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和圆位置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18
九年级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知识点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点和圆,而点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在九年级的数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探索它们之间的奥妙。
1. 点在圆内:当一个点位于一个圆的内部时,我们称它为圆的内点。
圆的内点与圆心之间的距离小于半径的长度。
这意味着,无论内点与圆的任何一点相连,线段的长度都小于半径。
这个性质对于我们判断几何图形的位置关系尤为重要。
2. 点在圆外:当一个点位于一个圆的外部时,我们称它为圆的外点。
圆的外点与圆心之间的距离大于半径的长度。
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来推断几何图形的位置关系。
3. 点在圆上:当一个点位于一个圆上时,我们称它为圆的边点。
边点与圆心之间的距离等于半径的长度。
这意味着边点与圆心之间的连线就是圆的半径。
此外,边点还有一个特殊的性质,就是任何通过边点的直径都可以被边点所分成两段相等的弧。
4. 内切圆和外切圆:在九年级,我们还将学习内切圆和外切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
内切圆是指一个圆恰好与多边形的边相切,且圆的圆心位于多边形的内部。
外切圆则是指一个圆恰好与多边形的边相切,且圆的圆心位于多边形的外部。
通过这些概念,我们不仅可以研究多边形与圆的位置关系,还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内切圆和外切圆来设计最大面积或最小周长的形状。
5. 点与圆的判定问题:在九年级的数学课程中,我们还会学习如何判定一个点与一个已知圆的位置关系。
这需要我们掌握一些重要的定理和方法。
例如,切线定理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弦切角定理则可以用来判断两条弧的位置关系。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勾股定理和三角形相似性来解决一些点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
在学习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们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要加强实际应用。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也不例外。
例如,我们可以利用圆与点的位置关系来设计游乐场、车辆行驶轨迹等等。
通过深入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用数学知识。
点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一、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点P与⊙O的位置关系:设⊙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的距离OP=d,则有:点P在圆外⇔;rd>点P在圆上⇔;rd=点P在圆内⇔.rd<注意:OP长是两个点之间距离,不是点到直线距离,P点到圆心距离与半径大小关系决定P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过已知点画圆:(1)过已知一点画圆→可画无数个圆→圆心无规律可循;(2)过已知两点画圆→可画无数个圆→圆心在连接两点的线段垂直平分线上;(3)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画圆→只可画一个圆→圆心是连接两点的线段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三角形的外接圆: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做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这个三角形叫做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三角形的外心: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1)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2)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的外心是三角形的斜边中点,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三角形的外部,反之成立.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唯一的外接圆反证法定义:不是直接从原题的已知得出结论,而是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由此经过推理得出矛盾,由矛盾断定所作假设不正确,从而得到原命题成立.反证法的一般步骤:(1)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2)推理得出矛盾;(3)得出结论.类型1.