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高考历史小论文专题训练

2013高考历史小论文专题训练

2013高考历史小论文专题训练
2013高考历史小论文专题训练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专项训练

1、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答案1:赞成第一种观点:西欧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亚非拉文明主要来自西欧文明。理由: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西欧崛起并将先进文明传播到落后地区,成为文明交往的中心。从历史上看,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奠定了基础。

从经济上看,西欧是近代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

从文化思想上看,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源于西欧,对促进亚非拉文明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国际关系领域,西欧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将先进的文明传播到那里,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的发展。

所以西欧崛起主要源于内因,其它文明成就主要归功于西欧崛起的文明成就,西欧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答案2:赞成第二种观点:世界文明成就应归功于世界各文明的交融。

理由:

第一、人类历史是一部漫长的历史,很久以来形成了许多文明中心,如中国古代文明,西亚

文明、美洲文明、印度文明等,它们都是各地区先进文明。在中国文明发达之际的宋元时期,西欧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

第二、西欧崛起除了自身因素发挥作用外,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它文明的交融。的确,西欧崛起有很多因素来自于内部,但是文明本身具有多样性多元性统一,文明的交往是双向的,方式多样。如向近代过渡时西欧崛起受到中国文明的四大发明的影响,中国火药、罗盘针、印刷术、造纸术等传入欧洲后,对推动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起到重要作用。

2、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评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要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依据: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自然经济占领统治地位,重农抑商,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制约;

理学思想等影响深远,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性;

外交上总体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第二种观点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传统社会的顶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依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农耕经济繁荣,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发展;

对传统儒家思想产生质疑;

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繁荣。

3、41.(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众所周知,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发动的旨在掠夺中国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了灾难的深渊。直到今天,许许多多的中国人甚至都不愿翻开中国近代史,因为,它留在我们民族记忆深处的是太多的屈辱和辛酸。但是,身处21世纪的中国青年,当

我们平心静气地来反思这段历史的时候,从这场战争中,我们除了感受到屈辱之外,还能得到哪些认识呢? 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中国人也许至今仍在封建专制的黑洞中三跪九叩……如果没有西洋文明的强制介入,单靠中国人自身的进化是很难走出封建专制的……大英帝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是强盗式的赤裸裸的侵略,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摘自《中国近代史》

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鸦片战争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步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先后兴起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鸦片战争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疯狂向中国倾销廉价的商品,掠夺原料,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民主思想传入,中国人先后经历了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学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民主科学思想,促使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4、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拉费伯尔是美国著名的外交史专家,为威斯康星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威斯康星学派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属于“修正派”中的一翼,是对当时主流史学界“正统派”的反动。……正统派与美国的官方立场一致,将冷战的爆发与延长归咎于苏联,认为“苏联的行动清楚地显示了它对民主选举政治及其结果的毫无信赖;显示了它意欲把整个中、东欧置于自己的独立的支持者统治下的无情信念;苏联渴望空间、卫星国的人力和武装,外加经济资源以及有利于扩展其影响的机会”。声称美国只是为了对战后国际体系“负责任”而不得已应战。修正派则对美国对外政策持批判态度,虽非认为苏联完全无辜,但更多地认为美国负有重大责任。……此后又出现了融合正统派和修正派观点的后修正派。

评论材料中关于“冷战”责任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应负主要责任的理由:

“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共产主义运动蓄意发起的。1946年3月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1947年杜鲁门提出美国要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冷战”正式开始,接着又提出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面对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被迫采取反击措施。由此可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冷战”应付主要责任。

答案2、苏联应负主要责任的理由:

苏联极力宣传无产阶级革命,号召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苏联支持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支持世界各国共产党夺取政权。二战后,苏联出于民族利已主义的考虑,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极力在东欧扩张自己的势力。二战后,西欧地区经济困难,社会动荡,有可能在苏联的影响下出现激进的社会变革。综上所述,正是苏联的威胁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感到恐惧,为稳定资本主义,才不得不发起“冷战”。因此,苏联应对“冷战”局面的出现负主要责任。

