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
《春望》优秀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朱鹏宇

【教材分析】: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教学对象】:初中二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诗歌的赏析,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引领学生感受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名句:颔联的理解和品味,颈联和尾联的深度开掘,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教学过程】:

导入: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表达爱国忧民情怀,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二【朗读,感知诗歌内容】

1.多媒体出示《春望》全诗,学生听老师范读,正音,把握诗歌朗读的字音,停顿,感情,节奏等。(重点关注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用几句话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提示:人是什么样的人?景是什么样的景?情是什么样的情?)

三【合作探究】

1.全班配乐朗读《春望》。诗歌的四联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主体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对诗歌进行赏析。每组同学选择两联进行赏析。小组展示:可以朗读或背诵其中的一至二联;可以描述自己所想象的画面;可以解读诗句中的“炼字”妙处;可以赏析诗歌的独特写作技法;可以赏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可以链接自己的生活体验。

四【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1. 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你认为在这一联的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

国之破。解析:“国”是指都城,即长安。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此联对仗工巧,“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反衬出“国破”,对照强烈,出人意料。

(3):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试析: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

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

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此处也可与《丽人行》或《忆昔》作背景的对比分析,展现长安城的今昔不同,李唐的盛衰转变。)

2.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寓情于景(两种写作手法),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

(2)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指定式)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由城破的远景转移到花鸟的近景,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溅”与“破”字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3.颈联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1):“家书抵万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忧虑,焦急。

(2)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哪里可以看出?一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抵得上万两黄金呢?

再次引入诗歌写作背景: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平复、一封报平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4.尾联细节描写忧思之深——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可能的,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作者选用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变成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很自然地引导读者进入诗的意境,产生共鸣

五【拓展学习】

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

《望岳》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

《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

六【学以致用】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哪些形象?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两诗表达的感情是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呢?

七【总结提升】

1.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2.学生总结评价一节课的学习与收获。

【作业】

1.积累杜甫的诗歌,进一步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古诗的方法,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赏读。

【附件】:

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他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名将,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著名诗人,做过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

杜甫早慧,七岁便开始学诗,他自己回忆说:“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读书破万卷”(《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群书万卷常暗诵”(《可叹》)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十五岁“出游翰墨场”(《壮游》)时,他的诗文已经引起洛阳名士的重视。二十岁后,杜甫的生活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秋兴》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写下《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这首三十六韵的长诗,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为念。除了摇舟的橹夫和一盏残光的萤灯与他作伴之外,仅剩下凄苍肃立的青山和瑟瑟入骨的寒风,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四十三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813),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他空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抱负,却始终未得到重用,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中,因此,能更深刻地体察到当时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出来。

杜甫的诗,人称“诗史”。杜甫用他的诗,描写了安史之乱前后的许多重要事件,描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沉郁顿挫的诗句表达了他深沉而伟大的忧国忧民的感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