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粽子是“垃圾食物”么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端午节粽子百科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中国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和庆祝方式。
而粽子,则是端午节中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深入了解端午节粽子的百科知识。
一、粽子的起源与历史粽子是中国传统的汉族食品,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
传说在楚国伍子胥率领的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战争中,为了加强士兵的身体素质,越军将良好食材用竹叶包裹而成,取名“艮蒸”。
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良,这种食物逐渐演变为现在的粽子。
在古代,粽子常被人们用作祭拜仪式中的礼物,而在民间,粽子也被认为是一种有特殊意义的食品。
如“山药粽”象征长寿、“红枣粽”象征团圆、“豆沙粽”象征富贵等。
二、粽子的制作和品种1.制作方法粽子的制作需要粳米、糯米、芦苇叶等原材料,经过挑选、浸泡、清洗、煮熟等多道工序制成。
一般来说,粽子的制作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将泡软的粳米和糯米混合,加入食盐和油,拌匀后备用;(2)准备好已经清洗过并晾干的鲜芦苇叶,将其用水烫软,晾凉后摆在桌上;(3)取适量的粮食和配料放在叶子上,然后将粽子包裹成三角形或长条形;(4)用铁丝或麻绳将粽子包好,然后放入锅中煮熟即可食用。
2.品种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粽子品种,其中最为经典的有以下几种:(1)咸肉粽:是一种由糯米、五花肉、咸蛋黄、香肠等配料制成的粽子,肉香味浓,口感咸鲜可口。
(2)豆沙粽:是以糯米和红豆沙为主要原料,口感香甜绵软,味道独特。
(3)红枣粽:是以甜糯米、精选红枣为原料制成,味道香甜,口感非常软糯。
(4)莲蓉粽:是以糯米、莲蓉和鸟蛋为主要配料制成的粽子,口感香甜软糯,外壳鲜嫩。
三、粽子的寓意和文化内涵1.寓意粽子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重要食物之一,代表了团圆、祭祀、品尝和纪念。
人们在吃粽子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食物的美味,还可以回忆起自己的家庭、祖先、故乡和文化历史。
2.文化内涵粽子的制作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其中包括选择材料、包裹、蒸煮等,这些步骤都需要耐心、细心和技巧。
五月初五端午节禁忌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会有粽子、龙舟赛以及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
但是,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也有很多禁忌需要大家注意遵守。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禁忌有哪些吧。
一、不可在午时之前吃粽子大家都知道,在端午节这一天最重要的食品之一就是粽子,但是有一个规定就是不可在午时之前吃。
因为午时是阴阳交汇之时,是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所以吃了粽子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
所以,在正午过后才可以享用美味的粽子哦。
二、不可游泳或者打水五月初五是立夏后的第一个节气,江河湖海水温明显上升,但是还没有完全适应夏季的气候,如果在这个时候游泳或者打水,容易引起身体不适。
此外,端午节这一天也有许多人比赛划龙舟,如果不是专业运动员,也不建议参与这种比赛,以免受伤。
三、不可离开家门端午节这一天,很多地方有赛龙舟的比赛,但是传统习惯认为,如果这一天离开家门,容易遭到不祥之灾。
因此,在端午节这一天,最好能留在家里,与家人一起共度这个节日。
四、不可刺青在某些地方,有些人认为端午节这一天刺青或者纹身可以祈求保佑,但实际上,这种行为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由于纹身或者刺青可能会给身体带来创伤和感染,导致身体发炎或者其他问题。
所以,不建议在端午节这一天进行这种行为。
五、不可敲锣打鼓在端午节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舞龙舞狮等各种各样的节庆活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可随便敲锣打鼓,因为这些声音可能会打扰神灵。
如果不是专业的舞龙舞狮队伍,最好不要过于张扬,以免惹来不祥之事。
总之,在五月初五这个传统的端午节里,除了欢庆节日,还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禁忌。
希望大家在这个节日里能够享受快乐,也要时刻记得遵守传统禁忌,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安。
端午节的食物寓意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它带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色彩,是中国人民非常重视的节日之一。
