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一 (第1-3章)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7
1第一章1-3单工通信和双工通信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优缺点?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
优点:收发机可使用同一副天线,而不需要天线共用器,设备简单,功耗小。
缺点:操作不方便,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通话断续现象。
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收发机均同时工作。
优点:任一方通话时都可以听到对方的语音,没有按“按-讲”开关,双方通话想市内通话一样。
缺点:在使用过程中,不管是否发话,发射机总是工作的,故电能消耗大,这对以电池为能源的移动台是很不利的。
1-4无线信道几种双工方式各自的特点及优点分别是什么?频分双工(FDD)利用两个不同的频率来区分收、发信道。
即对于发送和接收两种信号,采用不同频率进行传输。
优点:快衰落对于FDD影响较小,FDD支持用户的移动速率高,能达到TDD的两倍甚至更高。
FDD可以借助频率选择性进行干扰隔离,系统内和系统间干扰小。
不需要复杂的网络规划和优化技术。
时分双工(TDD)利用同一频率但不同的时间段来区分收、发信道。
即对于发送和接收两种信号,采用不同时间(时隙)进行传输。
时分双工的优点:1.能够灵活配置频率,使用FDD系统不易使用的零散频段;2.可以通过调整上下行时隙转换点,提高下行时隙比例,能够很好的支持非对称业务;3.具有上下行信道一致性,基站的接收和发送可以共用部分射频单元,降低了设备成本;4.接收上下行数据时,不需要收发隔离器,只需要一个开关即可,降低了设备的复杂度;5.具有上下行信道互惠性,能够更好的采用传输预处理技术,如预RAKE技术、联合传输(JT)技术、智能天线技术等,能有效地降低移动终端的处理复杂性。
1-6 简述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和各阶段的特点。
蜂窝组网理论的提出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民用移动通信用户数量的增加,业务范围的夸大,有限的频谱供给与可用频道数要求递增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有效的频谱资源,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了小区制,蜂窝组网的理论。
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第1——3章)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5分)1、我国地方政府单位的组成包括地方执行机关和()。
A、地方军事机关B、地方议决机关C、地方人民法院D、地方人民检察院2、地方政府研究必须以研究()为核心。
A、地方政府权力结构安排B、中央与地方关系C、地方政府的未来发展D、地方政府的外部环境3、当代地方政府的()职能愈发突出。
A、政治统治B、公共管理C、安全秩序D、文化管理4、中国正式的地方政府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A、国君分封的采邑B、国君委派官员管理的县C、周王分封的国君D、部落5、在中世纪,()的地方政府便具有突出的地方自治的特点。
A、法国B、日本C、德国D英国6、美国州以下最普遍、最稳定的地方行政建制是:A、市B、教区C、县D、区7、近代意义上的日本地方政府体制形成于1889年颁布的()前后。
A、《明治宪法》B、《日本国宪法》C、《地方自治法》D、《地方政府法》8、民国时期地方政府体制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是:A、地方自治的增强B、地方行政体性质改变C、基层城乡分治格局的形成D、行政与司法权力的完全分离9、当代中国地方政府体制和组织结构确立于()年。
A、1945B、1949C、1954D、195610、美国州以下最普遍、最稳定的地方行政建制是:A、市B、教区C、县D、区11、进入现代以后,随着政治民主的发展,在欧美国家地方制度安排中,()成为主流。
A、自治体地方政府B、行政体地方政府C、混合体地方政府D、特殊性地方政府12、评判地方政府活动是否有效益的基本依据是:A、地方制度安排B、地方政府所居的层级位置C、地方政府的设置目的D、地方政府的类型13、省作为地方政府的建制单位,最早出现于()A、明朝B、元朝C、宋朝D、清朝、14、城镇型地方政府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的需要。
A、政治B、行政管理C、城市社会公共管理D、地方治安15、地方政府在职责权限、管理方式、政治作用呈现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A、地方政府的地理位置差异B、地方政府在层级结构体系中所居位置的不同C、地方政府的类型差异D、地方政府所辖区域历史传统的差异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30分)1、下列属于地方政府的是;( )A、联邦成员政府B、联邦成员政府所属的地方政府C、单一制国家的地方政府D、地域性政府2、地方政府具有以下特征:()A、由中央政府设置B、治理国家部分地域或地域内某些社会事务c、是国家地方行政机关D、是指一个政府单位3、下列属于中国地方政府的是:A、省政府、自治区政府B、市县政府C、地区行政公署D、街道办事处4、在美国,属于地方政府的是:A、州政府B、学区和公园区C、县、乡镇政府D、城市政府5、地方政府研究包括:A、基础研究B、外部环境与内部结构研究C、行为研究D、发展研究和比较研究6、地域性政府包括()。
《生产与运作管理》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第1~3章)一、单项选择题1.生产与运作管理应遵守的首要原则是( )。
