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配电网的基本概念及关键技术42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4.21 MB
- 文档页数:42
主动配电网建设条件及运行关键技术分析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主动配电网建设条件及运行关键技术展开分析,思考了主动配电网建设条件及运行关键技术的要点和技术的重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案,可供今后参考。
关键词:主动配电网;建设条件;运行;关键技术前言在主动配电网建设条件及运行关键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更加明确其技术的要点,同时,在建设条件方面,也要更加科学的进行考量,才能够保证建设的有效性。
1、主动配电网的内涵目前,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长,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的束缚。
电力行业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必须要改变以往的配电模式。
当前电力市场具有开放性,驱使着电网朝着高效、智能、灵活和可持续方向发展,以适应不断进步的技术需求。
可持续性是未来电网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分布式电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的接入与应用。
但是大量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会对传统配电网造成很大的影响。
根据2008年国际大电网会议(CIGRE)的定义,主动配电网是能够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及电力电子技术,主动管理分布式资源,自主协调控制发电、储能装置和响应负荷,并积极消纳可再生能源。
主动配电系统可以实现发电、负荷以及配电网的协调优化控制,便于满足客户需求侧响应,其发展满足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瓶颈的重大需求和符合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部署。
2、主动配电系统运行控制2.1 无功电压优化控制传统的配电系统采用的是无功电压控制,但是随着分布式电源的接入,配电系统面临改变,原有的无功电压控制不再适用,需要对控制技术进行优化。
无功电压控制技术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综合考虑分布式发电的变化规律,以及网络拓扑变化趋势,以获得需求侧资源在短期或者超短期的表现特征。
其次,优化选择全电压等级的无功资源,保证配网中无功潮流能够达到最优状态。
最后,调压变压器接头位置的调整,主要调节低压侧或者高压侧的接入,从而保证分布式电源接入能够在稳定的电压水平下进行。
2.2 在线实时跟踪控制基于主动配电系统的多分布式电源特征,电源的电气量量测面临重要挑战,致使无法准确地获得电源出力与负荷信息。
解析主动配电网什么是主动配电网?主动配电网与微电网有何不同?现在国内有一个很大的误解,认为只要接入分布式电源(DG)就是主动配电网。
其实并非如此,主动配电网与微网的运行状态、控制模式、电网构成都有所不同。
我们现在有一些新的概念,Network Solution(网络解决方案)和No-network Solution(非网络解决方案)。
网络解决方案是指调整电网或增加电网设备。
当负荷增长时需要进行网络扩容,分布式发电大量接入电压越限时就切除分布式电源。
传统的网络解决方法是昂贵的,且分布式电源接入容量较小。
由于电力负荷增长率低,且配电网已经没有扩容的空间条件,这种传统的解决方案已经显现出一些问题,目前发达国家和我国的一些地区不得不考虑采用更加智能化的应对方法。
非网络解决方案是指不调整电网或增加电网设备的解决方案,如通过发电调度、需求响应、无功功率管理的控制以及网络重构等。
包括创新的分布式运行,对需求侧、主动负荷和分布式储能设备的集成,应用信息通信技术等。
主动规划即是在网络解与非网络解决方案之间权衡的平衡规划。
主动控制主动控制并不是新名词。
在配电自动化出现较早的国家(日本、美国),早就使用自动化功能主动地切改网络结构、控制潮流,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损耗,而不仅仅用于故障定位。
英国学者2005年研究了主动网络管理方法,其本质就是利用AVC 和OLTC对电压进行主动调整,从而增加网络对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容量。
意大利将全国负荷分为三部分,基荷、可调和可控制,对负荷实现了主动管理。
意大利现在每个变电站标配1兆瓦储能,是集中储能模式。
主动配电网CIGRE C6.11 在 2008年提出了主动配电网(ADNs)概念发展的报告。
主动配电网是指在灵活的网络结构下协调分布式发电、主动负荷和储能三者(定义为DERs)的运行。
lCIGRE C6.19 (2009-2014年)提出了主动配电系统(ADS)规划与优化的研究报告。
ADS是基于ICT系统、智能控制装置、成本效益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网络、DG、储能、主动负荷),对网络解(扩容)和非网络解(主动控制)进行权衡,对分布式能源(DERs)各种系统组合,目的是最大可能地利用现有资产和基础设施,满足负荷的发展和分布式能源接入的需求,使设备比过去在更接近其物理极限条件下工作(以前是限制负载率),所述的主动配电网(ADN)就变为ADS。
