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绍功教授60病案赏析
- 格式:pdf
- 大小:393.10 KB
- 文档页数:37
《四君中医》沈绍功教授六十病案赏析(21一30)第二十一案神经性头痛病史:赵左,36岁,初诊节气,惊蛰。
偏右头痛近年,常因劳累生气诱发,头部发胀跳痛,甚则要撞墙。
短则持续半小时,长则数小时,面色苍白,四肢觉凉,食纳不佳,恶心呕吐,口苦纳差,心烦意乱,影响入睡。
曾在西医院各项检查,确诊为“神经性头痛”。
西药可暂时缓痛,中药各种治疗均末能出痛。
门诊求治,苔厚黄不燥,脉弦细不数。
讲解与互动:这么一个病例,神经性头痛,西药可以临时缓痛,各种中医治疗他没止痛。
诸位你们想想,碰到这样的病人,怎么辨证?用什么药?学生:“用川芎茶调散。
”给他辩证的是肝阳上亢,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这是个古方,它治的是外感头痛。
头痛有两类:一类是外感头痛,尤其是风寒外感的时候,他头痛得很剧烈;有一类头痛是内伤头痛。
学生:“是用乌梅丸吧?”对!用脑子了。
你看这里面有寒有热,寒的四肢不温,热的心烦意乱,睡眠不好,而且头痛。
肝经到头部,所以他完全符合伤寒论的厥阴头痛。
厥阴它就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比较混乱。
注意《伤寒论》并不是专门治外感病,其实《伤寒论》的外感病主要就是太阳病,那是讲的外感病。
到了少阳就是半表半里,一半是外感病,另一半它并不是外感病。
阳明、太阴、厥阴、少阴实际上都是内伤病。
所以《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就是太阳和一部分少阳这是外感病的辨证纲领。
其它的几个经它并不是外感病,都是内伤病。
这个病人没有外感的症状,没有风寒外感的症状,所以他完全属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
头痛走肝经,所以这个完全是厥阴头痛。
厥阴病的特点就是寒热虚实夹杂,所以它叫厥阴呀。
用乌梅丸这是对的。
脉案:赵左偏右头痛近年,常因生气劳累诱发,作则头胀跳痛,短则半小时,长则数小时,其苦难言。
面色苍白,四肢不温,恶心呕吐,口苦恼怒,纳谷不佳,心烦意乱,影响入睡。
经西医院各项检查确诊为“神经性头痛”,中西药治乏效。
苔厚黄不燥,脉弦细不数。
足厥阴肝经上头额,偏头痛与肝经相关。
仲景六经辨证立厥阴病证,乃寒热错杂证。
沈绍功教授临证经验汇讲(61-70)95味妙药-Ⅱ95味妙药-Ⅱ 6.仙鹤草扶正优于止血仙鹤草《滇南本草图谱》别称“脱力草”,可缩短凝血时间,增加血钙和血小板而收敛止血。
其性平和,可用于一切血证。
药理证实:还有强心升压,兴奋疲劳的骨骼肌,增强细胞抵抗力,专治脱力劳伤。
还有抗肿瘤作用。
扶正抗癌,一举两得。
医者只重其止血而疏于其补虚,故提示曰:“扶正优于止血。
”这也是个特殊药,内科医生就知道仙鹤草就是止血,尤其是咳血用仙鹤草,这不假,仙鹤草止血作用非常明显,当然内科大夫忽视了仙鹤草能补气,尤其是气虚,仙鹤草是一个很好的补气药,所以南方把仙鹤草叫“脱力草”。
夏天山下割稻子,农民累了割一把脱力草很快就缓解了。
仙鹤草止血的原因,因为它缩短了凝血时间,增加了钙,增加了血小板,所以它止血;缩短了凝血时间,增加了血钙和血小板。
但它能强心升压,冠心病的病人你想到仙鹤草,既能强心;休克的病人血压低了,你也可以想到仙鹤草。
当然冠心病假如合并高血压,你用仙鹤草就要注意了,它会升高血压,尤其它可以兴奋骨骼肌,恢复疲劳,增强抵抗力这都属于中医的补气的范围,所以给你仙鹤草你绝对不要想到止血,更要想到补气。
7.黄精玉竹有别黄精《名医别录》别名“重楼”、“鹿竹”,《救荒本草》别名“笔管菜”。
玉竹《名医别录》别名“葳蕤”、“马熏”。
两味均可养阴生津,润肺止咳。
药理证实:提高免疫功能、降血糖、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及肝硬化、抗衰老、强心。
但是,它们虽同实异。