(以上内容不是标准答案,仅供老师们阅卷时参考。本题是一个思辩性的题目,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般应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说明理由,最后要扣题。)

5、41.(12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进行论证,或对材料中多种观点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5、答案:

1)(3分)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

史实: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

2)(3分)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了积极影响。

史实: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进程加快;欧洲民主政治制度被实践应用;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3)(3分)欧洲文明的传播也给人类社会带来许多弊端

史实: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金融危机

4)(3分)单纯观点,不写史实(写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其他问题,如能源危机、欧盟内部矛盾、恐怖主义活动等亦可以给分)

6、西方崛起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问题:(12分)

根据材料评论西方崛起的不同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12分)学生需要运用史学理论结合史实的方法辨析题中的两种观点,是对别人的“评价”的再评价,涉及对史实的深入认识,还包括了对史论和方法论的再认识。

史观:(4分)

第一种观点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在欧洲国家内部寻找其兴起的原因。(2分)

第二观点是全球史观的基本理论。认为“欧洲兴起”,只是人类历史上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

强调各社会之间发展的相关性和互动性,将每个地区的发展都视为更为宏大的自然与社会结构运动的一部分。(2分)

史实:(8分)

1、西方崛起于欧洲,的确如此。从公元前6世纪初到前5世纪,古希腊的雅典城邦,通过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确立了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古希腊人创立了“人文主义”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史学、文学、戏剧,成为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古罗马说创造的罗马法律,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对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确立产生深远影响。经过漫长的中世纪,通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走向强大

2、西方的崛起与其他文明成就之间的确存在着重要的关系,但把西方崛起的主因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显然犯外因绝对论的错误。11~12世纪的西欧,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复兴,15世纪前后,西欧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西欧相继爆发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欧社会发生的上述连锁反应,确立了西方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科技和军事等领域的绝对优势,并最终形成西方对全球的支配局面。这时的西欧与世界上其他大多数自然经济仍处于主体地位的国家或地区相比,西欧已经崛起了。把1500年前后西方在经济、科技、航海、贸易等方面落后于东方的史实,作为西方崛起较晚的理由是一种形而上学(静止的观点)的错误观点。事实上,西方迈入工业社会的门槛就已经宣告了西方的崛起。

9、美国的崛起:在美洲大陆北部,有一个飘扬着星条旗的国家,它的名字叫“美利坚合众国”,也被称作“美国”。这个国家的出现,虽然只有230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大国崛起》解说词第十集:新国新梦

问题:(12分)

叙述世界近代历史上,美国是如何“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

美国的崛起(12分)

1775-1783年,在欧洲启蒙思想启迪与鼓舞下,北美十三块殖民地人民发动独立战争,推翻英国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独立战争后,为巩固新生的国家,1787年《合众国宪法》颁布,美国人民运用启蒙思想以及自己的创新,构建了三权分立、民主共和的联邦国家,

为随后美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上半叶,随着美国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固有矛盾迅速激化,并最终引爆了美国内战。这场内战以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胜利告终,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黑奴制等障碍,随后美国资本主义进入到狂飙发展时期。19世纪70年代,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诞生,美国跨越发展并在20世纪初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世界工厂”。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成功运用罗斯福新政,成功挽救了美国式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随后,历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二战结束后美国成功登上了“世界霸主“地位,领导资本主义世界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抗。总之,在世界近代历史上,美国正是借助了“欧洲文明的基础”,“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12分)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针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则认为全球化“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他还说“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如何正确看待世界经济全球化。

答案:(12分)

有利: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一种潮流,它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和服务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加速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为各国提供更多发展机会,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

不利: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处于主导地位;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

(4分,每点2分,回答其它不利表现,言之有理者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得超过4分。)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应对,趋利避害;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各国应积极合作共赢,共同分担经济风险,分享全球化成果。(4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

12、(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

二、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选自《明清史散论》三、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的肚中塞沙,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和家谱等。——选自《明清史散论》

