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助理医师考试辅导:头痛的源流
- 格式:doc
- 大小:1.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医学》头痛课件一、《中医学》头痛课件概述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中医学对头痛的认识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
《中医学》旨在深入探讨头痛的中医理论及临床实践,帮助学习者全面理解头痛的病因、病理机制、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本课件首先介绍了头痛的基本概念,包括头痛的定义、分类及临床表现。
阐述了中医学对头痛病因病机的认识,强调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即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等外邪侵袭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的内在原因共同作用导致头痛的发生。
课件重点介绍了头痛的辨证分型。
根据中医理论,头痛可分为多种证型,如风寒头痛、风热头痛、湿浊头痛、痰浊头痛、瘀血头痛等。
每种证型都有其独特的病因、病理机制及临床表现,治疗时需根据具体证型进行辨证施治。
课件还详细介绍了头痛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中药治疗是中医头痛治疗的核心,根据头痛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方剂,以达到祛邪扶正、调和气血的目的。
针灸和推拿治疗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缓解头痛症状。
课件强调了预防调护的重要性。
通过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外邪侵袭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头痛的发生。
本课件内容全面、系统,结合丰富的案例和实际操作,旨在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和掌握头痛的中医诊疗技术,为临床实践中头痛的诊治提供理论指导。
1. 引入头痛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学认为,头痛的发生与人体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经络不通等因素有关。
通过对头痛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平衡、气血运行以及脏腑之间的联系。
头痛是机体阴阳失衡的一种表现。
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关键,一旦阴阳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头痛作为其中的一种表现,反映了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状态。
通过对头痛的诊治,我们可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头痛与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其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脏腑的功能和人体的健康。
本文摘自:
1 卫生人才招聘中医内科学:重要考点之头痛
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天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带着大家复习头痛相关知识。
(一)外感
1. 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2. 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
3. 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二)内伤
1. 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
2. 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3. 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
4. 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
5. 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
例题:
外感头痛的病因以何邪为主
A 风
B 寒
C 湿
D 燥
正确答案:A
头痛起病较急,痛剧或拘紧,痛连项背,遇风尤剧,恶风畏寒,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辩证为
A 风热头痛
B 风寒头痛
C 风湿头痛
D 暑湿头痛
正确答案:B
本文摘自:2 外感风寒头痛的主方是
A 芎芷石膏汤
B 羌活胜湿汤
C 荆防败毒散
D 川芎茶调散
正确答案:D
肝阳证型头痛哪些方药不正确
A 柴胡疏肝汤
B 天麻钩藤汤
C 通窍活血汤
D 芎芷石膏
正确答案:ACDE。
