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经济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4.35 MB
- 文档页数:7
筒析拉美国家的社会贫困现象及解决措施曾秀芹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830046摘要:贫困与不平等广泛存在.拉丁美洲也不例外,这不仅给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带来了严重后果.而且还造成了不断的贫困问题。
关键词:拉丁美洲.贫困长期困扰拉美国家的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是贫困问题,特贫困人口比重有所下降,但贫困程度还没有降低到1980年经济危机别是拉美国家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导致了贫富差距拉大,贫困发生之前的水平。
1997年以来,除个别国家外。
拉美国家的贫困程人口的生活状况恶化。
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l世纪初的20年问,拉度都没有太明显的变化,贫困人口和赤贫人口的比重依然如故。
而美经历了一个“社会贫困化程度明显加剧一贫困现象略有改善一减且,由于人Lj增加,贫困人口和赤贫人口的数量都有所增加,特别贫进程停滞不前”的过程。
消除贫困,迫在心睫。
是在城市地区。
一、拉美贫困现状与亚洲和非洲地区相比。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贫困发从总体上看,在20世纪90年代时拉美的贫困现象略有缓解.生率虽然从1990年的16.8%下降到了1999年的12.1%2,但其贫困状l。
对六盘lII碳汇和碳源交织的矛盾认识不清中,吸取和创新海外的碳交易市场理论,由此基本理念m发,确定降低大气C02浓度,或者严格控制碳源,乃是减缓温室效应的发展六盘¨J碳汇建设的总只标,建设六盘山碳汇产业体系。
关键。
六盘山位于内陆深处.历史上经济发展滞后,蝴而R前处于2.摸清碳n:资源分布状况和潜力重化工业初级阶段的较底层次。
抱着急切追赶心态的六盘山人正在抽调人财物力,调查、辨析和分类六盘山碳}I:资源。
乃是当加紧建设六盘山扶贫电厂、六盘IlJ盐化1基地等工业基地,于是出前的霞要j J:作。
(1)设市调研管理机构。
要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机现r伴随问题,即这些投资生产加剧r碳源效应,但相关职能部构内,组建专『】办公室,指导、规划和投入,建立生态定位站,从门缺乏忧患意识,未能很好的处理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矛事绿色植被的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检测,并且设立碳汇信息盾。
拉美市场分析一、市场概况拉美地区,全称为拉丁美洲地区,是指位于美洲大陆南部的一片地区,包括南美洲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由于该地区的多样化和资源丰富,拉美市场一直被认为是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之一。
本文将对拉美市场进行分析,包括经济、消费者行为和市场趋势等。
二、经济状况拉美地区的经济总量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显著增长。
其中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是该地区的经济引擎。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拉美地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该地区的经济在近年来逐渐复苏,并呈现出较高的增长率。
投资者对于拉美地区的经济潜力持乐观态度,并持续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
三、消费者行为拉美地区的消费者市场正在快速发展。
随着中产阶级的崛起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拉美地区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和创新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
消费者趋向于购买具有时尚和品牌价值的产品,并且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对于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而言,他们更愿意购买性价比较高的产品。
四、市场机遇1. 电子商务市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支付的发展,拉美地区的电子商务市场正迅速增长。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线购物,该地区的电子商务市场潜力巨大。
2. 金融科技:拉美地区的金融科技行业正在兴起,为该地区的消费者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移动支付、虚拟货币和在线借贷等技术正逐渐成为拉美市场的主流。
3. 旅游业:拉美地区的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旅游业的发展为其他相关产业带来了商机。
五、市场挑战1. 法律和政治环境:拉美地区的法律和政治环境相对较为复杂。
政策变化和政治不稳定可能对企业经营造成一定影响,需要企业具备适应能力。
2. 市场多样性:拉美地区的市场多样性较高,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消费习惯和法规。
企业需要根据当地市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3. 品牌竞争:由于市场潜力巨大,来自国内外的企业竞争激烈。