A.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原则B.创新的原则C.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D.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 企业中支持正常生产提供动力的生产、工具制造、设备检修等。
它从属于( )过程。
A.基本生产B.生产技术准备C.辅助生产D.生产服务3. 在组织生产与运作过程时,要把( )放在首位。
A.综合性B.目标性C.连续性D.平行性4. 属于生产与运作过程分析的检验符号为( )。
A.B. C. D.5. 由开始、结束、工作项目、决策支撑点等组成,加转接点,以各单位的职责为依据的流程图为( )。
A.基本流程图B.平面流程图C.跨功能作业互动图D.由上而下流程图6. ( )属于设备利用率高的生产类型。
A.大批生产B.成批生产C.小批生产D.单件生产7. 根据市场预测为主制订生产计划的生产类型是( )。
A.大量生产B.小批生产C.单件生产D.订单生产8. 平行移动方式生产周期的计算公式为( )。
A. B.C. D.9. 在产品加工移动方式中,组织生产较简单,设备在加工产品时不出现停顿、工序间搬运次数少,应采用( )。
A.平等移动方式B.顺序移动方式C.流水线生产D.平行顺序移动方式10. 在进行企业总平面布置时,对企业内的各个部分的布置不要一下子就排得满1m ii T n t ==∑1(t )m i i T t n t ==+-∑∑∑较大较小1(-1)t m i i T t n ==+∑最长1(-1)(t )m i i T t n t ==+-∑∑∑较大较小满当当的,要留有余地属于()。
A.综合的原则B.安全的原则C.弹性的原则D.单一流向的原则11. 将大致相同类型的设备相对集中地摆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群体,对产品进行相同和相似的加工。
这种设备布置称为()。
A.产品导向布置形式B.工艺导向布置形式C.流水线布置形式D.混合式的设备布置形式二、多项选择题1. 生产与运作系统结构化要素主要有()。
第1章数控加工的切削基础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切削脆性金属材料时,材料的塑性很小,在刀具前角较小、切削厚度较大的情况下,容易产生( C )。
(A)带状切屑(B)挤裂切屑(C)单元切屑(D) 崩碎切屑2、切削用量是指(D)。
(A)切削速度(B)进给量(C)切削深度(D)三者都是3、粗加工切削用量选择的一般顺序是( A )。
(A)a p-f-v c(B)a p- v c -f(C)v c -f-a p(D)f-a p- v c4、确定外圆车刀主后刀面的空间位置的角度有( B )。
(A)g o和a o(B)a o和K r′(C)K r和a o(D)λs和K r′5、分析切削层变形规律时,通常把切削刃作用部位的金属划分为( C )变形区。
(A)二个(B)四个(C)三个(D)五个6、在切削平面内测量的车刀角度是( D )。
(A)前角(B)后角(C)楔角(D)刃倾角7、车削用量的选择原则是:粗车时,一般(A ),最后确定一个合适的切削速度v。
(A)应首先选择尽可能大的吃刀量ap,其次选择较大的进给量f;(B)应首先选择尽可能小的吃刀量ap,其次选择较大的进给量f;(C)应首先选择尽可能大的吃刀量ap,其次选择较小的进给量f;(D)应首先选择尽可能小的吃刀量ap,其次选择较小的进给量f。
8、车削时的切削热大部分由( C )传散出去。
(A)刀具(B)工件(C)切屑(D)空气9、切削用量三要素对刀具耐用度的影响程度为( C )(A)背吃刀量最大,进给量次之,切削速度最小;(B)进给量最大,背吃刀量次之,切削速度最小;(C)切削速度最大,进给量次之,背吃刀量最小;(D)切削速度最大,背吃刀量次之,进给量最小;10、粗车细长轴外圆时,刀尖的安装位置应(C ),目的是增加阻尼作用。
(A)比轴中心稍高一些(B)与轴中心线等高(C)比轴中心略低一些(D)与轴中心线高度无关11、数控编程时,通常用F指令表示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速度,其大小为( A\C )。
法学概论作业题一(1-3章)一、名词解释:1. 法2. 法的实施3. 法的适用4. 民主二、单向选择1.从世界范围看法的出现迄今至少已有()年的历史。
A.5000 B..2000 C.100 D.502.国家机关依法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各类规范性的活动称为()A.执法B.立法C.司法D.守法3.《婚姻法》应由()制定。
A.全国人大B.全国人大常委会C.民政部D.婚姻登记机关4.外国人在中国领土犯罪,应采取()治罪。
A.中国法律B.外国法律C.不予追究D.遣还原籍治罪5.我国最早的一部宪法是()年宪法。
A.1949B.1954C.1978D.19826.违反治安处罚条例()月内,公安机关没有发现,不再处罚。
A. 1B.3C.4D.6三、多项选择:1、法是()A、行为规范的一种B、由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的C、以国家强制力作保障的D、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2、法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表现为()A、经济基础决定法B、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决定作用C、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促进作用D、法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保障和制约作用3、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是()A、公正B、合法C、正确D、及时4、宅基地、自留地属于()A、私有B、国有C、集体所有D、共有四、判断题1、《民法通则》是具体的法。
()2、法是在私有制出现以后才产生的。
()3、县级人大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
()4、法的适用只能由司法机关来开展,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具有司法权。
()五、问答题1、怎样理解法的本质?2、简述我国公民的权力和义务。
