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学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5
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图书馆学是一门研究图书馆的学科,它关注着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以及图书馆在社会中的作用。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图书馆学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从最初的收藏和保存书籍的场所,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拥有丰富资源和多样化服务的知识中心。
在古代,图书馆的存在主要是为了保存和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
最早的图书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世纪的古巴比伦,当时的图书馆主要是收藏和保存书籍和文献。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图书馆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吸引了众多学者和研究者前来学习和交流。
这些古代图书馆的发展为后来的图书馆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图书馆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在18世纪,欧洲的启蒙时代,图书馆开始提供更多的服务,如借阅书籍和提供参考咨询。
这些变化使得图书馆逐渐成为知识的中心,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和学者。
图书馆学也开始关注读者需求和信息服务的提供。
20世纪是图书馆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图书馆能够更好地管理和传播信息资源。
图书馆开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电子资源库,为读者提供在线阅读和检索服务。
此外,图书馆还积极推动信息素养教育,帮助读者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
与此同时,图书馆学也开始关注社会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多样性。
图书馆开始提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书籍和服务,以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
图书馆还积极推动社区参与和社会公益活动,成为社区的文化中心和知识共享的场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图书馆学又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图书馆开始探索利用社交媒体和在线平台与读者互动和交流。
一些图书馆开设了虚拟图书馆和在线学习平台,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参考资源。
此外,图书馆还积极参与数字化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总的来说,图书馆学的发展历程充满了变化和创新。
从最初的收藏和保存书籍的场所,到现在的数字化图书馆和社交媒体互动,图书馆学一直在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读者的需求。
现代经济信息浅谈民国儿童的娱乐活动石中玉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摘要:现代儿童的娱乐活动,无疑是花样翻新的。
而在民国时期,儿童的娱乐活动并非是想象中的那么贫乏。
娱乐活动,不但有以锻炼身体为主的运动类活动,也有开发智力,提高实践能力的益智类游戏,更有愉悦身心的享受型活动;而儿童的玩具,也是种类丰富,特点鲜明。
当然,对于儿童的娱乐活动,政府层面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而社会层面则更不甘落后,针对儿童种类繁多的娱乐活动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为更好地让儿童享受娱乐活动出谋划策。
关键词:民国儿童;娱乐活动;玩具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21-0376-02儿童,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在历史上屡次被忽视。
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近代社会,对于儿童的记载总感觉是稀少的。
远的不谈,就谈100年前的中国,儿童的衣食住行是什么样子的呢,似乎都说不太清楚。
那么与儿童息息相关的娱乐活动又是什么样呢?似乎也是不清晰的。
有关于民国儿童的娱乐活动的研究,整体上还是比较少的,主要是集中于儿童玩具方向,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媛的《1927-1937年上海儿童娱乐及其教育导向》;刘利的《民国时期儿童玩具与儿童教育初探》;陈茶丽的《民国时期儿童玩具业研究》。
总体上看,对于民国儿童的娱乐的研究还是相对匮乏的。
本文则试图对民国儿童的娱乐活动进行一些简单的梳理,同时对民国时期社会对儿童的娱乐活动所持的态度进行分析,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儿童娱乐的经验教训。
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和所利用的材料有限,其观点和看法难免存在着不合理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一、儿童娱乐活动的种类民国时期,儿童们可以参与的娱乐项目,虽然同现代社会的娱乐活动的形式和种类相比,可能稍显落后。
但整体上依旧是比较丰富的。
根据民国时期成都的《社会调查与统计》,成都儿童的娱乐活动包括:喂雀子、放风筝、学胡琴、吹箫、耍狮子、放花炮、捉迷藏、骑竹马、抓子、当兵、唱歌谣、跳拱、跳房子、打乒乓、丢帕子、滚铁环、蛮子偷营、斗虫虫、装姑娘等[1]。
王重民设立图书馆学专修科的始末
周佳贵
【期刊名称】《国家图书馆学刊》
【年(卷),期】2013(022)004
【摘要】在胡适的引荐下,身在美国的王重民来到北京大学执教。
在此之前,袁同礼计划与北京大学合作建立图书馆学教育机构,因傅斯年不赞成而受阻。
王重民与胡适协商后,决定由王重民在北京大学筹办图书馆学专修科。
图书馆学专修科成立之初办学艰难,王重民克服重重困难,最终使其获得了长足发展。
表I。
参考文献22。
【总页数】7页(P83-89)
【作者】周佳贵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0
【相关文献】
1.王重民设立图书馆学专修科的始末 [J], 周佳贵
2.杭州大学夜大学设立图书馆学专修科 [J], 光中
3.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函授专修科八○级沈阳班学员毕业 [J], 石竞男
4.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馆学函授专修科八○级学员毕业 [J], 无
