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治理
- 格式:pdf
- 大小:280.58 KB
- 文档页数:5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处理与控制技术环境问题一直担忧着我们的生存,而其中之一的难点则是如何处理那些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难以降解的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氯化有机物、芳香族烃、多环芳香族烃、有机溶剂、农药等。
这些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界中的降解速率非常缓慢,因此往往会长时间地影响到环境水质和土壤质量,直接不可避免地危害到生态系统。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讨论各种处理这些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方式与技术,比较其优劣和适用范围,以便更好地控制和治理污染。
1. 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是一种通过利用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成分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处理方式分为两类:生物悬浮和生物附着。
生物悬浮主要指的是利用微生物降解溶解的有机物,如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和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而生物附着的主要方法是将微生物固定在某些载体上,然后让它们附着在进水水流或污水处理池内的污染物上,以此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生物处理技术具有针对性较强、安全环保、效果明显、残留产物较少等特点,是重要的一种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2. 活性炭吸附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强,可以高效地吸附有机污染物,而且可重复使用,清洗容易。
目前,活性炭应用在污水处理和空气净化领域已有很长的历史,比如植物污水处理、医院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等。
但是,活性炭去除有机物的过程中,也会留下其他的污染物或化学物质,因此需要后续处理。
3.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主要分为逆渗透、超滤、纳滤和微滤。
逆渗透是将污水压力加到半透膜膜上,将水分子压力挤出,同时过滤有机污染物,从而取得高水质效果。
超滤则是经过一个小孔径的过滤器,将分子尺寸较大的有机分子分离出来。
然而受膜孔径的限制,膜分离技术对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较低。
同时,密封性也是其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往往一个缺陷就会导致膜的失效。
4. 化学氧化技术化学氧化技术是一种高级氧化技术,可将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迅速氧化为无害的物质。
在直接氧化技术中,决定有机污染物被氧化的机理是该环境中出现的活性自由基的浓度,而其中过氧化氢(H2O2)作为一种重要的活性自由基生成剂使用较多。
水环境污染治理中的技术挑战问题及解决方案水环境污染治理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
针对水环境污染治理中的技术挑战问题,本文将从技术难题和解决方案两方面展开探讨。
一、技术挑战问题1.水污染源头的治理水污染治理的第一个挑战在于水污染源头的治理。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城市生活污水等不同来源的水污染源头有各自的特点和挑战。
工业废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难以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易造成农田污染和地下水污染,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有机废物和微生物难以有效处理。
2.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水环境中存在大量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如农药、化肥、卫生间用品和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等。
这些有机污染物对水环境和水生物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但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和降解性的低下,对其进行有效处理是一个技术难题。
3.大规模水环境修复难度大现有的水环境修复技术通常是针对小范围的水体进行处理,而对于大规模的水环境修复来说,技术难度更大。
尤其是对于湖泊和河流等大尺度水体的修复,涉及到的技术、资金和资源投入都非常庞大。
4.面源污染的识别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是目前水环境治理中的一大难题。
由于其来源广泛、分布不均匀,因此其识别和治理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精准地识别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和分布,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挑战。
二、解决方案1.多技术联合治理面对水环境污染治理中的诸多难题,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是解决的有效途径。
比如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联合技术,对不同来源的水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例如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采用化学物理联合技术对重金属废水进行处理等。
2.发展新型污染治理技术面对水环境中的复杂污染问题,应尽快开发和推广适合的新型污染治理技术。