中医如何调理头痛和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头痛和偏头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康问题,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中医在调理头痛和偏头痛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理解,能够提供有效的治疗和调理方案。
中医认为,头痛和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首先是外感邪气。
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外感邪气都可能导致头痛。
风邪为百病之长,常与其他邪气兼夹侵袭人体。
比如风寒头痛,多因起居不慎,风邪夹寒侵袭头部,寒性凝滞,导致气血不畅,脉络拘挛,引发头痛。
这种头痛往往遇寒加重,得温则减,疼痛连及项背。
而风热头痛则是风邪夹热侵袭,热邪上扰清空,导致头部胀痛,伴有发热、口渴、面红目赤等症状。
其次是内伤不足。
情志失调是常见的原因之一。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
肝失疏泄,气郁化火,上扰头目,引发头痛。
或者肝郁乘脾,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不能上荣于头,也会导致头痛。
饮食不节同样不容忽视。
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煿之品,容易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
痰湿阻遏清阳,蒙蔽清窍,引起头痛。
这种头痛多为昏重疼痛,伴有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等症状。
劳逸失度也会影响头痛的发生。
过度劳累,耗伤气血;过度安逸,气血运行不畅。
无论是气血亏虚还是气血瘀滞,都可能导致头部失养或脉络不通,从而引发头痛。
再者是久病入络。
各种慢性疾病如果迁延不愈,邪气深入经络,导致气血瘀滞,脉络痹阻,也会引发头痛。
这种头痛往往疼痛部位固定,痛如锥刺,经久不愈。
此外,头部经络循行不畅也是头痛发生的重要因素。
头部主要有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厥阴经等经络分布。
不同经络的病变会导致不同部位的头痛。
比如太阳头痛多在后头部,阳明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骨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两侧,厥阴头痛多在巅顶部。
针对头痛和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医的调理方法多种多样。
中药调理是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外感头痛,以祛邪为主。
风寒头痛可用川芎茶调散疏风散寒止痛;风热头痛可用芎芷石膏汤疏风清热止痛。
颅内、外结构感受疼痛刺激,由末梢感受器发出冲动,经过痛觉传导通路向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向大脑皮质传导。
颅外各结构的疼痛由三叉神经、上颈段神经传导,部分由舌咽、迷走神经传导。
颅内各结构的疼痛由三叉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第二、三颈神经和大脑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传导。
1)小脑幕以上的硬脑膜和硬膜动脉的痛觉,由三叉神经传导。
其中痛觉最敏感的硬膜中动脉分别有三叉神经第一支和第二支分布,所以幕上肿瘤等占位性病变牵扯硬膜和硬膜动脉所造成的头痛多投射到体表前额部、颞侧部及眼眶部。
垂体肿瘤时,蝶鞍隔膜受刺激,眼眶后出现痛感。
2)小脑幕则由三叉神经第一支发出的小脑幕神经支配。
该神经与滑车神经邻近走行,在小脑幕两层之间进入幕中,向后走行并发出许多分支,呈扇形网眼状排列,并发出小分支到横窦、大脑镰后部、上矢状窦后部等处。
这样,小脑幕上面、横窦上面和上矢状窦后部等处的刺激就可以沿着三叉神经第一支传导,同时向眼眶、前额和颞部放散而引起该部头痛。
3)颅内的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等处大血管起始部痛觉由三叉神经和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丛传导,这些部位的痛感向眼眶周围、前额部和颞部放散。
4)从第二、三颈神经发出的硬膜上行支,入颅后分布于枕骨大孔附近的硬膜、椎动脉和硬膜后动脉。
在桥小脑角部听神经瘤初期,肿瘤的刺激产生疼痛向着第二、三颈神经支配区投射,产生患侧枕下部局限性头痛。
5)横窦、直窦、乙状窦的痛觉由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导。
综上所述,一般规律是,幕上各颅内结构的痛觉刺激所造成的头痛多出现在经过头顶和外耳孔额切面的前方,幕下各结构的刺激所造成的头痛多出现在额切面的后方。
外感、内伤、虚证、实证,均可导致头痛。
如外感或痰瘀内阻,上扰清窍所致头痛者,属实证;气血不足,肾精亏损,髓海失充所致头痛者,为虚证。
头部是人体经络最为密集的地方,不同的经络在头部有不同的分布部位,因此不同部位的头痛,也就反映了邪气所在的不同经络,由于经络和脏腑有直接的关联,所以根据头痛的部位也可以反映出疾病所影响的脏腑。
