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网络测试方案v2
- 格式:doc
- 大小:4.91 MB
- 文档页数:30
33Km点对点(PtP)WiFi无线系统传输测试报告 V2 壹、测试目的测试33Km远距离WiFi无线传输的真实流量与天线调整技术的精进练习,并同时测试1W与50mw传输能力比较。
现场测试人员:阿树、阿南。
远程调整测试人员:jmj10101。
貳、测试地点与测试距离苗栗县通霄镇 台中县台中港南端,总距离33.29Km。
2008年11月16日參、测试环境苗栗县通霄镇高度: 约海拔72公尺台中县台中港南端高度: 约海拔70公尺肆、测试硬设备伍、测试软件陸、测试系统无线设备规画--台湾台中县台中港南端— NB1 192.168.1.33Device: M500AGSystem Mode: BridgeIP: 192.168.1.2Interface: RF1Operation Mode: AC (Client)--台湾苗栗县通霄镇— PC1 192.168.1.20Device: M600AGSystem Mode: BridgeIP: 192.168.1.1Interface: RF1 (RF2 Disable)Operation Mode: AP柒、 33Km 无线系统透过Ixchariot 测试Throughput 状况Test 1 : PC1-AP NB1-ACTest 1 ItemM500AG--ACM600AG-AP测 试 说 明1.Limit Rate 54Mbps54Mbps 1.无线讯号处于-65 ~ -87dBm ,不同频道会有不同讯号值,天线对准度仍有90%左右。
2.AC 端RX Link Rate=11/24/36/48Mbps ,表示无线讯号会有飘浮状况。
3.反应在Throughput 的结果也不理想。
2.Max RF Distance 350350 3.RX Link Rate 11/24/36/48Mbps 48-54Mbps 4.TX Link Rate 48-54Mbps 48-54Mbps 5.Noise Level -80~ -97dBm -90 ~ -101dBm 6.Link Quality 8-3017-23 7.Signal Level (RSSI) -65 ~ -87dBm-72 ~ -78dBmThroughput (Mbps) Average 11.936 / Minimum 9.385 / Maximum12.594实际流量需再加上VNC 与MSN 流量,约13MbpsSummary - untitled1.tstConsole version5.40Console build level011Console product type IxChariotFilename untitled1.tstRun start time2008年11月16日, 05:31:28Run end time2008年11月16日, 05:41:25Elapsed time00:09:57How the test ended Ran to completionNumber of pairs 1Run OptionsEnd type Run for a fixed duration Duration00:10:00Reporting type Real-timeAutomatically poll endpoints YesPolling interval (minutes) 1Stop run upon initialization failure YesConnect timeout during test (minutes)0Stop test after this many running pairs fail 1Collect endpoint CPU utilization NoTest Setup (Console to Endpoint 1)Test Setup (Endpoint 1 to Endpoint 2)Test Execution (Endpoint 1 to Endpoint 2)ThroughputTransaction RateGroup/ Pair Transaction RateAverageTransaction RateMinimumTransaction RateMaximumTransaction Rate 95%Confidence IntervalMeasured Time(secs)RelativePrecisionAll Pairs0.149 0.117 0.157Pair 1 0.149 0.117 0.157 0.001 596.486 0.819 Totals: 0.149 0.117 0.157Response TimeGroup/ Pair Response TimeAverageResponse TimeMinimumResponse TimeMaximumResponse Time 95% ConfidenceIntervalMeasured Time(secs)RelativePrecisionAll Pairs 6.702 6.352 8.524Pair 1 6.702 6.352 8.524 0. 