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1[人教版]
- 格式:pdf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27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人类的环境观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及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就是人类的环境观,在一些相邻的学科中或称之为自然观,或人地关系论。
它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环境观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基础上的,因此它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而改变。
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环境观指导和制约着该民族或该社会的行为(生产和生活);社会行为作用于环境,造成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天命论的自然观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限于直觉地和表面地观察和记述自然现象,对自然规律尚无正确认识。
对林火、洪水、火山、地震等自然力的恐惧产生了原始某某——从图腾、自然神、祖先神到人格神,都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屈服;另一方面,征服自然的幻想与欲望产生了美丽的神话——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以及西方神话中的巨人安泰等,均属征服自然幻想的体现。
二、地理环境决定论在天命论占统治地位的远古时代,地理环境决定论(Determinism,又称决定论)早已埋下了种子,这就是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所说的“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环境决定论把自然环境看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三、征服论的自然观人类必将征服自然的思想古而有之,即使在天命论占主导地位的原始社会就已产生了征服自然的幻想和神话,有如上文所述。
战国时代孟子(公元前约372—前289)主X“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即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
荀子(公元前约313—前238)进一步发挥这一思想,主X“制天命而用之”。
这些伟大的思想有力地抨击了无所作为的天命论,为人类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减少了思想障碍,鼓舞人们更好地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
四、协调论的环境观它既摒弃了“天定胜人”的天命论和决定论的环境观,也摒弃了“人定胜天”的征服论环境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九年级政治教案课题2.4.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课型新授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及特点。
2.明确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3.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过程方法通过观察与分析,明确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我国的资源国情。
教学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我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上的排名自然资源总量人均拥有量耕地面积3126森林面积8107草原面积276淡水资源655矿产资源380提问:看了表格内容,你有何感想?一、我们共同的家园(板书)1.我国的资源国情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我国资源的特点。
小结: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资源相对短缺。
2.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举出实例,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不和谐带来的危害。
小结: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不和谐带来的危看表格谈感想。
讨论我国资源的特点。
用材料背景引出本课内容。
了解我国资源现状,辩证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害。
小结: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板书)1.人口、环境、资源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第55页的三种观点:观点1.地球与其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不如说是子孙借给我们的。
观点2.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欲。
观点3.天堂和地狱大门的钥匙就捏在人类自己的手中。
保护好环境,地球就是人类的天堂;破坏了环境,地球就是人类的地狱。
小结: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人们的共识。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5页的“相关链接”小结:面对世界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
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材分析中国的发展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对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
我们所要追求的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生态良好、文明和谐的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并深入了解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因及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和法治意识,培养关爱生态文明建设观念,关心国家、民族的永续发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
【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图表、清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94年3月 21 日,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1996年3月,我国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作为我们的战略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就有体现,你知道哪些?【设计意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新课讲授中国的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在面临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时进行长期反思的结果。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它强调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国际共识。
1994年,中国颁布《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确立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和主要目标。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教学案第8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九年级政治教案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教学案第8 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第3单元知识结构第六课:走强国富民之路----国家发展必须走强国富民之路----党的基本路线指明了强国富民之路<总揽全局高度>1.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2.改革是国家发展的直接动力3.开放是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七课:走科教兴国之路----国家发展必须走科教兴国之路<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角度>1.走科教兴国之路是时代的选择科教水平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更替;在科技领域,我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压力2.创新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科技创新是赶超发达国家的关键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第八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国家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角度>1.可持续发展是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形势严峻可持续发展是正确选择2.可持续发展重在行动坚定不移地实行计划生育坚决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第九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国家发展必须靠民族精神的支撑<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角度>1.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五千年文明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国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2.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文化建设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当代青年应该高举中华民族精神的火炬二、基础知识点1.人口______、资源______、环境______,危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重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__________________。
(p______)2.我国面临着怎样的人口形势?有何负面影响?(p______)我国面临着______的人口形势。
环境问题专题及可持续发展专题知识梳理一、课本知识梳理思品部分(一)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为什么说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P53,第2段)这主要表现在:(P53,第1段,略)2、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污染物排放总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自净能力;②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有些经过治理的地方又出现反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③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产品有害残留物严重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等等。
3、造成我国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威胁。
人们迫于生存,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伐、破坏植被。
(2)我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4、环境问题的危害有哪些?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
因此,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我们在其他领域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
5、为什么我国要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①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
②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实践证明,无论什么地方,无论什么时候,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强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
③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④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复兴。
6、保护环境,我们中学生应该作出怎样的努力?(1)学习环保法律法规,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
中考政治知识点总结(1)1、国策、战略、理念3个考点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治国战略:依法治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
3、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低碳生活。
2、发展道路、理论体系、伟大旗帜3个考点1、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邓论、三代、科发)。
3、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它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个方面内容)。
3、标志、标准7个考点1、改革开放战略方针确立的标志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我国对外开放迈上新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
3、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文字的出现。
4、中国进入近代史的标志是: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5、中国革命进入崭新的历史阶段的标志: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6、标志着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的历史事件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诞生。
7、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即WTO)。
4、之路、之本、之要、之根、根本、基本、基础36个考点1、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富民之路。
2、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保证)。
3、我国的兴国之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民族之根是:民族文化(民族之魂是:民族精神)。
5、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6、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7、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8、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即法治和德治)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9、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