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五)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五)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五)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五)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五)

2018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五)

81。名:①命名、起名(名之者谁)②说出(不能名其一处)③名字(自名为罗敷)

82。谋:①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②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83。奇:qí①奇特。(明有奇巧人)②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

枝合,奇已!)③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

84。骑:①jì,骑兵(骑千余)②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

面者)

85。前:①前面(其一犬坐于前)②上前(狼不敢前)

86。强:①强悍(凶强侠气)②有余(赏赐百千强)③勉强(不可强

以仕)④力行(慕义强仁)⑤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⑥通“僵”,僵

硬(项为之强)

87。且:①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况且(且焉置土石)

88。清:①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②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89。情:①实情(必以情)②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曰密)

90。请:①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②请求(曹刿请见)③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91。穷:①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②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③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④深(穷冬烈风)⑤

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2。屈:①委屈(猥自枉屈)②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93。去:①走开,离去(一狼径去)②距离(我以曰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94。阙:①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②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95。容:①许、让(虽席地不容闲)②神色(视端容寂)③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96。乳:①喂奶(妇抚儿乳)②奶头(儿含乳啼)

97。善:①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②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③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98。尚:①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②还(而君前途尚可)③尚且

99。少:shǎo①一会儿(少时)②稍微(意少舒③不多(饮少辄醉)④shào,年轻(陈涉少时)

100。舍:①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②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③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

去)④shě,施舍(舍与你的)

[原创]上海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整理

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整理 1、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 ①《陋室铭》选自《全唐文》 2、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 ①《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 3、晏婴—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字平仲;善于辞令 ①《橘逾淮为枳》选自《晏子春秋》 4、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①《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②《答司马谏议书》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5、刘义庆—南朝文学家,字季伯 ①《周处》选自《世说新语》(编撰) 6、孟轲—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字子舆;被誉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儒家学派)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儒家学说之经典——仁政※ ②《王顾左右而言他》选自《孟子》 ③《孔孟论学》后两则选自《孟子》 7、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①《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②《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8、魏学洢—明朝散文作家,字子敬 ①《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清张潮(编辑)※二、三段 9、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并称“韩柳” ①《黔之驴》选自《柳河东集》※ ②《小石潭记》(《永州八记》之一)选自《柳河东集》※ ③《捕蛇者说》选自《柳河东集》※第四段 10、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①《黠鼠赋》选自《东坡全集》 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11、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号柳泉 ①《狼》选自《聊斋志异》—短篇文言小说集※

12、墨翟—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 ①《公输》选自《墨子》—墨家学派之经典——非攻、兼爱 13、庄周—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 ①《庄子钓于濮水》选自《庄子》—道家之经典 14、左丘明—春秋时期史学家 ①《曹刿论战》选自《左传》—我国著名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可与其相提并论(司马光,宋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第三段 15、刘向—西汉史学家(编订),字子政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我国著名国别体史书 16、孔丘—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仲尼;儒家学说创始人,被誉为“圣人” ①《孔孟论学》前四则选自《论语》—儒家学说之经典※ 17、郑燮—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 ①《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选自《板桥家书》 18、袁枚—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著有诗歌评论集《随园诗话》等 ①《黄生借书说》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19、刘开—清代散文家,字明东(方来),号孟涂;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 ①《问说》选自《孟涂文集》 20、刘基—明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字伯温 ①《卖柑者言》选自《诚意伯文集》 21、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希文,号文正 ①《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22、司马迁—汉朝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 ①《陈涉世家》选自《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3、陶渊明—晋朝诗人,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生;田园风格 ①《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24、姚鼐—清代古文家,字姬传;桐城派古文家 ①《登泰山集》选自《惜抱轩诗文集》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 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6.出:(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6)名词,道义。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11.得:(1)动词,得到。如:既出,得其船。(2)动词,达到。

