果?本文就上述问 题进行探讨,以便总结出后续研究的方向。 一、策略选择的理论 Payne,Bettman与Johnson(1993)提出了适应性决策者理论(adaptive decision-maker),认为学习者会权衡不同策略的“ 损益”情况,所谓的“损失”即指执行某个策略时需要付出的努力,而“收益”则是策略解决问题的准确性。学习者面临学习任务时, 会根据问题情境的变化,选择最有效的策略,即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高的准确性。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特征、问题特征和情境特征等三个因素通过策略的可获得性、可及性、可加工性以及感知到的收益来影响个体对策略的选择。 Lovett与Anderson(1996 )提出了思维的适应性控制-理性模型(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rational  model,ACT-R Model)。这个模型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具有两种信息:过去使用策略的信息以及当前问题情境中的信息。过去成功解决问题的经验存储在学习者的大脑中,最成功的策略最有可能被选择;问题情境中的信息描述了当前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学习者会采用最可能缩小两者 1 2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总第228期)

学习策略的概念

第六章学习策略 第一节学习策略的概念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目前,人们对学习策略含义的看法不一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学习策略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这种观点认为,学习策略属于信息的加工部分,是学习者在编码、储存、检索、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中直接加工信息的认知方法或技能。例如,梅尔(Mayer,1988)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影响其如何加工信息所使用的各种行为”,它包括划线法、概述、复述等方法的使用。 (2)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与控制技能。这种观点认为,学习策略属于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一系列技能。例如,尼斯比特(Nisbet,1986)等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系列选择、协调和运用技能的执行的过程”。持有这一观点的人不把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包括在学习策略之内。 (3)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这种观点认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获得、存储和使用信息的一系列过程和步骤。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同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是互相联系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学习策略。就已有资料看,多数研究倾向于这一种观点。1 二、学习策略的结构 1黄旭,学习策略的性质、结构与特点。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报),1990年第4期

关于学习策略的结构,大致有如下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由基本策略和辅助策略构成 基本策略包括识别材料、应用各种技术去理解保持材料,以及在适当情境中回忆和使用获得的知识的各种策略,即直接操作材料的各种策略。 辅助策略由保证基本策略有效进行的各种策略组成,包括形成一种适宜的学习态度的各种技术,处理由挫折、疲劳、分心等的出现而产生的注意缺失的各种方法,以及控制和纠正正在操作中的基本策略的各种技能。它的作用主要是维持一种合适的内部心理状态,以保证基本策略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由学习方法、学习的调控和元认知构成 学习方法指用在编码、储存、提取、运用信息等认知过程中的认知方法或技能,有外部的方法(如何做笔记等)与内部的方法(如何想象等)之分;有单项的方法(如网络图法)与系统的方法(如MURDER法2)之分,等等。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中最基本的要素,是直接作用于认知过程各个阶段以达到学习目的的手段。 学习的调节与控制是指学习者在一个连续不断的学习活动期间使用的调控学习行为,尤其是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的技能。它包括:(1)在面临学习任务之前和实际学习期间,激活和维持注意与情绪状态。(2)分析学习情境,提出与学习有关的问题和制定学习计划。(3)在学习期间,监控学习过程、维持或修改学习行为。(4)学习结束后,总结性地评 2 MURDER:M-Mood,激活情绪;U-Understanding,理解;R-Recall,回忆;D-Digest或Datall,领会或详述;E-Expand,扩展;R-Review,检验。

初中阅读方法及其策略

初中阅读方法与策略(纯理论) 中考阅读致胜30招 如何在"中考"中取得"阅读"高分?这是许多老师和同学都在思考的问题。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整体解读15招 1.理解主旨5招 (1)细观眉目(通过研究文章标题或副标题理解文章主旨) (2)段意概括(通过概括、综合各段段意理解文章主旨) (3)线索探究(通过分析文章线索、文路理解文章主旨) (4)点睛品味(通过品味文章的点睛句段理解文章主旨) (5)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文章主旨) 2.理清思路5招 (6)抓纲理目(通过分析文眼理清文章思路) (7)分段析层(通过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关系理清文章思路) (8)注意标志(通过具有标志性的语句、时间、小标题等理清文章思路) (9)关注承启(通过分析文章的承上启下句段理清文章思路) (10)推究呼应(通过分析文章的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等理清文章思路) 3.解读写法5招 (11)探究构思(通过探究文章的构思解读文章的写法) (12)研究笔法(通过研究文章的语言表达解读文章的写法) (13)分析手段(通过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段解读文章的写法) (14)关注文体(通过对不同文体特点的把握解读文章的写法) (15)比较求索(通过同材同旨不同写法的文章比较解读文章的写法) (二)局部咀嚼15招 1.品尝词语5招 (16)引申推断(通过词语本义和引申意义的推断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17)瞻前顾后(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18)剥茧抽丝(通过分析语境的显性、隐性意义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19)列句比较(通过列出相关句子比较品尝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心理学——学习策略及其教学策略

