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200501--新蔡葛陵楚墓竹简中的繇辞_于茀
- 格式:pdf
- 大小:112.10 KB
- 文档页数:3
新蔡葛陵楚简“大川有”一语试解(——兼论上古汉语中“有”的特殊用法袁金平提要新蔡楚简“大川有”一语,歧解颇多,迄无定论。
本文认为“有”应训为助词“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的”,“大川有”即“大川之”;“有”的助词用法应该是源自代词用法的“有”;“大川之”作为昭告对象,在简文中应该理解作掌管楚境内各大水域之神。
关键词新蔡楚简大川有有助词用法2003年全部公布的新蔡葛陵楚简是继信阳、望山、包山等竹简发现之后又一批难得的战国楚文字资料,其内容主要涉及卜筮和祭祷,对于研究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语言文字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简文中歧解众多的“大川有”一语,在学者们研究基础之上,试加辨析以明其训诂,请专家指正。
此语简文中凡三见,俱列如下:(1)食,卲(昭)告大川有。
少(小)臣(甲三:21)(2)食,卲(昭)告大川有,曰:于(呜)唬(虖)(哀)哉!少(小)臣成(暮)生早孤(零:9、甲三:23、57)(3)有祱(祟)见于大川有,少(小)臣成敬之瞿(惧)[之]。
(零:198、203)一简零198、203中的“”字,何琳仪(2004:5)曾做过考释:△,原篆左从“水”,右从“介”声。
字书所无,疑水害之“害”的专用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青年基金项目(09YJC740046)以及湖北省教育厅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2009q03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感谢匿名评审专家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文中不足与错误由作者自己负责。
字。
硕叔多父盘“受害福”、大簋“害(右从‘丮’旁)璋马两”之“害”,诸家多读“介”,可资旁证。
这一本义在典籍中也有孑遗。
《太玄·傒》“傒祸介介也。
”注“介介,有害也。
”为了弄清“大川有”的真正涵义,我们有必要对上述简文的句读问题作一番探究。
就简零198、203来说,何先生当是主张在“大川”后点断,即“有祟见于大川,有(害)”。
从内容上看,此三例都属于祭祷文,说的是平夜君成因病而祭祀大川。
楚简“乐之百之赣之”试解方建军天津音乐学院1994年河南新蔡葛陵发掘的一座楚墓,出土有一批战国中期的竹简,书写内容主要属于卜筮祭祷1。
在这批竹简之中,有一部分记录了祭祷时的用乐,以及有关的仪式活动。
概括起来,就是简文中出现的“乐之、百之、赣之”等文字。
葛陵楚简的这几个字词,曾经引起学者的热烈讨论,但异说纷呈,迄无定论。
“乐之”,意指奏乐献祭,各家并无不同看法。
简文有时以“延钟乐之”代替,写明演奏的乐器是编钟。
其中的“延钟”,陈伟和宋华强先生认为,应是李家浩先生所释信阳楚简和江陵天星观楚简的“前钟”2,即“栈钟”3,也就是编钟4。
徐在国先生认为,“延”字不读为“前”,而应为“延”的本字,但可以与“栈”相通5。
杨华先生也释为“延”,但认为与“前”可通6。
何琳仪先生则释“延钟”为“县(悬)钟”7。
罗新慧先生同意释为“延钟”,认为与“行钟”、“走钟”相类8。
“百之”的“百”,何琳仪先生释为“百钟”9。
杨华先生以为“百”即《周礼·春官·肆师》的“表貉(貊)”,“应当是一种动作,即以十百倍之虔诚进行祭祷,而求十百倍之神佑”10。
范常喜先生读“百”为“柏”,意为“焚柏以祭”11。
宋华强先生释“百”为“各”,“百之”即“请神灵来享受祭祷”12。
何有祖先生将“百之”读为“祓之”,指“在娱神的同时向神祈福以消除灾咎”13。
罗新慧先生释“百”为“白”,意为告白,“指向先祖、神灵禀告并祈祷”14。
“赣之”的“赣”,竹简整理者原释“贡”,指贡物献祭。
宋国定、贾连敏和宋华强先生释为“竷”,并据《说文》对此字的释义,理解为以歌舞娱神15。
袁金平先生释为“侃”,以为具有“侃喜”之意16。
今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一些陋见,向大家请教。
为叙说方便,还是先选择较具代表性的简文,将其抄录于下:戠牛,乐之。
就祷户一羊,就祷行一犬,就祷门(甲三:56)钟乐之。
举祷子西君、文夫人各戠牛馈,延钟乐之。
定占之曰:吉。
是月之(甲三:200)乐之,百之,赣之。
新蔡葛陵楚墓竹简编联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新蔡葛陵楚墓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其中出土了大量竹简,成为研究楚国历史及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
