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 学 相 长

教 学 相 长

教 学 相 长
教 学 相 长

教学相长

--听课心得

有幸聆听了我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决赛,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就从“教学相长”谈谈我之心得。

一、深刻细致地理解“教学相长”。

1、[词语] 教学相长

2、[拼音] jiào xuéxiāng zhǎng

4、[语出]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5、[正音] 相;不能读作“xiànɡ’;长;不能读作“chánɡ”。

6、[辨形] 教;不能写作“叫”;相;不能写作“向”。

7、[近义] 互教互学

8、[反义] 兼容并包

9、[用法] 用来表示教与学互相促进。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10、[结构] 主谓式。

11、[例句] 教师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能够~。

12、[英译] Teaching benefits teachers as well as students。

二、“教学相长”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人们对“教学相长”的解释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将其纳入教学原则的范畴,认为“教学相长”一词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者,依此而将其理解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相互促进”,如在毛礼锐、沈灌群主编的《中国教育通史》中就将其作为教学原则来解释,认为这一原则“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既矛盾而又统一的关系”。另外在王炳照等人编的《简明中国教育史》中,也将其作为

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可以相互促进。同时也表明: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宽容,

分利用教学资源,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相关言论

作为教师的我应努力如前辈一样做到:

1、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教学合一》 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号《陶行知文集》第14页

2、先生既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这是教学分离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教学合一》 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号《陶行知文集》第15页

3、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我们极愿意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这是我们对于后辈应有之希望。学术的进化在此。但我们确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们要一面教,一面学。

《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1923年《十年来之安徽中学》《陶行知文集》第60页

4、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同学也互相感化。好学的同学能引别的同学好学。

《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原载1926年2月《新教育评论》第2卷第12期

5、一个不长进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兴教人。……“后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气话,而是一位教师受了大众的蓬蓬勃勃的长进的压迫之后,对于自己及一切教师提的所出警告。只有不断的追求真理才能免掉这样的恐怖。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1936年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陶地知文集》第540页

6、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

《中国大众教育问题》19361943年3月《行知教育论文选集》《陶行知文集》第541

7、我们必须认真办学以求对得住小朋友,对得住国家民族,毁誉之来,可不必计较。横逆之来,以慈爱智慧庄严无畏处之。我们追求真理,爱护真理,抱着真理为小孩,为国家,为人类服务,社会必有了解之日。

《给肖生的信》1930年3月29日《陶行知文集》第703页

8、现在我提出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每天四问》 1951年4月《育才学校》《陶行知文集》第747页

9、探讨真理,我们提五条路:(一)体验;(二)看书;(三)求师;(四)访友;(五)思考。这与中庸上所讲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可以比起来看。体验相当于笃行;看书、求师、访友相当于博学;思考相当于审问、慎思、明辩。我们的治学次序是依据“行是知之始”及自动的原则排列,可以说是把传统的道理颠倒过来。

育才十字诀》1942年12月4日 1951年4月《育才学校》《陶行知文集》第733页

10、虚心,虚心,虚心,承认一无所壬,一无所能;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

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也跟敌人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学得博。

《从五周年看五十周年》1944年6月 1951年5月《育才学校》《陶行知文集》经743页

11、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共甘苦;(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六)消极方面: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

《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1945年5月《战时教育》《陶行知文集》第785页

12、个人学习不如集体学习,偶尔学习不如经常学习。为着进行经常的集体学习,最好是联合起来组织社会大学、星期研究会以实施共同之进修。

《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1946年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陶行知文集》第817页

13、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看出这两句话有因果的关系。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卖旧卖货,索然无味,要想教师生活不感觉到疲倦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1946年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陶行知文集》第817页

14、向小孩学习

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救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

《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1946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陶行知文集》第818页

15、我们要跟老百姓学习,学习人民的语言,人民的情感,人民的美德,努力发现

老百姓的问题,困苦,和他们心中所希望达到的目的。

《小学教师与民主运动》1946年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论文选辑》《陶行知文集》第818页

16、我以为不但教师要学而不厌,就是职员也要学而不厌。因为既以生活为学校的中心,那么各种事务都要含有教育的意义:从校长起一直到厨司、校工,各有各的职务,即各有各的学问要增进。

《我之学校观》原载1926年11月5日上海徽州同乡会《徽音》月刊27、28合刊

17、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孩子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小孩不小歌》1931年4月18日

18、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好多的教训。

《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原载1919年10月《新教育》2卷2期《陶行知文集》24页

19、我们要培养新父母和新教师,以培养更有福的后一代。旧父母和旧教师,凭主观以责儿童之服从;新父母和新教师,客观地根据他们的需要能力以宣导他们的欲望而启发他们自觉的活动。新父母与新教师,要跟儿童学,教儿童启示自己如何把儿童都得更合理。

《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1944年12月16日《时事新报》《陶行知文集》758页摘自:中国陶行知

四、我也要尽力做到:一、集、钻、剖、韧。

现在我想到有五个字,可以帮助我们学问易于进步。哪五个字呢?