教育心理学——学习策略及其教学策略 一、选择题 1.以下哪种情况属于认知策略() A.学生看书的时候碰到不会的单词就查字典 B.为了记住要点,看书时划出关键词 C.学完功课时自己进行测验 D.为了提高效率,选择在图书馆这样安静的地方学习 2.以下哪一个是元认知策略的例子() A.学生考试后,能准确地预测自己的分数 B.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 C.学生能利用复述策略进行记忆 D.学生在阅读时,遇到难点立即停下来思考或回到前面重新阅读 3.以下哪一个不是资源管理策略() A.习惯在固定的一个地方上自习 B.相信自己努力就可以学好 C.碰到不懂的问题向老师请教 D.常常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正确 4.司机开车的时候手握方向盘,脚踩油门,眼睛看观后镜,这是注意的() A.转移B.集中C.分配D.稳定 5.一般说来,注意的是一种技能。() A.转移B.集中C.分配D.稳定 6.记忆圆周率“3.14159……”时采用口诀“山颠一寺一壶酒……”,这种加工策略是() A.位置记忆法B.首字联词法C.限定词法D.关键词法 7.昨天,我们学习了一个英文单词interest,今天又学习其形容词形式interesting,由于有了昨天的基础,今天学习特别快。这属于() A.前摄促进B.倒摄促进C.前摄抑制D.倒摄抑制 8.学习的“倒摄抑制”是指() A.先学的东西由于受到后学东西的干扰被遗忘了 B.原来的观念太根深蒂固,影响了新知识的接收 C.学习某件事有助于以后学习类似的东西 D.后来的知识是原先学的知识更加巩固 9.当朋友给我念一串电话号码时,我只记住最后几位数字,这种现象叫做()A.首位效应B.近位效应C.登门槛效应D.门面效应 10.下面哪一种复述策略是“过度学习”() A.把大的知识块分成小单元学习 B.刚刚听完的课,马上复习一遍 C.每次从头到尾看完一遍书就盖上回忆一下 D.考前临时抱佛脚 11.看完文章时,以金字塔的形式把要点呈现出来,这种编码策略叫做() A.作关系图B.列提纲C.运用理论模式D.画地图 12.以下的分类哪一个不属于元认知策略() A.计划策略B.复述策略C.监控策略D.调节策略

二年级(部编语文)二年级阅读理解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语文)二年级阅读理解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二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 1.我爱阅读。(一)课内阅读。 春天来了!我们________到了她,我们________到了她,我们________到了她,我们________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1)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 (2)在文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字。 (3)用横线画出第三句中的动词。这句话是把春天当作什么来写的? (4)请你试着写四个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答案】(1)《找春天》 (2)看;听;闻;触 (3)动词:荡;摇;摇;叫;笑。这句话是把春天当作人来写的。 (4)生机勃勃;鸟语花香;春暖花开;春回大地 【解析】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小博士 “小博士”黄炜有个习惯:对什么事情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比如,他看到闹钟一上弦就走,就想找出它的奥秘。于是_____他把家里的闹钟悄悄地拆开_____观察内部结构_____他又看到半导体收音机能发出声响_____就把它打开_____仔细研究_____现在_____家里的收音机坏了_____他还能修理哩_____ 黄炜喜欢阅读自然科学读物。他常常把学到的知识绘声绘色地讲给同学听:从宇宙、地球,讲到古猿进化成人;从人们最初用手指计数,讲到现代的大型计算机;从古人梦想的空中驾云,讲到宇宙飞船、外星人、飞碟和星际旅行…… 他还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从天空中的风云变幻,到地上的蚂蚁筑窝…… 正因为黄炜有勤学好问的精神和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使他成了同学们当中的“小博士”。(1)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小博士一上弦就走拆开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飞碟观察筑窝 (2)把第一自然段中所缺的标点符号补上。于是________他把家里的闹钟悄悄地拆开________观察内部结构________他又看到半导体收音机能发出声响________就把它打开________仔细研究________现在________家里的收音机坏了________他还能修理哩________ (3)找出文中的一个排比句。