黄精肺脾肾三阴均滋,且能补脾气,具有运脾功能,故补而不腻。
玉竹尚有养胃清热之力,肺胃燥热伤阴者最宜。
虽然其不恋热邪,然其滋腻碍胃,影响食欲,故临证多用黄精,少用玉竹。
惟黄精应制用,生用或过量有小毒。
黄精一定要用制黄精,九制黄精,生黄精有小毒,制黄精就没毒了。
它既能养阴又能补气,气阴双补,而且它这个补阴呢,肝、脾、肾三个阴都能补,而且气阴是有关的,中医讲气阴是互根的,既能养阴又能补气,所以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好药。
医案连载:沈绍功60病案第三十九案荨麻疹病史:张生,35岁,初诊节气,秋分。
1个月以来全身皮肤反复出现红色风疹团,奇痒难忍,日轻夜重,遇风加重。
腰膝酸软,胁胀眩晕,纳便尚调。
经西医院注射“葡萄糖酸钙”口服过敏药等效果不显,门诊求治中医。
颈部四肢腹部见散在的红色丘疹,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部分皮疹融合成片,触之碍手,搔痕血痂,苔薄黄,脉弦数。
讲解与互动:先看看辨证,什么证候?脉又弦,苔又黄。
学生:“肝热。
”哎!肝热。
肯定有肝,而且有热。
弦脉主肝呀!还有什么?你注意里面的症状。
学生:“肾虚。
”哎!肾也亏呀!学生:“肾阴亏。
”对!肾阴亏。
这个很对。
肾阴亏呀!肝气化火,肾阴亏。
什么方子?学生:“杞菊地黄汤。
”对呀!很对呀!我不说水不涵木,我一说水不涵木你们都明白了,杞菊地黄汤,我留了这一手。
滋水涵木,这是我们家治疗荨麻疹一个特殊的方子。
治疗荨麻疹一般的皮科大夫都是养血息风,平肝熄风,清热解毒,唯独没有想到滋水涵木。
脉案:35岁张生,全身皮肤反复出现红色丘疹风团块,部分融合成片,触之碍手,见搔痕血痂,腰膝酸软,胁胀眩晕,纳便尚调。
西医治疗无效,求治中医。
苔薄黄,脉弦数,水不涵木,发为丘疹,治当滋水涵木,宗《医级》“杞菊地黄汤”化裁。
处方:枸杞子10g 野菊花10g 生地黄10g 黄精10g 蛇床子10g地肤子10g 莱菔子10g 丹参30g 紫草10g 葶苈子10g 白鲜皮10g 当归10g 生芪10g 川断10g 鸡血藤10g这个时候就用野菊花,清肝火解毒,野菊花比白菊花好;平肝降压,白菊花比野菊花好。
阳中求阴用蛇床子。
再加上治癣的三个药:蛇床子、地肤子、葶苈子。
用了莱菔子,葶苈子也可以用。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14剂,丘疹明显消退,腰酸改善,胁胀眩晕已除。
上方加制首乌10g、山萸肉10g、菟丝子10g,再服14剂,木平水滋,丘疹退尽,腰酸解除。
防止复发改为每晚1汁,连服1月,未见复发。
改用“杞菊地黄”药善后。
医案连载:沈绍功60病案第十六案高血压病展开全文病史:李,68岁,初诊节气,立春。
素有高血压病史。
血压波动180~190/100~110mmHg之间,旬前生气,眩晕发作,头呈空痛,心慌气短,纳谷不香,便溏尿调。
门诊求治,测血压170/100mmHg,面晄白,苔薄白,舌质淡,脉弦细。
讲解与互动:怎么辨证?学生:“气虚。
”哎!气虚。
气虚定位在哪?学生:“心和脾。
”哎!心和脾。
这样你记住了,辨证就掌握了。
心疲气虚。
怎么办?用什么方子?学生:“补中益气汤。
”哎!补中益气汤。
别以为补中益气汤不能治疗高血压。
这种病人很多见,他并不在肝,也不在肾,在脾、在肝。
补中益气汤是个好方子。
开药。
开什么药?学生:“党参。
”对。
学生:“黄芪、白术、白扁豆。
”哎!党参、白术、白扁豆,对。
还有呢?学生:“夏枯草。
”心脏怎么办?用什么药?既能降血压又能对心脏有好处的什么药?学生:“丹参。
”丹参对呀!学生:“老师我还问一下这个问题,这个病人头空痛,头是精髓之海,肾虚有没有可能?”肾虚?因为头空痛?头空痛就肾虚呀!学生:“头为髓嗨。
”何以见得?肾你得脉有反应,肾脉的反应。
舌苔、脉搏都没反应肾,光凭头空痛,就是肾了?这个空痛是中气下陷,所以脑子引起空痛,这是个特点。
你一个空痛就认为肾亏呀?证据不足呀!学生:“脉细。
”脉细就肾?那不一定呀!血虚也可以脉细呀!对不对?脉细,肾必须沉细,而且尺部要弱。