3、什么是公证?公证的内容是什么?法学概论作业题二(4-6章)一、名词解释:1. 行政行为2. 犯罪3. 知识产权4. 法人二、填空题1.行政法的渊源包括()、()、()、()。
2.行政人员依法从事行政行为是()的行为,因而是具有法律效率的行为。
3.在我国《刑法》的根本任务是()、()、()。
4《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生效。
2016年秋社会统计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第1章至第3章)表1是某大学二年级135个同学的《社会统计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请将数据输入SPSS软件,并(1)对考试成绩进行排序和分组(40分),(2)制作频数分布表(30分)并绘制频数分析统计图(30分)。
请注意分组时按照下列标准:表1某专业二年级同学社会统计学期末考试成绩(百分制)答:考试成绩按低至高排序如下表:频数分布表绘制频数分析统计图鬲血a形成性考核作业二(第4章至第6章)表1为某大学对100个学生进行了一周的上网时间调查,请用SPSS 软件:(1)计算学生上网时间的中心趋势测量各指标(20分)和离散趋势测量各指标(30分)。
(2)计算学生上网时间的标准分(Z值)及其均值和标准差。
(20 分)(3)假设学生上网时间服从正态分布,请计算一周上网时间超过20小时的学生所占比例。
(30分)表1某专业一年级同学一周上网时间(小时)(1)计算学生上网时间的中心趋势测量各指标和离散趋势测量各指标统计量上网时间(2)计算学生上网时间的标准分(Z值)及其均值和标准差(3)假设学生上网时间服从正态分布,请计算一周上网时间超过20小时的学生所占比例。
形成性考核作业三(第1 章至第12章)一、单项选择题(在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1 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题中的括号内。
每小题 2 分,共20分)1.学校后勤集团想了解学校22000 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从中抽取2200 名学生进行调查,以推断所有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水平。
这项研究的总体是(A )A.22000 名学生B.2200名学生C.22000名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D.2200名学生的每月生活费用2.从变量分类看,下列变量属于定序变量的是(C)A .专业B .性别C •产品等级D .收入3. 在频数分布表中,比率是指(D)A .各组频数与上一组频数之比B .各组频数与下一组频数之比C .各组频数与总频数之比D .不同小组的频数之比4. 某地区2001-2010 年人口总量(单位:万人)分别为98,102,103,106,108,109,110,111,114,115,下列哪种图形最适合描述这些数据(D)A .茎叶图B .环形图C •饼图D .线图5. 根据一个样本均值求出的90%的置信区间表明(C)A .总体均值一定落入该区间内B .总体均值有90%的概率不会落入该区间内C .总体均值有90%的概率会落入该区间内D .总体均值有10%的概率会落入该区间内6.判断下列哪一个不可能是相关系数(C)A.-0.89B.0.34C.1.32D.07.期中考试中,某班级学生统计学平均成绩为分。
货币金融学1-3章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所要解决的是(D)A、实现商品的交换B、表现特定商品的价值C、使人们不必对商品进行比较D、在商品之间进行价值比较的难题2、贝币和谷帛是我国历史上的(B )A、信用货币B、实物货币C、纸币D、信用货币3、劣币是指名义价值( C )的货币。
A、等于零B、等于实际价值C、高于实际价值D、低于实际价值4、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特点是( B )A、货币是一般等价物B、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C、货币运动伴随商品运动D、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5、以下不属于债务信用的是(A)A、居民购买股票B、政府发行国债C、企业发行债券D、银行的存贷款活动6、在经济生活中,商业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 C )A、相反的B、毫无联系C、一致的D、无法确定7、政府信用的主要形式是是(A)A、发放政府债务B、向商业银行短期借款C、向商业银行长期借款D、自愿捐助8、现代商业活动的基础是(A)A、企业间的赊销活动B、经济中存在大量的资金需求C、现代经济中广泛存在着盈余或赤字单位D、信用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使用9、某公司获得银行贷款100万元,年利率6%,期限三年,按年计息,复利计算,到期后本息和为(B )A、11.9万元B、119.1万元C、118万元D、11.8万元10、在物价下跌时,要保持实际利率不变,名义利率应(D)A、调高B、保持不变C、调低D、与实际利率对应11、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是(A )A、基准利率B、公定利率C、实际利率D、差别利率12、民间借贷中的月息5分转换成年利率为( D )A、50%B、5%C、100%D、60%二、多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要求作为货币的商品具有如下特征(ACDE )A、价值比较高B、金属的一种C、易于分割D、易于保存E、便于携带2、对本位币的理解正确的是( ACDE )A、本位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B、本位币具有有限法偿C、本位币具有无限法偿D、本位币的最小规格是一个货币单位E、本位币具有排他性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 AE )A、流通手段B、支付手段C、贮藏手段D、世界货币E、价值尺度4、我国货币制度规定人民币具有以下的特点( BCD)A、人民币是可兑换货币B、人民币与黄金没有直接联系C、人民币是信用货币D、人民币具有无限法偿力E、人民币具有有限法偿力5、现代信用货币可以是( ACD )等形式。
