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江西瓷业公司知识
- 格式:pptx
- 大小:84.83 KB
- 文档页数:13
民国官窑:江西瓷业公司!前段时间,在一个古玩市场,说是古玩市场,其实就是一些地摊的集市,集市不大,但文玩古董,书画、瓷器、玉器、翡翠、竹木牙雕、青铜器一应俱全。
在一位老者摊位上,看到一只黄地开光的三件套盖碗茶盅,底署为蓝彩的图章款“江西瓷业公司”款。
老者介绍,这个东西不值钱,是解放后公私合营的时候的东西。
其实老者错了,这是一件被行内人称为“当代官窑”的“江西瓷业公司”瓷器!江西瓷业公司出品的实用器一、公司的成立“江西瓷业公司”的成立,缘于清朝末期,为了抵制西洋瓷的倾销,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倡仪创办瓷业公司,发奋图强,振兴国瓷,并先后成立了福建宝华制瓷有限公司、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江西瓷业公司、川瓷公司等,从而迎来了当时瓷器生产企业化时代的到来。
期间江西瓷业公司生产的瓷器尤为精良,有“当代官窑”之美称,同时,也是最早创办瓷业学校之一,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瓷业人才。
在历史上江西瓷业公司成立过二次,第一次成立于光绪28年(1902年),由江西巡抚柯逢时向清政府建议,以官方为主,官商合股,并由湖北候补道孙廷林委办瓷厂事务,厂址设于珠山北麓御窑厂内,并于光绪戎申年(1908年)正式投产,仍采用旧制生产,这时产品款识有专人书写,十分讲究。
图案纹饰规整严谨,具有光绪官窑风格。
第二次成立于宣统二年(1910年)由张季直,袁秋舫和瑞君华三人发起,官方由冀、鄂、苏、皖、赣五省协办,聘请祁门贡生康达主持公司业务,规模较其他几家瓷业公司为大,出品种类也甚多。
二、底款的种类清末民初的底款大都采用釉上红彩或蓝彩的图章款。
其款识有青花款,也有红彩,蓝彩或墨彩款;有手书体,也有图章款。
排列形式有六字直向一行,六字直向两行,十字直向两行,六字横向三行,十二字横向三行,八字横行四行,采用边饰有双圈框,无圈框,书写字体均为楷书。
款识书写前期十分讲究,从字体结构上分析,瓷业公司有专门人员书写。
随着规模产量的增加,手书来不及了,因而就采用红彩图章款代替。
(6)御窑厂资料公元1368一1644年(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珠山设御厂,制瓷迸御;浮梁州改为县,隶饶州府。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浮梁隶江西布政使司。
洪武时创出了双耳象耳瓶、墩子式大碗等一批新器型。
永乐间成功地烧出玲咙瓷及“鲜红釉”、“翠青釉”。
宣德二年(1427年),内官张善监制瓷器,所造御器,多以分馈同列。
宣德时,烧成了形制巨大的龙缸;烧成了“宝石红釉”、“天青釉”,同时创出了石榴青等一批新器型。
正统三年(1438年),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窑场烧造官样青花白地瓷器于各处贷卖或馈送官员,违者处死。
正统时,创出了筒形香炉等一批新器型。
成化时,烧出了十分精细的青花玲或瓷,创出了“斗彩”装饰,烧出了仿哥器。
弘治时,所烧的黄釉瓷冠绝一时;创出了孔明碗等一批新器型。
正德初(公元1506—1521年),御厂改为御器厂—,专制御器。
正德间,创出了“孔雀绿”、“珐花三彩”和矾红金地彩;创出了带塞瓶等一批新器型。
明中期以后,陆续创出了“烧黄三彩”和‘‘素三彩”等装饰。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水灾后,全镇窑业停业,万余瓷工被迫暴动。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烧造内殿、祭坛所需瓷器3万件。
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御器厂毁;复建御器厂。
嘉靖间,创出了青花五彩装饰;创出了瓜皮绿、鱼子绿、矾红釉等色釉;创出了活环耳瓶等一批新器型。
隆庆时创出了桥梁壶等一批新器型。
隆庆、万历间,烧出了薄如竹纸的薄胎瓷。
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巡按方河在镇督陶时无恶不作,引起民愤,陶工和镇民火焚御厂门坊。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在镇兼理陶务,督造龙缸时逼迫陶工童宾跳人窑内,活活被烧死,由此而导致全镇“民变”。
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重建御厂门坊。
万历时创出了折沿花盆等一批新器型。