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例1.如图,在ABCRt∆中,∠C=900,BC=3cm,AC=4cm,以B为圆心,以BC为半径作⊙B,问点A,C及AB、AC的中点D、E与⊙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变式题: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AD=4,以A为圆心,使B、C、D三点中至少有一个点在圆内,至少有一个点在圆外,求此圆半径R的取值范围.例3. 如图⊙O的直径为10,弦AB=8,P是弦AB上的一个动点,那么OP长的取值范围是多少?例4. 如图是某平原地区的三个村庄A 、B 、C ,现计划新建一个电站,为了使变电站到三个村庄的距离相等,请你帮助规划者确定变电站P 的位置.例5. 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B,C 为定点,且AC=AB ,D 是BC 的中点,以BC 为直径作⊙D ,回答下列问题:(1)∠A 等于多少度时,点A 在⊙D 上? (2)∠A 等于多少度时,点A 在⊙D 内?(3)∠A 等于多少度时,点A 在⊙D 外?类型2. 证明几个点在同一个圆上例1. 如图,已知菱形ABCD 的对角线为AC 和BD ,E 、F 、G 、H 分别是AB 、BC 、CD 、DA 的中点,求证:E 、F 、G 、H 四个点在同一个圆上.例2. 如图,∠A=∠C=∠D =900,求证:A 、B 、C 、D 、E 在同一个圆上.类型3.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例1. (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6cm 、8cm 、10cm ,则这个三角形外接圆面积等于 2cm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经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圆B. 任意一个圆一定有内接三角形,并且只有一个内接三角形C. 任意一个三角形一定有一个外接圆,并且只有一个外接D. 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边距离相A B C D O H E G F A E B C D . A . B . C例2. 如图,∆ABC 中AB=AC=10,BC=12,求∆ABC 的外接圆半径.类型4. 反证法例1. 求证:经过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不能作出一个圆.例2. 求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一个内角小于或等于600.例3. 用反证法证明:圆内不是直径的两条弦不能互相平分.例4. 用反证法证明:已知,如图AB ∥CD ,CD ⊥EF ,垂足是N ,求证:AB ⊥EF.作业:填空题: 1.若⊙O 的半径为r ,点A 到圆心O 的距离为d ,当点A 在圆外时,d ______r ;当点A 在圆上时,d ______r ;当点A 在圆内时,d ______r .2.在△ABC 中,∠C =90°,AC =2cm ,BC =4cm ,CM 是中线,以C 为圆心,以cm 5长为半径画圆,则A 、B 、C 、M 四点在圆外的有点______,在圆上的有点______,在圆内的有点______.3.已知⊙O 的半径为1,点P 与O 的距离为d ,且方程x 2-2x +d =0有实数根,则P 在 ⊙O 的______.4.过一点A 可作______个圆,过两点A 、B 可作______个圆,且圆心在线段AB 的______上,过三点A 、B 、C ,当这三点______时能且只能作一个圆,且圆心在______上.5.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6cm ,则它的外接圆的面积为______.6.在Rt △ABC 中,已知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6cm 和8cm ,那么Rt △ABC 的外接圆的面积是7.锐角三角形的外心在______,直角三角形的外心在______,钝角三角形的外心在______. 选择题:8.两个圆的圆心都是O ,半径分别为r 1和r 2,且r 1<OA <r 2,那么点A 在( )(A)⊙r 1内 (B)⊙r 2外EF AC9.⊙O的半径r=10cm,圆心到直线L的距离OM=8cm,在直线L上有一点P,且PM=6,则点P( )(A)在⊙O内(B)在⊙O上(C)在⊙O外(D)可能在⊙O内也可能在⊙O外10.⊙O的半径为5,圆心O的坐标为(0,0),点P的坐标为(4,2),则点P与⊙O的位置关系是( )(A)点P在⊙O内(B)点P在⊙O上(C)点P在⊙O外(B)点P在⊙O上或在⊙O外11.三角形的外心是( )(A)三条中线的交点(B)三条中垂线的交点(C)三条高的交点(D)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解答题:12.如图1,使用直尺和圆规确定如图所示的破残轮片的圆心位置.图113.点P到⊙O上的点的最大距离是6cm,最小距离是2cm,求⊙O的半径.14.某商场有三个销量较大的柜台,经理想修建一个收银台,使得三个柜台到收银台的距离相等.如果三个柜台的位置如图2所示,那么如何确定收银台的位置?图2问题探究:15.已知:如图3,三个边长为2a个单位长度的正方形如图所示方式摆放.图①图②图③∴______为所求作的圆.∴______为所求作的圆.(1)画出覆盖图①的最小圆;(2)将图①中上面的正方形向右平移a个单位长度,得到图②,请用尺规作出覆盖新图形的最小圆(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3)可以利用图③,比较(1)和(2)中的两个圆的大小,通过计算简要说明理由.。
