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及其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47.08 KB
- 文档页数: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措施前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见的急性腹痛病症之一,由于其病情变化快、严重性高,护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这篇文档将介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措施,旨在提供给医护人员参考。
背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发生在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上段的出血,其病因多样,包括胃溃疡、食管静脉曲张、胃癌等。
这种病情的严重性在于患者可能会因为大量失血而出现休克、贫血等危险状况。
护理措施1.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往往存在大量失血的情况,因此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是至关重要的。
包括:心率、血压、呼吸情况、皮肤状况等。
若患者出现心率增加、血压下降、呼吸浅慢及皮肤苍白等状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 保护患者安全急性出血的患者常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因此需采取措施保护患者的安全。
包括:设立护栏、保持床边清洁整齐、防止摔倒等。
同时,也要保证患者有充足的休息和保持体位的平稳。
3. 术前准备工作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术前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护士要配合医生检查患者的基础生命体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等检查。
同时,还要配合医生做好手术部位的消毒和手术器械的准备工作。
4. 给予输液治疗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液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之一。
输液的目的是补充丢失的血液和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常用的输液包括晶体液、胶体液和血液制品等,具体使用哪种输液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定。
5. 控制出血对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控制出血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出血量、出血颜色等。
同时,根据医生的指示,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出血,例如冷敷、垂直位、胃复张压迫和药物治疗等。
6.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工作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药物包括止血药物、抑酸药物和保护胃粘膜的药物等。
在给予药物治疗时,护士应注意合理使用药物、掌握药物的用法和剂量,并注意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要点分析1. 引言1.1 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胃、十二指肠等消化道黏膜发生破损或溃疡,导致血液从消化道内部流出的情况。
这种情况常常伴随着呕血、黑便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针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正确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加速康复过程。
针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要点主要包括对病因的分析、观察评估、药物治疗、饮食护理等方面。
通过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相关因素,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可以更好地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合理的药物治疗和饮食调理也是关键的护理要点。
本文将从病因分析、护理要点、观察评估、药物治疗以及饮食护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希望能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更好地开展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
2. 正文2.1 病因分析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病因有消化道溃疡、胃食管静脉曲张、胃黏膜出血等。
溃疡性出血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可以由于胃酸过多、感染、应激等因素导致,溃疡的破裂会引起出血。
胃食管静脉曲张是肝硬化等疾病的并发症,脾功能亢进引起静脉压力升高,静脉曲张形成后易破裂出血。
胃黏膜出血常见于长期非甾体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使用过程中,这些药物会损害胃黏膜,导致出血。
其他病因还包括消化道肿瘤、出血性结肠炎等。
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还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食管裂孔疝、慢性肾功能不全、胰腺炎等,都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在护理上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致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2.2 护理要点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要点。
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等,以及出血量的变化情况。
定期测量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值,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的情况。
护理人员需要保持患者的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和体力消耗,减少胃肠道的血流量,有助于减少出血量。
上消化道出血的案例及其护理目录一、概述 (2)1. 上消化道出血定义 (2)2. 病因分析 (3)3. 临床表现 (4)4. 诊断方法 (5)二、案例介绍 (6)1. 案例一 (7)2. 案例二 (8)3. 案例三 (8)三、护理评估 (9)1. 心理状况评估 (10)2. 生活状况评估 (11)3. 患者疼痛评估 (12)四、护理措施 (14)1. 饮食护理 (15)2. 呕血护理 (16)3. 便血护理 (18)4. 疼痛管理 (19)5. 心理护理 (20)6. 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20)7. 康复指导 (22)五、护理效果评估 (23)1. 护理前后病情变化对比 (24)2. 患者满意度调查 (25)3. 护理质量评价 (25)六、出院指导 (27)1. 出院前健康教育 (28)3. 自我监测方法 (30)4. 如何寻求帮助 (31)七、总结 (31)1.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的重要性 (32)2. 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33)3. 对未来护理工作的展望 (34)一、概述上消化道出血是指胃、十二指肠、食管等消化道黏膜上的血管破裂,导致血液从口腔或肛门排出的一种病症。
