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温热论_湿热证辨治浅论
- 格式:pdf
- 大小:38.07 KB
- 文档页数:1
湿热辨治:一、上焦湿热证候: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舌苔白腻,脉濡为主兼见脘痞纳呆,小便不利等中、下焦症状。
1、湿邪困表: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头晕重痛,口淡不渴,胸闷脘痞,或见纳呆呕恶,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濡。
辛宣芳化,疏散表湿。
藿香正气散。
2、寒湿束表,暑湿内蕴: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困重,胸闷脘痞,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辛宣芳化,解表清暑。
新加香薷饮。
外解寒湿而内祛暑湿,是表里双解之剂。
3、湿邪郁阻,表里同病:以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面色淡黄,头身重痛,四肢发凉,倦怠乏力,表情淡漠,胸闷脘痞,纳呆不饥,甚或呕恶,大便溏滞不爽,口干不欲饮,小便黄而不利,舌苔白腻,脉濡。
宣化湿热。
藿朴夏苓汤或三仁汤。
开上、畅中、渗下之品,均具宣化湿热之功。
4、暑秽卒中:临床表现:身热,汗出,头晕胀痛,胸闷脘痞,烦躁,呕恶,甚则昏闷无知,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濡数。
辛宣芳化,解暑祛湿。
芳香化浊汤。
藿香叶3克,佩兰叶3克,陈广皮4.5克,制半夏4.5克,大腹皮(酒洗)3克,厚朴(姜汁炒) 2.4克,鲜荷叶(为引)9克。
5、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以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神志呆痴,时昏时醒,昏则谵语,醒则神呆,呼之能应,昼轻夜重,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濡滑数。
化湿清热,芳香开窍。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二、中焦湿热证候1、湿重于热:以湿为主、热象不显、湿浊困阻、气机阻滞、脾失健运的一类证候,多见于湿温病初期。
以身热不扬、肢体重楚、脘痞腹胀、纳呆不饥、口淡不渴、大便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濡为主要临床特征。
其治疗应以辛温开郁、苦温燥湿为法。
2、湿夹食滞:以身热不扬,肢体重楚,脘痞腹胀,纳呆呕恶,大便溏滞不爽,夹不消化食物,舌苔白腻,脉濡。
辛开苦降,燥湿化浊。
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
藿香梗6克,厚朴6克,杏仁6克,茯苓皮6克,广陈皮3克,神曲4.5克,麦芽4.5克,绵茵陈6克,大腹皮3克。
【温热论湿热论温病条辨】《温热论》(另一传本为《温证论治》)由清代著名中医温病大家叶天士编撰。
内容简短,仅四千余字,却对温病理论与临床有极大的指导价值,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
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和辨舌辨齿辨癍疹的诊断方法,对后世的温病学说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至今仍是临床辨治外感温热病最为常用的临证辨治方法。
本书是从事中医温病医、教、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对中医各科临床医生均有参考价值。
鉴于本书有《温热论》与《温证论治》两种传本,且两书的文字表述有较大的差异,故本次整理以《温热论》为主,其后附录《温证论治》。
前者以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卫生堂刻本为底本,后者以乾隆五十七年(1792)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吴医汇讲》本为底本,并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
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湿热论》(又名《湿热条辨》)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编撰,约成书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前,不分卷。
本书仿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的体例,分条列论,简明易诵,各条之下有薛氏自注,对条文所涉内容详加辨析,故后人有以《湿热条辨》为此书命名。
全书仅论35条,直述湿热病证候表现、传变规律及治法方药。
所论多为作者临床心得,间或论及张仲景《伤寒论》及吴有性《温疫论》的理论或治法。