你看尺脉也不弱呀!虚,脉细就是肾?脉细,血虚也可以脉细,气虚也可以脉细呀!你肾的根据在哪呀?光一个空痛就肾?学生:“头为髓海,空痛绝对有肾的阴亏,肾精亏。
”你这证据不足呀!学生:“证据不足?”你阴亏必须五心烦热,苔净质红,脉细数。
你这一套都没有啊!你光凭空痛就是肾阴不足,那就辨证就不准了。
这完全是脾虚,中气下陷,所以头发空痛,很简单的事呀!舌脉和症状都是符合的,里面没有涉及到肾。
但你要想到肾,用药的时候因为我反复讲,脾肾同源,你既然健脾,辨证没有肾,你配方里面想到肾,这是提高疗效的举措。
第一案细菌感冒病史:李左,男,42岁,初诊节气,小寒。
室内暖气过热,傍晚开窗透气,汗出当风,半夜发烧39.5℃,咽干口渴,咳嗽痰粘黄稠咯,咳剧时胸痛。
怕风少汗,汗出热不解。
凌晨来院急诊,测体温39.8℃咽红充血,扁桃体不大,胸透肺纹理粗重。
验血:白细胞12000∕mm3,中性83%,苔薄黄,脉弦紧。
讲解:就这样一个病史,热出当风。
注意里面几个要点的症状:咳嗽痰是粘的,当然它是黄的;汗出热病不退,而且咳嗽厉害的时候要胸痛口渴。
以前我讲过:“外感无非辨他的风寒风热。
”另外这是个冬天,到了夏天就要辨他的暑湿。
外感病离不开这三个范围。
想一想我给你们鉴别风寒、风热的4条原则。
那么你辨别这个究竟是风寒还是风热?咽干,咳粘痰,尤其舌苔薄黄,脉是弦紧。
互动:学生:“应该是风热感冒。
”“开什么药?”学生:“以银翘散为主:用金银花、连翘、葶苈子、芦根、全瓜蒌、桑白皮、炙杷叶。
”有的同学说用桔梗宣肺,桔梗辛温,风热宣肺你不能用辛温的药。
宣肺你想到了,药不对。
再想想我讲外感风热感冒的时候,提高疗效有几个措施。
学生:“加石膏。
”加石膏?这个病还在卫分,还没到气分,你这个一定要注意呀!石膏是个气分的药,没到气分,你加早了。
石膏凉的厉害,加早了引邪入里,从表证转到气分了,从卫分转到气分了。
绝对不要用石膏。
学生:“加牛蒡子。
”加点牛蒡子可以。
你别光想到祛痰呀!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这是对的。
这个原则就有了,银翘散、桑菊饮都对了。
你还要想到提高风热外感的疗效,给你讲过,三个提高疗效的关键。
学生:“加点生芪或白扁豆。
”我讲过:风寒外感有三个辅助提高疗效:第一就扶正,你说的对,可以用白扁豆,还可以用别的,但扶正的药只能用一个,用多了利邪。
你想到白扁豆这很对,想到了提高疗效的第一个辅助是扶正,你还想到了第二个提高疗效就是宣肺,也就是透窍,但你的药没选好,用辛凉的药。
透窍的药用什么药?用薄荷、蝉衣。
第三个给邪出路,要分利二便。
你当然用了全瓜蒌,即化痰、宣肺又通便。
医案连载:沈绍功60病案第三十四案痹证病史:苗某,女性,30岁,初诊节气,春分。
患风湿性关节炎3年,用中西药治、针灸理疗,均无显效。
四肢关节痠沉发硬,晨起尤重,活动则见减缓,但动则加重,日渐剧变,心境烦郁,纳谷不香,经常头沉难寐,两便尚调,同病友前来门诊。
关节无畸形,活动不受限,触之不凉。
苔薄黄腻,脉象弦滑。
讲解与互动:什么辨证?学生:“湿痹。
”哎!湿痹。
这个很明白了。
就看见了她的舌苔是腻,脉是滑,而且她不是痛,是酸胀沉麻,所以完全是个湿痹,也就是我们讲的着痹。
湿阻经络引起的用什么方子?学生:“羌活胜湿汤,薏苡仁汤。
”对。
书上讲的薏苡仁汤,都不错。
还有什么方?听过我讲课的应该都明白,这是我用的一个特殊的方子,我们家传的一个特殊的方子。
学生:“温胆汤。
”不是温胆汤。
你在用温胆汤,脑子印象很深了。
但这是个关节炎。
学生:“茵陈四逆汤。
”哎!对了。
茵陈四逆散或者叫茵陈四逆汤。
这是我们家传治疗湿痹、着痹一个特殊的方子,就四逆散里面加上茵陈。
脉案:《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湿气胜者为着痹。
”30岁苗某,痹证三载,关节痠沉硬板、晨起尤甚,活动则见减缓,动则加重,日渐增剧,心境烦郁,纳谷不香,头沉难寐。
久经中西药治疗不显,陪同病友前来门诊。
苔薄黄腻,脉象弦滑。
即为《内经》“着痹”,风湿性关节炎也。
治当理气化湿,疏通经络,宜经验方“茵陈四逆散”加味。