四、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

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选择其中的一种经营现象结合明清社会背景加以评析。(12分)

参考答案一:

(1)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

第一种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信誉(2分);

背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社会上对轻视商人的观念也有所改变,一些商人遵守文化传统,合法经营,赢得了良好的信誉。(4分)

评:这种经营现象的出现有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诚信经营、顾客至上、重视产品的质量与良好的服务的商业文化氛围。(4分)(其他言之成理者,均可给分)

参考答案二:(1)明清时期的商业诚信问题(2分)

第二种经营现象:掺假造假、骗取钱财(2分)

背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地域性的商帮如徽商和晋商;人们更加渴望对财富的追求,但部分不法分子缺乏应有的文化素质和相应的法制观念,投机钻营,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4分)(其他言之成理者,均可给分)

评:这种经营现象会有损于商人的形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的运行。(4分)

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决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

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摘自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你结合史实评述材料观点。(要求史实准确,运用恰当,史论结合)

13、(1)结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史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运动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分

(2)结合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史实说明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同样改变不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4分

(3)结合十月革命,五四运动有关史实,说明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救亡图存的先进理论——马克思主义,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最先进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并在先进力量领导下,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4分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全球化,这个在当今颇为时髦的词,在全球范围内被接受和运用。全球化改变着世界,影响着全球60多亿人的生活。这一全球化浪潮,有人认同,也有人反对。这一历史潮流,冲击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方面。一个“全”字,包括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蓝色星球的整体,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层面的问题,成了历史新阶段的特征。

格蕾厄姆·汤普森指出:“全球化的思想是一种言过其实的思想。最近30年中所经历的许多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情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重温具有‘金本位’极盛时期特点的那些话题”——格蕾厄姆·汤普森:《全球化与国内经济政策的可能性》罗兰·罗伯特把全球化解释为“世界的压缩”,他的话很有意思:“我完全可以不时地滑回到只用‘全球化’这一名词来指自1870年世界已经迅速地向整体性移动的条件(尽管也展示可供选择的道路以及反趋势)。不过,我的意图一直是论证全球化这一总过程(和有时的逆全球化)至少像所谓的世界宗教两千多年前兴起一样持久”。

——罗兰·罗伯特:《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

结合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核心思想,谈谈你对于“全球化”过程的认识。(12分)

(要求:能够依据题目要求,观点突出,史论结合,文字通顺流畅。)

14、(12分)评分思路:要体现出如下四个方面:

发展阶段:

(1)16世纪开始,在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出现,开始了全球

化的过程;

(2)19世纪中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3)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完全意义上的全球化迅速发展。

历史必然:依据发展阶段,得出其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深远影响:

A 积极:第一,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优化配置;第二,加速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第四,促使国际关系以协调为主;第五,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

B消极:第一,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第二,世界经济发展的波动性增强;第三,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第四,加大世界发展的矛盾性;第五,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安定性。第六,全球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如何应对(中国):在机遇和挑战的外部形势下,中国的出路是:坚持独立自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加入区域合作和世贸组织,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抓住机遇,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科教兴国,加大科教投入,抢先发展高新产业,创造知识资源;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加强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全球化的世界上,只有加强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才能维护世界和平。

可体现如下论观点: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最大的受益者,利大于弊。其本质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反全球化”并不是要反对全球化这种趋势,不要全球化。

以上方面并不是孤立的,一定体现出论证的整体性。

15、41.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番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蔬菜果树,也有烟草、陆地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原料,总数接近30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美洲作物的传

播与发展……适应了人们对营养和享受多方面的需要……

——王思明《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饮食原料生产的影响》

材料二:新旧大陆物种的交流当然也包括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诸如茶树、柑摘、櫻桃等输入美洲。欧洲人的饮料一下子丰富起来,他们饮用从中国和印度输入的茶、来自阿拉伯的咖啡和用来自美洲的可可加工成的巧克力。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

