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塑造人生》【创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8
《文化生活》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一、课标解读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教材分析《文化塑造人生》是人教版教材必修3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内容,在学习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意义,从个体角度,学会利用文化塑造人生。
本框题是第二课知识的落脚点,同时也为下一单元的学习作准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好这堂课,能进一步明确学习《文化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对现实生活具有的指导意义。
因此,该内容在第二课甚至说在全册教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本框题事关学生优秀文化价值观的确立,对于学生个人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相对视野开阔,接受性强,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综合能力。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习了一些文化知识,领略了一定的文化作品,也参加过很多有意义的文化活动。
这对学生进一步理论升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他们对文化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通过这框题的学习,引导他们更深刻地了解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优秀文化的重要性,能积极学习优秀文化,从而使自己全面发展。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培养理性精神,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享各种文化体验,思考并体会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领悟文化对人的影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文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初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2)通过展现优秀文化作品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感受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体验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合作探究二老师布置P16~17《重点难点探究》(二)(三)的问题,
要求同上。
老师归纳点评: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
相互促进的,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
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上
拓展应用要求全班同学思考P17《思维拓展应用》中的练习,并进
行提问,注意提问时不要局限于少数学生,要注意照顾不
同层次的学生,给所有人机会
学生独立完成,积极举
手发言,倾听其他同学
的答案和老师的点评
第三层级课内
巩固布置学生完成P17~P18《基础智能检测》和《全新视角
拓展》中的练习,根据时间进行提问和讲解
快速完成练习并同桌
对比答案、进行讨论
第四层级课堂
总结
反思
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师生共同完成P18《思维导
图》,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对所学内容
进行反思
完成并理解掌握《思维
导图》,对本节课内容
进行总结,课后进行反
思
PPT展示
板书设计
课后巩固布置学生完成《固学案》P7~8(必做1、2、3、6、9、10题,其余选做)。
高二政治文化塑造人生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政治文化,让学生了解政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爱国、守法、诚实守信的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将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政治文化基本概念和内涵 2. 政治对人生的影响与塑造 3. 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性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政治文化基本概念和内涵1.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引入政治文化的概念: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在政治领域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思想、制度、习俗、价值观念等的集合体。
•展示相关定义:通过幻灯片或课本内容展示政治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1.2 政治文化的内涵•分析政治文化的内涵:政治文化包括思想文化、政治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
•分组讨论:请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他们对政治文化内涵的理解,并总结出自己的观点。
1.3 政治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举例说明政治文化在生活中的体现:示范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如国旗、国歌、宪法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物的意义和作用。
1.4 小结•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政治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重要性。
第二课时:政治对人生的影响与塑造2.1 政治对人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回顾政治对人生的影响:政治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等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2.2 政治塑造人生的实例•通过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政治家、社会活动家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他们的人生轨迹以及政治对其塑造的影响。
2.3 政治对人生塑造的启示•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对人生的塑造是否带有正面意义?为什么?•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政治对人生塑造的启示,并展示各自的观点。
2.4 小结•与学生一起总结政治对人生的影响与塑造,并强调正确对待政治的重要性。
第三课时: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性3.1 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定义•阐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概念: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于生命和人生意义的看法;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于社会世界和宇宙的整体观念。
文化塑造人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能力目标:(1)能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结合文化塑造人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教学难点】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教学设计【知识体系】【知识要点】1、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①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们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2、优秀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3、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A.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结合、相互促进;B.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都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A.思想道德素质;B.科学文化素质;C.健康素质。
(3)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塑造人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难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对人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的。
(二)讲授新课探究一:材料一:杜甫眼见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心中满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具欢颜”的忧思;材料二:李白梦游天姥山,不忘表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怀;材料三:范仲淹遥想洞庭湖气象万千的景致,挥笔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你认为,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这些语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杜甫、范仲淹的诗表现了诗人先人后已的高尚情怀,李白的诗具有不事权贵,刚正不阿的气质。
这些情操感染了具有进步思想的人,所以能够代代相传。
材料四: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环境:父亲学文史,于丹三岁练魏碑,四岁学《论语》,六岁看《红楼梦》,学习多本经典名著,博览群书。