第一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1-1 气体体积功的计算式 dV P W e ⎰-= 中,为什么要用环境的压力e P ?在什么情况下可用体系的压力体P ?答: 功 = 强度性质×广度性质的改变值,气体体积功是体系对抗外压使体系的体积发生改变时体系与环境交换的能量,因此,公式中的“强度性质” 就是外压e P 。
在体系发生可逆变化过程时,气体体积功的计算式 dV P W e ⎰-= 中,可用体系的压力体P 代替e P 。
1-2 298K 时,5mol 的理想气体,在(1)定温可逆膨胀为原体积的 2 倍; ( 2 )定压下加热到373K ;(3)定容下加热到373K 。
已知 C v,m = 28.28J·mol -1·K -1。
计算三过程的Q 、W 、△U 、△H 和△S 。
解 (1) △U = △H = 0 kJ V V nRT W Q 587.82ln 298314.85ln12=⨯⨯==-= 11282.282ln 314.85ln-⋅=⨯==∆K J V V nR S (2) kJ nC Q H m P P 72.13)298373(,=-==∆ kJ nC U m V 61.10)298373(,=-=∆ W = △U – Q P = - 3.12 kJ112,07.41298373ln )314.828.28(5ln-⋅=+⨯==∆K J T T nC S m P (3) kJ nC Q U m V V 61.10)298373(,=-==∆ kJ nC H m P 72.13)298373(,=-=∆ W = 0112,74.31298373ln 28.285ln-⋅=⨯==∆K J T T nC S m V1-3 容器内有理想气体,n=2mol , P=10P θ,T=300K 。
求 (1) 在空气中膨胀了1dm 3,做功多少? (2) 膨胀到容器内压力为 lP θ,做了多少功?(3)膨胀时外压总比气体的压力小 dP , 问容器内气体压力降到 lP θ时,气体做多少功?解:(1)此变化过程为恒外压的膨胀过程,且Pa P e510= J V P W e 1001011035-=⨯⨯-=∆-=- (2)此变化过程为恒外压的膨胀过程,且Pa P e 510=n R T P n R T P n R T P V V P V P W e 109)10()(12-=--=--=∆-=θθθθ J 6.4489300314.82109-=⨯⨯⨯-= (3) Vn R TP dP P P e =≈-=1221ln ln 12121P P nRT V V nRT dV V nRT dV P W V V V V e ==-=-=⎰⎰ kJ PP 486.11101ln 300314.82-=⨯⨯⨯=θθ1-4 1mol 理想气体在300K 下,1dm 3定温可逆地膨胀至10dm 3,求此过程的 Q 、W 、△U 及△H 。
《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次作业(一、二、三章)1.试对照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分析当地农业当前的发展重点。
(第一章第一节)答: 20世纪,世界农业取得辉煌成就,也遗留诸多问题。
21世纪,世界农业如何发展,众说纷纭。
只有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高度,并充分考虑农业自身特点,才能对世界农业发展趋势做出相对正确的预测。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结合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在21世纪,我市农业将向以下几个方面发展:一、农业生产高度集约化。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世界人均占有资源量呈不断下降趋势。
要充分利用地球的各种资源,养活、养好世界人口,只有改变目前大多数国家存在的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走向集约型农业发展的模式,世界农业才有出路。
世界农业走集约化增长的路子,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集约化、生产资源集约化和生产技术密集化等方面。
二、农业生产多元化。
农产品市场的一体化使农产品经营性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增强各自的竞争力,农业经营“多元化”将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
农业经营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作物种类多元化、生产模式多样化、生产技术多样化、生产技术多样化、生产目标多元化。
三、农产品经营全球化。
农产品经营全球化成为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之一,农产品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农业跨国公司不断扩展。
四、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将使未来世界农业的特征,使资源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显着提高,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
信息化作为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快传统农业信息化改造,发展农业科技、商贸信息市场,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建立和完善农业数据库,充分发挥农业数据库作用,信息技术为未来农业科技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2.试析确立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依据。