万历末年(公元1602年)潘相监理景德镇窑务的职务被解除。
天启、祟帧时,创出了折沿碗、罗汉式香炉等一批新造型。
民国时期景德镇陶瓷艺术成就曹达泉【期刊名称】《景德镇陶瓷》【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2页(P1-2)【作者】曹达泉【作者单位】古泉斋【正文语种】中文1、新时代的勃发时期(1911-1937年)从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到抗日战争爆发,这一时期的景德镇陶瓷在完全脱离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下,无论陶瓷的品质、品种、数量和从业人员、生产规模、对外影响都得到迅猛的提升和发展,成为又一个高峰,一批批高品质的陶瓷代表了这一时期,而这些成就主要得益于两个基础。
人才基础:1 9 1 1年的“辛亥革命”敲响了封建清王朝的丧钟,统治中国长达260余年的清朝寿终正寝,位于景德镇山南麓的延续达600多年的“御窑厂”宣告终结,这也标志着景德镇陶瓷自明代以来由官方引导的“官民竞市”产业格局变成为民窑唱独角戏的局面,大批供职御窑厂的工匠和艺人脱离了“御窑厂”的束缚,流入社会,或转人民窑,或自立门户,他们高超的陶瓷成型和装饰技艺,以及训练有素的工作作风,给当地的陶瓷业界注人了一股强劲的活力,在较短的时间里这一批人融入民间,由于他们有很深的功底,很快就成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生产的主流引导,促使了景德镇陶瓷业走向兴旺和发展。
思想基础:欧洲以科学思想、工业制度为主题的产业革命所带来工业文明的辉煌成就在全世界掀起巨大波澜,现代科技文明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给景德镇的民族资本家带来思想上的震撼。
受“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新文化运动思想和“五四运动”的影响,景德镇的一批社会贤达、有识之士、爱国实业家和陶瓷艺术家们在“研究陶业,教导工人,改良制造,以完善商品”的鼓噪下,力图建立和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陶瓷产业和艺术创作呈现出一派新景象。
2、国难时的衰败时期(1937-1945年) 1937年爆发的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也给景德镇陶瓷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抗战爆发后,最初景德镇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成为周边逃难难民的栖身之所,难民的涌入使得景德镇这个弹丸城市功能丧失,陶瓷生产被迫无序化。
十大瓷厂瓷器收藏指南最清楚最明白的十大瓷厂制瓷概述十大瓷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建设和发展我国陶瓷工业的最具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十大瓷厂都是景德镇制瓷史的主角,且有“当代御窑”的美誉。
它们制作的瓷器作品,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盛赞和欢迎,其艺术水准和工艺水准,甚至不让清三代御窑厂。
十大瓷厂瓷器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知名的收藏品种,尤其是7501瓷,一件笔筒就已拍到一百余万。
因此,详细了解十大瓷厂制瓷史,其制瓷体系与工艺,对于十大瓷厂瓷器收藏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今天,笔者就请用清华美院陶瓷专家王小茉撰写之《十大瓷厂与瓷业复兴》文章,供大家作十大瓷厂瓷器收藏之用。
“十大瓷厂”:景德镇瓷业的工业化时代在1949年之前,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基本为手工方式。
但是早在清末,工业化生产陶瓷的优势已为人深知:“英德两国全由机器制造,规模极大,且其技术,极为巧妙,不单成本较廉(机器能节省生产费),制品样式亦多,至不可胜数。
德国货品质坚实,价格低廉,最受市场欢迎;英国货亦有相当之声誉。
”民国期间,江西瓷业公司(1910年建)和九江光大瓷业公司(1935年建)先后进行了机械制瓷的尝试和运行,但由于资金短缺加之社会动荡,皆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失败告终。
江西瓷业公司旧址现为江西陶瓷工业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与生产恢复,景德镇政府开始重点发展制瓷业。
