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概率论》教学大纲

《概率论》教学大纲

《概率论》教学大纲
《概率论》教学大纲

《概率论》教学大纲

学时:36

学分:1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管理学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课程,其理论及方法与数学其它分支、相互交叉、渗透,已经成为许多自然科学学科、社会与经济科学学科、管理学科重要的理论工具。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别是随着统计应用软件的普及和完善,使其应用面几乎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本课程侧重于理论探讨,介绍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建立一系列定理和公式,寻求解决统计和随机过程问题的方法。其中包括随机事件和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等内容。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能够理解随机事件、样本空间与随机变量的基本概念,掌握概率的运算公式,常见的各种随机变量(如0-1分布、二项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等)的表述、性质、数字特征及其应用,一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二维随机变量的和分布。理解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与相关系数的本质涵义,掌握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与相关系数的性质,熟练运用各种计算公式。了解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量的内容及应用。能用所掌握的方法具体解决所遇到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抽象、概括,引出新的概念。由于本课程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学习起来会感到难度较大,授课时应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要使学生明白,本课程主要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从何角度、用何原理和方法进行研究的,是怎样研究的,得到哪些结论,如何用这些方法和结论处理今后遇到的社会经济问题。在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调整教学进度。授课要体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为学生自学准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学。在教学中要体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采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通过课堂计算机演示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每次课后必须布置较大数量的思考题和作业,并加强课外辅导和答疑。

四、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

第一章随机事件与概率

课时分配:10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样本空间(基本事件空间)的概念,理解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的关系与运算。

2、理解概率、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会计算古典型概率和几何型概率,掌握

概率的加法公式、乘法公式、减法公式、全概率公式,以及贝叶斯公式。

3、理解事件的独立性的概念,掌握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掌握计算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随机试验、随机事件与样本空间。

2、事件的关系与运算、完全事件组。

3、概率的概念、概率的基本性质、概率的基本公式。

4、等可能概型(古典概型)、几何型概率。

5、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

6、事件的独立性、独立重复试验。

思考题:

1、事件A表示三个人对某问题的回答中至少有一人说“否”,B表示三个人对某问题的回答都说“是”。试问:事件A?B、AB各表示什么涵义?

2、社会经济现象是否只分成确定性现象和随机现象?“某天的天气状况”是否属于这两类现象?试举出至少三种不属于这两类现象的社会经济现象。

3、随机事件与集合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

4、对立事件和不相容事件有何区别?

5、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有何区别,各自能解决什么问题?

第二章随机变量的分布及数字特征

课时分配:12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性质;会计算与随机变量相联系的事件的概率。

2、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超几何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及其应用。

3、了解泊松定理的结论和应用条件,会用泊松分布近似表示二项分布。

4、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均匀分布、正态分布N(μ,2

σ)、指数分布及其应用。

5、根据自变量的概率分布求其简单函数的概率分布。

6、理解随机变量数字特征(数学期望、方差、标准差、矩、协方差、相关系数)的概念,并会运用数字特征基本性质计算具体分布的数字特征,掌握常用分布(如0-1分布、二项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等)的数字特征。

7、会根据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求其函数的数学期望;会根据二维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求其函数的数学期望。

8、了解切比雪夫不等式及其应用。

教学内容:

1、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2、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律。

3、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

4、 常见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5、 随机变量的函数分布。

6、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均值)、随机变量函数的数学期望 。

7、 方差、标准差及其性质,切比雪夫(Chebyshev )不等式。

8、 协方差、 相关系数及其性质。

思考题:

1、 引入随机变量的意义何在?如何用微积分的工具来研究随机试验?

2、 分布函数有哪些性质?

3、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律有哪些性质?若有一组数2.101=≥∑=n

i i i p p ,且

,它们是不是某

个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4、 二项分布何时取得极大值?其极大值是什么?

5、 什么类型的实际问题可以用二项分布来研究?如何解决二项分布的计算问题?

6、 什么类型的实际问题可以用泊松(Poisson )分布来研究?

7、 指数分布的密度函数在不同的教材上有不同的定义,它们的区别何在?

8、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有哪些性质?

9、 正态分布N(μ,2σ)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之间有何联系?如何利用标准正态分布来计算正态分布N(μ,2σ)落在某个区间的概率?

10、 什么是正态分布的“3σ法则”?如何利用“3σ法则”来研究实际问题?

11、 若随机变量X 的密度函数不单调,如何求)(X f Y =密度函数?

12、 数学期望和方差的统计意义是什么?

13、 如何求一维与二维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

14、 写出0-1分布、二项分布、泊松(Poisson )分布、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的数学期望和方差。

15、 数学期望和方差有哪些重要性质?其中哪些性质需要“相互独立”这一前提条件?

16、 切比雪夫不等式的表达式是什么?它的证明过程中关键步骤是什么?它在处理实际问题中有何作用?

17、 方差与协方差的实用计算公式是什么?

18、 不相关与相互独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若随机变量X 与Y 不相关,它们是否必然相互独立?若随机变量X 与Y 是正态分布,结论怎样?