企业需要建立强大的品牌和市场地位,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对比研究;非洲和拉丁美洲是两个跨越南北半球的大洲,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下,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和文化发展。
本文将重点讨论两个大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异,并探究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差异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巨大,尤其是在过去的数十年里,拉丁美洲迎来了一轮新的经济增长浪潮,而非洲大陆的经济增长则远不如其南部邻国。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拉丁美洲和非洲都面临着经济危机和债务危机,但是后者饱受战争、内乱和政治动荡的困扰,使得经济状况恶化更加严重。
相反,拉丁美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行市场经济政策,以加强私营部门和外国投资,推动经济增长。
这一政策的成功,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21世纪初期,非洲的经济增长率有所提高,但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更快,而且更加平稳。
2003年至2013年期间,拉丁美洲的经济增长率约为4.2%,非洲只有约3.4%。
其中,墨西哥、巴西和智利等国家成为拉丁美洲经济腾飞的龙头。
二、社会发展差异除了经济发展的差异之外,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社会发展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虽然两个大洲都存在贫困、落后、疾病和医疗条件差等问题,但拉丁美洲相对地处于更高的发展水平和更好的社会福利体系下。
在教育方面,拉丁美洲的人口享有更好的教育机会。
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的基础教育系统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相比之下,非洲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很多地区甚至没有教育资源。
在医疗卫生方面,拉丁美洲也更胜一筹。
在过去的40年中,拉丁美洲的卫生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美洲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已经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健康保健标准。
相反,非洲绝大部分地区的卫生条件很差,死亡率也很高。
三、差异背后的原因为什么非洲和拉丁美洲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存在如此的差异呢?这里归纳了几个主要原因:1.历史和文化因素。
虽然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历史都受到了殖民主义和奴隶制度的影响,但受影响的程度不同。
拉丁美洲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这深刻地影响了当地文化和经济体系。
古巴和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历史背景美洲最早的居民是印第安人,他们分成许多部落,经济发展差别很大。
公元4世纪至9世纪,分布在墨西哥南部的玛雅人曾创立古老的玛雅文化。
10至14世纪,印加人在南美洲西部曾建立强盛的印加帝国。
15世纪末至16世纪中,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相继侵入,统治拉丁美洲约300年之久。
19世纪初拉美各殖民地人民纷纷起义,经过浴血奋战,先后有18个国家取得独立。
但因各国统治者保留封建庄园制度,并与外国资本家互相勾结,各国经济发展缓慢。
19世纪中叶许多国家的主要经济部门均被英国资本控制。
19世纪末美国战败西班牙,向拉丁美洲全面扩张,大量投资,使各国经济更加单一化。
如智利的铜、委内瑞拉的石油、玻利维亚的锡、中美各国的香蕉等主要产品,几乎全被美国垄断资本控制。
近四个多世纪,拉丁美洲是一个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大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不已,各殖民地纷纷独立,至今已有33个国家。
60年代后期,拉美各国经济上的国有化运动削弱了美国的控制。
70年代拉美国家倡导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区域经济后作与一体化运动不断发展,已成立中美洲共同市场、拉普拉塔河流组织、拉美一体化协会等。
经济发展拉美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富饶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的潜力很大。
提是,过去由于外受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大庄园土地所有制的束缚,各国的经济长期得不到全面发展,以致形成经济的"单一化"。
近年来,拉美不少国家在发展民族经济、加快工业发展、改革"单一经济"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例如巴西不再是单纯的"咖啡国",蔗糖、大豆、铁矿石等都是主要出口货物,工业更有显著发展,汽车、飞机、船舶、电器等大量出口。
墨西哥的国家资本已掌握石油、铁路、电力、钢铁等重要部门。
农业生产多样化。
出口货不再限于少数农、矿产品,还有一定数量的纺织品、化工产品与机器。
阿根廷除农牧产品外,工业产品的出口大幅度增加。
拉丁美洲殖民时期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拉丁美洲殖民时期是指欧洲各国在16世纪至19世纪之间对拉丁美洲地区的殖民统治。