说到全球化的启动,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新旧大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忽视甚至无视了旧大陆之间文明交流的加强。其实旧大陆之间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也是极重要的内容,尤其是欧洲和中国思想文化的交流。―――一计翔翔、周百鸣《地理大发现探幽》(二)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全球化的认识。(12分)

参考答案:新航路开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的联系,通过贸易、传教等活动,商品、人员、物种实现了世界范围的流动,包括文化在内的不同文明之间交流逐渐频繁;物质文明的交流,正如材料所述的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精神文明的交流,特别是中国与欧洲思想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成长;在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中,世界各地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球化不断发展。

16、41.(12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对20世纪的欧洲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西方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传统的欧洲体系的崩溃已成为不可改变的事实……

欧洲除了在进入一个衰落的时期外,还在进入一个成功的时期:它的思想、技术和制度正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迅速地传遍全球。从根本上说,这意味着欧洲三大革命——工业、科学和政治革命的传播。……在战后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民众积极地、自觉地卷入了西方化的进程。

当今时代的希望和危险远远超过世界历史上的任何时代。人类还从未看到展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同样也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进行论证,或对材料中多种观点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20世纪欧洲走向衰落,丧失世界政治格局的中心地位(3分)

史实: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第三世界兴起(不结盟运动兴起);多极化趋势加强;20世纪欧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带来积极影响(3分)

广泛采用机器生产,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欧洲民主制度被实践应用;

民主、科学思想广泛传播;

欧洲文明的传播也给人类带来许多弊端(3分)

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金融危机(欧债危机)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真题研究和解题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真题研究和解题技巧分析 一、如何写好历史小论文?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 (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 (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 (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 a.论证过程逻辑要清楚、严密,经得住推敲,做到证据与观点之间的无缝连接。 b.论证过程应有“历史味”,用学科语言,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切忌大白话和空发议论,或简单的罗列史实。 2.表述成文: 不能像问答题一样,应以文章的形式来呈现 3.语言精炼: 历史小论文一般都有字数限制,应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精炼,切中要害。 二、解题技巧 (一)、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很多学生,在提炼观点时没有根据题意,导致跑题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题干中的观点并不全面,我们不能完全获悉,因此,就必须要阅读材料,找出关键词。何为“关键词”?那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 一般而言,要把题干中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如2010年中的“历史前提”其实就是讲资本主义有萌芽到发展的条件或者是原因,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讲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发展的结果还是受外部影响或者是内外相组合的产物。当然,如果材料太长,我们还要学会分层处理,关键词一般应该是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的字眼。找出关键词,明确观点,也就完成了该题的第一步。 (二)、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一般来讲,高考试题中的小论文题的材料不会是生僻冷门的,应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内容,换言之,是我们学生比较有话写之类题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也不利于高考的选拔。

浅议高考历史小优秀论文解题技巧

浅议高考历史小论文解题技巧-教师教育论文 浅议高考历史小论文解题技巧 2011年至2014年,在江苏历史高考试卷中,连续4年出现历史小论文题。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的历史小论文试题还被收入2014年江苏高考历史说明“典题示例”。小论文题成了历史高考的“时尚”,这种题型设计旨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是一个较好的尝试,符合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预测,2015年的高考试卷中还会继续保持此种题型。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历史小论文题不管分值还是字数要求都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并且能力要求不断提升,从论证材料中的论点到给定主题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围绕主题多角度论证,而江苏考生小论文得分普遍偏低。因此,要想在历史考试中有所突破,奋斗在一线的教师应该重视对小论文题型的指导。 一、了解历史小论文题型 在2011年至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试卷和各地模拟试卷中,考察的小论文主要有两种题型。 1.史论型:要求考生论证说明某一历史观点。 如:(2011江苏卷)22.(13分)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如果忠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略)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对于史论型历史小论文,要深入分析其观点的实质和内涵,作出正确判断。 2.史料型: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出文章的主题,自拟题目,撰写论文。 如:(2013江苏省南泰扬宿高三历史二模)(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拥有显著地位。1763年时,欧洲仅在非洲和亚洲有一些沿海据点,还远远不是世界的主人。然而,到1914年时,欧洲诸强国已并吞整个非洲,并有效地建立了对亚洲的控制。欧洲之所以能进行这种前所未有的扩张,是因为其现代化进程一直在继续和加速,三大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关于这三大革命,它们并不是平行或独立地进行的。它们互相依赖,相互之间不断起作用,从而使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欧化、非洲的分割及对亚洲和大洋洲的支配成为可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300字左右。) 对于史料型历史小论文,要全面准确理解背景材料,从材料中领悟历史信息和内在含义。审视材料,从历史发展的宏观特征中把握主题。 二、历史小论文写作存在问题 从2011年江苏卷考生的答题情况看,22题第三问分值为6分,均分为1.60,