202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五).doc

202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五)为您整理“202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五)”,欢迎阅读 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202X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知识整理(五) 81。名:①命名、起名(名之者谁) ② 说出(不能名其一处) ③名字(自名为罗敷) 82。谋:①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 ②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83。奇:qí ①奇特。(明有奇巧人) ②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 枝合,奇已!) ③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 84。骑:①jì,骑兵(骑千余)②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85。前:①前面(其一犬坐于前) ②上前(狼不敢前) 86。强:①强悍(凶强侠气)②有余(赏赐百千强)③勉强(不可强以仕)④力行(慕义强仁)⑤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⑥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87。且:①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况且(且焉置土石) 88。清:①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 ②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89。情:①实情(必以情) ②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曰密) 90。请:①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 ②请求(曹刿请见) ③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91。穷:①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 ②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 ③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 ④深(穷冬烈风)⑤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2。屈:①委屈(猥自枉屈)②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93。去:①走开,离去(一狼径去) ②距离(我以曰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94。阙:①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②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95。容:①许、让(虽席地不容闲)②神色(视端容寂)③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96。乳:①喂奶(妇抚儿乳) ②奶头(儿含乳啼) 97。善:①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 ②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③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98。尚:①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②还(而君前途尚可) ③尚且 99。少:shǎo ①一会儿(少时) ②稍微(意少舒③不多(饮少辄醉) ④shào,年轻(陈涉少时) 100。舍:①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②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③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④shě,施舍(舍与你的)

上海地区各区2017年度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收集

上海市各区2017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阅读专 题 2017年初三二模徐汇区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8-10题(8分)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8.语段选自_________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的著作《》。(3分) 9.下列加点词注音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诗()(3分) A.且.焉置土石且qiě:将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hè:挑 C.始龀.龀chèn:换牙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wú:同“无”,没有 10.下列不能表现愚公坚定意志的选项诗()(3分)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B.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D.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第8——10题(8分)

8.(2分,每空1分)战国,列子9.A 10.A 2017年初三二模闵行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9分)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列加点字与“忠之属.也”的“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诏令徒属.曰 B.神情与苏、黄不属.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0.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曹刿论战”的意思是曹刿谈论战争。 B.第①段点明战争的时间,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 C.第②段详写战争的经过,显示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D.第③段写曹刿论述取胜原因主要在于把握战机。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1.安: (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如:把酒话桑麻。 3.比: (1)动词,挨着,对着。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 (1)士兵、军队。如: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 (1)名词,古代护城河。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如:墨池记。 6.出: (1)动词,出现、露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 (1) chu,名词,地方。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如:乡书何处达? (3) chu,动词,处在。如:处江湖之远。 8.次: (1)名词,层次。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9.从: (1)动词,跟从,跟随。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 (1)动词,说。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最新上海中考文言文实词虚词表

150个文言实词简表 序号例词词义例句出处 1 比①并列,靠近 ②比较,相比 ③及,等到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核舟记(七上) 捕蛇者说(九下) 王顾左右而言他(七下) 陈涉世家(九下) 2 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浅陋,无知,见识短浅 蜀之鄙有二僧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为学(六上) 曹刿论战(七下) 出师表(九下) 3 兵①兵器,武器 ②军队 ③兵士 兵革非不坚利也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葛婴将兵徇靳以东 行收兵 天时不如地利(六下) 出师表(九下) 陈涉世家(九下) 陈涉世家(九下) 陈涉世家(九下) 4 病①疾病,生病 ②疲劳,困苦不堪 ③毛病,缺点,弊端 ④辱,耻辱 未果,寻病终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桃花源记(九下) 捕蛇者说(九下) 问说(八上)(非考试篇目) 橘逾淮为枳(六下) 5 察①明察,考察,考核 ②观察,细看,识别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曹刿论战(七下) 出师表(九下) 6 彻贯通,穿透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小石潭记(七上) 愚公移山(七上) 7 乘①坐、驾(车) ②趁,引申为“冒着” ③(shang)量词。辆,古 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公与之乘 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曹刿论战(七下) 登泰山记(九下) 陈涉世家(九下) 8 从①跟从,跟随 ②听从,顺从 ③自,由 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战则请从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从小丘向西百二十步 乃大惊,问所从来 伤仲永(七上) 小石潭记(七上) 曹刿论战(七下) 狼(八下) 醉翁亭记(九上) 曹刿论战(七下) 孔孟论学(八上) 陈涉世家(九下) 小石潭记(七上) 桃花源记(九下) 9 当 ①在(某时、某处) ②占着,挡着 ③对着,面对 ④应当,应该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咨臣以当世之事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当奖率三军 卖油翁(七上) 出师表(九下) 陈涉世家(九下) 登泰山记(九下) 登泰山记(九下) 登泰山记(九下) 出师表(九下)