处方:茵陈(后下)15g 柴胡10g 枳壳10g 白芍10g 生薏苡仁10g 陈皮15g 石菖蒲10g 郁金10g 鸡血藤10g 木瓜10g 泽兰10g 地龙10g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7剂。
关节痠沉,头重均见减轻,心境好转,食纳较差,加重和胃通络之力。
上方加莱菔子10g、伸筋草10g、路路通10g,再服7剂,关节痠沉硬板不明显,夜寐好转,食纳增加。
苔薄黄,脉弦细。
守法续进改为每晚服1汁,半月后改服木瓜丸,早晚各6g,三七粉早晚各3g,1月后复诊,关节不再痠沉,纳寐正常,续服木瓜丸、三七粉,以资巩固,未再复诊。
医案连载:沈绍功60病案第十八案溃疡病病史:冯生,40岁,初诊节气,白露。
经常因生气胃脘胀痛泛酸二年。
曾经胃镜查,确诊为胃溃疡。
一周前情志过激,胃痛发作,嗳气泛酸,神疲乏力,纳谷不香,大便溏薄,饥时痛甚,进食后缓解,但过食则胀。
苔薄黄,舌质淡,脉弦细。
讲解与互动:先搞辨证,病因是生气引起的。
什么辨证?学生:“肝郁。
”对!有肝郁。
这没问题了。
但是他肝郁是个病因,你注意肝的症状没有?这里有个返酸,他胁肋并不痛,仅仅是个病因。
舌质淡了。
学生:“阳虚。
”阳虚还没有到,光淡没胖,阳虚舌质淡而胖,还没到阳虚。
学生:“气虚。
”哎!气虚有。
纳谷不香,大便溏薄,神疲乏力,有气虚呀。
就是肝和脾的关系,木和土的关系。
肝是旺,脾是虚。
这个辨证应该是很明白了。
也是我们平常讲的肝脾不调。
肝气郁结,脾湿不健运,脾气不够。
治疗应该怎么治?学生:“舒肝理气。
”对呀!还有呢?学生:“补气。
”对呀!补气。
就是抑木扶土。
肝郁要抑木,脾虚要扶土。
抑木扶土。
什么方?学生:“逍遥散。
”可以用逍遥散。
但逍遥散力量不够,健脾的力量不够。
学生:“香砂六君子。
”哎!对了。
香砂六君子汤。
记住了:抑木扶土的厉害,它代表方就是香砂六君子汤。
开药。
怎么开?学生:“党参、白术、柴胡、云苓、砂仁、木香。
”还有呢?学生:“黄连、吴茱萸。
”这吴茱萸得记住一点,这吴茱萸特别难吃,好多病人吃了吴茱萸反而胃里面不舒服,所以尽量吴茱萸不用。
除非呕吐很厉害的,才用吴茱萸。
可以用,吴茱萸并不矛盾。
还有什么?学生:“山药、乌贼骨。
”哎!对。
可以用。
中医治病你不要单打一。
我反复讲了,所谓的运则活,疗效才能保证。
脾虚健脾没错,你还要想到另外一层呀!肝郁就给他抑肝了,脾虚了给他健脾了,这个都对。
但你要想到深一层,就是我经常讲的间接治疗。
肝郁气滞你要想到什么?气滞必有血瘀呀!光理气是一个疗效,理气里面适当加一个化瘀的药,活血以行气,这疗效明显提高,一定要记住这个规律,提高疗效的窍门。
一般不在临床的或者刻板的医生,论治不活的单打一,他疗效肯定不如你。
医案连载:沈绍功60病案第十一案冠心病病史:吴左,40岁,初诊节气,小暑。
胸闷两年,平素体型较胖,烟酒无度,饮食不节。
两年来经常胸闷发憋,夜重暮轻。
每次5分钟左右,头重口粘,脘胀纳呆,大便干结,夜寐不实。
在多家医院查心电图ST段V4~V6下移大于0.05mv,诊为前壁心肌缺血。
久经中西药治,其效不显。
病友介绍,来院诊治。
昨日操劳过度,贪凉饮啤酒2升,就诊时胸憋发作2次,苔黄腻,脉弦滑。
讲解与互动:先看这个病例,40岁的一个男性,这我基本讲了这个病的辨证,辨证应该是很明白了,你只要看见舌苔腻,你就从痰论治,抓住一点苔腻就用温胆汤,一般都会有效。
当然这个病人没有瘀,也不痛,舌质也没变化,也没瘀斑,舌下静脉也不显露,但你一定要想到有痰必有瘀,有瘀必见痰,这中医的理论,痰瘀互结。
你想到了这个病人要祛痰,一定要配上化瘀,提高疗效,要痰瘀同治。
这个病人很明白吗?痰浊闭阻胸阳。
用什么方?学生:“用温胆汤。
”对!温胆汤没错。
温胆汤哪几个药,应该装在你脑子里面。
像我一样,一看温胆汤苔腻的,竹茹后面自然而然这5个药都出来了。
学生:“竹茹、枳壳、云苓、陈皮。
”竹茹、枳壳、云苓、陈皮没错。
还有两个药是什么?学生:“石菖蒲、郁金。
”哎!对,石菖蒲、郁金。
菖蒲你要注意,外地的菖蒲你要写石菖蒲,你不要写菖蒲,有的地方菖蒲给节菖蒲。
古代的节菖蒲是九节菖蒲,现在的节菖蒲是新疆的二台山下的一个菖蒲,这是有毒的。
北京肯定写菖蒲就给你石菖蒲,外地你为了谨慎就写石菖蒲,这就错不了。