第一个,是“一”字。一是“专一”的一。荀子说:“好一则博”。这句话是很有精义的。因为有了一个专一的问题做中心,从事研究,便可旁搜广引,自然而然地广博起来了。……

第二个,是“集”字。集是“搜集”的集。集照篆字的写法,是这样“”,好像许多钩钩一样。我们研究学问有了中心题目,便要多多搜集材料,我们便象“集”篆写一样,用许多钩钩到处去钩,上下古今,左右中外的钩,前前后后,四面八方的钩,钩集在一起来,好细细研究。……我们有了丰富的材料,便可以源源本本的彻头彻尾的来研究它一个明明白白,才能够收得“水到渠成”的效力。所以我希望大家对于每一个问题,都必须多多搜集材料,以便精深的精益求精的研究。在研究上发生力量,在研究上加强创造力量,集体创造,共同创造,在创造上建立起我们事业的新生命,树立起我们事业的新生机,稳定我们事业的新基础。

第三个,是“钻”字。钻是钻进去的钻,就是深入的意思。钻是费很大的力量,才能够钻得进去,深入到里面去,看得清清楚楚,取得了最宝贵的宝贝。做学问虽不能象钻东西那么钻,但是能够用最好的方法,也可以很快钻进去。……

第四个,是“剖”字。剖是“解剖”的剖,就是“分析”的意思。有些材料钻进去还不够,必须解剖出来看它的真伪,是有用的还是有毒素的?以便取舍,清化运用。……对于每一个问题搜集得来的材料,除了钻进深入之外,必须更加着意做一番解剖的工夫,分析入微,如同在解剖刀下,在显微镜下,看得明明白白,分析得清清楚楚;真的有用的没有毒素的就拿来运用;如果是假的有毒素的就舍去抛掉不用。如此,鉴别材料,慎选材料,自然因应适宜了。

第五个,是“韧”字。韧是坚韧;即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韧性战斗”的韧。做学问是一种长期的战斗工作,所以必须有韧性战斗的精神,才能够在长期的战斗中,战胜许许多多困难,化除种种障碍,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走入新的境界。……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能把“一”“集”“钻”“剖”“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已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能者为师,我将随时随地努力向“能者”学习,不断提高。

如何长课短教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我自觉遵循这一理念,阅读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如何将其贯彻于长篇课文和难点较多的文章中,却一直是困扰着我的一个难题。因为此类文章千头万绪,备课时常常有一种“乱花渐欲迷‘我’眼”的感觉,斟酌再三,还是哪一个知识点都不忍放下。但授课时要做得面面俱到,不但耗时甚多,自己疲惫不堪,而且学生也收获了了。在上海学习期间,我有幸聆听了语文特级教师马骉老师的教导,顿时有如沐春风醍醐灌顶的感觉,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马老师的许多见解既犀利睿智,又生动形象。“对长课文和难课文的教学,不要贪多,这正如到池塘摸鱼,要想抓住所有的鱼那是不可能的,怎么办?抓大的,抓自己喜欢的。”马骉老师如是说。 马老师关于“池塘里抓大鱼”的理论,使我茅塞顿开,如同在山重水复中跋涉,终于见到了柳暗花明一般。是啊!“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把握住了“池塘里抓大鱼”这把梳子,不管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长瀑,还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都能梳理得井井有条,老师教得从容不迫,学生学得轻松深刻,这不是我一直在孜孜以求的课堂教学境界吗? 那么如何做到长课文短教,难课文浅教呢?我揣摩着马老师的教导,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抓住文章的“眼睛”,顾盼生姿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可以通过推敲文章的题目,来领会文章的意旨。上海建平实验学校的曹冠华老师在教授《你是我的辞典》时,就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的题目怎么理解?‘你’和‘我’究竟指的是谁?”这样一下子就攫住了学生的眼睛和思维,这个问题的明确,对课文的其它方面的理解起到了辐射作用。再如《愚公移山》,愚公的“愚”字怎么理解,学生从思考课题出发,对比文中另一人物智叟,很容易得就能悟出是“愚公不愚,大智若愚;智叟不智,自以为是”。从题目出发,这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一条捷径。 二抓住文章的脉络,纲举目张 不少的较长的文章或较难的文章,往往有一条提挈全文的脉络,如果教师能准确的把握住它,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沪教版《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较难的文章,以前是放在高一来学习的,为了让初三的学生较轻松的理解,上海建平西校的杨晓东老师是这样来设计的:他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来朗读文中的一句话“她为了如此秀美动人,必须失去双臂”,第一遍重音在‘失去’上,第二遍重音在‘双臂’上,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文字中是如何体现的”。这样处理,就极其巧妙的化难为易,学生接受起来思维明朗,轻装上阵,没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悲壮。这样来教授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实在是一种很智慧的抉择。我认为也可以凭此来教学《苏州园林》等课文,如《苏州园林》中的“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就是一条提挈全文的脉络。抓住文章的脉络,使