中考语文考点跟踪突破22文言实词(含通假字)

考点跟踪突破22 文言实词(含通假字)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二)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①,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②,退则死法③,当恁么④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被敌军打死。③死法:死于军法,被军法处死。④恁么:如此,这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念.无与为乐者念:思念 B.相与 ..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C.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作者在语段(一)中说自己是“闲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隐含的心境包括: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4.语段(二)是苏轼被贬至惠州时所作,请联系语段(一),说说你从苏轼对待贬谪的态度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示例:语段(一)(二)均是苏轼被贬时所作,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对待贬谪心态旷达,启示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挫折、坎坷时,要学会乐观,学会随遇而安,恬淡自适。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2015年上海初三语文二模语文试题汇编--课内文言文

2015年初三二模语文试题汇编—课内文言文 长宁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陈涉世家(节选)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8、本文作者是(朝代)的文学家史学家(人名)(2分) 9、翻译句子(3分) 苟富贵,无相忘。 10、“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的“燕雀”是指“”,此句表达了陈胜的 (3分) (三)课内文言文(8分) 8.汉司马迁 9.如果(我将来)富贵了,是不会忘记你(你们)的。 10.佣者远大抱负和志向 普陀区 (三)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第8—9题(8分)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甲文作者是柳宗元,乙文作者是宋朝的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他们与另六位散文代 表作家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9、甲文以潭中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乙文提到的“积水空明”用以表现_________________,从而衬托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6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8-9题(8分) 8.苏轼唐宋八大家(2分) 9.若空游;月光清朗澄澈;闲适(各2分,共6分) 杨浦区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8分) 登泰山记(节选)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①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②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③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④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⑥ 8、选文作者是清朝__________派古文家____________(人名)。(2分) 9、联系上下文,“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一句作者描述“山”的视角是()(3分) A.平视B.仰视C.侧视D.俯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 归纳整理 作者:姜晓艳阅读:1181 时间:2010-9-30 11:54:14 总校首页新闻速递案例剖析法制纵横学科辅导专业讲坛专家讲坛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实词 1、安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衣食所安。(养) 2、卑 非天质之卑(低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 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具备) 犹得备晨炊(准备) 4、被

被于来世(影响) 皆被绮绣(通“披”,穿) 5、鄙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 6、毕 毕力平险(尽) 群响毕绝(全部) 7、薄 薄暮冥冥(迫近,接近) 不宜妄自菲薄(轻视) 狐裘不暧锦衾薄(厚度小) 8策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策勋十二传(记录) 束手无策(计谋) 9、长ch d 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与“短”相对)

但愿人长久(长久,健康) 死者长已矣(长远) Zh a ng木兰无长兄(排行最大)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头领) 10、称 称其气之小大(相当,配合)ch e n 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配合) 先帝称之曰能ch e ng (称赞) 11、诚 帝感其诚(诚心) 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 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2、惩 惩山北之塞也(苦于) 惩善扬恶(惩罚) 13、驰 愿驰千里足(骑) 公将驰之(驱车追赶)