596.486 0.819 Totals: 6.702 6.352 8.524Endpoint ConfigurationGroup/ Pair E1 OperatingSystem E1 VersionE1 BuildLevelE1 ProductTypeE2 OperatingSystem E2 VersionE2 BuildLevelE2 ProductTypeAll PairsPair 1 Windows XP(32-bit)5.1 8149 RetailWindows XP(32-bit)5.1 8149 RetailRaw Data TotalsGroup/ Pair Number of Timing Records TransactionCount Bytes Sent by E1 Bytes Received by E1Measured Time(secs)RelativePrecisionAll Pairs89 89 890,000,000 89Pair 1 89 89 890,000,000 89 596.486 0.819 Totals: 89 89 890,000,000 895. 总结测试统计测试记录Average(Mbps) Minimum(Mbps)Maximum(Mbps)SystemThroughputLimit Rate Max RFDistanceAC RXLink RateAP/AC TXLink RateNoise LevelAC/AP dBmLink QualityAC/APSignalLevel dBmTest AC AP 11.936 9.385 12.594 13 54 Mbps 350 11/24/36/48Mbps 48-54Mbps -80~ -97 /-90 ~ -101 8-30 / 17-23 -65 ~ -87 /-72 ~ -78测试总结1.此次测试重点修改为:A.天线由水平架法(垂直极化)改为垂直架法(水平极化): 初步判断’确有影响。
TPLinkXDR5430v2与v1两个版本路由器有什么区别?TP-Link XDR5430分成两个版本,旧的v1博通⽅案和现在新出的v2⾼通⽅案。
本篇评测主要看看双⽅在⽆线性能上的差异,那么TP-Link XDR5430的两个版本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下⾯我们就来看卡详细的教程。
⼀、⼩包转发率测试对⽐结果是XDR5430v2的⼩包转发率⽐v1的⾼。
如下表格,只看64byte的转发率数据就⾏了。
⼆、⽆线信号强度对⽐测试这⼀顶关⼼的朋友⽐较我,通常问的是哪款信号好些强些,所以先放在前⾯来了。
以往测试信号强度是把两台⽆线路由器放在⼀起,彼此挨得很近,这样会互相影响,且左右摆放的话,⼤家位置不是绝对的⼀样,为了减少误差,以后测试信号强度都是⼀台测完再原位放另⼀台测试。
但⿇烦许多,包括信号测试软件也要多些处理。
但为了做得更准确⼀些,就必须要这样了。
⽆线参数⼤家都设置了2.4G 9信道,5G 44信道,开160频宽。
以下所有⽆线测试都是这个设置,除⾮单独再作说明。
把⽆线路由器放在下图中的”WIFI“位置,⽤装有AX200⽹卡的电脑放在A、B、C、D四个位置进⾏信号强度记录,每次三分钟时间。
(D点位置是在⼀楼,路由器是放在⼆楼)我把5G信号的曲线加粗了,⽅便对照,我⽐较重5G的表现。
在A点位置的结果下图:在隔了⼀墙的A点位置⾥,2.4G信号强度是v1较强,5G信与也是v1强;在隔了两墙的B点位置,V2的2.4G好些,5G仍是V1信号强⼀点;在这个位置⾥5G差不多,2.4G是V1强;最后在楼下的D点位置⾥,2.4G是v2强⼀点点,5G是v1强⼀点点。
只看5G信号强度的话,是v1博通版要强⼀些的。
三、⽆线速度测试对⽐延续前⾯的测试,⽤⼏台不同的⽆线终端在以上四个位置测试⽆线速度,测速⽅式是⾃建的speedtest测速服务器,各设备连接⽰意思图如下:(实测出来的数值会⽐使⽤ixcahriot和iperf这些软件的要⾼⼀些,因为不像ixchariot那样有损耗)每个位置测速6次,最后取平均值做对⽐,有⼼的可以看所有结果的那个表格,反应了每次测速的数值变化,可以看出速度是否平稳,没⼼的可以直接看平均值的对⽐图就⾏。