19、 若随机变量X 与Y 的相关系数r=0,是否说明X 与Y 之间没有关系?举例说明之。

第三章 随机向量

课时分配:14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的概念、性质及两种基本形式:离散型联合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连续型联合概率密度、边缘密度和条件密度。会利用二维概率分布求有关事件的概率。

2、理解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概念,掌握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独立的条件。

3、掌握二维均匀分布,了解二维正态分布的联合概率密度,理解其中参数的概率意义。

4、会求两个随机变量的简单函数(和、顺序统计量)的分布。

5、了解切比雪夫大数定律、伯努利大数定律和辛钦大数定律(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的大数定律)。

6、了解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二项分布以正态分布为极限分布)和列维-林德伯格定理(独立同分布的中心极限定理)。

教学内容:

1、二维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

2、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边缘分布和条件分布。

3、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边缘密度和条件密度,常用二维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4、随机变量的独立性和相关性。

5、两个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

6、切比雪夫大数定律、伯努利大数定律、辛钦(Khinchine)大数定律。

7、棣莫弗-拉普拉斯(De Moivre-Laplace)定理、列维-林德伯格(Levy-Lindberg)定理。思考题:

1、二维随机变量概率分布和相应的两个一维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间有何联系?

2、如何用一张概率分布表同时表示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律、边缘分布律?能否同时表示两个条件分布律?

3、二维均匀分布的联合概率密度与一维均匀分布的概率密度有何共性?如何由此推出三维及n 维随机变量的联合概率密度?

4、二维正态分布的联合概率密度和相应的两个一维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间有何联系?

5、二维正态分布的联合概率密度各参数的涵义是什么?何时相应的两个一维正态分布是相互独立的?

6、如何确定条件密度表达式的函数定义域?

7、设某离散型随机变量与某连续型随机变量是相互独立的,如何求它们的和分布?

8、哪些独立随机变量具有可加性?

9、随机变量的独立性与事件的独立性有何区别?

10、切比雪夫大数定律、伯努利大数定律、辛钦(Khinchine)大数定律成立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

11、哪个大数定律可以用来说明频率的稳定性?试说明之。

12、棣莫弗-拉普拉斯定理和列维-林德伯格定理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3、如何用列维-林德伯格定理来近似求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的和分布?

附录:参考书目

1、《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龙永红,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9

2、《概率论》,何书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概率论》,林正炎,苏中根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第二版).

4、《概率论》应坚刚何萍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线性代数与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

线性代数与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线性代数与概率论 所属专业:材料物理与材料化学 课程属性:必修 学分:4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将对线性代数和概率论里的一些常见概念和基础知识进行讲解。线性代数里所涉及到的对向量和矩阵的分析和操作,在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中均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向量和矩阵中抽象出来的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的概念,将为学生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必要的背景和知识准备。概率论是统计方向的理论基础,对于将来实际工作中的数据分析和处理有着指导性作用。这门72学时的课把线性代数和概率论放在一起讲实际上强度是比较大的。 线性代数部分先从行列式讲起,接着介绍关于向量组和矩阵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运算。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后,在第三章对于线性方程组问题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解答。第四章对向量和矩阵的数学抽象引入了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并对空间的代数结构和变换性质作了讨论。最后两章是关于矩阵的比较实用部分,包括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矩阵对角化与二次型。概率论部分先定义了样本空间与随机事件,接着引入概率的概念,列举了一些计算简单概率的方法和例子。随后对随机事件的量化导致了随机变量的引入。从第四章到第七章均是关于随机变量和随机变量函数的内容,我们讨论了一些常见分布及其数字特征,包括期望值,方差和关联函数(协方差)等。对于独立的随机变量序列,我们运用切比雪夫不等式证明了大数律,最后介绍了中心极限定理。 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悉线性代数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数学抽象思维的能力,理解和熟练掌握向量和矩阵的一些性质和相关运算,对于随机过程和随机变量亦有一个初步的具体认识。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所需要的先修知识储备为基本的微积分,代数方程和一些矢量分析。线性代数的知识,包括向量,矩阵和二次型,在以后的学习中都会用到。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的概念在后继的理论课例如量子力学和群论的学习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概率论是后继数理统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所属专业:物理学 课程性质:必修 学分:3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它有着深刻的实际背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军事和工农业生产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概率与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并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概率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后续相关课程:统计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需要用到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级数、极限等数学知识与计算方法。它又为统计物理、量子力学等课程提供了数学基础,起了重要作用。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同济大学数学系编,工程数学–概率统计简明教程(第二版),高等教 育出版社,2012. 主要参考书: 1.浙江大学盛骤,谢式千,潘承毅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J.L. Devore,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fifth ed.)概率论与数 理统计(第5版)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随机事件 1.1 样本空间和随机事件; 1.2 事件关系和运算。