头的前额部连及眉棱骨是足阳明胃经的走行路线,如果这个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阳明经或胃;头的两侧太阳穴位置是足少阳胆经的走行路线,如果这个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少阳经或是胆;头的后枕部以及颈项部位置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走行路线,如果这个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太阳经或是膀胱;头的巅顶部位置是足厥阴肝经的走行路线,如果这个部位出现疼痛,那就表明邪气在厥阴经或是肝;头部的牙齿部位是足少阴肾经的走行路线,所以如果出现头痛连及牙齿的,那就表明邪气在少阴经或是肾;此外,如果头痛伴有腹泻的,则是邪气在太阴经或是脾的表现。
临床上治疗头痛,选用不同的“引经药”对发挥原方疗效有一定帮助。
根据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如太阳头痛,痛在后脑及颈项,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痛在前额,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痛在颈部,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痛在头顶部,可选用吴茱萸、藁本等。
头痛中医护理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中医认为头痛的主要病位在:A. 心B. 肝C. 脾D. 脑答案:B2. 头痛的中医病因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外感风邪B. 情志内伤C. 饮食不节D. 气血不足答案:C3. 以下哪项不是头痛的中医常见证型:A. 风寒头痛B. 风热头痛C. 风湿头痛D. 湿热头痛答案:D4. 头痛伴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紧,属于:A. 风寒头痛B. 风热头痛C. 风湿头痛D. 肝阳上亢头痛答案:A5. 头痛伴有口苦咽干,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属于:A. 风寒头痛B. 风热头痛C. 风湿头痛D. 肝阳上亢头痛答案:B二、多选题6. 头痛的中医治疗原则包括:A. 疏风散寒B. 清热解表C. 养血柔肝D. 活血化瘀答案:ABCD7. 头痛的中医护理措施包括:A. 保持环境安静B. 避免情绪刺激C. 饮食清淡易消化D. 适当进行头部按摩答案:ABCD8. 头痛患者不宜食用的食物包括:A. 辛辣食物B. 油腻食物C. 高盐食物D. 高糖食物答案:ABC三、判断题9. 头痛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休息。
(对)10. 头痛患者可以随意服用止痛药,以缓解症状。
(错)四、简答题11. 简述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
答:中医认为头痛的主要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头痛多因风、寒、湿、热等邪气侵袭所致,内伤头痛则多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因素有关。
病机上,外感头痛多因邪气上扰清窍,内伤头痛则多因气血失调、痰湿内阻、肝阳上亢等导致头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
12. 简述头痛的中医辨证施护。
答:头痛的中医辨证施护应根据头痛的不同证型进行。
风寒头痛应以疏风散寒为主,风热头痛应以清热解表为主,风湿头痛应以祛湿止痛为主,肝阳上亢头痛应以平肝潜阳为主,气血亏虚头痛应以益气养血为主,瘀血头痛应以活血化瘀为主。
同时,还应注意调整情志、饮食和生活习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五、案例分析题13. 患者,男,45岁,因工作压力大,近期常感头痛,伴有口苦咽干,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关于“头痛”的分类、特点及治疗1.头痛的分类《黄帝内经》据病机将头痛分为厥头痛、真头痛;据病位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阴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据临床特征分为头尽痛、头痛甚、员员头重而痛、头脉痛、偏头痛、大痹头痛;据病因有瘀血头痛、头半寒痛等。
这些头痛的发生或为经气逆乱,或为邪气直中脑髓,故《黄帝内经》以病机为纲,将头痛概括为厥头痛和真头痛进行讨论。
结合《素问·至真要大论》《素问·奇病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热论》《素问·刺热论》《素问·通评虚实论》等篇章中关于伤风头痛、伤寒头痛、伤湿头痛、热厥头痛、肠胃不和头痛等的论述,其分类可概括为病因分类、六经分类、五脏分类等。
2.头痛的临证特点头为精明之府、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手少阴之经脉皆会于此。
故头痛病除了头痛的共同症状外,还表现出各经经气逆乱的病证特点,病邪所犯经脉病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如邪犯足阳明太阴经,“面若肿起而烦心”;邪犯足厥阴经,“头脉痛,心悲善泣”;邪犯手足少阴经,“员员头重而痛”;邪犯足太阴经,“意善忘,按之不得”;邪犯足太阳经,“项先痛,腰脊为应”;邪犯足少阳经,“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等。