现代电子技术Modern Electronics Technique2024年3月1日第47卷第5期Mar. 2024Vol. 47 No. 50 引 言目前国内电信运营商主要采用的时间同步技术是GNSS 卫星授时同步技术[1]。
这种方法主要是在各个基站上部署GNSS 信号接收器,从而获得高精度的时间基准源用于同步各个基站内的时间,实现各个基站的时间同步[2]。
然而随着5G 部署数量的增大,室内基站也呈现几何数量的增长,势必会存在卫星信号覆盖盲区[3]。
此外,GNSS 信号接收器的安装和维护成本相对较高,不利于5G 基站的大规模部署。
基于1588v2的本地高精度时间同步网络[4⁃5],通过网络中的时间链路传递承载设备配置1588v2功能,使得网络中间边界时钟节点的一个端口作为从时钟,与上级时钟保持同步,其他端口则作为下一级时钟系统的主时钟,生成新的1588v2报文向下游传递[6]。
通过该方式将时钟源时间基准信号逐点传递至5G 基站设备。
GNSS+1588v2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实现王潇禾, 李雪梅, 廖 麒(成都理工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摘 要: 5G 高精度时间同步是作为5G 基站建设的重要要求之一,但随着5G 室内基站数量呈现几何级数增长,使用GNSS 授时同步时钟势必会存在很多限制,比如容易受场地环境的影响无法获取卫星信号、GNSS 接收机的成本突增,所以使用GNSS 时钟同步技术不适合5G 基站的大规模部署。
文中提出一种基于OCTEON Fusion 平台的GNSS+1588v2时间同步技术实现方案,其特点在于使用层次式同步,通过GNSS 给一个时钟系统同步授时,被授时的时钟系统作为主时钟系统通过1588v2地面链路给下一级时钟系统授时,实现一个GNSS 给多个基站同步授时。
文中对现有的GNSS 时钟同步授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OCTEON Fusion 平台的GNSS+1588v2时间同步方案,在对此方案的同步精度和同步稳定性的测试中,时钟同步精度达到10 ns 左右,同步稳定性达到10 ns 以内。
中国移动W L A N设备通用安全功能测试规范T e s t i n g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S e c u r i t yB a s e l i n e o f W L A N D e v i c e s U s e d i nC h i n a版本号:2.0.0网络与信息安全规范编号:【网络与信息安全规范】·【第二层:技术规范·网元类】·2010-07-10发布2010-08-10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发布前言本规范对中国移动中国移动通信网、业务系统和支撑系统的各类WLAN设备入网环节涉及的设备安全功能测试提出要求。
本规范主要依据《中国移动设备通用安全功能和配置要求》,针对账号管理及认证授权、日志以及IP协议和其他四个方面每个功能要求,提出相应的测试要求。
并对设备内核安全补充提出了测试的内容。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网络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标准提出并归口部门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本标准起草人:严晗、吴卓明本标准解释单位:同提出单位目录1 范围 (4)2 引用标准 (4)3 相关术语与缩略语解释 (4)4 测试环境 (4)5 测试工具和测试方法 (5)5.1测试工具 (5)5.2测试方法 (6)6 内部安全控制功能测试 (6)6.1账号口令、认证授权功能测试 (6)6.1.1 账号功能 (6)6.1.2 口令功能 (9)6.1.3 授权功能 (16)6.2日志功能测试 (18)6.3IP协议安全功能测试 (24)6.4其他安全功能测试 (28)7 外部安全防护功能测试 (32)7.1设备内核安全评估测试 (32)8 无线业务功能测试 (33)8.1无线标准支持测试 (33)8.2WLAN认证功能测试 (36)8.3WLAN数据加密功能 (41)8.4无线参数设定 (44)8.5设备管理功能 (45)8.6网络配置功能 (48)8.7接入控制功能 (52)8.8信息监控功能 (55)9 编制历史............................................................................................................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联通LTE互操作方案V2.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键盘上,十年的时间仿佛一晃而过。