(第一章第二节)答: 人口众多,资源紧缺,物质基础薄弱,地区差异悬殊,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
因此,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的组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体系,实行集约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力求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幅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作业一(第1-3章)一、判断题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7、对全同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
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二、单项选择题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C )A、每个工业企业;B、67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全部工业产品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
A、一日B、一个月C、一年D、一年零一个月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
A、男性是品质标志B、人的年龄是变量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 D )。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D )A、企业设备调查B、人口普查C、农村耕地调查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 D )。
A、作用不同B、组织方式不同C、灵活程度不同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A)。
A、每月统计商品库存额B、每旬统计产品产量C、每月统计商品销售额D、每季统计进出口贸易额8、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划分是以( C )A、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的;B、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全面来划分的;C、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D、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来划分的9、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 B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B、产品按品种分组C、家庭按年收入水平分组D、人口按年龄分组三、多项选择题1、总体单位是总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
因此(ABD )A、在国营企业这个总体下,每个国营企业就是总体单位;B、在工业总产值这个总体下,单位总产值就是总体单位;C、在全国总人口这个总体下,一个省的总人口就是总体单位;D、在全部工业产品这个总体下,每一个工业产品就是总体单位;E、在全部固定资产这一总体下,每个固定资产的价值就是总体单位。
2、在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的调查中(BCE )A、全部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B、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是调查对象;C、每台生产设备是调查单位;D、每台生产设备是填报单位;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3、对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组限的划分在技术上有不同要求,如果对企业按工人人数分组,正确的方法应是(A)A、300人以下,300-500人B、300人以下,300-500人(不含300)C、300人以下,301-500人D、300人以下,310-500人E、299人以下,300-499人4、在工业普查中(BCE )。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B、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D、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E、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5、以下属于离散变量的有(BE )。
A、进口的粮食数量B、洗衣机台数C、每千人医院床位数D、人均粮食产量E、城乡集市个数6、下列各项中,属于连续型变量的有(ACD )。
A、基本建设投资额B、岛屿个数C、国民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D、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E、就业人口数四、简答题1、统计标志和标志表现有何不同?答:统计标志是指总体中各单位所的属性和特征,它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
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
标志是统计所要调查的项目,标志表现则是调查所得的结果。
标志表现是标志的实际体现者。