5.拨开历史迷雾——王重民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渊源始末 [J], 凌一鸣;姚伯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中学生教育更是受到了广泛的。
本文将以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为主题,通过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中学生生活的现状,探讨这个时期中学生生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民国时期是指1912年至1949年期间的中国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中学生生活是指在这个时期内就读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情况。
在这个时期,中学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学生人数迅速增长,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与中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
在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中学生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政治环境相对复杂,社会动荡不安,这对于中学生们的思想和成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民国时期的经济相对薄弱,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这也给中学生们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民国时期的文化氛围相对活跃,新思想、新文化不断涌现,这对于中学生们的价值观和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采用了文献回顾、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全面了解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的现状和问题。
文献回顾主要是对当时的报刊杂志、教育法规、教育著作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问卷调查主要是针对当时的中学生及其家长、教师等进行了调查,以了解他们对于中学生活的看法和意见。
实地调研主要是对当时的中学进行了实地考察,以了解中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情况。
通过文献回顾、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我们得出以下民国时期中学生人数迅速增长,但教育资源仍然比较匮乏,很多学生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中学生们的学习压力比较大,课程设置相对单一,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同时考试制度也比较僵化,这使得学生们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中学生们的校园生活比较单调,缺乏多样化的娱乐活动和社交平台,同时学生们的生活条件也比较艰苦,这使得他们的成长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的产生——从“发刊词”的视角张敏【摘要】选取《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一至四编)所收录的图书馆学期刊及民国时期三大图书馆学刊物——《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图书馆学季刊》《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发刊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发刊词的撰写者和不同时期的内容特点,从发刊词的视角归纳出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创办的九个缘由,并以此反观图书馆学期刊产生的时代背景.【期刊名称】《国家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8页(P100-107)【关键词】图书馆学期刊;发刊词;民国时期【作者】张敏【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图书馆【正文语种】中文据统计,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馆学期刊至少有113种[1]。
鉴于资料获取等因素,本文选取《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一至四编)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分别于2003、2005、2006、2013年出版。
所收录的63种②据《近代著名图书馆馆刊荟萃》(一至四编)目次所载,共有刊物68种,其中《广东省立图书馆书目》《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图书目录》是纯粹的馆藏书目,不视为图书馆学刊物;另《四川营山县晋康图书馆季刊》仅见第五期、《图书与学习》仅见第二期、《和顺图书馆十周年纪念刊》仅为一册。
故取63种图书馆学刊物作为研究对象。
图书馆学刊物及民国时期三大图书馆学刊物——《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图书馆学季刊》《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发刊词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归纳发刊词所体现的创刊缘由来反观民国时期图书馆学期刊产生的时代背景。
图书馆学作为一门比较年轻的新兴学科,其在民国时期的期刊数量相对较少。
和大多数刊物一样,图书馆学期刊在创刊时,大抵会有一篇开场白性的文字,曰“发刊词”“创刊词”“弁言”“旨趣书”等;也有的刊物借用某篇文章来反映刊物的宗旨,以此代“发刊词”。
还有些图书馆学期刊因经费见绌或时局动荡而暂时停刊,历经艰难后又努力复刊,在复刊号上也会刊载一篇相当于发刊词的说明性文字。
民国时期图书馆综述民国时期图书馆综述摘要:辛亥革命后,作为社会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图书馆事业进入了历史新纪元。
民国政府的行政手段为图书馆事业的推广和延伸提供了政治保障,颁布的有关政策法律为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同时,国内图书馆学术研究建树以及图书馆学者也都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促进起到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民国;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学民国政府的成立,使得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随之开始。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提高,资产阶级图书馆事业获得迅速的发展.以陈独秀为首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在“拥护民主”的口号指导下,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三部分人结合在一起,随着新图书馆运动高潮的出现,自维新变法以来,宣传西方图书馆事业的任务已基本完成,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转入了另一个时期[1]。
