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咏雪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吴均《咏雪》“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①吴均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注]①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知识分子只能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微风摇树,细雪下帘的景象,气氛凄寒,奠定了哀伤的基调。
B.“细雪下帘隙”中“下”字生动地表现了细雪随微风钻进帘隙的情景。
C.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从动静两个角度表现了雪飞舞和落地后的情态。
D.诗人冬日于江南庭院中咏雪作诗,前六句写景咏物,后两句直抒胸臆。
2.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A2.①对春的思念,盼望之情:细雪纷飞,不见春来。
诗人明知思念无益,但还是忍不住思念春天。
①孤寂之情:诗人思念春天,但无人诉说。
内心的孤苦可想而知。
①含蓄地表达了机遇难逢之感伤。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
A项,“气氛凄寒,奠定了哀伤的基调”错误。
这两句写景只是突出了江南雪景的特点,并无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零泪”二句直接展现诗人自我,属于直抒胸臆,“零泪”是伤怀的表现。
根据“不见”二句可知,在“不见”、“徒见”的顿挫间透露出诗人盼春、思春的情感信息。
可是有感如此,却无人可以倾诉,故自责多情若此,无益,此二句表现诗人的苦寂、孤独之感。
根据注释,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可知这两句还含蓄地表达了机遇难逢之感伤。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专注下一代成长咏雪阅读附答案 【原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问题】2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①【俄而】()雪骤。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
④相【委】()而去。
⑤入门不【顾】()⑥尊君在【不】()2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4分)①尊君在不?②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3.除去课文内的两种比喻,你认为“白雪纷纷何所似”?请你根据自己观察到的雪花形态、色彩及其飘落的特点,尽情发挥想像力,写一个优美的比喻来描述纷飞的大雪。
(3分)【参考答案】21、①一会儿、不久②大致、差不多③约定、约会④舍弃⑤回头看⑥通“否”21.①您爸爸在家里吗?②谢安在一个寒冷下雪的日子里召集家庭聚会。
22.鹅毛、鸭绒、杨花、梨花、苇絮……凡具有轻盈、洁白特点的事物,形态上与雪花相近,大都可用来作比。
(根据实际酌情给分) 【原文】机密任务2004年5月的一天,在加拿大纽芬兰的一个小镇,12岁男孩鲁本的心被一家商店橱窗内的一样东西打动了。
但那东西5美元的价格对于他来说,太贵了,那几乎是他家一周的生活开支。
为了一家7口的生活,鲁本的妈妈精心算计着每一分钱。
然而,鲁本还是走进了那家商店。
咏雪一、课内阅读(一)(2022·河南信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咏雪谢太傳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俄而雪骤.(2)撒盐空中差可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未若柳絮因风起。
3.“公大笑乐”意味深长,你是怎样理解的?4.因为“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一咏雪名句,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后世称女子的文采为“咏絮才”。
请你对这一咏雪名句做简要赏析。
(二)(2022·北京石景山·七年级期末)请你协助组员完成“古文今说”的编写。
5.《咏絮之才》是组员改写的白话版《咏雪》,其中有三处错误,请你帮他改正。
《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絮之才》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们谈论诗文。
很久之后,他们发现雪下大了。
太傅想考考孩子们,于是不动声色地问:“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的侄子胡儿说:“我觉得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
”他的侄女道韫说:“不如像柳絮那样因为有风而翩翩起舞。
”太傅高兴得大笑起来。
“很久之后”改为①_____“不动声色地问”改为②_____“不如像柳絮那样因为有风而翩翩起舞”改为③_____6.组员以“咏絮之才”作为白话版的题目。
“咏絮之才”作为成语不仅是谢道韫的个人标签,更成为对一类人的赞誉。
请为“咏絮之才”拟写一条注释。
咏絮之才:7.这则故事展现了谢道韫鲜明的个性特点。
组员希望通过链接材料,进一步突出其个性特点。
请你从下面两则文段中,选出适合的一则,并简要说明理由。
【文段一】凝之弟献之①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②,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③解围。
咏雪阅读答案文言文,完成各题(12分)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小题1】解释加线的词语。
(2分)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②撒盐空中差可拟()③俄而雪骤()④与儿女讲论文义()【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①白雪纷纷何所似:②未若柳絮因风起:【小题3】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几个关键词来表明这一观点。
(4分)【小题4】兄妹两人的比喻哪一个更好呢?请写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4分)答案【小题1】①家庭聚会;②差不多可以相比;③不久,一会儿;④指子侄辈【小题2】①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②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小题3】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或“和谐”“欢快”“轻松”等正确说法)家庭气氛【小题4】言之成理即可,不讲理不得分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内”指“家中”,“集”指“相聚”,“差可拟”每个字词都要译出来,“俄而”表示时间,“儿女”这里是特指“子侄非”,并非“儿子”“女儿”。
考点:文言字词解释点评:本题不难,所学古文,学生熟悉。
解释文言字词,要注意三点,一是多义性,要根据语境解释,二是一字一义,尽量都要译出来。