这些竹简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了解楚国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本研究旨在对新蔡葛陵楚墓出土的竹简进行编联,以了解竹简之间的关联及其对楚国历史的贡献。
同时,还将对竹简内容进行分析,包括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进一步探讨楚国的历史与文化特点和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1、整理竹简,建立竹简编目;2、对竹简进行编联,分析其关联性;3、对竹简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探究楚国历史及文化特点;4、讨论竹简对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意义和作用。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考古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多种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文献研究、实物分析等。
通过对竹简进行编目、编联和分析处理,总结分析楚国历史及文化特点,探讨竹简对于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意义和作用。
四、研究预期结果
本研究预计将得到以下研究成果:
1、完整的竹简编目和编联;
2、对竹简内容的分类、整理和分析,探究楚国历史及文化特点;
3、探讨竹简对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意义和作用;
4、为楚国历史和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和研究方法。
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文字補正'新蔡葛陵楚墓竹簡甲三320中有下揭一字:\xa0\xa0\xa0\xa0\xa0\xa0\xa0此字又見於甲三:345—2,整理者隷定作“”,但不見於後世字書。
從古文字的構形規律來看,它應該是一個从“酉”、从“皿”、“兒”聲的字。
我們認為它就是“醯”字的異體。
“兒”的上古音屬於日母支部,“醯”為曉母支部,二者韻部相同。
從聲母上說,日母和曉母關系密切。
如从“堯”得聲的“繞”、“饒”、“橈”等古音屬於日母,但“曉”則在曉母;从“難”得聲的“戁”屬日母,但是“漢”、“熯”則在曉母;从“旬”得聲的“”屬於日母,但是“絢”屬曉母;“稔”从“念”得聲,“念”从“今”得聲,“稔”屬日母,但“妗”在曉母,以上是從諧聲上日、曉二母相同的例證。
又“嬈”古有兩讀,一為“而沿切”,古音屬日母,以為火羊切,上古音在曉母。
此乃異讀之例。
又古代典籍中的“嚮”和“曩”可以相通,如《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嚮者問女”,《孔子家語·弟子行》“嚮”作“曩”。
“嚮”古音屬曉母,“曩”古音屬日母,是異文的例證。
所以,把“”看作“醯”字的異體,從聲音上說,是沒有問題的。
“醯”在簡文中用作神祗的名稱,乃古楚地人所祭禱的對象。
\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 \xa0新蔡竹簡甲三310說:\xa0\xa0\xa0喬尹申之述,(刉)於\ue02f囗、思二被釋作“”的字原篆寫作:\xa0\xa0\xa0\xa0\xa0\xa0\xa0新蔡簡的整理者將它隷定作“”,似是而非。
徐在國先生則認為此字从“邑”“怡”聲。
此字从“邑”“”聲,“”字還見於包山簡和郭店簡中:\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包山楚簡文字編》164頁\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郭店楚簡文字編》146頁或者寫作:\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xa0《包山楚簡文字編》165頁這個字从“口”與否,沒有什么區別,但是對于“心”上的部分,卻有着“司”、“牙”、“”等不同的隷定方式,就上揭从“心”之字来說,就有“”、“”、“”、“”等不同的隷定,李零先生在《讀〈楚系簡帛文字編〉》一文中,將此字隷定作“裘錫圭先生也認為“心”上的部分亦可隷定作“”。
新蔡竹简选释(上)继上世纪中叶出土信阳长台关竹简以来,上世纪末叶又出土新蔡葛陵竹简。
这是在河南省境内第二次楚简大发现,《文物》2002年8期只公布10枚竹简照片【1】。
最近,全部竹简照片公开发表【2】,始窥全豹。
竹简共1571枚,贾连敏《新蔡葛陵楚墓出土竹简释文》【3】的文字隶定相当精确,惜阙考释。
本文拟在《释文》的基础上,讨论若干释读及相关问题。
为便于印刷计,下文多采用宽式隶定。
