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子宫切除病人焦虑情绪的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心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术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褚誉清发表时间:2018-08-03T15:51:58.46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3月第6期作者:褚誉清[导读] 对子宫全切术患者施以心理干预是一种可行护理方案,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情绪负担,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推荐。
苏州市吴江区第一人民医院妇科 215200【摘要】目的:研讨子宫全切术患者接受心理干预对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
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4月在我院行子宫全切术的64例女性患者参与实验,入选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划入两组,Ⅰ组给予基础护理,Ⅱ组在上述条件下给予心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护理前,两组在SAS、SDS量表及QOL-100量表评估值上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Ⅱ组相比Ⅰ组在SAS、SDS量表评估值上显著降低,在QOL-100量表评估值上显著提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子宫全切术患者施以心理干预是一种可行护理方案,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情绪负担,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推荐。
【关键词】子宫全切术;心理干预;心理状态;生活质量子宫全切术是妇科临床的一种重要手术,适用于子宫肌瘤及各种保守治疗无效子宫疾病的治疗。
但该手术需完整切除子宫,可能使女性产生身体缺失感,进而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导致生活质量受到严重下降[1]。
2016年7月-2018年4月,我院在子宫全切术患者围术期开展心理干预,效果较满意。
现详细表述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针对2016年7月-2018年4月在我院实施子宫全切术治疗的64例患者资料进行观察统计,其中年龄最高54岁,最低34岁,平均(43.2±5.8)岁;入选患者均知晓本实验内容,已签署相关研究同意文件,无精神障碍或昏迷等问题。
按随机数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Ⅰ、Ⅱ组(32例/组)各项基线数据经统计对比(P>0.05),满足研究对照条件。
心理干预对解决子宫切除术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子宫切除患者手术的影响。
方法:采用通过问卷调查以及面对面的交谈,了解病人最担心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
结果:经过个性化心理干预,病人的不安与恐惧等心理有明显改善,增强了对手术成功的信心。
结论:术前做好针对性心理疏导,术后是减少手术对患者生理心理影响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心理干预子宫切除心理问题疗效观察the psychology intervenes to solves psychological question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the womb excision method patient appearszheng xiaolingabstract:objective:the discussion psychology intervenes to the womb excises the patient surgery theinfluence.methods:uses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s well as the face-to-face conversation,understood the patient most worried the situation,has pointed carries on the person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results:after the personalized psychology intervention,the patient restlessly with psychology and so on fear has the distinct improvement,heightened the confidence which succeeds to the surgery.conclusion:in front of the technique completespointed psychological unblocking,after the technique is reduces the surgery to the patient physiology psychology influence effective method.keywords: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omb excision psychology question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64-02子宫切除术是妇科手术中最常见的术式之一[1],子宫切除术广泛应用于各种子宫疾患,如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脱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疼痛、癌前期病变和早期子宫恶性肿瘤等,在妇产科临床上使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子宫切除病人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全部切除患者的心理问题及针对性心理护理措施。
方法:对63例子宫全部切除患者调查,分析其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疏导患者及家属不良情绪,使患者消除心理障碍,配合治疗、护理,改善围术期管理,提高患者子宫切除术后的生活质量,促使患者身心健康同步恢复,使患者生理及心理疾病得到完满的治疗。
结果:本组63例病人经过精心的护理,全部痊愈出院,对治疗护理效果均表示满意。
结论:积极有效的生理、心理护理对子宫全切术患者的痊愈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子宫全切;心理问题;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071-01我院从2008年1月~2010年6月共收治因子宫肌瘤而行子宫全切术的病人共63例。
