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解决问题(例5、例6)-课件(2)A
- 格式:ppt
- 大小:1.75 MB
- 文档页数:10
4 解决问题第1课时解决问题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导航一、教学内容解决问题。
(教材第20~21页例5、例6)二、教学目标1.巩固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和算理。
2.初步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掌握解题思路,并能正确解答这类问题。
3.使学生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点难点重点:1.能从已知条件中选择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用条件。
2.理解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问题”的思考方法。
难点:能够独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棒。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4-5=10+10=13-4=15-7-7=12-8=11-6=13-13=16+4-9=13+6=15-7=17-9=4+13-8=13-6=5+7=16+3=-5+5=(2)在里填上“>”“<”或“=”。
16132019717 1619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踢球吗?(喜欢)师:好!下面是小小和他的朋友们进行踢球比赛的情况,现在他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能够帮他们解决吗?是怎样解决的呢?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学习新课1.教学教材第20页例5。
(课件出示第20页例5情境图)(1)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有很多小朋友在踢球)师: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同桌相互交流,点名学生汇报)学生汇报:①有16人来踢球。
②现在来了9人。
③我们队踢进了4个。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组织学生汇报: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还有几人没来?(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要求“还有几人没来?”应该用什么方法列式计算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师:说一说,你是如何解决“还有几人没来”这个问题的?①用学具探究。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用比例解决问题优秀教案第【1】篇〗《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用比例解决问题”(教科书P59—60的例5、例6,以及P60页做一做的内容,练习九3—7题。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包括正、反比例的应用题,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材通过例5和例6两个例题,讲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法,使学生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特点以及解题的步骤。
正、反比例应用题,首先要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能从题中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积)是一定,从而判断这两种量是否成正(或反)比例,然后设未知数X,用比例解答。
判断过程也是正反比例意义实际应用的过程。
为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学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正、反比例应用题中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并能运用算术法解答,本节课学习内容是在原有解法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参与,合作交流、发现归纳出一种用正、反比例关系解决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路和计算方法。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已经认识了正比例意义和反比例意义,会判断生活中含有正、反比例意义的数量关系,也会解决生活中有关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主要学习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含有归一和归总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
教学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材由张大妈与李奶奶的对话引出求水费的实际问题,为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然后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解决。
在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时,与学习正比例的方法相似,也是先让学生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实际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也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学科应用比例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作较好的准备。
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案模板课程类型与结构上:前者是职业性的,理论实践一体化,专业课比重应较大,并要重视岗位实操技能训练;后者是学术性、系统化、纯理论,基础课比重大,强调基础扎实和理论的系统性。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案最新模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教案最新模板1设计说明《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关于估算的学习目标是“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说明估算的进程”,要落实这一目标,教师第一要充分认识估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运用,认识估算对学生数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课的设计中,第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到除法估算来完成。
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估算体会,自己尝试着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对除法估算有一个建构的进程。
紧接着让学生归纳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的一样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估算,通过对“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和“多少个纸箱能装下?”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 PPT课件教学进程⊙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和父母外出旅行时留意在宾馆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了吗?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8。
摸索: (1)从例8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生根据已有的体会自由发言,大约就是大致的意思,结果要进行估算,得数不能用“=”连接,要用“≈”连接) (3)鼓励学生分析题意,独立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267÷3) 师强调说明:问题中“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不需要算出准确结果,只需要进行估算,求出近似值就可以了。
2.揭示课题。
这样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这节课我们就运用除法的估算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自主预习,探究算法1.引发摸索。
师:你会估算267÷3的结果吗?把你的想法和同桌相互交换一下。
第四单元 比 例第12课时 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例6)【学习目标】1.能正确判断实际问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能利用正、反比例正确解答实际问题。
2.感受比例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 (2)书的总页数一定,书的本数和每本页数。
( )(3)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水费和用水的吨数。
( )二、自主探究1.看课本例5完成。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请填写下表(未知的量用“x”表示)。
从上表可以知道(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
也就是说,两家的( )和( )的( )相等。
(2)用比例解答。
请你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2.学生自学例6。
我的发现:问:(1)题中哪个量是一定的?答:(2)哪两种量是变化的? 答:(3)相关联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答: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课堂达标1. 数学诊所。
(1)比例尺一定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2)圆的周长公式中当C一定时,π与D成反比例。
()(3)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例。
()(4)Y︰8=X(X不是0),Y和X成正比例。
()2. 工程队要修一段长4800米的公路,前4天共修960米,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共需要多少天?3. 6.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2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第三单元第3课时圆柱的体积(1)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引“探究”教师谈话导入:什么是物体的体积?你会计算哪些物体的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和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V长=长×宽×高V正=棱长×棱长×棱长V=底面积×高字母表示:V=Sh思考: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前面的学习中我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知识链接—构“联系”回忆一下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结合课件演示)这是一个圆,我们把它平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当于圆的半径,用周长的一半×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所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该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学习任务一: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设计意图: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件中的动画直观演示的同时,广泛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操作中感知,在猜想中验证,在观察中理解,在比较中归纳。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乐学、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样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而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充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转化”这一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思想方法。
】新知探究—习“方法”结合教材的内容,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提问: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怎么求?(说一说、想一想、猜一猜)让学生自由发言。
(1)学生猜想可以把圆柱转化成什么图形?(借助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进行知识迁移学习)出示推导示意图,建立直观,巩固旧知(2)阅读教材内容,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探索,小组交流。
2.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1)多媒体课件演示圆柱体等分转化为长方体。
(让学生观察)通过课件的演示、观察、思考:(1) 圆柱体通过切拼后,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什么变了?什么没变?(2) 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3) 长方体的高与原来圆柱体的哪部分有关系?有什么关系?(4) 你认为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3.交流展示,小组讨论,交流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