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生产中防治病虫害的绿色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116.39 KB
- 文档页数:1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一、引言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往往依赖化学农药,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长期使用会带来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推广和应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二、绿色防控技术的概念和意义(一)概念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指以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病虫害的技术。
(二)意义1、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减少化学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农产品的需求。
2、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化学农药对土壤、水、空气等生态环境的污染,维护生态平衡。
3、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通过综合运用绿色防控技术,提高农作物自身的免疫力和抗逆性。
4、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一)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虫品种:根据当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适宜的抗病虫品种,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合理轮作:通过不同作物的轮作,改变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减少病虫害的积累和传播。
3、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残株、落叶和杂草,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和越夏场所。
4、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增强农作物的长势,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
(二)物理防治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等诱杀害虫。
2、色板诱杀:悬挂黄色、蓝色粘虫板,诱杀蚜虫、蓟马等害虫。
3、防虫网阻隔:在蔬菜、花卉等作物种植区域覆盖防虫网,阻止害虫的侵入。
4、人工捕杀:对于个体较大、容易发现的害虫,如菜青虫、棉铃虫等,可进行人工捕杀。
(三)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保护和利用害虫的天敌,如瓢虫、草蛉、赤眼蜂等,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
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是影响农民粮食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治虫方式多采用化学农药,这种方法虽然较为快速和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绿色防控技术应运而生,它主要是指利用生物、生态和物理等手段来控制和防治病虫害,从而降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促进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一、生物防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是指利用天然生物资源,如昆虫、细菌、真菌、病毒、线虫等生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对病虫害安全、环保、长效、广谱、易操作等优点。
目前,生物防控技术在葡萄、棉花、茶叶、果树、菜花等农作物的防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 昆虫防治利用昆虫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主要是指利用天敌昆虫、寄生性昆虫等生物手段来消灭有害昆虫。
比如,麦苗的蚜虫可以利用蚜虫天敌,如绿盲蝽、瓢虫等进行控制;棉铃虫的防治可以利用它的自然天敌——红蜘蛛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防治棉铃虫的效果。
2. 细菌、真菌、病毒防治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等生物来消灭病菌的方法,比较适合于疫病的防治。
这些生物可以在病菌侵入作物之前侵入到土壤中,对病原体进行控制。
比如,用根瘤菌接种落叶松等树种,可以使种子肥大,吸收固氮更强,树苗的幼苗生长也更加快速。
物理防控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手段来防治病虫害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指利用均匀的灯光、荧光杀虫器、黏贴板等设备对虫害进行防治。
这种方法具有对环境和人体的安全、便于操作、防效长等特点。
这种方法在蚊症、害虫密度较大的果园等地得到了广泛应用。
生态防控技术是指利用植物间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来达到病虫害防治的目的。
该方法的特点是对环境友好、对病虫害防效长、对生态环境的修复等贡献效益显著。
1. 杂交米种植杂交水稻种植可以使植物生长势更为强劲,吸收更多的养分,获得相对较高的产量。
同时,它还具有对病虫害的抗性,根系较多,不会那么易感染疫病。
杂交水稻的种植方法可以在湖南、广东等选址进行,并进行培育、管理等工作。
病虫害防治的绿色措施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病虫害的防治一直是农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往往依赖于农药的使用,然而,过度使用农药会引发一系列环境和人体健康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绿色措施成为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病虫害防治的绿色措施。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利用天敌、寄生虫或病原体来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不会对农作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造成影响。
例如,引入天敌昆虫来控制害虫的繁殖,或者用病原体来感染并杀死害虫。
生物防治方法可以在保持农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2. 选择抗病虫害品种选择抗病虫害品种是一种有效的病虫害防治绿色措施。
通过培育抗性强的品种,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这些品种具有自身的免疫系统,能够抵抗特定的病原体或虫害。