学历: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
这说明了什么道理?源于于丹本人的魅力,充分体现“文化”对人生的塑造源于传统文化的优秀;源于当今社会的需求体现人们对优秀文化的需求:需要精神的明灯点亮生活,指明人生的方向。
1、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1)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文化赏析,包括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绘画欣赏、文物欣赏等等,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我国人民精神世界主流: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们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情境探究型教案(建议配套“《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情境探究型课件1”使用)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主要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的以下内容:知识目标感受文化多样性: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
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原则。
能力目标能认识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等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通过文化多样性的学习,能正确认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及其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通过对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的学习,树立对待不同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的意义,能在生活中坚持正确的态度对待文化多样性,学会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各民族的文化,正确地处理生活中的文化多样性的问题。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二、教学方法根据高二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主要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情境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情境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方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由于本框题的内容和社会现实生活联系比较密切,还将采取案例分析法、榜样示范法、课前调查法等,让学生对本框题的认识更清晰,更深刻。
三、教学准备和教学手段教师准备:教师同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充分挖掘和整合其他资源,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通过观察、查阅资料等渠道搜集生活中与民主监督相关的资料、正反面案例。
课题: 文化塑造人生●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比较少,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体验优秀的文化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情况分析高二的学生感性认识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理性思考的能力正在形成中,本课知识贴近生活,且前一个框题的学习为本框相关难点知识做了铺垫,所以由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进行简单分析,是学生能够做到的。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共享,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复习回顾:1.文化的含义2.文化的特点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5.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小试牛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案要点:(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肯定了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合理的成分。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并不是消极被动,毫无目的。
只有积极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才能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
所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过渡: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化殿堂,感受文化力量。
情境导入:(1)总有一首诗、一篇文章、一部文学作品让你爱不释手,回味无穷。
(2)总有一部电影、电视剧曾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3)总有一首歌余音绕梁,久久传唱。
(4)总有一句格言让你刻骨铭心,成为你的座右铭。
体验分享:第一小组讨论:令你爱不释手,回味无穷的一首诗、一篇文章、一部文学作品,并说明原因。
文化塑造人生内容分析文化对个人的影响,特别表现在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塑造人生。
学情分析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习了很多的文化知识,看过很多的文学影视等作品,也参加过很多的有意义的活动。
从中让同学们有认识的进一步升华———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教学目标知识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过程1、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文化分析的能力2、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展现优秀文化作品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感受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体验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健全人格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重点:优秀文化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难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策略与方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播放配乐诗:《乡愁》,以感受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的力量。
欣赏并思考:创设文化氛围,感受文化的魅力。
教师过渡台湾人民盼回归正是体现了我们拥有共同的根——共同的文化,之所以会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也恰恰是体现了文化对于我们的影响尤其是优秀文化对我们的影响,那究竟文化对于一个人来说会产生哪些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新课来探讨这个问题。
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请同学们看书17—21页,概括文化在哪些方面塑造人生。
看教材,概括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及概括能力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就你最感兴趣的某一名人词句来谈一谈你的感受。
进一步提问:在你成长过程中,哪些文化作品(影视作品,音乐绘画等)给你的影响较大?哪些文化活动给你留下深刻的体验?再设问:当代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阅读材料,并分析说明结合事例谈优秀文化对我们的影响阅读教材并加以说明设置情景,抛砖引玉,培养学生结合所学分析能力并感悟文化。
赏析作品,感悟文化对丰富人生,健全人格的力量。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文化塑造人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第二课包括两框,即“感受文化影响”和“文化塑造人生”。
本课说明的主题就是相对于个体而言文化对人的影响。
主要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
这节课着重讲述第二框,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包括三个目,即“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主要说明文化对人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文化分析的能力(2)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现优秀文化作品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感受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体验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健全人格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如何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难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学情分析通过第一框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文化从人的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需要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展开探究。