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以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改造的国家战略要求,由手工业向工业化转变,是这一时期景德镇瓷业改革的核心。
同其他行业一样,景德镇的手工业改造经历了手工业供销合作社→生产合作社→合作工厂三个阶段,私营工厂的改造也经历了私营联合厂→公私合营厂→国营工厂三个阶段。
以建国瓷厂为代表的国营瓷厂由此成立,同时,通过扩大合并组建的工厂也相继出现。
至1965年,景德镇共有十几家国营瓷厂——建国、人民、新华、宇宙、东风、艺术、光明、红星、红旗、为民等,也就是现在习惯统称的“十大瓷厂”。
民国官窑:江西瓷业公司!前段时间,在一个古玩市场,说是古玩市场,其实就是一些地摊的集市,集市不大,但文玩古董,书画、瓷器、玉器、翡翠、竹木牙雕、青铜器一应俱全。
在一位老者摊位上,看到一只黄地开光的三件套盖碗茶盅,底署为蓝彩的图章款“江西瓷业公司”款。
老者介绍,这个东西不值钱,是解放后公私合营的时候的东西。
其实老者错了,这是一件被行内人称为“当代官窑”的“江西瓷业公司”瓷器!江西瓷业公司出品的实用器一、公司的成立“江西瓷业公司”的成立,缘于清朝末期,为了抵制西洋瓷的倾销,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倡仪创办瓷业公司,发奋图强,振兴国瓷,并先后成立了福建宝华制瓷有限公司、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江西瓷业公司、川瓷公司等,从而迎来了当时瓷器生产企业化时代的到来。
期间江西瓷业公司生产的瓷器尤为精良,有“当代官窑”之美称,同时,也是最早创办瓷业学校之一,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瓷业人才。
在历史上江西瓷业公司成立过二次,第一次成立于光绪28年(1902年),由江西巡抚柯逢时向清政府建议,以官方为主,官商合股,并由湖北候补道孙廷林委办瓷厂事务,厂址设于珠山北麓御窑厂内,并于光绪戎申年(1908年)正式投产,仍采用旧制生产,这时产品款识有专人书写,十分讲究。
图案纹饰规整严谨,具有光绪官窑风格。
第二次成立于宣统二年(1910年)由张季直,袁秋舫和瑞君华三人发起,官方由冀、鄂、苏、皖、赣五省协办,聘请祁门贡生康达主持公司业务,规模较其他几家瓷业公司为大,出品种类也甚多。
二、底款的种类清末民初的底款大都采用釉上红彩或蓝彩的图章款。
其款识有青花款,也有红彩,蓝彩或墨彩款;有手书体,也有图章款。
排列形式有六字直向一行,六字直向两行,十字直向两行,六字横向三行,十二字横向三行,八字横行四行,采用边饰有双圈框,无圈框,书写字体均为楷书。
款识书写前期十分讲究,从字体结构上分析,瓷业公司有专门人员书写。
随着规模产量的增加,手书来不及了,因而就采用红彩图章款代替。
不可忘却的江西瓷业公司清朝末年,江西瓷业公司在瓷都景德镇建立,它是景德镇第一家官商合办的新型企业,标志着中国陶瓷业开始进入企业化时代,陶瓷界称之为“中国瓷业史中仅有的一朵复兴之花”。
作为取代原御窑厂的新式窑业,江西瓷业公司在清末是陶瓷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古老的陶瓷界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留下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创新之处。
体制创新江西瓷业公司在体制上率先实行股份制,采取官商合办的模式。
据《景德镇市志略》和《景德镇陶瓷史稿》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江西巡抚柯逢时向清廷上奏开办景德镇瓷业公司,建议“官方筹银10万两,余由该道自行集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奏改商办:“江西景德镇瓷业公司,原拟官商合办,至今未有切实办法,该公司不如改归商办较有把握。
”宣统元年(1909年),江西景德镇瓷业公司经核准立案。
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在景德镇正式成立,性质依然定为官商合办。
除张季直、袁秋航、瑞华君等社会名流私人集资认股外,官方由河北、湖北、江苏、安徽、江西五省协筹,总投资20余万元,并把清御窑厂划归瓷业公司,聘请祁门贡生康特璋主持公司业务。
2002年由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进入景德镇珠山北麓官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晚清“江西瓷业公司”发行所建筑遗址一处。