例如利用生物技术治理有机废物,如采用植物修复、厌氧发酵等技术;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水处理技术,如膜分离技术和活性炭吸附技术等。
技术应用与研究2018·0149Chenmical Intermediate当代化工研究难降解有机物质的生物降解技术分析*丁智晖 董子萱 于水利(同济大学 上海 200092)摘要:广泛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难降解化学物质,一方面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因难降解的特性长期滞留于人们的生活空间,因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特性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危险。
为了减轻难降解有机物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危害,国内外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主要方法包括生物法、物化法、化学氧化法等。
本文将根据国内外生物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进展作一简要介绍。
关键词:生物降解;难降解有机物;技术进展中图分类号:Q 文献标识码:AThe analysis of Biodegradation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Refractory organic mattersDing Zhihui, Dong Zixuan, Yu Shuili(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Abstract:The refractory chemicals Widely existing in people's production life not only provide convenience for people,but also pose a potential danger to human health due to their carcinogenic, teratogenic, mutagenic properties and long-retention.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and harm by refractory organic matters to the environment,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been done o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organic matte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mainly including biological method, physicochemical method, chemical oxidation method and so on.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biodegradation methods at home and abroad will be introduced briefly.Key words:biodegradation;refractory organic matters;technical progress1.前言进入工业时代以来,每年都有新型化学物质问世。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新方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建设的不断扩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有机污染物被广泛认为是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碳和氢构成的一类化合物,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包括苯、酚、醛、酮等。
其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难以降解和清除的一类有机污染物,给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威胁。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特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以下特点:稳定性强:这类有机物分子结构稳定,不容易被微生物降解。
毒性较大:部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易积累:这些有机物在环境中具有较强的生物富集性,易在生物体内积累而进一步危害生态系统。
难以降解:传统的处理方法往往无法高效去除这类有机污染物。
传统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针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传统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生化法、化学法和物理法等。
但这些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生化法:传统生化法需要通过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产物,但针对部分复杂、稳定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效果不佳。
化学法:常用的氧化还原法对于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处理效率较低,并且会产生二次污染。
物理法:如吸附、膜分离等方法,虽然能去除部分有机污染物,但对于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处理效果欠佳。
新方法——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处理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