第二章事件的概率 2.1概率的概念;2.2 古典概型;2.3几何概型;2.4 概率的公理化定义。第三章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 3.1 条件概率; 3.2 全概率公式; 3.3贝叶斯公式;3.4 事件的独立性; 3.5 伯努利试验和二项概率。 第四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4.1 随机变量及分布函数;4.2离散型随机变量;4.3连续型随机变量。 第五章二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5.1 二维随机变量及分布函数;5.2 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5.3 二维连续随机变量;5.4 边缘分布; 5.5随机变量的独立性。 第六章随机变量的函数及其分布 6.1 一维随机变量的函数及其分布;6.2 多元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 第七章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 7.1数学期望与中位数; 7.2 方差和标准差; 7.3协方差和相关系数; *7.4大数律; 7.5中心极限定理。 第八章统计量和抽样分布 8.1统计与统计学;8.2统计量;8.3抽样分布。 第九章点估计

土壤学教学大纲+教案-2007

土壤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发生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土壤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基本理 化形状及如何进行利用改良的科学。 《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农学、园艺、草学等农学类专业和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 划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要求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过硬。通过本课程 的学习,掌握土壤基本组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土壤耕作与管理、土壤污染 与防治、土壤退化与土壤质量及土壤分布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今后从事农业生产管理、农业区划及 丰富和发展土壤科学理论奠定坚实基础。是农林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土壤学》课程历史悠久、实践性强且长期与农业、资源和环境等多学科间相互渗透,具有较强的系 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 系统性:以土壤圈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为线索,阐述土壤圈与地圈、生物圈、大气圈和水圈的物质迁 移与能量交换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强调土壤学在资源环境科学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综合性:除了讲授土壤圈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外,还讲授它与其它圈层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及其 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特征、土壤水资源面临的挑战、土壤污染及其治理、土地退化机理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实用性:内容前后呼应,脉络清晰,将土壤学的基本知识与农业生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工作中面临 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学生易于掌握和融会贯通。 《土壤学》紧紧围绕土壤肥力讲授土壤组成(矿物质和有机质);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土壤水、气、热、 肥状况;土壤形成、分类与分布;主要土壤类型的特点和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 本课程主要讲解土壤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近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打好必要的基础。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利用土壤学知识去解 决农、林业生产中的土壤问题,进一步利用、控制和改造土壤,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服务。 二、基本要求 (一)理论知识方面: 1、能鉴别主要的岩石、母质类型和地形地势。能独立进行土壤剖面的划分及土壤剖面观察。 2、系统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能分析各种肥力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3、掌握主要土类的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剖面特性、基本理化性状及利用改良的途径和方法。 4、了解土壤的主要类型,并且能进行与林业生产有关的土壤资源调查工作。 (二)能力、技能方面: 掌握土壤资源调查、土壤样品采集及常规的土壤分析方法,并且能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应用。 能力与技能方面的学习属于《分析测试系列试验Ⅰ》的内容 (三)教学说明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46 学时,课堂讲授为32 学时,另有教学实验14 学时。 在教学中以土壤的形成、演化为线索,系统讲解土壤学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介绍土壤的形成及土壤 剖面;土壤有机质及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的分布规律及主要土类别,土壤学研究的动态。 土壤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我国土地资源概况 土壤是绿色生命的源泉,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和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主要 来源于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而土壤是农、林业生产的基础,是农、林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植物生产、动物生产和士壤管理是农业生产的 3 个主要的组成环节。植物生产主要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

水工程经济与概预算课程教学大纲

南昌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理工学科部 《水工程经济与概预算》课程 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给水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二○一五年七月

《水工程经济与概预算》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工程造价基本知识 课程内容: 1、基本建设和分类。 2、基本建设程序。 3、基本建设项目划分。 4、建设工程造价和文件。 基本要求: 1、熟悉基本建设和分类。 2、了解基本建设程序。 3、了解基本建设项目划分。 4、掌握建设工程造价和文件。 本章重点:基本建设和分类、建设工程造价和文件。 本章难点:建设工程造价和文件。 第二章水工程造价编制与组成 课程内容: 1、投资估算。 2、设计概算。 3、施工图预算。 4、工程价款结算与竣工决算。 基本要求: 掌握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价款结算与竣工决算。 本章重点: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价款结算与竣工决算。本章难点: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工程价款结算与竣工决算。第三章工程定额 课程内容: 1、定额概述。 2、企业定额与施工定额。 3、概算定额与概算指标。 4、单位估价表。 5、工程预算定额。 基本要求: 1、熟悉企业定额与施工定额、概算定额与概算指标、工程预算定额。 2、掌握单位估价表。 本章重点:企业定额与施工定额、概算定额与概算指标、工程预算定额。