该发行所是用小窑砖砌建,面阔5间,进深3间。
此次考古发掘证实了江西瓷业公司早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就已成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投入生产。
江西瓷业公司在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上设本厂和分厂。
本厂沿用传统方式生产,设在鄱阳的分厂实验机械制瓷、煤炭烧窑,并附设中国陶业学堂,以培养新式陶业人才。
除本厂、分厂外,于景德镇、九江、汉口、上海等处分设发行所,开拓市场。
所有这些在当时都属开瓷业风气之先。
江西瓷业公司成立初期,业务蒸蒸日上,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技术不断提高,这段时期所生产的瓷器质量精良,留下的产品数量不多。
民国时期景德镇十大瓷厂:
清末和民国时期,战争不断,景德镇陶瓷走下坡路。
新中国成立以来,景德镇在原有的小作坊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景德镇十大瓷厂:
景德镇市建国瓷厂,1950年10月成立,是景德镇解放后第一家国营企业;
景德镇市艺术瓷厂,原名工艺美术瓷厂,建于1960年,1972年改为现名;
景德镇市红星瓷厂,1958年由第十一和第十四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红旗瓷厂,1957年由第六、第七和第九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为民瓷厂,1965年建成投产,原名高级美术瓷厂,1966年改现名;
景德镇市宇宙瓷厂,原为建国瓷厂第一分厂,建于1954年,1958年与第十三陶瓷手工业合作社和第四瓷厂后改现名;
景德镇市东风瓷厂,前身是1951年由瓷商集资成立的裕民陶瓷股份有限公司,1953年公司合营,1956年称第一瓷厂,1958年第八、第十八和第十九瓷厂的一部分并入,
景德镇市光明瓷厂,1961年由红旗瓷厂一部分划出成立;
景德镇市景兴瓷厂,1961年由华电瓷厂的几个分厂和国光瓷厂合并而成;
景德镇市新华瓷厂;原属新平瓷厂(今人民瓷厂)一部分,1965年成立;
到了80年代景德镇又建一大形陶瓷工厂华风瓷厂。
{景德镇市华风瓷厂,1978年筹建,1985年投产}。
自90年代开始十大瓷厂和华风瓷厂因经营不善陆续停产。
144“中华民国”时期瓷业历程摘要:近代“中华民国”时期,连年战争时局动荡不安,尽管连年战乱,但也依旧有一批有识之士在努力力求改变和革新,他们不断壮大发展中,也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就。
从工艺技术角度而言,“中华民国”瓷器从胎、釉、颜料和烧造技术都发展的很好。
从艺术角度上来看,文人画派用瓷代纸,将传统瓷与现代瓷区分开,也挽救了晚清瓷。
从教育角度来看,“中华民国”先后成立了陶瓷职业学校,这一壮举一举打破了父传子,师传徒,为景德镇乃至中国陶瓷界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可以这样说“中华民国”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起到了一个里程碑的作用。
关键词:“中华民国”;御窑厂;古月轩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92(2023) 04—144—(03)The History of Porcelain Industry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1“中华民国”初期民窑及仿古瓷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制瓷业中心还是在江西景德镇,主流生产点依然也是在景德镇。
“中华民国”初期景德镇日用瓷比较粗糙,但仿古瓷却愈加兴盛。
辛亥革命后,御窑厂的关闭促使着大量工匠、彩绘艺人为了生活转入民窑工作,或自己创办作坊。
由于没有束缚,他们把原帝王家族享受的瓷器带来了民间,这大大地推动了景德镇民窑和仿古瓷的发展。
当时大大小小的仿古瓷作坊遍布于景德镇的街道弄里,种类更是琳琅满目,品质也是参差不齐,价格更是相差颇大。
在南门头的黄家洲还形成大量仿古作坊基地,全国的商客更是络绎不绝,颇具繁华景象。
这仿古风达到了历史上最高峰之一,历代窑口名瓷均有仿制,上至东汉青瓷下到清朝珐琅彩等等,各个阶段的瓷器均被仿制。