这个时期对于拉丁美洲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拉丁美洲殖民时期的政治与经济体制。
一、政治体制在拉丁美洲殖民地时期,欧洲殖民者完全掌控了殖民地内的政治。
1. 统治形式:欧洲殖民者对拉丁美洲地区的统治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
直接统治指的是殖民地总督由欧洲派遣,直接管理殖民地。
而间接统治则是将统治权交由当地的土著统治者,欧洲殖民者对这些统治者施加压力以实现控制。
2. 统治机构:殖民地的政治机构主要由总督府、城市立法会议和宗教机构三个方面组成。
总督府负责整个殖民地的行政事务,城市立法会议则是由殖民地城市的精英组成的,拥有一定的立法与司法权力。
宗教机构则是由国外传教士与当地几种主要宗教的代表联合组成,拥有一定的精神权力。
这些机构在殖民地统治体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土著政府:在间接统治的殖民地,存在一定程度的土著政府,但是这些土著政府受到了欧洲殖民者的控制。
欧洲统治者通过与土著统治者的合作,实现对殖民地的全面控制。
二、经济体制在拉丁美洲殖民时期,殖民地的经济被欧洲殖民者无限制地利用,从而导致殖民地经济的崩溃。
1. 单一经济体制:欧洲殖民者把殖民地视为自己的资源库,从而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整个殖民地的经济结构基本上都是以单一经济体制为基础,比如巴西的糖业、秘鲁的银矿、玉米种植等等。
这个被称为“种植园经济模式”的破坏性经济体制,导致了原本丰富的殖民地农业资源在短时间内被耗尽。
2. 贸易限制:欧洲殖民者通过一系列严格的贸易限制、卡口和海关税,削弱了殖民地自主经济的独立性。
贸易禁令导致殖民地的贸易一度完全被欧洲霸权国家垄断。
3. 资源的滥用:欧洲殖民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利益,大量非计划的开采、滥用殖民地资源。
银矿的开采、森林的砍伐、土地的大规模占用不仅摧毁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也给当时的拉美社会带来了不计其数的人力和资源的损失。
西班牙、葡萄牙统治下的拉丁美洲社会经济状况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进行殖民统治的最主要目的是掠夺财富。
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是殖民者首先要掠取的对象。
在殖民统治的300年间,西班牙从拉丁美洲掠夺了约250万千克黄金和1亿千克白银。
葡萄牙把巴西看成是其国库的主要财源。
为攫取巴西的宝藏,它在矿区设置了直接听命于里斯本“海外事务院”的矿业管理处,并规定所有采金者均须将所得黄金的1/5上缴王室。
1700~1801年,开采的黄金达1 000吨。
西班牙和葡萄牙还从拉美殖民地热带和亚热带的经济作物中榨取财富,例如从蔗糖生产中取得的利润要比从金矿和金刚钻矿取得的利润大十倍。
在300年间,英、法、荷等新起的资本主义强国,通过走私、劫掠和公开的战争,也参与了对拉丁美洲人民的掠夺,加深了拉美人民的灾难和痛苦。
殖民者还不断加强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殖民统治和殖民压迫。
总的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殖民者推行大土地占有制,贵族、商人、天主教会成为大片土地的主人,残酷剥削印第安人。
2.强迫劳动制。
西班牙殖民当局为掠夺贵金属,在秘鲁和墨西哥推行强迫印第安人劳动的“米他”制。
它规定印第安人每年要送一定数量的成年男人去矿区服役。
由于矿场的恶劣条件和殖民者的残酷虐待,使服役者的死亡率高达4/5。
据估计,在整个殖民统治时期,被埋葬在矿井下的印第安人达800多万!因此,“米他”制常常被比做“绞碎印第安人的机器”。
3.对黑人的奴役。
殖民者血腥的讨伐和奴役,使印第安人人口锐减,造成劳动力的严重短缺。
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大量贩运黑奴。
据著名黑人学者杜波伊斯估计,16~19世纪,被贩往美洲的黑奴共约1 500万人。
在巴西独立前夕,有黑奴近19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2。
黑奴的境遇比印第安人还惨。
在残暴的种族恐怖和过度劳累的折磨下,黑奴的存活率仅为%,到巴西后平均寿命不过七年。
经过一二百年的殖民统治,占拉丁美洲绝大部分的西班牙的拉美殖民地,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特的社会阶层构成。
拉丁美洲市场整体战略分析: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拉美国家大体可划分为3个层次,第1层次是经济相对较富裕的6国(巴哈马、委内瑞拉、巴西、哥斯达黎加等);第2层次是经济发展较快的6国(如哥伦比亚、乌拉圭、巴拉圭等);第3层次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国家(如海地、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等)。
由于第3层次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故属于纯医疗器械进口国。
第2层次的国家则既有医疗器械产品出口,也需要进口部分高端医疗器械产品。
如人口仅有400多万的中美洲国家哥斯达黎加,去年对美出口医疗器械产品460多亿美元。
当然,该国也从美国进口部分高端医疗诊断成像设备(如CT、MRI)等。
而委内瑞拉、洪都拉斯和危地马拉等拉美国家在过去几年里发现了丰富的石油贮藏,故经济发展水平较快,这些国家已从八九十年代相对贫穷的国家一跃成为新兴石油输出国。
不仅财政实力大增,同时也成为欧美国家医疗器械厂商竞相争夺的出口对象国。
人口居拉美地区第2位的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第一大医疗器械进口国,该国所需的医疗器械产品70%来自美国,其余份额来自欧洲和亚洲(主要是日本,其次是新加坡和中国)。
在拉美医疗器械产品出口方面,我国企业存在地缘遥远、产品档次不高等劣势,现在,美国仍为拉丁美洲地区最大的医疗器械供应国。
加上长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均将拉美视为自家的“后院”,其他国家难以染指。