圆和点之间有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1.点在圆内:当一个点位于圆的内部时,它与圆心的距离小于圆的半径。
2.点在圆上:当一个点位于圆的边界上时,它与圆心的距离等于圆的半径。
3.点在圆外:当一个点位于圆的外部时,它与圆心的距离大于圆的半径。
这些位置关系可以用来解决圆和点之间的几何问题,例如圆的内切圆,外接圆,圆的直径等等。
另外在判断圆和点之间位置关系时,我们还可以使用圆方程来判断。
圆方程为(x-a)^2 + (y-b)^2 = r^2,其中(a,b)是圆心坐标,r是圆的半径。
如果给定点(x0,y0) 满足这个方程,则说明该点在圆内,如果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则说明该点在圆上。
如果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则说明该点在圆外。
这种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圆,不管圆的半径是否为0,也不管圆的半径是否为正。
点与圆位置关系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点在圆外,点在圆上,点在圆内,设圆的半径为r,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则点在圆外⇔d>r.点在圆上⇔d=r.点在圆内⇔d<r.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具体如下:(1)相交: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割线,公共点叫做交点;(2)相切: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这时直线叫做圆的切线,(3)相离: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
如果⊙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直线l与⊙O相交⇔d<r;直线l与⊙O相切⇔d=r;直线l与⊙O相离⇔d>r;切线的判定和性质1、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2、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切线长定理1、切线长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上,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
2、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三角形的内切圆1、三角形的内切圆与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内切圆。
2、三角形的内心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圆心是三角形的三条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
过三点的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三角形的外接圆、1.若三角形的三边长是3、4、5,则其外接圆的半径是____________;2.经过三角形各顶点的圆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圆;3.如图9,已知△ABC,AC=3,BC=4,∠C=90°,以点C为圆心作⊙C,半径为r.(1)当r取什么值时,点A、B在⊙C外.(2)当r在什么范围时,点A在⊙C内,点B在⊙C外.ABC4. △ABC 内接于⊙O ,∠ACB =36°,那么∠AOB 的度数为( )A .36°B .54°C .72°D .108°5. 点A 到圆O 的最近点的距离为10厘米,点A 到圆上最远点的距离为6厘米,则圆O 的半径是(A )8厘米 (B )2厘米 (C )8厘米或2厘米 (D )以上答案都不对6. ABC 内接于⊙O ,∠ACB =36°,那么∠AOB 的度数为( )A .36°B .54°C .72°D .108°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直线l 和⊙O 相交⇔d>r (2)直线l 与⊙O 相切⇔d=r (3)直线l 和⊙O 相离⇔d<r ,其中r 为⊙O 的半径,d 为圆心O 到直线l 的距离。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知识梳理:考点一点与圆的位置关系1.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有三种: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如果圆的半径是r,点到圆心的距离为d,那么:(1)点在圆上⇔d=r;(2)点在圆内⇔d<r;(3)点在圆外⇔d>r.2.过三点的圆(1)经过三点作圆:①经过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不能作圆;②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圆.(2)三角形的外接圆:经过三角形各顶点的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这个三角形叫做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3)三角形外接圆的作法:①确定外心:作任意两边的中垂线,交点即为外心;②确定半径:两边中垂线的交点到三角形任一个顶点的距离作为半径.