高中历史论文:2010年高考历史解题大全:历史分析“公式” 答题模式

2010年高考历史解题大全:历史分析“公式” 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2010年高考历史解题大全:高考历史答题思路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高中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汇总

高中历史小论文答题技巧汇总,建议收藏! 解题概述 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 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 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2---3 分) 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 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2---3 分)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 一、题型 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1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2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列材料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 始皇比孔子大得多,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耕华、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历史开放探究试题解题技巧例析

历史开放探究试题解题技巧例析 2014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第41题是历史开放探究试题,从2011、2012年的历史小论文,到2013年的信息提取说明题,再到今年的目录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第41题始终保持开放探究的特点。和传统试题不同,历史开放探究试题的设问比较开放,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平时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理解,从多角度选择自己的见解。要求考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并且答案是多元化的,命题者没有给出试题的明确答案,只是提出评分参考意见。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一般属于“应用能力”层次,比较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本文将结合2014年高考全国Ⅰ、Ⅱ卷的第41题,分析开放探究试题的解题技巧。 一、从不同史观出发,注重评价多元化 例1(2014年高考全国Ⅰ卷第41题)(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相关史实。对比材料和课本中关于抗日战争有关事实的描述,可以知道不同历史时期对于抗日战争的认识和评价是不同的。在解答时既

2011—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小论文汇编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小论文)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小论文)解题技巧 解题概述 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 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 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 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 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在这一 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 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

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 我同意……等。(2---3分) 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2---3分)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

一、题型 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2、从材料陈述看 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 另一类是观点间接(观点隐含)给出 3、设问类型看:包含评述,评价,评论三种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 (2)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

(完整版)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模板)注意事项

如何审题 历史非选择题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任何脱离基础知识而空谈技巧的做法都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首先是一个知识问题,其次才是解题方法问题。当然,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果能掌握一些做题技巧,还是大有裨益的。 一、审:认真审题 认真审题是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答题之前一定要对题目设问仔细审读,明确题目要求。 近年来的历史非选择题,一般包含五个部分: 1.解题依据:“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 2.答题要求: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简述、说明、指出、阐述、概括、简析、简评、比较、论证、评述等。 ⑴简述:用简要的话陈述或总结。虽说是 “简”,但答题时要所涉及的“要点”还是多多益善。(点到为止,但“点”要全面。) ⑵说明:解释清楚,解说明白;证明,论证。 (作为问答题提示语,一般取前者,下同。) ⑶指出:(用浅显的语言或专业语言)指点出来。 ⑷阐述:阐明陈述,详尽深入地说明和陈述。 ⑸概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简明扼要。 ⑹简析:简要分析。分析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跟“综合”相 ⑺简评:简要评价。评价指衡量评定人或事物 的价值或作用(解题时常用辩证法)。 ⑻比较: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较的形式有横向比较(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在某时刻呈现的异同)和纵向比较(同一事物的同一属性在 不同时刻呈现的异同)。 ⑼论证: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用论据证明论题的真实性。论证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理论论证、比较论证、因果论证等。 ⑽评述:评论﹑叙述。对历史“小论文式”试题而言,一般要叙述观点、论证观点、评价观点(表明态度)。 3.限定词:时间、空间、答题范围、角度等。 4.核心词:原因、背景、措施、特点、特征、趋势、变化、区别、异同、结果、意义、作用等。 5.分值:每道试题后面后标有分数,该分数实际上是在告诉考生需要“答多少”。例: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12 分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 分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 分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解题技巧