本章难点:企业定额与施工定额、概算定额与概算指标、工程预算定额。第四章水工程概预算费用与计价程序 课程内容: 1、水工程费用与组成。 2、水工程计价程序。 3、水工程费用计算。 4、水工程造价构成分析。 5、工程量清单计价。 基本要求: 1、熟悉水工程费用与组成。 2、了解水工程计价程序。 3、掌握水工程费用计算。 4、了解水工程造价构成分析。 5、学会工程量清单计价。 本章重点:水工程费用与组成;水工程费用计算。 本章难点:水工程费用计算。 第五章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图概预算编制 课程内容: 1、给水排水工程系统概述。 2、给水排水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 3、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 4、给水排水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实例。 5、给水排水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实例。 基本要求: 1、了解给水排水工程系统。 2、熟悉给水排水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 3、掌握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 本章重点:给水排水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本章难点:给水排水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 第六章消防工程施工图概预算编制 课程内容: 1、消防工程系统概述。 2、工程量计算规则与计价表套用。 3、工程量清单项目设置。 4、消防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编制实例。

《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

《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教学目标 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客观规律并付诸应用的数学学科,是本科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训练学生严密的科学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后续课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1 学生获得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运算技能; 2 学生在运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训练; 3 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扩大数学知识提供必要的数学基础。 三、教学学时分配 《概率论》课程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概率论的基本概念(12学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随机事件及样本空间的概念,掌握随机事件间的关系及运算。 2.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及公理化定义。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会应用这些性质进行概率计算。 3.理解古典概率的定义,会计算古典概率。 4.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掌握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会用这些公式进行概率计算。 5.理解事件的独立性概念,掌握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掌握计算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古典概型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计算方法、条件概率公式、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 教学难点: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及应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随机试验、样本空间、随机事件(拟用MOOC) 1.确定性现象和随机现象的概念,随机试验的概念和特点。

2.样本空间、样本点、随机事件等概念。 3. 事件间的关系及运算。 第二节频率与概率(拟用MOOC) 1.频率的定义、基本性质及计算。 2.概率的公理化定义及概率的性质。 第三节古典概型(拟用MOOC) 1.等可能概型(古典概型)的定义,放回抽样和不放回抽样的概念。 2.等可能概型中事件概率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第四节条件概率(拟用MOOC) 1.条件概率的定义、性质及其计算。 2.乘法原理及其在计算概率中的应用。 3. 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及其应用。 第五节独立性(拟用MOOC) 1.事件相互独立的定义、性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计算。 本章习题要点: 1. 求随机试验的样本空间。 2. 求古典概型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 3. 利用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求概率。 4. 利用事件的独立性求概率。 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8学时) (一)教学要求 1. 理解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的概念,掌握分布函数的性质,计算与随机变量有关的概率。 2. 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的概念,掌握0-1分布、二项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及其应用。 3. 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概念,掌握概率密度与分布函数之间的关系;掌握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及其应用。 4. 掌握求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函数的概率分布;掌握求连续型随机变量的函数的概率密度和分布函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大纲执行情况总结

教学大纲执行情况总结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任务与教学目的 设施园艺学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农学科植物生产类园艺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也适用于其他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大纲。课内学时72,共计4学分。 设施园艺学是园艺学科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包涵了生物、环境和工程三个交叉学科的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已经学习了园艺植物栽培学、农业气象学等相关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园艺学科学生的专业背景,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侧重讲授园艺设施在园艺作物生产中的应用。因此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目前生产中普遍应用的园艺设施的主要类型及环境特点,不同覆盖材料对设施环境的影响,如何通过温、光环境调控和水肥管理满足园艺作物生产的要求,实现高产、高效目的。掌握目前设施栽培面积比较大的主要瓜类、茄果类等蔬菜、花卉和果树等作物的设施栽培关键技术。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介绍设施园艺的定义和内涵,设施园艺在百姓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设施园艺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等,使同学了解我国设施园艺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几种主要园艺设施的结构、类型、性能的讲授,使同学了解不同设施在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对覆盖材料性能的讲

授,使同学们了解各种覆盖材料在生产中的选用原则;通过对设施内温、光、湿、气和土壤环境特点的介绍,使同学们掌握设施性能与调控技术;简单介绍园艺设施的选址要求、在建造和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最后介绍园艺植物设施栽培的特点及主要蔬菜、花卉和果树设施栽培关键技术。通过以上内容的讲授,使同学们初步掌握设施园艺相关理论与技术。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设施园艺学综合性很强,从知识内容上涉及到园艺植物栽培学、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气象学、工程力学等诸多领域的学科知识。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设施园艺学属于实用技术,应用性很强。课程教学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传授知识和培养方法技能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采用多种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 3.安排形成性考核,关注教学过程的监控、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方法与形式 1.按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

