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偏头痛的Meta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06.24 KB
- 文档页数:4
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头痛为主要特征,伴随恶心、呕吐、光、声敏感等症状。
在世界范围内,偏头痛患病率约为12%。
其中,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偏头痛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对社会经济也有不小的影响。
目前,采用药物治疗是偏头痛的主要方式,但药物治疗不仅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还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尝试不同的药物才能达到疗效。
针刺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偏头痛有一定的疗效,但目前还缺乏系统性的临床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指南。
针刺作为一种安全、无副作用、无药物耐受性的治疗方式,在治疗偏头痛症状方面逐渐得到注意。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疗效及机制,为临床治疗偏头痛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疗效及机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3.1 研究内容(1)通过文献调研,分析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现状及研究进展;(2)选择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式,对针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3)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等指标,评估针刺治疗的疗效;(4)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针刺治疗前后患者大脑活动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的机制。
3.2 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可列为入选标准:1)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ICHD-3.1);2)具有肝阳上亢证实象(肝胆不调,情绪易怒,容易怒起等表现);3)年龄在18-50岁之间,男女不限。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针刺治疗组和对照组。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有关问卷的填写,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头痛频率、头痛持续时间、中医证候分析表等。
针灸治疗偏头痛并发焦虑抑郁状态Meta分析林进;曲崇正;李怀玉;赵蔚峰;罗晓敏【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22(43)6【摘要】目的:系统评估针灸治疗偏头痛并发焦虑抑郁状态疗效。
方法:检索CNKI、Wanfang、VIP、CBM、Embase、PubMed、Cochrane数据库中关于针灸治疗偏头痛并发焦虑抑郁状态的随机对照试验。
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1年10月。
经过检索、筛查,最终确定纳入文献,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1篇,包含772例患者。
与西药比较,针刺联合药物改善近期SAS[MD=6.24,95%CI(2.20,10.28),P=0.002]及近期SDS[MD=5.02,95%CI=(0.98,9.06),P=0.01]效果较好。
针刺与药物在近期SAS[MD=1.40,95%CI(-1.17,3.97),P=0.29]、近期SDS[MD=1.61,95%CI(-2.25,5.47),P=0.41]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针灸可改善远期SAS[MD=4.59,95%CI(1.40,7.77),P<0.01]、HADS[MD=4.03,95%CI(3.24,4.82),P<0.01];针刺联合药物改善HAMA效果与同种药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20,95%CI(-0.86,3.26),P=0.25],改善HAMD效果优于同种药物[MD=5.75,95%CI(0.67,10.83),P<0.05]。
针灸组不良反应较少[OR=0.04,95%CI(0.04,0.18),P<0.01]。
与假针灸比较,针刺与假针刺在近期SAS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44,95%CI(-6.29,1.42),P>0.05]。
与假针灸比较,针刺与假针刺在近期SDS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38,95%CI(-2.43,5.19),P>0.05]。
针刺治疗偏头疼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偏头疼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偏头痛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予以对照组40例患者常规西醫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中医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为92.86%,对照组为71.43%,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x2=4.386,P<0.05)。
结论利用中医针刺治疗方式对偏头痛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对于调节患者的脑血流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标签:中医针刺;偏头痛;临床疗效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出现的原因同内分泌异常、代谢紊乱、饮食习惯、精神波动和遗传等因素有关。
在临床上,偏头痛患者会出现搏动样头痛、恶心、呕吐和偏侧头痛等临床症状,该临床症状会因周边环境的变化出现改变,适当的休息能够显著缓解临床症状。
相关研究表明,采用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促进偏头痛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1]。
本次研究以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部分患者展开中医针刺治疗,对比常规西医疗法与中医针刺疗法在偏头痛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现在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偏头痛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偏头痛,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排除存在精神疾病病史、认知障碍和沟通障碍的患者,采用抽签法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
对照组男12例,女28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38.7±6.6)岁,其中特殊类型偏头痛患者5例,典型偏头痛患者14例,普通偏头痛患者21例;观察组男15例,女25例,年龄18~59岁,平均年龄(39.1±6.4)岁,其中特殊性偏头痛患者7例,典型偏头痛患者15例,普通型偏头痛患者18例。
针刺治疗偏头痛90例临床研究与进展偏头痛又称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弥散性或单侧发作、疼痛剧烈、反复发作为特征。
偏头痛是反复发作的一侧搏动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
人群患病率差异颇大,仅次于紧张性头痛。
