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大铁椎传》 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大铁椎传》 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大铁椎传》 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大铁椎传》 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大铁椎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许、省、过、长、寝、力等多义词义项,归纳文言知识。

能力目标:1.学会质疑,培养和提高自学古文的能力;进一步培

养研究性学习的习惯。

2. 进一步熟悉写人的常用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

特色——通过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借这篇传记寄托的感情,加深对“英雄”含义的理解。

教材分析:

1、本文为人教课标实验版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推荐作品中的一篇,

是清代著名散文家魏禧的一篇人物传记。从形象入手来分析文

章,本文通过肖像、语言、行动描写塑造了“大铁椎”这一富

有神秘的传奇色彩的英雄形象,寄寓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

2、《大铁椎传》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带有小说性质的文言人物传记,

字面难度不太深,人物形象的把握也并不困难,但若要上得新

颖别致却非易事。教学本文,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在他们充

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教学重点: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句式;

2、掌握本文通过次要人物来衬托主要人物的写作方法;归

纳文言词语及句式。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通过人物传记来寄托情思。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问法。对文中一些问题,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

3、讨论法。通过学生广泛讨论,提高学生们对疑难问题的

分析和理解能力。

课时设计:1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借助字、词典和课文下的注释,预习课文,疏通字句,将自己对课文的产生的困惑以提问题的方

法暂时写下来以待课堂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上这是谁?(学生答“李连杰”)。对,这是李连杰在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英雄》中扮演的英雄“无名”的形象。作为一名刺客他去行刺秦王,然而就在秦王束手就擒之际,他却放弃了行刺,理由是他发现秦王是一位心怀天下,可以一统八荒的真正“英

雄”,最终,他像烈士一样成就了始皇帝的千秋伟业。并不是所有的刺客都有这样的胸怀,张良为了替韩报仇就曾找了一位使用铁锤的大力士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我们今天也来结识一位使用大铁锤的英雄。

【联系当今影坛、文坛上的“武侠热”,以影片《英雄》导入到历史典故“博浪飞椎”,再导入到课题《大铁椎传》】

介绍背景及相关资料

(一)魏禧的生平及其作品的主导思想。

1.魏禧(1624-1681),字叔子,号裕斋。宁都(今属江西宁都)县人。清初著名的散文家。和侯方域、汪琬齐名,号“国初三

家”。明亡后隐居翠微峰,所居之地名勺庭,人又称他为“勺

庭先生”。

2.魏禧四十岁始游历大江南北,所至结交皆明遗民。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固辞。两年后死去。禧早年有志仕

进,且富谋略,论事纵横排挤,策划卓有经纬。后改变初衷,

自以病放废山中三十余年,对清王朝始终持不合作态度,表现

了对故国始终不逾的感情。

(二)、原著的小序(见课件)

(三)、原著的后记(见课件)

【借助查找资料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本文作者的

写作意图】

二、整体感知课文,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检查预习,学生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2、复述故事梗概;

3、本文写了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4、大铁椎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简要评价。

【通过朗读课文和复述故事,使学生对情节和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三、探究、研习(重、难点解决过程):

(一)1、引导学生回顾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正

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

2、提问:本文作者塑造大铁椎的形象时用到了哪些人物

描写的方法?

(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下一环节——分析“大铁椎”人物形象)

(二)通过问题探究,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大铁椎。

1、课文第一节主要介绍谁?为什么要介绍他?

2、大铁椎为什么到宋将军家做客?

3、大铁椎为什么又离开宋将军?

4、大铁椎说了三次“吾去矣”,讨论这句话与大铁椎的性

格有什么关系?

5、第三次“吾去矣”是“大呼曰”,为什么要“大呼曰”?

6、欣赏“星夜决斗”的场面,看表现了大铁椎哪方面的特

点。

(三)1、归纳大铁椎的塑造方法以及他的性格特点。

正面描写:肖像、语言、动作豪爽深沉

粗犷威严奇

侧面描写:通过宋将军等来衬托武艺高强

2、重点介绍侧面描写这一写作方法。

五、课外引申、扩展阅读:

1、汉乐府《陌上桑》(节选):侧面烘托罗敷之美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节选的这部分诗歌并没有直接从正面写罗敷的美貌,而是通过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的种种反应,从侧面间接地表

现出罗敷的美。

2、提问:你能举出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其他侧面描写的例子

吗?

学生们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加以适当点拨。

参考:以对面写正面。如《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自己眼中变得模糊了来表现;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正面描写琵琶女的精彩弹奏后,用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从外部环境上加以烘托,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等。

3、课堂小练习:写一片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天气之“热”。尽量不要出现“热”字。

给学生留出三至五分钟的时间,在课堂独立完成,然后找学生来读自己的答案,师生间互相交流、评点。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并学会举一反三】

六、归纳总结文章的主旨。

通过研习原著的“后记”,探讨本文的主旨。

阅读后记,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提及张良使勇士椎杀秦始皇的史事和陈亮《中兴遗传》中的人物?从中看出他为大铁椎作传有何寄托?

学生试着归纳主旨,教师加以总结:总之,作者神化大铁椎,美化大铁椎,以极大的赞赏热情淋漓尽致地刻划大铁椎胆识过人、豪放坦诚、威武深沉的形象,就是要在大铁椎这个终生蹉跎、难酬报国之志的人物身上寄寓自己真挚深沉的人生感慨(反清复明)。

七、表达与交流:

主题:《说英雄论英雄》

要求:围绕“我最喜欢的侠客或英雄”,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观点,推出自己的最爱并阐述理由。

[此项话题可在课下延续下去,引导学习关注《水浒》等名著,研究和探讨“侠义”的文化内涵,如:见义勇为、一诺千金、疏财济贫、舍身求义、爱惜名誉、视死如归……]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铁椎这样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作者是明末遗民,具有民族气节。原来他意图

反清复明,由大铁椎联想到秦始皇博浪沙遭刺客椎击的故事,

把希望寄托在这样的英雄人物身上,以期有朝一日真正发挥他

的作用。因此,本文有所寄托,是很显然的。做人要低调,

做事要高调,就像文中的大铁锤;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英雄”

也被赋予了新的涵义,现在早已经不是靠打打杀杀解决问题的

时代了,人和人之间发生矛盾时,请用智慧解决,因为,和平

是发展的前提,和谐是社会的主流。

作业设计:1、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

2、根据课文内容,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尝试作一篇《大

铁椎后传》。<根据课文合理想像>

板书设计:正面(直接)描写——外貌语言行动(性格:英

勇的气概,超群的武艺)

侧面(间接)描写——响马贼(人多势众,攻势凶猛)

宋将军(战斗激烈)

衬托出大铁椎的英勇无畏,所向披靡。

本课的亮点与教师个人的教学专长:

在此课的设计上,我试图从近年文坛、影坛上流行的“武侠”热导入,引发学生兴趣,让学习课文与关注社会热点有机地融合,而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说英雄.道英雄”又回到了热点问题,在这样一个往复的过程中,“英雄”的深义在课文人物形象分析和课外引申阅读中得到了一定的深挖;而关于此话题的讨论课下将延续下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明白“英雄”的真正内涵,这样实施教学的目的是将德育和美育无形地渗透于语文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