14、出 皆岀酒食(拿岀)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 每岁京尹岀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 计将安岀(产生) 15、辞 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未尝稍降辞色(语言) 16、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 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 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 1&当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背诵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背诵大全 【名师精选145个文言文实词详解,值得下载背诵】 01、比:①并列,靠近②及,等到(……的时候) 02、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②浅陋无知,见识短浅 03、兵:①兵器,武器②军队③战争 04、病:①生病②毛病③辱,耻辱 05、乘:坐、架(车) 06、持:①拿着,握着②掌握③保持④一只手从下托扶⑤控制,挟制⑥对立,对峙 07、从:①跟从,跟随(求学于)②听从,顺从③采取某一种办法④自,由 08、达:①通②豁达,心怀宽阔③表达,传达④得志,显贵⑤通行的,共同的 09、当:①在(某时,某处)②应当,应该③将要,就要④占着,挡着,阻挡⑤对着,面对⑥掌管,主持 10、道:①路,途②道理,规律③道义④说,讲

11、得:①得到,收获(看到,看见)(领会)(找到)②能够,可以③同“德”,感恩 12、尔:①第二人称代词,你(们),你(们)的②指示代词,这,那③近④形容词或副词词尾⑤语气词,通“耳”,相当于“而已” 13、伐:①砍伐②攻打,讨伐 14、犯:①侵害,危害②触犯,违犯 15、方:①方圆,周围②区域,地方③将,将要 16、负:背,以背载物 17、赋:一种文体 18、更:①交替,轮换,更换②又,另,还③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19、苟:①苟且,不严肃②姑且,暂且③连词,如果,假设。 20、故:①过去,原来,照旧②原因,缘故③所以,因此④特意 21、顾:①回头看,看,看见(环顾,四顾)②拜访③还,反而 22、观:①仔细看,看(观赏)②景象 23、归:①归来,返回②归还③归属,归依(归到一处) 24、过:①经过②次,回,遍③过去,过后④过失,过错⑤犯过

2019中考语文文言实词专项训练

2019中考语文文言实词专项训练 1.爱ài “爱”繁体字写作“愛”,形声字,据《说文解字》和小篆字形,从攵部,(ài)声。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 ①喜爱。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热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②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爱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国论》) 吝惜,舍不得。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 ④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梁惠王上》) 2.安ān “安”是会意字,小篆上边是“宀”字,表示屋子,下边是“女”字。合起来指女子在家安心生活,不必外出担风险。表示安定。 ①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②安置,安放。安营扎寨(成语) ③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④安适,安身。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⑤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⑥哪里,怎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哪里,哪儿。沛公安在?(《鸿门宴》) 3.被 “被”是形声字,小篆从衣部,皮声。表示被子。 bèi ①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覆盖。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 ②受。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 ③表被动。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pī ①通“披”,穿。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②披散,散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列传》) 4.倍bèi “倍”是形声字,小篆从人部(即亻),咅声(古音相近)。表示背向、背着。后引申为数量重叠(一倍)。 ①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过秦论》) ②更加。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③通“背”,违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5.本běn “本”是指事字,金文在“木”(义为棵树)字下加一点,表示树木的根部。表示植物的根部。 ①草木的根。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 ②草木的干、茎。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 ③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君子务本。(《学而》) ④原来的。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本来。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上海市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真题

郑人逃暑①(2005年中考)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 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 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 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7.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 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9.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2分) 10.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2分) 秦西巴纵麑(2006年中考) 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 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 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 忍,又何况人乎?” [注释] ①纵麑(ni):放走小鹿。麑:小鹿。②窃:私自。③傅:任辅导责任的官或 负责教导的人。在文中指老师。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使秦西巴持归烹之() (2)居一年,取以为子傅() 8.下列句子在文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 A对一头小鹿也不能忍受,又何况对人呢? B对一头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 C连一头小鹿都不能容忍,怎么能容忍一个人呢? D连他都不忍心伤害小鹿,其他人会忍心伤害吗? 9.秦西巴“纵麑”的原因是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3分) 10.从孟孙对秦西巴前后态度的变化中,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3分) 鲍君(2007年中考)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 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暴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 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 “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 乃息. (注释)①罝(ju)捕兽的网. ②鲍鱼:这里指用盐渍腌的鱼. ③奉:供奉. ④愈:(病)好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