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

“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 福建省上杭县临城城北小学邓丽琴邮编:364216 内容摘要:文章有长有短,可教学时间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讲究适当的策略,面对一篇长文,可以直奔中心,可以从题眼入手,可以以点带面,可以把细节串联。只要运用得当,就能达到长文短教,甚至长文巧教的目的。 关键词:长文短教;题眼切入;以点带面 现在,小学语文教材都通过不断增加阅读篇目以提高课文的容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面对越来越多的“长文”,教师们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 文章的长度不变,那么重要的就是在如何短教。文章的短教,应该怎么短?总不能只讲一半吧?那是不行的。所以,短教,不仅仅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更高的就是要选择好一个切入点,怎么样选择内容和方法。我们一篇短文尚且有许多的内容,丰富的文字含义背后,值得学生学习的东西是很多的,何况是长文呢?怎么去把这些内容很好的和语文素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学生的身心年龄特点、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的风格等很好的联系起来,这就要考虑内容的取舍了。即我们老师要转变观念,要用“片言居要”、“要言不烦”作为处理教材的指导思想,切忌面面俱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课为例,谈谈“长文短教”的策略: 一、直奔中心法 我记得读过这样一句话:“最高明的雕塑家是把石块的多余部分恰到好处的凿掉的人,而最好的老师应当是那些删繁就简为孩子成长指明捷径的人。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或者重点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很多教师都喜欢抓住中心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主要是周晔在伯父去世时看到很多人来悼念他,不禁回忆起关于伯父的四件事。最后一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是文章的中心句。上课时就可以抓住这句中心句展开教学,学生初读课文后就直接提问: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同学们找到中心句后,再提问:从哪些地方看出鲁迅先生是这样的人?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趣谈《水浒》、笑谈“碰壁”、救治车夫、关心

如何让科研更好的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讲课教案

如何让科研更好的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如何让科研更好的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广西靖西市靖西中学黄雄杰 关键词:科研教学实践教学质量 内容提要:对于中小学这一特殊年段,教学科研必须特别关注教学过程中出现并亟待解决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其研究成果切实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真正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科研更好的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中小学这个特殊年段中,一提起教学科研,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就会觉得教学科研离自己很远,甚至认为与自己无关;平时组织他们进行教学科研,总有部分教师埋怨“现在教学工作任务已很繁重,压力已很大,还要分出一部分精力和时间去搞教学科研,如何承受得了”,于是无形中产生了抵触心理,分配给教学科研任务时也不乐意接受或不主动配合,尤其是没有申报更高一级职称愿望的教师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导致出现各项教学科研工作难于推进的局面。 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课题负责人所选的科研项目与教师教学实际相距太远,甚至严重脱离教学实际,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于是让老师们产生了教学科研分散他们的精力、增加他们负担、占用他们时间这样的错觉。 一、教学科研课题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教学科研课题要来自教学实际本身,才能避免出现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教学问题即教学科研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不可避免的碰到各种各样难于解决又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的教学科研就是以这些问题作为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积极为教学服务,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笔者所在的单位——靖西市靖西中学,是一所位于南国边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南国边陲农村高中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了解相对于内地高中生来说就要少得多,陌生得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与越南的关系也在不断改善,边民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邻国的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人生观等也随之不断渗透进来。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加强南国边陲农村高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理想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政治思想教育?成为摆在我们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难点问题。笔者适时地选取“南国边陲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问

浅谈长文短教

浅谈长文短教 所谓“长文”,就是篇幅较长、文字较多、信息量大的课文,教学上也往往难以处理,而其在教材中占有相当的比例,特别是新课程语文,长课文多而课时总量少,因此,研究长文短教,在提高教学效率上就有比较重要的意义。所谓“长文短教”,就是在课文长,课时少的情况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善于突出一个重点,以此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篇很长的文章在短时间内完成,难度的确很大,这就必须要求在备课、课堂设计以及课前准备上下工夫。长文短教需要教师研究如何巧读课文、如何精选课文内容、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做到精练、高效、有用,余映潮老师在《长文短教》一文中从教材处理的角度分不同情况谈了自己的认识,对我们很有指导意义,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1、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我们的教学教材,是我们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障。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集体备课,在统一文本取舍的前提下,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地处理教材,准确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2、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教师自身对文本解读能力的提高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之一。教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获得自己的切身体会,有自己的心得,才能提炼出课堂最精确的切入点,整体把握,合理取舍,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对学生做出最有效的引导。 3、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是语言、内容、能力和思想精神同生共构的最佳结合点。通过教学要达到,在语言训练上,要让学生学有所获;在情感上,要得到熏陶感染;在能力上,要有真正的提高;在学习方法上,能够得到感性认识;在过程中,能够充分参与。 4、课堂问题要集中、点拨要适度、讲解要精要。首先问题要集中,要有个主问题,教学围绕主问题层层展开。由于文章长,选取的文字也会比较多,对选取的点不大可能一一深入探究,因此,对需要点拨的部分要有轻有重。另外,对于教学内容,能引导学生弄明白的,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弄明白,学生自己弄不明白的,要做适当的讲解。5 、不要压缩挤占学生的时间。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预习,使它们拥有自己对文本的原始体验,这样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对话,学生在课堂上才能真正参与。其次,仍要以学生为主,给学生留有思考、讨论、交流的空间。 当然教无定法,学无定法,长文短教还应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和角度,这里仅谈些自己的粗浅认识,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短文长教(杨氏之子文本解读)

短文长教,意味无穷 ——《杨氏之子》文本解读 一、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二、选编本课的目的 1、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理解古文的意思; 3、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感受语言艺术的魅力。 三、文本解读 课文很简单,简单到只有55个字;情节更简单,简单到只三两句话就能把“故事”讲完,是典型的“微型小说”。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如何让学生透过这短短的55个字来走入文本,我认为教学时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读准停顿,反复熟读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于现在的“家禽”,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 这是小学生初次学习文言文,把文章读正确是学习的重点。文言文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