考点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有关概念(1)直线和圆有两个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交,这时的直线叫做圆的割线;(2)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切,唯一的公共点叫做切点,这时的直线叫圆的切线;(3)直线和圆没有公共点时,叫做直线和圆相离.2.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与判定如果⊙O的半径为r,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为d,那么:(1)直线l和⊙O相交⇔d<r;(2)直线l和⊙O相切⇔d=r;(3)直线l和⊙O相离⇔d>r.考点三切线的判定和性质1.切线的判定方法(1)和圆只有一个公共点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3)过半径外端点且和这条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2.切线的性质(1)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2)推论1: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3)推论2: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考点四切线长定理1.切线长:在经过圆外一点的切线上,这点和切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叫做这点到圆的切线长.2.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这两条切线的夹角.【典型例题分析】【例1】(1)(2009·江西)在数轴上,点A所表示的实数为3,点B所表示的实数为a,⊙A的半径为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当a<5时,点B在⊙A内B.当1<a<5时,点B在⊙A内C.当a<1时,点B在⊙A外D.当a>5时,点B在⊙A外(2)(2010·青岛)如图,在Rt△ABC中,∠C=90°,∠B=30°,BC=4 cm,以点C为圆心,以2 cm的长为半径作圆,则⊙C与AB的位置关系是()A.相离B.相切C.相交D.相切或相交(3)(2010·门头沟)如图,已知⊙O是以数轴的原点O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AOB=45°,点P在数轴上运动,若过点P且与OA平行的直线与⊙O有公共点,设OP=x,则x 的取值范围是()A.-1≤x≤1 B.-2≤x≤ 2C.0≤x≤ 2 D.x> 2【点拨】解答本组题时注重数形结合思想.【解答】(1)通过画图和点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条件,A不正确.故选A.(2)过点C作CD⊥AB于D.∵∠B=30°,BC=4 cm∴CD=2 cm,即点C到AB的距离等于⊙C的半径.故⊙C与AB相切,故选B.(3)当P与O重合时,PO=0.当过点P 且与OA 平行的直线与⊙有唯一公共点时,PO =2,即0≤x ≤ 2.故选C.【例2】 (2010·聊城)如图,已知Rt △ABC ,∠ABC =90°,以直角边AB 为直径作⊙O ,交斜边AC 于点D ,连结BD.(1)若AD =3,BD =4,求边BC 的长;(2)取BC 的中点E ,连结ED ,试证明ED 与⊙O 相切.【点拨】本题综合考查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性质以及切线的判定.【解答】(1)由AB 为⊙O 的直径 ∴∠ADB =90°在Rt △ADB 中,AD =3,BD =4,∴AB =5在Rt △ADB 和Rt △ABC 中,∵∠ADB =∠ABC =90°,∠DAB =∠BAC ,∴Rt △ADB ∽Rt △ABC.∴AD BD =AB BC ,即34=5BC .∴BC =203.(2)如图,连结OD.∵OB =OD ,∴∠OBD =∠ODB.在Rt △BDC 中,点E 为斜边BC 的中点,∴EB =ED.∴∠EBD =∠EDB.∴∠OBD +∠EBD =∠ODB +∠EDB =90°.∴OD ⊥DE ,又OD 为⊙O 的半径,∴ED 与⊙O 相切.【例3】 (2010·陕西)如图,在Rt △ABC 中,∠ABC =90°,斜边AC 的垂直平分线交BC 于点D ,交AC 于点E ,连结BE.(1)若BE 是△DEC 外接圆的切线,求∠C 的大小;(2)若AB =1,BC =2时,求△DEC 外接圆的半径.【点拨】(1)连结过切点的半径,构造直角三角形是常用的辅助线.(2)通过证明三角形相似,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求线段的长度.【解答】(1)∵DE 垂直平分AC ,∴∠DEC =90°,∴DC 为△DEC 外接圆的直径.∴DC 的中点O 即为圆心,如图,连结OE.又知BE 是⊙O 的切线,∴∠EBD +∠BOE =90°.在Rt △ABC 中,E 是斜边AC 的中点,∴BE =EC.∴∠EBC =∠C.又∵∠BOE =2∠C ,∴∠C +2∠C =90°,∴∠C =30°.(2)在Rt △ABC 中,AC =AB 2+BC 2=5,∴EC =12AC =52.∵∠ABC =∠DEC =90°,∴△ABC ∽△DEC. ∴AC DC =BC EC ,∴DC =5×52÷2=54. ∴△DEC 外接圆的半径为58. 【巩固练习】1.如图,P 为⊙O 外一点,PA 切⊙O 于点A ,且OP =5,PA =4,则sin ∠APO 等于( B ) A.45 B.35 C.43 D.34(第1题) (第2题)2.