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练习托物言志阅读路径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托物言志类散文技法导航在作家笔下,松树为何会那样坚强挺拔呢?也许蕴涵其中的正是作者顽强向上的个性;荷花为何会如此孤傲高洁呢?也许倾注其中的正是作者追求圣洁的情操。
这种借他山之石言我肺腑意的方法,称之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托”:借、假托的意思)类文章,常把作者自己的“志”(志向、情趣、理想、追求)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所托之“物”一般是花、草、树、木,或是某一具体的物体。
这个“物”往往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情感或理想的寄托者。
作者的个人之“志”,便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来表达,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达也更巧妙、更完美。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是无私奉献的代名词。
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 整体把握文本,揣摩表现手法。
同学们在阅读时,往往分不清是用了托物言志还是借景抒情,最主要的原因是对“物”“景”和“志”“情”紧抓住白杨树挺拔、枝枝向上的特点,借此赞扬了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倔犟、力争上游的精神。
第二,主观性简答题一般是分点给分,答题时要根据题意,分点或分层解答。
第三,答题时要尽量利用原文的词语,或从原文中的关键性语句中去提取整合答题语言。
对开放性试题、探究性试题,应该有自己答题的语言模式,一般模式是“题意复述+ 文本( 或题干) 引用( 或分析)+ 自己的观点”。
答题模式为答好主观题提供了解题思路,它可以帮助我们严密思维,有层次地组织语言,答题时既简洁流畅、不枝不蔓,又避免漏掉答题点。
【典例解析】(2008 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散文,回答问题。
窗前的树张抗抗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
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
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托物言志的现代文阅读理解托物言志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
这种手法通常用于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但也可以在其他类型的文本中出现。
在托物言志的现代文阅读理解中,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托物言志的“物”和“志”:首先需要确定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以及要表达的志向是什么。
这需要我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2. 了解“物”与“志”之间的关系:托物言志的“物”与“志”之间通常存在着某种联系或相似之处。
我们需要了解这种联系或相似之处是什么,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种联系或相似之处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托物言志的文本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需要通过文本中的描写和叙述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
4. 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意义:托物言志的文本往往具有深刻的主题和意义,需要我们对文本进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以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和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
在阅读托物言志的现代文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进行理解:1. 仔细阅读文本:首先需要仔细阅读文本,了解文本的内容和结构,确定作者所托之物是什么,初步判断所要表达的志向是什么。
2. 分析文本中的描写和叙述:在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后,需要进一步分析文本中的描写和叙述,找出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叙述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3. 确定“物”与“志”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描写和叙述,确定“物”与“志”之间的关系或相似之处,进一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
4. 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通过文本中的描写和叙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理解文本的主题和意义。
5. 进行推理和判断:根据以上分析,对文本进行推理和判断,得出结论并形成评价。
有关“文言文阅读”的托物言志
文言文阅读的托物言志类的文章,通常是通过描述某一物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或志向。
有关“文言文阅读”的托物言志如下:
1.理解物象:首先,要理解文章中描述的物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这有助于理解作
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志向。
2.把握情感:通过分析物象的特点,可以推断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如果物象是
梅花,那么作者可能想要表达坚韧不拔、傲然独立的品质。
3.体会志向:除了情感,作者还可能通过物象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例如,如果物象是青松,
那么作者可能想要表达自己像青松一样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志向。
4.对比分析:将同一物象在不同文章中的描述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该物象所
代表的意义。
同时,也可以将不同物象在不同文章中的描述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不同物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象征意义。
5.联系实际:将文章中的物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者
的情感和志向。