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因此,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本文教学时,可以采用直观形式全文写在黑板上或课件展示。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男女对擂等方式开展诵读比赛,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读通、读懂。 第二步,理解课文意思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批注在文中,据此初步理解句意。 2.理解字词意思 [同学之间通过讨论可以自己获取答案,如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第三步,体会精妙语言 抓住“聪惠”一词进行教学,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首先交流杨氏之子给你的最深印象,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能体现杨氏子聪明的关键语句。引出这篇古文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通过反复对读,让学生发现,杨氏子聪惠表现在: 一、会听——能听出孔君平的“话中话”,孔是拿他的姓开玩笑的。孔君平的言外之意是:你姓杨,“杨梅”也“姓”杨,看来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喽! 二、反应快——对方话音未落,他就反应过来,“应声答曰”,予以“回敬”。 三、“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您用我的姓开玩笑,我也用您的姓做文章——“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惠”是个通假字,作“慧”讲。但当我们的目光盯住“聪惠”

如何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研究有效结合

如何将课题科研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 读《教师课堂研究指南》有感 华店镇蓝天小学张玉青 拜读了《教师课堂研究指南》一书,感触颇深。对教育科研的实践研究在思想和认识上有了新的理解。 一、一直以来对于教育科研,在认识上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以为做教育科学研究应该是专业研究者的事,我们小学教师搞不了什么高深的教育科研,如果说搞科研就是写点论文、总结什么的,以此来表现学校所谓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力度和成果。读了这本书使我对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校本-----教育科研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教育科研的主渠道;一线教师-----教育科研的主要实践研究者。 二、教育科研不是独立于课堂教学之外的专业研究者的研究活动。更加强调在整个学校的背景下审视教师研究的重要性。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不仅应该是整个学校的活动,而且也应该实实在在地把主要研究精力聚焦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展开。 这本书为我们一线教师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指南,指导我们立足校本,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研究,指导我们把这些研究活动与我们教和学的知识技能的拓展以及整个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其中穿插了许多教学研究实例和实践教学片段,内容鲜活,生动丰富,充分将科研理论与实际教育教学紧密结合,深受启发。 其研究的过程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展开。要与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变化来进行。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学生个体身心状态的变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我们的教育面临着许许多多的新问

题,教师需要通过教育科研活动,借助于实践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以改进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效果。 树立研究意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实践探索意识、总结提升意识。充分认识课堂教学实践探索就是教学研究。要将教研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进行。不能将教研与科研割裂开来,单独进行。 三、如何确定(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在日常的教育科研实践中,有时,会为如何确定研究问题感到困惑,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去发现问题;有时,为确定符合校本研究的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而困惑。学习了《教师课堂研究指南》,我知道了如何确定研究问题,选择一个切实可行、相对独立、本身有趣的、涉及到与他人合作并在某种程度上和教与学以及整个学校所关心的事情联系起来的课堂研究重点作为最初的研究切入点。这给我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开展一线的教育科研,如何从实际教学中去寻找到有价值的问题提供了方向、方法。从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基本研究程序以及如何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制定可行的研究方案提供了清晰的思路。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确定研究主题。 制定实践研究计划、方案,计划、方案的制定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探究的方法进行,研究计划要有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等,使研究的主题系列化、层次化、可操作化。问题(校本教育教学自身存在的共性问题,不利于学校发展的问题)要清楚,(实践研究人员)分工要明确,实践研究的内容、方法要具体。 在这里要特别明确教育科研研究的内容、问题要具有普遍性,有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长课文如何“短”教

语文长课文如何“短”教 小学语文教材有些课文较长,如果教学时也按其他课文一样的教学程序,必然会感到教学课时不够,且讲述过多学生也会兴味索然,甚至掌握不了整体,抓不了重心。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几点长文短教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抓特点。每篇课文都有自己的组材特点。有的以故事情节动人见长,有的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教师教学时可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选择教法。如教《草船借箭》一课,这篇课文具有较强的前因后果的特点,有诸葛亮短期完成任务的前因后果,还有鲁肃帮诸葛亮的前因后果以及曹操送箭的前因后果。我在教学时,抓住了对这些前因后果的认识来分析全文,了解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品质。既可避免按段落分析的俗套,保持文章的整体性,又易使人物性格特点、内心世界栩栩如生地亮出来,中心思想自然就明确了。又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我抓住全文围绕着“五要”“三变”展开故事情节的特点,引导设疑:文章围绕哪两个字来写(“要”“变”)?谁向谁要?要什么?每次的“要”有怎样的变化?“变”有几次变化?怎样变化?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在读中议论,在议中懂得,理解了中心。如此,仅用了两个课时就完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任务,轻松地达到了长文短教的目标。 抓主线。有些文章线索明确,一条主线贯穿全文,找到线索,便能理清文章的脉络,理清层次,把握中心。如《在仙