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病情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
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详细介绍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在2018年的一个晚上,患者张先生因反复呕血2天、黑便3天就诊于某医院消化内科。
经检查发现,张先生患有急性胃溃疡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
医生立即给予止血治疗,同时进行胃肠道减压、抗酸抑酸、保护胃肠道黏膜等护理措施。
经过紧张的治疗和护理,张先生的病情逐渐稳定,最终康复出院。
本案例展示了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治疗和护理过程,为临床护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 上消化道出血定义发生部位:包括食管壁内血管破裂出血、胃壁血管破裂出血以及十二指肠壁内血管破裂出血等。
一体液不足:与禁食、呕血、黑便,引起体液丢失过多,液体摄入不足有关;1、迅速开通两条及其以上静脉通道,以留置针为宜,选择易固定的大血管。
进行输液、输血等治疗,以及常规的止血、对症药物应用。
2、病情观察:患者进行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密切注意其生命体征改变情况,观察患者头晕,心悸,四肢厥冷,出汗,晕厥等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症状;观察并记录有无呕血、黑便,呕血、黑便的量及颜色性状,神志变化、体温变化及尿量的情况。
3、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调整输液的量及速度防止液体量过多、速度过快加重患者心肺功能负担,发生心力衰竭、肺水肿,尤其是高龄、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4、体位与休息上消化道出血程度较重患者嘱其绝对卧床休息,发生呕血应将头偏向一侧,避免血液吸入气管造成窒息。
二、活动无耐力:与血容量减少有关1、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做好保暖措施;2、陪护留伴一人,协助病人日常基本生活需求;3、卧床休息至出血停止,嘱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三、排便异常:与上消化道出血有关1、协助病人做好肛门皮肤护理,保持清洁,干燥;2、指导家属和病人学会观察排泄物的颜色、性质、量及次数;3、切观察继续出血情况和再出血情况。
四、营养失调:与禁食有关。
,1、患者出血期间在活动性出血期间应严格禁食。
2、止血后24~48 h,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症状改善、相关血液指标恢复后,可从温凉流质饮食开始,如:米汤、藕粉,亦可进食少量牛奶,但应少量多餐,每次不超过100 mL,以防止患者出现腹胀等不适。
逐步过渡到无渣、少渣的半流质饮食,如:蒸鸡蛋羹、稀米粥、细软面条等。
最后回归到普食。
五、焦虑:与上消化道出血有关。
1、护士应重视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并且耐心、详细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减少患者的担心,从而放松紧张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
2、护理人员应及时掌握心理变化,多与患者沟通,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在实施各项操作时要做到轻、稳、准,多使用积极鼓励性语言,并适当地介绍治疗成功案例。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上消化道出血是指胃、十二指肠或食管等消化道黏膜损伤引起的出血。
常见原因包括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炎等。
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症状为黑便、呕血、便血或呕吐物中带血丝等。
下面是关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一、护理诊断:1.体液量不足:由于出血导致血容量减少,使机体处于低血容量状态,出现低血压、心跳加速、皮肤湿冷等症状。
2.恶性贫血:长期和大量出血会导致机体贫血,出现皮肤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
二、护理措施:1.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变化,如血压、心率、呕吐、呕血等情况。
记录出血量、颜色和性质,并及时报告医生。
2.维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保持患者的头部高位,避免吞咽和呕吐物流入呼吸道,防止窒息和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患者的尿量、尿液性质和尿比重,及时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根据医嘱给予输液治疗,如静脉注射血浆、血红蛋白等。
4.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在出血稳定后,饮食应以液体及半流质为主,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和含酒精的饮料。
5.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对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溃疡病可以给予抗酸药物、抗生素和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可以进行内镜止血或手术止血等。
6.心理支持:上消化道出血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护士可以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病情理解与接受情况,给予患者必要的安慰和帮助。
总结: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治疗和护理工作需要密切配合。
通过细心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记录出血量和性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提供适当饮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以及给予心理支持,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Treitz)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病变引起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引起的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上消化道大出血,主要表现为呕血、便血和不同程度的周围循环衰竭,如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
临床护理在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做好此类患者的护理,是促进疾病好转、延长出血周期、减少出血次数的重要措施之一。