最为常见的就是仿三国、两晋、南北朝,仿随、唐、五代白瓷,仿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民窑陶瓷,仿元的汝、官、哥、定、钧等五大收稿日期:2022-11-14 修订日期:2023-01-22作者信息:裴霞敏(1990 -),女,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民国时期瓷器杂谈 2011年08月26日 20:44 收藏界江西邹建平尹青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此后的38年中,中国处于社会动荡、百业衰败之中,景德镇瓷业也遭受重创。
综观民国景德镇瓷器生产,经历了一个由恢复到发展最后衰亡的过程,但明显缺少一个辉煌时期。
虽然如此,但在短暂的38年中,却也有一些可圈可点之处。
民国初期的仿古瓷是民国瓷器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自从清帝逊位、官窑瓦解之后,仿造清代官窑产品一时成为风尚,仿制古瓷的工艺于民国初年已成为景德镇的一个主要行业,仿古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民国瓷器生产的水平。
民国时期的仿古瓷风行一时,究其原因,一是官窑瓦解之后,官窑良工四散而流入民间,从前想仿而不敢仿的贡品,如今但仿无碍。
正如《饮流斋说瓷》谓:“自(清代)末叶至近日所仿至为进步,一由官窑良工四散,禁令废驰,从前所不敢仿之贡品,今则无所不敢也。
”二是社会上对仿古瓷的需求大增,给仿制者带来了大量的利润。
民国仿古瓷的显著特点是数量多,范围广,历代名窑瓷器均在其仿制之列,尤其是仿清康熙乾隆器最为流行。
民国瓷器中最为人们所青睐的当属以珠山八友为代表所创作的新粉彩瓷器,他们以瓷入画,以胎为纸,汲取中国画的营养,所创作的新粉彩瓷器,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没有他们的创作,民国瓷器将是暗淡无光的。
除以上两点外,民国瓷器中还有一些零星的闪光点,本文拟从江西省博物馆馆藏瓷器中,遴选出几件民国瓷器,从中可品读出民国景德镇瓷器生产中一些较为重要的信息。
一、江西瓷业公司的产品清末民初,由于经济衰退及洋瓷倾销的内外夹击,中国陶瓷生产进入了历史的低潮。
不少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有识之士纷纷倡议开办瓷业公司,江西瓷业公司即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关于江西瓷业公司的成立时间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它正式成立于宣统二年(1910年),为官商合办,其创办目的是改良景德镇衰落中的陶瓷工业。
但因时局多变,资金来源中断,无法购置机械设备,又重回手工制瓷的老路,即便如此,也较清末有一定的发展,在景德镇独领风骚几近二十年。
民国瓷器概说由于政体的变革和欧美文化的强力东渐,民国时期的物质生活领域出现了诸多新的因素,但这一时期过于短暂,其间又战乱频仍,很多方面都没有来得及形成鲜明的特色。
与明清两朝相比,民国瓷器的时代特征不甚鲜明,而且许多窑场的黄金时代都集中于抗战爆发以前。
民国时期制瓷业的变化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瓷器手工业的生产制度开始出现转型,到20世纪20年代,逐渐实现了由制瓷作坊向瓷业公司转变。
中国最早的瓷业公司成立于清朝光绪末年,如福建宝华制瓷有限公司、江西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等;辛亥革命前夜的宣统二年(1910年),江西瓷业公司宣告成立;此外,重庆、成都等地也创办了瓷业公司。
这些瓷业公司尽管规模小人,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制瓷工业,但毫无疑问应该是中国制瓷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生产方式的变革民国肇建,推进了中国现代化企业的发展。
1914年,河北唐山肩新洋灰公司附办的制磁部成立为“启新瓷厂”,庸山白瓷正式进入了近代工业化生产的轨道。
此后十余年问,唐山的制瓷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德盛、新明等瓷厂相继成立,奠定了它成为北方瓷都的基础。
作为南方青瓷的重要产地,浙江省也创办了“龙泉省立瓷业工厂”,除生产仿宋元青瓷外,更多地生产白瓷和青花瓷。
抗战开始前的十余年间,山各级政府土导,许多瓷场改进上艺技术、改良生产方式、推进管理模式的企业化,数十家有一定规模的瓷业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相继成立,我国制瓷业初步完成了由手工作坊向现代工业企业化生产方式的转型。