台》一课,主要是通过写藤野先生对“我”真诚的帮助、教诲来突出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治学严谨的高贵品质和工作作风的,这就是主线。当然,也还可有“我”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的另一线。寻找出了课文的主线,教师就可以“藤野先生有哪些高贵品质”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藤野先生的尊敬”为中心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明确中心,顺利达到教学目的。同样,在教《凡卡》这一课时也可以“凡卡的悲惨生活表现在哪里,为什么”为中心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这样,长课文也能很快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 抓重点。教学长课文最忌面面俱到,抓住重点便能做到事半功倍。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文中有五次划火柴的描述。我在教学时只着重讲读其中的一次,再让学生举一反三,独立的研究其他。在教学《草船借箭》时也可以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向全文的中心词“神机妙算”,分析重点放在第一、三大段上。其中第三段是重点中的重点。教师将重点段讲精讲透,非重点段则放手让学生自学,这样既重点突出,又张弛有度,教师引导学生领悟了中心,学生在自学中锻炼了能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失为长文短教的一个好方法。 抓突破口。有些文章的结论或题中、文中的引话,包含着深刻的含义,教学时可以其为突破口,启发引导学生摸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中心。如《落花生》文末父亲的话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教学中,我抓住这些话问学生:“文末的话有什么道理?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样的发问就打开了分析、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并且有利于对全文的整体掌握。教学《再见吧,亲人》,在学生对全文整体有个初步的认识之后,我提学生“这话是什么时候说的?什么人说的?”,就这样抓住引话是谁说的为突破口,再进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搞清

如何让科研更好的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如何让科研更好的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广西靖西市靖西中学黄雄杰 关键词:科研教学实践教学质量 内容提要:对于中小学这一特殊年段,教学科研必须特别关注教学过程中出现并亟待解决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其研究成果切实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真正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只有这样才能让科研更好的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中小学这个特殊年段中,一提起教学科研,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就会觉得教学科研离自己很远,甚至认为与自己无关;平时组织他们进行教学科研,总有部分教师埋怨“现在教学工作任务已很繁重,压力已很大,还要分出一部分精力和时间去搞教学科研,如何承受得了”,于是无形中产生了抵触心理,分配给教学科研任务时也不乐意接受或不主动配合,尤其是没有申报更高一级职称愿望的教师这种情况更为严重,导致出现各项教学科研工作难于推进的局面。 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课题负责人所选的科研项目与教师教学实际相距太远,甚至严重脱离教学实际,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于是让老师们产生了教学科研分散他们的精力、增加他们负担、占用他们时间这样的错觉。 一、教学科研课题要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教学科研课题要来自教学实际本身,才能避免出现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教学问题即教学科研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不可避免的碰到各种各样难于解决又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就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的教学科研就是以这些问题作为科研课题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积极为教学服务,这样才能避免出现教学科研与教学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笔者所在的单位——靖西市靖西中学,是一所位于南国边陲的示范性普通高中。南国边陲农村高中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灿烂的民族文化的了解相对于内地高中生来说就要少得多,陌生得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与越南的关系也在不断改善,边民之间的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邻国的各种思想意识、价值观、人生观等也随之不断渗透进来。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加强南国边陲农村高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理想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政治思想教育?成为摆在我们每个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难点问题

晋人 版五年级书法下册《第4课 左右结构——左长右短》教学设计

《左长右短》 课题:左长右短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欣赏,演示示范,实践等。 教学目标:1. 掌握“左窄长右短小”字的书写规律和写法。 2.能区分“左窄长右短小”和“左窄小右宽大”两种字的特点。 3.了解一下“狂草”书法。 教学重点:1. 掌握“左窄长右短小”字的书写规律和写法。 2.了解一下“狂草”书法。 教学难点:1.能区分“左窄长右短小”和“左窄小右宽大”两种字的特点。 2.掌握书写规律和结构特征。 学具准备:软笔书法本,毛笔,墨盒,笔洗,书法书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摆放和准备工作,稳定课堂情绪。 二、新授知识 (一)书写指导: 1.字形结构 2.结构分析 有的字左部部件窄长而右部部件短小,书写时右部要对着左部中间的位置或适当下移,保证比例协调。 3.上节课学习了“左窄小右宽大的字”,现在你能区分这两种字的特点吗? 找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两者都是左部结构窄,不过一个是短小,一个是较长。而右部结构一个是宽大,一个是短小。 (二)书写例字: 1、一起分析书写规律。 共同特点:左部两部分结构的宽窄基本相等;此外,右部结构的位置基本处在左部结构的中间位置。 “和”左部结构中的横画右端要避让,不可向右伸展,右下的捺画变为 点。右部结构中的上横与左部结构中的横画基本相平。

“弘”右部结构正好处在左部结构的中间位置。右部结构“”中撇的 上端与“”中的中间横画基本相平,右部结构“”中的折画与“”中的下横基本相平。 “粒”左部结构“”中的横画右端要避让,不可向右伸展。右部结构 “”中的上点与左部结构“”中的右上撇基本相平。右部结构“”中的下横宜低于左部结构中的右下点,平且这一横画要向左伸展,除了托住右下点以外,基本与“”中的竖画相连。 2、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怎样书写例字。 播放课件。 (三)比较与欣赏: 看看其他书法家是如何书写这类结构的字的。 (四)学生实践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欣赏经典碑帖: 1、《自叙帖》是唐代怀素书。 通篇用笔连绵不绝,笔断意连,变幻莫测。因其写得恣肆狂放,酣畅淋漓,故被世人称为“狂草”。 书法家于右任说:“今草重形连,去波磔;狂草重词连,师自然,以诡异鸣高,以博变为能。 2、读一读右面这两句话,结合作品体会书法家写狂草时的情感状态。 【释文】请留意画线部分。 粉壁长廊数十间, 兴来小豁胸中气。 忽然绝叫三五声, 满壁纵横千万字。 (六)展示互评: 三、小结:我们在书写当中,只要涉及“左窄长右短小”的字时,以保持左右两部分结构宽窄基本相等为原则,适当变化;并把右部结构的位置放在左部结构的中间位置为宜,有时可以向下稍移。 课后练习:第14页的综合练习,每个字写两遍。 板书: 左窄长右短小