此刻,我将用这双手,将这些年的经验和思考,倾注在这篇方案中。
一、背景回想过去,2G时代,移动通信市场百家争鸣,3G时代,TD-SCDMA 崭露头角,4G时代,LTE技术引领潮流。
如今,5G时代已悄然来临,中国联通作为通信行业的领军企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实现LTE互操作成为关键。
二、目标1.提高网络覆盖率,让用户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高速网络;2.提升用户体验,让用户在不同网络间切换时,感受到不到任何延迟;3.降低网络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三、方案内容1.技术层面(1)网络架构优化通过对现有网络架构进行优化,实现多运营商网络之间的互操作。
具体包括:采用统一的网络架构,降低网络复杂度;引入SDN、NFV等技术,提高网络灵活性;构建多层次网络切片,满足不同用户需求。
(2)频率资源共享频率资源是通信网络的核心资源,实现频率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具体措施如下:采用动态频率分配技术,实现频率资源的合理分配;探索频率共享商业模式,降低企业成本;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争取更多频率资源。
2.业务层面(1)用户引导为用户提供明确的网络选择指引,让用户在不同网络间切换时,能够快速找到最优网络。
具体措施如下:开发智能网络选择APP,实时推送网络质量信息;加强线上线下宣传,提高用户对互操作的认识;优化用户界面,让用户操作更加便捷。
(2)优惠活动通过优惠活动,吸引用户使用互操作服务,提升用户黏性。
具体措施如下:推出互操作套餐,降低用户使用成本;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提高用户参与度;与合作伙伴联合推广,扩大互操作服务影响力。
3.运营层面(1)网络监控加强对网络质量的监控,确保互操作服务的稳定运行。
具体措施如下:建立完善的网络监控体系,实时掌握网络运行状况;引入技术,实现智能故障排查;加强与运维团队协作,提高故障处理效率。
测试准备测试环境检查以下环境检查过程推荐确认。
无线802.11技术中,由于报文传输介质是公共的射频介质,射频信道本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且射频信道内部本身终端相互之间也存在介质资源的相互竞争。
因此在售前测试过程中,为了能够给客户展示一个更好的演示效果,在测试之前预先对测试的射频环境、网络环境做一个预先检查确认很有必要,特别是涉及到无线产品的性能测试时,请各位测试人员务必先确认一下测试环境。
测试环境的准备有下面几个方面需要注意:1. 射频环境:⏹射频干扰:用Wirelessmon/INSSID等信号扫描工具对现场测试环境进行扫描,如果存在其它的SSID干扰,那么能关的尽量全部关闭,无法关闭的,测试的时候不要和这些干扰源掺和到一个信道上,尽量错开干扰SSID所在的信道。
⏹信号强度:测试之前也可用Wirelessmon/INSSID对测试的SSID扫描一下信号强度,尽量保证各个终端的信号强度均不低于-55dbm。
⏹背景噪声:如果是用AP220-E V1.0的AP进行测试,还可在AP上查看一下AP工作信道的背景噪声(见命令:showdot wireless x/0,中的Noise Floor选项),尽量保证信道的背景噪声低于-95dbm(正常无干扰的情况下Noise Floor 低于-100dbm)2. AP的位置和天线角度摆放1:良好的AP摆放位置和天线角度的调整,可以使得各个终端有更好的信号强度覆盖(多用户测试的时候需要注意)⏹AP的天线(外置天线的AP):摆放时尽量按照下面原则安放AP及天线位置:⏹AP与终端在视线可及的范围内,距离保持在3到10米之间为佳;⏹如果是单Radio,三根天线最好正交摆放;⏹如果双Radio都工作在2.4G的话,调整AP的射频天线一个-45度,一个正45度,相互之间呈90度角(如下图所示)。