【小题2】试题分析:第一句“何所似”中“所”是虚词不译,“何”是“什么”,“似”是“像”,此句是倒装句,即“似何”。
第二句“末若”,“末”是“不如”,“若”是“比作”,“因”是“由”。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点评:本题不难,学习时学生做过本文的翻译练习,有所记忆。
翻译文言句子,一要注意解释清楚每个字词的含义(个别可以不译),二要注意句式的变化,要符合现代语言的习惯,三是句子要能顺,可增删个别字疏通句子。
【小题3】试题分析:此文是写温馨的家庭生活,表现了家庭和谐愉悦的气氛,文中有表现人物情态的词语可说明这点,比如“欣然”“大笑”。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咏雪》《雪》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咏雪南北朝吴均微风摇庭树,细雪下帘隙。
萦空如雾转,凝阶似花积。
不见杨柳春,徒见桂枝白。
零泪无人道,相思空何益。
雪唐代罗隐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14.(3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题目可知,这两首诗作都是以雪作为直接描写、吟咏对象的咏物诗。
B.吴诗通过“微风摇”“细雪下”“如雾转”等词体现出江南雪景的特点。
C.吴诗五六句对比鲜明,眼前不见杨柳的绿意,但见桂树枝头上的白雪。
D.罗诗在看似平和的叙写中流露出冷隽的讽刺,蕴含着诗人深沉的愤怒。
15.(6分)同样是写雪,两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却各不相同,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14.A 15.内容:吴诗直接描写了庭院中的细雪在帘隙间、空中、阶上、桂枝头等的景象;罗诗并未直接写雪,而是借题发挥。
情感:吴诗表现诗人“不见杨柳春”的叹惋以及“相思”无人倾诉的感伤与孤独;罗诗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怒,流露出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这两首诗作都是以雪作为直接描写、吟咏对象的咏物诗”错误。
罗诗并未直接描写雪,且不是咏物诗。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分析内容:《咏雪》首句写风摇庭院之树,是因树动而知风,并且知是微风,显然庭树之动不同于大风下之摇动。
次句的“细雪”与前面的“微风”相应,都具有江南雪景的特点。
“下帘隙”的“下”,正与风之微、雪之细相应,故能从竹帘缝隙中落入。
“萦空”二句写雪在空中、阶上之姿。
这里的“转”为回环飘动之意。
雪萦绕于空中如雾一样回转不定,这种状态唯“细雪”才能有。
“凝阶”与“萦空”相对,但见“萦空”,但见阶上之雪凝积如花,而不见其飘落。
这与“下帘隙”不同。
诗人立于帘下,见帘边之雪,故知从帘隙落下。
至于阶上,已为白雪凝积,则不觉其飘落。
咏雪王戎识李阅读练习及答案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乙】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王戎识李》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②〔诸〕众多,一些,这些。
③〔游〕玩耍。
④〔子〕果实。
⑤〔折枝〕压弯了树枝。
⑥〔竞〕争着。
⑦〔走〕跑。
⑧〔信然〕的确是这样。
6、解释下面划画线字的意思:(4分)(1) 俄而雪骤( ) (2) 撒盐空中差可拟( )(3)尝与诸小儿游( ) (4)唯戎不动 ( )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未若柳絮因风起。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8、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 、取之,信然。
C、学而时习之。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9、【甲】文中“兄女”回答好在哪里【乙】文中你受到什么启发(4分)答:答案:(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6、(4分)(1)骤( 急 )(2) 差(大体 )(3)尝(曾经 )(4)唯(只、只是)7、(4分)(1)未若柳絮因风起。
比如比作柳絮因风飘起(关键词: 若(如),因(趁、乘)各分;意思顺1分)(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李树长在路旁并且长满了果实,这一定是苦的李子(关键词:此(这),必(一定);意思顺1分)8、(3分)A9、(4分)(2分)【甲】『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只要写对一点就给1分);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1分)。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一、词语解释1.内集:家庭聚会。
2.讲论:讲解。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欣然:高兴地。
5.未若:不如比作。
6.骤:迅速。
7.差:大致、差不多。
8.拟:相比。
9.期:约定。
10.日中:正午时分。
11.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12.至:到。
13.乃:才。
14.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15.不:通“否”。
16.委:丢下、舍弃。
17.去:离开。
18.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9.引:拉。
20.顾:回头看。
二、一词多义之(代词,代“元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虾蟆”)时(当时)(时常)去(离开)(离开)不(通“否”,表示疑问)(否定副词)行(同行、出行)(奉行)子(儿子)(孔子)口技京中有善口技者。
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众宾团坐。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www.fa i n f o . c o m 圣言学堂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
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
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咏雪》文言文比较阅读甲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钟会汗不敢出钟毓、钟会少有令①誉。
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
”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注释:①令:美好的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①公欣然曰②差可拟③少有令誉④魏文帝闻之3.下列各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文中“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与乙文中“魏文帝闻之”中的“之”的意思不一样。