在端午节之际,人们通常会食用一些特别的食物来庆祝这个特别的时刻。
这些食物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还有着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的食物寓意吧。
第一、粽子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食品之一,它一般由糯米、肉类、豆类等多种食材制成。
粽子的形状类似于一个三角锥,它通常用竹叶或草叶包裹着,然后蒸煮。
粽子的外观鲜美,口感绵软,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在粽子中,米饭代表着生命的元素,猪肉和豆类代表着健康和福气,而叶子则代表着清新和自然之美。
第二、艾蒿艾叶是端午节另一种被广泛食用的食品,它是一种具有很强芳香气味的草本植物。
艾叶通常会和粽子一起食用,可以添加口感和营养成分。
艾蒿寓意着清除恶气,消除疾病,是一种祈求健康和福气的象征。
第三、五色线粑五色线粑,又称彩绸粑,是端午节地方特色的美食之一。
它是由糯米粉和芋头、豆粉等多种食材制成,五种颜色的粑粑缠绕在一起,看起来非常漂亮。
五色线粑寓意着五福临门,寓意着家庭敬老爱幼,五福临门,是一种传统的中华文化寓意。
第四、雄黄酒端午节的另一种传统食品是雄黄酒,这种酒是一种用雄黄、龙须草、艾叶等草药配制而成的酒。
它具有驱邪挡煞,祛病除疫,祈福制灾的作用。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通常会喝一些雄黄酒来祈求健康和平安。
第五、面筋面筋是一种用面粉加工制成的食品,端午节期间,面筋常常会被制成各种形状,如刀耳、牛头面筋等。
面筋寓意着团圆和和谐,如“一团和气”,“一家和睦”,或“百年同堂”等,都暗示着家庭美满和幸福安康。
总而言之,端午节的食品寓意非常深刻,不同的食品代表着不同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这些食品不仅有助于我们的健康,而且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体验到端午节的文化氛围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传承和弘扬端午节文化的过程中,这些美食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
端午节应注意的食物禁忌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互相赠送粽子,举办划龙舟比赛,品尝艾叶饮品等等。
但是,节日中也存在一些食物禁忌需要大家注意。
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端午节应注意的食物禁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高胆固醇的食物端午节期间,人们喜欢煮粽子或蒸粽子。
但是,粽子都是糯米花生酱或肉馅,含有较高的胆固醇和脂肪。
如果您长期不吃粽子,一次吃很多将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负担。
如果您有高血脂、高胆固醇等症状,应该少吃肉类粽子,多吃素食粽子或绿色蔬菜,减少血脂和胆固醇的摄入。
2. 生冷性食物盛夏时节非常炎热,很多人都喜欢吃冰镇的食物来降温。
但是,端午节却应禁吃生冷性食物。
因为这个节日要划龙舟、游泳等活动,身体需要热能转化,而生冷性食物会影响体内的气血运输,导致身体不适。
因此,在端午节期间,尽量少吃冰镇饮料、冰淇淋、寿司等餐点。
3. 食用过度的油腻食物端午节期间,很多人都喜欢炸豆腐、煎饺子、炒粉条等油炸食品。
这类食物往往油腻油脂含量较高,对身体不利。
过多摄入这类食物会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运转,导致胃肠道疾病。
在端午节期间,应尽量控制这类食物的摄入量,多吃鲜蔬果及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保证身体健康。
4. 食物过敏或不适用的食物每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不同,所以对同一种食物的反应也不同。
因此,在端午节期间,如果您发现某种食物会引发过敏或不适应,一定要避免或适量食用。
例如,有些人会因为吃了海鲜而导致过敏反应,有些人会因为吃了牛羊肉而反胃等。
如果您不确定某种食物会不会让您不适,最好先了解一下您的体质,避免饮食上的不适。
5. 粽叶、艾草过敏者禁忌很多端午食品中经常会使用稻草、粽叶、艾叶等,它们是传统的端午食品的重要材料。
但是,对于一些稻草、粽叶、艾叶过敏的人来说,这些材料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
因此,在购买粽子、艾叶等端午节的食品时,一定要注意材料成分和自己的过敏情况。
总之,在端午节期间,食物禁忌对健康十分重要。
3人往海里扔100多个粽子这是在干啥?这是什么端午节习俗?3人往海里扔100多个粽子这是在干啥?6月22日,广东珠海。
三人往海里扔了100多个粽子,有游客制止认为污染环境,拍摄者:这是啥习俗啊,头一次见。
2023年端午节小长假就剩最后这一天了,假期里各地都有些端午节习俗,有网友拍到广东珠海地区3人往海里扔粽子,前后扔了100多个粽子。
从视频来看,有3个人在海边扔粽子,这些粽子被整齐码放在海边的平台上,3人用力往海里扔,视频拍摄者说扔了有100多个,但具体多少没有明确数据。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1、吃粽子粽子作为祭祀用品,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但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则是在晋代,这一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2、拴五色丝线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