特别是美国有MDI公司这样的联盟式组织对市场进行保护,我国医疗器械要想在拉美市场分得一杯羹并非易事。
商机:拉美有24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大相径庭——既有富裕国家,也有一批相对贫穷国家,欧美公司虽然拥有距离较近的和产品高端的优势,但我国在过去30年来,医疗器械业已有长足进展。
我国政府与巴西、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拉美国家均有良好的外交关系,近年来,又与哥斯达黎加等中美州国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故和这些拉美友好国家进行医疗器械贸易业务已有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大型医疗器械企业迈瑞集团已突破重重防线,在墨西哥设立了办事处,主攻该国的医疗器械市场。
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与中美关系分析拉丁美洲是一个人口稠密、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其经济发展与政治演变一直备受世界关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拉美经历了政治动荡和经济起伏,但近年来,该地区的经济表现却开始走上良性循环,其国内生产总值、贸易额等指标呈现上升趋势。
中美两国在拉美地区的战略观念也在不断深入,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合作关系也逐渐加强。
本文将分析拉美国家经济发展和中美关系的现状及未来走向。
一、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曾经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由于该地区经济的特殊性质,仍然很容易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
然而随着最近几年国际经济环境的好转,该地区的经济表现逐渐上升。
据世界银行统计,拉美国家2017年的经济增长平均值已达到0.5%。
在拉美国家中,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是拉美三大经济体。
2019年,阿根廷的GDP增速为-2.2%,而巴西和墨西哥的GDP增速分别为1.1%和0.4%。
无论是巴西、阿根廷、墨西哥,还是其他拉美国家,其经济发展的水平仍然较为落后。
在发展经济产业方面,拉美国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拉美国家在旅游、农业、矿业、物流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例如,墨西哥近年来展示出了强大的信息技术、汽车及电子业产业能力,成为了全球范围内重要的OEM生产集成地。
而巴西在石油、天然气、铁矿石、木材等领域拥有世界顶尖的资源优势,进而形成了资源主导产业格局。
二、中美关系对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中美关系密不可分。
据统计,2019年,美国贸易顺差中,约14%从拉丁美洲国家进口,而中国的贸易顺差中也有5.5%来自该地区。
美国也一直是该地区的最大援助国,在美国的主导下,拉美国家加入了各种自由贸易协定和机构,如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
这种经济合作关系,不仅为拉美经济带来了资本和技术,更使得拉美国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同时,美国还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援助与投资,使得拉美国家在发展经济、民主治理等方面得到支持。
拉丁美洲依附经济的特点和影响一、依附理论的定义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是1960年代晚期由拉丁美洲学者所提出的一套国际关系与发展经济学理论。
它将世界划分为先进的中心国家与较落后的边陲国家,后者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使之受到中心国的剥削,故得不到发展,或产生腐败等弊病。
二、依附理论的产生与拉美依附论二战后,先前欧洲中心国家所殖民的广大亚非拉国家先后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建立了拥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但从经济上分析,这些国家要么是不发达,要么是在经济上附属于西方发达国家。
对于世界经济格局中的这种现状的经济学理上的解释就应运而生,不发达与依附理论由此产生。
在20世纪60、70年代,依附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可以说,它已经成为当代西方发展经济学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激进的学说。
依附理论由阿根廷学者劳尔·普雷维什在20世纪60-70年代最先提出。
该理论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是一种依附、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
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存在着中心—外围层次。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世界经济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处于世界经济的外围,受着发达国家的剥削与控制。
二、依附理论的产生与拉美依附论弗兰克早期的著作在阐述第三世界的不发达问题时,认为第三世界国家是停滞不前的,因为其经济剩余被发达国家吸走了,所以不可能发展。
但巴西、阿根廷和智利的经验使一些激进的拉美学者开始重新思考他们关于依附性的理论。
“依附性发展”是依附的一种特例,其特征是国际资本和国内当地资本的联合或结合,国家也积极参与其中,三者的联合是依附性发展的基本因素。