高级氧化技术通过产生自由基或活性氧化剂来直接氧化分解有机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具有反应速度快、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高级氧化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臭氧氧化法:利用臭氧引发一系列复杂的氧化反应来降解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光催化氧化法:借助半导体光催化剂(如TiO2、ZnO)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活性自由基,进行氧化分解反应。
超声波氧化法:利用超声波在水中形成微小空腔瞬时坍缩产生局部高温高压和强剪切力,促进反应溶液中溶质分子间相互作用而加速反应。
高级氧化技术的优势:反应速率快:高级氧化技术具有高速、高效的反应特点,适用于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
持久有机污染物处理技术研究持久有机污染物是指在环境中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包括多氯联苯、有机卤素阻燃剂、六氟磷酸盐等,这些化合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都有很大威胁,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管理。
持久有机污染物处理技术研究已经成为环保领域的热门话题。
先进的化学和生物技术是治理持久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手段。
其中,化学氧化、氧化还原和生物降解是较为常用的技术。
化学氧化技术包括臭氧氧化、高级氧化和飞灰反应等。
臭氧氧化是一种高效的氧化方法,可以将污染物转化为易于降解的物质。
高级氧化技术包括光氧化、电化学氧化和超声波氧化等,可以通过产生自由基来强化物质的氧化作用。
飞灰反应是一种将过渡金属盐和氧化剂产生的自由基催化的化学反应,利用其催化作用来降解有机污染物。
氧化还原技术是将污染物进行还原或氧化,将其转变为无毒化学物质或减少污染物的毒性,包括还原法、氧化法和还原-氧化技术。
还原法是将污染物还原为无毒的有机化合物或碳酸盐等无害物质。
氧化法是将有机污染物氧化为可降解的物质,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其降解。
还原-氧化技术将还原和氧化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污染物的含量不断下降,减小污染物的危害。
生物降解技术是运用微生物和酶类等生物体对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包括生物降解、生物转化和生物吸附。
生物降解通过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无毒有机物和无害无机物,是一种天然、低成本、可持续的治理方法。
生物转化是指通过微生物和其他生物体的代谢,将有机污染物转化为其他有机物的方法。
生物吸附是将有机污染物通过微生物或其他具有亲和力的生物体吸附到表面,从而减少有机污染物的释放。
综合来看,对于不同类型的持久有机污染物,需要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处理技术。
同时,环境保护部门和企业应当加强监测和管理,减少有机污染物的排放。
只有我们人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污水外排原执行国家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 限值,重点污染物COD ≤60mg/L 。
为了响应天津市政府建设美丽天津的号召,中石化天津分公司将对已有废水处理设施进行深度处理改造以满足更严格的排放标准要求,即外排污水主要指标要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标准,其中重点污染物指标COD ≤40mg/L 。
此外,天津市地方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A 级限值COD ≤30mg/L ,因此中石化天津分公司计划按最严标准(COD ≤30mg/L )来建设外排污水深度治理提标改造工程。
根据文献〔1-7〕报道,难降解有机废水深度处理需要采用高级氧化法(包括臭氧催化氧化、Fenton 试剂氧化、电子束氧化、电化学氧化、臭氧双氧水氧化、微电解法和超临界水氧化法)、混凝沉淀、活性炭或大孔树脂吸附和生物处理(包括膜生物反应器、曝气生物滤池)等相结合的措施或采用特种生物处理措施。
目前石化行业外排含盐污水常规生化处理出水COD 的极限一般在50~60mg/L 左右,而COD 稳定低于30mg/L 的运行案例尚不多。
本工程先经过了近一年的现场中试试验筛选,比较了臭氧-曝气生物滤池、臭氧-活性炭、臭氧-MBBR 、活性炭吸附和高效生物反应器(ABR )5种工艺,综合测试结果表明,ABR 可以实现在最低的运行成本下稳定满足深度处理达标要求,并最终选择ABR 应用于中石化天津分公司综合废水深度处理工程。
1ABR 的工作机理ABR 是专门针对低负荷且难生物降解(BOD 5/COD<0.2)废水深度处理的一种上向流好氧高效生物反应器专利技术〔3〕,ABR 的工作原理见图1。
图1ABR 的工作原理由图1可知,其池型结构与上向流好氧生物滤池相同,采用气水同向上向流的运行方式,水流自下而上通过ABR 载体,但空床停留时间是传统上向流好氧生物滤池的1~2倍,典型处理对象为生化处理系统出水、纳滤或反渗透或电渗析浓盐水、冷却塔排污水、树脂酸碱再生中和废水等。
浅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是指那些在环境中难以分解和长期存在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强大的毒性和高度的持久性。
这些污染物对土壤生物造成了严重危害,阻碍了土壤生物圈的正常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成为了当下环境保护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了多种化合物,如有机氯农药、多溴联苯、多氯联苯和多氯二苯乙烷等,它们的特性都是难以被微生物降解或分解,并且在环境中长期存在。
这些污染物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直接的毒性危害,破坏了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平衡,导致了土壤环境的退化。
修复受到这类污染的土壤生物成为了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主要包括了生物堆肥、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等多种手段。
这些方法可以分别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根据具体的污染情况和土壤环境的不同来进行选择和应用。
下面就对这几种常见的生物修复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