历史小论文的解题技巧(选自中学历史教学2013年10期) 令狐采学 课程改革以来,新课标文综卷中常常出现一种以材料中的一 种或者几种观点展开评述的题目,我们姑且称之为开放性试题。 这种题型设计极大的反映了新课程对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 的考查,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研究近几年真题并对之进行 行之有效的针对性训练,非常必要。 典型例题1(2010年全国卷40题第3问)材料三:包含着整 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的雇佣劳动是很古老的;它个别地 和分散的同奴隶制度并存了几百年。但是只有在历史前提已经 具备时,这一萌芽才能发展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请回答:根据材料并给合所学知识,阐述对恩格斯所说“历 史前提”的认识。(要求:以对“历史前提”的认识为中心: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 典型例题2(2011年全国卷41题)西方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 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 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 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 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欧洲探险时

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已经从欧洲的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办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 第一等(13-11分):①观点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③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第二等(10-6分):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点(5-0分):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细读评分参考,可以清楚地看到,要想写好历史小论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具备历史小论文的三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

2020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十三:观点评述类小论文答题模板(带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观点评述类小论文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 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解题方法 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总结提升,一定要有这部,做到首尾呼应,可以适当加入怎么做,不必展开论述。 实战演练 1.(2019全国卷I·4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略

(高中历史教学)历史小论文题解题技巧浅谈——以2019年全国三卷为例

历史小论文题解题技巧浅谈——以2019年全国三卷为例 一年考高结束之际,我们不仅要回首看今年高考考了什么知识点审视自己在备考复习中是否有重点关注到,更应从中总结该类型题目提问规律和答题技巧,从而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具针对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解体方法之立论题层面 立论题是小论文题答题的第一步,论题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该题的成功与否。因此,如何立论题是解题首要任务。针对此类题型的特点我们可以采用“造句立题法”,该方法适用于有着任何历史基础的学生特别是学业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通过该立题方法考生能最大限度将题立正确并获取相应3分的标题分。从把握材料的整体或局部层面下面将以《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三卷》第41题为例从“整体立体(空乏)”和“局部立体(细致)”两个方面具体阐述“造句立题”的方法及应用。 例: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

表1《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整体立题(空泛):寻找到关键词、关键语句:“《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并以此关键语句为核心造句作为论题。例如:《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翻译与改动折射出(反映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翻译与改动受时代影响。 局部立题(细致):在找到关键词的基础上,寻找关注材料中的注解和变化部分:“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1901);“中国留日学生改编,反抗残暴统治、自由、独立”(1907);“阶级觉悟、民族解放”(1961)。并将关键词跟所找部分组合作为论题。例如:《汤姆叔叔的小屋》(小说)翻译与改动折射出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中国化);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

高考全国卷历史第41题小论文类题型解析 (虎门外语学校储涛) 小论文是近几年全国卷历史高考第41题的主流题型,从2011年出现小论文以来,6年来总共考了4次,这类题型特点有三,一是突出考察了考生的价值观,具体来看就是史观的理解运用,如15年全国卷1第41题主要要从唯物史观来分析这个公式,而16年全国卷1的第41题主要是从文明史观来解析运用,都不是简单记一记概念就能行的,而是要真正理解,并且能与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才行。二是突出考察学科思维能力,主要是史论结合以及建立这个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从近几年全国卷来看,所选取的材料主要来自经典,考生必须根据题目要求准确解读材料,合理推理,然后才能做到解析观点,加以论证。其中史论结合是最重要的考察点,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再好,但不能有效的根据要求解读材料也是不行。三是突出考察表述能力。这类题型既然是历史小论文,那么就要求术语运用要准确,使用本学科的论证方式,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论证充分,由于时间很紧,强度又大,所以在短时间能写出高质量的历史小论文实在不容易,若非平时高强度训练,具有了相当的能力,想征服这座高地着实不容易。这也是这道题平均分一直在低位徘徊的原因,也使得这道题成为历史科的压轴题。 有老师对此类题型做了如下归纳,首先明确解题要领,概括为四句话: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作结论,得整体印象分;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然后解题步骤,分为三步,写观点,要提炼观点,该表态的表态,该阐释的阐释;接下来就是论证,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最后一步就是总结,对以上论证升华、补充、拓展、评判。总体来说,很精辟很到位,本文主要是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梳理,力求更实用,更有效的提高备考针对性。 从这几年的高考题来看这一题型又可细分为三类:观点评述类、观点论证类以及半命题小论文。观点评述类与观点论证类的不同在于前者要求考生对特定观点表态,后者就不需要,只要对特定观点进行论证即可,与半命题小论文的不同在于后者要求围绕特定主题自行拟题然后加以论证。可以说区别都在前面,是要论证观点还是拟题,如果是论证观点,到底是论证别人的观点,还是表明态度和