王徙於鄩郢之岁“鄩郢”,又见甲二:6、甲二:14、甲二:22、甲三:159-2、甲三:178、甲三:183-2、甲二:204、甲三:215、甲三:221、甲三:223、甲三:225、甲三:240、甲三:258、甲三:259、甲三:299、乙一:12、乙一:16、乙一:18、乙一:20、乙一:26、乙三:29、乙四:2、乙四:15、乙四:66、乙四67、零:79、零:113、零:580等。
如果再加上残辞,大概有30余条,可见这是一相当重要的地名。
《说文》“鄩,周邑也。
从邑,寻声。
”。
亦作“寻”,《左传·襄公四年》载寒浞“使浇用师,灭斟灌氏及斟寻氏。
”《史记·夏本纪》“斟寻氏”,索隐“《系本》寻做鄩”。
其地望有三说:周地。
《史记·夏本纪》“子帝少康立”,正义引《括地志》“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里”。
在今河南偃师与巩县之间。
2、卫地。
《史记·夏本纪》“子帝少康立”,正义引《帝王纪》“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
《水经·巨洋水注》“余考瓒所据,今河南有寻地,卫国有观土。
《国语》曰,启有五观,谓之奸子。
五观盖其名也。
所处之邑,其名曰观。
皇甫谧曰,卫地。
又云,夏相徙帝丘,依同姓之诸侯于斟寻氏。
即《汲冢书》云,相居斟灌也。
既依斟寻,明斟寻非一居矣……是盖寓其居而生其称,宅其业而表其邑。
纵遗文沿褫,亭郭有传,未可以彼有灌目,谓专此为非,舍此寻名,而专彼为是。
”在今河南清丰南。
3、齐地。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简介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已有50余年的发展历史,在学术水平、科研实力方面,居于省属本科大学的前列。
现有中国古代文学(1998年)和文艺学(2003年)两个博士点,有一级学科硕士点(2005年),有两个省级重点学科(古代文学1988年、文艺学2000年),有两个省级研究基地。
现有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20人。
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和省级重点专业。
现有省级精品课3门: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和美学。
在“十五”期间,本专业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共出版学术著作63部,编写教材11本,整理古籍6 项;发表学术论文357 篇。
其中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中国语文》等国家一级刊物的文章占有相当的比重。
近50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
本专业先后承担了中外合作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以及省社科基金项目等30余项。
目前学科建设成熟拟申报博士点的学科有: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和古典文献学。
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迄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
早在五十年代,张志岳、王伯英、吴忠匡、王大安等先生即执教于此,在中国古代诗文研究方面享有很高声誉。
八十年代中期,以张锦池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成为本学科持续发展的重点和优势。
近年来,以傅道彬教授、邹进先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文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展,获得了丰硕成果,遂使本学科成为黑龙江省中国古代小说与诗歌研究基地。
1960年本学科就开始培养研究生,是1981年全国第一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
迄今培养了230多名硕士生。
从1986年起,本学科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重点学科。
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已招收九届共62名博士生,已毕业39人,均获得博士学位。
新蔡葛陵楚简卜筮祭祷礼制研究在我国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中,楚简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领域。
新蔡葛陵楚简作为其中的重要发现,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楚国的卜筮祭祷礼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新蔡葛陵楚简出土于河南省新蔡县,其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卜筮的记录、祭祀的安排以及向神灵祷祝的言辞等。