此书是一部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性著作,虽仅六千余字,却在湿热病方面对温病理论有创新性的补充。
温病的三焦辨证方法,始见于此书,至今对临床温病辨治仍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本次整理以徐行《医学蒙求》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重新点校。
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大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玄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
叶天士辨治湿热初探《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为叶天士所作,兹就书中有关内容对其辨治湿热心法作一探讨,冀对临床辨治湿热有所裨益。
1 论病因,内湿外湿互引叶氏论湿热温病的产生原因,强调内湿、外湿互引。
外湿的形成,与季节、气候条件、居住环境等密切相关,并指出“长夏湿热交迫”、“长夏湿热令行”、“长夏阴雨潮湿”等,说明长夏季节雨多湿重的气交变化,易生湿热病邪;又云“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粤地潮湿,长夏涉水,外受之湿下起”等,指出江南及沿海地区,地势低下,气候潮湿,更或兼起居不慎、淋雨涉水等因素,湿热之邪每易为患。
内湿是湿温病形成的内在因素,其产生,叶氏强调“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酒客湿胜”、“酒客中虚”、“酒肉之湿助热,内蒸酿痰”等,可见脾不健运,或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则易形成内湿。
湿热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叶氏更强调内湿、外湿互引,指出“外邪入里,里湿为合”、“长夏外受暑湿,与水谷之气相并”。
2 论病理,重浊氤氲阻气湿为阴邪,其性重浊,与热相合,氤氲粘腻,难分难解,侵犯人体,最易郁阻气机,困遏阳气。
叶氏指出:湿热之性“氤氲蒙昧”、“湿邪凝遏阳气”、“湿属阴邪,阳不易复”;湿热侵犯人体,易伤气分,病理变化易阻气机,指出“湿阻气分,郁而为热”、“气阻,热从湿下蒸逼”、“湿复阻气,郁而成病”、“湿郁脾胃之阳,致气滞里急”、“暑必夹湿,二者皆伤气分”、“暑湿伤气”等。
说明湿热之性氤氲粘腻,故起病缓、传变慢、难速愈,正如吴鞠通所云:“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也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可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
”郁阻气机之病理,即为湿热温病之治疗强调理气化湿、宣畅气机之理论依据。
3 论病位,重心中焦脾胃湿热侵犯人体,叶氏强调病变重心在中焦脾胃。
指出“湿伤脾胃”、“湿郁脾胃之阳”、“湿久脾阳消乏”、“时令潮诊气蒸,内应脾胃”等。
湿热侵犯人体发病后的基本证候与病机转归,亦以中焦脾胃的阴阳偏盛作为基础,指出“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
课程代码:02978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金元时代,“创新论、立新论、订新方”的医家是( )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理论和经验进行整理的医家是( ) A.叶天士 B.薛生白 C.吴鞠通 D.王孟英3.《温热论》中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说明温病的流行具有( )A.传染性B.流行性C.季节性D.地域性4.广义伤寒是指( )A.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B.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C.风寒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D.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5.易挟寒邪的邪气是( )A.风热病邪B.暑热病邪C.湿热病邪D.燥热病邪6.下列不是新感温病初起的表现的是( )A.发热B.恶寒C.脉浮数D.苔薄黄7.下列不属于气分证的基本特征的是( )A.但热不寒B.口渴饮引C.胸满咳喘D.舌红苔黄8.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 )A.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B.身灼热,口干不甚渴饮,舌红燥少苔C.发热胸闷,肌肤红疹,心烦口渴,舌红绛,苔薄白D.夜热无汗,口干不欲饮,舌红绛少苔9.虚风内动的辨证要点是( )A.口干咽燥、耳鸣B.神倦肢厥、耳聋C.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D.手指蠕动或瘛10.灰滑苔,在温病中表现为( )A.温病兼挟湿邪内阻B.温病兼挟秽浊郁闭C.温病后期阳虚有寒D.温病后期气阴两虚11.舌体肿大,其色紫晦者,其主病为( )A.酒毒冲心B.肝肾阴竭C.胃阴衰竭D.痰浊内阻,内风扰动12.疹的形态特点不包括( )A.疹点小呈琐碎小粒B.高出于皮肤C.压之色不转淡D.消退时常有皮肤脱屑13.下列情况不出现“大汗”的是( )A.热盛阳明B.湿热郁蒸C.津气外脱D.气脱亡阳14.“神散”的病机为( )A.湿热酿痰蒙蔽心色B.热扰心包C.内闭外脱D.瘀热扰心15.辛寒清气治法的代表方剂为( )A.新加香薷饮B.清心凉膈散C.白虎汤D.麻杏石甘汤16.温病证见:身热、少腹硬满急痛,小便自利,大便秘结,神志如狂,舌紫绛,脉沉实等。