例如,如果文章中描述的物象是梅花,那么可以联系到现实生活中那些像梅花一样坚韧不拔、傲然独立的人。
托物言志的阅读教学设计一、前言在阅读教学中,托物言志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描述和赋予物品以人的思想和情感,以此达到表达思想、引发思考的目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一次有效的托物言志的阅读教学。
二、教学目标1.了解托物言志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托物言志的常用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通过托物言志进行思考和感悟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1.导入引入托物言志的概念,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这个词汇,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简要解释托物言志的含义和作用,并列举一些例子进行说明,让学生对此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包含托物言志的文章进行阅读,并讨论其中的托物言志表达方式和传递的思想。
4.展示和分享各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他们选取的文章,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体会。
其他学生应积极提问和交流,以促进思考和学习。
5.练习给学生分发练习题,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的知识,找出文章中的托物言志表达,并解释它们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6.创作托物言志小品引导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物品,并以它的视角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和指导,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
7.展示和评价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创作的托物言志小品,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果和进步。
8.反思总结对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总结,鼓励学生思考托物言志对他们的思维和感知产生的影响,并给予积极评价和鼓励。
四、教学资源1.教材:包含托物言志的文章或诗歌;2.练习题;3.写作素材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程度;2.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对托物言志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3.创作表达:评价学生托物言志小品的创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延伸在其他课程中,鼓励学生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进行口头表达、写作和演讲等活动,以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他们的托物言志能力。
第一篇:中考记叙文阅读之托物言志记叙文阅读之托物言志【阅读目标】托物言志类文章,由于所托之物不同,所使用的写作手法也就有显著的差异。
但不管怎样,同学们在阅读这类文章时都必须注意物与我之间的相似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从而正确地领会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
一般来说,阅读托物言志类文章的时候,同学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通读全文,找准作者写作时的所托之物。
2.抓住所托之物的本质特征,理解其主要的象征含义。
3.充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理清文章的情感脉络,找出所托之物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之间的关系。
【即学即练】生命赋□孙荪我常常在大自然中看到种种生命的奇观。
挺拔的巨树,葱茂的森林,绿色的草原,成熟的庄稼,盛开的鲜花……望着它们,或徜徉其中,那种洋溢着的博大的生命力,常常催我爆发我的生命激情,在体内蔓延,奔涌,激荡。
但是,有一些更细微更不显眼的现象,往往特别作用于我的心尖和神经末梢,引起我异常深刻的震颤。
早春,当冰尚未完全消融、万物尚未苏醒的时候,柳树的枝条还是铁灰色,可如小米粒般的新芽已经顶着严寒冒出来。
它就是报春的最早的使者,万木峥嵘的自然之春就是从它开始的。
当柳芽发出不久,在棉花地里,可以看见棉芽冲破柔韧的壳子,一个个钻出地面,遍地都写着两个字:突破。
麦收过后,麦地里新播种的大豆,不几天工夫,从薄薄的透明的外衣中露出茁壮的一点胚芽,探头顶破地表,满地像是用五线谱写成的生命第一乐章。
它预示着,也开始演奏着一部生命交响乐:活泼泼的胖乎乎的豆苗,无边无际的豆绿色波浪,成熟的金黄色的小山。
我害怕见花蕾。
特别是那种已露出一点亮色,将要绽开的花蕾。
我一看见它,就如痴如醉,就完全被它吸引,不顾一切地去做生命瑰丽巅峰的想象:经过长久的默默经营、吮吸、积累,所蓄积的全部精华、神采、光辉,就要在一刹那间展现,这是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恰如刚刚构思好一篇十分满意的文章,将要展纸挥笔的当口,也恰如自己崇拜的球员,在终场前得到一个绝佳的射门机会,即将起脚攻入制胜一球的那一刻,却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托物言志类文章阅读训练
本文旨在提供托物言志类文章阅读训练的指导。
这类文章通过生动形象地借物抒发情感与思想,传达作者的意图和价值观。
以下是一些训练策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这类文章。
1. 阅读前的准备
在阅读托物言志类文章之前,首先要了解基础的文学修养和热爱阅读。
此外,也要对相关主题和意象有一定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表达。
2. 理解寓意
托物言志类文章常常通过物象来寓意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阅读时,要注意物象的选取、描绘和象征意义。
从中找出作者想要传递的寓意,而不仅仅是字面的意思。
3. 分析修辞手法
作者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时,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
这些手法能够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阅读感受。
在阅读时,要留意并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4. 解读作者用意
托物言志类文章的目的是传达作者的观点和价值观。
阅读时要关注作者的意图和目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5. 思考与思辨
在阅读托物言志类文章之后,要进行个人思考和思辨。