生物堆肥是一种通过生物堆肥菌的作用来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生物堆肥菌是一种分解有机物质的微生物,它们能够分解和降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从而减轻有机污染物对土壤生物的毒性。
生物堆肥方法将有机污染土壤与一定数量的堆肥菌混合,通过适当的保温和通氧处理,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和分解。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较低,但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修复效果。
植物修复是一种通过植物的吸收和转运来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方法。
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和转运能力是很强的,它们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并将其转运到地上部分,然后将其分解和降解。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且对土壤环境影响小,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土壤的修复中。
但植物修复需要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并且修复周期较长,因此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修复任务。
针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法,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修复,也可以将不同的方法进行组合应用。
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及处理原理摘要难降解有机物严重污染和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因此难降解有机物的治理技术研究是目前水污染防治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近年来,难降解有机物的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取得了广泛的成果。
目前运用生物技术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主要技术路线包括共代谢技术、缺氧反硝化技术、高效菌种技术、细胞固定化技术、厌氧水解酸化预处理技术。
关键词: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生物技术共代谢技术1•前言难降解有机物通常指在自然条件难于被生物作用发生递降分解的有机化学物质。
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转化为无机物,又由于无机物经过生命活动合成各种有机物,这是自然界生物地球化学的基本循环。
合成洗涤剂、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等化合物在水中较难被生物降解,无氮有机物中的脂肪和油类也是难降解物质,它们往往通过食物链逐步被浓缩而造成危害;在生产、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会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水体造成污染。
难降解物质在环境中的持久性,以及广域的分散性,对环境与生态造成影响较大。
因此,一直是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性循环的重要环节。
难降解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时速度很慢,分解不彻底的有机物(也包括某些有机物的代谢产物),这类污染物易在生物体内富集,也容易成为水体的潜在污染源。
这类污染物包括多环芳烃、卤代烃、杂环类化合物、有机氰化物、有机磷农药、表面活性剂、有机染料等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
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是毒性大,成份复杂,化学耗氧量高,一般微生物对其几乎没有降解效果,如果这些物质不加治理地向环境排放,势必严重地污染环境和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
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合成了越来越多的有机物,其中难降解有机物占了很大比例,因此难降解有机物的治理研究已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是目前水污染防治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2.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方式2.1难降解有机物的分类难降解(难生物降解)有机物是指微生物在任何条件下不能以足够快的速度降解的有机物。
形成有机物难于生物降解的原因除了在处理时的外部环境条件(如温度、pH值等)没有达到生物处理的最佳条件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由于化合物本身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在微生物群落中,没有针对要处理的化合物的酶,使其具有抗降解性;二是在废水中含有对微生物有毒或者能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有机物或无机物),从而使得有机物不能快速的降解[1]这些难降解的有机物种类繁多,来源于各行各业如化工、印染、农药等,且有潜在的危险。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新方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机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其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是一类特别具有挑战性的污染物,传统的处理方法效果有限,因此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处理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新方法,并探讨其原理和应用前景。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特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是指在自然界中极其难以降解并且具有持久性的一类有机物质。