历史小论文

《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范文》 试题结构:分为辩证评述和解读评述两大类(辩证评述是对材料中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一分为二评价;解读评述是对材料中观点是赞成或反对或不完全赞成、反对); 能力要求:一分为二、论从史出与史论结合、文字表述清楚明白 答题程序(三段式):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综合论述、最后小结;(有自拟题目要求的必须要有标题。) 评分标准:按层次给分,采点与采意相结合(所以一定要写,不写不得分,多写多得分。) 辩证评述举例 1、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英国有钱人以坐汽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河中有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正发出呛人的浓烟,使河面变得浑浊不堪。由于工业污水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河中,使得本来清澈的母亲河变成奇臭无比的污水河,1858年是泰晤士河的奇臭年。正如生活在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作家狄更斯所说:那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糟的年代;那是光明的时节,也是黑暗的时节;那是希望的春季,也是悲丧冬日。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现象。(7分) 参考答案: 工业革命是一柄双刃剑,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环境的污染。(提出论点2分) 一方面,轮船、蒸汽机等新发明的应用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经济的发展;(一分为二/积极影响2分)但是由于人们的环境意识淡薄和治理措施不力,也带来环境污染严重。(一分为二/消极影响2分) 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和享受生活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结合现实作出结论1分) 2、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讨“三角贸易”时,有人认为“三角贸易”是一种罪恶,也有人说“三角贸易”在客观上有利于历史的发展。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综合评述。(要求:可以不命题目,采用正反两方面去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150.) 参考答案: 评述:两人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面,“三角贸易”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一面。 不利:三角贸易”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是一种罪恶。有利:“三角贸易”使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综上所述,“三角贸易”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一面。

高考历史小论文

高考指导 高考历史小论文的撰写技巧 1 一、立场要鲜明,论点要准确。 这一条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小论文得分的高低。 立场鲜明,就是指考生提出自己的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论文没有论点就是没有灵魂。提出论点要注意三点:一是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二是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三是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 论点准确,就是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然后围绕这些(个)观点提出自己的论点。提出论点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二是不能选取材料中某一观点的部分观点作为论点,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二、结构要完整,格式要规范。 这一条也很重要,它决定了考生的答案在形式上是否符合题目的答题要求,也就是说,它决定了考生的答案是不是一篇小论文。 结构完整,就是要求论文必须包括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缺一不可,在段落上,不得少于三个自然段,绝不能一段写到头。开头为第一段,要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的论点,如果题目有要求,还应该首先列出材料中的几种观点。正文至少一段,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结尾为最后一段,要呼应开头,但在语言上不能与开头重复,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格式规范,就是要求答案要符合论文的行文要求,不能以问答题的答题格式来作答,语言不能条文化、序号化,不要写类似于“观点”、“论证”、“结尾”这样的提示语,每段开头不要顶格,要空两格。 三、逻辑要一致,语言要专业。 逻辑一致,就是要求论文的论据与论点在逻辑上既不能自相矛盾,又不能互不关联,应该以史实论证论点,论据要具有说服力,要能够支撑和证明论点。 语言专业,就是要求论文的语言要符合历史专业性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 四、角度要多样,层次要分明。论证角度的多少与得分多少成正比。 角度多样,就是要求从多个角度论证论点,一般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论证,也可从内因、外因或者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等角度进行论证,当然论证角度并非仅仅如此,要结合具体情况寻找论证角度,要尤其注意充分挖掘材料中的信息作为论据。 层次分明,这里主要是强调论证角度要鲜明,最好每一个论证角度都能单独成段,并且把论证角度置于每段的开头,可以把答问答题常用的提示语变通使用,如“政五、卷面要工整,字数不能少。

