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夏津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201904240277
- 格式:doc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16
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出题人:李颖时间:2019.03一、现代文阅读(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王维的出现,实现了中国诗歌由质实向空灵的美丽转身。
他以境为高,以逸为上,其诗也在意境上表现出高度的成熟。
意境真正意义上的诞生,是在王维所在的盛唐。
罗宗强先生在《唐诗小史》中反复说的“兴象玲珑”“玲珑淡泊、无迹可寻”,就是严羽早就说过的盛唐诗的基本特质,也是对王维诗之“空灵”的界定。
如果说,意境创造真是诗歌的最高境界,那么王维的地位则是至高无上的。
王维特别擅长捕捉和摄入那些瞬间闪灭而动态不息的光影,表现其玄幻的迷离美。
王维的诗中,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烟岚都是变动不居、空幻不实、美不胜收的。
王维的最大本事,就是把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以自然静美的和谐来展现哲学超越,以最简约的形式来表现最华丰的诗意内涵,诗的喻旨宏深,充满了微妙的暗示,形成具有象征意味的分合有无、瞬间永恒、动静变常的境界。
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几乎所有的哲人都十分关注人类自我救赎的问题。
王维诗中思考与表现得最多的就是关于人生的终极关怀。
王维最喜欢描写自然山水的自然状态(不管什么题材的诗中都喜欢出现景物描写),最喜欢描写落日(介于光明与黑暗之间),最喜欢描写秋天(介于夏天的热烈与冬天的肃杀之间)。
通过这些描写,他演示或验证佛义禅理,探索宇宙人生与世态人情,表现人类所特有的超越有限而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
他诗中所讨论与反映的哲学命题包括:现象与本质,规律与超验,个别与一般,宏观与微观,瞬间与永恒,以及有无生灭、动静变常等等。
他的诗契合刹那永恒的本真之美,而让人于其中领悟到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天趣,而且是一种宇宙、人生、生命的哲理,是一种哲理化的禅悦的诗性情感。
王维的诗,是盛唐盛世的特殊产物,充满了静气、清气、和气与灵气,形成其特有的闲适恬静、清秀空灵的美学境界。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级第一次月考答案(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A “接地气、树正气、有情趣”是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的特点,不是所有的网络文学作品的特点。
2、B “不属于消遣品”错误,原文说的是《失恋三十三天》、《杜拉拉升职记》等小说并“不只是简单的消遣品”。
3、C“前者侧重书写现代观念,后者则侧重弘扬传统精神价值”于文无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4.D 【解析】“欲抑先扬”错。
5.①春雨滋润庄稼,农人在劳作之后喜滋滋地听雨;②夏雨不停,农人在家中愁闷地听雨;③暴雨(白雨)倾盆,农人在仓皇躲雨时,喜悦兴奋地听雨;④秋雨连绵,农人在劳动的疲惫中伴着雨声人眠。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6分。
意思对即可)6.①展现了自然清新的乡村风景,营造了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
②烘托出作者平和惬意的心态,表达了他对故乡风物(农村生活)的眷恋与喜爱。
③以景作结,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收尾耐人寻味,意蕴悠长。
(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7.B(“一直呈递升态势”不对,第三、四批公布的数量不变。
)8.B(A“夸张的形式”不对。
C“触角最敏锐”无中生有。
D强加因果,也不一定是在调查后得出的结论。
)9.①汤敏更注重实践,做古村保护公益活动,创立“古村之友”,拥有庞大志愿者团队;②胡彬彬更重研究,提出“古村落的保护要活态、整体、多维”的观点,以及古村落开发要以“全面保护,有度利用”为原则,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
(每点2分)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0.B原文标点:倭三十余舟至,泊马雄岛,登岸奔望海埚。
江依山设伏,别遣将断其归路,以步卒迎战,佯却。
11.C分别以十二地支表示,没有用“天干”表示。
的结果。
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的说法。
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
通过仰观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
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
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
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
《周易·系辞上》所谓器者尚其象”,《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说的都是尚象制器。
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
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
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
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
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
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
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
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
下列动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章第一段《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愉悦的道理。
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左传》中的内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
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
文章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阐述取象、立象的审美方式,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这表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
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等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难以把丰富的色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
山东省夏津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
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
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
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
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
他向往尧舜禹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
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
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雠”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
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
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
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
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
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
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
山东省夏津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
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
”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
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
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
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
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
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
”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
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
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
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
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
”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
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山东省夏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王维的出现,实现了中国诗歌由质实向空灵的美丽转身。
他以境为高,以逸为上,其诗也在意境上表现出高度的成熟。
意境真正意义上的诞生,是在王维所在的盛唐。