这类物质通常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稳定的化学性质,不易被微生物分解,使得传统的生物降解方法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常见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包括苯、酚、多氯联苯、邻苯二甲酸酯等。
传统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传统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方法主要包括生物法、化学法和物理法。
生物法通过微生物去除污染物,但部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对微生物有毒性,导致微生物无法正常工作;化学法通常包括氧化还原反应、光催化等方法,但存在投资大、能耗高、生成二次污染等问题;物理法则主要包括吸附、膜分离等方式,但效果受到污染物浓度和性质的限制。
新方法: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近年来,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水处理技术备受关注。
该技术综合了电化学和高级氧化技术的优势,可有效降解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并且不受废水中有毒离子及颜色、混浊度等杂质影响,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技术原理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主要通过外加电压、电极间距、电极材料等因素,在电极表面产生活性氧(如·OH)等自由基,从而实现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氧化分解。
该技术能够在较温和条件下实现高效降解目标物质,并且不需要添加化学剂,减少了二次污染问题。
应用前景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在水处理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在工业废水处理中,该技术能够有效去除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满足环保排放标准;其次,在饮用水净化中,也可以应用该技术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进行深度处理,提高水质安全保障水源供应。
结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是当前环境治理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而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处理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有效和环保的选择。
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新方法有机污染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通常来源于工业废水、农业化肥和日常生活污水等。
当前,全球各地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问题,其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由于其结构复杂、稳定性强、降解周期长而引起了广泛关注。
而如何有效处理这些污染物,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几种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新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
一、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特征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分子结构复杂:许多污染物包含多个芳香环或特定的功能团,使其难以被微生物降解。
抗环境作用强:这类化合物对温度、pH和氧气浓度等环境条件具有较强的耐受力。
毒性及致癌性:某些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PAH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等,具有较高的生物毒性及致癌性,危害人类及生态环境。
因此,研究有效的处理技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二、传统处理方法局限性在处理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传统技术如物理法(吸附)、化学法(氧化还原反应)和生物法(需氧/厌氧处理等)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些物质的浓度,但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物理法:一般适用于较低浓度与可吸附的污染物,对于高浓度及亲水性较强的化合物效果不佳。
化学法:虽然能迅速有效地降低某些成分,但成本高且产生二次污染风险。
生物法: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降解效率低,且受微生物种类及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使用范围受到限制。
目前,环境科学家们逐步将目光转向一些新兴技术来应对这一问题。
三、新兴处理方法(一)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AOPs)是一种通过产生高活性的自由基来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方法。
常见的高级氧化方式包括Fenton反应、臭氧氧化和紫外光照射等。
这类技术具有以下优势:快速降解:能够在短时间内显著降低水中有机污染素浓度。
广谱适应性:对多种类型的有机污染物均有较好去除效果,包括苯类、酚类等难降解化合物。