常用的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常用的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指导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以提示,让其口头叙述和明确解释所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以及报告自己应用学习策略时的思维,通过不断重复这种内部定向思维,可加强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感知与理解保持。 (2)程序化训练模式。程序化训练就是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3)完形训练模式。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4)交互式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主要是用来帮助成绩差的学生阅读领会,它是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生(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旨在教学生这样四种策略; ①总结——总结段落内容。②提问——提与要点有关的问题。③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④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5)合作学习模式。 研究证明,以这种方式学习的学生比独自总结的学生或简单阅读材料的学生,其学习和保持都有效得多。合作性讲解的两个参与者都能从这种学习活动中受益,而主讲者比听者获益更大 3.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答:(1)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①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②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③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是:①对事业无私奉献;②对学生,真诚热爱;③对同志,团结协作;④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 定义1:被用来指具体的学习技能,诸如复述、想象和列提纲等; 定义2:被用来指较为一般的自我管理活动,诸如计划、领会、监控等; 定义3:有的认为是组合几种具体技术的复杂计划。 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的复杂方案。 原则:主动性、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产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分类: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一般而言,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策略主要是针对陈述性知识;针对程序性知识则有模式再认识策略。 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事实的知识,是学校学习的一个主要方面。 过程性知识:告诉我们如何做某件事。如果······,那么·····的条件陈述句组成,其形式是:如果某个条件合适,那么就要采取某个行动。 1.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再大脑中重新学习材料或刺激, 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2.精加工策略是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 层加工策略。例如:学习“医生讨厌律师”这句话是,我们可以附加一句“律师对医生起诉了”比较流行的记忆术有: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发、视觉联想法、关键词法。 3.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4.模式再认策略模式再认知识涉及对刺激的模式进行再认和分类的能力。模式再认知识 的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识别某个概念的一个新事例。比如:再认鲸鱼属于哺乳动物。模式再认知识的第二个重要的例子就是识别符合某个行为的条件或符合应用某个规则的条件,比如,什么时候“倒置分数后相乘”。和概念一样,模式再认过程是通过概括和分化的过程学习来的。比如,学生已经学习了凡生命体必须完成八大生命过程:获取食物、呼吸、排泄、分泌、生长、反应、繁殖、运动,这一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学生要利用这一知识注意生命的这八个过程,表示这一过程的条件陈述句是:“如果一个客体执行了所有这八个生命过程,那么它就是活的。”教师可以用诸如鱼、哺乳动物、植物等生命体作不同的例子,促进概括;还可以列举反例,如水晶石虽然存在促进分化、进行生长的过程,但不实现运动、呼吸等生命过程。 5.动作系列学习策略动作系列首先是当作构成某个过程的一系列步子来学习的。学习者 必须有意识地执行每一步,一次执行一步,直到过程完成。在学习某一个过程时,存在两个主要的障碍。第一个就是工作记忆存储量的限制。尤其在学习一个长而又复杂的过程时,困难更大,任何一个过程如果步子长达9步以上,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7±2),那么就很难被保持在工作记忆中。为了克服这一局限,可以利用一些记忆辅助手段,如把这些步子写下来给学生。当然,重要的是成功地完成这一过程,而不是记住这些步子。第二个潜存的问题就是学生缺少必备的知识,在学习某一过程时,要确保学生已经具备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学生还未学会一定的原理、定理,而要求他们解决几何证明题将是十分困难的。在教学某一过程时,教师不妨先进行一下任务分析(task analysis),也就是要识别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标学生必须学会的次一级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任务分析,教师能了解学生在次级技能上的能力,