《林业技术经济学》(新版)教学大纲

《林业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授课专业:林学专业2007级 学时数:27 学分数:1.5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门课程是林学专业的选修课。林业技术经济学是技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或称边缘科学。它是对为达到某种预定目的而可能被采用的各项不同的技术政策、技术方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进行计算、分析、比较和评价,从而选择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最优方案的科学,即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林业技术经济学也是林业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门新兴学科。 二、课程教学内容 绪论(0.5学时) 要求理解技术经济的概念,技术和经济的关系,林业技术经济研究的对象、内容和任务以及其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一般了解:林业技术经济研究的内容和任务以及其理论基础与指导思想。 全面理解:技术经济的概念,技术和经济的关系。 简单应用:简述林业技术经济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林业技术经济效果的基本原理(1.5学时) 一般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如何处理林业生产中不同技术经济效果之间的关系。 全面理解:经济效果原理。 难点分析:经济效果原理和如何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的特点。 第二章技术方案经济比较的可比条件和评价标准(2学时) 一般了解:技术方案经济比较的可比条件。 全面理解:评价林业技术方案的客观标准。 难点掌握:资金的时间价值。 综合运用:资金的时间价值的计算。 第三章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2学时) 一般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的作用和设置原则。 全面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 重点掌握: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难点分析:林业技术经济效果指标体系。 第四章林业技术经济分析的一般方法(3学时) 一般了解:林业技术经济效果研究的一般步骤,以及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的内容。 全面理解: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盈亏平衡分析。 难点分析:因素分析。 第五章技术经济预测和决策(4学时) 一般了解:技术经济预测概述。 全面理解:定性预测法、回归预测、时间序列预测以及其它方法,马尔科预测技术,技术经济决策和效用曲线。 难点分析:回归预测和效用曲线的应用。 第六章线性规划(1学时) 本章内容要做好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讲解,因为其中内容涉及到数学内容的较多,难于在有限时间内讲解清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大纲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C2113010 课程名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英文名称: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学时:46 学分:3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开课学期:第3学期 适用专业:工、理(物理,化学)、经管类各专业 开课院系:全校各院系(人文学院及数学系除外)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及对这种客观规律性的观察组织和科学估计与判断的一门数学分支学科。由于该学科理论严谨,应用广泛,因而已成为现代工程技术与社会经济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一种技术工具及我校理、工、经、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理论,分析思想和常用的计算方法,从而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相关科研活动奠定基础。 二、课程的需求与任务 本课程的需求与任务为:(a)为理、工、经、管各专业的后继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如随机过程、随机运筹学、统计信号处理、随机信号分析、统计模式识别、雷达系统仿真与性能评估、统计物理、计量经济学等)提供概念、理论基础和应用方法支持;(b)为今后从事的各种随机动态系统(如通信系统、雷达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的规划论证、系统分析、设计、仿真、决策与控制研究提供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支持。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概率论的基本概念(6学时) 内容:随机试验、样本空间与随机事件;频率与概率;古典概型与几何概型;条件概率与独立性。

基本要求: (1)理解样本空间,随机事件的概念,掌握事件的关系与运算。能熟练运用事件的和,积,差运算表示未知的事件。 (2)了解概率的公理化体系及概率论的发展历史,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质。熟练掌握概率的加法公式。会计算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问题的概率。 (3)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熟练掌握概率的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和Bayes 公式。 (4)了解事件独立性的概念,掌握用事件独立性进行概率计算。 (二)随机变量及其分布(6学时) 内容: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 基本要求: (1)理解随机变量概念,离散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理解独立重复试验的概念。掌握计算有关事件概率的方法。掌握0—1分布、Poisson分布、二项分布及其应用问题的求解方法。 (2)了解分布函数的概念,理解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掌握概率密度与分布函数的关系,分布函数与密度函数的性质,掌握均匀分布、指数分布、正态分布及其应用。 (3)了解β分布、γ分布、Weibull分布及其参数的几何特性。 (4)会求简单随机变量函数的概率分布。 (三)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8学时) 内容:二维随机变量;边缘分布;条件分布;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两个随机变量的函数的分布。 基本要求: (1)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概念,理解二维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函数的概念及性质、理解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分布律及性质,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联合密度函数及性质,会利用二维概率分布求有关事件的概率。 (2)了解边缘分布,条件分布。理解边缘密度,条件密度。会求二维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分布列及边缘分布函数。会求二维连续型随机变量的边缘密度函数与边缘分布函数。 (3)理解随机变量独立性的概念,掌握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独立性的条件。