我们重点探究了她们的心理问题,突出重点地进行了心理护理,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心理护理的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年龄28岁~55岁,其中30岁以下的4例,30岁~49岁39例,50岁~55岁20例。
肌瘤大小:子宫如孕2个月大小至妊娠5个半月大小。
2心理问题(1)生育问题:子宫切除使患者失去了一个女性特有的重要器官,尤其未生育者失去了生育的权利,她们担心自己不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人,会被丈夫抛弃,恐惧、失望甚至绝望。
(2)性功能的问题:患者担心切除子宫会失去性能力,害怕失去丈夫的爱护,甚至失去家庭,她们渴望获得相关的知识,却难以启齿。
(3)家庭问题:子宫切除患者认为自己不可能再有幸福的家庭会失去现有的家庭,对人生失去信心,对生活没有了激情。
有的患者认为子宫切除会导致肥胖,没有月经会加快衰老,担心今后会失去吸引力而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因而产生悲观心理。
(4)社会问题,由于社会影响,患者的朋友和同事认为子宫切除术会改变女性形象,患者自己也认为没有子宫和月经停止后,会与正常女性有差异,因而丧失自信心,产生自卑心理,未生育的年轻患者自卑心理表现更为突出。
影响子宫切除患者心理状况及性生活质量的护理干预方法引言子宫切除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手术,通常用于治疗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癌等妇科疾病。
这一手术也会对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性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年轻女性患者来说,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心理、情感和性生活质量上的挑战。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需要重视对这些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性生活质量的关注和干预。
本文将介绍影响子宫切除患者心理状况及性生活质量的护理干预方法,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影响子宫切除患者心理状况的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1. 手术恐惧情绪子宫切除手术是一种大型的手术,对于患者来说可能会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可以通过耐心倾听、解释手术过程和风险、提供情绪支持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手术恐惧情绪,增强她们的心理抵抗力。
2. 身体形象变化子宫切除手术将直接影响患者的身体形象,可能会导致患者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适应和自卑情绪。
护士可以通过鼓励患者进行身体形象自我调适、进行自我肯定、提供外貌美化建议等方式,帮助患者重建对自己身体形象的认同和自信。
3. 生育和家庭关系对于年轻女性患者来说,子宫切除手术将带来无法生育的现实问题,可能会对她们的家庭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护理干预中,护士可以通过与患者深入交流、引导她们接受现实、提出科学生育方式和心理抚慰等方法,帮助患者理解和接受生育问题,减少与家庭关系相关的心理压力。
4. 心理社会支持子宫切除患者往往需要面对家庭、工作、社交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
护士可以在护理过程中,组织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建立患者自助互助小组、指导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技能培训等方式,提供全方位的心理社会支持,增强患者的心理韧性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影响子宫切除患者性生活质量的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1. 性交疼痛子宫切除手术可能会导致患者在性交过程中出现疼痛,从而影响性生活质量。
在护理干预中,护士可以通过引导患者进行性教育、提供性交前的舒适性教育、指导患者进行性交姿势调整等方法,帮助患者减轻性交疼痛,改善性生活质量。
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焦虑、抑郁特点分析及其心理干预研究摘要】目的了解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焦虑、抑郁特点,探讨心理干预对子宫切除术患者焦虑、抑郁的改善效果。
方法使用抑郁自评问卷、焦虑自评问卷,对60例子宫切除术患者进行前、后两次施测。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实施心理干预,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干预。
结果研究发现,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国内常模,但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年龄和文化水平差异;干预组前后测的焦虑、抑郁得分有显著差异,后测的焦虑、抑郁得分要显著低于前测,而对照组没有差异,说明心理干预对减弱子宫切除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显著效果。
结论任何年龄、文化程度的子宫切除术患者都容易表现出焦虑、抑郁的情绪问题,心理干预对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子宫切除术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5-0089-02子宫是象征女性特质和维持生育功能的重要器官[1],子宫切除术后患者很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因切除子宫会产生自身脏器的损失感,以及术后女性特征、性功能、生育能力、家庭生活等的损失感,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反应,如紧张、担忧、自卑、悲观绝望甚至厌世轻生等[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后期康复和生活质量。
已有研究者对子宫切除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进行了心理干预研究,普遍认为,心理干预可明显降低子宫切除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且术前、术后早期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对患者的性生活改善有一定的帮助[3] [4] [5]。
因此,本研究探讨心理干预对改善患者情绪状态的作用,对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11月在妇科接受子宫切除手术患者60例,均为因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性单纯(次)全子宫切除患者。