初中语文中考必考的文言文个实词释义

初中语文 | 中考必考的文言文150个实词释义 1、比 ①比,《说文》“密也”。本义,靠得很近。古字像两人紧贴之形。 ②引申:并列、靠近、勾结、亲密等。③比较、比拟。 ④及,等到。⑤法律术语,同“例”。比附照行的各类案例。 2、鄙 ①“鄙,边邑也。”“鄙”是“野”中的偏远部分,是和邻国接近的地区。(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见识浅陋。(庸俗,浅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③鄙夫;鄙人(自谦);鄙俚;鄙吝④鄙薄;鄙弃;鄙夷(轻视厌弃) ⑤卑鄙,身份低下,出身微贱。⑥比较:鄙;敝 3、兵 ①兵,《说文》“械也”。军械、武器。(本义,兵器、武器。)古字双手举斧斤形。 例:兵器;兵库;兵工厂;兵不血刃;短兵相接。铸兵。 ②士兵,手执武器的人。战士或军队。③战争、军事。 兵贵神速(军队);兵连祸结(战争);兵不厌诈(用兵作战)。兵力(作战能力) 4、病 ①病,《说文》“疾加也”。一般的病称“疾”,重病称“病”。 ②引申:凡疲劳过度、饥饿过度造成的困苦不堪、软弱无力的状态也叫“病”。 ③引申:心理状态,忧虑、担心、苦恼、困顿 比较:病;疾 5、察 C ①察,《说文》“复审也”。“察”是对已知但却知之不深,知之不详的事物进行仔细、详尽、反复的观测、考核,目的是弄清楚事物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变化过程,是把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②“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观察、省察、体察、考察、访察、核察……,这些“察”都为了了解真相。 ③举荐。④“察”的结果是明;“察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6、彻 ①“彻”,《说文》“通也”,《小尔雅·广诂》“达也”。(通达;贯通。) ②“彻”表通时重在一通到底,是由此及彼、由外及里、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的贯通。(深透;透彻。) ②中古之后,“彻”更广泛地用于声音、颜色、光线、温度、气味等的渗透到底上。(日光下彻;穿透) 7、乘 ①“乘,升也”。登车、坐车。②引申:驾车、驭马。 ③“乘”,趁着,引申:冒着。④欺凌,欺压。 ⑤追逐⑥计量,计算。 ⑦乘,sheng,量词。一车四马;乘车驾四马。 8、从 ①“从”是跟随在后面意思,它和行动关系密切。 ②所“从”的如果是人,跟随、跟从。 ③如果所“从”的是命令、意愿、法令、计谋……,就是顺随、照办、遵守、服从……④参与,例如:从政。 ⑤介词:由,自。⑥比较:随——从(积极主动,经过主观判断。) 9、当 ①“当”,《说文》“田相值也”。(井田制)②引申:势均力敌,互相对等。 ③两两相等,引申:两两相对,或者以一方为主对着另一方。 ④“当”,对着;面对;⑤处在。引申:占着;把着。引申:掌管,主持。 ⑥阻挡,抗拒;⑦充当;相抵消、相平衡。 ⑧适应,相当;适合,得当。 10、道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上海市中考语文二模试题课外文言文汇编

