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基础知识(图文)
- 格式:pptx
- 大小:16.52 MB
- 文档页数:28
□书法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指用圆锥形毛笔书写汉字(篆、隶,正、行、草)的法则。
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等。
一般要求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要圆满周到;结构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分布要错综变化,疏密得宜,通篇贯气;并崇尚个性、风貌和意趣。
书画艺术同源于线条,各具有气(刚性)韵(柔性)生动的美感。
绘画有线条,有形象与色彩;书法则不代表物象,不用色彩,只有抽象的线条,故其线条的气质和韵致的表现更求强烈,因此晋唐间称书法为“书势”。
书法艺术要求有微妙叠见的变化,能达到“戈戟銛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转引沈尹默《书法论丛》)。
但字形非具象,要使其具有可畏可奇之技能,尤须讲究笔法、笔势、笔意,才能达到尽美。
书法艺术,有三千多年历史。
商周的金文已富于艺术性;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等更是丰采多姿。
著名书法家如东晋王羲之创妍美流便新体,又备精诸体,为历代书学者所崇尚;唐代有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四大家,而怀素、张旭之狂草亦别具艺术魅力;宋代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四大家;清代分为碑派(崇尚碑刻)与帖派(崇尚字帖);“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融合真、草、隶、篆,创有“板桥体”;现代有于右任、沈尹默等。
□法书书法术语。
指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
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均称“法书”,或称“书”。
《书法三昧》:“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
”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诗句。
今通称所作之书法作品为法书,还含有尊重作者之意。
□翰墨义同”笔墨”。
原指文辞。
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后世亦泛指书法和中国画。
《宋史·米芾传》:“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金石古铜器、石刻的总称。
书法基本知识书写工具,即“笔、墨、纸、砚”,也称“文房四宝”.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也强调“书贵纸笔调和,若纸不称,虽能书亦不善也。
譬之快马行泥滓中,其能善乎”.显然书写工具是必湏讲究的,否则会直接影响书写效果.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文房四宝不仅在书写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其自身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在这种文化形式与内涵中,凝结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汉水,体现出中国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笔:指毛笔,由兽毛制成.分硬毫、软毫、兼毫三种。
硬毫笔有狼毫、紫毫笔等等。
笔性刚健、富有弹性,利于起倒,适合于写小字和行草书。
但硬毫笔由于笔锋坚硬,书写时锋芒容易外露。
软毫笔以羊毫为主,笔性柔软细腻,蓄墨多,适合写篆书、隶书、楷书和行草诸体,因羊毫比较长,可以做大斗笔,写大字。
兼毫笔则是由硬毫与羊毫按一定的比例制成的,其性能也因硬软比例的多寡而分.如“七紫三羊”即七分紫毫,三分羊毫;“五紫五羊”即五分紫毫,五分羊毫;这类笔软硬适中,刚柔相剂,比较适合初学者选用我国生产毛笔的历史非常悠久,能制做毛笔的工厂遍布全国各地,但最有影响的还是浙江湖州善琏镇和苏州的湖笔厂,俗称湖笔。
近年安徽、江西、山东制造的狼毫笔也有不少上品.我们在挑选毛笔时主要的诀巧则为毛笔的所谓“四德”,即“尖、齐、圆、健”.尖:是指笔头合拢后,锋尖锐,不秃且极富弹性.、齐:指笔头捏扁后,顶端的锋整齐。
圆:指笔头周围饱满圆润,呈圆锥状,不扁不瘦,书写时线条浑厚。
健:指笔毛有弹性,笔毛展开后易于收拢回复原状。
笔锋有长短之分。
锋长者叫“长锋笔”;锋短者叫“短锋笔”;长锋笔,其特点是笔头较为瘦细,锋腹软,贮墨多,宜于写行、草书。
短锋笔,其特点是笔头较为粗壮,锋腹刚,贮墨少,宜写楷书、篆书、隶书。
其次,毛笔有大小之分。
选用毛笔的大小应根据书写字的大小而定,写小字用小笔,写大字用大笔,这是常理。
最大的是楂笔,其次是提笔、斗笔;大、中、小楷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