以上均为病变经脉循行部位上的症状,创头痛的六经分证。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根据头痛的临床表现,归纳总结出头痛的部位规律:太阳经头痛多见于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经头痛多见于前额、眉棱骨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或连耳;厥阴经头痛,见于颠顶,可连于目系等。
这丰富了头痛的六经分证,为临床分经辨治头痛提供了依据。
3.头痛的治疗一般先视病变经脉脉盛处“刺尽去血”“泻出其血”,或针刺泻穴,以泄邪降逆,再据其所属经脉进行刺治。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根据头痛部位的不同,进一步归纳出不同经络头痛的引经药,如太阳头痛选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升麻,少阳头痛选用柴胡,厥阴头痛选用吴茱萸,少阴头痛选用细辛等,可使药物直达病所而提高疗效。
临床助理医师知识点——头痛头痛(headache)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一般泛指头部上半部至枕下部(发际以上)范围内的疼痛。
其病因及分类十分复杂,临床上往往缺乏客观体征,给医师的诊断和治疗造成困难,且有些严重的疾患常常是以头痛为首发症状。
因此,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正确的临床思维十分重要。
一、临床思维的必要前提(一)病史询问要点1.年龄典型偏头痛一般在青春期,常可伴有先兆,如闪光等;丛集性头痛多在30~50岁;动脉硬化性脑血管性头痛和高血压性头痛,往往年龄偏大。
2.起病急性头痛首先考虑颅内感染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往往很剧烈;丛集性头痛和偏头痛等起病较急;而颅内占位性病变所致头痛一般缓慢起病,逐渐加重,常常伴有恶心、呕吐。
3.部位偏头痛常为一侧或双侧颞部搏动性头痛;眼部疾患所致头痛以前额部多见;而脑膜炎和枕大神经性头痛以后枕部常见。
4.性质偏头痛的性质常常为跳痛、胀痛;颞动脉炎性头痛为持续性搏动痛,伴有烧灼感;而肿瘤所致头痛开始为间歇性钝痛,逐步演变成持续性胀痛;描述为重压感或紧箍感的头痛,往往是肌紧张性头痛的表现。
5.头颅外伤史头颅外伤后往往有急性头痛,可伴有神经系统体征,亦可以出现外伤后慢陛头痛而无肯定体征。
6.与月经周期或停经的关系许多妇女月经前后或者停经后由于内分泌紊乱,常常出现头痛。
(二)体格检查重点1.头颅检查(1)有无颅骨内陷、头皮血肿及局部压痛。
(2)头面部各鼻窦投射区是否有压痛。
(3)双颞部是否有压痛。
上述检查的目的是了解颅骨、头皮和鼻窦等是否有病变。
颞部压痛往往提示有颞动脉炎可能。
2.眼部检查(1)屈光不正往往是儿童头痛的常见原因。
(2)结膜炎、角膜炎常有眼部疼痛,并放射至前额部,引起前额部疼痛。
(3)青光眼是头痛重要且严重病因,如有怀疑时,询问有否虹视并须测量眼压。
(4)眶部组织炎症可造成剧烈头痛并向额部放射,双眼突出,有压痛。
(5)视乳头水肿,要注意是否存在颅内高压可能。
“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要点”2020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要点”2020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是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中涉及到的重点考点,你复习到了吗?抓住重点可以为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考试提分,我们编辑为大家整理搜集了具体的内容,详情如下:1.病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饮食劳倦及体虚久病,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2.病机头痛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其基本病机,外感者为外邪上扰清窍,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内伤者或肝阳上扰,或瘀血阻络,或头目失荣而发头痛。
头痛的病位多在肝、脾、肾三脏。
病理因素涉及痰湿、风火、血瘀。
病理性质有虚有实。
外感头痛一般病程较短,治疗养护得当则少有转化。
内伤头痛大多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病性较为复杂,一般来说,气血亏虚、肾精不足之头痛属虚证,肝阳、痰浊、瘀血所致之头痛多属实证。
虚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痰浊中阻日久,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不足,营血亏虚,不荣头窍,可转为气血亏虚之头痛。
肝阳、肝火日久,阳热伤阴,肾虚阴亏,可转为肾精亏虚的头痛,或阴虚阳亢,虚实夹杂之头痛。
各种头痛迁延不愈,病久入络,又可转变为瘀血头痛。
3.辨证要点(1)辨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外感头痛者多有起居不慎、感受外邪的病史,起病较急,病势较剧,多表现为掣痛、跳痛、灼痛、胀痛、重痛,痛无休止。
内伤头痛者常有饮食劳倦、房事不节、病后体虚等病史,一般起病缓慢,病势较缓,多表现为隐痛、空痛、昏痛、痛处固定,痛势悠悠,遇劳加重,时作时止。
(2)辨头痛的经络归属: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颠顶,由于受邪之脏腑经络不同,头痛之部位亦不同。