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3、饮雄黄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古时候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4、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5、悬艾叶菖蒲端午节挂菖蒲是可以让那些出没的蛇虫鼠蚁绕行的。
菖蒲,在民间素有“驱蚊小能手”的称号。
6、打马球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中国北方民族没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但会在端午这天射柳和打马球,这很明显是****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竞技遗俗。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7、吃咸鸭蛋端午节正值仲夏,天气比较炎热潮湿,很容易滋生细菌,引起“瘟疮”类疾病;而鸭蛋形状似心形,古人认为吃了鸭蛋可以保护心气神不受侵害。
8、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
粽子的健康营养价值粽子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食品之一,由糯米和馅料包裹在竹叶或者其他植物叶子中蒸煮而成。
粽子的口感香糯,味道美味,深受人们喜爱。
除了其独特的味道之外,粽子还具有丰富的健康营养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粽子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以及对健康的益处。
一、碳水化合物: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糯米中富含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获取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转化为葡萄糖,为大脑提供能量,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
适度摄入碳水化合物可以保持身体的正常代谢,提供持久的精力。
二、蛋白质:除了糯米外,粽子中的馅料也含有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成分,对于身体的发育和修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粽子中常见的馅料有猪肉、豆沙、蛋黄等,它们都是优质的蛋白质来源。
适量食用粽子可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蛋白质,提供建筑和修复身体组织的重要营养。
三、脂肪:粽子中的脂肪主要来自馅料。
虽然一些人可能认为食用脂肪会导致体重增加和健康问题,但事实上,脂肪也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营养之一。
适量的脂肪摄入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身体功能和细胞健康。
当然,在食用粽子时还是要注意选择含有较少饱和脂肪的馅料,如瘦肉、豆沙等。
四、纤维素:粽子所用的竹叶或者植物叶子中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
纤维素是一种不被人体消化吸收的食物成分,但它对身体健康却有着重要的作用。
纤维素能增加粪便质量,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问题。
同时,纤维素还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和胆固醇水平,降低患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五、维生素和矿物质:粽子中的馅料通常搭配有各种食材,如猪肉、豆沙、蛋黄等,这些食材都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例如,猪肉富含维生素B群和铁,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补充血红蛋白。
而豆沙中含有维生素E,有抗氧化的作用。
此外,粽子中的蛋黄富含维生素A和胆碱,对视力保护和大脑健康有益。
综上所述,粽子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式食品,除了口感美味外,还有丰富的健康营养价值。
适量食用粽子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蛋白质、脂肪、纤维素以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端午节食品安全标准与检测报告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气。
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喝雄黄酒等传统食品,以纪念屈原先生。