这就需要教师用有效的方式加以启发和引导五、教学方法1.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2.自学引导法。
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
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3.探究性学习法。
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4.理论联系实际法。
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前预习学案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多媒体展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师:人创造了文化,同时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杜甫的这首诗为什么能世代传颂?生:?可见,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境界,增强我们的精神力量。
今天我们共同探讨文化塑造人生。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丰富精神世界----文化塑造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多媒体展示:李白、杜甫诗篇◇课堂探究:(1)你认为,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2)你怎样看待这次评选的结果?你读过其中的作品吗?可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分享。
(3)你认为哪些书曾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能就此提供自己的说明或例证吗?◇探究提示:(1)这些语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杜甫、范仲淹的诗表现了诗人具有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李白的诗具有不事权贵、正气凛然的气质。
诗词中忧国爱民、正气凛然的情操感染了具有进步思想的人。
因此这些脍炙人口的语句得以代代相传。
(2)同学之间讨论这次评选结果,请看过此书的同学谈一下读后感,叙述精彩的段落或者对自己启发、影响深刻的故事、语句、诗词等,谈谈自己受到了哪些影响。
(3)启发同学们搜集材料进行交流共享。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
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课堂探究:(1)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社团组织和活动,谈谈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体验。
(2)有人认为,参加学校社团组织和活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
你如何评析这种看法?◇探究提示:(1)启发同学们进行口头表达,培养思维和交际能力。
(2)启发同学们进行讨论或辩论。
如,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可以开阔视野,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著名诗人的传世之作,让学生亲身感受优秀文化对人精神的作用,同时让学生通过联系亲身实践自主感悟优秀文化的作用二、增强精神力量多媒体展示:《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以及列宁和毛泽东的评论◇课堂探究:(1)你知道《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吗?(2)你怎样理解列宁和毛泽东的上述言谈?◇探究提示:(1)①《国际歌》是巴黎公社战士、诗人欧仁·鲍狄埃于巴黎公社失败后的第二天写的,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号召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起来为真理而斗争的壮丽篇章。
但是,这首诗整整经过16个年头,才出现在由朋友集资出版的鲍狄埃的《革命诗歌集》中。
第二年,工人业余音乐家狄盖特用了3天时间为它谱曲。
《国际歌》全曲只有一段贯穿首尾的旋律,以及通用的三段歌词。
悲壮的前奏过后,深沉的第一主题昂首进入,表现出革命战士们不屈的气节;中段旋律始终庄严、雄浑,曲调中愈发透出光明与希望;最后,乐曲的前奏经过自然再现,在雄壮而嘹亮的气氛中结束。
②1935年,中国大地上乌云翻滚。
在四年以前的193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一举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
接着,日军又于1933年侵占了我热河省,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我国华北的土地,为大规模侵略中国铺平了道路。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一方面是日本侵略者的剑拔弩张,步步紧逼;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屈膝妥协,步步退让。
而千百万劳苦大众发出怒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田汉这时正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
由于敌人的疯狂搜捕,他只好搬到上海的法租界居住。
当时,音乐界有一些人,竟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滥写靡靡之音,以什么《妹妹我爱你》《桃花江》《毛毛雨》一类歌曲,腐蚀人民的革命意志;有一些人专门写与现实斗争无关的所谓“艺术歌曲”来粉饰太平。
虽然也有人写了一些救亡歌曲,但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些歌曲只能在小范围唱唱,无法流行。
针对这种情形,田汉同志想要写一些能唤起民众、鼓舞人民革命斗志的歌曲。
(2)①130多年来,《国际歌》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战歌,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传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响彻寰宇。
在俄国冬宫,在西班牙前线,在中国的渣滓洞集中营,在亚非拉的反帝反殖战场上……一切曾有被压迫者反抗的地方,都能听到《国际歌》的激昂声音。
鲍狄埃也因此被称为“是一位最伟大的用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
这首歌还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响遍全世界,永唱不息。
《国际歌》是一首格调高昂的政治抒情诗。
抒情主人公是整个无产阶级,是完全觉醒了的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
它已经进行过推翻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由无产阶级自己夺取政权、掌握政权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它已经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国际歌》展现了日益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画面,深刻地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立场、愿望和理想,整个诗篇回荡着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感情,充溢着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
②人民在胜利中不忘记过去的斗争,《义勇军进行曲》能鼓舞人们永远以昂扬的精神继续前进。
它歌唱了人民的意志,唱出了民族自信心,唱出了为着理想不怕牺牲,敢于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这支歌曲很雄壮、豪迈,有革命气概,节奏鲜明。
但也有人认为,新中国已经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经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首歌当中还有“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歌词是不是有些过时了。
这首歌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尽管现在新中国成立了,但今后还可能有战争,要居安思危。
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正是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的国歌而不加修改,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立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
对于中国人来说,《义勇军进行曲》最能唤起内心的强烈共鸣。
全国各族人民同唱这一首国歌,将不断激发出爱祖国、爱人民、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而努力奋斗。
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课堂探究:联系当时的背景,小组之间畅谈:从“铁人”王进喜的豪言壮语中,你能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吗?◇探究提示:建国之初我国石油工业落后,后来我国东北发现了大庆油田。
1960年,面对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全国各地的几万名职工和3万名转业官兵,来到了大庆,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
会战之初,几万人马一下子涌到萨尔图草原,生活和生产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
面对“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的恶劣环境,在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大庆人正是依靠“铁人”精神,取得了会战的伟大胜利,当年6月份就实现首车原油外运,到年底生产原油97万吨,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经过3年半时间,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庆油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贫油的面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
其主要方面包括:“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等等。
40多年来,“铁人”精神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大庆人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