这6个药是没有问题的,根据这个病史,还加什么药?学生:“莱菔子、丹参。
”莱菔子,对。
祛痰最重要的药就是莱菔子,尤其心脑血管用莱菔子非常重要。
而且我讲过了,莱菔子并不破气,萝卜破气,它的籽并不破气,所以加上莱菔子这是很对的。
还有呢?学生:“丹参。
”哎!丹参。
好了痰瘀同治都想到了。
你再看看他的症状还有什么?你想想开动脑筋。
学生:“可以加点草决明、全瓜蒌。
”对呀!你想到了,草决明。
医案连载:沈绍功60病案第四十五案带下病史:希右,32岁,初诊节气,芒种。
一月前出差不慎带下量多,色黄秽臭,外阴瘙痒,检查衣原体阳性,西药消炎效果不显,门诊求治。
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数。
询其口干且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纳食尚可。
讲解与互动:这是辩证的关键:苔黄腻,舌质红,脉细数,口苦而且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吃饭还可以。
怎么辨证?学生:“湿热下注。
”有痰?有没有痰?学生:“有。
”痰浊化热了。
对不对?痒啊,有味呀!还有什么?学生:“湿热下注。
”对!湿热下注。
既有痰浊,又有湿热下注。
什么方?学生:“温胆汤。
”学生:“龙胆泻肝汤。
”对!温胆汤。
龙胆泻肝汤尽量少用。
龙胆草特别苦寒,里面还有木通,怕制不好中毒。
清热的药一定要注意护胃,因为口服药都是通过胃来吸收的,你把胃伤了,再好的药,影响吸收啊!这是关键。
龙胆草非常苦寒的药,你这样用,最好10g以内,用一个礼拜就要中病即止,用时间长了肯定伤胃口,胃口一倒,吸收不好,再好的药影响疗效。
湿热下注用什么药?学生:“四妙散。
”哎!四妙。
温胆、四妙,你动动脑子就记住了。
脉案:32岁希妇,出差不慎,感染衣原体,近月带下量多,色黄秽臭,外阴瘙痒,口干且苦,尿黄便干。
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数。
湿热蕴结,下注带脉,其病带下黄臭,外阴瘙痒,急当清利湿热,解毒止痒,投《成方便读》四妙丸加味。
处方:黄柏10g 炒苍术10g 生薏苡仁10g 川牛膝15g 白菊花10g 当归10g 草决明30g 白花蛇舌草30g 地肤子10g 生栀子10g 莱菔子15g“沈氏女科600年”养生套装《女人会养不会老》+《大国医讲了你才懂》作者:沈宁沈绍功当当广告购买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药渣加花椒20粒,温时坐浴15分钟,连用7剂,带下明显减少,外阴瘙痒,口干且苦已除,仍有尿黄便干,湿热渐轻,加强分利之力,上方去地肤子、公英,加大腹皮10g、车前草30g,再服用7剂,白带已止,两便已调。
医案连载:沈绍功60病案第十四案心律失常病史:孟女,36岁,初诊节气,谷雨。
一年前因心绪不畅,生气恼怒而心悸,常因情绪因素而发作并日渐加重,头晕目眩,午夜梦多,足心出汗,腰酸腿软,口干咽燥,经来提前,量多色鲜,纳便尚可。
曾经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数,频发房性早搏,时有室性早搏,久服中西药未见效而来门诊求治。
苔薄黄,舌质红,脉细数结代,心率98次/分,心律失常。
讲解与互动:先看辨证,什么辨证?学生:“肝怒伤心,应当以滋阴养心调肾。
”对。
要辨证你首先看舌苔脉搏这是关键,你看这例病人舌苔脉搏就应该知道大方向。
就是我讲辨证的时候反复强调:舌苔为准加上脉搏加一个主证,先给他辨证,然后再给他定位。
这个你看出来没有?什么舌苔?什么脉搏?学生:“苔薄黄,舌质红,脉细数。
”这什么证?学生:“阴虚。
”哎!阴虚。
另外加上里面的手足心出汗,心烦那就是阴虚呀。
定位在哪?学生:“心和肾。
”哎!有肾。
为什么有肾?学生:“腰酸。
”哎!腰酸。
而且和月经有关系,没有看月经量是多的?颜色是鲜的?女子以肝为本,现在她和肝也有关系。
学生:“心肾阴虚。
”别忘了肝。
另外她失眠多梦(有梦啊),跟心也有关系,跟肝也有关系,跟肾也有关系。
肾阴虚,肝郁化火。
开什么方?学生:“还是肝火比较旺。