偏头痛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为多个亚型,女性与男性之比为4:1,约一半的患者有家族史。
通常在10~40岁之间发病,这种疾病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偏头痛首次发病年龄多在青年或成年早期,病因复杂,涉及范围很广本病与遗传、内分泌、代谢及紧张、饥饿、睡眠障碍、气候变化、精神刺激等因素有一定关联。
历代文献将其命名为“头风”“脑风”“厥头痛”“偏头痛”“夹脑风”等。
其中因“偏头痛”较为形象且准确沿用至今。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目眩、恶心、呕吐、羞明,采用针灸治疗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90例患者中,女性60例,男性30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5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6年,治疗时间最短5天,最长60天。
2 治疗方法2.1 取穴主穴:风池(双侧)、合谷、太阳、率谷透丝竹空。
配穴:外感头痛可配百会、外关、;肝阳上亢可配太溪、阳陵泉;肾虚者可配太溪、悬钟、;血虚可配脾俞、心俞、足三里;痰盛配丰隆、阴陵泉;瘀血头痛可配血海、三阴交;针刺时应做到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配合的方法。
2.2 针刺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1.5寸毫针,常规刺入选取腧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或加上电针,每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休息一天,继续下一疗程。
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痊愈:经治疗后疼痛消失,并经半年以上随访无复发;显效:疼痛消失,经较长一段时间又复发,经治即止者;有效:治疗后当时疼痛即止,但仍经常复发,针刺只能起缓解作用;无效:效果不明显,疼痛仍反复发作。
3.2 治疗效果在90例患者中,痊愈82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为0,总有效100%。
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进展摘要: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
其发病率女性为3.3%~32.6%,男性为0.7%~16.1%。
偏头痛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及工作造成恶劣影响。
目前西医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为药物止痛,该法虽然在即刻缓解疼痛方面优势明显,但是基于偏头痛周期性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药物的依赖性和成瘾性问题以及长期反复使用止痛药所产生的毒副作用又成为另一困扰人的难题。
故而,寻求安全有效的防治偏头痛的药物和方法是当前学者研究的新动向。
笔者总结近几年来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进展,以便为治疗和研究本病提供完善的方法与资料。
查阅相关文献,从毫针针刺、电针治疗、穴位注射、刺络放血、头皮针、耳穴、及火针疗、穴位埋线法等8个方面,对偏头痛的有效治疗措施进行汇总。
针灸本着“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原则,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偏头痛;针刺;临床试验;研究进展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临床症状以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为特点,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为特点,本病易于复发,迁延难愈,令患者苦不堪言。
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缓解或解除患者的疼痛症状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
在中国,针刺治疗偏头痛源远流长,《黄帝内经·灵枢》就记载有列缺穴可以治疗偏头痛。
近年来,对于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和实验报道可谓层出不穷,临床研究证实,针刺疗法可通过镇痛、抗炎、调节血管舒缩、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微量元素生成以及调节内分泌等方面[1]起到改善和缓解偏头痛症状的作用。
本文即对近几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概况进行简要综述。
1.毫针单纯毫针刺激是针刺治疗偏头痛最为常见的临床治疗方式,偏头痛的发病部位多在胆经循行路线上,《吴鞠通医案》中就曾提到:“今日偏头痛甚,且清少阳之络。
”尤其易发于太阳穴附近,故针刺治疗本病时,医家多以此立论,主穴取少阳经穴,辨证配穴,多取得较好疗效。
林海波等[2]观察针刺治疗59例偏头痛患者,发现针刺少阳经特定穴角孙、外关、阳陵泉、丘墟对偏头痛的治疗具有相对特异性,疗效优于非经非穴组,能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的脑血流速度,缓解临床症状。
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以自愿原则将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止痛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显效34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3%;对照组显效26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76.31%;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偏头痛的临床治疗上,针刺治疗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适合偏头痛患者的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偏头痛是当前临床病例中常见的疾病,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体的血管舒缩功能出现障碍所导致,从而导致头部发作性疼痛。
发病的主要群体常见于青年人,发病时会出现恶心呕吐以及视觉紊乱等临床症状。
由于该病是临床常见病,不仅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
所以近年来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课题。
为进一步提高偏头痛的治疗效果,本院专门选取了经确诊为偏头痛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取得满意的结果。
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6月-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17~58岁,平均(31.57±8.26)岁;病程1个月~9年;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出现偏头痛临床症状,经临床诊断后确诊为偏头痛;采用患者自愿治疗原则将7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
观察组:年龄18~56岁,平均(30.27±7.96)岁,平均病程(3.17±0.67)年;对照组:年龄19~58岁,平均(31.17±8.25)岁,平均病程(3.36±1.21)年,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头痛治疗方式进行治疗,选用常规的偏头痛止痛药物,麦角胺制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进行治疗。
