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关于慎独的理解慎独是一种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源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它强调个体应在独处时保持警觉和自律,通过自我审视和反省,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慎独不仅适用于个体发展,而且对社会和国家的进步也有积极意义。
首先,慎独强调个体在独处时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考。
当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减少,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
通过深思熟虑和自我反省,我们可以发现并纠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
只有通过内省,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它们,使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的挑战。
其次,慎独可以培养个体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
当我们远离外界的干扰和干涉时,我们有机会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发展和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通过慎独,个体可以不受他人的影响,独立制定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增强自己的自信和抗压能力。
此外,慎独对于社会和国家的进步也有重要意义。
个体的优秀品质和道德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只有通过慎独,个体才能深刻理解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并践行它们。
从而,个体的正直和良好行为将影响他人,通过良性循环促进整个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然而,慎独并不意味着个体应完全远离社会,与世隔绝。
相反,社交和互动是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开拓自己的眼界和思维方式。
因此,慎独的目的是在个体与社会交互中保持平衡,在独处和社交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度。
总之,慎独是一种重要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
通过慎独,个体可以反思自己、培养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提升个人修养品质,进而推动社会和国家的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慎独,培养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律,为个人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慎独”出自那个典故?最先见于《礼记·大学》和《礼记·中庸》。
《大学》第一次出现慎独一词:【原文】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
就如同厌恶污秽的气味那样(不要欺骗自己),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女子那样(不要欺骗自己),这就叫做让自己对自己满意。
所以君子(为了让自己对自己满意)就一定会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
【注解】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是解释前一句话的“毋自欺也”;2、慎独,在这里约等于扪心自问。
如聂文涛博客:“孔子说的仁道,那是讲给君子的。
而我,曾经放弃了很多次救助孩子的机会,因此不能再谈什么仁道。
我今天所要做的,是人道,是追求做人的基本价值。
换句话说,面对这些孩子,我能否扪心自问:我还是一个人吗?”。
慎独- 《中庸》中的慎独【原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译文】(驾驭本性的)道啊,是时刻不能离开的。
那些可以离开的束缚,都不能称之为道。
因此君子会因为担心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而更加严谨,会因为担心有自己听不到的地方而更加小心。
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
所以,君子是要严肃地面对自己的。
【注解】1、道,是用来驾驭本性的道。
2、“其所不睹”的“其”,是君子自己,而不是别人。
这是先秦的基本句法。
“其所不闻”的“其”也是这个意思。
3、“莫见乎隐”的主语是君子的特征,这种特征应该近似理解成君子的品格。
4、“独”是自己的意思;“慎其独”是要严肃的面对自我。
君子,不是担心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不是这样的。
做一个坦荡的君子,不需要别人来约束自己。
君子要扪心自问:看自己像个君子吗?这是慎独。
聂文涛说:慎独不是怕丢人,而是怕丧失人格。
慎独名词解释
这里所说的“慎”是指谨慎,“独”则意味着没有任何外界监督。
由于人不可能不做坏事而完全不受到外部的诱惑和约束,因此,只要你活在社会上一天,就必须随时随地提高警惕,防止别人或自己去做坏事。
当然,这种“慎独”并非刻意回避社会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任何问题。
它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之中,严格遵守纪律规定,加强修养,克制私欲,战胜自己,经受住考验。
所谓“谨”就是要自觉地、主动地用道德律己,严以律已,做到防微杜渐,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所谓“慎”就是对待自己的一言一
行都十分认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谨小慎微,即使是在个人独处、独立工作时也不例外。
古代儒家认为:修身是根本,处世是末节。
《礼记》云:“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个体精神层面的价值,把善良作为人性美好的最高境界,将人心向善归结为人的本质。