选用抗病虫害品种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还提高了农作物的耐逆性和产量。
3. 合理的土壤管理良好的土壤管理是病虫害防治的基础。
合理施肥和保持土壤水分是防治土传病害的重要措施。
不合理的施肥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使植物易受病虫害侵袭。
同时,保持土壤适度湿润,但避免积水,可以减少一些受水传播的病害发生。
良好的土壤管理有助于提高植物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4. 种植休闲间作及功能植物休闲间作和功能植物(如花草、香草)的种植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这些植物能吸引并留住害虫,阻碍害虫对农作物的侵入。
与此同时,它们还能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给天敌,增强天敌对害虫的控制力度。
种植休闲间作和功能植物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压力,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5. 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病虫害监测与预警系统有助于及时发现病虫害的早期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
通过定期巡查、利用陷阱诱捕和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和无人机),可以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情况。
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带来的损失。
绿色措施的采用不仅对农业生产有益,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概况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病虫害一直是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了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运而生。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采取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近年来,这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生态调控技术生态调控是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例如,合理轮作可以改变病虫害的寄主植物,打破病虫害的生存周期,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在轮作过程中,不同作物的根系分布、分泌物和残留物等都有所不同,这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从而改变病虫害的生存环境。
此外,间作套种也是一种有效的生态调控方法。
通过将不同作物合理搭配种植,可以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病虫害能力。
例如,玉米与大豆间作,玉米可以为大豆提供遮荫,降低大豆病虫害的发生;大豆的根系可以固氮,为玉米提供氮素营养,促进玉米生长。
还有,优化农田灌溉和施肥管理也能起到生态调控的作用。
合理灌溉可以保持土壤湿度适中,避免过湿或过干的环境,不利于病虫害的滋生。
科学施肥可以提高农作物的营养水平,增强农作物的免疫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增施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的数量,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二、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这种方法具有对环境友好、可持续性强等优点。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包括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和生物农药等。
天敌昆虫在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赤眼蜂可以寄生在多种害虫的卵内,从而控制害虫的种群数量;瓢虫是蚜虫的重要天敌,可以有效地控制蚜虫的危害。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人工释放天敌昆虫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推广措施一、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虫品种选择具有良好抗病虫特性的水稻品种是预防病虫害的基础。
在选种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经过审定或推广的优良品种。
(2)合理密植合理的种植密度可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一般来说,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每亩种植 15 万 25万穴为宜。
(3)科学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虫能力。
要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需求,平衡施用氮、磷、钾等肥料,避免偏施氮肥,增加磷、钾肥的用量。
同时,适量补充微量元素,提高水稻的免疫力。
(4)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株、残叶和杂草,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和越夏场所,降低病虫害的基数。
(1)灯光诱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在田间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或太阳能杀虫灯,诱杀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的成虫。
一般每 30 50 亩设置一盏灯,开灯时间为害虫发生高峰期的夜间。
(2)色板诱杀在田间悬挂黄色或蓝色的粘虫板,诱杀稻飞虱、蓟马等害虫。
色板的高度要与水稻植株顶部平齐,每亩悬挂 20 30 块。
(3)性诱剂诱杀利用性诱剂诱杀雄性害虫,降低害虫的交配率,从而减少害虫的种群数量。
性诱剂要定期更换,一般每 30 45 天更换一次。
3、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保护和利用稻田中的天敌,如蜘蛛、青蛙、蜻蜓等,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的发生。
同时,可以人工释放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防治稻纵卷叶螟等害虫。
(2)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具有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等优点。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可以使用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