罗宗强先生在《唐诗小史》中反复说的“兴象玲珑”“玲珑淡泊、无迹可寻”,就是严羽早就说过的盛唐诗的基本特质,也是对王维诗之“空灵”的界定。
如果说,意境创造真是诗歌的最高境界,那么王维的地位则是至高无上的。
王维特别擅长捕捉和摄入那些瞬间闪灭而动态不息的光影,表现其玄幻的迷离美。
王维的诗中,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烟岚都是变动不居、空幻不实、美不胜收的。
王维的最大本事,就是把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以自然静美的和谐来展现哲学超越,以最简约的形式来表现最华丰的诗意内涵,诗的喻旨宏深,充满了微妙的暗示,形成具有象征意味的分合有无、瞬间永恒、动静变常的境界。
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几乎所有的哲人都十分关注人类自我救赎的问题。
王维诗中思考与表现得最多的就是关于人生的终极关怀。
王维最喜欢描写自然山水的自然状态(不管什么题材的诗中都喜欢出现景物描写),最喜欢描写落日(介于光明与黑暗之间),最喜欢描写秋天(介于夏天的热烈与冬天的肃杀之间)。
通过这些描写,他演示或验证佛义禅理,探索宇宙人生与世态人情,表现人类所特有的超越有限而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
他诗中所讨论与反映的哲学命题包括:现象与本质,规律与超验,个别与一般,宏观与微观,瞬间与永恒,以及有无生灭、动静变常等等。
他的诗契合刹那永恒的本真之美,而让人于其中领悟到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天趣,而且是一种宇宙、人生、生命的哲理,是一种哲理化的禅悦的诗性情感。
王维的诗,是盛唐盛世的特殊产物,充满了静气、清气、和气与灵气,形成其特有的闲适恬静、清秀空灵的美学境界。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试题2019年10月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题3分)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在经济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也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新手段。
依托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智慧城市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但何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如何促进治理升级、如何科学有效地建设智慧城市,这些基本问题仍需要深入探究。
智慧城市具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城市空间数字化。
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空间,城市部件实现“万物互联”。
二是信息技术改变城市生活。
信息与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发生化学反应,城市各领域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基础上实现智能运行、构建一个更加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人性化城市。
三是智能驱动城市治理创新。
城市治理主体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不但可以及时为市民解决具体问题,而且可以实时感测城市运行状况,优化城市治理决策,推动城市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实践证明,智慧城市不仅在推动城市产业发展、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实现城市治理精细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且能在人、物理空间、人工智能方面发挥组合效应,带动政府各部门、城市居民、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有助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有产无智”。
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
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企业兜售设备的“竞标场”,加上产业发展冲动,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
二是“有智无慧”。
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
既忽略了多部门联动的系统性,也忽略了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性,不同部门的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一中2019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分析)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 一 ) 论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文章,达成后边各题。
清明探源每到清明节,人们常常会想到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清明节堪称是一个有着“两重性格”的节日。
其实,这是因为现代清明节由古代两个不一样的节日——寒食和上巳 , 再加上清明这一节气交融演化而来。
最早,清明不过一种节气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候的特点有关。
西汉期间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风”即清爽明亮之风。
《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洁净而明亮,故谓之清明。
”清明最早不过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为纪念先人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寒食节是中国古代较早的节日,传说是在春秋时代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建立的。
其实,从历史的实质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应了中国先人改火风俗的古迹。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常常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所以,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先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三月正当改火的节气,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严禁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日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夜晚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风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此后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墓地。
中国古人对祭祀先人十分重视。
到了唐朝,无论士人仍是老百姓,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因为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诗人们的作品,也常常是寒食、清明并提,如白居易有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清明节还汲取了此外一个古老节日—一上巳节的内容。
上巳节古时在阴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民俗是踏青、祓禊 ( 临河沐浴,以祈福消灾 ) ,反应了人们经过一个烦闷的冬季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山东省夏津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王维的出现,实现了中国诗歌由质实向空灵的美丽转身。
他以境为高,以逸为上,其诗也在意境上表现出高度的成熟。
意境真正意义上的诞生,是在王维所在的盛唐。
罗宗强先生在《唐诗小史》中反复说的“兴象玲珑”“玲珑淡泊、无迹可寻”,就是严羽早就说过的盛唐诗的基本特质,也是对王维诗之“空灵”的界定。
如果说,意境创造真是诗歌的最高境界,那么王维的地位则是至高无上的。
王维特别擅长捕捉和摄入那些瞬间闪灭而动态不息的光影,表现其玄幻的迷离美。
王维的诗中,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烟岚都是变动不居、空幻不实、美不胜收的。
王维的最大本事,就是把大自然作为一种精妙语言而精妙运用,以自然静美的和谐来展现哲学超越,以最简约的形式来表现最华丰的诗意内涵,诗的喻旨宏深,充满了微妙的暗示,形成具有象征意味的分合有无、瞬间永恒、动静变常的境界。
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几乎所有的哲人都十分关注人类自我救赎的问题。
王维诗中思考与表现得最多的就是关于人生的终极关怀。
王维最喜欢描写自然山水的自然状态(不管什么题材的诗中都喜欢出现景物描写),最喜欢描写落日(介于光明与黑暗之间),最喜欢描写秋天(介于夏天的热烈与冬天的肃杀之间)。
通过这些描写,他演示或验证佛义禅理,探索宇宙人生与世态人情,表现人类所特有的超越有限而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一种精神渴望,寻求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寄托以化解生存和死亡、有限和无限的尖锐对立的紧张状态。
他诗中所讨论与反映的哲学命题包括:现象与本质,规律与超验,个别与一般,宏观与微观,瞬间与永恒,以及有无生灭、动静变常等等。
他的诗契合刹那永恒的本真之美,而让人于其中领悟到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天趣,而且是一种宇宙、人生、生命的哲理,是一种哲理化的禅悦的诗性情感。
王维的诗,是盛唐盛世的特殊产物,充满了静气、清气、和气与灵气,形成其特有的闲适恬静、清秀空灵的美学境界。
如果真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分的话,杜甫现实主义,李白浪漫主义,而王维似乎是象征主义的。
王维是以诗来做人类终极关怀之思考的,其诗是哲学的诗,是诗的哲学。
因此,读王维的诗是一种智性与审美的挑战。
(摘编自王志清《为什么说“盛世读王维”》)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维的诗实现了由质实而空灵的美丽转身,风格空灵,意境上显出高度的成熟。