【发病原因】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通常有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的溃疡和黏膜糜烂导致的出血,占55%~74%;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占5% ~14%;贲门黏膜撕裂(Mallory2Weiss)综合征,占2% ~7%;血管病变,占2%~3%;肿瘤,占2%~5%。
【临床表现】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病变的性质、部位、失血量与速度,与患者的年龄、心肾功能等全身情况也有关系。
急性大量出血多数表现为呕血;慢性小量出血则以粪便潜血阳性表现;出血部位在空肠曲氏韧带以上时,临床表现为呕血,如出血后血液在胃内潴留时间较久,因经胃酸作用变成酸性血红蛋白而呈咖啡色。
如出血速度快而出血量又多。
呕血的颜色是鲜红色。
黑粪或柏油样粪便表示出血部位在上胃肠道,但如十二指肠部位病变的出血速度过快时,在肠道停留时间短,粪便颜色会变成紫红色。
右半结肠出血时,粪便颜色为鲜红色。
在空、回肠及右半结肠病变引起小量渗血时,也可有黑粪。
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导致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失血量达大,出血不止或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机体的组织血液灌注减少和细胞缺氧。
进而可因缺氧、代谢性酸中毒和代谢产物的蓄积,造成周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广泛受损,以致大量体液淤滞于腹腔骨脏与周围组织,使有效血容量锐减,严重地影响心、脑、肾的血液供应,终于形成不可逆转的休克,导致死亡。
在出血周围循环衰竭发展过程中,临床上可出现头昏、心悸、恶心、口渴、黑朦或晕厥;皮肤由于血管收缩和血液灌注不足而呈灰白、湿冷;按压甲床后呈现苍白,且经久不见恢复。
上消化道出血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一、液体体积缺乏护理诊断:液体体积缺乏是由于出血导致的体液丧失过多,造成循环血量减少引起的。
护理措施:1.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脉搏、呼吸频率、体温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2.监测尿量,记录每小时尿量,评估肾功能。
3.给予足够的液体补充,根据医嘱给予输液或口服液体,保持水电解负平衡。
4.定期测量体重,评估体液平衡情况。
5.监测血常规、电解质、血气分析等指标,评估患者的血液代谢状况。
二、高危出血护理诊断:由于上消化道出血的特殊性,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出血情况,对患者造成生命危险。
护理措施:1.严密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呕血量、排便情况、血压、脉搏、皮肤湿度等。
2.进行出血部位的护理,如胃管护理、鼻胃管护理等,保持通畅,避免引起二次出血。
3.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出血风险。
4.遵循NPO原则,禁食禁水,以减少胃肠道充血,减轻出血风险。
5.根据医嘱给予止血药物,如PPI、H2受体拮抗剂等,减少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
6.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三、恶性肿瘤护理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常见原因是恶性肿瘤,需要进行相关的护理干预。
护理措施:2.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包括放疗、化疗、手术等。
3.提供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营养补充,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4.监测患者的疼痛情况,及时给予镇痛治疗,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5.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肿瘤标志物的监测、影像学检查等,评估肿瘤的进展情况。
四、食管静脉曲张护理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另一种常见原因是食管静脉曲张,需要进行相关的护理干预。
护理措施:1.监测患者的出血情况,包括呕血量、便血情况等,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给予抗凝治疗,如硝酸甘油等,减轻食管静脉曲张的压力,预防出血。
3.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评估食管静脉曲张的情况,及时采取止血措施。
4.遵循低盐、低脂饮食,减少肝脏负担,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的加重。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及其护理
发表时间:2016-09-22T16:52:23.790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1期作者:刘静[导读]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恶性肿瘤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
随着年龄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消化性溃疡逐渐减少,恶性肿瘤呈上升趋势。
结论: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工作并完善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刘静
谷城县人民医院湖北襄阳 441700
【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及其护理。
方法:收集342例临床病例,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进行分析。
结果:消化道溃疡,胃、十二指肠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恶性肿瘤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
随着年龄增加,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消化性溃疡逐渐减少,恶性肿瘤呈上升趋势。
结论: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工作并完善有效的护理干预可减少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关键词】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消化道溃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1-128-01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Tre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病变引起的出血,是消化科的常见疾病,上消化道大出血如处理不及时病死率较高。
为了探索此病的常见病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本文总结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上消化道出血在我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34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就其病因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和年龄?