”什么旺?学生:“肝火旺,因为她恼怒伤肝。
”肝火旺不旺,你首先看她有症状,恼怒是个因素,可以说她有肝火,但没有肝的症状。
你发现里面有肝的症状吗?学生:“症状就是舌质红。
”也就月经色红,舌质红就是肝?舌质红就是肝那就偏了。
舌质红,心肝脾肺肾都可以有,你肝必须有胁胀胁痛呀!她没有这个症状啊!有肝火,但不是主要的。
学生:“量多鲜红。
”是呀。
所以那就是肝?女子以肝为本,你这个病不能就死盯着肝,肝有因素不明显。
你就盯着一,盯着哪了?第一应该盯住肾。
她阴虚腰酸腿软,有症状呀!肾阴不足呀!另外失眠有症状呀!你盯上心呀!对不对?再接着管肝。
你不能上来就想到肝,想到肝忘了心、忘了肾,这效果就差了。
第一案细菌感冒病史:李左,男,42岁,初诊节气,小寒。
室内暖气过热,傍晚开窗透气,汗出当风,半夜发烧39.5℃,咽干口渴,咳嗽痰粘黄稠咯,咳剧时胸痛。
怕风少汗,汗出热不解。
凌晨来院急诊,测体温39.8℃咽红充血,扁桃体不大,胸透肺纹理粗重。
验血:白细胞12000∕mm3,中性83%,苔薄黄,脉弦紧。
讲解:就这样一个病史,热出当风。
注意里面几个要点的症状:咳嗽痰是粘的,当然它是黄的;汗出热病不退,而且咳嗽厉害的时候要胸痛口渴。
以前我讲过:“外感无非辨他的风寒风热。
”另外这是个冬天,到了夏天就要辨他的暑湿。
外感病离不开这三个范围。
想一想我给你们鉴别风寒、风热的4条原则。
那么你辨别这个究竟是风寒还是风热?咽干,咳粘痰,尤其舌苔薄黄,脉是弦紧。
互动:学生:“应该是风热感冒。
”“开什么药?”学生:“以银翘散为主:用金银花、连翘、葶苈子、芦根、全瓜蒌、桑白皮、炙杷叶。
”有的同学说用桔梗宣肺,桔梗辛温,风热宣肺你不能用辛温的药。
宣肺你想到了,药不对。
再想想我讲外感风热感冒的时候,提高疗效有几个措施。
学生:“加石膏。
”加石膏?这个病还在卫分,还没到气分,你这个一定要注意呀!石膏是个气分的药,没到气分,你加早了。
石膏凉的厉害,加早了引邪入里,从表证转到气分了,从卫分转到气分了。
绝对不要用石膏。
学生:“加牛蒡子。
”加点牛蒡子可以。
你别光想到祛痰呀!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这是对的。
这个原则就有了,银翘散、桑菊饮都对了。
你还要想到提高风热外感的疗效,给你讲过,三个提高疗效的关键。
学生:“加点生芪或白扁豆。
”我讲过:风寒外感有三个辅助提高疗效:第一就扶正,你说的对,可以用白扁豆,还可以用别的,但扶正的药只能用一个,用多了利邪。
你想到白扁豆这很对,想到了提高疗效的第一个辅助是扶正,你还想到了第二个提高疗效就是宣肺,也就是透窍,但你的药没选好,用辛凉的药。
透窍的药用什么药?用薄荷、蝉衣。
第三个给邪出路,要分利二便。
你当然用了全瓜蒌,即化痰、宣肺又通便。
利小便可以用车前草。
这样你一个外感病的风热感冒,很多见就是细菌性感冒,这个原则定了,一般就会有疗效。
为什么他是风热感冒呢?我讲了四个指标:第一个看舌苔脉搏,这是很关键。
我以为呀,中医的四诊,最主要就舌诊。
现在中医搞辨证分型或者后来搞证候分类,都不对,都把舌苔脉搏放在最后。
我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呼吁了,舌苔、脉搏是中医的金指标,尤其舌苔。
你好多病中医很有疗效,比如我们讲的乙肝,乙肝的病人开始一点症状都没有,无证可辨,中医治疗乙肝和乙肝病毒非常有效,你凭什么开方?就是凭舌苔。
苔黄的,清热;舌苔淡的,补肾。
乙肝转阴了。
舌苔多重要!几十年中医,包括我们这一代中医,研究生更不行了,就把舌苔、脉博放在最后,作为陪衬,这是本末倒置,尤其舌苔作为金指标。
所以风寒、风热的鉴别我给你讲了:第一个指标就是舌苔、脉搏。
苔薄黄,脉浮紧或者脉浮数,那就是风热的关键指标,这第一个。
第二我讲了咳痰:痰不在于颜色,在于它的质地。
这个痰粘稠的就是黄痰肯定是肺热,假如白的也是肺热,千万别上当。
临床的实际,辨痰不看颜色,看它质地,这第二个。
第三个抓汗和痛。
这个病例嗓子干,有汗;假如风寒就头痛的、关节痛的,没有汗。
这三个指标舌苔、咳嗽加上汗和痛。
另外看发烧,当然这个时候高热点。