大抵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部及眉棱骨等处;少阳头痛,在头之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颠顶部位,或连目系。
4.治疗原则外感头痛属实证,以风邪为主,故治疗主以疏风,兼以散寒、清热、祛湿。
内伤头痛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虚者以滋阴养血、益肾填精为主,实证当平肝、化痰、行瘀,虚实夹杂者,酌情兼顾并治。
特别关注中医讲头痛的分类和原因杨小芹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人民医院,四川达州 635200)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头痛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中医认为,头痛的类型有很多种,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
1头痛的病因中医将头痛分为外感和内伤。
其中,外感是西医中的继发性头痛,内伤是西医中的原发性头痛。
内伤又分为虚证和实证,虚证主要是由于气血和肝肾亏虚所诱发,实证是痰瘀阻络诱发。
但很多人头痛是虚实夹杂证,即不光有虚证的因素,也有实证的症状。
2头痛的分类(1)痰浊头痛:患者大多身体比较肥胖,饮食油腻、刺激,因湿盛生痰,清阳不展诱发头痛,表现为经常感到头痛,伴有胸闷、目眩、咳嗽、恶心呕吐、咳痰。
舌苔白腻,脉濡滑。
(2)风湿头痛:感受风寒湿邪,留滞于头部经络,气血痹阻,诱发头痛。
避免风寒,头痛自动缓解,但由于湿邪潜伏于内,在天气转阴的情况下头痛便会复发。
头痛大都在一侧,或两边交替,头胀痛、刺痛,伴有四肢沉重、胸闷、身体乏力、酸痛。
舌苔白腻,脉滑。
(3)风寒头痛:这种头痛类型是最常见的,起病比较急,是由于受风寒侵袭诱发。
头痛部位主要位于前额和太阳区,可能会蔓延到颈部,在遇到风寒的时候会加重,且影响肺气宣降,伴有喷嚏、鼻塞、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严重患者可能会发烧。
舌苔薄白,脉象浮紧。
(4)风热头痛:发病迅速,头痛严重,伴有头沉重,并且可能会发烧、头热、喜凉风,口渴、嗓子干、大便秘结、鼻流浊涕、牙痛等。
舌苔黄,脉浮数。
(5)肝阳头痛:情绪失调,气郁化火,肝阳偏亢诱发头痛。
这种类型的头痛患者大都患有高血压病史,头角抽痛,大都偏一侧搏动样跳痛,伴有耳鸣、头晕、目眩、颈部拘紧感、口苦咽干等。
舌质红,脉弦。
(6)瘀血头痛:这种头痛患者大都有外伤病史,发作时比较严重,并且发作次数较多、头痛的部位较为固定,严重者还伴有视力模糊、失眠、恶心呕吐、气短、记忆力下降。
舌质紫暗,脉沉细。
(7)火热头痛:这种头痛大都属于阳明经证,气分热邪炽盛所致,主要症状为呕吐、发烧、盗汗、喜欢冷饮、容易暴躁等。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引起。
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引起以头痛为主症的病证,均可称为头痛。
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内经》对本病有“首风”、“脑风”之称。
关于病因,《内经》明确指出了外邪入侵与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头痛。
《难经》进一步提出“厥头痛”和“真头痛”。
《伤寒论》把头痛按六经命名,在条文中明确提出头痛的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太阴、少阴则无。
晋?王叔和指出,肝胆气逆是引起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代《外台秘要?头风及头痛方》提出了脾虚生湿,痰湿上蒙所致头痛的理、法、方、药,对认识和治疗头痛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宋?严用和提出“偏正头风”,以区别头痛的部位及程度。
《东垣十书》则明确地把头痛分为外感与内伤,又根据发病及临床表现分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并补充了太阴头痛及少阴头痛,还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
明清时期,对本病的认识渐臻完善,进一步阐发了头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施治。
《医宗必读》提出了“雷头风,头痛而起核块,或头中如雷鸣,震为雷。
”认为是湿热酒毒夹痰上冲。
对于头痛的辨治,力求治病求本。
如《明医杂著?头痛》提出了久病头痛不能概以虚论治,要分清标本虚实。
《景岳全书?头痛》明确指出头痛的辨证要根据部位而确定病性。
清?陈士铎提出了“非风”之论,认为肾虚可致头痛,不可使用风药。
王清任开后世治头痛用化瘀之先河,倡导瘀血头痛,使内伤头痛的辨证治疗趋于完善。
头痛可见于临床各科各种急慢性疾病中。
本篇所讨论之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证者。
若为某一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兼证,不属于本篇讨论范围。
西医学中的血管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鼻窦炎、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等病出现以头痛为主证者,可参考本篇进行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