同时如果有多台AP同时部署测试的话,AP天线的发射功率,视环境覆盖范围而定,可以适当减小(可以依据空间大小进行灵活调整,具体调整原则暂时没有),以减小邻频干扰。
测试方案LOGO xxxxxxxxxxxxxxx有限公司xxxxxxx修订记录目录1 概述 (4)1.1 被测对象概述 (4)1.2 测试方案概述 (4)2 测试需求 (5)3 测试设计 (5)3.1 测试对象分析 (5)3.2 测试策略分析 (6)3.3 测试组网分析 (6)3.4 测试环境分析 (6)3.4.1 测试环境设备 (6)3.4.2 测量仪器和仪表 (6)3.4.3 测试器件和材料 (6)3.4.4 测试工具 (6)3.4.5 其它需求 (6)3.5 详细测试方法 (7)3.5.1 xx特性测试设计 (7)3.5.2 xx特性测试设计 (7)3.5.3 xx特性测试设计 (7)3.6 自动化测试设计 (7)3.7 测试规程设计 (7)4 附录 (7)测试方案本说明中蓝色字体为说明性文字,黑色字体为测试方案文档实际写作时必需部分。
1.本测试方案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包括版本级的总体系统测试方案、特性级测试方案。
在使用本文档模板时根据要求进行相应写作。
2.不同阶段的测试方案,不适合使用同一种测试方案文档模板。
1概述1、测试文档的概述建议包括两个部分,被测对象概述和测试方案概述。
2、被测对象概述是对“被测对象”本身情况说明,目的在于让读者对被测对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3、测试方案概述是对“测试方案”文档的说明,目的在于让读者对测试方案总体思路和文档结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1.1被测对象概述被测对象概述是对“被测对象”本身情况说明,目的在于让读者对被测对象备有一个基本认识。
其内容建议包括:(1)被测对象的历史背景;(2)被测对象(版本/特性)的市场定位和市场应用说明;(3)概括说明被测对象实现架构/处理流程;(4)限制和其他特殊说明。
1.2测试方案概述测试方案概述是对“测试方案”文档的说明,目的在于让读者对测试方案总体思路和文档结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其内容建议包括:(1)测试文档写作目的说明,如提供总体测试方案、提供全面特性测试方案、提供组网业务验证测试方案;(2)测试思路概要说明,说明测试设计的主要方法和思路;(3)测试文档内容说明,说明本测试文档的包括主要内容,文档框架;(4)限制和其他特殊说明。
中国电信WLAN热点接入设备测试方案(类型6:集中控制室内放装型双频11n AP)厂家:AP型号:AP硬件版本:AP软件版本:2.4G MIMO:5.8G MIMO:中国电信集团公司2011年5月目录前言 .............................................................................................................................................. I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缩略语 (3)4. 测试条件 (4)4.1 测试设备 (4)4.2 测试软件 (5)4.3 测试组网 (6)4.4 测试说明 (6)5. 物理接口测试 (6)5.1. WLAN空口发射功率测试(5.8GHz) (6)5.2. WLAN空口接收灵敏度测试(5.8GHz) (7)5.3. WLAN硬件接口测试 (8)5.4. 用户附着能力测试(5.8G) (9)6. 增强功能测试 (10)6.1. 双频11n用户优先接入5.8G 11n AP (10)7. WLAN热点接入设备的安全测试 (11)7.1. 多种安全模式混合接入服务 (11)7.2. WLAN设备断电重启后自动恢复接入服务 (11)8. WLAN性能测试 (12)8.1 802.11a/n模式下11n终端吞吐量测试(20M频宽) (12)8.2 802.11a/n模式下11n终端吞吐量测试(40M频宽) (13)8.3 双频模式下11n AP整机吞吐量测试(20M频宽) (13)8.4 WAPI安全模式下11n终端吞吐量测试(20M频宽) (14)8.5 802.11n单用户混合业务流测试 (15)8.6 802.11n二十个无线用户混合业务流 (16)8.7双频802.11n混合业务流测试 (17)9. 其它测试 (18)设备外观检查 (18)10. 电磁兼容性测试 (19)10.1 辐射骚扰测试(RE) (19)10.2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实验(EFT) (21)10.3 静电放电抗扰度实验(ESD) (22)前言本规范遵循IEEE WLAN相关标准以及我国WLAN相关行业标准要求,根据中国电信在热点地区开展WLAN业务的实际需要而制定。