这四个指标可能是风热,辛凉解表,用银翘散或桑菊饮,然后加上三个辅助,扶正、透窍和分利二便。
这样你治疗风热感冒,细菌性感冒,中医会有明显的疗效。
诊断:诊为急性支气管炎。
脉按:清代温病专家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中年李左夜间汗出当风,感受温邪,风热袭肺,咳痰黄粘难咯。
咳甚胸痛,发热39℃。
怕风,咽干口渴,汗出热羁,舌苔薄黄,脉来弦紧。
清解温邪,首当治肺,辛凉解表立法,宗《温病条辨》:银翘散化裁。
处方:金银花10g净连翘10g白扁豆10g白菊花10g莱菔子10g全瓜蒌30g桑白皮10g炙杷叶10g竹茹10g芦根10g蝉衣5g车前草30g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连服3剂,热退咳减,仍有粘痰。
上方加葶苈子10g、牛蒡子10g、射干10g。
再服5剂,痰出咳止而瘥。
射干是清热利咽的好药。
中医治疗细菌性感冒,就风热感冒比西医有优势。
西医治这个病,你用抗菌素不会那么快。
输液降温很快,当天就可以退烧,要不了一天反跳。
我在70年代初,我在广安门急诊科的时候做过观察,就是跟西医对照,用中药来退烧治外感和西药治外感病。
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西药的退烧快但是反复大;中药退烧慢,几乎没有反复。
所以总的疗程是中医比西医短。
按语:1、治疗感染性疾病,不可一味清热解毒,要防止苦寒伤胃,胃气一败,既影响药效又容易伤正。
讲解:胃气为本,这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一大忌讳,不能跟着西医走。
咱们现在有西药的新解,认为西药的抗菌素就等于中药的苦寒伤胃药,这有一点道理。
2、辛凉解表有三助,方能增效。
即:一透二泄三扶。
一要透窍投蝉衣,二要泻利用车前草,三要扶正入扁豆。
讲解:泄就是分利二便,用莱菔子、全瓜蒌、车前草;扶就是扶正,一味扶正药。
用的是白扁豆,也可以用生芪,血糖不高的也可以用党参。
3、肺系祛痰为要,痰浊化热多见,莱菔子、葶苈子、射干、牛蒡子、全瓜蒌系效药。
4、竹茹易竹叶,保其清热之力,加强祛痰之功,实乃守法易药,增强疗效之举。
5、芦根退热止渴,又不滋腻碍胃,投鲜者更佳。
第二案病毒感冒病史:张少,女,12岁,初诊节气,立春。
白日同学结婚踏青,不慎感受风寒,入夜发热38℃,形寒无汗,欲盖厚被,鼻塞流涕,咳嗽不断,痰出白沫,头痛如裂,周身节楚,查白细胞5200∕mm3,中性70%,胸透肺纹理增粗,诊为病毒性感冒,就诊时,苔薄白,脉浮迟。
测表38.2℃。
讲解和互动:就根据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8.2℃,这么一个女孩子,12岁,感冒了。
这个你看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这个应该很容易,这就是风寒感冒。
用什么药?学生:“荆防败毒散。
”我讲过风寒感冒,不能用麻黄汤。
为什么不能用麻黄汤?你还记得吗?学生:“麻黄能升高血压,对心脏有抑制作用。
”第二个原因呢?为什么不用麻黄汤?学生:“发汗太过。
”对。
麻黄发汗的大剂,尤其配桂枝。
过汗伤心阳,感冒好了,心阳伤了,这是中医治病的一个大忌。
一头好了,一头又不好了,当医生不能这么被动。
所以不用麻黄汤,改用了荆防败毒散。
你开个方子?学生:荆芥、防风、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川芎、桔梗、杏仁、羌活、板蓝根。
你用板蓝根,苦寒呀!你何必跟着西医走?病毒性感冒没有办法,你非要抗病毒,不辩证。
风寒感冒你板蓝根能用吗?有寒了,再用寒药,寒上加寒,这不矛盾吗?你别的药用得都很好,以后你千万接受教训,中医为主,别管西医,西为中用。
他有用的拿过来用,没用的你不拿。
病毒他怵头,你还跟着他走,别走了,回来。
用中医的辨证,不用板蓝根。
好多抗病毒的药,桂枝也能抗病毒,黄芪也能抗病毒,鹿角霜也能抗病毒,这都药理证实了。
不用苦寒药抗病毒,你这个观念必须改正过来。
学生:“这里面加鹿角霜行嘛?脉迟呀。