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端午节食品的安全标准和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根据相关法规,粽子的安全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原料安全: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糖、豆沙等,这些原料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不能使用过期或劣质原料。
2. 加工卫生:粽子的制作过程中,要保证生产环境的卫生干净,加工人员应该穿戴干净的工作服,保持个人卫生。
3. 包装防伪:粽子的包装必须清晰明了、无异味,并具有防伪标识,以确保消费者购买到的是正品。
为了保证粽子的品质和安全性,各地食品监督部门会对粽子进行定期的抽检和检测。
检测内容主要包括添加剂残留、重金属含量、菌落总数等项目,以确保粽子的安全性。
二、雄黄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另一道传统食品,也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的酒类产品。
对于雄黄酒的安全标准和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生产工艺:雄黄酒的生产工艺必须严格符合相关标准,不能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保证雄黄酒的品质和安全性。
2. 添加物控制:雄黄酒中的添加物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限量标准,不能超过允许的使用范围。
3. 包装质量:雄黄酒的包装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包装材料应当无害无异味,不得对酒液造成污染。
针对雄黄酒的安全性问题,食品监督部门会对其进行抽检和检测。
检测的项目主要包括酒精度、甲醇含量、添加剂残留等,以确保雄黄酒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综上所述,端午节食品的安全标准和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消费者在购买端午节食品时,应当选择正规渠道购买,注意查看产品标识,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同时,食品生产企业也应当加强对端午节食品的监管和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放心享用端午节食品,过一个安全健康的节日。
什么人不适合吃粽子1 、分步阅读粽子对于消化能力本身就差的老人和小孩来说,食用过快是很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的。
在吃粽子时应细嚼慢咽,可配上茶,开水、果汁等饮品,帮助促进吞咽和消化。
2、夏季的天气比较炎热,制作的粽子容易出现霉变,发臭情况。
粽子最好在四天内吃放入冰箱冷冻,吃的时候再次煮即可,确保粽子的味道不受到影响。
3、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会因为不懂烹饪或者过于贪吃而盲目的进食没有完全煮熟的粽子,粽子里面所含有的糯米等食材在未熟状态下很难被消化的,容易对肠胃造成负担,容易导致腹痛腹泻。
4、粽子适当的进食一两个,能够从中吸收到一定的营养,但若过量进食的话,会对肠胃负荷,引发呕吐,腹泻情况。
平时一定要严格控制进食量,尤其是小孩子,每天不宜超过半个,以免消化不良。
禁食:1/3粽子对于胃肠道病患者来说,里面所含有的胶性物质,植物纤维等营养成分不仅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还会使肠胃的负担加重,出现腹胀,腹痛,对于患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容易导致溃疡穿孔。
2/3粽子大多以甜粽为主,含有的食材甜度较高,若糖尿病患者不自己进行节制的话,会对胰岛功能造成损害,使血糖和尿糖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导致昏迷,中毒情况。
3/3粽子对于各类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等,若这类人群吃过多粽子的话,会增加血液的粘稠度,影响到血液循环,加重心脏的负担,导致心绞痛,心肌缺血,心肌梗塞。
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这是全国人民的习俗。
有人说端午节我也想吃粽子,可是我肠胃功能不好,家里人不让吃。
以前每次吃完粽子后,胃里面总是有些不舒服。
那么肠胃功能不好的人,是不是就真的不能吃粽子了呢?之所以说肠胃不好的人不宜吃粽子,是因为粽子是由糯米做成的,不易消化。
粽子会在胃里停留较长的时间,刺激胃酸分泌,这对于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是极为不利的,很容易就出现上述所讲的胃不舒服的症状。
那么,肠胃不好的人就完全不能吃粽子了吗?其实也不是的,掌握以下4点注意事项,肠胃不好的人还是可以适量吃粽子的,具体如下:1、粽子乘热吃粽子是热的时候,味道更好,也更容易消化。
粽子煮好后放水里还是捞出来煮粽子大概要多少时
间才好
端午节的时候有吃粽子的饮食传统,我今年准备自己包粽子了,粽子煮好后放水里还是捞出来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粽子煮好后放水里还是捞出来
粽子煮好后可以先在水里泡一会儿,晚些时候再捞起来。
粽子的主要成分是糯米,糯米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和碳水化合物,本身是一种不是很好消化的食物,日常在煮粽子的时候可以将粽子在锅里多焖一下,如果想要尽快吃的话,可以过一遍冷水,有利于快速降温,但不着急吃的话,可以让粽子继续浸泡一下,等水变凉后再将粽子捞出食用。