(1)精准用药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监测预报,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和剂型,按照推荐剂量和施药方法进行精准施药,避免盲目用药和过量用药。
(2)轮换用药为了延缓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要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品种。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措施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了危害。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成为解决病虫害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重点介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的措施。
一、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农作物病虫害会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病毒病、霜霉病、细菌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等都会导致农作物的呈现生长迟缓、叶片枯黄、果实腐烂等现象,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螨虫、蚜虫、飞虱、青虫等也是对农作物生长发育造成不小影响的虫害。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绿色防控的核心理念绿色防控是指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不使用或少量使用化学农药,依靠有机、生物、物理等方式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核心理念是综合利用天敌、病毒等生物资源,采用合理的机械设备和合理施肥、灌溉等措施,通过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性和增强农田的生态环境等手段,创造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环境,从而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
三、绿色防控的具体措施1. 生物防控:生物防控是指利用与害虫相生的天敌、寄生虫、病原和病毒等生物因素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一种措施。
例如利用蜜蜂等天敌来控制飞虱,使用寄生细菌来控制农作物真菌性病害等。
这些方法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防治病虫害。
2. 物理防控:物理防控是指利用物理手段,如利用高温、低温、光照等因素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
比如利用特殊灯光照射,喷洒高温水等手段来控制病毒病、霜霉病等。
3. 化学防控:在绿色防控中,化学防控是可选择的最后手段。
化学农药对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应在绿色防控的前提下,谨慎使用化学农药。
选择低毒、高效的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
四、统防统治的实施统防统治是指综合利用各类手段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系统防治的一种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种植抗病虫品种:选择抗病虫性强的农作物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蔬菜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与农药减量成效蔬菜病虫害是蔬菜栽培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对蔬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避免病虫害对蔬菜种植的危害,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成为了当前蔬菜生产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绿色防控是指采用无毒、环保、低风险的措施来防治病虫害,以减少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采用绿色防控方法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蔬菜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常见的绿色防控措施包括:1. 合理施肥: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蔬菜的自身抵抗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种植抗病虫害的品种:选择抗病虫害的蔬菜品种进行种植,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3. 生物防治:利用有益微生物、捕食性昆虫等生物资源来控制害虫和病菌的繁殖和传播,减少农药的使用。
4. 机械防治:采用物理方法如覆盖网、陷阱等来阻断病虫害的侵入和传播,减少对农药的依赖。
农药减量是指在蔬菜生产中以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为目标,通过合理的施药技术和农药的选择,减少其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农药减量的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降低环境污染: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可以有效降低土壤和水源的农药残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保护生态系统:减量农药可以减少对土壤微生物、有益昆虫等非目标生物的伤害,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3. 提高农产品质量:农药减量可以减少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降低对人体的危害。
4. 节约生产成本:减少农药的使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的收益。
绿色防控和农药减量在蔬菜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采用绿色防控措施和减少农药的使用,既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又可以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提高蔬菜的产量质量,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也越来越重要。
