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复习课
- 格式:ppt
- 大小:266.00 KB
- 文档页数:12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2. 回顾《岳阳楼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议论手法和表达思想的方式。
3. 回顾《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幽默手法和表达情趣的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小石潭记》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情节。
2. 分析《小石潭记》的描写手法,如对小石潭的描写、对鱼的描写等,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达情感。
3. 让学生翻译《小石潭记》中的重点句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子进行详细分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复述文章情节的情况,评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翻译重点句子的情况,评估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2. 文章中的经典句子和写作手法。
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词。
2. 文章深层次的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七、教学资源:1.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原文。
2. 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解析。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八、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复习《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分析文章中的经典句子,解释其中的深层次含义。
3. 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九、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对《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名篇的理解和记忆。
2.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分析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提炼每篇文章的主题和亮点。
2. 分析三篇文章在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上的异同。
3. 深入探讨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三篇名篇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每篇文章的主题和亮点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 课堂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方面,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
5. 深入探讨:组织学生针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入探讨,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6. 课堂小结: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2. 选择其中一篇文章,进行翻译和赏析,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魅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文章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七、教学资源1. 提供《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原文和相关注释,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2. 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论文,供学生参考和拓展。
3. 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八、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和分析文章的亮点和主题。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对《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名篇的理解和记忆。
2. 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三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情节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名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节和主题。
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对文中深层次含义的解读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复习和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典型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回顾《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名篇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物、情节和主题。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3. 针对文章中的生僻词语和深层次含义进行解释和解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三篇名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复习三篇文章,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文章中的典型句子和段落进行分析,解释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分享对生僻词语和深层次含义的解释。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文章的理解深度和合作能力。
3.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文或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或分析,以此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原文及注释。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对《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经典散文的理解和记忆。
2. 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散文的主要内容,包括情节、人物、主题等。
2. 分析三篇散文的艺术特色,如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修辞技巧等。
3. 比较三篇散文的异同,探讨作者在不同的题材下所展现的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篇散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篇散文,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文意,把握人物和情节。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提问,解答疑惑。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重点分析三篇散文的艺术特色和价值观念。
5. 比较分析:组织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三篇散文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2. 选择其中一篇散文进行熟读背诵,加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思考深度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分析深度、文笔等。
3. 学生对三篇散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记忆情况。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比较分析法,组织学生对三篇散文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异同,深入理解作品。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资源1.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原文及其注释和译文。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 . 4文言文复习课容易上成新授课的重播,很多教师认为文言文知识不同于现代文,必须反复强调,以便于学生熟记在心。
而这样的复习课就失去了新意与实效。
现以《小石潭记》复习课为例,对复习内容进行梳理、整合、拓展、延伸,以探索高效的文言文复习课授课形式。
一、穿线式翻译,建构释义线索下的有机整体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梳理文章线索。
先理出行踪线: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乃记之而去。
这些语句是作者的整个活动轨迹,这样集中梳理成一条线,让学生再翻译一下,便于学生收集整理表示行踪的方位词与动词,如“西”“行”“取”“下”“西南”“去”等,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游记类作文时学会以行踪为线构思行文。
接着理出景物线:远闻水声———近看水色———列举石形———描写树木———观赏游鱼———放眼溪岸———环顾竹树。
通过这样一条景物线从总体上把握石潭的所有景物,然后引导学生像翻连环画似地一幅幅地去翻译。
这样可以从声音、颜色、形状、动静、远近、氛围等角度把握景物的特点,又能进一步体会描写水、石、树、鱼、溪、岸、竹等景物所用的修辞手法。
如在远闻水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翻译关键语句“如鸣珮环”,在翻译的同时学生就能重点体会作者未见小潭先闻水声时的内心感受。
最后理出感情线: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寂寥无人———其境过清。
这样整体翻译一下,就能把握作者内在的感情变化,进而理解作者的处境与思想感情。
学生在翻译情感线时,就会产生深入思考:作者闻水声而感到快乐,鱼之乐给作者带来了片刻之乐,而作者最终感受到的是小潭的寂寥与冷清,可见作者还是难以排解遭受贬谪后内心的凄苦。
通过对三条线索穿线式的翻译,学生就能从作者的行踪、一路所见的景致、作者内心的情感三个层面,条分缕析地进一步理解全文,理清文章内在的有机联系,清晰地梳理出文言文的释义。
二、指导问题设计,总括各类题型出题点与解析思路文言文阅读题型大致包括以下五类:词语解释、根据提示找语句、就课文重点内容提问、赏析名句、开放性命题等。