资源环境分析教学大纲

《资源环境分析》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资源环境分析既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又是一门应用学科,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 学生通过学习土壤、植物、农产品品质、肥料、环境污染分析的基本知识,掌握样品的采集制备、分析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分析样品的预处理技术、测试方法的基本原理、试剂配制与测试操作技术、操作的要点难点,方法的误差产生与干扰的克服方法、常规分析与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分析质量的控制、分析数据的处理与评价应用知识。为学生开展SRT课题的研究,参与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在实际生产中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进行合理施肥、食物和饲料的检定、环境评价与环境修复、有机绿色农业生产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分析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水、试剂、器皿 1.水的制备与检验 2.试剂的规格、标准、选用与配制 3.常用分析器皿的特性、使用与洗涤 习题要点:水的检验方法与要求,试剂的规格与配制方法,常用分析器皿的特性和洗涤方法。 第四节分析误差的控制与数据处理 1.分析误差的来源 2.分析误差的表示方法 3.系统误差的控制 4.偶然误差的控制 5.允许误差的范围 6.可疑数据的取舍 习题要点:分析误差的类型与表示方法,如何控制分析误差和进行数据的取舍。 本章重点、难点:实验室用水的检验、试剂的选用与配制方法,常用器皿的特性与使用方法,实验误差的减免。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实验用水的检验指标和检验方法,试剂的规格、选用、配制与保存方法,常用器皿的特性与使用方法,实验误差的检验与减免。 理解:实验室用水的制备方法、试剂的标准,分析数据的统计与检验。 了解:特殊用水的制备方法,标准试剂的要求和前处理方法,常规分析仪器的使用与维护。 第一章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第四节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1.土壤样品的采集 2.土壤样品的制备 3.土壤样品的保存 习题要点:如何使土壤样品具有最大的代表性,特殊样品的采集制备和保存的要求。 第五节植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1.植物组织品采集制备与保存 2.瓜果样品采集制备与保存 3.籽粒样品采集制备与保存 习题要点:根据研究的要求采集制备与保存植物组织。 第六节肥料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1.无机肥料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2.有机肥料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 习题要点:比较肥料样品、土壤样品和植物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的异同。 第五节样品水分含量的测定 1.常压烘干法 2.减压烘干法 3.共沸蒸馏法 4.卡尔·费休法 习题要点:根据样品的特性选用其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操作要点。 本章重点、难点:代表性土壤、植物、肥料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方法与要求。 本章教学要求: 掌握:代表性土壤、植物、肥料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方法与要求,水分测定的烘干法。 理解:特殊土样、诊断样品的采集制备与保存方法,水分测定的减压烘干法、蒸馏法、卡尔-费休法的原理。 了解:根据样品的特性和研究要求进行样品的采集与制备、选择样品水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第三章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第三节概述。 1.土壤有机质在肥力上的意义 2.土壤有机质的形态与含量 3.土壤有机质与氮素含量的关系 4.有机碳不同测定方法的比较和选用

《工程经济》教学大纲

重庆高级建筑技工学校《工程经济》课程教学大纲 专业课教研组编写教师:魏佳强 2013年2月23日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概述。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选修课。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知识较强。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27 适用对象: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成专学生 考核方式:该课程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成绩。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3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等 教学对象:2011级建筑工程施工专业二年级上学期的成专学生。 二、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它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具有理论面宽、实践性强、政策性要求高等特点。基本任务是研究建筑工程专业的基本经济规律及工程项目经济效果的分析原理和方法。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技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中的应用,并对建筑工程项目资金筹措、项目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不确定性分析、项目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设备更新分析、价值工程、风险决策与风险管理等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具有一定的开展技术经济分析、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初步的经济分析、科学管理的基本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生对本课程由浅入深地学习,激发学生对建筑及建筑行业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成为一名技术强、能力过硬并具有强烈事业心、责任心的技术管理人才。 三、本课程与该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专业课,用到的知识较为全面,既牵涉基础课,又涉及专业基础课,与其有密切联系的课程有:《建筑构造》、《建筑法规》、《建筑材料》、《工程量计价》。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课。 四、教学方法 工程经济课程的特点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在教学方法上,要在讲清楚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和学会工程经济规范条文的应用,熟悉各种经济指标,能熟练地运用规范进行各种基本构件的经济效果评价。 作业对熟悉基本理论和计算应用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要有计划地根据课程的进度,安排足够的习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并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规范的相关规定。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2002年制定 2004年修订) 课程编号: 英文名:Probability Theor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前置课:高等数学 后置课:计量经济学、抽样调查、试验设计、贝叶斯统计、非参数估计、统计分析软件、时间序列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多元统计分析、风险理论 学分:5学分 课时:85课时 修读对象:统计学专业学生 主讲教师:杨益民等 选定教材:盛骤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三版) 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统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课程,其理论及方法与数学其它分支、相互交叉、渗透,已经成为许多自然科学学科、社会与经济科学学科、管理学科重要的理论工具。由于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别是随着统计应用软件的普及和完善,使其应用面几乎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领域。本课程是统计专业学生打开统计之门的一把金钥匙,也是经济类各专业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由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部分组成。概率论部分侧重于理论探讨,介绍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建立一系列定理和公式,寻求解决统计和随机过程问题的方法。其中包括随机事件和概率、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等内容;数理统计部分则是以概率论作为理论基础,研究如何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推断。包括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参数统计、假设检验、非参数检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能够理解随机事件、样本空间与随机变量的基本概念,掌握概率的运算公式,常见的各种随机变量(如0-1分布、二项分布、泊松(Poisson)分布、均匀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等)的表述、性质、数字特征及其应用,一维随机变量函数的分布、二维随机变量的和分布、顺序统计量的分布。理解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与相关系数的本质涵义,掌握数学期望、方差、协方差与相关系数的性质,熟练运用各种计算公式。了解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量的内容及应用,熟悉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推断的各种基本方法,能用所掌握的方法具体解决所遇到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方法: 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抽象、概括,引出新的概念。由于本课程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学生之前从未接触过,学习起来会感到难度较大,授课时应突出重点,讲清难点。要使学生明白,本课程主要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从何角度、用何原理和方法进行研究的,是怎样研究的,得到哪些结论,如何用这些方法和结论处理今后遇到的社会经济问题。在教育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注意随时根据学生的理解状况调整教学进度。授课要体现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为学生自学准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学。在教学中要体现计算机辅助