与此相关,民国时期瓷器制造逐渐完成了由传统的手工生产到现代机械化生产的转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这时期机制瓷器普遍出现,使得器物造型更加统一并且规范化,但同时也显得呆板,这在一般商品化用粗瓷器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由于炼泥方法的不同,瓷胎有明显的现代瓷质感,白度和硬度都相对较高;由于使用化学彩料,大多数产品色彩浮艳,以“洋蓝”绘画的青花更足普遍有飘浮的感觉。
为省工力,日用粗瓷的绘画也常见偷工减料,更多采用了简笔画法。
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研究引言景德镇,被誉为“瓷都”,是中国陶瓷产业的代表。
本文旨在探讨民国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历程、生产技术、市场销售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深入了解这一时期制瓷业的整体面貌。
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社会文化发展历程民国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经历了由繁荣到衰落的历程。
在晚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已经进入了繁荣阶段,得益于海外市场的拓展和技术进步。
然而,进入民国后,由于战争频繁、经济萧条以及外国陶瓷的竞争,景德镇制瓷业逐渐陷入困境。
直至20世纪中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景德镇制瓷业才得以重新振兴。
生产技术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独具特色。
在制瓷材料方面,景德镇拥有丰富的瓷土资源,为陶瓷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制作工艺方面,民国时期的景德镇制瓷业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陶瓷制作技艺,如拉坯、利坯、施釉等。
此外,景德镇的装饰工艺也颇具代表性,如青花、五彩、粉彩等。
市场销售民国时期,景德镇制瓷业的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市场。
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市场销售状况逐渐恶化。
为了应对困境,一些窑厂开始转向国内市场,并通过不同的销售渠道和形式来拓展业务。
例如,部分窑厂采取了定点销售的方式,与当地商行、洋行等建立了合作关系。
社会文化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的社会文化内涵丰富。
首先,景德镇的瓷器文化源远流长,这一时期的各种瓷器产品无疑是对这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其次,艺术风格方面,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继续沿用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风格,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出现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和流派。
景德镇制瓷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它不仅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还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当地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对民国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历程、生产技术、市场销售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制瓷业的独特风貌。
虽然民国时期的景德镇制瓷业经历了诸多困难,但在技术创新、艺术创新等方面仍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也应注意到,这一时期的外销市场萎缩对制瓷业产生了较大影响,而国内市场的开发也仍有不足。