二、煮粽子大概要多少时间才好
普通锅煮粽子大概需要5个小时及以上;高压锅煮粽子需要半个小时左右。
粽子本身不容易煮熟,普通锅煮粽子大概需要5个小时及以上,煮熟之后粽子不要马上捞起,可以在锅中浸泡1小时左右再出锅;如果用的是高压锅煮粽子的话,在关火后,需要将粽子焖在锅中20~30分钟左右,这样可以使粽子的口感更加的香甜。
三、粽子煮好了需要用冷水泡吗
一般不需要过凉水,但粽子煮好之后可以在锅里面继续焖一下。
粽子煮好之后,一般不马上捞出来吃,粽子煮好了放冷水里面泡
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粽子需要马上吃,但是刚煮好的粽子比较烫,这种情况的话,粽子就可以放在凉水里面泡一下,冷水可以将粽子的温度迅速降低下来,可以缩短食用粽子的时间。
四、粽子煮好放锅里一晚上可以吗
如果室温不高的话可以。
粽子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是一种营养比较丰富的室温,在日常煮粽子的时候,要视温度保存,如果室温比较高的话,就要将粽子放在冰箱保存,如果室温比较低的话,可以将粽子煮好放锅里一晚上。
端午节的粽子是“垃圾食物”么
在这个端午节,首先祝各位节日快乐。
相传,春秋名士屈原投江后,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
不过,端午节并非单纯的“粽子节”,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因此形成采药,沐兰汤,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采茶、制凉茶等卫生习俗,因此粽子实际上是一种有养生作用的食品。
1、吃粽子出于保健目的
在古代,五月俗称“恶月”“毒月”,五日则被视为“恶日”“毒日”,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多雨潮湿,毒虫滋生,人最容易生病。
因此,在古代,端午节也被认为是一个“卫生节”,人们悬挂艾草、菖蒲和蒜头,吃粽子,以避毒虫、消病毒、除恶气。
根据我国古代流行的中医原理,包粽子的苇叶、荷叶或竹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糯米是一味温补的中药材,入脾、胃、肺经,可补中益气、生津、清热。
此外,糯米中添加的小枣、花生、莲子、山药之类配料,更有一定的补益作用。
端午节后,便进入了夏季最热的月份。
由于苦夏难耐,人们普遍会有上火、中暑现象发生,而此时常吃粽子,确实是药食同源的解暑良“药”。
2、保存有讲究
新鲜的粽子在室温条件中只能保存几个小时,粽子一定要注意保存温度,吃不完的粽子就放在冰箱(0至25℃),但冷藏时最好不要超过三天,如果能摆在冷冻库是最恰当,但也不要超过两个星期。
虽然粽子可以冷食,但会比较硬,而且吃寒冷食物对身体也不好,因此从冰箱拿出来后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才能吃。
从超市等商家购买的成品粽子虽然保质期很长,可能长达一年,但切勿长时间放在外面。
一旦发现有霉变或异味,千万不可再吃。
饮食及营养专家表示,吃粽子有不少讲究。
简而言之,吃粽子有三大忌:忌未熟先吃,忌保存太久,忌大量进食。
3、部分肠胃消化病患者不可多食
粽子的主要配料是糯米,进食过多,会刺激胃酸分泌,可导致有慢性胃炎、食道炎的患者旧病复发,同时,还会出现泛酸、烧心、恶心等情况。
而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甚至会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粽子的胶性物质和糯米的植物纤维,会大大增加肠胃负担,患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贪吃,很可能使病情加重,甚至造成溃疡穿孔、出血。
此外,商场出售的一些甜粽中,常有含糖量较高的红枣、豆沙等,再加上糯米本身的含糖,糖尿病人不宜多吃。
4、早餐是否适合吃粽子仍存争议
粽子在什么时候吃,各位饮食专家存在一定分歧。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认为,粽子属于主食,三餐都可以吃,早餐甚至更合适。
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主任李艳玲却认为,把粽子当早餐来吃是不可取的,因为早晨人的胃肠道功能最弱的时候,而糯米等材料太难消化。
李艳玲认为粽子最好在两餐之间吃,如果做不到,中午吃为宜。
晚上睡觉前也尽量不要吃粽子,否则会导致胃胀。
如果一定要吃,最好在食用后散散步、慢跑、做做运动,这样便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或者吃些山楂片、健胃消食片、酵母片来帮助消化。
5、趁热吃、搭配蔬菜吃是共识
无论范志红教授抑或李艳玲主任都认同,吃粽子时最好趁热吃,并搭配一些蔬菜。
范教授强调粽子一定要趁热吃,加了油脂、肉、蛋黄的粽子更不宜冷吃,消化能力差的人尤其要注意。
此外,因为粽子消化快,血糖上升迅猛下降快,很容易饿,如果多吃些蔬菜,吃粽子后就不会有过强的饥饿反应。
李艳玲则认为粽子虽然味美,要有健康吃法,吃时最好搭配果蔬,利于消化。
最好搭配凉拌菜,可增加纤维素的摄入,而纤维素本身就是一种消化酶,可促进消化。
由于粽子不易消化,如老年人、儿童、胃肠道功能不好的人不适合多吃,如果食用,最好选择小个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粮的粽子。
高考虽然已经结束,但健康的考验一生都在。
结尾我们再来划个重点:不健康食品,也可以吃,但吃的次数要少(不要每天吃,这是最低要求)、份量要小,最好肉少素多,多吃蔬果平衡热量。
“垃圾”食品的健康吃法,从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