应用性科研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探索

应用性科研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 法探索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应用型专业技能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要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符合社会要求与具有现代职业能力的专门性人才,是职业院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要突破这一课题,就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就业与职业意识。为此,我系教师将应用性科研项目引入到实践性教学中来,对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探索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开展过程与实施效果 职业院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而科研与教学又密切相关,为达到教学目标,我系教师将应用性科研项目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高了教学效率。2013 年,我系教师成功申报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赤峰农牧区饮用水含氟量调研及控制技术研究,利用这次机会,课题组教师将该项目引入到了 2011 级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中,以促进教学与科研共同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要求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选取该专业作为试点,以检验教学效果。此次项目中的全部水样的硬度以及 pH 值的测定工作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以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后,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研究检测工作。首先,教师将整个项目

的研究过程对学生讲解,使学生初步熟悉科研工作过程 ;其次,教师将学生需要完成的工作进行布置 ;最后,学生需要自己制定实验方案并具体化,开始着手实验。此次项目涉及整个赤峰地区的饮用水水样,数量较多,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动手实践,与平时上课分组情况不同。在完成实验后,教师要求实验数据。 二、实践性教学与应用性科研相结合 1. 应用性科研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补充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主要形式。实践性教学就是组织学生到真实工作环境中去,在社会形态里学习。而将应用性科研项目引入到实践性教学中,正是对实践性教学重要补充。以往的实验实训课,为了让学生快速完整地完成实验,实验课的所有准备工作都由教师完成,学生来到实验室后只需按照教师的讲解,按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交上实验报告即可。对于实验过程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时间一长,容易遗忘。而将本次科研项目引入教学课堂后,实验的所有准备工作均由学生自己做,例如标准试剂的配制、标定,水样的预处理等,然后进行水样的测定工作。通过这样的科研实践训练,学生实际上扮演了科研助手的角色,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并对实验过程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实验数据的得出,增强了学生对自身专业技能的信心。应用性科研与实践性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参与、体验、掌握、运用和内化,同时,深刻地感受到了真实的工作环境,激发了职业兴趣。学生参与到应用性科研实践训练中,更好地诠释了实践性教学的定义,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提升了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应用性

短文长教与长文短教

“长文”如何“短教”长文”如何“短教”内容摘要:本文指出在“长文短教”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将其归纳成三个问题:长文需要面面俱到的讲解吗?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地取舍呢?长文教学的侧重点又是什么呢?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及理论知识分别从三方面进行论述,表明自己的看法。关键词:长文短教研读教材教材整编侧重教学自四年级下学期开始,小学课本里慢慢出现了篇幅较长的文章,升至六年级,长文的比例明显增加了,这大概是为了更好地与初中的语文教学接轨: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初步掌握学习这种篇幅较长文章的方法。而对于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一篇长文章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完,且要抓住文章要点,学习知识呢?这无疑给我们带来了思考:长文需要面面俱到的讲解吗?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地取舍呢?长文教学的侧重点又是什么呢?而这三点也应是贯穿于我们日常教学中的思考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今年的四月份我有幸听到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长文短教”讲座,收获颇多,感悟颇深。结合老师的讲座与自己的教学经历,对于以上三个问题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一)长文需要面面俱到讲解吗?答案是否定的。余映潮老师在诠释“长文短教”的含义时,用了两点来解释:一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完篇辐较长的课文;二是取较少的内容

教完篇辐较长的课文。即分别从时间和内容上来进行处理长文的教学。而已有的长文教学经历也让我发现了,在教授这种长篇幅的课文时,的确是可以不用面面俱到的对课文进行讲解:一是时间不允许。这点是显而易见的,小学阶段是每堂课四十分钟。要想在这四十分钟内把一篇一千字以上的文章巨细无遗的讲解是根本不可能之事,也不合理;二是中高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我们可以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自学提纲”的形式开展教学;还可以在课前预习这个环节就布置好自学任务,即把课堂内的教学适当的分散到课堂前自学,减轻教学内容的容量。在学习六下第四组课文中第一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时,课前我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预习:结合具体的句子或词语,用一个词来形容小女孩的处境;找出文中描写小女孩美好幻像的句子,完成相关表格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所要预习的这两个问题与课文内容息息相关:前者奠定了课文的感情基调,为下文小女孩所见到的美好幻象形成强烈的反差;后者则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写作表达方式:虚实结合。而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既让学生熟悉了、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课文内容,也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节省了这部分的思考的时间,而节省的时间则可以运用于课堂上其它问题的思考上。(二)如何对教材进行合理地取舍呢?既然是“长文短教”,那么着力点在“短”。