灵活操作:可以结合多种反应介质,改善系统稳定性与处理效率。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技术研究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简称POPs)是一种高毒性、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目前,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开展POPs研究及治理工作,其中生物降解技术在POPs治理中扮演重要角色。
什么是POPs?POPs具有多环芳香烃结构,其化学结构难以被生物降解,因而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逐渐积累。
POPs来源广泛,包括农药、工业化学品、燃料及废物等,大气、水体及土壤都是其主要传播媒介。
POPs在环境中存在时间长、迁移距离远,可被食物链累积,并对生物体造成内分泌干扰,甚至引起癌症、神经系统损害等健康问题,对人类及环境形成重大威胁。
生物降解技术的基本原理生物降解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对POPs进行吸收、分解及代谢,将其转化为可分解的较小化合物和微生物,最终达到降解分解POPs的目的。
生物降解技术分为天然降解和人工增强降解两种。
天然降解,是指利用天然微生物在环境中对POPs的生物降解;人工增强降解,是在增加降解微生物、优化环境条件及添加生物群体等手段的情况下,合理推进POPs生物降解。
常见的生物降解技术:1、生物淋洗技术生物淋洗技术是一种通过生物群体净化水体的生物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水生植物、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的代谢和吸附作用,将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转化为无机物,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2、微生物代谢技术微生物代谢技术是利用微生物降解POPs的过程进行治理的方法。
通过选育和改良微生物,并利用其代谢产物或酶活性分解POPs。
目前,研究人员选育了一系列能够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可将污染物降解率提高到90%以上。
3、生物添加剂技术生物添加剂技术指在受污染的土壤、水体等处,通过添加适量的生物剂,促进微生物生长,增强降解污染物的能力,达到治理污染物的目的。
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前景当前,生物降解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有机污染物的治理中,而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完备化、综合化和高效化。
持久化有机污染物的危害与防治一、什么是持久化有机污染物?持久化有机污染物,即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指在自然环境中极难分解和降解的有机物质。
它们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和降解,具有毒性、易于蓄积和生物放大作用,并可长距离传播,一旦被释放到环境中,就会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常见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包括: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有机磷化合物、多溴联苯醚、镉、铅等。
二、持久化有机污染物的危害1. 生物毒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不断积累,极易被生物蓄积,导致水生生物、哺乳动物等生物的免疫和生殖系统等发生病变,甚至死亡。
如大型哺乳动物身体内的有机氯类污染物含量高,易导致工作能力下降、肌肉无力、免疫力下降等情况,在繁殖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胎儿死亡等严重后果。
2. 环境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环境中积累的过程中,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打破生态平衡,危及生态系统,带来反复的灾害性事件。
此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长途传输和长寿命性可能导致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相同的问题,使环境和人类更加易受影响。
3. 损害人体健康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在体内转化为有毒代谢物,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害。
长期暴露于有机氯农药,会对人体肝、肾等器官产生危害,增加各种癌症、神经系统疾病、不孕症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三、持久化有机污染物的防治1. 排放控制有针对性地控制和监测有机污染物的排放量,减少它们进入环境的可能性,从根本上预防有害物质的积累和扩散。
2. 培育生态环境建立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环境,通过植物吸收和水体维护来降低有机毒素的含量。
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健康水平,减少有机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保护生态平衡。
3. 加强产品管理加强对化学、制药等领域产品使用的管控,强化环保措施,防止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产生和释放,确保生产的安全性和环保性。
4. 加强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加强应急管理的能力,高效、快速地应对各种突发环境污染事件,能够更快、更为有效地防止和缓解有害物质的污染。
万方数据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治理作者:陈维璞, 柴硕, 李茹山, 史雪廷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环境科学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刊名:黑龙江科技信息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2010,""(18)被引用次数:0次1.学位论文薛俊峰难降解渗滤液溶解性有机物特征分析及其在处理工艺中的应用2005渗滤液水质水量变化范围大,成分复杂。