宝山嘉定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2分) 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既而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4分) (1)齐君使.治阿()(2)遣使.追() (3)乃起兵.击之()(4)以私兵.战()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意思。(2分)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阿县大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每空不超过10个字)14.根据选段内容,推测与“遂败魏师”原因无关的一项是()(2分)A.子奇善于听从长者的建议。 B.子奇拥有料事如神的本领。 C.子奇得到民众的拥戴。 D.子奇得到齐君的信任。 答案: 11.(1)派遣(2)使者(3)军队(4)兵器(4分,每空1分) 12.凭借老者的智慧,由年轻的人决断政事,一定能管理好阿县(2分) 13.发展农业救济穷人(4分) 14.B(2分) 崇明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2分) 冯异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 光武帝以章示异。异上书谢,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诮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之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 【注释】①冯异:人名,汉代名将。②玺书:古代封口处盖有印信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③诮:责备。④大司马:官名 1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冯异定关中定 (2)号为“咸阳王” 12.对画线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中考语文:文言文150个实词精编

中考语文:文言文150个实词精编 1、比 B ①比,《说文》“密也”。本义,靠得很近。古字像两人紧贴之形。 ②引申:并列、靠近、勾结、亲密等。③比较、比拟。 ④及,等到。⑤法律术语,同“例”。比附照行的各类案例。 2、鄙 ①“鄙,边邑也。”“鄙”是“野”中的偏远部分,是和邻国接近的地区。(边疆,边远的地方。) ②见识浅陋。(庸俗,浅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 ③鄙夫;鄙人(自谦);鄙俚;鄙吝④鄙薄;鄙弃;鄙夷(轻视厌弃) ⑤卑鄙,身份低下,出身微贱。⑥比较:鄙;敝 3、兵 ①兵,《说文》“械也”。军械、武器。(本义,兵器、武器。)古字双手举斧斤形。 例:兵器;兵库;兵工厂;兵不血刃;短兵相接。

铸兵。 ②士兵,手执武器的人。战士或军队。③战争、军事。 兵贵神速(军队);兵连祸结(战争);兵不厌诈(用兵作战)。兵力(作战能力) 4、病 ①病,《说文》“疾加也”。一般的病称“疾”,重病称“病”。 ②引申:凡疲劳过度、饥饿过度造成的困苦不堪、软弱无力的状态也叫“病”。 ③引申:心理状态,忧虑、担心、苦恼、困顿比较:病;疾 5、察 C ①察,《说文》“复审也”。“察”是对已知但却知之不深,知之不详的事物进行仔细、详尽、反复的观测、考核,目的是弄清楚事物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变化过程,是把事情看得一清二楚。 ②“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观察、省察、体察、考察、访察、核察……,这些“察”都为了了解真相。 ③举荐。④“察”的结果是明;“察察”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6、彻 ①“彻”,《说文》“通也”,《小尔雅·广诂》“达也”。(通达;贯通。) ②“彻”表通时重在一通到底,是由此及彼、由外及里、从头到尾、从上到下的贯通。(深透;透彻。) ②中古之后,“彻”更广泛地用于声音、颜色、光线、温度、气味等的渗透到底上。(日光下彻;穿透) 7、乘 ①“乘,升也”。登车、坐车。②引申:驾车、驭马。 ③“乘”,趁着,引申:冒着。④欺凌,欺压。 ⑤追逐⑥计量,计算。 ⑦乘,sheng,量词。一车四马;乘车驾四马。 8、从 ①“从”是跟随在后面意思,它和行动关系密切。 ②所“从”的如果是人,跟随、跟从。 ③如果所“从”的是命令、意愿、法令、计谋……,

上海市初中语文古诗文

上海市初中语文古诗文 六上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寄酬韩冬郎兼呈畏之员外(其一) 【唐】李商隐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采莲子(其二)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新晴 【宋】刘攽(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就义诗 【明】杨继盛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 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南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宿甘露僧舍 【北宋】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清平乐 【宋】刘克庄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蒙蒙。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蝉 【隨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白鹿洞二首(其一) 【唐】王贞白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寻。 上京即事五首(其三) 【元】萨都剌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鹭鸶 【唐】罗隐 斜阳淡淡柳阴阴,风袅寒丝映水深。不要向人夸洁白,也知常有羡鱼心。 《咏蟹》 【唐】皮日休 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 1、基本字词归纳 (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 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 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例如: 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⑤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 故虽有名马。——《马说》(所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