温病湿热证在中医理论中,湿热既指正常“六气”中的“二气”,又指反常情况下致病邪气—“六淫”中的“二淫”。
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将湿热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如《素问·生气通天大论》云:“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此可知,湿热在中医理论中既为病因又为病症。
温病湿热症的病因病机薛生白《湿热病篇》中云:“太阳内伤,湿饮内停,客邪在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初步描述了湿热为病的病因病机。
吴鞠通认为湿热“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外邪入里,里湿为合”。
脾胃失调,内湿停聚,复感受外来之湿热病邪,邪气趁机乘虚而入,与内湿相引,同类相召,发为湿热证。
叶天士将湿热证的病因分为内湿和外湿两个方面,认为两者对温病湿热证的发生都有一定的作用,外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内因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外湿的产生受地域气候的影响,如“吾昊湿邪害人最广”,认为内湿的产生于体质,脾胃功能以及饮食关系密切。
综合以上诸家,湿热证的致病原因与内因和外因有直接关系。
外因多为外感湿热病邪。
湿热病邪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饮食习俗等因素的有关,如南方多潮湿多湿热证。
并且过食肥甘厚味、辛辣、嗜酒以及过量输液,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等,均能伤脾败胃造成湿浊中阻或郁而化热。
外因为温病湿热证发病的关键因素。
湿热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或从肌表而入,但从口鼻而入者更多见,明清时期温病学家薛雪曾云:“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除了外感因素外,温病湿热证的发病也受到某些内在因素的影响,如中气的虚实,阳气的盛衰,体质的强弱和内湿的有无等等,即所谓“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这些内在因素不但可以影响到湿热病的形成与发病,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影响到发病后的证候类型,病情的轻重虚实和疾病的演变转归。
叶天士《温热论》中举“酒客里湿素盛”为例说明凡恣食生冷、过食肥甘而损伤脾胃,或素体肥胖、痰湿热盛者,影响脾胃健运,多有湿邪蕴结于里,成为湿热类温病的致病因素,阐述了内湿是湿热类温病发生的中药内在因素。
中医的湿热与辨证施治湿热病以夏秋之交为多见,因斯时阴雨连绵,淫雨之后,日气煦照,暑热地湿,交相蒸并,湿浊弥漫空间,人生活于气交之中,感触吸受,每易致病。
若平素阳虚,脾胃运化失灵之人,或恣食生冷、膏粱厚味、瓜果;或劳倦饥饿,脾胃受损,湿浊内停,则更易感受邪气而致病。
即薛生白谓:“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实则因“内不能运化水谷之湿,外复感时令之湿”。
所以湿浊内停,弥漫表里上下,阻滞气机,遏伤阳气为其特点。
湿为阴邪,属水之类,其性重浊黏腻,且湿与热合,湿热裹结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湿郁热炽,热蒸湿动,遂成弥漫表里,充斥于三焦。
三焦为气机升降的道路,是人体阳气和水液运行的通道,饮食物的受纳、腐熟,精微的运化、代谢都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有关。
正如《难经·六十六难》中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说明三焦能运行原气,以达周身,促进脏腑的功能。
同时它又是水液运行的道路,主持人体水液的代谢。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难经·三十一难》也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
”而《灵枢·营卫生会》指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说明三焦又同时主持着人体的气化功能。