现有渗滤液处理系统存在处理费用高,处理流程长等问题,特别是老填埋场渗滤液可生化性差,问题尤为严重。
目前,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渗滤液的有效处理成为填埋技术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必要对渗滤液的性质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来说,仅根据COD或TOC等指标很难选择合适的渗滤液处理工艺。
因此本文从建立适宣的渗滤液表征方法入手,提出以溶解性有机物(DOM)分类特征作为指标,来合理指导处理工艺的选择。
通过采用DOM分子量分级和亲水-憎水性分类的方法,对实验室模拟填埋柱的新鲜渗滤液和老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在填埋层内降解过程中的DOM特征进行分析,揭示渗滤液降解过程中的物质去除规律;对五种难降解渗滤液(四种模拟填埋柱循环回灌出水和老港垃圾填埋场氧化塘出水)中的DOM进行表征,根据分析结果分别选用混凝和电化学方法进行处理,并对其去除特性及可行性进行研究,探讨其物质去除机理和应用价值。
(1)采用DOM分子量分级和亲水-憎水性分类的方法,对五种难降解渗滤液中DOM进行了特征分析。
结果表明,难降解渗滤液中DOM主要以分子量在4k以下有机物为主,腐殖质约占溶解性有机物的60%,且其芳构化程度高。
对难降解渗滤液DOM特征分析的这一结果,可为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2)从DOM分子量分级和亲水-憎水性角度,首次对渗滤液降解过程中的物质去除规律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实验室模拟柱新鲜渗滤液和老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亲水性部分和小分子量有机物最易降解;经生物处理后,腐殖质及大分子量有机物所占比例大大增加,难降解性物质所占比例提高。
对厌氧、间歇微氧和自然通风条件下渗滤液降解过程中有机物去除特征的研究表明,有氧条件下对小分子量有机物去除效果优于无氧条件。
(3)对循环回灌出水进行混凝处理,结果表明,铁盐混凝剂对COD去除率优于铝盐混凝剂。
聚合硫酸铁(PFS)混凝剂对循环回灌出水COD的去除率达到58%。
混凝对大分子量及腐殖质去除率较高,而对小分子量及亲水性物质去除率很低,如PFS对4k以上有机物去除率为89%,而对1k以下的仅为23.5%。
这一结果揭示了分子量在lk以下有机物约占40%的循环回灌出水,采用混凝法处理COD去除率不高的根源。
(4)对循环回灌出水进行电解处理,确定了最佳工程操作参数为:极板间距10mm,电流密度10A/dm2,氯离子浓度5000mg/L和pH值8。
电解过程中间接氧化起主要作用,电解产生的ClO-优先完全去除NH3-N。
由于电流效率随电解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本文提出合理的电化学处理渗滤液应控制在NH3-N全部去除而BOD/COD上升至0.3的水平上。
(5)从DOM分子量分级和亲水-憎水性角度,首次对电解氧化法处理渗滤液的物质去除特征进行了研究。
实验结果证明,有机物在电解氧化过程中按照大分子物质向小分子物质的形式转变;电解氧化90min可有效去除大分子和腐殖酸类物质,且出水的可生化性显著提高。
这一结果可为电解氧化法处理大分子量的难降解物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6)对各处理工艺过程中DOM去除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小分子量和亲水性有机物占主要部分且芳构化程度比较低的渗滤液,应采用生物处理方法;对大分子量有机物和腐殖质占主要部分且芳构化程度比较高的渗滤液,可采用混凝或电解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其可生化性和去除率。
这一特征分析方法可为水处理工艺的选择提供借鉴。
关键词:渗滤液,溶解性有机物,分子量分级,亲水-憎水性分类,混凝,电化学氧化2.期刊论文吴耀国.谭英.胡思海.陈培榕.刘宝超.WU Yaoguo.TAN Ying.HU Sihai.CHEN Peirong.LIU Baochao易降解有机物对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的影响-化工进展2008,27(4)基于生长代谢、共代谢原理及易降解有机物与难降解有机物存在形式与形态的影响而改变其生物可利用性等角度,综述了易降解有机物对难降解污染物生物降解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基于微生物生态学及污染物生物可利用性的知识,探讨了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3.学位论文易芬云活性炭纤维阳极电氧化法处理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研究2008随着对健康生活的日益关注,人类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饮用水标准及环保排放标准不断提高,如何有效地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物,成了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电化学氧化法是新近发展起来的处理有毒难生物降解污染物的新型有效技术,能在常温常压下,通过有催化活性的电极反应直接或间接产生羟基自由基,从而使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转化为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或使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燃烧”而生成CO2和H2O。
该方法用电子作为反应物,只需添加少量或不需加化学药剂,在常温、常压下即可运行,能量利用效率高,是一种清洁、安全、有效的水处理方法。
在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应用研究中,阳极材料往往是决定处理效率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探索综合性能好的阳极材料成为了目前研究的重点。
活性炭纤维(ACF)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优异的吸附性能和良好的催化性能及导电性能,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电极材料应用于水的电化学处理领域。