B. 王维特别擅长以自然静美的和谐来表现具有象征意味和玄幻的迷离美的境界。
C. 王维的诗有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通过抽象表现佛义禅理,进行深远的哲理思考。
D. 王维的诗充满了静气、清气、和气、灵气,具有象征主义风格,可谓哲学的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主要从境界、意旨两方面介绍了王维诗歌的特点,高度评价了王维的地位。
B. 文章题为《为什么说“盛世读王维”》,所选部分重在阐发王维诗歌的特点。
C. 文章重点分析了王维诗歌哲理化、禅悦的特点,是因为艺术形式高于思想内容。
D. 文章先交代王维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细致分析其特色,最后进行总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维的诗可以说达到诗歌意境创造的最高境界,在这一方面他的地位可谓至高无上。
B. 王维的诗在意境上表现出高度的成熟,是因其擅长捕捉、摄入闪灭不息的光影。
C. 王维的诗表现出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思考,可以说是哲学的诗、诗的哲学。
D. 读王维的诗是智性与审美的挑战,因其闲适恬静、清秀空灵,富于哲学思考。
(二)小说阅读(10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6题。
马谡拒谏失街亭却说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一面令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往助曹真。
二人奉诏而去。
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
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
今必出军斜谷,来取郿城。
若取郿城,必分兵两路,一军取箕谷矣。
吾已发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若兵来不可出战;令孙礼、辛毗截住箕谷道口,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
”郃曰:“今将军当于何处进兵?”懿曰:“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
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
吾与汝径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
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
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
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
”张郃大悟,拜伏于地曰:“都督神算也!”懿曰:“虽然如此,诸葛亮不比孟达。
将军为先锋,不可轻进。
当传与诸将:循山西路,远远哨探。
如无伏兵,方可前进。
若是怠忽,必中诸葛亮之计。
”张郃受计引军而行。
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新城探细人来到。
孔明急唤入问之,细作告曰:“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
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
”孔明大惊曰:“孟达做事不密,死固当然。
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
”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
”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
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
”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
”孔明曰:“军中无戏言。
”谡曰:“愿立军令状。
”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
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
”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
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
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
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
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
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
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此可以屯兵扎寨。
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
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
”高翔引兵而去。
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
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
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
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
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分付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
汝二人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
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以惊其心。
吾自统大军,由斜谷径取郿城;若得郿城,长安可破矣。
”二人受命而去。
孔明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
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
”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
”平曰:“参军差矣。
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
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
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
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
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
倘魏兵至,可以相应。
”马谡不从。
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到。
王平欲辞去。
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
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说马谡自于山上下寨。
却说司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
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昭笑曰:“父亲何故自堕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
”懿问曰:“汝安敢出此大言?”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
”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引百余骑亲自来看。
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周围巡哨了一遍,方回。
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传令与诸将:“倘兵来,只见山顶上红旗招动,即四面皆下。
”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
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
”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懿乃命张郃引一军,当住王平来路。
又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
当夜调度已定。
次日天明,张郃引兵先往背后去了。
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
马谡在山上看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
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
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
谡大怒,自杀二将。
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
魏兵端然不动。
蜀兵又退上山去。
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
却说王平见魏兵到,引军杀来,正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
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
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
马谡禁止不住。
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
马谡料守不住,只得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
司马懿放条大路,让过马谡。
背后张郃引兵追来。
赶到三十余里,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视之,乃魏延也。
延挥刀纵马,直取张郃。
郃回军便走。
延驱兵赶来,复夺街亭。
赶到五十余里,一声喊起,两边伏兵齐出:左边司马懿,右边司马昭,却抄在魏延背后,把延困在垓心。
张郃复来,三路兵合在一处。
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
正危急间,忽一彪军杀入,乃王平也。
延大喜曰:“吾得生矣!”二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魏兵方退。
二将慌忙奔回寨时,营中皆是魏兵旌旗。
申耽、申仪从营中杀出。
王平、魏延径奔列柳城,来投高翔。
此时高翔闻知街亭有失,尽起列柳城之兵,前来救应,正遇延、平二人,诉说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