这些竹简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当时楚国社会宗教信仰和礼仪制度的窗口。
卜筮在古代楚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从新蔡葛陵楚简中可以看出,楚国的卜筮活动具有较为规范的流程和复杂的仪式。
卜筮者通常会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观察龟甲、蓍草等的变化来预测吉凶。
在卜筮的过程中,他们会向神灵提出各种问题,如关于战争胜负、农业收成、个人命运等。
这些问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未知的担忧和对神灵指引的渴望。
祭祷是楚国宗教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蔡葛陵楚简中记载了众多的祭祀对象,包括祖先神灵、天地山川之神以及各种自然神祇。
对于不同的祭祀对象,有着不同的祭祀规格和祭品要求。
例如,祭祀祖先时,往往会献上丰盛的食物、美酒和玉器;而祭祀天地山川之神时,则可能会采用特定的仪式和祭品。
这种细致的区分体现了楚国祭祀礼制的严谨和规范。
在新蔡葛陵楚简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楚国卜筮祭祷礼制与政治、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当时的统治者常常借助卜筮来决定军国大事,如是否出兵征战、何时举行重大典礼等。
而普通民众也会通过卜筮和祭祷来祈求家庭平安、风调雨顺。
这表明卜筮祭祷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活动,更是楚国社会治理和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国的卜筮祭祷礼制还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
与中原地区的相关礼制相比,楚国在祭祀对象、祭祀方式和礼仪规范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之处。
例如,楚国对于水神、巫神等的崇拜较为突出,这与楚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通过对新蔡葛陵楚简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楚国的宗教观念和文化内涵。
在楚国的信仰体系中,神灵被认为具有强大的力量和影响力,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依赖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超自然力量的尊崇。
新蔡葛陵楚简囗一犬,门一羊甲一:2 囗王(徙)于鄩郢之(岁),八月,丁巳之日,雁怆(以)大央为坪夜君贞,囗甲一:3 囗历祷一鹿,归备(佩)玉于二天子,各二璧;归囗甲一:4 囗占之曰:吉无咎,又(有)敚(祟)见于卲(昭)王、献惠甲一:5囗躗 忻(祈)福于示大(太),一牶(骍)牡、一熊牡,司帚戈、司折囗甲一:7囗吉。
君身囗甲一:8 囗又(有)瘳,躳(躬身)尚囗甲一:9囗赣(贡)。
凡是戊㫳(以)会己巳祷之甲一:10 囗忻(祈)福于北方,(举)祷一备(佩)璧。
囗甲一:11 囗为君贞: (将)逾取禀,还返尚毋又(有)咎。
生占之曰: 无咎。
甲一:12 囗伓(背)、膺疾,(以)肨痮(胀)、心囗甲一:13囗贞:伓(背)、膺疾,(以)肨痮(胀)、心(㥶)囗甲一:14 囗于司命一鹿,(举)祷于甲一:15 囗心(㥶),卒(岁)或至夏甲一:16囗既城(成),(且)囗甲一:17 囗之甲一:18 囗 为君贞:忻(祈)福于卲(昭)王、献惠王、柬大王囗甲一:21 囗占之。
恒贞吉,无咎,疾 也,至九月又(有)良 (间),囗甲一:22囗与宾祷之。
甲一:23 囗疾,尚(速)(瘥)。
定贞(占)之:恒贞无咎,疾遟(瘥),又(有) 。
台(以)甲一:24 囗公子虩命彭定(以)少(小)尨黾余为君贞:既伓(背)囗甲一:25 囗乐之,百之,赣(贡)。
(举)祷于子西君戠牛,乐囗甲一:27囗囗囗囗甲二:1 囗痒(),之(以) 玉:(举)囗甲二:2 囗之囗甲二:3 囗一囗甲二:4 囗之日,公子虩命彭定(以)少(小)尨黾余为君贞:既伓(背)囗甲二:5 王(徙)于鄩郢之(岁),八月,丁巳之日,盬寿君(以)吴夏囗甲二:6、30、15 (地)宔(主)一痒()。
辛酉之囗甲二:7囗心(㥶),卒(岁)或至夏甲二:8 囗夏囗甲二:9(尽)(以) 玉:旗(祈)甲二:10 囗囗甲二:11 囗(举)囗甲二:12 王(徙)于鄩郢之(岁),八月,辛丑之日,东囗甲二:14、13 囗生(以)囗囗为君贞: (将)逾囗甲二:16 囗(以)(豭)囗甲二:18 囗君必(徙)处(处)安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