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OSI 参考模型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2
第二章网络体系结构参考答案简答题1.什么是网络体系结构?为什么要定义网络体系结构?网络的体系结构定义:指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architecture)。
或精确定义为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部件所应完成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综合了OSI和TCP/IP 的优点,本身由5层组成: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2.什么是网络协议?它在网络中的作用是什么?在计算机网络中要做到有条不紊地交换数据,就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规则。
这些规则明确规定交换数据的格式以及有关的同步问题。
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
3.什么是OSI参考模型?各层的主要功能是什么?OSI模型基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建议,各层使用国际标准化协议。
可理解为当数据从一个站点到达另一个站点的工作分割成7种不同的任务,而且这些任务都是按层次来管理。
这一模型被称作 ISO 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因为它是关于如何把相互开放的系统连接起来的,所以常简称它为OSI模型。
应用层提供与用户应用有关的功能。
包括网络浏览、电子邮件、不同类文件系统的文件传输、虚拟终端软件、过程作业输入、目录查询和其他各种通用和专用的功能等。
表示层完成某些特定功能。
例如,解决数据格式的转换。
表示层关心的是所传输信息的语法和语义,而表示层以下各层只关心可靠地传输比特流。
会话层进行高层通信控制,允许不同机器上的用户建立会话(session)关系。
会话层允许进行类似运输层的普通数据传输,并提供对某些应用有用的增强服务会话,也可用于远程登录到分时系统或在两台机器之间的文件传递。
会话层服务之一是管理对话,会话层允许信息同时双向传输,或只能单向传输。
若属于后者,则类似于“单线铁路”,会话层会记录传输方向。
一种与会话有关的服务是令牌管理(token management)。
运输层基本功能是从会话层接收数据,必要时把它分成较小的单元传递,并确保到达对方的各段信息正确无误。
第二章OSI参考模型知识点1. 什么是第一代计算机网络?以一台计算机为中心,通过多重线路控制器和电话线路与多个远程终端相连接的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2.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有什么缺点?多个终端相连接会导致主机负荷过重;单台主机的不可靠性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
3.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所使用的是什么工作机制?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就是通信的过程中维持的是实际的电子电路(物理线路),这条电子电路建立后用户始终占用从发送端到接收端的固定传输带宽。
4. 电路交换的机制有什么缺点?从电路交换的工作原理看出,电路交换会占用固定带宽,因而限制了在线路上的流量以及连接数量。
5. 什么是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第二代计算机网络的优点是什么?第二代计算机网络是以资源子网为中心的计算机网络。
主机和终端共同构成了用户资源网。
分组交换网ARPANET就是第二代计算机网络。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可以使负载均衡,单机的响应速度提高。
6. 为什么会出现第二代计算机网络?1964年美国巴兰提出了存储转发概念;1966年英国戴维斯提出了分组的概念。
7. 什么是存储转发?什么是分组交换?存储转发:在转发数据前先对数据进行接收存储以进行校验。
分组交换:在两台通信主机之间不会把一条链路作为一个唯一的电路连接,源主机会将整个信息逐一分组,而每个分组都会加上足够的相关协议信息以使他们能够被路由选择到正确的目标主机上。
8. 分组交换相对于电路交换的优点是什么?分组发送的信息不会占用固定的带宽,可以使线路上建立更多的连接。
从而提高了线路负载。
9. 对网络分层处理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由于分组交换网的投入使用,使网络的容量大大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所有网络中的计算机能够协调工作。
由于这种协调性相对比较复杂,因此便诞生了分层处理的思想,将网络划分成小的并且易于处理的若干层次,降低其复杂性。
10. 什么是OSI七层模型?OSI七层模型有什么作用?OSI七层模型称为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教学日历(按章节划分):
第五章:网络层
第七章:应用层
第九章:路由器配置和应用
第十章:网络安全技术
拓展学习(按学习活动划分):
注:拓展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提供讲义及学习资源,无教师视频课件。
授课方式:
(1)授课教师网络教学课件(拓展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无教师视频课件);
(2)电子版教学讲义,授课教师PPT讲义;
(3)纸质教材和参考书籍、参考网站;
(4)教学光盘、辅导光盘;
(5)课程教学flash动画演示、实验演示、虚拟实验工具等资源;
(6)课程相关经典案例分析与下载,各类网络案例和标准文档下载;
(7)名家讲堂,提供国内外网络名人介绍及视频资源在线观看和下载;
(8)常见问题集,常用工具下载等;
(9)课程设计优秀作业展示及下载;
(10)课程资源库,包括问答库、知识库、配置命令库、案例库、习题库等;
(11)在线答疑系统、论坛系统、学习小组系统、作业管理系统、短消息系统。
网络协议基础入门指南第一章: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协议的概念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多个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传输与共享。
网络协议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中,用于规定数据交换格式、通信规则和错误处理等一系列规范,以实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第二章:OSI(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一种网络协议参考模型。