2015级植物保护学概论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学概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及预测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防止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一)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掌握农业昆虫识别的基本知识;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要点和各种防治方法;熟悉当地主要植物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二)能力方面: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能正确识别植物主要害虫种类;在田间能正确诊断植物主要几大类病原的病害;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方法和病虫害的防治适期;掌握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技术;基本具有对当地植物主要病、虫进行综合防治的能力;调查了解当地植物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初步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方面:培养学生植物保护意识;从事病、虫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培养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植物保护学科作为农学门类中四个与种植业有关的一级学科之一,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色。它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它与生物领域中的大多数二级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主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属于生命科学范畴,它与其他学科具有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科中植物病理和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两个二级学科分别在群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病虫等有害生物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和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规律,探讨病、虫致害机理和寄主植物抗性机理,为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1课时,讲授1) 主要讲述植物保护的概念,植物保护的研究内容,植物保护与人类的关系,植物保护学的发展和趋势。 1.基本要求

《化工技术经济》教学大纲

《化工技术经济》教案大纲 课程编号: 总学时:(理论教案学时,实践教案学时) 学分: 基本面向:化学工程与工艺类本科生 所属单位(教研室、实验室):化学工程系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工业的技术特点,紧密联系中国国情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学习和掌握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任务是运用技术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注重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的普遍原理与化工生产的紧密结合,研究化学工业和化工过程中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结合,力求提高化工过程及设备、乃至整个工业的能源、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局部和整体的经济效益。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了解经济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化学工业的特点; .通过学习经济效益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包括经济效益指标、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等效计算、投资项目经济评价方法等,增强经济效益观念,提高效益分析能力; .理解和应用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掌握工程项目评价的理论和方法;. 能对生产、科研、设计等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技术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证,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属于化学工程的选修课程,可以为先学习化工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以增加了解本课程化工技术可行性和合理性,优化设计。 四、本课程的教案内容 (一)绪论 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教案内容和教案环节的安排; 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化学工业的概念和特点; 技术和经济的关系;

化工技术经济学的形成及作用; 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经济观念。 目的与要求: . 了解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 了解化学工业的概念和特点; . 明确技术和经济的关系; . 了解化工技术经济学的作用; . 明确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经济观念。 (二)化工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经济效益的概念和评价原则; 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投资的基本概念; 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估算; 设备折旧的计算方法; 成本及费用的估算; 销售收入、成本、利润与税金。 目的与要求: . 理解经济效益的概念、评价原则和技术经济指标体系;. 了解投资的基本概念和项目资产的组成; . 掌握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的估算方法; . 了解设备的折旧和折旧率; . 掌握设备折旧计算的基本方法; . 了解成本及费用的概念; . 掌握成本及费用的估算方法; . 理解销售收入、成本、利润与税金之间的关系。(三)化工技术经济的基本原理 可比原则; 资金时间价值的概念和衡量; 利息与利率; 现金流量及现金流量图; 资金等效值的概念; 资金等效值的计算方法。 目的与要求: . 了解可比原则的概念和应用;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doc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学大纲 2018年6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英文名称:Theory of prob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课程类型:公共课、学科基础课 学时:64 学分:4 适用对象:四年制本科财经、管理类本科各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微积分、线性代数 二、课程简介 中文简介: 概率统计在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严密思考的方法。本课程对学习专业理论课是必需的,对数学后继课程:运筹学、经济计量学等都是重要的。对实际工作中进行经济数量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 本大纲力图体现财经、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既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又带有教学上的灵活性和适用性,既考虑内容的选取要适合财经、管理类专业的需要,又避免引入过多的经济概念使教与学都感到困难。 本大纲将基本要求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即对概念和理论性的知识,由低到高分别用“知道”、“了解”、“理解”三级区分,对运算、方法和技巧方面的知识,由低到高分别用“会或能”、“掌握”、“熟练掌握”三级区分。 英文简介: Theory of prob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is the important lesson such as differential and integral; linear algebra. The lesson can help to raise the ability of the students’ analysis, train their ability of the logical thinking. The lesson is necessary for professional academic lessons. The lesson is important for succeed lessons such as the