针刺与氟桂利嗪对偏头痛疗效的系统评价杨佳;沈燕;王舒【摘要】This article was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nd flunarizine for migraine treatme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 in migraine treatment by acupuncture andflunarizine were searched in the Pubmed, Cochrane Library, CNKI, VIP, and W anfang database. The quality of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assessedaccording to the CochraneCollaboration's recommended methodand the effective data was extracted. Then, the RevMan5.2 software was used in the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 literatur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total sample size was893 cases, with 10 studies 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criteria.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hort-term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RR = 1.27, 95%CI (1.11, 1.45), P<0.000 4];the long-term effica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RR = 1.76, 95%CI (1.05, 2.94), P=0.03]; headache degree of improvement was better than thecontrol group [MD = -2.00, 95%CI (-3.01, -0.99), P=0.000 1]. It was concluded that acupuncture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flunarizinein migraine treatment. However, the whole study sample size was relatively small, thequality assessment wasnot high, and the funnel plot analysis was left-right asymmetry, which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publication bias. It was concluded that morehigh-quality clinical cases should be confirmed in the future.%目的:针刺与氟桂利嗪对偏头痛疗效的评价。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应用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2-11-21T05:07:51.51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9期作者:赵文麟赵文树通讯作者[导读]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应用效果赵文麟赵文树通讯作者(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北京市100009)【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应用效果。
方法:纳入2020年4月-2022年3月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1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
对照组采取常规中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取针灸治疗。
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疼痛情况、自主神经功能、血流速度,以及生活质量情况。
结果:在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照组的73.68%,P<0.05。
在疼痛情况方面,治疗前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NRS(1.38±0.53)分低于对照组的(3.07±1.04)分,P<0.05。
在自主神经功能方面,治疗前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潜伏期(1.15±0.04)s低于对照组的(1.58±0.30)s,波幅(1.28±0.33)mV 高于对照组的(0.88±0.06)mV,P<0.05。
在血流速度方面,治疗前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前动脉(57.91±0.90)cm/s、后动脉(37.72±1.15)cm/s,分别低于对照组的(59.46±0.94)cm/s、(40.93±1.85)cm/s,P<0.05。
在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躯体功能(92.64±3.52)分、心理功能(91.08±3.67)分、社会功能(92.09±3.48)分、物质生活(90.65±3.92)分,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3.64±1.77)分、(82.19±1.46)分、(81.64±1.96)分、(82.64±1.92)分,P<0.05。
针刺治疗偏头痛时效性评价的Meta分析崔秋月;何俏颖;方剑乔;邵晓梅;周传龙【摘要】目的分析针刺对偏头痛的即时、短期、远期效应.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SD),并辅以手工检索有关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资料,结局指标为VAS疼痛评分,时间设定为200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结果纳入文献15篇,均为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显示针刺后即时效应与假针刺和西药组比无统计学意义,针刺短期、远期效应均优于假针刺和西药组.结论针刺可以作为治疗偏头痛和预防偏头痛的有效方法,但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即时效应需进一步研究.【期刊名称】《上海针灸杂志》【年(卷),期】2018(037)004【总页数】8页(P466-473)【关键词】针刺疗法;偏头痛;Meta分析;即时效应;短期效应;远期效应【作者】崔秋月;何俏颖;方剑乔;邵晓梅;周传龙【作者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杭州 310005;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杭州 310005;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 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杭州 310005;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杭州 31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6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呈周期性发作的顽固性疾病,表现为发作性的一侧或两侧交替性的胀痛、跳动、钝痛等,并伴有恶心、呕吐、怕光等伴随症状,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1-2]。
全球偏头痛的发生率为8.4%~28%,《中国原发性头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发生率为9.3%[3]。
偏头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之一。
目前国内外有大量研究观察针灸对偏头痛的干预效应,因偏头痛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一直存在针灸是否可以治疗偏头痛的争议[4-6]。
有学者对针灸治疗偏头痛做了Meta分析,通过有效率比较针刺与其他常用疗法的效应,提供了一定的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依据[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