1 民国时期图书馆意识进一步增强我国典藏制度具有悠久历史。
然而,封建时代的藏书楼,不论官府的还是私人的都具有封闭的性质。
官府藏书楼的服务对象只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私人藏书楼则绝大多数都是贵族家庭使用。
近代图书馆意识在于开放,在于“为平民谋便利而设图书馆”,在于为全民族培养人才服务。
从辛亥革命后的图书馆服务宗旨中,人们不难看出这种新式的图书馆意识,如,《京师图书馆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在规定其办馆宗旨时曾指出:“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就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
以广征博采,供人浏览为宗旨”。
民国时期图书馆的性质及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可总结性的阐述为“学校外之教育机关甚多,其性质属于根本的,其效果属于永远的,莫如图书馆。
图书馆之性质,不在培养一二学者,而在教育千万国民,不在考求精深之学理,而在普及国民教育。
”2 民国时期图书馆制度建设民国政府成立后,对创设图书馆十分重视。
首先从法规层面为图书馆的顺利建设奠定基础。
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学的发展作者:袁丽华来源:《新世纪图书馆》2014年第11期摘要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开始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我国儿童图书馆理论与实践也取得了诸多成就。
论文试从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产生发展的时代环境着手,探讨当时儿童图书馆学理论研究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学儿童图书馆图书馆史分类号 G258.7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ren's Library Study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Yuan LihuaAbstract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ildren's library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in the communit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hildren's library in our country has achieved many accomplishments. This paper tries to probe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children's library science from the age surroundings of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which the children's library generated.Keywords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ildren's library Study. Children's Library. Library history.儿童图书馆是伴随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而产生的,其最先起源于英美日等发达国家。
早在18世纪末,英国的儿童图书馆就已经初见端倪。
19世纪初,美国的康涅狄格州索尔兹伯里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儿童图书馆——宾厄姆青少年图书馆。
19世纪末,在改良主义者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下,儿童图书馆被作为“启迪民智”的教育机构被一批文化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介绍到中国。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图书馆界掀起了一场新图书馆运动。
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文化教育法令法规,在这种背景下,儿童图书馆事业开始兴起,并随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学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刻的时代、环境因素,本文将其发展过程按照时代脉络分为五个阶段进行阐述。
1 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学发展1.1 萌芽时期(1895—1901)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随之国门被打开,国外一些先进的文化理念也随之传入国内。
5月,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提出变法图强。
10月,孙中山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起义虽失败了,但孙中山等革命志士发起的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民主共和的号召在广大民众中传播开来。
1898年7月,康有为在奏请《请开学校折》中,建议仿效德、日学制,通令全国各省、府、县、乡开设学校。
儿童教育开始被大力提倡,有力地推动了儿童图书馆的发展[1]。
因此,这一时期可看作我国儿童图书馆的萌芽阶段,它为20世纪我国儿童图书馆学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2 产生时期(1901—1915)清朝末年,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面对国运的衰败,国力的软弱,社会知识界和思想界认识到“国家的强盛根源在于国民的素质”;清政府为了挽救政治危机,不得不实施新政,鼓励留学,并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文化教育方面,1909年宣统元年颁布《京师及各省图书馆通行章程》,意味着我国最早的图书馆章程由此诞生;一批留学美日欧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现代图书馆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性,开始介绍西方先进的图书馆理念。
沈祖荣、戴志骞、胡庆生、李小缘、刘国钧、杜定友等图书馆界的先辈们译介了大量国外儿童图书馆方面的书籍,鼓励兴办儿童图书馆事业。
由于这些文化教育界、图书馆界先知们的大力宣传和推广,儿童图书馆迅速被公众所认知并接受。
1901年,《教育世界译篇》杂志翻译的《关于幼稚园图书馆等及私立小学规则》和《关于幼稚园图书馆等规则》是最早介绍国外儿童图书馆的文章。