动物营养教学大纲

《动物营养与饲料》教学大纲下载PDF版本 课程编号:学时:60 其中实验 10 学 时教学实习 0.5周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动物营养与饲料》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动物所需各种营养物质的营养作用与营养缺乏症、饲料营养价值与饲料加工利用、畜禽饲养标准及日粮/配合饲料产品设计、产品质量管理等内容。既是畜牧业生产的必备知识,又是饲料工业生产的技术核心。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基本理论,能配制日粮/设计配合饲料产品;进行日粮营养诊断,处理常见问题;会饲料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是在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动物生物化学》、《家畜生理学》等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行,为后续学习动物生产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饲料营养物质组成及营养生理作用;掌握主要营养物质缺乏和过量对动物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 2.了解动物对饲料消化吸收规律,掌握能量在动物体内的转化过程。 3.了解饲料分类方法及原则,掌握各类饲料的营养特点。 4.了解添加剂预混料配方设计方法。掌握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配方设计原则,掌握主要动物饲料配方设计技巧。 5.了解饲料生产工艺流程及质量管理措施。 (二)能力教育目标 1.会判别典型营养缺乏症,能采取有效措施纠正。 2.会合理利用饲料原料。 3.会使用饲料产品,能根据现有条件设计配合饲料、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配方。 4.会进行日粮营养诊断,能解决常见问题。 5.会饲料原料常规分析操作。 (三)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教育学生遵守职业道德,严格控制饲料安全以保证食品安全;教育学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养成学生吃苦耐劳的好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已开课程专业知识,采用启发式教学,注意通过生产实例讲授;注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密切结合计算机在饲料配方设计中的应用,采用计算机及行业软件辅助教学。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把握能力,可配合机房开放进行。

建设工程经济 教学大纲

《建设工程经济》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建设工程经济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考查) 学时:36 学分:4 适用对象:工程造价专业高职学生 考核方式:该课程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成绩。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3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等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介于自然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性科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核心内容是一套技术经济分析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提高技术实践活动效率的基本工具。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城市建设与工程管理方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它是由技术科学、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等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具有理论面宽、实践性强、政策性要求高等特点。基本任务是研究土木工程业的基本经济规律及工程项目经济效果的分析原理和方法。 内容包括:建筑工程经济总论,资金时间价值及等值计算,建设项目技术经济效果评价方法,经营预测与决策,价值工程,工程建设方案和设备更新的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供建筑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专业高职高专作教材使用,也可供相关科技人员参考 第一章总论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 1、熟悉基本建设的概念,内容,作用,分类及其程序; 2、了解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建设与建筑业的关系; 3、理解经济效果的含义; 4、掌握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意义,建设项目的投资及其来源,固定资产折旧; 5、熟悉建筑工程经济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教学内容 1、主要内容 本章首先从技术实践活动及其要素入手,介绍了技术经济学的产生背景与发展状况,主要论述了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简要介绍技术经济分析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

《概率论》课程教学大纲 Probability Theory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 适用专业:统计开课学期:3 总学时数:64 总学分数:4 编写年月:2007. 5 修订年月:2007. 7 执笔:邱红兵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应用数学学院“统计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概率论是对随机现象统计规律进行演绎研究的一门数学学科,是根据随机现象的规律性对随机现象的某一结果出现的可能性大小做出客观的量化定义,表述其特征,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概率论集理论和应用为一体,具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在现代技术、管理、科研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论认知水平和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并为以后的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必备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事件与概率(14学时) 本章内容:随机现象与统计规律性,样本空间、事件,事件之间的关系及其运算,古典概型,几何概率,概率空间:概率的公理化定义、概率的性质。 本章要求: 1、掌握事件之间的关系及其运算。 2、掌握古典概型的定义,会用古典概型的计算公式计算相应的概率。 3、掌握几何概率的计算方法。 4、理解概率空间、概率的公理化定义;熟练掌握概率的性质。 第二章条件概率与统计独立性(8学时) 本章内容: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事件的独立性,贝努里概型,两点分布、二项分布、几何分布、巴斯卡分布,二项分布的普阿松逼近。 本章要求: 1、熟练掌握条件概率公式、乘法公式、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并能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2、理解事件的独立性,并会利用独立性计算概率。 3、掌握贝努里概型中的一些重要分布:两点分布、二项分布、几何分布、巴斯卡分布。 4、能用Poisson定理求解有关问题。

化工技术经济课程教学大纲

化工技术经济 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ical Economy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27 学分:1.5 考核方式:考查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的专业任选课。化工技术经济是一门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相互渗透和外延发展形成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是应用技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化学工业的特点,研究化学工业发展中的规划、设计、建设、生产及科研等个方面和个阶段的经济效益问题,任务是将化工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和统一,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工业的技术特点,紧密联系中国国情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学习和掌握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任务是运用技术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注重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的普遍原理与化工生产的紧密结合,研究化学工业和化工过程中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结合,力求提高化工过程及设备、乃至整个工业的能源、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局部和整体的经济效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用化工技术经济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及其在项目前期决策中的应用,对项目的资金筹措、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不确定性分析及风险决策等有一个系统的评价,掌握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以达到能对具体化工项目进行公正、客观、合理、准确评价的目的。 开设本课的主要目的是使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增强经济观念,培养效益意识,使学生能将化工技术实验与经济效果正确地结合起来。本课程系统地介绍技术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并着重讲述化工生产中技术经济问题,培养学生作为化学工程师备的素质和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堂讨论等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了解 2 第二章化工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掌握 4 重点与难点投资、项目资产、成本和费用的基本概念及销售收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