依附性发展早在传统的依附时期和“出口型增长”时期就已经在一些国家发生了。
它不是依附的反动,而是依附和发展的结合。
也并不是说所有的边缘国家都能达到依附性发展的阶段。
经过五年的调查研究,埃文斯以巴西为例,展示了“依附性发展”的一个案例。
他把巴西50、60年代的经历放在长远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论述了巴西是怎样从20世纪初期“传统的依附”演化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依附性发展”的。
非洲和拉丁美洲发展对比研究;非洲和拉丁美洲都是发展中国家,它们都面临着许多相似的挑战,如贫困、教育水平低、基础设施不足等。
但是,它们的发展状况却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差异,并探讨其中的原因。
一、经济发展拉丁美洲在经济发展方面较非洲有着明显的优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拉丁美洲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远高于非洲。
2019年,拉丁美洲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8000美元,而非洲仅为1700美元左右。
至于经济增长速度方面,拉丁美洲的增长速度稍高于非洲,这主要得益于拉丁美洲国家的产业结构较为多元化,而非洲的经济主要依赖原材料输出,容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
二、教育水平在教育方面,拉丁美洲的教育水平要明显高于非洲。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拉丁美洲国家的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约为5%,而非洲只有2%左右。
另外,拉丁美洲国家的教育普及率也要高于非洲,拉丁美洲的义务教育普及率约为90%,而非洲则只有不到70%。
这种教育水平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两个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和国民素质,从长远来看,对两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卫生状况在卫生状况方面,非洲相对拉丁美洲存在较大差距。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非洲的婴儿死亡率约为50‰,而拉丁美洲只有15‰。
非洲的疾病负担也要高于拉丁美洲,例如艾滋病、疟疾等在非洲的传播状况要比拉丁美洲更加严重。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非洲国家卫生系统的脆弱,也间接影响了非洲国家的劳动力生产力。
四、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拉丁美洲要优于非洲。
拉丁美洲在交通、通讯和能源设施的建设要比非洲发达许多。
例如,拉丁美洲的城市化率和公共交通系统相对比较发达,而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则普遍滞后。
这也使得拉丁美洲的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动力。
以上对比可以看出,虽然非洲和拉丁美洲都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许多相似的挑战,但它们在经济、教育、卫生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却存在明显的差异。
拉丁美洲第一经济大国巴西是拉美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仅次于西方七大国,人均2680美元,按世界银行分类属中上等收入国家,也是西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长久以来,巴西的财富基本上皆来自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可以栽种大量咖啡和甘蔗的肥沃耕地,和富藏黄金、矿石、铁、锰与其它无数矿物的良矿。
数百年来,这些资源一直是巴西经济的骨干。
19世纪初,在葡萄牙人统治期告终后,制造业才开始兴起,并在两次大战期间获得大力推展。
在二次大战后,巴西经济发展很快,开始成为世界级的工业国,1953~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仅次于日本(同期为8.1%),继联邦德国和日本首创“经济奇迹”之后,创造了“巴西奇迹”。
20世纪80年代因受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缓慢、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的影响,年均增长仅为2.7%。
20世纪90年代又复加快增长速度。
如今更名列世界第十大经济体。
1990年第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39%和51%。
它已从一个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的农业国逐步转变的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工农业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已达到世界第八位经济大国,按人口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生产力布局已从沿海向中西部(戈亚斯州、巴西利亚)和西部(马瑙斯特区)推进。
以出口为主的农业尽管巴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下降,但仍是吸收劳力最多的部门。
1990年,巴西从事农业经济活动的人口占全国从事经济活动人口的24.3%,其中从事出口农业的劳力又占全部农业劳力的20%。
巴西政府对农业一向比较重视。
除了在政策上、资金上大力扶持外,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是其特点,“把科技当作通往现代农业的快车”。