患者年龄34-59岁,平均年龄为(45.82±7.33)岁。
子宫切除术前心理干预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子宫切除患者手术的影响。
方法:采用日常护理观察法,通过入院评估,了解病人最担心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
结果:经过个性化护理干预,病人的不安与恐惧等心理有明显改善,增强了对手术成功的信心。
结论:术前做好针对性心理疏导,是减少手术对患者生理心理影响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子宫切除心理问题护理干预2003~2004年对335例择期行子宫切除患者护理观察发现,多数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下患者,对子宫全切除术存在明显忧虑,对次全子宫切除术较为接受。
根据患者忧虑的不同原因,在做好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获得较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3~2004年收治全子宫切除患者335例,其中合并宫颈炎212例,30~45岁224例,46~68岁111例;子宫次全切除11例,年龄30~50岁。
方法:①入院评估:向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技术水平,了解患者生活习惯、家庭情况,对自身疾病认识的程度,对本次住院的顾虑及期望。
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迅速适应病人角色的转换,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对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评估。
根据评估情况,制订护理措施,在日常生活护理中,细心观察,对病人存在的不同护理问题,实施个性化护理。
②知识教育:针对特定的知识缺乏进行教育。
主动和病人交谈,根据病人不同的知识层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子宫肌瘤分类、治疗措施、手术指征,术前各项准备的重要性,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应对方法,使病人对自身疾病整个治疗过程有一定的了解。
以人体生理学、解剖学知识为基础,向病人介绍女性生殖及生理知识,生殖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子宫切除术后的生理改变,各种手术方式的特点,让病人对手术及术后生活有充分认识,以身心医学的观点讲解情绪与疾病所产生症状的关系,尤其针对病人对手术疼痛所产生的恐惧、焦虑给予安慰,讲解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的关系,并鼓励病人说出担心及顾虑的原因,尽力协助解决存在问题,消除病人的焦虑、紧张不安情绪,树立自信心。
心理干预对子宫切除病人焦虑情绪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子宫切除病人围手术期焦虑情绪的影响。
方法:62例子宫切除手术病人随机编入实验组(接受研究者制定的心理干预)和对照组(按手术病人护理常规护理),用sas
焦虑量表在其术前、术后进行评定。
结果:实验组焦虑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结论:心理干预能显著降低子宫切除病人生
理和心理上的应激反应。
关键词心理干预子宫切除焦虑
资料与方法
2005年5月~2006年3月择期行子宫切除的病人62例,年龄45~56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对照组按手术病人的护理常规护理,每组各31例。
两组病人除本科疾病外,无其他器官疾病,均为初次手术,麻醉方式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并且在年龄、文化程度上较为均衡一致。
术前心理干预:术前3天访视,运用会谈技巧与倾听艺术引导病人表达其感觉,针对主要问题亲切和蔼地指导,并利用访视图片向病人介绍手术室环境、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教会病人如何配合麻醉和手术摆放体位,交代术前注意事项,尤其着重告诉病人,整个手术过程自己将会和她在一起。
术前2天和1天继续跟踪随访,巩
固前一天的干预效果。
术中心理干预:入室时是病人心理上最紧张的时刻,护士向病人
热情问好,友好交谈,发现病人需要,及时给予满足。
做各种术前准备时应向病人提前做好解释,让其有心理准备,以降低由此带来的不适。
术中保持安静,禁止与主刀医生进行不必要的交谈,注意遮盖病人,保持室温恒定。
手术探查腹腔时,提前告知病人牵拉会引起的反应,并轻握病人的手,嘱其深呼吸以减轻不适反应。
手术完毕盖好伤口,擦干血迹,尽可能给病人穿好衣服,避免暴露过多而造成心理压力。
术后心理干预:术毕,安排去枕平卧,并向家属说明此种卧位的必要性,向家属交代手术情况及禁饮食情况。
术后1天继续随访。
术后24小时内切口最痛,可教给病人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看看外面的花草,转移注意力;让其早期下床活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随病情稳定,疼痛减轻,病人开始注意自我形象,感到悲观失望,这时可适当教授病人有关生殖系统知识,缓解其负性自我概念,提高对自我形象的认识。
病人出院后往往遵医行为下降,可动员其家属参与督导,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心理测验: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两组病人术前1天、术后3天的焦虑值。
用台式血压计和护士专用秒表由专人于术前1天、
术中、术后3天测两组病人的心率及血压。
结果
两组病人血压、心率的比较:对照组血压、心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说明心理干预能降低病人的生理应激反应。
两组病人焦虑值比较:对照组术前、术中、术后的焦虑程度显著
高于实验组,p<0.01,说明心理干预能显著缓解病人由手术产生
的焦虑情绪。
讨论
手术可引起病人心理上和生理上的应激反应[1],还会通过影响体内激素的分泌而引起生理变化[2]。
本研究设计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内容将其用于实验组病人,得到了积极的结果。
研究显示:①心理干预能降低病人应激反应,对调节病人焦虑水平,增强信心与自我控制感产生积极作用,引起生理上相应变化如血压、心率降低。
②心理干预可以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心理干预能减少术后并发症。
通常认为,病人的焦虑会导致以胸式呼吸为主,通过腹式呼吸可以阻断这种循环,使焦虑程度减轻[3]。
④
心理干预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
参考文献
1 崔东辰,耿军.择期性手术病人的心理应激及护理对策.中华护
理杂志,1996,31:692.
2 梁宝勇.心理应激讲座:心理应激与应激的一体化概念.医学哲学,1986,8:53-55.
3 徐斌,王效道,刘士林.心身医学——心理生理医学基础与临床.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