B.乙文中“卿面何以汗”和“汗出如浆”中的“汗”字意思和用法一样。
C.甲文第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话语虽短,却涵盖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D.乙文第一句“钟毓、钟会少有令誉”交代了魏文帝想召见他们的原因。
4.(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1)未若柳絮因风起。
(2)语其父繇曰:“可令二子来。
”5.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言语门》,本门所记的是在各种语言环境中,为了各种目的而说的佳句名言,多是一两句话,却说得很得体、巧妙。
从甲文作者“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一补充交代中看出的言语更巧妙。
乙文的言语显得更加聪明、机警。
(2分)[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世说新语》)[乙]溥①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②。
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
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③汤④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明史·张溥传》)[注释]①溥:指张溥。
②钞,通“抄”。
咏雪阅读理解
《咏雪》是一则小古文,描述了谢太傅与家人一起讨论雪的情景。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解析:
1. 文章中提到的“寒雪日内集”中的“内集”是什么意思?
“寒雪日内集”的“内集”指的是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在这个场景中,谢太傅与家人一起讨论诗文,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感受。
2. “儿女”一词在古义和今义上有什么不同?
在古义上,“儿女”一词指的是子侄辈,包括侄儿侄女等小辈。
而在今义上,“儿女”通常指儿子和女儿。
3. 解释文章中的两个比喻句。
文章中的两个比喻句分别是“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
前者形容雪的颜色和状态,后者则更注重雪的轻盈和飘逸。
4. 谢太傅对哪个答案更满意?为什么?
根据文章描述,谢太傅对兄女的答案更满意。
这是因为兄女的回答更贴切地描绘了雪的轻盈飘逸,形象生动,而且想象力丰富,让人耳目一新。
从“公大笑乐”可以推断出谢太傅更欣赏谢道韫的回答。
5. 《咏雪》这则小古文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则小古文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恰当的比喻可以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它也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中,家人一起讨论诗文、分享见解和感受的温馨场景。
通过兄妹两人的比喻,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独特见解和无穷的想象力。
阅读咏雪,完成各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2)撒盐空中差可拟
(3)俄而雪骤(4)与儿女讲论文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补充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并翻译。
3.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关键词来支撑这一观点。
4.兄妹两人的“解”哪一个更好呢?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
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与友期行()(2)去后乃至()(3)相委而去()(4)下车引文()29.“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
尊君:
家君:
30.“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31.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32.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虽有佳肴①,弗食,不知其旨也②。
虽有至道③,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④。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⑤;知困,然后能自强也⑥。
故曰:教学相长也⑦。
(选自《礼记·学记》)
【注释】①佳肴:美味的食物。
②旨:味美。
③至道:最好的道理。
④困:困惑,不通,理解不清。
⑤自反:意思是反过来要求自己。
⑥自强:意思是自己努力。
“强”,竭力,尽力。
⑦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古今异义】
(1)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3)虽有至道(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4)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5)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重要词语】
(1)虽有佳肴(即使)
(2)弗食(吃)
(3)不知其旨也(味美)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5)教然后知困(困惑)
(6)然后能自强也(竭力,尽力)
(7)教学相长也(促进)
【重要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
〕
【模拟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虽有佳肴()(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教学相长()(4)教然后知困()
2.翻译下列句子。
(1)弗学不知其善也。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停两处)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4.文章中哪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5.说一说自己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今义:()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翻译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BC
2、AC
3、C
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