巴西绝大部分土地地处热带,不适宜种植小麦,居民又以小麦为主食,1980年进口小麦花去外汇9亿美元。
农业科技人员通过改良品种,使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提高72%,1991年净进口粮食花去外汇不到2亿美元。
巴西市场分析引言概述:巴西作为拉丁美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市场潜力巨大。
本文将从经济环境、消费者行为、竞争情况、市场前景和商业机会等五个方面进行巴西市场的详细分析。
一、经济环境1.1 GDP和增长率:- 巴西的GDP在拉丁美洲名列前茅,2022年达到2.4万亿美元,占拉美总GDP 的35%。
- 过去几年,巴西经济增长率不稳定,但2022年经济复苏迹象明显,估计增长率将达到2.5%。
1.2 主要产业:-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农业、矿业和创造业是巴西的主要产业。
- 农业方面,巴西是全球最大的咖啡、糖和橙汁出口国;矿业方面,巴西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出口国。
1.3 投资环境:- 巴西政府积极吸引外资,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和投资保护措施。
- 无非,巴西仍面临官僚主义、不稳定的法律环境和高税收等问题,投资者需谨慎考虑。
二、消费者行为2.1 人口结构和消费习惯:- 巴西拥有2.11亿人口,其中大部份属于年轻人群,消费能力较强。
- 巴西人喜欢购买时尚、高品质的产品,对品牌和服务的重视程度较高。
2.2 数字化趋势:- 巴西互联网普及率高,电子商务和挪移支付发展迅猛。
- 消费者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获取产品信息和购买渠道。
2.3 环境意识:- 巴西消费者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对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产品的需求增长迅速。
- 具备环保认证的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
三、竞争情况3.1 本土企业:- 巴西拥有众多本土企业,如石油巨头巴西石油公司、食品巨头巴斯夫等。
- 本土企业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和品牌影响力。
3.2 外资企业:- 许多跨国公司已进入巴西市场,如可口可乐、宝洁等。
- 外资企业在技术、品牌和市场拓展方面具有优势。
3.3 行业竞争状况:- 零售、金融、创造业等行业竞争激烈,巴西市场具有一定的门坎和挑战。
四、市场前景4.1 消费市场增长:- 随着巴西经济复苏,消费市场有望继续增长,特殊是中产阶级和年轻人群体。
拉丁美洲经济发展拉丁美洲由墨西哥、大部分的中美洲、南美洲以及西印度群岛组成。
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水平较低。
本区居民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
工业以初级加工为主,本区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1998年全球人口状况》统计,1998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总人口为4.995亿,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8.4%。
拉美地区人口预期寿命男性为65岁,女性为71岁。
城市人口比重较高,1995年城市化率为73.4%,相当于欧洲水平。
预计在未来10年内,城市化率将达到85%。
拉丁美洲现有人口4.5亿,是各大洲中人口密度较小的一洲但是人口增长很快,人口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达到23.8‰。
可以说,拉丁美洲不但人口增长的速度快,而且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也快,不少国家的城市人口已占总人口的60%以上。
口迅速增长,由于出生率下降和人口平均寿命增加,拉丁美洲的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这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拉丁美洲人口老化的速度比欧洲快得多。
拉丁美洲城市人口比重虽然与经济发达国家相近,但绝大多数国家现代工业并不发达,时至今日仍然以出口几种初级产品作为本国的经济支柱拉丁美洲各国在经济上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都曾受到欧洲殖民者的长期统治,成为他们的农畜矿产品的生产基地,现代工业不发达。
至今仍有许多国家还靠出口一种或几种初级产品,作为本国的经济支柱国家近二三十年建立起来的工业部门巴西钢铁、汽车、飞机制造阿根廷肉类加工、机械制造委内瑞拉石油加工墨西哥石油加工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委内瑞拉等国现已成为拉丁美洲工业较发达的国家。
2010年拉美经济增长6%,扭转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经济下滑1.9%的趋势,2003年至2008年拉美地区连续6年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宏观经济形势比较稳定,外汇储备相对充足;2010年各国吸取了过去几次危机的教训,及时采取了重要的、具体和比较有效的反周期措施,多数国家建立了稳固的金融管理体系,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稳定本国货币,扩大内需,提高了抵御金融和经济危机冲击的能力;在社会和劳工领域采取积极措施,积极创造就业机会,在解决社会不平等方面,推行各种社会计划,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所以经济复苏也来得更早、更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