而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不仅效果不佳,而且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如何采用绿色防控技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课题。
一、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天敌、寄生性昆虫、寄生性真菌等自然生物系统防治农作物病虫害。
它具有环保、经济、有效的特点,能够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使农产品更加绿色、健康。
现代生物防治技术主要分为三类:天敌防治、微生物防治和基因工程防治。
其中,天敌防治是指应用某些天敌来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如树蜜蚁能够消灭松毛虫、甜菜夜蛾桔小卷蛾等害虫;微生物防治是将某些杀虫菌、杀菌菌等微生物与害虫、病原体相联系,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基因工程防治则是通过人工改造生物基因,产生抗病性或者杀虫性等。
二、绿色优质肥料技术绿色优质肥料技术是指使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用少量、高效、环保的方式获得所需营养,提高品质、产量、抗病虫害能力的技术。
具体包括有机肥、微生物肥料、复合肥料等。
有机肥料是指通过堆肥、腐熟等方式制成的肥料。
它具有营养含量高、残留时间短、改善土质、增加土蜂等优点。
微生物肥料是以微生物为主要成份的肥料。
采用微生物发酵而成,它具有保肥效果好、营养全面、生产简单等特点。
复合肥料是将多种养分混合使用,养分均匀,配伍合理,能够满足农作物全面的营养需求。
三、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是指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灌溉用水量,在保证作物生长发育的情况下节约用水。
节水灌溉对于保护水资源、提高农作物质量和数量、避免土壤盐碱化等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滴灌、喷淋等。
其中,滴灌是在根系区域直接滴水,喷淋则是通过喷头将水雾化洒在植物叶面上。
通过细密浇灌、建立薄膜覆盖、改善土质等措施,可减少土壤蒸发、水分透漏等,达到节约用水的效果。
总之,绿色防控技术是解决农作物病虫害、提高农作物质量、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采用科技手段,发展绿色防控技术,可以使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传统的农业生产往往依赖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但这些农药会产生环境污染和副作用,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带来威胁。
研发和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利用生物、生态和物理因素来预防和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绿色防控技术。
首先是生物防治技术。
这种技术依托生物防治剂来降低农作物病虫害。
生物防治剂是指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病虫害的生物制剂,如微生物、昆虫和有益植物等。
利用寄生性昆虫来控制害虫种群的数量,或者利用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从而达到防控病虫害的效果。
其次是生态调控技术。
这种技术是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其能够自我调控病虫害。
通过增加农田的多样性,增加天敌和复杂环境对病虫害的控制能力。
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耕作制度和种植结构调整,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这种技术的关键在于在人工干预的基础上,尽量模拟和利用自然界的调控机制,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第三是物理防治技术。
这种技术是利用物理因素来干扰病虫害的生命活动,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
常见的物理防治技术包括高温熏蒸、冷冻、电热、光照等。
这些方法可以直接杀死害虫或者阻断病原菌的生长,对环境没有污染,对人体健康也没有副作用。
还有一些其他的绿色防控技术,如遗传改良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
这些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具有很多优势。
它们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绿色防控技术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和副作用,减少了农产品的农残含量。
这些技术还能够提高农作物的耐逆性和品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尽管绿色防控技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绿色防控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农民对这些技术的接受程度有限。
一些绿色防控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调控。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措施农作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病虫害的发生不仅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还会影响粮食质量和安全,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传统的农药防治方法不仅会导致环境污染,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成为当前农业生产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性1.环境友好性:绿色防控注重生态平衡,尊重自然规律,最大程度地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安全性:传统的农药防治方法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而绿色防控方法基本上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
3.经济效益:通过绿色防控方法,可以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昆虫的天敌、寄生虫、病原体等对害虫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对农作物和土壤造成污染,且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2.推广绿色农药:绿色农药是指对农作物产生害虫的农药。
与传统的农药相比,绿色农药的毒性较小,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同时也能有效地控制害虫。
3.利用植物防御系统:一些植物有自身的免疫系统,可以抵抗病原体的侵害。