无线网络设备测试方案1,无线交换机支持的管理方式
2.客户端多种认证方式
3.智能动态调整无线网络的功率和频点
4.用户策略限制,带宽限制以及QOS功能
5.异常用户自动断线功能
6.非法AP的检测/分类/抑制
i. 如上图配置网络:使用一台三层交换机将无线交换机和
ii. 开启第三方AP,配置为加密模式,但是不和三层交换机相连接
iii. 无线网络可以检测到第三方AP,并将其认为是干扰
7.有线,无线访客统一管理和控制
8.远程抓包功能
9.是否支持POE供电
测试过程:
.配置上图上相关设备,并配置无线系统采用“Open”认证方式,
.检测AP是否自动上电
.检测带有无线网卡的用户能否自动获得IP地址。
10.AP覆盖范围
测试结果:
11.是否支持DHCP及DHCP转发(trapeze没有路由功能,不支
持DHCP转发)
测试过程:
.配置上图上相关设备,并配置无线系统采用“Open”方式,
.客户端采用“Open”方式关联无线网络。
.检测PC客户端的IP地址分配信息。
12.AP是否支持802.11a/b/g
测试过程:
.配置上图上相关设备,并配置无线系统采用“Open”认证方式。
.分别启用802.11b/g和802.11a无线射频。
.检测网管上能否看到PC1和PC2的射频信息,看PC1是否启动802.11b/g连接,PC2是否启动
13.Controller对AP的管理数量
(1)测试结果:14.Controller是否带光口
测试结果:
15.不同AP间数据跨三层漫游
测试过程:
.设置AP1、AP2与无线交换机关联,将AP1和AP2设置在同一个Mobility Group内并且分别处于不同网段;注意使AP1与AP2射频覆盖区域相邻。
.先连接AP1,让客户端PC先接入到AP1上,启动Ping 网关–t 命令,确保能够ping通;再接16.跨交换机漫游
17.测试网络负载均衡能力。
18.基于SSID的访问控制
19.基于AP位置的访问控制
测试过程:
.上配置两个AP Group:APGroup1和APGroup2,分别对应不同VLAN:VLAN5、VLAN6。
.在交换机上设置如下访问控制:VLAN5用户可Ping 192.168.202.0网段,而VLAN6用户禁止ping .配置SSID=Guest,采用“open”认证方式。
20.SSID信息保密
测试过程:
.如上图设置好AP。
创建WLAN SSID=guestnet,采用“open”认证方式。
.为WLAN SSID=guestnet登陆的客户端都分配192.168.206.x网段的地址。
.在PC机Odyssey无线客户端上,采用无线SSID Scan功能搜索可用的SSID。
21.AP双以太网口冗余(Trapeze独有功能)
22.无线网络覆盖状况查询
23.测试在单SSID情况下根据用户帐号将用户分配到不同VLAN中的能力。
24.测试系统定位合法和非法终端的能力
25.测试网管系统远程配置AP的能力。
26.测试AP上电后,自动寻找AC和下载配置数据能力(包含二层组网,三层
组网,跨NAT(如果支持的话)等多种方式)。
27.测试网管系统保存和统计AP及接入控制器历史流量及接入用户数数据的能
力。
28.测试网管系统发现AP故障和初步诊断故障原因的能力。
29.测试启用加密功能后系统性能的下降程度。
30.L2~L7安全功能(Aruba功能,只有Aruba支持)
31.三层功能和NAT功能(Aruba功能)
32.测试同一SSID是否支持多种加密方式(trapeze功能,其他厂家不满足)
33.测试AP是否可以设置在失去控制器控制后仍可继续工作(trapeze功能,
其他厂家不满足)
34.无线交换机与LDAP互通(Aruba功能)
35.智能转发(Trapeze独有功能)
36.控制器无缝冗余(Trapeze独有功能)
37.VLAN POOL功能(Aruba)
38.瘦AP可模式下可进行MESH 组网(Aruba Trapeze功能,Cisco可
能不满足)
用例:
红色Aruba独有功能,或其他Trapeze与Cisco其中一家不满足
绿色Cisco功能,Trapeze不满足
蓝色Trapeze独有功能,Aruba 与Cisco都不满足
在测试时,需要要求厂家测试时所使用软件以及硬件与投标时完全一致,aruba有很多功能,需要依赖软件模块来实现,而软件模块很昂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