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科研的概念 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 宏观层面 历史演变 一、中世纪前期至中期,大学里面只有教学:1、中世纪大学主要是通过理智训练培养教师,并间接地满足教会、市政当局以及师生的期望;2、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和教材十分单一,具有高度的一致性;3、从当时的社会风气来看,中世纪是一个思想禁锢的时代,理性探索限制在信仰的范围之内。 二、中世纪后期至文艺复兴时期。大学中也仅仅只有少量的科研,在这一时期对科学的贡献主要在大学之外,而大学无作为的原因如下:1、宗教的压制;2、大学的内在知识逻辑、组织构架以及环境因素(这一时期的培养目标:法学家、公务人员、教士和医生的学习内容与近代科学的研究范式是相背的)。 三、经典模式的确立 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正式确立了科学在大学中的地位。19世纪末,“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成为德国、美国和英国等各国大学的根本原则。 四、从统一走向分离 从统一走向分离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1、观念方面:拉姆斯登和摩西认为:在学术界,鲜有信念像教学与科研彼此和谐互惠一样获得如此忠诚,这是一种“宗教信仰”。福克斯说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克拉克称这是一个永久的原则。然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大众化、市场化以及知识性质等方面的变化,“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德国有学者评论到:”从严格的传统意义上讲检查教学与科研统一的远离不存在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已失去了它神圣不可侵犯的和不可怀疑性,它们的分工关系被削弱了。” 2、实践层面:20实际初的教学与科研依然是统一的。自二战起,研究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开展与教学没有直接关系的科研被看作是大学可以发挥的正常作用,甚至是主要作用。这些科研最初主要出现在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美国政府在二战期间改变了政府与研究型大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大学的研究能力,在大学建立了许多国家研究室并使其承担了很多大的研究项目:如宇航、生物卫生、军事等研究,而这些研究与教学没什么关系。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的推进,大学在数量和规模上变大,目的更多样,成为多元巨型大学。随之国家强化了对大学教授科研及相关活动的重视和奖励,导致各国大学,特别是那些注重排名的学校,过度看重大学教授的科研生产力和影响力,随之而来的就是“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而与这一现象伴随的是“科研漂移”和“教学漂移”。 五、十字路口的抉择 一、任凭二者在外界压力下继续分离 二、平衡二者的地位 三、主动构建二者积极的互动关系

语文(心得)之长课文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语文论文之长课文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思考 建始县实验小学陈玉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自读能力尤为重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上升,长课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长课文由于篇幅长,教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短短的40分钟内,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需要我们反复斟酌、思考。 细细研读每篇长课文,虽然篇幅长,但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只要从这些特点上找到教学的突破口,这个教学上的突破口,就是切入点,是那种牵一发可动全身的“点”。找准了切入点,就能“以点带面”,拨通全文。从而达到优化阅读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发展性学习的目的。 【策略一】从文题入手,做到长课短教 有些长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精髓和重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能引出文章的关键词句。教师从这个“切入点”入手,找准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就能找到长课文教学的突破口,达到长课短教的目的。 【案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断 师:一个人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童年所受的教育起着很大的作用。一个小朋友童年就听到了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师:这两种评价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生:这两种评价截然相反。 师:快速默读课文,想想文章的题目为什么要加引号? 生:因为“精彩极了”是妈妈评价我的话,“糟糕透了”是爸爸评价我的话。 师:听了母亲的评价,我的表现怎样?听了父亲的评价,我有什么反应?请你

从课文中找出重点词句,谈谈读后的感受。 生:“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听了母亲的评价,我感到很得意。可为什么“腼腆”呢? 师:问题提得真好!母亲是怎样评价我的呢?她的动作、神态怎样? 生: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道“巴迪,真是你写的诗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从这句话中的“嚷”字我体会到母亲的评价有点夸张,让得意中的我感觉很不好意思,所以说是“腼腆”。 生:听了父亲的评价,“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从这句话中,我体会到作者感到既意外又难过。 生:“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父亲怎么会对我如此严厉?我难过极了,一时接受不了父亲对我的态度。 师:理解得真好。父母的评价尽管截然相反,但都是对巴迪的爱,为什么?让我们细读课文,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同学说一说。 【反思】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篇幅较长,理解作者巴迪成人后最终明白了父母那两种极端的断言,来自于两种不同形式的爱是文章的重点。为了揭示这个重点,我在设计的时候,注重了由课题入手,把父母对他的评价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通过让学生找巴迪听了父母的评价后反应的重点词句,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抓住了孩子们的心。由“父母的评价尽管截然相反,但都是对巴迪的爱,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再次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研读课文,与文本充分对话,为孩子们自主感悟、理解课文创造了空间。这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埋下伏笔,使学生自学的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提高,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提升了课堂的实效。 【策略二】从文章的中心句入手,做到长文短教 有些长课文中的中心句是文章的点晴之笔。这种句子在课文中常能起到提纲挈领,统领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它与全文各个部分都有内在联系,如果能将这样的中心

长文短教

『长文短教』的教学策略 “长文”,是指那些文字多、篇幅长、容量大的文章。一般来讲,我们把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二学段在800字以上、第三学段在1000字以上的现代文,称作长文。“短教”,就是在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在教学中凸现重点,把握本质,对教材作出艺术化的处理。 辩证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时间的利用问题,是长文短教的关键。它的关键就是要解决课文长而教学时间相对不足的矛盾。面对越来越多的“长文”,教师们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以提高效率呢?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的老师要转变观念,要用“片言居要”“要言不烦”作为处理教材的指导思想,切忌面面俱到。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课为例,谈谈“长文短教”的策略。 一、抓住题眼,教活一课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二、抓住中心(重点),统领一文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或者重点句,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很多教师都喜欢抓住中心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其实,中心句的作用远不止概括主要内容,有些中心句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有这样的句子,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赵州桥》中的“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等等。我们完全可以抓住那些句子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兴致盎然地去读书、去发现,效果会很好。 三、理清脉络,重点突破 一篇文章无论篇幅多长,总有其重点内容。抓住重点内容,就找到了教学的突破口,找到了突破口,就容易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从分析课文的脉络与布局入手,以突破课文的主要部分为目的进行短教。 游泳游泳本领高“望着妈妈笑” 读书上夜校读书“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掩护掩护李大叔“把缸挪回原地” 斗争勇斗鬼子“什么也没看见” 遇害宁死不屈“有志不在年高”