孔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反映了儒家思想从内省开始进入慎独的观念过程。
儒家还有一些训诫,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虽未标榜独立之见,但其核心也是修养的道理,贯穿于各方面的言行之中。
在古代修养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慎独修养,它把自我修养与严于责己联系起来,讲究慎独、慎初、慎微。
《大学》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和“所
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
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表达了这样一种信念,即
不仅自己应该严于责己,而且每一个官员、百姓乃至所有的臣民都应
该首先严于责己。
君子慎独三层意思
"君子慎独"这句话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其含义。
首先,从道德伦理的角度来看,“君子慎独”强调的是一个人
在独处时应当慎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指有道德修养、品
德高尚的人,而“慎独”则是指在独处时要审视自己的言行,不做
违背道德规范的事情。
这也是在提醒人们无论在公众场合还是私下
独处时都要保持良好的品行和操守,不可因为没有人监督而放松对
自己的要求。
其次,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君子慎独”也可以理解为一
个人在独处时要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思自己的言行。
独处时往
往是一个人最真实的状态,而“慎独”则是要求一个人要认真对待
自己的内心世界,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不断完善自我,修养品德。
最后,从管理自己的角度来看,“君子慎独”也可以理解为一
个人在独处时要自律。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在公共场合下受到各
种规范和约束,但在独处时往往容易放松自己,而“君子慎独”则
是要求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要自我约束,管理好自己,不被外界的诱
惑和干扰所左右。
总的来说,“君子慎独”这句话所蕴含的意义非常丰富,既包含了道德伦理的规范,也包含了个人修养和自我管理的要求。
这句话提醒我们在独处时也要保持良好的品行,审视自我,自律自德。
慎独名词解释啥是慎独?咱今儿就好好唠唠这个词。
你想想啊,在一个没人瞧见的旮旯里,周围静悄悄,没有旁人的眼睛盯着,这时候你的一举一动,全凭自己心里那杆秤。
慎独呢,就是在这种时候,你还能坚守住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胡来,不瞎搞。
比如说,大晚上你一个人在家,没人管你,你是不是就想随便往沙发上一摊,垃圾乱丢,反正没人看见?但要是能做到慎独的人,哪怕就自己个儿,也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规规矩矩。
这就好比是在黑暗中,你自己就是那盏明灯,照亮自己的路,不跑偏。
再打个比方,你考试的时候,老师不在跟前,周围同学都在偷偷摸摸搞小动作,传个小纸条啥的。
这时候你心里会不会痒痒,也想跟着一起?可慎独的人就不会,他们心里清楚,靠这种歪门邪道得来的成绩,没啥用,反而丢了自己的脸。
慎独不是啥高大上到够不着的东西,它就在咱平常的日子里。
就像一个人走夜路,周围黑漆漆的,可你心里有方向,脚下有定力,不会因为没人看着就乱了套。
你看那些真正有修养的人,他们不管是在人前风光的时候,还是在人后孤单的时候,都一个样。
该干啥干啥,不该干啥坚决不干。
这就是慎独的魅力啊!有时候咱可能会觉得,哎呀,没人看见,放松一下没事。
可一次两次放松,慢慢地就养成了坏毛病。
等真到了有人在的时候,想改都难了。
慎独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穿上了一层坚固的铠甲,不管外面的风风雨雨,诱惑多多,咱都能守住自己的那份真,那份好。
说到底,慎独就是一种对自己的尊重,对生活的负责。
能做到慎独的人,那才是真正厉害的人!他们不怕孤单,不怕没人监督,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监督者。
你说,咱是不是也得努力往这慎独的路上走,做个让自己都佩服的人呢?。
《礼记》曰:“君子必慎其独也。
”此言君子之处世,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独处与否,皆当慎其心志,谨其言行。
独处之时,尤当谨慎,以防心魔作乱,迷失本性。
何以见得慎独之重要?盖因人之心性,本善而恶。
若不慎独,则易为外物所诱,心生邪念,行事悖德。
故君子慎独,乃修身养性之要务。
夫慎独者,首在正心。
心正则意诚,意诚则志坚。
志坚者,能耐寂寞,能守清贫,能忍屈辱,能克己复礼。
心不正,则意乱,意乱则志衰,志衰者,易为外物所惑,失其本心。
其次,慎独者,要在自律。
自律者,自省也。
自省者,能知其过,能改其非。
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自律之人,常怀敬畏之心,不敢稍有懈怠。
独处之时,亦能严于律己,不敢放纵。
再者,慎独者,贵在静心。
静心者,心如止水,不动不摇。
心如止水,则能明辨是非,洞察秋毫。
静心之人,遇事不慌,处变不惊。
独处之时,更能静心自省,反思己过。
夫君子慎独,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欲。
须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方能达致慎独之境。
慎独之境,非独身之独,乃心之独。
心独者,方能独立于世,独善其身。
今人生活纷繁复杂,诱惑繁多,欲求慎独,实属不易。
然君子之道,在于自强不息。
虽身处红尘,亦当保持一颗清明之心,坚守道德底线,慎独于世。
翻译如下:君子慎独,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君子,是指那些行为有耻,立身有准则,言行一致,内外兼修的人。
慎独,就是在独处的时候,能够自我反省,不让恶念在心中滋生,不让邪行在行为中显现,这就叫做慎独。
《礼记》中说:“君子必须谨慎独处。
”这句话说的是君子处世,无论身处何地,无论独处与否,都应当谨慎自己的心志,严谨自己的言行。
独处的时候,尤其要谨慎,以防心魔作乱,迷失本性。
何以见得慎独的重要性呢?因为人的心性,本善而恶。
如果不慎独,就容易被外物诱惑,心生邪念,行事悖德。
所以君子慎独,是修身养性的重要任务。
慎独的首要,在于正心。
心正则意诚,意诚则志坚。