若湿热阻滞,则三焦不畅,气机不通,气化不行,水液代谢受到障碍,诸病遂生。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于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肿”。
《沈氏尊生书·海藏》则进一步指出:“上焦如雾,雾不散则为喘满;中焦如沤,沤不利则留饮不散,久为中满;下焦如渎,渎不利则为肿满”都说明三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湿热病,湿郁热蒸,湿热弥漫于三焦之中,留连于卫气之分,且热处湿中,湿热裹结,如油入面,难解难分。
而热以湿为依附,湿不去则热不清,湿去则热不能独存。
因此,如何有效地祛除湿邪,以使湿热分离,则是治疗湿热病的关键。
中医毕业论文湿热证辨治湿热证辨治摘要:湿热证是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病证类型,其临床表现特点是湿热内蕴,以痰湿、黄热为主要病理变化。
本文将详细介绍湿热证的病理特点、辨证要点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期为中医毕业生在临床实践中提供参考。
一、湿热证的病理特点湿热证是指体内湿气与热邪相结合,以湿邪为主,热邪为次的一种病证类型。
其病理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湿热内蕴:湿气与热邪结合,内蕴于体内,不易排出。
病人常感觉身体沉重、四肢困重、口苦咽干等。
2. 痰湿阻滞:湿邪与热邪结合形成痰湿,阻滞气机,导致症状如胸闷、咳嗽、痰多黄稠等。
3. 黄热炽盛:湿气与热邪相互激发,热邪炽盛,使体内湿热病理代谢紊乱。
病人可出现发热、口渴、大便干燥等。
二、湿热证的辨证要点针对湿热证的辨证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1. 观察舌苔:湿热证的舌苔常表现为黄腻厚重,特别是根部部位更为明显。
2. 察看脉象:湿热证的脉象多为滑数或者弦细数等。
3. 询问症状:详细询问患者有关湿热病情的症状,包括口渴、发热、大便情况、尿量等。
三、湿热证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湿热证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辨证施治。
1. 药物治疗:(1)清热解毒:使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如黄连、连翘等。
(2)健脾化湿:中医认为湿热证主要与湿气和脾胃功能失调有关,因此可选择健脾化湿的中药,如陈皮、苍术等。
(3)利湿祛痰:湿热证常伴有痰湿症状,可选用利湿祛痰的中药,如半夏、杏仁等。
(4)调理肝胆:湿热证与肝胆功能失调相关,应选用具有调理肝胆作用的中药,如柴胡、丹参等。
2. 辨证施治:针对具体的湿热辨证类型,进行相应的治疗。
例如,湿热表现为胸闷、痰多黄稠的症状,可选择柴胡清肝疏肺汤进行治疗。
结论:湿热证是中医学中一种常见的病证类型,其临床表现特点是湿热内蕴,以痰湿、黄热为主要病理变化。
辨证要点主要包括观察舌苔、察看脉象以及询问症状。
治疗方法可采用药物治疗和辨证施治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具体的辨证类型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湿热证的中医辨证和治疗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脾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而热则是一种热象。
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很常见。
中医认为与脾的功能密切相关。
常见的病因有先天性,嗜烟酒,经常熬夜,滋补不当,肝郁气滞,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等。
临床常见肢体沉重,舌苔黄腻,脉数,多痤疮粉刺,口干口苦,眼睛红赤,心烦懈怠,小便赤短,大便燥结或黏滞等症状。
在治疗上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
1.湿重以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等。
(1)六一散成分:滑石、甘草。
功能主治:清暑利湿。
用于感受暑湿所致的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外用治痱子。
注意事项:若阴虚,内无湿热,或小便清长者忌用。
孕妇忌服。
(2)三仁汤成分:杏仁、白蔻仁、薏苡仁、飞滑石、白通草、半夏、竹叶、厚朴。
功效:清利湿热,宣畅气机。
注意:杏仁用量不宜过大,常用量为15g,过量后易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3)平胃散成分:苍术、厚朴(姜制)、陈皮(去白)、甘草(炙)。
功效:燥湿健脾,消胀散满。
脾虚无湿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都禁用。
2.热重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
