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膜信号转导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离子通道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二)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三)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第 二 节 细 胞 生 物 电
一、静息电位
概念: 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 1.概念: 细胞处于相对安静状态时,细胞 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值。 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值。 90mV mV; 2.数值:神经细胞,肌细胞-70 ~ -90mV; 数值:神经细胞,肌细胞红细胞-10mV 红细胞-10mV 3.特点: 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相对稳定 特点: 膜内为负膜外为正;
二、兴奋收缩耦联
结构基础: 结构基础:三联管
耦联因子: 耦联因子: Ca2+
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三、骨骼肌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 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 无长度的缩短。 无长度的缩短 等张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 等张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有长度的缩短而 肌张力保持不变。 肌张力保持不变。 (二)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单收缩:一次刺激, 单收缩:一次刺激,引起肌肉一次收缩 强直收缩:连续刺激, 强直收缩:连续刺激,引起肌肉强而久的收缩
机制: 外流形成的电机制: K+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化学扩散动力 电场阻力
二、动作电位
1.概念: 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 概念: 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 细胞膜产生的快速可扩布的 电位变化过程。 电位变化过程。
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2.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前提: 前提: 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均衡 机制: 细胞受刺激时对Na 机制: 细胞受刺激时对Na+的通透性增加 去极化: 内流形成的电去极化: Na+内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复极化: 复极化: K+外流 负后电位: 负后电位: K+快速外流造成膜外暂时堆积 致使K 致使 +继续外流速度减慢 正后电位: 正后电位: 钠泵活动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