为了探索采用ACF作为阳极材料应用于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电氧化处理的适宜性和可行性,本文考察了不同条件下制备的ACF的比表面积、孔结构、表面官能团以及它们对ACF的电化学性能和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了直接以ACF为阳极通电电解时,ACF阳极材料本身结构的变化:比较了以ACF为阳极的电氧化法处理水中分子尺寸不同的各类难降解有机物的特性,考察了pH值、电流密度、电解质浓度和有机物的初始浓度等电解条件和ACF阳极材料的结构对降解效果的影响;评价了电化学氧化法对不同有机物的降解效率;推测了苯酚电催化氧化降解的反应历程。
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 (1)ACF比石墨更适宜作阳极用于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电氧化处理。
对ACF材料的结构和有关性能的研究表明,ACF材料由于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因而对有机物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由于孔屏蔽效应,ACF材料对小分子物质的吸附主要取决于比表面积的大小,而对于大分子物质的吸附,孔径大小则起决定作用;除了良好的吸附性能之外,ACF材料还具有电阻率小,导电性好,作为阳极在电化学氧化中比石墨电极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能和更高的析氧电位等特点。
(2)以ACF为阳极用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水中分子尺寸不同的有机物,均取得了良好的净化效果。
对于分子尺寸最小的苯酚,初始浓度为500mg/L的苯酚溶液在电解60min后,苯酚去除率可高达99%,COD去除率可达94%;对于初始浓度为700mg/L的茜素红S模拟染料废水,电解60min后,去色率可高达98%,COD去除率达76.5%;而对于分子尺寸最大的腐殖酸,在初始浓度为50mg/L,电解150min时,腐殖酸和COD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2%和90%以上。
(3)以ACF为阳极用电氧化法处理水中难降解有机物时,有机物是在ACF的吸附和电氧化的协同作用下被去除的。
ACF的吸附可提高有机物在阳极的降解效率,而电化学氧化可将有机物分解成小分子有机物,这些小分子有机物可进一步被氧化矿化去除,而ACF得到再生。
在ACF阳极电氧化法处理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体系中,有机物的电氧化既包括直接电氧化又包括间接电氧化。
通过对苯酚降解中间产物的分析测定,证实了以ACF为阳极通电电解时能产生·OH,它可将有机物氧化为小分子中间体甚至H2O和CO2,能有效降低溶液的COD值。
(4)ACF阳极材料的结构是影响有机物去除效率的重要因素。
对于分子尺寸较小的苯酚和茜素红S,ACF阳极的比表面积和中孔率越大,苯酚和茜素红S的去除率越高;而对于分子尺寸较大的腐殖酸,则以比表面积和中孔率居中、电化学性能较好的ACF为阳极时,处理的效果较好。
(5)溶液初始pH值、电流密度、槽电压、支持电解质浓度以及有机物的初始浓度等实验条件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都有影响。
对于苯酚和腐殖酸的去除,酸性条件下较好;而对于茜素红S,则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去除率较高。
在一定范围内,所有有机物的去除效率随电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但与电流密度并不成线性增长关系。
支持电解质浓度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影响较小。
有机物初始浓度较高时不利于有机物的去除。
(6)低浓度、高色度的结晶紫模拟染料废水在活性氯的间接电氧化作用下能够被快速降解。
对于100mg/L的结晶紫模拟染料废水,电解20min后溶液几乎完全脱色。
电解前后结晶紫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曲线表明,溶液在去色的同时,其中含苯环的小分子物质也能被去除。
4.期刊论文徐甦.周明华.张兴旺.雷乐成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负载型纳米TiO2光催化剂及性能评价-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5,19(1)纳米粉末TiO2是有效的光催化剂,但存在回收困难、分散性差、颗粒易团聚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实际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常压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活性炭表面沉积构成纳米TiO2固定化非均相光催化剂.XRD图谱表明煅烧温度为773 K时负载的TiO2晶型结构为锐钛矿,873 K时出现金红石相.TEM分析表明负载量为8%(wt)时负载的TiO2颗粒的粒径为10~20 nm;载体负载前后BET面积减少仅为6%.以对氯苯酚(4-CP)为污染物进行了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负载型TiO2的光催化活性不仅接近商业粉末光催化剂P25,而且可以重复使用10次其光催化活性保持不变,显示了较好的废水处理应用前景.5.学位论文王如意难降解垃圾渗滤液填埋场终场覆盖层灌溉处理及其生态效应2005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水量多变,水质复杂,现有渗滤液处理系统存在处理费用高,处理流程长等问题;特别是以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渗滤液循环回灌出水、老填埋场渗滤液为代表的难降解垃圾渗滤液,问题尤为严重,此类渗滤液的溶解性有机物中有大量的腐殖类物质、生物可降解性差、氨氮浓度高、溶解性盐离子含量较高;终场覆盖层水分含量低、营养缺乏为填埋场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植被对填埋场的安全稳定、环境美化等具有重用作用;难降解垃圾渗滤液在垃圾填埋场终场覆盖层的灌溉处理,利用覆盖层植物土壤系统来蒸腾蒸发减量和净化作用,可有效处理处置难降解垃圾渗滤液,同时还能有利于终场覆盖层植被的建植,此途径是否可行,在于要有良好的渗滤液减量和净化效果,同时也要保持覆盖层植物土壤系统的良好环境质量;难降解垃圾渗滤液另一的处理处置途径为资源化利用作为农林灌溉用水,而此也决定于灌溉的生态效应是否有利于植物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