志坚的人,能够忍受寂寞,能够坚守清贫,能够忍受屈辱,能够克制自己,恢复礼节。
慎独,是自律的最高层次对“慎独”的通俗理解是:谨慎独处,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时候,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
不做违背道德的事,不做违纪违法的事,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这就叫做慎独。
在别人不能看见的时候,能慎重行事;在别人不能听到的时候,能保持清醒。
不要认为隐藏的和危险的过失,就可以去做,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因此,当独自一人时,同样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爱,把握住自己。
“慎独”,出自《礼记•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意思是最隐蔽的东西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灵魂,有道德的人在独处时,也不会做任何不道德的事。
对“慎独”的通俗理解便是谨慎独处——在没有别人在场和监督的时候,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良心、表里不一、没有素质的事。
一句话,任何时候都绝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品悟起来,慎独,乃是一种君子的人格,一种高度自律的素质,一种良心的光明坦荡,一种高贵的修养,一种人生的境界。
而这,就是高贵。
慎独,是一种君子的人格《中庸》说,君子慎独。
《论语》中也有这样一段对话:“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先做到了再去说,这就是一个君子。
这句话一语道破君子素养的要诀所在——知行合一。
一个可以称为君子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行如一、心口如一、始终如一,人前人后一个样。
而这些,正是慎独的根本要义。
所以慎独,是一种君子的人格。
而且是基本人格、第一人格。
慎独,是一种良心的坦荡无论春秋时柳下惠的坐怀不乱,三国时刘备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元代时许衡的“梨虽无主,我心有主”,都体现出一种对心中自律的坚守,一种良心的坦荡。
《后汉书》载,东汉安帝时,荆州刺史杨震赴任途中,途径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曾受杨震提携之恩,为表感谢,王密“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杨震却拒绝接受,王密劝道:“暮夜无知者。
护理学基础慎独名词解释
慎独是一个在护理学中常见的名词,它强调了护士在工作中需要独立思考、负责任和自我审视的重要性。
慎独的概念并不仅限于护理领域,它也被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医学、法律等。
慎独的核心意义是指在工作中,护士必须独立思考,不受他人影响或干扰,全面考虑病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以及他们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护士需要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
这需要护士具备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的能力,同时遵循道德和伦理标准。
慎独还强调了自我审视的必要性。
护士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表现,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纠正。
这种自我审视不仅有助于提高护理水平,还能够增强护士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慎独是廉洁自律的重要方面,它要求领导干部在无人监督、独自相处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严守道德底线,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慎独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自我约束能力。
在廉洁自律中,慎独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遵守法律法规:在独处时,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越雷池半步。
这意味着要自觉遵循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党的要求和国家法律的规定。
2. 坚定理想信念:慎独要求领导干部在私底下、无人时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补足精神之钙。
领导干部要珍惜生命,自觉抵制各种诱惑,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3. 自觉抵制腐化侵蚀:慎独意味着要有坚定的意志力,不为金钱、权力和物质诱惑所动,时刻警醒自己,防止思想滑坡,确保自身廉洁。
4. 加强自我约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领导干部要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沾染不良风气,做到私欲不膨胀、行为不越轨、道德不沦丧。
5. 反躬自省:慎独要求领导干部时刻保持自省的意识,自觉检查自己的言行,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做到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
以下是一些关于“慎独”的名言警句:
1.慎独者,慎其闭居之所为。
2.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3.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4.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5.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6.君子慎其独,非特显明之处是如此,虽至微至隐,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