本组342例,其中男256例,女86例,男女比例为2.98∶1。
年龄最小11岁,最大78岁,平均52.8岁。
青年人(年龄≤35岁)16.08 %(55/342),中年人(年龄36~59岁)38.89 %(133/342),老年人(年龄≥60岁)占45.03 %(154/342)。
1.2 发病季节?
春季发病169例,占49.42 %;夏季51例,占14.91 %;秋季28例,占8.19 %;冬季94例,占27.49 %。
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占总发病率的76.91 %。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
以消化性溃疡为主,占55.85 %,其次为出血性胃炎(22.81 %)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1.99%),第4位为恶性肿瘤(6.72%)。
2.2? 不同年龄组病因构成?
35岁以下上消化道出血者主要以消化性溃疡为主(67.27 %),恶性肿瘤极少(1.82 %)。
3~59岁的虽然仍然以消化性溃疡为主,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显著上升(18.80 %)。
60岁以上患者的恶性肿瘤比例高达10.39 %。
3 讨论
本组资料提示,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病特点为:男性多于女性,冬、春季节发病率高,中老年患者居多,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较胃溃疡出血多见,饮食不当、酗酒、药物不良反应是发病的主要诱因。
本组男性患者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饮酒、吸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消化性溃疡为主要病因,随着年龄递增,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
中年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见,可能与肝炎发展病程有关,从肝炎发展至肝硬化大约10~15年,而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正好在中年。
值得注意的是,60岁以上患者中,出血性胃炎发病率明显增加(27.27%),可能与老年患者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长期服用抗血小板及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有关,即所谓非甾体类抗炎药相关性胃病,应予重视。
另外,随着年龄的递增,虽然消化性溃疡总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在消化性溃疡病因构成中,胃溃疡所占比例呈稳步上升趋势[2]。
35岁以下胃溃疡病发病率为7.27 %,36~59岁占12.78 %,60岁以上为13.64 %。
这可能与胃黏膜屏障功能减退有关。
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可能因动脉硬化而出现微循环障碍,胃黏膜上皮细胞代谢减慢,黏液分泌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减少,黏膜萎缩,最终导致屏障功能下降。
加强上消化道出血防治的宣教工作十分重要。
应加强饮食与烟酒管理,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及出血的严重性,从而自觉遵从饮食管理。
指导患者进食易消化、无刺激饮食,避免食用机械性刺激强的食物和化学性刺激强的食物,定时进食。
在溃疡活动期,宜少食多餐,避免餐间零食和睡前进食,使胃酸分泌有规律;一旦症状得到控制,应尽快恢复正常的饮食规律。
进餐时注意细嚼慢咽,咀嚼可增加唾液分泌,具有稀释和中和胃酸的作用。
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面食为主,因其柔软、易消化,且其所含的碱能中和胃酸,不习惯面食者以软米饭或米粥代替。
由于蛋白质类食物具有中和胃酸作用,可摄取适量脱脂牛奶,宜安排在两餐间饮用,但牛奶中的钙质易刺激胃酸分泌,故不宜多饮。
对嗜烟酒者,劝其戒除。
参考文献:
[1]马雨慧,黄翠云. 影响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4):313-315.
[2]陈连辉,万珠琴. 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2003,18(4):200-201. 作者简介:湖北省襄阳市谷城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刘静,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