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

一、常用的学习策略有哪些? (一)复述策略 1、及时复习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描述了人类遗忘的规律,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刻开始,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据此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根据这一遗忘规律,学生有必要采取及时复习的策略,以便减少短时间内的大量遗忘。 2、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 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对复习效果具有很大影响。复习时间的分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重复学习许多次,如期末总复习。二是分散学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如家庭作业和单元复习。对大多数学生和学习材料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好于集中复习的效果。 3、试图回忆 自问自答和尝试背诵就是将学习与重现交替进行,这样可以提高复习效率。学习者借助这种复述策略,可以根据自己回答或背诵的情况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和薄弱环节,从而在随后的学习中能够有的放矢地分配学习时间和注意力。 4、利用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 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是指一份材料的开始部分和最后部分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心理学把这个现象称为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在学习时可充分利用学习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通过巧妙地安排材料的系列位置和时间顺序,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放在最有利于记忆的位置和时间上,以保证这些材料的学习效果。 5、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通过多种感官掌握所学内容,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研究结果说明多种感官的参与,能有效地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6、利用情境和心境的相似性提高复述效果 在一定的情景下,人能够联想起这一情景下曾经发生的事情,这表明情境的相似性有助于回忆。另外,学习与回忆时心境的相似,也能提高回忆成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情境创设和心境诱导来帮助学生记忆学习材料。

元认知对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元认知对大学生学习策略的影响 刘星光 (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06级2班 摘要:元认知简单地说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对大学生学习策略有直接的影响,研究这一问题对发展大学生元认知水平,提高学习成绩,进而提升自身整体素质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元认知及其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元认知对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现状调查,分析得出了元认知对大学生学习策略影响的几个方面,进而提出了利用元认知提高学习策略的措施。 关键词:元认知;学习策略;影响;措施 1 元认知的概念及研究元认知的意义 1.1元认知及其结构 元认知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1976年首次提出的。元认知是指人类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元认知是不同于单纯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加工过程的认知和意识;第二,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加工过程的计划、监控、调节和评价等心智活动;第三,元认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加工方式。 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具有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成分:一是元认知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他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元认知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有关个人作为学习者的知识:即有关人(包括自己也包括他人作为学习着或思维着的认知加工者的一切特征的知识。②有关任务的知识:即对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的认知。其中学习材料的知识包括例如材料的性质、难度、熟悉程度结构特点等因素。③有关学习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知识:即个体意识到自己对学习策略选取调节和控制有所认识,属于过程性知识。二是元认知控制,即对认知行为的管理控制概

四年级【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 答案) 一、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 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节选) 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名叫“帝王蛾”。帝王蛾的幼虫时期是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度过的。当它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天定的狭小通道对它来讲无疑成了“鬼门关”。那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可以破茧而出。太多太多的幼虫在往外冲杀的时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飞翔”这个词的悲壮祭品。 有人怀了悲悯恻隐之心,企图将那幼虫的生命通道修得宽阔一些。他们拿来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这样一来,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里钻了出来。但是,所有因得到了救助而见到天日的蛾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们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累赘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恰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穿越的时候,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唯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生出来的帝王蛾便永远与飞翔绝缘。 (选自《蝴蝶的一个吻触》,作家出版社)(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宽大—________ 困难—________ 灵巧—________ (2)破折号的作用有:①表示解释说明;②表示意思的递进;③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④表示语音的延长;⑤表分项列举。画横线的句子中应该是________的用法。(3)“鬼门关”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这里把狭小的通道比喻成“鬼门关”,表示________。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答案】(1)狭小;轻易;笨拙 (2)① (3)迷信传说中的阴阳交界的关口,比喻凶险的地方;帝王蛾破茧成蛾的危险;进一步说明了帝王蛾破茧成蛾的危险,与“鬼门关”一词相互呼应 (4)我们不能强行干涉自然的法则,帝王蛾必须经过痛苦的挣扎才能扬起帝王的翅膀。【解析】【分析】(1)先理解词语的意思,再从文章中找出和它意思相同的词语。(2)本题给出了破折号的作用,做题时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3)理解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句子的作用时要结合上下文。 (4)解答本题要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故答案为:⑴狭小;轻易;笨拙;⑵①;⑶迷信传说中的阴阳交界的关口,比喻凶险的地方;帝王蛾破茧成蛾的危险;进一步说明了帝王蛾破茧成蛾的危险,与“鬼门关”一词相互呼应;⑷我们不能强行干涉自然的法则,帝王蛾必须经过痛苦的挣扎才能扬起帝王的翅膀。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反义词的理解能力。做题时要先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然后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