如图,从⊙O 外一点P 引⊙O 的两条切线PA 、PB ,切点分别为A 、B ,如果∠APB =60°,PA =8,那么弦AB 的长是( B )A .4B .8C .4 3D .8 33.⊙O 的半径为5,圆心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3,则直线l 与⊙O 的位置关系是( A )A .相交B .相切C .相离D .无法确定4.如图,CD 切⊙O 于点B ,CO 的延长线交⊙O 于点A.若∠C =36°,则∠ABD 的度数是( B )A .72°B .63°C .54°D .36°(第4题) (第5题)5.如图,⊙O 的半径OA =10 cm ,弦AB =16 cm ,P 为AB 上一动点,则点P 到圆心O 的最短距离为6cm.6.△ABC 中,AB =10 cm ,AC =8 cm ,BC =6 cm ,以点B 为圆心、6 cm 为半径作⊙B ,则边AC 所在的直线与⊙B 的位置关系是相切.【考点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1中考预测题)如图,AB 是⊙O 的直径,点D 在AB 的延长线上,DC 切⊙O 于点C ,若∠A =25°,则∠D 等于( )A .40°B .50°C .60°D .70°【解析】连结OC ,则OC ⊥DC ,∴∠DOC =2∠A =50°.【答案】A2.(2009中考变式题)如图,EB 为半圆O 的直径,点A 在EB 的延长线上,AD 切半圆O 于点D ,BC ⊥AD 于点C ,AB =2,半圆O 的半径为2,则BC 的长为( )A .2B .1.5C .1D .0.5【解析】连结OD ,则OD ⊥AD ,又BC ⊥AD ,∴BC ∥OD.∵AB =OB =2,∴BC =12OD =12×2=1. 【答案】C3.(2009中考变式题)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P 与x 轴相切于原点O ,平行于y 轴的直线交⊙P 于M 、N 两点.若点M 的坐标是(2,-1),则点N 的坐标是( )A .(2,-4)B .(2,-4.5)C .(2,-5)D .(2,-5.5)【解析】过点P 作PA ⊥MN 于点A ,设NA =x ,连结PN ,则MA =x.∴⊙P 半径为x +1,在Rt △PNA 中,∵PN 2=NA 2+PA 2,∴(x +1)2=x 2+22,解得x =1.5,∴N(2,-4).【答案】A4.(2011中考预测题)如图,已知⊙O 的半径为R ,AB 是⊙O 的直径,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DC 是⊙O 的切线,C 是切点,连结AC ,若∠CAB =30°,则BD 的长为( )A .2R B.3R C .R D.32R 【解析】连结OC ,则OC ⊥OD.∵∠CAB =30°,∴∠COD =60°,∴∠D =30°,则OD =2R.∴BD =OD -OB =2R -R =R.【答案】C5.(2009中考变式题)如图,AB 是⊙O 的直径,AC 是⊙O 的切线,A 为切点,连结BC 交⊙O 于点D ,连结AD ,若∠ABC =45°,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D =12BCB .AD =12AC C .AC>AB D .AD>DC 【解析】易证△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D 为斜边上的中线,∴AD =12BC. 【答案】A6.(2011中考预测题)在Rt △ABC 中,∠C =90°,AC =3 cm ,BC =4 cm ,以C 为圆心、3 cm 长为半径的圆与AB 的关系为( )A .相切B .相离C .相交D .无法判断【解析】易求C 到AB 的距离为125<3,∴⊙C 与AB 相交. 【答案】C7.(2010·眉山)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A .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B .等腰梯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C .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D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解析】本题考查切线的性质.【答案】C8.(2009中考变式题)如图,PA 、PB 分别是⊙O 的切线,A 、B 为切点,AC 是⊙O 的直径,已知∠BAC =35°,则∠P 的度数为( )A .35°B .45°C .60°D .70°【解析】∵∠BAC =35°,∠OAP =90°,∴∠PAB =55°.由切线长定理得PA =PB ,∴∠PAB =∠PBA =55°,∴∠P =70°.【答案】D9.(2009中考变式题)下列四个命题:①与圆有公共点的直线是该圆的切线;②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半径的直线是该圆的切线;③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是该圆的切线;④过圆直径的端点,垂直于此直径的直线是该圆的切线,其中正确的是( )A .①②B .①④C .②④D .③④【解析】利用圆的切线的判定方法和定义,②④是正确的.【答案】C10.(2011中考预测题)如图,已知⊙O 的直径AB 与弦AC 的夹角为35°,过C 点的切线与AB 的延长线交于点P ,则∠P 等于( )A .15°B .20°C .25°D .30°【解析】∵OA =OC ,∠A =35°,∴∠A =∠ACO =35°,∴∠COP =70°.又OC ⊥PC ,∴∠P =90°-∠COP =20°.【答案】B11.