(1)连朴饮成分:制厚朴、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栀、芦根。
功效: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2)茵陈蒿汤成分:茵陈蒿、栀子、大黄。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
(3)葛根芩连汤成分: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
功效: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在化湿或清热的总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中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苦参、白藓皮等;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
吴鞠通《温病条辨》湿热病辨证论治规律研究吴鞠通,名瑭,江苏省淮安市人,清代温病四大医家之一。
其著有《吴鞠通医案》、《温病条辨》、《医医病书》三部著作。
其中尤以《温病条辨》最为传世,它是温病学中里程碑式的不朽著作。
本文主要以《温病条辨》为基点,研究吴鞠通对于湿热病的辨证论治特色。
吴鞠通对于湿热病的辨证论证思想,主要源于《黄帝内经》和《难经》,在这两本著作的基础上,又经吴又可《温疫论》启迪,继承叶天士、薛生白等先贤的理论,并自我总结,发展出当时独具特色的以脾胃病变为中心的三焦辨证。
吴氏在《温病条辨》中认为温病可分为9种,从季节和疾病表现上划分为8种,另加一种吴又可所说传染性极强的瘟疫。
结合季节及疾病性质,将温病分为温热与湿热两类,其一为纯热不兼湿之温热病包括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秋燥,其二为温病夹湿之湿热病包含暑温,湿温,伏暑。
吴氏强调温热、湿热证治有别,在论治中不可滥用温热之法治湿热,本文主要研究其关于湿热病的辨证论治规律。
吴氏辨湿热病主要先辨三焦,其次辨湿热之轻重,最后辨湿热之虚实。
先辨三焦以确定病位,用药时直达病所,减轻症状;其次辨湿热轻重,可以确立治病的急缓以衡量用药的药性;最后辨虚实可以使医家对于病人的疾病有着直观的认知,从而规避错误用药。
《温病条辨》中湿热病治法主要分为两类,湿热病正局以及其变局的辨治。
湿热的治法中又有分消三焦法、清热解表法、清暑透络法、开宣肺气法、开达膜原法、宣通经络法、通下祛黄法、芳香化湿法、宣清导浊法。
变局的治法分为痢疾的治法、疟疾的治法、黄疸的治法及痹证的治法,其中兼变证都多与水液代谢紊乱有关。
吴鞠通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总结了三焦学说,弥补了当世医家对于温病理论的缺失,更在于其理论思想以及辨证论治体系对于后世医家的影响,极大地反映了吴鞠通在温病学领域的学术地位。
晚清王孟英等人继承先贤理论,使温病学派更加完善与系统化。
...。
《温热论》是清代叶天士所著的中医典籍,它是论述风温、温热、湿温等外感病证辨证施治的重要文献。
以下是对《温热论》的简要介绍:
首先,该论中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治法上必须随之而变,叶氏把卫气营血的传变概括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的传变过程。
也就是说,当卫分病邪传入气分时,在治疗上应注重调理气分,活血化瘀;当营分病邪传入血分时,治疗上应着重于活血化瘀。
这就从病理上说明了为什么同样属于温热病,卫气营血的传变结果会在临床上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其次,论中阐述调护的方法及病证初起和治疗的禁忌,体现了叶天士悉心钻研《内经》,不但注重证象,还特别重视病理的思想。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温热病学理论体系,也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
此外,《温热论》中强调了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
疾病虽由外邪引起,但体质的强弱和禀赋的差异会直接影响疾病的病情轻重和传变途径。
因此,了解患者的体质类型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论中还强调了预防为主的思想。
他认为疾病的预防重于治疗,强调通过调理体质、饮食起居、精神心理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这种预防为主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温热论》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典籍,它不仅阐述了温热病证的病理变化和治疗原则,还强调了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预防为主的思想。