2011—2016高考历史 全国卷41题(观点、小论文)汇编

(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 图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高考攻略:全方位解读高考历史小论文答题套路

高考攻略| 全方位解读高考历史小论文答题套路 很多同学说不会写历史小论文,答题时总是感觉无从下手,得不来分数,所以赶紧动手趁考前整理出一篇解题方法来。 解题概述 认识:该试题分值固定、属于开放性试题。它的开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 解题技巧指导: 步骤一:看问题、明要求、确定对象 步骤二:细读材料提炼观点 在提炼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言简意赅并要用专业术语表述。 步骤三:组织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 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你做到两步,第一步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第二步亮明你选择的观点,表述时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同意……等。(2---3分) 第二段:史论结合部分(7---8分) 在这一部分中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运用史实来论证你选择的观点,尽量要做到史论结合。 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第三段:评论部分。(2---3分)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相关的历史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来论证。) 具体解题技巧 一、题型 1、从常规出题来看,它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针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明确表态(是否正确;是否全面等)后再进行分析解答;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另一类则是一题中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或看法,要先行或先后明确表态,然后分别进行论证。 2 、从材料陈述看 一类是材料观点直接给出;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小论文题专项练(八)

小论文题专项练(八) (建议用时:20分钟) 1.近代中国社会认识和汲取西学的历程充满艰辛曲折。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汲取西学过程是在“中体西用”宗旨下起步的,又徐徐地冲击着“中体西用”的宗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其故何由?盖中国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同治朝筹办洋务始末》卷二五材料二中国驻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马建忠,于1877年写信给李鸿章汇报来欧洲的思想认识,指出欧洲各国“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 ——摘编自郑大华《晚清思想家对 民主与科学的追求》材料三戊戌维新勃起于甲午战败之后。实由同、光变法运动孕育发展而成。然青出于蓝,后来居上。……至戊戌则兼欲师用西洋之政教。盖西学传播,得译书、留学、报馆、学校之助而渐深入普及。当时士大夫之世界知识既较丰于同治诸公,其政治思想亦更合乎近代之标准。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分析李鸿章认为中国“火器万不能及”的原因,概括他提出的自强主张。 (2)19世纪晚期,洋务思想家对于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化,请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2.(2019·如皋高三调研)“全球化”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间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

2013高考历史小论文专题训练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历史41题专项训练 1、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答案1:赞成第一种观点:西欧是近现代文明的发源地,亚非拉文明主要来自西欧文明。理由:西欧崛起主要由内因决定,西欧崛起并将先进文明传播到落后地区,成为文明交往的中心。从历史上看,希腊民主政治和罗马法制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奠定了基础。 从经济上看,西欧是近代资本主义发源地,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商业革命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源于西欧,最终促成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确立了西欧对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的控制,促成了西欧文明的扩散。 从文化思想上看,近现代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源于西欧,对促进亚非拉文明进步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在国际关系领域,西欧崛起和与之相伴的殖民征服,将先进的文明传播到那里,进一步推动了亚非拉文明的发展。 所以西欧崛起主要源于内因,其它文明成就主要归功于西欧崛起的文明成就,西欧是世界文明交往的中心。 答案2:赞成第二种观点:世界文明成就应归功于世界各文明的交融。 理由: 第一、人类历史是一部漫长的历史,很久以来形成了许多文明中心,如中国古代文明,西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