小度写范文[“长文短教”四法]排水法为什么短进长出模板

[“长文短教”四法]排水法为什么短进长出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文章内容比较丰富,篇幅比一般的文章长得多,教师面对这样的文章时,往往心生畏惧,不知如何下手。笔者结合自己以及几位著名特级教师的做法,总结出如下四种“长文短教”的方法。一、巧用关键词语,串连一课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语言流畅,遣词造句特别讲究,如果把文章中关键性的词语摘录下来,再连起来读一读,就大致可以感受到文章的脉络和精髓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找出文章中的这些关键性的词语,串连起文章的内容,使课堂教学活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例如: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就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语句,并相机提炼出示了其中八个重点词语:“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王崧舟老师精心指导学生重点朗读这八个词语,并由这八个词语巧妙串连起整篇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在这节课的结尾部分通过创设情境,一唱三叹式地紧扣这八个词语,引领学生深入感悟文章的精髓,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二泉映月》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且因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体验有较大的距离,学生在理解文本时有一定的难度。但王老师用这八个词语贯穿本节课的始终,并以此为主线,十分巧妙地把主人公阿炳的悲怆与忧愁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和心里,引领学生真实且细腻地触摸到了人物的心灵。由此可见,有些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只要能够巧妙地运用,便可以成为解开文章的钥匙。二、紧扣重点句子,激活一篇课文中有些句子,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句子和文章中的各部分内容都有紧密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若能紧扣这些重点句子,往往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材《夹竹桃》一课时,就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点明作者喜爱夹竹桃原因的句子,即课文末尾一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再由此引导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夹竹桃的韧性和表现夹竹桃能够引起“我”许多幻想的段落,并紧扣重点内容,进行品词析句,细读、品味课文。再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逐步加深体会,感悟文章的深刻内涵,引领学生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生活中美的能力。经过这样的处理,课堂教学线索明晰,学生对课文的品读、探究也十分清楚,教学的重点突出。三、注重指导学法,举一反三有些课文围绕主题,按时间或空间等顺序从几个不同方面进行描写和介绍,文章描写具体,但篇幅较长,而且重点部分的几个段落基本是按同样的形式和方法进行介绍的。如果我们在教学时照本宣科,十分呆板地按照文本的顺序,进行逐段逐句地讲解,必然会落入缺乏新意的套路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疲劳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利于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所以,在进行这类文章教学时,不妨采取“授之以渔,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如《烟台的海》这篇文章是按冬、春、夏、秋四个季节的顺序,分别介绍了烟台的海和人的特点。我在执教本课时,先引领学生按照人、海的顺序品读冬季部分,通过文章中生动的语言文字感悟冬天烟台的海的凝重和壮观以及冬天里烟台人们和游客不畏严寒的乐观精神。在学完本段后,再让学生回顾并总结学习本段时的方法,并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春、夏、秋三部分。这样通过举一反三,可以避免用雷同的方式学习其他段落,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也掌握了学习方法,享受到了以“渔”取“鱼”的快乐。四、围绕关键问题,活化全程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执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是一堂围绕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典范课。孙双金老师在执教时,首先激励学生质疑,大胆地提出和文章相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再深入品读文本阶段,引领学生紧紧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以自己的阅读体验去感悟文本、感悟人物特点,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虽然这篇文章不是一篇特别长的文章,但孙老师的这种教法,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处理文本的新方法,即围绕关键问题,灵活贯穿教学全程。特级教师潘文彬执教《孔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时代对高校的要求进入二十一世纪,人们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新世纪的挑战,美国曾不遗余力地发展高科技,日本实施了“科技立国”方针,亚洲“四小龙”采用了腾飞策略。在中国,以江泽民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也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要使科教兴国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的号召。 中国的高校肩负着科教兴国的重要使命。高校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是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需要。长期以来,教学、科研如何与经济时代相结合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大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而多数论文在发表之后便束之高阁,科技成果的“鉴定会”成了科研成果的“告别会”,科技进步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很低。 迈向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对社会的贡献,不仅是知识的贡献,人才的贡献,还应有科技的贡献,产业的贡献。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而要加快创新和产业化的步伐,就必须培养出一批批的优秀人才。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学校功能的合理延伸。 国外在“产学研”相结合方面已先走一步。如英国的沃瑞克大学,积极与企业结合并在校内兴建工程研究中心。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有关公司在“硅谷”创造了近百亿美元的利润。日本、德国的高校也走上了与企业合作的道路。在我国,近些年涌现出一批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清华紫光,东大阿尔派等备受社会关注的科技企业。他们在探索和成长过程中积累了实践经验,也为其他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范例。沈阳大学浆体输送研究所、信息工程学院焊接自动化研究所等近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同样证明了只有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使科技成果为社会进步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多年来,他们培养了一批懂管理、懂经营、懂业务的具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