思考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是否与自己的观点一致。
这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的训练策略,您可以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托物言志类文章。
希望这些指导对您的阅读训练有所帮助!。
•••••••••••••••••托物言志类散文的阅读技巧托物言志类散文的阅读技巧一、认真阅读全文,找准所托之物。
即是“托物言志”,首先要找到所托之物。
一般来说,这类散文的标题会提示象征物。
像《红砖颂》,标题中的“红砖”便是所托之物,《白杨礼赞》中的白杨树也是所托之物。
但有的散文,题目不能提示象征物的,我们也有办法找到它。
如《荔枝蜜》,从题目中不能判断,但我们通过全文,可以看到作者所描绘的事物有荔枝树、荔枝蜜和蜜蜂,那么,这三个事物哪一个才是象征物呢?通过分析文章描写的重点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便可以确定所托之物是蜜蜂。
找准所托之物,这是我们把握主旨的第一步,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条件。
二、分析外形特征,展示内在品质。
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
如《红砖颂》第一段中的描写:“泥家生的女”、“窑中长成人”,提示了红砖平凡普通的身份;第二段中“一团黄泥”“一件朴素的黄袍”写出了红砖外形的.纯朴;第三段中的“棱角分明”从外形写红砖的刚毅;“松又坚”、“脆又韧”是对其内在品质的评价。
事实上,事物的外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从这里我们可以归纳出红砖的内在品质:纯朴、谦逊、无私;普通、刚毅、无求;献身、奉献、无悔。
这是我们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三、仔细品读课文,提示所言之志。
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
《红砖颂》的结尾,将红砖与砌砖工人融为一体,红砖与砌砖工人都有相同可贵的精神,这就暗示了红砖的品格正是砌砖工人的品格,这样就基本完成了“托物言志”类散文的阅读。
当然,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各个步骤是密不可分的,这里一步步展示阅读步骤,是让你有依据可寻,有方法可求。
托物言志类文章阅读技巧训练引言在高中语文教育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托物言志类的文章。
这类文章通过对具体的事物进行描写和分析,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阅读和理解这类文章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介绍一些托物言志类文章的阅读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此类文章。
态度和立意揭示分析作者的态度:读者可以通过对文章中作者对托物的描写方式和用词的分析,来推断作者的态度,例如,赞美、崇敬、讽刺等。
揭示作者的立意:托物言志类文章往往传递一定的信息和思想,读者可以分析文章中对托物的解读和阐释,以及对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思考,来揭示作者的立意。
对比和类比的运用对比:作者通过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来凸显其特点和意义。
读者可以从对比中找出共性和差异,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类比:作者会通过把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喻,来传递深层的含义。
读者可以找出这种比喻的因果关系和隐含的观点,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立意。
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描写的细节和修辞手法:作者通过对托物的描写细节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读者可以注意文章中的具体细节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理解文章的意义和目的。
典故和引用的使用:在托物言志类文章中,作者常常会借用典故和引用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观点。
读者可以通过对典故和引用的解读,揭示文章的核心思想和立意。
主题和结构分析主题的把握:通过对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观点的分析,读者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
主题通常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意义和目的。
结构的分析:托物言志类文章一般具有明确的结构,如起承转合、并列对比等。
读者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的组织方式和信息传递的逻辑。
总结托物言志类文章阅读需要读者细致入微地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通过揭示作者的态度和立意,分析对比和类比的运用,理解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把握主题和分析结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此类文章的意义和内涵。
托物言志
1. 理解作者咏物中所抒发的情怀。
由上我们可以知道,《一颗小桃树》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一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且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
探究思考:这些文章有什么相同点吗?
总结阅读规律:
1.
2.
3.
可用这个句式帮助我们概括:作者紧紧抓住______的______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表达______的思想感情(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答案:
托物言志
1. 理解作者咏物中所抒发的情怀。
2. 学习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的基本构思路径和艺术手法。
由上我们可以知道,《一颗小桃树》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一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且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
探究思考:这些文章有什么相同点吗?
总结阅读规律:
1.2.3. 可用这个句式帮助我们概括:作者紧紧抓住______的______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表达______的思想感情(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