2、如何认识总体和样本的关系?答:统计总体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它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构成的整体,统计总体必须同时具备大量性,同质变异性。
总体单位是指总体的个体单位,它是总体的基本单位。
3、什么是普查?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都是全面调查,二者有何区别?答: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全面调查。
普查和统计报表同属于全面调查,但两者不能互相替代。
统计报表不可能象普查那样充满热情如此详尽的全面资料,与定期报表相比较普查所包括的单位、分组目录以及指标内容要广泛详细、规模宏大。
解决报表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从而不可能经常进行。
4、调查对象、填报单位与调查单位的关系是什么?答:调查对象是应搜集资料的许多单位的总体。
调查单位也就是总体单位,它是调查对象的组成要素,即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具体单位。
5、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答:离散型变量如果变量值变动幅度较小,可依次将每个变量值作为一组。
租用单项式分组。
离散型变量如果变量值变动很大,次数又很多,或是连续型变量,采用组距式分组。
6、变量分配数列编制的步骤①将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只有把得到的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顺序,才能看出变量分布的集中趋势和特点,为确定全距,组距和组数作准备.②确定全距全距是变量值中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数.确定全距,主要是确定变量值的变动范围和变动幅度.如果是变动幅度不大的离散变量,即可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如果是变量幅度较大的离散变量或者是连续变量,就要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③确定组距和组数前面已经介绍过组距数列有等距和不等距之分,应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而定.组距的大小和组数的多少,是互为条件和互相制约的.当全距一定时,组距大,组数就少;组距小,组数就多.在实际应用中,组距应是整数,最好是5或10的整倍数.在确定组距时,必须考虑原始资料的分布状况和集中程度,注意组距的同质性,尤其是对带有根本性的质量界限,绝不能混淆,否则就失去分组的意义.在等距分组条件下,存在以下关系:组数=全距/组距④确定组限组限要根据变量的性质来确定.如果变量值相对集中,无特大或特小的极端数值时,则采用闭口式,使最小组和最大组也都有下限和上限;反之,如果变量值相对比较分散,则采用开口式,使最小组只有上限(用"XX以下"表示),最大组只有下限(用"XX以上表示).如果是离散型变量,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重叠组限或重叠组限的表示方法,而连续型变量则只能用重叠组限来表示.在采用闭口式时,应做到最小组的下限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大组的上限高于最大变量值,但不要过于悬殊.⑤编制变量数列经过统计分组,明确了全距,组距,组数和组限及组限表示方法以后,就可以把变量值归类排列,最后把各组单位数经综合后填入相应的各组次数栏中.五、计算题1、某工业局所属各企业工人数如下:555 506 220 735 338 420 332 369 416 548 422 547567 288 447 484 417 731 483 560 343 312 623 798631 621 587 294 489 445试根据上述资料,要求:(1)分别编制等距及不等距的分配数列(2)根据等距数列编制向上和向下累计的频数和频率数列。
(1)解:向上累计向下累计企业人数频数累计频数企业人数频数累计频数300 3 3 200 3 30400 5 8 300 5 27500 9 17 400 9 22600 7 24 500 7 13700 3 27 600 3 6800 3 30 700 3 3合计30 合计:30(2)解:等距分组:企业人数企业数不等距分组:企业人数企业数200-300 3 300人以下 3300-400 5 300-400 5400-500 9 400-600 16500-600 7 600以上 6600-700 3 合计:30700-800 3合计:302、某班40名学生统计学考试成绩(分)分别为:57 89 49 84 86 87 75 73 72 68 75 82 97 81 67 81 54 79 87 95 76 71 60 90 65 76 72 7086 85 89 89 64 57 83 81 78 87 72 61学校规定: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70分为及格,70—80分为中,80—90分为良,90—100分为优。
要求:(1)将该班学生分为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组,编制一张次数分配表。
(2)指出分组标志及类型;分析该班学生考试情况。
(1)解:按成等级成绩分组人数频率%60分以下 4 1060-70 6 1570-80 12 3080-90 15 37.590-100 3 7.5合计40 100(2)此题分组标志是“成绩”,其标志类型是“数量标志”;分组方法是“变量分组中的组距式分组,而且是开口式分组”;本班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分布呈两头小,中间大的“钟形分布”(即正态分布),不及格和优秀的学生人数较少,分别占总数的7.5%和10%,大部分学生成绩集中70-90之间,说明该班的统计学成绩总体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