这些理论不仅对中医温热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也对现代医学临床实践具有启示作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亲自阅读《温热论》原著,感受其中的思想精髓。
温病学经典选读《温热论》《湿热病篇》叶天⼠《温热论》⼀、重点背诵原⽂[原⽂]1.温邪上受,⾸先犯肺,逆传⼼包。
肺主⽓属卫,⼼主⾎属营。
辨营卫⽓⾎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异也。
(1)[原⽂]2.⼤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在卫汗之可也,到⽓才可清⽓,⼊营犹可透热转⽓:如犀⾓、⽞参、羚⽺⾓等物。
⼊⾎就恐耗⾎动⾎,直须凉⾎散⾎,如⽣地、丹⽪、阿胶、⾚芍等物。
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变错,反致慌张矣。
(8)[原⽂]3.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
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包,邪尚在肺,肺主⽓,其合⽪⽑,故云在表。
在表初表⾟凉轻剂。
挟风则加⼊薄荷、⽜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
(2)[原⽂]4.不尔,风夹温热⽽燥⽣,清窍必⼲,谓⽔主之⽓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湿与温合,蒸郁⽽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其病有类伤寒,其验之之法,伤寒多有变证,温热虽久,在⼀经不移,以此为辨。
(3)⼆、名词1、上受:见于叶天⼠《温热论》,指温病的感邪途径,即温邪从⼝⿐⽽⼊,先犯⼿太阴肺,即见肺卫表证。
2、逆传:温邪⾃⼿太阴肺卫传⾄⼿厥阴⼼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3、透风于热外:此语出⾃叶天⼠《温热论》,指出温热挟风的治疗⽅法,即挟风宜⾟凉中加轻清疏散之品,如薄荷、⽜蒡⼦等,使风从表⽽出,不与热相搏。
4、渗湿于热下:此语出⾃叶天⼠《温热论》,指出温热挟湿的治疗⽅法,挟湿宜⾟凉中加⽢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等,使湿邪分利从下泄,不与热相搏。
5、两阳相劫:此语出⾃《温热论》,两阳:指风与温热皆属阳邪;两阳相合,耗劫津液,临床导致清窍⼲燥的病候。
6、浊邪害清:此语出⾃叶⼤⼠《温热论》,湿与热合谓之"浊邪",湿热相搏热蒸湿动、蒙蔽于上,阻遏清阳,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聋、⿐塞等症,故称为浊邪害清。
7、战汗:凡在温病发展中正邪相持⽓分,正⽓奋起⿎邪外出,病者突然战栗,继之全⾝汗出即称之为战汗。
浅谈湿热证治摘要】探讨祖国医学对自然界湿热二气致病因素理论性认识,了解湿热浸犯人体病因、病机、病位不同特点,掌握其辨证施治要点,审识其用药组方、用量、加减变化所在,分析病因,谨守病机;体现异病同治、同病异治该在于此,均获良效。
【关键词】湿热祖国医学病因湿热二气,是祖国医学的致病因素,属外感“六淫”的一部分。
二者浸袭人体,有同时感受者,如长夏雨湿较盛,天署地热,湿热熏蒸,人在其中,感受湿热而致病。
非同时而感受者,有内生和外入之别。
有感而即发者,有过时而发者,常与感受邪气之轻重、人体正气之强弱有关。
将其成因、性质、证治分述于下。
1 成因1.1 湿有由外而入者,如雨露之湿。
有由内而生者,如过于饮冷和食生冷之物所致。
湿著于体,必随人之中气强弱而转化;中气弱则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谷之湿,邪从湿化,而归于太阴,即湿重于热。
中气强则胃阳禀望,里热熏蒸,阳明气盛,邪气交併,邪从热化,而归于阳明,即热重于湿。
说明湿热为脾胃病变之中心。
齐秉慧云:“有在天之湿,雨露是也(先中卫表)……。
有在地之湿,泥水是也(先伤肌肉筋骨、血脉)……。
有饮食之湿,酒水乳酪是也(胃为水谷之海,先伤脾胃)……。
有汗湿之湿,谓汗出而粘衣湿透,未经解换者也。
有足太阴脾土所化之湿,不从外入者也。
阳胜则火胜化为湿热。
阴胜则水胜化为寒湿”。
《齐氏医案》对湿邪的成因阐明得比较具体,俾学者一目了然。
1.2 热有外感与内伤之分。
外感者常见于湿热病类,内伤者如脏腑阴阳偏盛偏衰的表现,阳盛者属实热,阴虚者属虚热。
即《素·调经论》“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之旨。
2 性质及其特征2.1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侵袭人体,最易阻遏气机,壅塞窍道。
故临床常见头重、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
2.2 热为阳邪,其性燔灼焚熖炎上,伤及人体,最易迫津外泄,消灼津液。
故临床表现除有热像外,常见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津伤液耗之证。
2.3 湿重热轻者,则见身热不扬,胸脘痞闷,泛恶欲呕,身重肢倦,苔膩等太阴脾湿不化的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