7.慎独则心安。
8.主敬则身强。
9.求仁则人悦。
10.习劳则神钦。
“慎独”是指在独自一人时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和原则的事情。
这些名言警句强调了君子在独处时仍能保持严谨的品德和行为,以示后人要以君子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独慎终。
关于“慎独”的训释
梁涛
笔者曾撰《郭店竹简与“君子慎独”》一文,提出慎独的原意应该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指诚其意,郑玄、朱熹以来的理解可能存在不准确的地方。
文章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很多学者表示赞同笔者的看法。
但对于慎独二字如何训释,特别是“独”字作何解?却感到一直是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最近偶读马王堆帛书《五行·说》,发现它对独有明确解说:“独也者,舍体也。
”以前对于“舍体”没有很好理解,这次阅读却豁然有悟,于是草成小文,供大家指正。
如果不是70年代马王堆帛书和90年代郭店竹简的发现,慎独的原意可能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被我们所知。
分别在这两次发现出土的《五行》篇中,都提到一种慎独,帮助我们理解了慎
独的本来含义。
其文云: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
(第8章)
对于这个慎独,传文的解释是:“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
”“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
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疑当补为“一”)心也,然后得之。
”这里所说的“五”,是指“仁义礼智圣”,按照《五行》的规定,它乃是五种“形于内”的“德之行”。
不过在《五行》看来,仁义礼智圣虽然是“形于内”,形成于内心的,但它还有“多”的嫌疑,还没有真正统一于心,故需要舍弃仁义礼智圣形式上的外在差别,将其
“德之行五和,谓之德。
”(第2章)认为仁义礼智圣和谐相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得之于心,才能称为是“德”,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实际上,传文的作者也即是根据《五行》的这一思想来对“能为一”的“一”进行解释的。
因此,这里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具体讲,是指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专注、统一于内心的状态。
《五行》又说: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能差池其羽,然后
能至哀。
君子慎其独也。
(同上)
传文的解释是:“差池者,言不在衰绖。
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
夫丧,正绖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
是之谓独。
独也者,舍体也。
”世间的事情往往是这样,当人们过分关注外在的形式时,内心的真情反而无法自然流露,所以真正懂得丧礼的人能够超越丧服(衰绖)的外在形式,而关注内心的真情,“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
”在传文作者看来,这即是“独”:“独也者,舍体也。
”所谓“舍体”,即舍弃身体感官对外物的知觉、感受,回到内在的意志、意念。
所以慎独的“独”并非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心理上的“未发”或未与外物接触,指内在的意志、意念。
“独”的这种含义也见于先秦其他典籍之中,如《庄子·大宗师》云:
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
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庄子所描绘的“见独”颇类似于现象学中的先验还原,即舍弃对外物的自然主义认识态度,而回到纯粹的先验意识,见独即发现内在、先验的意志、意念。
这里的“独”与《五行》一样,都是在“舍体”的意义上使用的。
所以庄子的“见独”与儒家的慎独在内容上虽然有所不同,但就二者是指内心的精神状态而言,则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显然是建立在他们对“独”的共同理解之上。
独也可以做动词,作“内”讲。
《五行》传文解释“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无与终”(第9章)一句时说:“有与始者,言与其体始;无与终者,言舍其体而独其心也。
”这里的独即作“内”讲,“独其心”即内其心。
“内心”的说法也见于先秦典籍,并与慎独联系在一起,如《礼
记·礼器》云:
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
德产之致也精微。
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
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对于“内心”,郑玄的注释是“用心于内,尚其德在内”。
《礼器》以“内心”来理解慎独,与《五行》显然是一致的,这应该即是慎独的本来含义。
《尔雅》云:“慎,诚也。
”而“独”据《五行》传文,是指“舍体”,也即内在的意志、意念,故慎独即是诚其意。
只不过慎独在当时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其内涵已广为人知,所以人们往往又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如《五行》的“能为一”、《礼器》的“内心”等等;但不论是“能为一”还是“内心”,其实都是指诚其意,只是表述上有所不同而已。
这样通过《五行》篇,我们便发现了“独”的一个重要含义,对慎独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了结了学术史上一桩久而未决的疑案。
至于将慎独释为诚其意,是《五行》等篇的特殊理解,还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理解?笔者认为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理解,先秦典籍中的慎独都是作诚其意讲,这一点在上引拙文中已有论述,故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