民国瓷器名家与相关行业名人资料-陶瓷实业家民国瓷器与陶人我国古代文化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学文化,重儒学轻科学与艺术,而做为艺术门类中一项的陶瓷虽与国计民生关系甚大,但生产者却不受重视。
以清代为例,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新品种新器型不断涌现,但在陶瓷史上留下名字的艺人寥寥无几,而督陶官员却榜上有名。
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的悲哀。
陶人之称呼,由来已久,其意也几经变化,战国以前为官名,冬官之属,掌陶器烧造,《周礼·考工记·陶人》:“陶人为濒,实二黼,厚半寸,臂寸。
”高诱注:“陶人,作瓦器之官也。
”汉代以后指烧制陶器的匠人。
《荀子…陛恶》杨惊注:“陶人,瓦工也。
”亦曾指陶俑。
《后汉书·汉武帝纪下》:“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
”明清以来,多以陶人称谓从事陶瓷生产制造的工匠。
清朝末年,御窑厂良工四散。
民国初年,景德镇瓷器在挣脱了封建专制的束缚后,发展较快,涌现出一大批能工巧匠,对民国瓷业生产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然而遗憾的是他们多青史无名。
瓷器生产是一个技术性强、分工明确的手工产业,无瓷土不能成坯,无烧造不能成瓷,无釉及彩绘不能美化,无教育而无人才,可以说是缺一不可。
但人们对这些从业人员的看法却有高低贵贱之分,扬甲抑乙。
尤其是那些默默劳作的成型、烧造工人,社会从来没有给他们以应有的评价,他们理应是真正的陶人。
可“陶人”这顶帽子却只戴在了从事彩绘艺人头上。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种现象有所改变,但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如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亦多授予从事陶瓷装饰者,而成型与烧造的能工巧匠则无此机缘,仅能是工匠而已。
这里并无对工艺美术大师不敬之意,只是为从事最基本的瓷艺工作的“工匠”鸣不平。
1994年中共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授予的24户“陶瓷世家”中,见有非绘瓷世家,说明人们的偏见正在改变。
但从所见文字来看,厚今薄古的倾向较为明显,陶瓷技艺世代相传的介绍甚少。
民国陶人之多,涉及面之广,非常人所能想象,不仅有从事制瓷、绘瓷之人,还有实业家和教育家。
民国官窑:江西瓷业公司!前段时间,在一个古玩市场,说是古玩市场,其实就是一些地摊的集市,集市不大,但文玩古董,书画、瓷器、玉器、翡翠、竹木牙雕、青铜器一应俱全。
在一位老者摊位上,看到一只黄地开光的三件套盖碗茶盅,底署为蓝彩的图章款“江西瓷业公司”款。
老者介绍,这个东西不值钱,是解放后公私合营的时候的东西。
其实老者错了,这是一件被行内人称为“当代官窑”的“江西瓷业公司”瓷器!江西瓷业公司出品的实用器一、公司的成立“江西瓷业公司”的成立,缘于清朝末期,为了抵制西洋瓷的倾销,不少有识之士纷纷倡仪创办瓷业公司,发奋图强,振兴国瓷,并先后成立了福建宝华制瓷有限公司、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江西瓷业公司、川瓷公司等,从而迎来了当时瓷器生产企业化时代的到来。
期间江西瓷业公司生产的瓷器尤为精良,有“当代官窑”之美称,同时,也是最早创办瓷业学校之一,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瓷业人才。
在历史上江西瓷业公司成立过二次,第一次成立于光绪28年(1902年),由江西巡抚柯逢时向清政府建议,以官方为主,官商合股,并由湖北候补道孙廷林委办瓷厂事务,厂址设于珠山北麓御窑厂内,并于光绪戎申年(1908年)正式投产,仍采用旧制生产,这时产品款识有专人书写,十分讲究。
图案纹饰规整严谨,具有光绪官窑风格。
第二次成立于宣统二年(1910年)由张季直,袁秋舫和瑞君华三人发起,官方由冀、鄂、苏、皖、赣五省协办,聘请祁门贡生康达主持公司业务,规模较其他几家瓷业公司为大,出品种类也甚多。
二、底款的种类清末民初的底款大都采用釉上红彩或蓝彩的图章款。
其款识有青花款,也有红彩,蓝彩或墨彩款;有手书体,也有图章款。
排列形式有六字直向一行,六字直向两行,十字直向两行,六字横向三行,十二字横向三行,八字横行四行,采用边饰有双圈框,无圈框,书写字体均为楷书。
款识书写前期十分讲究,从字体结构上分析,瓷业公司有专门人员书写。
随着规模产量的增加,手书来不及了,因而就采用红彩图章款代替。
民国瓷器百科(附拍卖价格及鉴定方法)民国瓷器是指从清朝覆灭的1911年至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之间制作的瓷器。