此后,图书馆界和教育界开始了对儿童图书馆的研究。
1909年7月,蔡文森在商务印书馆创办的《教育杂志》发表了《设立儿童图书馆办法》,对美日欧的儿童图书馆作了较全面的介绍,提倡我国应设立儿童图书馆,为儿童“谋校外之知识”[2]。
他首次将儿童图书馆的理论与思想介绍到中国,此后陆续有其他关于儿童图书馆方面的译著见诸于我国报刊。
孙毓修在该刊上连载的《图书馆》一文中提出,“欧美多有儿童图书馆,兹事甚盛,吾国图书馆事业草创伊始,尚难别设,似可仿日本之法,于寻常(普通)图书馆中,附设一处,为儿童观书观画之所”[3]。
此外,该刊在1910年2月刊《儿童图书馆》一文,介绍的是“近顷日本东京日比谷图书馆长文学士渡边又次郎特设儿童图书馆于该图书馆中”一事。
具体介绍了其设立的儿童阅览室的情况,包括儿童图书的分类编目、阅览规则等。
1913年巽吾撰文《英国图书馆与小学校之联络设施》,谈到了“对于图书馆利益之及于儿童,英国巴京咸市1865年之施设为嚆矢,在当时英格兰采用公共图书馆法的市中,只有该市创此新事业,颇著成效”。
并且对1882年的诺定昂少年图书馆、1884年的利智少年图书馆等具体情况做了介绍[4]。
1.3 发展时期(1915—1924)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1915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影响的进步知识分子开启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为儿童图书馆的建立提供了社会基础。
1919年5月,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华,传播他的关于儿童本位主义思想,对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教育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儿童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为我国儿童图书馆的建立奠定了舆论基础。
1919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定《废除教育宗旨宣布教育本义案》,明确要以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为理论基础,强调儿童本位教育。
1915 年,教育部先后颁布《通俗图书馆规程》《图书馆规程》,此后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法令法规,这些都为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此背景下,儿童图书馆事业初见端倪,并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了较快的发展阶段,有关儿童图书馆学的研究逐步全面并趋于深化。
1921年,刘国钧发表了《儿童图书馆和儿童文学》一文,创造性地提出了创建完善的儿童图书馆的三个要素是合法的设备、适宜的管理员和正当的书籍,其中书籍最为重要,从要素分析的角度来探讨儿童图书馆的活动。
1922年刘衡如的《儿童图书馆和儿童文学》一文,阐述了发展儿童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性,重点论述了儿童图书馆的一般功能、构成及选择儿童用书的注意问题。
1924年朱鼎元在《儿童文学概论》一书中也谈到了儿童图书馆与儿童文学的关系问题。
1.4 兴盛时期(1924—1937)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加强,儿童教育事业得到稳步的发展。
图书馆界以及关心教育事业的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从更深层面上挖掘儿童阅读的需求。
儿童图书馆研究专著的出现,表明我国儿童图书馆学的系统研究已经开始。
这些关于儿童图书馆的理论探讨及其论文论著奠定了儿童图书馆在中国发展的智力基础和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儿童图书馆的兴盛。
1924年陈逸翻译了日本今泽慈海和竹贯宜人所著的《儿童图书馆之研究》,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儿童图书馆学专著,儿童图书馆学专著的编著与出版,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儿童图书馆研究的系统化阶段。
此后,一些儿童图书馆专著陆续出现。
杜定友在《儿童图书馆问题》中认为“儿童图书馆是一宗新事业,设立儿童图书馆的意义在于养成儿童的读书习惯和儿童的图书馆习惯”。
他尤其注重儿童图书馆的人员配置与图书选择,指出图书选择要注意三个方面:社会方面、儿童方面和书本方面[5]。
作为图书馆界的理论大家,杜定友不仅研究国外儿童图书馆的文献,还著书立说对儿童图书馆发表独特的见解,并身体力行加入到推行儿童图书馆的行列中。
1924年他参加了“河南小学教员讲习会”,自编教材主讲“小学图书馆管理法”。
1929年,董明道发表了《儿童图书馆在教育上之价值》一文,从经费、建筑及设备、组织、儿童用书、儿童图书的分类、儿童图书馆的编目、儿童图书馆的特色以及儿童图书馆的经营者等八个方面,详细列出了儿童图书馆的具体操作规程,并对桌椅、书架、目录柜、出纳台以及洗手台等规格尺寸列出了适合儿童这一特定读者的尺寸[6]。
1929年,曾宪文发表了《儿童图书馆之研究》,分别就儿童图书馆的重要性、经营、馆员培养以及儿童图书的选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当然,图书馆界的其他先知学者们如沈祖荣、戴志骞、胡庆生、李小缘等也义不容辞地加入到了宣传推广儿童图书馆事业的行列中。
至19世纪30年代,儿童图书馆学研究更为成熟。
1932 年,陈大白在《儿童社会教育的几种事业》中提出,“当以引诱儿童和指导阅书为原则”,他提议儿童图书馆宜分初、高级两部。
1933年,严国柱等在《儿童阅读书报指导法》中论述“儿童阅读之环境”,认为指导儿童阅读以前先得注意阅读环境的建造。
而环境建造可分两方面说:人的环境和书的环境[7]。
1933年赵侣青等在《儿童文学研究》一书中,提到“最好由学校设置儿童图书馆,或分组分级组织图书馆级图书馆或阅书会,尽量搜罗各项儿童书籍,让儿童们课外来浏览或借去阅读”。
要求对儿童图书精密审查,依据程度深浅编为各阶段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8]。
此外,一些专著陆续出现,如1933年徐能庸著的《儿童图书馆》、刘梦兰编著的《儿童图书馆概况》、1934年陆静山的《儿童图书馆》、1936年卢震京的《小学图书馆概论》等。
这些专著研究范围较之前进一步扩展,研究内容更深入具体。
1.5 衰落时期(1937—1949)1937年日本开始大规模侵略中国,战火中无数图书馆遭到破坏,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国内严峻的政治局势、动荡的社会环境,使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儿童图书馆学研究也基本处于停滞与萎缩状态。
时任北平师大附一小儿童图书馆馆长的王柏年于1937年发表了《两年来之师大一小儿童图书馆》《中国儿童图书馆事业发达史目次》《儿童节提倡儿童图书馆事业》《我国儿童图书馆事业受到欧美的影响》《儿童图书馆事业发达的五个时期》《儿童图书馆与家庭教育》等文章。
1942年,王柏年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儿童图书馆事业发达史》一书,这是一部关于民国时期儿童图书馆方面的史学著作,总结了我国整个儿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历史发展过程,还预测了儿童图书馆未来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