主动式配电网主动式配电网主动配电网“主动”在哪儿?配电网有“主动”和“被动”之分吗?答案是肯定的。
来看一个主动的案例。
炎炎夏日的一个上午,某大城市中,随着大批空调逐步开启,用电负荷直线攀升,逼近电网所能承受的最高值。
主动配电网主动作为,果断发出“精确制导”的指令,让部分客户家中的空调停运。
几分钟后,负荷曲线趋于平缓,电网风险化解……根据用户何时洗衣服、开空调等用电行为习惯,供电企业事先准备好网络和负荷,为用户提供定制电力服务。
用户则可以随时查询到实时电价,以调整用电行为节省电费,还可以查询选用周边的分布式电源,实现一定区域内的电力资源最优分配。
这不是电影里的场景。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主动配电网运行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863课题研究成功,这样的场景就将成为现实。
为什么要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它有何特点?对供电企业和客户来说,它能带来哪些好处?为此,某报记者进行了详细调查。
为什么要研究主动配电网分布式电源大量进入配电网,到一定程度,传统配电网将面临“电流倒送”危险提及主动配电网的研究,有必要先认识一下配电网的概念和分布式电源的特点。
配电网,指的是在电力网中起分配电能作用的网络。
打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电网主网比作人体的“主动脉”,那么,配电网就是四通八达的“毛细血管”,用户则处于这些毛细血管的最末端。
电由大型发电厂发出,流经主网,通过配电网送到用户,就如血从心脏流出,流经主动脉,通过毛细血管输送至全身一样。
电流自上而下流动,就如同大河衍变成小河,再从小河衍变成小溪。
在传统的配电网中,线路选型、设备选型、相应的继电保护、潮流控制、计量,考虑的都是单方向流动的特点。
分布式电源的出现,使得用户可以不再被动地接受电网输送的“血液”补给,而是具有了“造血”的能力。
但随着分布式电源不断增多,“造血”的量不断增加,其分散性、不稳定性、间歇性的特点,则使得这些新造“血液”不能平缓、定量、持续地输入“毛细血管”。
当分布式电源增多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影响传统配电网的特性。
主动配电网技术及其进展随着能源结构和电力系统的发展,主动配电网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主动配电网是指在传统配电网基础上,通过引入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智能负荷等元素,实现配电网的智能化、灵活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电力市场、可再生能源并网、电压稳定和电能质量改善等方面的进展。
主动配电网技术是指在传统配电网基础上,通过引入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智能负荷等元素,实现配电网的智能化、灵活性和可靠性。
主动配电网的核心是实现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主动配电网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布式能源的接入:主动配电网通过引入分布式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实现能源的多元化和分布式供应。
储能系统的应用:主动配电网通过引入储能系统,实现对电能的储存和释放,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智能负荷的控制:主动配电网通过实现对智能负荷的控制,实现负荷的优化调度和用电模式的优化。
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主动配电网通过实现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主动配电网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主动配电网技术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实现了主动配电网的商业化运营。
我国在“十三五”期间也提出了发展主动配电网的计划,并且一些地区已经开始了试点项目。
未来,主动配电网技术将朝着规模化、综合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主动配电网技术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可以实现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提高电力市场的效率和竞争力。
例如,在电力市场中,主动配电网可以通过对分布式能源的调度和优化配置,实现在满足负荷需求的前提下,降低系统成本并提高环保效益。
主动配电网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并网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例如,通过引入分布式能源和储能系统,主动配电网可以实现对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调度和控制,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主动配电网技术在电压稳定和电能质量改善中的应用主动配电网技术在电压稳定和电能质量改善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