可以通过植物基因工程的方法将这种免疫力提高的基因导入到农作物中,从而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三、病虫害统防统治措施1.土壤调理: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养分供应能力,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2.合理种植:种植不同的作物种类、不同品种的作物,以防止病虫害的传播。
适当的密植和间作也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生态防治:引进天敌、寄生虫等天然的控制因素,控制害虫和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
这样既可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又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4.早发现、早处理:及时巡视田地,发现病虫害时及时喷施绿色农药或者进行生物防治,保证病虫害不会大面积蔓延。
四、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的优势2.健康食品生产:采用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方法生产的农产品质量更好,更安全,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2006年7月第19卷第4期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H e il ong ji ang V ocationa l Insti tute o f Eco l og ica l Eng ineer i ng Ju.l 2006V o.l 19N o .4
农产品生产中防治病虫害的绿色措施
白天增
(方正林业局,黑龙江方正150822)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志码:B
收稿日期:2006-02-24
目前,农产品生产中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依然是使用
化学农药。
然而,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不少有地方特色的大宗农产品中的有毒物质残留量严重超标,影响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因此,在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同时,又能保证无污染、无有毒物质残留,是农产品生产及科研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实,农产品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除了采用化学农药外,是有多种绿色措施可以选择的。
下面介绍如下:1 农业防治措施
首先,选用抗病良种。
农作物抗病品种的培育在我国已经成功地实施了几十年,有着非常成功的技术和经验,因此选择适合当地生产的高产、抗病虫、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少施药或不施药,是防病增产经济有效的方法。
其次,加强科学栽培管理。
一是保护地蔬菜要实行轮作倒茬,如瓜类的轮作不仅可明显地减轻病害,而且有良好的增产效果;大棚蔬菜种植两年后,在夏季种一季大葱也有很好的防病效果。
二是清洁田园,彻底消除病株残体、病果和杂草,集中销毁深埋,切断传播途径。
三是进行地膜覆盖,膜下灌水,降低大棚湿度。
四是实行配方施肥,增施腐熟好的有机肥,配合施用磷肥,控制氮肥的施用量,生长后期可使用硝态氮抑制剂双氰胺,防止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和污染。
五是在对棚室通风口设置细纱网,以防白粉虱、蚜虫等害虫的入侵。
六是通过深耕改土、垄土法等改进栽培措施。
七是推广无土栽培和净沙栽培。
当然农业防治措施的采用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做保证,它一方面要求农民们要多学习、多了解,扩大自己的视野;更主要的是,当地政府和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积极发挥作用,及时、有效地向农民们推荐抗病品种,将更多的科学栽培与管理的技术传播给农民,让知识为他们的劳动插上翅膀。
2 生态防治措施
进行大棚生产,通过调节棚内温湿度、改善光照条件、调节空气等生态措施,促进蔬菜健康生长,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具体做法是:一是 五改一增加 。
即改有滴膜为无滴膜,改棚内露地为地膜全覆盖种植,改平畦栽培为高垄栽培,改明水灌溉为膜下暗灌,改大棚中部放风为棚脊高处放风;增加棚前沿防水沟,集棚膜水于沟内排除渗入地下,减少棚内水分蒸发。
二是在冬季大棚的灌水上,掌握 三不浇三浇三控 技术,即阴天不浇晴天浇,下午不浇上午浇,明水不浇暗水浇;苗期控制浇水,连阴天控制浇水,低温控制浇水。
三是在防治病虫害上,能用烟雾剂和粉尘剂防治的不用喷雾防治,减少棚内湿度。
四是常擦拭棚膜,保持棚膜的良好透光,增加光照,提高温度,降低相对湿度。
五是在防冻害上,通过加厚墙体、双膜覆盖,采用压膜线压膜减少孔洞,加大棚体,挖防寒沟等措施,可提高棚温3 ~4 ,使相对湿度降到80%以下,从而有效地减轻蔬菜的冻害和生理病害。
当然,大棚生产无疑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但是,由于大棚生产是反季节生产,较高的蔬菜价格可以抵消增加的成本。
3 物理防治措施
第一,晒种、温烫浸种。
播种或浸种催芽前,将种子晒2~3天,可利用阳光杀灭附在种子上的病菌;蔬菜的茄、瓜、果类的种子用55 温水浸种10分钟,可将混入云豆、豆角种子里的菌核病残体及病菌漂出和杀灭,然后用清水冲洗种子,播种,可防菌核病,用此法也可防治根种线虫病。
第二,利用太阳能高温消毒、灭病灭虫。
菜农常用方法是高温闷棚或烤棚,夏季休闲期间,将大棚覆盖后密闭,选晴天闷晒增温,棚内温度可达60 ~70 ,高温闷棚5~7天可杀灭土壤中的多种病虫害。
第三,嫁接栽培。
利用黑籽南瓜嫁接黄瓜、西葫芦,能有效地防治枯萎病、灰霉病,且抗病性和丰产性高。
第四,诱杀。
利用白粉虱、蚜虫的趋黄性,在棚内设置黄油板、黄水盆等诱杀害虫。
第五,喷洒无毒保护剂和保健剂。
蔬菜叶面喷洒巴母兰400~500倍液,可使叶面形成高分子无毒脂膜,起预防污染作用;叶面喷施植物健身素,可增加植株抗病虫害的能力,且无腐蚀、无污染,安全方便。
4 化学防治措施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并不是说完全不用农药。
而是严禁在蔬菜上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如呋喃丹、1605、甲基1605、1059、甲基异柳磷、久效磷、磷胺、甲胺磷、氧化乐果、磷化锌、磷化铝、杀虫脒、氟乙酰胺、六六六、DDT 、有机汞制剂等,都禁止在蔬菜上使用。
除了上述农药外,有一部分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是可以选用的。
如敌百虫、辛硫磷、马拉硫磷、多菌磷、托布津等。
只是在使用中要严格执行农药的安全使用标准,控制用药次数、用药浓度,注意用药安全间隔期,特别注重在安全采收时期采收食用。
总之,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是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减少病虫害防治环节有毒物质的残留,是最关键的一环。
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多利用农业防治、生态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治措施,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富春凯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