”你又忘了中医的辨证。
外感病能用鹿角霜吗?你光想到我讲鹿角霜能抗病毒,别再抗病毒,赶紧改过来。
学生:“得加扶正药,加生芪。
”对呀!你加呀!没不让你加呀!这就有道理了。
学生:“白扁豆是最常用的,它补气是比较温和的。
”还有呢?这样你就回忆我讲的几个要点,你脑子印象肯定深了,强化自己。
像刚才细菌性感冒,你再碰到这样的感冒,你肯定思路都很清楚,像我一样,很快方子就出来,保证疗效。
还有什么?学生:“用升麻。
”升麻也是一个办法,这已经有了,透窍。
可以用升麻。
可以扶正,用白扁豆,刚才这部分讲了。
另外讲了用黄芪。
学生:“用苏叶、桂枝。
”苏叶这都可以用,都是辛温解表,没有离开这个范围,你来回换药都行。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你们印象还不深。
学生:“少个通利二便的药。
”对呀,分利二便。
风寒也得要排出去呀!不排除去不能提高疗效。
分利二便,这样你印象深了。
风寒感冒,辛温解表,不用麻黄汤,用荆防败毒散。
用辛温解表,还要透窍,还要分利,还要扶正。
脉案:张姓少年,外感风寒,束肺失降,寒重热轻,厚被无汗,试表38.2℃,咳痰稀沫,头痛节楚,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
医圣仲景,定为太阳伤寒,治当辛温解表,肃肺止咳,以散风寒。
这个脉案和病史是不一样的,这是通俗的话。
这脉案当中中医的文化,每一个脉案基本上都不一样,让你各种体例,各种写法都熟悉。
有了疗效,文笔还要非常美丽,这两手都要硬。
处方:荆芥穗10g防风10g紫苏10g前胡10g川芎10g桔梗10g云苓10g陈皮10g白芷10g羌活10g杏仁10g生芪10g用了荆芥的头,这个发汗力量更大;紫苏包括苏梗、苏叶、苏子,取全草;头痛还要用上白芷。
结果: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盖被热服取汗,服1剂汗出热减,服3剂热退咳止痛除。
按语:1、辛温解表,仲景所设为“麻黄汤”。
但此方发汗大剂,过汗伤阳;又恐麻黄提升血压,抑制心脏之弊端,改投《摄生众妙方》的“荆防败毒散”。
2、祛风寒也须三助。
一透窍用桔梗,二泄者投云苓,三扶者系芪,乃增效之策。
驱风也要三助。
第一透用桔梗。
第二他的泄不用车前草,用云苓。
既能祛痰,又能透泄。
当然润肠刚才说了用杏仁。
“泄”无非就分利二便,去小便用云苓,走大便用杏仁。
3、辨痰不在色而在质,稀沫者无论黄白,均属肺寒,用紫苏既有苏子的温肺祛痰,又有苏叶之散寒。
4、肺系病祛痰为首,苏子合前胡、杏仁,温肺祛痰力宏。
5、风寒头痛骨楚,川芎配白芷,又加羌独活系有效药对。
外感里头川芎配白芷。
内伤里头我讲过也是川芎配哪味药?学生:“配天麻。
”对!配天麻叫大雄丸。
治偏头痛、神经血管性头痛是好药。
外感病里面,头痛如裂,用川芎加白芷;骨楚那就用羌活。
第三案暑湿感冒病史:张工,男性,35岁,初诊节气,夏至。
平素性躁,盛暑之时贪食生冷,入夜又露天过宿,晨起身热头重,胸闷噁呕,水泻三次,试表39℃,汗粘乏力,口渴尿少,但不欲饮,不思饮食,脘腹隐痛,就诊时体温39.5℃,已水泻五次,泻时腹痛,苔黄厚根腻,脉浮而濡软。
讲解与互动:这个病,夏天,这些症状都是暑湿外感,用什么方?外感病我讲了三个:风热、寒和暑湿。
风热用银翘散和桑菊饮,风寒用荆防败毒散。
暑湿是什么药?学生:“藿香正气散。
”对。
藿香正气散中你用什么药?学生:“藿香。
”藿香肯定用。
这个我也举过例子,原来我就是背汤头,汤头歌诀365个方子横着背倒着背都能背出来,毕业三年以后,年龄大了,也复杂了,汤头歌诀全忘了。
唯独就记住藿香正气大腹苏,后面三句话都忘了。
藿香正气开不了了!藿香正气,藿香没问题,大腹皮和苏叶就记住三个药,所以你千万不要背汤头。
记方子的特点,永远忘不了,而且能随证加减。
看用什么药?除了藿香还有什么药?学生:“香薷。
”香薷也行。
学生:“苍术。
”苍术对,燥湿。
暑湿加上发烧39.5℃,你就要注意,苍术呀,太热,对湿有好处,对热可就不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