它将计算机网络的通信过程分为七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和协议。
第三章:TCP/IP协议族TCP/IP是一种常用的网络协议族,它包含了多种协议,如IP、TCP、UDP、HTTP等。
IP协议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TCP协议提供可靠的连接服务,UDP协议提供无连接的传输服务,HTTP协议用于在Web上传输超文本。
第四章:IP地址与子网掩码IP地址是计算机在网络中的唯一标识,它分为IPv4和IPv6两种版本。
IPv4使用32位二进制数表示,IPv6使用128位二进制数表示。
子网掩码用于划分网络中的子网,通过将IP地址与子网掩码进行逻辑与操作,可以确定主机所在的子网。
第五章:传输层协议TCP和UDPTCP协议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数据传输,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等机制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UDP协议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数据传输,适用于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
第六章:网络层协议IPIP协议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发送到目标主机,在数据包传输过程中,通过IP地址进行寻址和路由选择,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路由。
第七章:应用层协议HTTP和FTPHTTP协议是Web应用最常用的协议,它定义了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规则,实现了Web页面的访问和数据的传输。
FTP协议用于文件传输,支持文件的上传、下载和目录操作。
第八章: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将数据包转换为比特流,并在物理层进行传输。
在有线网络中,物理层使用电压和电流来传输比特;在无线网络中,物理层使用无线电波来传输比特。
网络OSI七层参考模型一、OSI参考模型在整个参考模型中,下层是为上层提供服务。
二、TCP/IP常见的协议(一)应用层为应用软件提供接口,使应用程序能够使用网络服务,应用层协议指定相应的传输层协议,以及传输层所使用的端口等。
应用层的PDU被称为Data(数据)。
Telnet:端口号23,使用传输层TCP协议,远程接入协议,提供远程管理服务,通过Telent客户端程序连接到服务器,用户在客户端中输入命令,这些命令在服务器端运行。
FTP:端口号20、21,使用传输层TCP协议,文件传输协议,主要用于文件的下载和上传,采用C/S((主机/服务器)结构。
TFTP:端口号69,使用传输层UDP协议,简单的文件传输协议SNMP:网络管理协议,一般用在管理平台,可将交换机、路由器等一些设备信息上传到网管平台HTTP:端口号80,使用传输层TCP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提供浏览网页服务。
SMTP:端口号25,使用传输层TCP协议,邮件传输协议DNS:域名解析协议,将域名翻译成IP地址进行访问网址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自动匹配IP地址(二)传输层传输层协议接受来自应用层协议的数据,封装上相应的传输层头部,帮助其建立端到端的连接。
端口号的取值范围:0-655350-1023:知名端口号,发送过程中会在发送端随机匹配一个端口号,并且是在1023之外未使用的。
传输层的PDU被称为Segment(段)1.TCP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通信协议。
在传输前先建立连接,之后才可以传输,传多少接收多少,丢包之后重传确保全部收到。
使用场景在文件传输或者文档传输中使用。
(1)TCP的建立-三次握手A.主机1向主机2进行syn(查询B.主机2向主机1进行syn查询,ACK确定C.主机1进行ACK确定----------TCP连接建立--------------(2)TCP四次挥手A.主机1向主机2发送FIN请求断开连接B.主机2向主机1发送ACK确认C.主机2向主机1发送FIN请求断开连接D.主机1向主机2发送ACK确认----------TCP连接断开--------------(3)TCP序列号与确认序列号序列号:对包进行排序,根据序列号确认序列号:对收到的包进行确认A.主机1向主机2发送3000的数据包,最大数值需要1500包,进行分段传输,0-1499,1500-2999B.主机2收到包后向主机1进行发送确认序列号,未收到或者丢包,主机2会向主机1再次发送所丢失的包进行重传。
第二章OSI 参考模型
一、内容概述:本章主要介绍OSI 7 层模型,包括分层的意义、每一层的名称和功能,以及与TCP/IP分层模型之间的对比。
二、本章目标
知识点目标:
●理解协议分层模型的意义
●掌握OSI参考模型每一层的名称与功能
●理解TCP/IP参考模型的名称与功能
●理解数据在网络中传输过程中,数据包封装和拆封装的过程;
三、重难点总结
1.重点:OSI 参考模型每一层的名称与功能
2.难点:OSI 参考模型每一层的名称与功能
四、预习作业
1.物理层关心的那三方面内容?
2.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异同点?
3.传输介质是什么?例举常见的传输介质。
4.以太网命名标准格式是怎样的?
五、复习作业
1.网络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网络的作用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哪两个?
3.分层的意义是什么?
4.OSI参考模型每层的名称、作用、数据格式、物理设备、协议
5.画图说明TCP/IP模型每层的名称以及和OSI参考模型的对应关系?
6.协议、服务、接口的概念
7.服务是如何根据可靠性分类的?服务的元素有哪些?
8.OSI和TCP/IP的异同点?先有的OSI还是先有的TCP/IP?
9.什么是PDU,在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的PDU都分别称为什么?
10.IP协议属于TCP/IP协议中的()
A.物理层B.网络接口层C.网络互联层D.传输层
11.不同的网络设备和网络互连设备实现的功能不同,主要取决于该设备工作在OSI的第几
层,下列哪组设备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A. 网桥和路由器
B. 网桥和交换器机
C. 网关和路由器
D. 网卡和网桥
12.OSI参考模型中的前两层是()。
A. 网络层
B. 数据链路层
C. 传输层
D. 物理层
13.能完成对数据进行压缩和解压缩、加密解密的功能层是()
A.表示层
B.应用层
C.会话层
D.OSI7层模型的任何一层都不可能完成此功能
14.当数据分组从低层向高层传送时,本层分组的头要被().(2)
A.加上
B.去掉
C.修改
D.不做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