(2009中考变式题)如图,⊙O 是等边三角形ABC 的外接圆,⊙O 的半径为2,则等边三角形ABC 的边长为( )A. 3B. 5 C .2 3 D .2 5【解析】过O 作OE ⊥BC 于点E ,连结OB ,在Rt △OBE 中,OB =2,∠OBE =30°,∴BE =3,∴BC =2BE =2 3.【答案】C12.(2010·武汉)如图,⊙O 的直径AB 的长为10,弦AC 长为6,∠ACB 的平分线交⊙O 于D ,则CD 的长为( )A .7B .7 2C .8 2D .9【解析】连结BD 、AD ,作BE ⊥CD 于E ,∵AB 是直径,∴∠ACB =90°.∵AC =6,AB =10,根据勾股定理得BC =8.∵CD 平分∠ACB ,∴∠BCD =45°.∵BE ⊥CD ,∴CE =BE.∵BC =8,根据勾股定理得CE =BE =4 2.∵AD =BD ,AB 是直径,∴BD =5 2.在Rt △BDE 中,BD =52,BE =42,∴DE =32,∴CD =CE +DE =72,故选B.【答案】B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3.(2009·河北)如图,AB 与⊙O 相切于点B ,AO 的延长线交⊙O 于点C ,连结BC.若∠A =36°,则∠C =________.【解析】连结OB ,则OB ⊥AB ,又∠A =36°,∴∠AOB =54°.又OB =OC ,∠C =∠OBC =12∠AOB =27°. 【答案】27°14.(2010·河南)如图,AB 切⊙O 于点A ,BO 交⊙O 于点C ,点D 是OMA 上异于点C 、A 的一点.若∠ABO =32°,则∠ADC 的度数是________.【解析】∵AB 切⊙O 于点A ,∴OA ⊥AB.∵∠ABO =32°,∴∠AOB =90°-32°=58°,则∠ADC =12∠AOB =29°. 【答案】29°15.(2011中考预测题)如图,从⊙O 外一点P 引⊙O 的两条切线PA 、PB ,切点分别是A 、B ,若PA =8 cm ,C 是AB 上的一个动点(点C 与A 、B 两点不重合),过点C 作⊙O 的切线,分别交PA 、PB 于点D 、E ,则△PED 的周长是________.【解析】由切线长定理得DC =DA ,CE =BE ,∴DE =DA +EB ,∴△PED 的周长=PA +PB =2PA =16 cm.【答案】16 cm16.(2010·杭州)如图,已知△ABC ,AC =BC =6,∠C =90°.O 是AB 的中点,⊙O 与AC 、BC 分别相切于点D 与点E.点F 是⊙O 与AB 的一个交点,连结DF 并延长交CB 的延长线于点G ,则CG =________.【解析】连结DO ,∵⊙O 与AC 相切于点D ,则DO ⊥AC.∵∠C =90°,∴DO ∥CG ,由DO =OF ,可推得BF =BG.由AC =BC =6,∠C =90°,得AB =62,∴AO =3 2.在Rt △ADO 中,∠A =45°,∴DO =3,BF =AB -AO -OF =32-3,∴CG =BC +GB =6+32-3=3+3 2.【答案】3+3 2三、解答题(共36分)17.(12分)(2010·广东)如图,PA 与⊙O 相切于A 点,弦AB ⊥OP ,垂足为C ,OP 与⊙O相交于D 点.已知OA =2,OP =4.(1)求∠POA 的度数;(2)计算弦AB 的长.解:(1)因为PA 与⊙O 相切于A 点,所以OA ⊥AP.在Rt △PAO 中,cos ∠POA =OA OP =24=12,所以∠POA =60°. (2)因为AB ⊥OP ,所AC =BC =12AB. 在Rt △ACO 中,sin ∠COA =AC OA, 所以AC =OA·sin ∠COA =2×sin60°=2×32= 3. 所以AB =2AC =2 3.18.(12分)(2010·北京)已知:如图,在△ABC 中,D 是AB 边上的一点,⊙O 过D 、B 、C 三点,∠DOC =2∠ACD =90°.(1)求证:直线AC 是⊙O 的切线;(2)如果∠ACB =75°,⊙O 的半径为2,求BD 的长.(1)证明:∵OD =OC ,∠DOC =90°,∴∠ODC =∠OCD =45°.∵∠DOC =2∠ACD =90°.∴∠ACD =45°.∴∠ACD +∠OCD =∠OCA =90°.∵点C 在⊙O 上,∴直线AC 是⊙O 的切线.(2)解:∵OD =OC =2,∠DOC =90°,可求CD =2 2.∵∠ACB =75°,∠ACD =45°,∴∠BCD =30°.作DE ⊥BC 于点E ,∴∠DEC =90°,∴DE =DC·sin30°= 2.∵∠B =45°,∴BD =2.19.(12分)(2010·襄樊)如图,已知:AC 是⊙O 的直径,PA ⊥AC ,连结OP ,弦CB ∥OP ,直线PB 交直线AC 于D ,BD =2PA.(1)证明:直线PB 是⊙O 的切线;(2)探究线段PO 与线段BC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予以证明;(3)求sin ∠OPA 的值.(1)证明:连结OB ,∵BC ∥OP ,∴∠BCO =∠POA ,∠CBO =∠POB.又∵OC =OB ,∴∠BCO =∠CBO ,∴∠POB =∠POA.又∵PO =PO ,OB =OA ,∴△POB ≌△POA(SAS).∴∠PBO =∠PAO =90°,∴PB 是⊙O 的切线.(2)2PO =3BC(或PO =32BC 亦可). 证明:∵△POB ≌△POA ,∴PB =PA.∵BD =2PA ,∴BD =2PB.∵BC ∥PO ,∴△DBC ∽△DPO.∴BC PO =BD PD =23.∴2PO =3BC. (3)解:∵△DBC ∽△DPO ,∴DC DO =BD PD =23. 即DC =23OD ,∴DC =2OC. 设OA =x ,PA =y ,则OD =3x ,OB =x ,BD =2y.在Rt △OBD 中,由勾股定理,得(3x)2=x 2+(2y)2.即2x 2=y 2.∵x>0,y>0,∴y =2x ,OP =x 2+y 2=3x.∴sin ∠OPA =OA OP =x 3x =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