民国是我国陶瓷生产、发展史上最为低潮的时期,由于当时政治腐败,军阀割据,时局动荡,瓷器生产已呈全面衰退之势,生产技术停滞不前,绝大部分产品沿袭旧法制作,工艺水平不高,产品风格与晚清瓷器出人不大,没有形成独特的民国瓷器风貌。
因此,瓷器的生产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大不如前。
目录1、民国瓷器简介2、民国粉彩瓷器3、民国瓷器拍卖价格4、民国瓷器底款4、民国瓷器鉴定4、民国瓷器收藏民国瓷器简介民国期间,专为皇室烧制瓷器的景德镇御窑厂停办,为了生计,一些制作瓷器的名匠高手流落到民间,在百业萧条、唯有古玩行业兴旺的背景下,为中国制瓷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民国瓷器可分为四大类:1、民国宫廷瓷袁世凯复辟帝制在景德镇烧制的御用瓷,这些器物可称之为民国宫廷瓷;为了效仿封建王朝,在江西景德镇建立了御窑厂,派郭葆昌监督窑务,他本人是古代传统瓷器爱好者,但因为时间短,烧制数量不多。
这个时期,由于选料精细,瓷器胎骨很薄。
较着名的有仿珐琅彩和粉彩器物。
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的袁世凯便已倒台,给后世留下了颇具争议的“洪宪瓷真赝”之谜。
2、民国仿古瓷清末民初官窑瓦解,官窑良工在中国第三次(清末至民初)收藏高潮中,制作了大量的仿古瓷,这些瓷器可称之为民国仿古瓷;仿古瓷以前代青花、五彩、粉彩器皿为模式而生产,多为达官贵人按其兴趣而定烧。
这个时期仿古瓷器的特点是,数量多,范围广,不仅有仿制历代名窑陶瓷,还有民国后期仿前期的瓷器。
常见的仿制古瓷器有: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仿隋唐五代白瓷;仿宋元时期官、汝、钧,哥、定五大名窑瓷器;仿明、清瓷器及民国后期仿前期瓷器。
3、民国粉彩新艺瓷民国期间以文人潘宇、汪晓棠以及珠山八友等为代表的绘瓷名家创造了新兴的粉彩工艺,这些新兴的粉彩之作可称之为民国粉彩新艺瓷。
4、民国生活瓷民国期间为抵制洋货,兴我国货,厦门福建宝华制瓷有限公司、萍乡瓷业公司、湖南瓷业公司等30多家公司纷纷成立,它们生产的是日常生活用瓷,这些生活用瓷,可称之为民国生活瓷。
民国磁器研究咱们通常所说的民国磁器是指1911年—1949年之间烧造的磁器。
据记载,景德镇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成立了陶业治理局,在保留旧有手工生产的基础上,提倡利用机械生产,弥补手工业生产地不足,降低生产本钱。
同时在九江组织光大瓷业,完全采纳最新技术,制造新式陶磁器。
这些方法带来了一段时刻的瓷业振兴。
不久,景德镇受到日本人轰炸,瓷业生产严峻受损,各个窑户接踵停业。
为了尽快恢复活产,又在萍乡一带设立民生瓷厂,从本地采取各类原料,由景德镇提供机械和瓷工,在战争期间维持日用磁器生产,知足人们的急需。
同时也适本地生产一些艺术磁器,知足一部份人送礼,欣赏和收藏的需要。
另外,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广东石湾等地窑厂也在顽强的维持生产的同时,不断创新。
在此基础上,民国时期烧制出了很多工艺质量好,艺术水平高的磁器,这一点需要给予公正的评判。
但是,民国时期仿古磁器占有专门大的比例,数量多,范围广,可谓一应俱全。
三国两晋时期青瓷;隋唐五代时期的白瓷,青瓷,三彩;宋朝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明清两代各朝的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珐琅彩和各类单色釉;以至民国初年的袁氏御窑等,其中尤以仿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磁器最为盛行,而且大部份仿照三朝的磁器不是出于造假目的,仅仅是对其风格的继承。
因为很多仿照的器物,在造型,胎釉,彩料,纹饰等方面都完整的保留了民国时期的时期特点。
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民国时期还烧制出了大量造型独特的艺术磁器。
据载,广东瓷商吴霭生,在清朝末年客居景德镇,对瓶尊之类各类器物的造型进行改革,“参中西之长而出于己意,式样新颖”,设计出了一批新颖的磁器造型,成为那时瓶尊类器物制作的典范博得国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赏。
整体来看,这些器物一样或颈细肩圆,或颈细腹圆,或口细肩圆,或口细腹圆,或折肩直腹,具有造型纤巧的特点。
民国时期绘瓷艺术风格以海派和岭南画派为主。
二十世纪初至四十年代,广东国画界高剑父,高奇峰和陈树人创建了“岭南画派”,主张艺术革命,被称为革新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